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僅有一次的人生,一定要讀蘇東坡 (電子書)

這僅有一次的人生,一定要讀蘇東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費勇
图书标签:
  • 苏轼
  • 宋词
  • 人生哲理
  • 古典文学
  • 传记
  • 文化
  • 历史
  • 自我成长
  • 阅读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工作輾轉各處,無法安定?一生漂泊的蘇東坡,「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生的不公不義,是無法迴避的。「人生有味是清歡」,是蘇東坡的淡然。
  ◎如何活在當下?「詩酒趁年華」,被貶官三次的蘇東坡選擇這樣過人生。
  
  北宋文豪蘇軾,21歲跟著父親蘇洵進京趕考,22歲就中進士。
  一篇文章受到當時宰相歐陽修的賞識,年紀輕輕即進入權力核心。
  
  26歲時,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開始了第一份工作,
  之後在他66年的歲月裡,他至少在十餘個地方生活過。
  長年的離家奔波,讓他有感而發寫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世間的遇合,是偶然而無常的,留下的痕跡都會消失,不用在意。)
 
  44歲,他遇上人生重要轉折「烏臺詩案」,
  被人舉報他的詩譏諷朝廷,謗議新政,對皇上不敬,他因此入獄。
  半年後被貶黃州,他卻灑脫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就算一輩子都在風雨裡,我也很坦然。)
 
  本書作者費勇是著名文化學者,他說蘇東坡的一生大起大落(三度被貶官),
  但在他閃閃發光的每一刻,也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靜,
  他的一生都在「自我治癒」。不管現在的你遇到了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一路得意,忘了求退之難?
  大家都想升官發財,不喜歡降職清貧。
  蘇東坡卻說:「賀下不賀上」。為什麼?
  (做官的人降職或退隱值得慶賀,升遷反而不值得慶賀)
  
  他雖然也曾感嘆:「何時忘卻營營?」(何時能夠忘掉現實裡那些鑽營忙碌啊?)
  但就算不斷被小人陷害,他始終沒有選擇辭官,
  他說:「何必擇所安,滔滔天下是。」
  (不管你逃到山裡隱居或出家,仍會面臨生計與人際交往,不如達觀面對。)
 
  ◎晴朗是生活,風雨也是生活,活在當下
  從烏臺詩案中死裡逃生的他,剛到黃州,就寫下兩句詩: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長江三面圍繞黃州,想到有鮮美的魚吃;看到漫山茂密的竹林,猶如聞到筍香。)
 
  後來又被貶到惠州,他說待在嶺南也不錯: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如果能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他用行動證明:把心放寬,看開看淡,波折的人生照樣過得有模有樣。
 
  ◎豁達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深情
  蘇東坡給人的印象,不外乎樂觀、豁達、幽默,有政治抱負,
  但其實他還很深情。曾寫下一首著名的〈江城子〉懷念妻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生死永隔,相互思念卻無法相見,即使不去想,那些美好的記憶仍難以忘懷。)
  提醒著我們要珍惜相伴身邊的那個人。
  
  漂泊、衝突、煩惱、挫折……人人都會有,怎麼面對?
  蘇東坡用三件事療癒了自己:
  一張琴(業餘愛好),「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在琴聲裡,心變得平和);  
  一壺酒(美食),「吾醉後乘興作數十字……」(喝醉時,能寫出不同於平常的字);
  還有一個是……
        
  人生有許多痛苦與挫折,只能靠自己療癒自己。
  還好,即使我們孤單一人,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名人推薦
 
