鯨魚少年之歌:《手斧男孩》作者最後的冒險故事 (電子書)

鯨魚少年之歌:《手斧男孩》作者最後的冒險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蓋瑞.伯森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青少年
  • 小说
  • 鲸鱼
  • 成长
  • 友谊
  • 勇气
  • 手斧男孩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個故事在我心中……已經醞釀了一輩子。」
──《手斧男孩》作者蓋瑞.伯森
 
刻畫人與大海、生命的精彩搏鬥,
媲美海明威經典《老人與海》的雋永之作!
 
面對致命的瘟疫、險惡的大海,
鯨魚少年如何在驚心動魄的航行中,找到生存的意義與勇氣?
 
  ★Amazon精選「年度最佳童書」
  ★《手斧男孩》作者、「紐伯瑞文學獎」作家Gary Paulsen最後的冒險求生故事
  ★以中古歐洲的霍亂疫情為歷史背景,結合北歐神話的傳奇色彩
 
  「唯有離開才能活命,往北走,別回頭……」
 
  沒有影子的男人駕著死亡之船來訪,同伴接連倒下,
  12歲的雷夫被迫划著獨木舟邁向大海,
  在洶湧的浪濤與陌生的島嶼間,不斷奮鬥,不斷學習,只求生存。
 
  一路上,飢餓的巨熊差點發現他、湍急的瘋狂漩渦想吞噬他、崩解的巨大冰山差點砸中他。
  但是奧丁神不只為雷夫降下殘酷的考驗,也為他帶來生命的溫柔慰藉:
  調皮的虎鯨與海豚成為他的朋友,海潮與洋流引領他發現迷霧冰山後的祕境,
  而他最最思念的媽媽,化為鯨魚與他重逢……
 
  生命的動盪磨礪了雷夫的意志與靈魂,也讓他學會尊重自然、與萬物共存。
  究竟在這片浩瀚無垠的大海中,雷夫能否找到生命的歸宿?
 
  【閱讀關鍵與特色】
  ✏適讀年齡:無注音,適合9歲以上閱讀。
  ✏學習領域:語文、自然科學、公民與社會。
  ✏核心素養: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
 
本書特色
 
  ★繼《手斧男孩》之後的冒險求生小說巔峰作
  本書回歸蓋瑞‧伯森最經典的《手斧男孩》風格,書中不只有各種臨場感十足的驚險求生橋段,還融會了伯森一甲子的豐富航海歷練,更添真實感。
 
  ★媲美《老人與海》的雋永經典
  伯森精簡樸實的文風、人與自然交鋒的題材,往往拿來與海明威相提並論,美國知名書評網站Booklist更讚譽本書為「少年版的《老人與海》」。伯森不只將他豐富的航海經驗灌注書中,本書更處處流露他對生命與自然的思索。
 
  ★從故事到插圖,洋溢北歐神話的浪漫色彩
  本書主人翁是中古世紀的北歐諾斯男孩,其靈感來自伯森的挪威奶奶,從小奶奶總說著北歐神話與航海冒險故事哄伯森入睡。本書不只故事情節洋溢北歐神話的傳奇色彩,插圖更精心設計結合北歐文化元素(例如盧恩符文),引領讀者進入浪漫的北歐神話世界觀。
 
  ★「紐伯瑞文學獎暢銷作家」蓋瑞‧伯森最後的冒險故事
  本書是蓋瑞・伯森的遺作,但在生前便完成定稿,甚至特別為本書寫下後記,表示這是他「在心中醞釀了一輩子的故事」。
 
感動推薦
 
  ★李貞慧 | 繪本暨青少年文學閱讀推廣人
  ★夏曼‧藍波安 | 島嶼作家
  ★張美蘭(小熊媽) | 親職、繪本作家
  ★顏志豪 | 兒童文學作家
  
  「蓋瑞‧伯森不只是個說故事大師,也擅於在故事中打造世界……不可思議……一趟壯闊又令人敬佩的旅程。」—Neal Shusterman/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求生題材的精練散文,讓讀者沉浸在故事中的一切困難與不可思議,一窺大自然純粹的驚奇之處,展現海洋與其棲物的生態之美,以跨越時空的精采冒險宴饗讀者,讓心傷都復原。」─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評論
 
