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理想:邁向有意義的人生(簡體字版) (電子書)

談理想:邁向有意義的人生(簡體字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欧伟长
图书标签:
  • 理想
  • 人生意义
  • 自我成长
  • 励志
  • 人生规划
  • 目标设定
  • 正能量
  • 青年
  • 思考
  • 个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阐释何谓理想?并厘清理想、个人及群体间的相互关系,构建有意义的人生。
◎如何能开垦人生的「善」,带出美丽与隽永,把不可能转化成可能?答案便是理想。
◎明确指出如何酝酿与落实理想,因而获得理想在心灵、生活以及社会、国家上回报。

人生,总要像一朵花,无论是幽兰、野菊、或是庭中牡丹,枯萎之前,
得向这苍白世界展示一刻绚丽,好叫哲人留下生命赞叹的千古金句。

其他动物总不能超越马斯洛「人的需要层阶」三角底层──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而人,满足于底层物质需要之余,更想爬上顶端──自我实现(Self Actualisation),成就生命的意义!

「理想」是一个理性行为,绝非一时的冲动或浪漫;理想也不是「梦想」这样模糊的梦景,理想是一个已经实在的体验,所以并非人人都会有或能有理想,它需要更多付出、努力与理性的抉择。理想对人的灵魂,就好像食物对人的身体一样,赖此灵魂得着饱足,可以成为伟大及高贵的人。

人性同时具有恶和善的一面,理想是爱,具道德性,它视每一个个体都为宝贵,以人的价值、生命及尊严为依归,如果不去处理过程中的道德性,不去理会其中各层面的善与恶,理想极容易被扭曲,所以务必厘清何谓真爱,真爱才是永恒,扭曲了的理想,只会让人的恶化妆为人的善。