  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黃之盈
  《厭世讀論語》作者/厭世國文老師
  王欣國文專業教室創辦人/王欣老師
《光影之间:电影艺术的百年回响》 一、 引言:凝视光束的魔力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具革命性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捕捉并重塑了人类的感知、记忆与集体意识。它诞生于技术革新的火花,却迅速成长为承载文化、表达思想、激发情感的强大载体。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电影艺术的百年发展历程,从早期默片时代的奇观构建,到有声电影的叙事革命,再到彩色化、宽银幕时代的视觉扩张,最终聚焦于当代数字电影对叙事边界的持续挑战。我们试图探讨的不仅是“拍了什么”,更是“如何被拍”以及“为何被感动”。 二、 默片的丰碑与视觉的先声 (1895-1927) 电影的最初十年,是纯粹的视觉探险。当卢米埃尔兄弟的摄影机捕捉到工厂的大门关闭时,电影的魔力便已显现。早期电影人,如乔治·梅里爱,将镜头变成了魔法师的工具,通过剪辑和叠印创造了超越现实的幻境。 本章重点分析“叙事”如何在没有对白的情况下通过肢体语言、景别变化和蒙太奇手法得以确立。以格里菲斯的作品为例,我们考察“平行剪辑”如何构建紧张感与史诗性,以及其对后来所有电影叙事结构的奠基作用。同时,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如何利用布景、光影的非自然形态,将人物的内心焦虑外化为一种强大的视觉语言,预示了电影心理学的深度挖掘。 特别关注俄国蒙太奇学派的理论贡献。爱森斯坦的“吸引子的碰撞”理论,不仅是剪辑的技术指南,更是对社会意识形态进行重塑的哲学工具。通过分析《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德萨阶梯场景,读者将理解“镜头组接”如何超越场景记录,成为一种主动的观念传递手段。 三、 有声革命与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1927-1950年代) “有声”的到来,是电影史上一次剧烈的断裂与重塑。它不仅引入了对白,更深刻地影响了摄影机运动、表演风格乃至场景设计。本章探讨有声片如何从最初的笨拙模仿舞台剧,逐步发展出适应声音节奏的电影语言。 好莱坞的“制片厂体系”在本时期达到了巅峰。我们分析其工业化的运作模式,以及这种体系如何催生出高度精炼、类型明确的电影范式——黑色电影(Film Noir)、西部片、歌舞片。黑色电影部分将深入分析其对战后焦虑、男性气质危机以及都市异化的刻画,尤其关注对光影(高对比度照明)、女性角色(蛇蝎美人)和叙事结构(画外音)的独特运用。 同时,本书也将审视那些在体制内探索边界的异见者。例如,奥森·威尔斯对景深镜头(Deep Focus)的激进使用,如何颠覆了传统好莱坞对焦点和空间层次的划分,使观众能在同一画面中同时关注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复杂关系,极大增强了叙事的密度和观众的参与感。 四、 战后反思与作者论的兴起 (1950年代中后期 - 1970年代) 二战结束后,欧洲电影界爆发了对既有电影语言的反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回归街头、使用非职业演员,标志着对传统摄影棚布景的彻底告别,追求一种“未加修饰”的真实感。 随后兴起的法国新浪潮(Nouvelle Vague)是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集大成者。特吕弗、戈达尔等人将导演视为电影的“作者”,强调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哲学思考超越了剧本的限制。本章将细致解析新浪潮如何运用跳切(Jump Cut)、即兴表演、手持摄影和直接对镜头讲话等手法,解构传统叙事的连贯性,强调电影的“在场感”与主题的探索性。 与此同时,美国的新好莱坞(New Hollywood)也吸收了欧洲的实验精神。以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导演,利用了制片厂制度的松动,创作出探讨美国梦破灭、道德困境和反英雄主义的经典之作。他们的作品兼具商业观赏性与深刻的社会批判性,标志着电影艺术与商业价值的完美融合。 五、 视觉奇观的进化与数字时代的冲击 (1980年代至今) 进入八十年代,电脑图形技术(CGI)的引入,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范畴和审美取向。特效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而成为了叙事的核心驱动力。本书将分析技术进步如何推动了科幻片、动作片的大规模发展,以及这种对视觉奇观的依赖对电影叙事深度的潜在影响。 数字革命的第二波浪潮——数字摄影和后期制作的普及——使得独立电影制作的门槛大幅降低,催生了风格迥异的多元化创作。我们探讨当代导演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模拟胶片的质感,或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光影效果。 最后,本章将聚焦于流媒体平台崛起背景下,电影艺术的“界限”正在被重新定义。电视叙事的复杂化(如“剧集化”的电影化趋势)与院线体验的不可替代性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当代电影艺术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议题。我们思考:在碎片化观看和沉浸式体验的双重挤压下,电影的“史诗性”和“公共性”将如何得以维系。 六、 结语:不变的凝视 电影艺术的发展,是一部不断吸收新技术、抵抗旧范式、探索人性复杂性的历史。从梅里爱的魔术箱到数字矩阵的无限可能,电影的本质始终在于“凝视”——凝视光束,凝视他人,最终凝视我们自身。本书希望为读者提供一把理解这门综合性艺术的钥匙,使每一次的银幕观看,都能成为一次更为深入的文化与美学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費勇
 