  「這部遺作堪稱少年版的《老人與海》……壯麗的故事……優美的文筆,這是伯森經典的巔峰之作。」─書單(Booklist)星級評論
 
  「(一部)魅惑人心的當代史詩……凡人對抗自然的故事已經屢見不鮮,2021年去世的蓋瑞‧伯森卻透過探索動物複雜的面向,為這類故事開創新局……運用古語與反覆段落的敘述手段,宛如再現《貝武夫》與北歐神話經典《詩體埃達》。」─書架情報(Shelf Awareness)星級書評
 
  「就像寶石一般……這個平易近人、令人神魂顛倒的冒險故事注定成為伯森的又一部經典……所有圖書館都該為了小學中高年級與青少年讀者購入。」─學校圖書館學報(School Library Journal)星級書評
追寻失落的旋律:一座岛屿的挽歌与新生的序曲 一、 海风低语中的文明剪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时间的洪流遗忘的群岛——“雾霭之屿”。这里没有高耸的摩天大楼,没有日夜不息的电子嗡鸣,只有世代相传的渔歌与对海洋无尽的敬畏。这里的居民,习惯了与潮汐共舞,他们的生活节奏被月亮的圆缺严格地框定。 主角名叫阿伦,一个沉默寡言的年轻制图师。他继承了祖父留下的、半张残破的航海图,图上标记着一个被当地人视为禁地的岛屿——“回声岩”。阿伦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的全部知识都来源于那些从遥远港口流窜进来的旧书和被海浪冲刷上岸的漂流瓶。 然而,这份平静在一次罕见的风暴后被彻底打破。风暴不仅带来了满地的残骸,更带来了一个身负重伤、口吐异语的“外乡人”。这个外乡人身着奇特的防水衣,怀中紧紧抱着一个古老的黄铜八音盒。八音盒里播放的,是一种阿伦从未听过的、融合了复杂和声与哀伤旋律的音乐。 阿伦将外乡人救回村庄,但很快,村庄长老会发现,这个外乡人的到来,似乎唤醒了沉睡在岛屿深处的某种“不祥之兆”。 二、 知识的重量与遗忘的代价 随着外乡人的逐渐康复,他开始用一种混合了古代语和符号的语言,向阿伦讲述一个关于“大洪水之前”文明的故事。这个文明掌握了令人惊叹的知识,他们能够操纵风暴,甚至与深海中的巨型生物进行交流。然而,这份力量最终导致了他们的自我毁灭——他们过于依赖“计算”而非“感受”,试图将自然纳入逻辑的框架,最终激怒了海洋本身。 外乡人带来的黄铜八音盒,正是那个失落文明的“知识钥匙”。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音乐播放器,而是一个承载了大量数据和历史记录的媒介。每当音乐响起,特定的频率会引发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比如让沉睡的珊瑚重新焕发生机,或者让平静的海面升起诡异的雾气。 阿伦开始着迷于这些知识。他发现,他祖父的航海图上的标记,其实对应着八音盒中记录的某些天文坐标。他意识到,祖父并非一个简单的渔民,而是一个看守者,负责确保这份“危险的知识”不被滥用。 但村庄内部开始出现分裂。一部分人,以固执的渔业工头卡尔为代表,认为外乡人是带来灾祸的瘟神,要求将他驱逐,甚至烧毁那个充满异域音符的八音盒。他们坚信,祖辈流传下来的朴素生存之道才是对抗海洋的唯一法则。另一部分年轻人,则被知识的诱惑所吸引,渴望利用这些技术改善捕鱼效率,甚至预测天气,摆脱靠天吃饭的宿命。 三、 “回声岩”的秘密与人性的抉择 为了寻找八音盒的真正源头,以及阻止卡尔一派的过激行为,阿伦决定跟随航海图的指引,前往“回声岩”。