本书整理出「理想」的要素,并以简易的方式加上例子书写,更把理想这复杂的观念约化为简单的单元来表达,让读者认知到何谓理想与正确的理想观念,它能为个人、社会带来圆满与丰盛。
好的,以下是一本不包含您所提及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流变与精髓》 一部跨越千年、横贯东西的建筑文化史诗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宏大而精微的建筑艺术通史,旨在深入剖析全球范围内建筑形态、结构逻辑、文化内涵及其演变轨迹。它并非仅仅罗列古迹名录,而是将建筑视为特定时代社会、技术、哲学和美学思想的物质载体,力求揭示不同文明在应对“遮蔽风雨,界定空间”这一基本需求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创造力与内在共性。 全书结构清晰,内容涵盖了从史前聚落的原始构造到当代数字建筑的未来形态,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辅以大量的实物照片、经典手绘图和结构剖面图,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既具学术深度又充满视觉享受的阅读体验。 --- 第一卷:起源与奠基——原始文明的结构智慧 (约公元前3000年以前) 本卷追溯了人类对建筑的最初探索。我们将探讨史前巨石阵(如巨石阵、萨克拉维姆)如何从单纯的遮蔽演变为复杂的宇宙观测仪和社会仪式中心。重点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文明中,泥砖、石头等基础材料的运用如何塑造了早期国家形态的权力象征(如金字塔、齐库拉塔)。这部分不仅关注形式,更深入探讨了早期宗教信仰与天文学知识在建筑选址和定向上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将详细解析“永恒”这一概念在埃及建筑中的体现,以及两河流域对拱券结构的早期尝试。 --- 第二卷:秩序与永恒——古典文明的理性光辉 (约公元前1000年 – 公元476年) 古典建筑是西方建筑史的基石。本卷聚焦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成就。在希腊部分,我们将深入解析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三大柱式的演变及其背后的比例哲学,探讨帕特农神庙如何通过“视错觉矫正”实现完美的视觉和谐。随后,转向罗马,重点剖析其在工程技术上的革命性突破——混凝土的发明与广泛应用,这使得万神殿的巨大穹顶成为可能。罗马的浴场、巴西利卡和引水渠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罗马帝国社会组织高效性的物质证明。我们还将简要对比同期,如印度摩揭陀王朝和秦汉时期,中国夯土技术与梁柱体系的独立发展路径。 --- 第三卷:信仰与空间——中世纪的垂直追求 (约公元476年 – 公元1400年) 中世纪的建筑艺术被强烈的宗教信仰所驱动。在拜占庭帝国,圆形穹顶与方形基座的结合(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创造了全新的、神秘化的内部空间体验。本卷的主体篇幅将献给哥特式建筑的“垂直交响乐”。我们细致考察了飞扶壁、肋拱和尖拱如何协同工作,将墙体从承重结构解放出来,为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提供了可能。读者将跟随本书,理解从罗马式厚重到哥特式轻盈的转变,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对“天堂之光”的哲学追求。同时,伊斯兰建筑在几何图案、光影处理(如清真寺的拱廊和庭院设计)上的独特贡献也将得到充分阐述。 --- 第四卷:复兴与理性——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对话 (约公元1400年 – 公元1750年) 文艺复兴标志着对古典原则的回归与再创造。布鲁内莱斯基在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上的创举,预示着建筑师开始将自身视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本卷将分析阿尔伯蒂和帕拉第奥对古典语汇的系统化整理,以及这些理论如何被传播至欧洲各地。紧接着,我们将探讨巴洛克风格如何打破文艺复兴的静态平衡,通过曲面、动态的立面和戏剧性的光影效果,旨在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强调建筑的叙事性和舞台性。对比之下,东方的明清宫殿建筑群则展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基于中轴对称和等级制度的宏大秩序感。 --- 第五卷:工业的冲击与新传统的萌芽 (约公元1750年 – 公元1900年) 工业革命是建筑史上最剧烈的转折点。铸铁、钢材和玻璃的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拓宽了结构的可能性。本卷探讨了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思潮,以及随后的学院派如何试图在传统形式中融入新材料。然而,真正的革新发生在实用结构中,如水晶宫和埃菲尔铁塔,它们证明了新材料的结构美本身就可以成为建筑表达的主体。同时,反对机械化和复古主义的“工艺美术运动”及其对细节的关注,为现代主义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 第六卷:现代性的结构宣言——功能与形式的探索 (约公元1900年 – 公元1980年) 现代主义建筑是一场彻底的革命。本书详细梳理了其核心理念:功能至上、拒绝装饰、标准化生产。我们将聚焦于“四大巨匠”——勒·柯布西耶(“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赖特(有机建筑)和格罗皮乌斯(包豪斯精神)。书中将分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如何促成了现代高层建筑的诞生,并考察了国际风格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本土化适应。同时,本卷也会审视现代主义在面对社会住宅需求和特定地域气候挑战时所暴露出的局限性。 --- 第七卷:后现代的解构与数字的未来 (约公元1980年至今) 进入后现代时期,建筑师开始反思现代主义的僵硬教条。本卷探讨了对历史符号的重新引用(后现代主义),以及对地域性和文脉的重视(地方主义)。随后,重点转向21世纪的数字革命。参数化设计、形态生成算法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正在重塑建筑的制造方式和最终形态。从解构主义的破碎美学到可持续设计和生物仿生学的兴起,本书探讨了当代建筑师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在满足人类复杂需求的同时,重新思考建筑与环境、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结语: 《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流变与精髓》提供了一个审视人类居住环境演变的全面视角。它鼓励读者不仅要欣赏建筑的表层之美,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技术支撑、哲学理念和社会语境,从而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去体验我们所处的空间世界。

著者信息

欧伟长,一九四七年生于香港,肆业于玛利诺神父学校及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茂盛顾问(亚洲)公司及香港政府土力工程署从事土力工程工作,着有土力工程论文十余篇并结集为《The Practice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Hong Kong — Stanley Au Volume, 2001》。
作品《检视你的我的参照系统——活出更美人生、成就更和谐社会,2012》更被「建道神学院」选取为修读课本之一。

欧氏热爱绘画艺术,于一九九七年提早退休,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好可以全时间作画。先后在香港及温哥华举办十余次个人画展(封底附欧氏近作乙帧),香港政府亦把其画作用于香港九龙加士居道的一幅92米长×12米高的护土墙上。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26405
  • EISBN:978986552640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6.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