  著名文化學者,15歲考上大學,後取得博士學位。現為昊達文化創始人、昊達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長、唐寧書店聯合創始人,併兼任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並曾擔任《行走》(mook)主編。
 
  代表作品:《金剛經修心課:不焦慮的活法》、《人生真不如陶淵明那一杯酒》、《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長物志:做自己生活的設計師》、《時尚的哲學》(譯)、《傳習錄》(譯)、《了凡四訓》(譯)。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全拋世代」受用無窮的情商課——來讀蘇東坡/黃之盈
序  不管你遇到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第一章 四處漂泊的人生,哪裡才是我的家?
01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02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03多病多愁,須信從來錯
04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曲
05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舍翁
06此心安處是吾鄉
0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08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
09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
10但尋牛矢覓歸路,家在牛欄西復西
 
第二章一路得意,忘了求退之難
01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02兩事皆害性,一生恆苦心
03何必擇所安,滔滔天下是
04賀下不賀上
05莫誇舌在齒牙牢,是中惟可飲醇酒
06不須論賢愚,均是為食謀
07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08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09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
10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
 
第三章晴朗是生活,風雨也是生活
01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02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03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閒花得少休
04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 
05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06壯懷銷鑠盡,回首尚心驚
07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08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9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10此生歸路愈茫然,無數青山水拍天
11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12更著短簷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
13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第四章豁達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深情 
01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02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
03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04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05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06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07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08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
 
第五章蘇式治鬱主義,只要三件事
01作個閒人
02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
03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04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 
05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 
06行看花柳動,共用無邊春 
07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08勿使常醫弄疾 
09詩酒趁年華
10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11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12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13予之所為,適然而已
14我今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92870
  • EISBN:97862672510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全拋世代」受用無窮的情商課——來讀蘇東坡
暢銷作家、諮商心理師/黃之盈
 
  現今的i世代(按:指於1995年至2012年間出生的年輕世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低薪、疫情、晚熟、育兒時代,你可以看到中生代的父母被經濟壓得喘不過氣。上有父母要照顧、下有孩子要教養,還得積極扮演家中經濟支柱的角色,壓力不可謂不大。
 
  整個亞洲都有雷同的情況,在臺灣有人稱這個年代為「玻璃心的i世代」、「厭世代」,在韓國也充斥著低薪做牛做馬的「全拋世代」,日本則是出現「寬鬆世代」。在社會快速變遷的情況下,社會的變動、職涯的不定性、疫情的攪局,更讓我們身處在一個極具不確定性的社會處境中。
 
  蘇東坡的一生也是處於風雨飄搖,不定感極重的狀態。人生的變動雖無常,但他總能透過創作,不斷調適自己的心境,以一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平定外界帶來的風波,並以豁達的態度,度過早年的漂泊、中年的不如意、晚年的不確定性。
 
  而在現代人生活中常會遇見的困難和挫折,不外是低薪、身體病痛、人際剝削、情感勒索……不管現在的你遇到了什麼,不妨讀讀這本,你一定可以從蘇東坡身上學到應對、排解的方法。
 
  舉例來說,蘇東坡曾在〈聽僧昭素琴〉中說,聽琴能「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琴聲能把我心中種種的不平驅散,把心中種種的不和洗淨,讓心變得平和),所以當心中有委屈不平時,不妨學學蘇東坡,聽音樂緩和心情。
 