外乡人因为身体虚弱,无法同行,只能将黄铜八音盒托付给阿伦,并告诫他:“知识必须被理解,而非被占有。当你听到最深的寂静时,你才能找到答案。” “回声岩”并非一块普通的礁石,它是一个巨大的、半淹没在水下的古代结构遗迹。当阿伦带着八音盒进入遗迹深处时,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里的空气中充满了高频的共振,墙壁上布满了复杂的、似乎在流动的几何图案。 在遗迹的中心,阿伦发现了被封存的“核心动力室”。这里残留着操作失误的痕迹——巨大的能量管道爆裂,象征着古代文明的傲慢与失败。八音盒与动力室产生了共鸣,音乐不再是哀伤的旋律,而变成了尖锐的、试图重构系统的指令流。 阿伦面临着一个残酷的抉择: 1. 激活系统: 按照外乡人无意中透露的片段信息,他可以尝试修复动力室,重新启动那个失落文明的“天气调节系统”。这将使“雾霭之屿”彻底摆脱风暴的威胁,渔获稳定,生活富足。但同时,他也可能重蹈覆辙,让知识的重量压垮人性,最终导致新的灾难。 2. 彻底摧毁: 按照卡尔的逻辑,彻底摧毁这个遗迹和八音盒,让“雾霭之屿”回归最初的宁静与朴素。这保障了短期的安全,但岛民将永远失去探索和进步的可能性,继续在贫瘠与危险中挣扎。 四、 聆听寂静:真正的“冒险” 在最关键的时刻,阿伦回想起了外乡人临别前的警告:“当你听到最深的寂静时,你才能找到答案。” 他意识到,他一直试图用“知识”或“蛮力”去应对困境。但真正的冒险,不是去征服海洋,而是去理解“平衡”。他没有选择启动或摧毁系统。相反,他将八音盒放在了核心动力室的中央,并用自己多年来学习制图时所掌握的精准的手法,在周围的控制台上刻画出了一副基于自然潮汐规律的“修正图”。 他没有试图恢复古代的强大科技,而是利用八音盒发出的特定频率,去“中和”残留的、不稳定的能量波动,将失控的系统降级为一个“预警机制”。 当一切归于平静后,遗迹没有被修复,也没有被摧毁。八音盒播放出最后一段极其微弱的旋律,随后彻底静默,仿佛完成了它的使命。 阿伦带着“修正图”回到了村庄。卡尔等人惊愕地发现,虽然没有奇迹般的天气改变,但那些困扰岛屿已久的、无法预测的小型破坏性海流,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生活依旧艰苦,但多了一份可控的确定性。 阿伦没有成为英雄,也没有成为暴君。他只是成为了一个更优秀的“制图师”,一个懂得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绘制出最安全航道的引路人。他明白,真正的冒险,是学会如何与那些我们无法完全掌握的力量共存,而不是试图将它们锁进黄铜八音盒或刻在冰冷的石头上。这座岛屿的故事,终于从被遗忘的史诗,变成了一首世代相传、不断被修正的、关于“谦逊的共生”的民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蓋瑞.伯森(Gary Paulsen, 1939~2021)
 
  出生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先後當過卡車司機、獵捕人、導演、演員、歌手、水手、工程師、農夫、教師,也曾經淪為酒鬼。年過八十依然創作不輟,是美國聞名而多產的作家,從西部小說到家用維修,各類題材應有盡有,絕大部分取材自他個人的實際經驗。文風精簡樸實,常以人類與大自然的交會為寫作主題,文評家經常拿他與海明威並比。寫作生涯中出版近200本書,共有十多種譯文,在各國都備受青睞,出版總冊數達3500萬。
 