  我們對於困境的回應模式,是深受媒體影響,而最佳的「治鬱計」(治癒劑)就是放輕鬆。放輕鬆能幫助我們找回身與心的平衡,讓疲憊又焦躁的身體,進入重新啟動的狀態。不管是面對變法危機、被貶謫、被無視的蘇東坡,還是選擇10年期間,不再過問朝廷政事,隱遁撰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都有各自的「逆境適應哲學」,越古亙今,都有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地方。
 
  慢下來、靜下心,誠實面對真實的自己,真誠的與自己和解,大膽寬容對待自己,相信你也能找到適合你的擺脫創傷與負面情緒糾纏的方法。

作者序
 
不管你遇到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近年來流行「療癒」這個概念,有時也叫「療癒系」,大概是因為太多人需要被療癒。這個概念來自日本,出現在1999年前後,起初指的是某個演員能給人一種安靜、清爽的感覺,一看到她/他,或者和她/他在一起,雖然不是戀愛,卻覺得很自在,覺得被療癒了,有療癒系女孩/男孩的說法。
 
  又指某一類事物,能夠安慰悲傷的心靈的動漫叫療癒系動漫,也有療癒系音樂,指的是那種能讓人平靜下來的音樂,隨後慢慢擴展到療癒系風景、療癒系食物、療癒系讀物。凡是讓我們不再悲傷、不再混亂,能夠平靜下來的事物,都可以稱為療癒系。
 
  按照這個標準,蘇東坡應該是最具療癒效果的人,是一個療癒了所有中國人的人。在大量的公眾號(按:類似臉書的粉絲專頁,用以推廣品牌及傳遞品牌資訊)上,有類似這樣的推文——假如你遇到了什麼,一句蘇東坡的什麼話,就能療癒你。用一句現在很流行的話形容就是:「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古羅馬哲學家馬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說:「我向你們保證,有一種治療靈魂的醫術。它是哲學,不需要像對身體的疾病那樣,要到我們的身體以外去尋找它的救助方法。我們一定要使用我們所有的資源和力量,去努力變得能夠治療自己。」
 
  西塞羅說我們的靈魂需要哲學的治療,身體則需要到外面去尋求治療。而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也可以自我療癒,自癒是人體的一種機能。養生即自我療癒。過度依賴外界,我們漸漸遺忘了人的身心都是可以自我療癒的。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裡把蘇東坡看作人間獨一無二的人物:
 
  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勒出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了。
 
  關鍵是最後一句:一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蘇東坡給人帶來快樂。一千年來,蘇東坡以快樂的形象療癒了無數人,但實際上,蘇東坡一生的經歷並不是快樂的。他的一生,是自我療癒的一生,甚至在很多時候,他都是自己做自己的醫生。
 
  蘇東坡對於人生的問題,從不迴避,總是老老實實去面對,用「作個閒人」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一一去化解。我把蘇東坡「作個閒人」的生活方式,叫做「療癒主義」。或者說,對於人生的煩惱,蘇東坡實踐了一種治鬱主義的解決方案,成就了他生命的豐富和快樂。
 
  蘇東坡說,再可怕的事,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還沒有發生時我們的擔心和恐懼,一旦真正發生了,也就沒有什麼可怕了。所以,沒有必要胡思亂想,不如安靜下來,去經歷生命的各種形態,去體驗眼前的現實,去用心做好當下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在經歷之中、在體驗之中、在做事的過程裡,人生的奧祕就會向我們顯現,不確定性帶來的困擾就會消解。
 
  蘇東坡把這種活法叫做「作個閒人」。蘇東坡說,誰都可以作一個閒人,只要他願意運用這三種元素:
 
  第一種元素:一溪雲。雲是天上的,溪流是地上的,雲映照在溪流裡。這是自然的元素。蘇東坡的一生都在雲端看著這個世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第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從雲端回望人間。
 
  蘇東坡的一生也都在地上,熱愛花花草草、熱愛季節的流轉。「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明月如霜〉)「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蝶戀花.春景〉)這些句子貫穿了他生命的每一個時刻,使他一生都在自然的場景裡。
 