  伯森不僅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ALA)頒贈的瑪格麗特.愛德華終身成就獎(Margaret A. Edwards Award),以表彰他對青少年文學的貢獻,其著作《手斧男孩》﹙Hatchet﹚、《Dogsong》及《The Winter Room》三書更獲美國知名大獎「紐伯瑞文學獎」肯定。伯森的代表作《手斧男孩》系列作、自傳小說《手斧男孩.落難童年求生記》(Gone to the Woods : Surviving a Lost Childhood)、生前出版的最後一部作品《我的「ㄎㄧㄤ爸」改造日記》,皆由野人文化出版。
 
  本書《鯨魚少年之歌》是蓋瑞・伯森的遺作,但在生前便已經完成定稿,還特別為本書寫下後記,表示這是他「在心中醞釀了一輩子的故事」,也是他此生最想寫的故事。
 
譯者簡介
 
蕭寶森
 
  台大外文系學士、輔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報社編譯及大學、研究所講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蘇菲的世界》、《森林秘境》、《樹之歌》、《在深夜遇見薩古魯》、《鹽徑偕行》等數十部。
 
  譯文賜教:pshaudrey@gmail.com

图书目录

大海之子的傳說
失去影子的人
大海母親與鯨魚兄弟
小島
鯨魚之歌
風的音樂
鯨魚
飢餓
野炊地
順水漂流
逃出漩渦
與萬物合一
大海的脈動
跳舞的巨鯨
冰山
夢的故事
【作者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47960
  • EISBN:978986384798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0MB

图书试读

作者後記(節錄)
 
  這個故事已經在我心中醞釀很久了。其實可以說,已經醞釀了一輩子。
 
  我還很小(約莫三、四歲)的時候,曾經和我的奶奶在一輛由剛鋸下來的松樹原木做成的拖車裡住了一陣子。當時她在明尼蘇達州北部的一個伙房裡工作,負責為一個造路團隊備辦伙食。每天她收工後,我們兩人就會裹著毛毯,坐在她的鋪位上,數著天黑後那些成群出現的老鼠到底有幾隻。當時我總是會喝半杯摻了水的蒸發乳(但我從來都不喜歡這玩意兒),也經常會吃一小片撒了糖粉的蘋果派(這個我倒是挺愛的),奶奶則會喝一杯茶。
 
  當我喝完牛奶、吃了蘋果派並且把黏黏的手指頭擦乾淨後,奶奶就會把我們身上的毯子塞好,然後深吸一口氣,把嘴巴湊近我耳朵,開始輕聲細語、幾乎像是唱歌一般的講故事。
 
  她是挪威人。她說,在挪威,人們不是屬於陸地就是屬於大海。她小時候的所見所聞以及大人講的故事幾乎都和大海有關。
 
  奶奶從不講那些無聊的童話故事,也不會唸童謠給我聽。她說的都是一些令人難忘的大海故事,而且非常生動逼真,以致我幾乎都可以聞到海水的鹹味,聽見繩索和木頭咯吱作響的聲音,並看到洶湧的北海水面上掀起遠比人高的巨浪、把那些有槳帆船打得變了形的情景。
 
  晚上聽了奶奶講的大海故事後,我在睡夢中都會聞到鹽漬鯡魚和鱈魚乾的氣息,以致第二天早上醒來時嘴巴裡還有那種濃郁的臭味。
 
  她喚醒了我體內潛藏的大海基因。
  從此我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因此,到了七歲的某一天,當我和母親一起乘著一艘老舊的運兵船渡過太平洋去投奔當時位於菲律賓群島的父親時,我一走到甲板上,看到四周那有如一個深藍色水盆般的廣闊大海,聞到它的氣息,就立刻被迷住了。我感覺它正在呼喚我,彷彿它是我身體的一部份。我想那是一種一見鍾情的感覺。那一刻,我屏住呼吸,腦中一片空白,只看到眼前那座延伸到天際的大海。
 