  第二種元素:一壺酒。這是美食元素。對蘇東坡而言,喝酒意味著對生活的熱愛:「持杯遙勸天邊月,願月圓無缺。持杯更復勸花枝,且願花枝長在、莫離披。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榮枯事。此歡能有幾人知,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虞美人.持杯遙勸天邊月〉)
 
  蘇東坡說自己酒量很小,但喜歡「把杯為樂」。他在杭州做通判時,一次酒醉寫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吉祥寺賞牡丹〉)在徐州做知州時,也是一次酒醉,寫下:「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雲天茫茫。歌聲落谷秋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登雲龍山〉)
 
  在黃州時,又是一次酒醉,寫下「夜飲東坡醒復醉」,然後就「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他寫漁父喝醉了:「漁父醉,蓑衣舞,醉裡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後不知何處。」(〈漁父.漁父醉〉)
 
  歐陽修曾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對蘇東坡來說,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自我解放,在於忘掉世俗、忘掉自我。蘇東坡喝出了一種微醺的境界,酒醉帶來的是清醒。他喝了一輩子的酒,越喝越清醒、越喝越快樂,以微醺療癒了世間的一切不快樂。
 
  第三種元素:一張琴。這是藝術元素。蘇東坡喜歡古琴,家裡藏有唐代的古琴「雷琴」,而且他也是演奏的高手。他還是頂尖的歌詞作者,精通音律,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他對音樂頗有研究,關於音樂和政治、音樂和人心,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當然,他喜歡音樂,更喜歡欣賞音樂。在〈聽僧昭素琴〉裡,他稱琴聲「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
 
  1100年6月20日,已經65歲的蘇東坡,從海南島北歸中原,晚上渡海的時候,他看到海天一色,覺得從此不必像孔子那樣顛沛流離,當理想和現實衝突時,就乘著小船浮游在海上。又因波濤聲想到《莊子》裡講軒轅帝在洞庭之野演奏〈咸池〉這首樂曲,聽到這首樂曲,就會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看透得失榮辱。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雖然在海南島幾乎死去,但我一點也沒有怨恨,反而覺得這次經歷是我一生中最奇特的。
 
  蘇東坡一生大起大落,但在每一個時刻,他都有「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因而每一個時刻都是閃閃發光的一刻。每一刻裡既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靜,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既有「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的痛快淋漓,也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婉轉感傷;既有「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的悲哀沮喪,也有「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積極奮進。
 
  蘇東坡是一個天才型的人物,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名聲已經達到巔峰。但是,他的很多煩惱,和我們現在的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他寫過這樣一封信給朋友,內容大致是:
 
  我想到江浙一個州郡任職,聽說浙江四明縣明年四月有空缺,尚未定人,請您在朝中打聽一下,找找門路,有消息就回個訊息。上次找您,您沒有很留意。這次求托四明的事,恐不能太久,怕別人也謀取這個職位。到那時,就更加沒有希望了。這也許對您有點苛求,但謀職一事,切不可一般的跑跑就想輕易的弄到手。
 
  也許,誰都不會相信這是蘇東坡寫的信。在另外好幾封信裡,他絮絮叨叨的講述自己如何受痔瘡的折磨。還有很多信件,像我們現在的父母一樣,為子女的前途操心。
 
  蘇東坡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優秀的政治家,但也是一個平凡的父親、一個焦慮不安的官員。他從不掩飾自己平凡的一面,從不迴避問題。他承認自己無能為力,只好去作個閒人,有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從一張琴上,他找到了生命的旋律;從一壺酒中,他享受了生活的美味;從一溪雲裡,他懂得了自然之道。
 
  蘇東坡有一次隨手寫一篇劄記(按:劄音同札,讀書時摘記下來的要點或心得。),記錄了他很平常的一種狀態
 
  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岔入。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書臨皋亭〉)
 