  我感覺自己好像回到了家。
 
  這種感覺後來始終不曾消逝。在我的血液裡的某種基因以及奶奶的故事影響之下,此後每當我不在海上或遠離大海時,總是會很想念它,並對它懷著某種鄉愁。
 
  ……
  ……
  後來,我便自然而然地把我對大海的熱愛和帆船運動結合在一起,開始駕駛各式各樣的帆船從事一趟又一趟的航行。
  ……
  ……
  船隻在大海、風、天空與濃霧的夾擊下,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滅頂。
 
  但也正是在那裡,我遇上了大鯨魚。牠們根本無視我的存在,逕自捕食、唱歌和跳舞,即使偶爾注意到我,也顯得友善而坦誠。其中,灰鯨更是特別喜歡與人接觸。牠們經常會仰起頭,把鼻子擱在船舷上,讓人觸摸與撫弄。就連那些巨大的藍鯨(牠們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甚至比巨型恐龍還大)也經常待在我的帆船附近,並且願意讓我觸摸,不過從來沒有一隻曾經刻意把鼻子擱在我的船舷上。
 
  虎鯨(又名殺手鯨魚)總讓我想起狼,但這種說法並沒有負面的意涵。我看到的那些虎鯨並不特別具有攻擊性或威脅性。即使我無意中打攪了牠們進食,或者不小心跑到大鯨魚和小鯨魚之間,牠們也只是把我的船推開或者離我而去。
 
  ……
  ……
  
  有一天傍晚,我進入了溫哥華島北端的一個小海灣。當地漁民管它叫「膽小鬼灣」(Chickenshit Cove),因為每當北方的海面上刮起狂風暴雨、浪高達一百呎時,他們都會躲在那裡。
 
  當時,我把船繫在岸邊的樹木上,在船裡養精蓄銳並設法修補船身的裂痕。這時,剛好有一群虎鯨來到附近休息。當我正迷迷糊糊地坐在那兒,喝著一杯氣味有如船底污水的茶時,雷夫的故事就像在渡鴉的翅膀上跳舞的幽靈,突然閃現在我的腦海中。
 
  雷夫所經過的荒涼海岸是虛構的場景,其靈感得自我走過的北美洲海岸以及我的祖先所居住的挪威海岸。但歷史上確實有些人曾經乘坐獨木舟航行了很遠的距離。事實上,有人曾把兩艘比雷夫的船大不了多少的獨木舟並排綁在幾根竿子上,做成一艘簡陋的雙體船,並用它來橫渡海洋。
 
  話說回來,我在旅程中曾經到過一些雷夫到不了的地方,例如幾個潮水凶猛、難以進入的峽灣。其中之一便是「福茲泰若峽灣」(Ford’s Terror Fjord)。我不僅進去了,還在那兒待了好一陣子。那裡景色絕美,有瀑布、河流,還有忙著捕食鮭魚的熊。但要乘坐像獨木舟這樣小的船隻前往並不容易,而且可能非常危險。
 
  雷夫之所以被迫展開他的航程,是因為霍亂的緣故。這是歷史上很常見的一種致命性疾病,迄今全球每年仍有多達四百萬人受到感染。最典型的傳播方式是排泄物中的霍亂弧菌透過蒼蠅進入了人們的食物或飲水中。這種疾病從感染到死亡,短則一、兩個小時,長則五天。病人會出現腹瀉與嘔吐的症狀,並因而造成嚴重的脫水以及全面的器官衰竭現象,最終可能會導致死亡。但今天我們已經可以透過注射疫苗以及改善環境衛生的方式加以預防,對於患者也可用大量補充水分並投予抗生素等方式加以治療。
 
  雷夫這一生從不曾待在一個安全的地方。然而,無論遇到任何情況,他都能接受、面對,並且樂於學習,再加上他有點運氣,所以才能夠存活下來,並朝著北方前進。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