  連蘇東坡那樣厲害的人,最後都「知命」,不敢說萬物皆備於我,而是讓自己「受萬物之備」,不敢說自己如何利用萬物,而是讓萬物來利用自己。承認自己的渺小、承認自己不夠完美、承認自己無能為力,安於天命,把自己交給大自然,抱著慚愧心,隨遇而安,想做的事,盡力去做,喝喝小酒、聽聽音樂、看看白雲,倒也活得快樂。
 
  人生有許多的痛苦與挫折,只能靠我們自己療癒自己、自己拯救自己。人世間多的是錦上添花,很少有雪中送炭,越是在寒冷的冬季,我們越要學會為自己取暖。還好,無論在哪裡,總還是可以有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在旋律裡、在微醺裡、在自然裡,我們總能找到快樂的源泉、找到平靜的源流。還好,即使我們孤單一人,也可以和蘇東坡聊聊天,聊聊怎樣用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調動我們的五官,打開我們的心扉,照亮眼前的現實。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的体验,对我来说,纸张的手感和字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电子书虽然方便,但在长时间阅读时,屏幕的闪烁和固定大小的字体总让人感到疲劳。而这本书的排版,即便是以电子阅读器的形式呈现,也做到了令人惊叹的舒适度。字体选择偏向宋体或与之相近的风格,笔画清晰有力,间距拿捏得当,使得阅读过程行云流水,几乎没有卡顿感。更让我惊喜的是,编排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重点信息和引文的引用格式都做了精心区分,高亮和引用的部分处理得非常克制,既达到了强调的目的,又没有破坏整体的美感。这种细致入微的排版工作,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书,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特定主题的探索往往带着一种近乎偏执的钻研精神,而这本电子书在信息呈现的层次感上,完全满足了我这种“老饕”的需求。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或观点,更像是构建了一个知识的迷宫,引导你一步步深入。它的结构划分极其清晰,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然后聚焦到具体的事件和人物的性格侧面,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没有丝毫牵强或跳跃感。我特别注意到,在论证过程中,作者或编者会巧妙地引用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旁证资料,但很快就能发现这些资料是为最终的论点服务的,这种“铺垫”的技巧非常高超,体现了极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书籍外观有执念的读者,很多时候,一本好书的“第一印象”往往就决定了我会不会打开它。这本的配色,尤其是那种深沉的墨绿和典雅的米白搭配,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感,但又不会显得过于沉闷。我记得我是在一个繁忙的午后,无意中看到它的推荐,仅仅是因为那几个醒目的标题字样,就忍不住点进去看了看简介。那种直击心灵的布局,仿佛在告诉我,这本书里蕴含着某种不容错过的智慧。装帧的质感也相当出色,拿在手里分量适中,边缘处理得非常细腻,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赏封面上留白的处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主题,这绝不是随便设计出来的,背后一定有深思熟虑的考量,让读者在翻阅之前就对内容的品味有了一个美好的期待。

评分

作为一个对文本的语言风格有较高要求的人,我非常注重作者的“文采”和“腔调”。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个人觉得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平衡——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来故作高深,也没有过度卖弄辞藻而显得矫揉造作。行文流畅自然,叙事时娓娓道来,分析时鞭辟入里,读起来有一种很舒服的节奏感。我常常在一些关键的描述处停下来,细细回味那句话是如何被精准地构建出来的,它所传达的情感和信息量是成正比的,不增不减,恰到好处。这种恰到好处的文字功力,是很多当代非虚构作品所欠缺的,它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

评分

对于电子书的交互体验,我一向要求不高,只要基础的搜索和批注功能流畅即可。但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一些小惊喜。批注功能的设计非常人性化,不仅支持传统的文字标记,连笔记的插入和导出都做得非常便捷。更重要的是,它的内置链接系统做得非常出色,当你阅读到一个需要参考的背景资料或人名时,轻点一下,相关的信息页面就会弹出,而且不会完全打断你当前的阅读心流。这种无缝衔接的技术支持,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让我无需频繁地切换应用或在外部搜索引擎中耗费时间,真正做到了沉浸式、拓展式的学习,让阅读不再是线性的单向过程,而是多维度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