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僅有一次的人生,一定要讀蘇東坡 (電子書)

這僅有一次的人生,一定要讀蘇東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費勇
圖書標籤:
  • 蘇軾
  • 宋詞
  • 人生哲理
  • 古典文學
  • 傳記
  • 文化
  • 曆史
  • 自我成長
  • 閱讀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工作輾轉各處,無法安定?一生漂泊的蘇東坡,「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生的不公不義,是無法迴避的。「人生有味是清歡」,是蘇東坡的淡然。
  ◎如何活在當下?「詩酒趁年華」,被貶官三次的蘇東坡選擇這樣過人生。
  
  北宋文豪蘇軾,21歲跟著父親蘇洵進京趕考,22歲就中進士。
  一篇文章受到當時宰相歐陽修的賞識,年紀輕輕即進入權力核心。
  
  26歲時,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開始瞭第一份工作,
  之後在他66年的歲月裡,他至少在十餘個地方生活過。
  長年的離傢奔波,讓他有感而發寫下:「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人世間的遇閤,是偶然而無常的,留下的痕跡都會消失,不用在意。)
 
  44歲,他遇上人生重要轉摺「烏臺詩案」,
  被人舉報他的詩譏諷朝廷,謗議新政,對皇上不敬,他因此入獄。
  半年後被貶黃州,他卻灑脫寫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就算一輩子都在風雨裡,我也很坦然。)
 
  本書作者費勇是著名文化學者,他說蘇東坡的一生大起大落(三度被貶官),
  但在他閃閃發光的每一刻,也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靜,
  他的一生都在「自我治癒」。不管現在的你遇到瞭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一路得意,忘瞭求退之難?
  大傢都想升官發財,不喜歡降職清貧。
  蘇東坡卻說:「賀下不賀上」。為什麼?
  (做官的人降職或退隱值得慶賀,升遷反而不值得慶賀)
  
  他雖然也曾感嘆:「何時忘卻營營?」(何時能夠忘掉現實裡那些鑽營忙碌啊?)
  但就算不斷被小人陷害,他始終沒有選擇辭官,
  他說:「何必擇所安,滔滔天下是。」
  (不管你逃到山裡隱居或齣傢,仍會麵臨生計與人際交往,不如達觀麵對。)
 
  ◎晴朗是生活,風雨也是生活,活在當下
  從烏臺詩案中死裡逃生的他,剛到黃州,就寫下兩句詩: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長江三麵圍繞黃州,想到有鮮美的魚吃;看到漫山茂密的竹林,猶如聞到筍香。)
 
  後來又被貶到惠州,他說待在嶺南也不錯: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如果能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做嶺南的人。)
  
  他用行動證明:把心放寬,看開看淡,波摺的人生照樣過得有模有樣。
 
  ◎豁達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深情
  蘇東坡給人的印象,不外乎樂觀、豁達、幽默,有政治抱負,
  但其實他還很深情。曾寫下一首著名的〈江城子〉懷念妻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生死永隔,相互思念卻無法相見,即使不去想,那些美好的記憶仍難以忘懷。)
  提醒著我們要珍惜相伴身邊的那個人。
  
  漂泊、衝突、煩惱、挫摺……人人都會有,怎麼麵對?
  蘇東坡用三件事療癒瞭自己:
  一張琴(業餘愛好),「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在琴聲裡,心變得平和);  
  一壺酒(美食),「吾醉後乘興作數十字……」(喝醉時,能寫齣不同於平常的字);
  還有一個是……
        
  人生有許多痛苦與挫摺,隻能靠自己療癒自己。
  還好,即使我們孤單一人,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名人推薦
 
  暢銷作傢、諮商心理師/黃之盈
  《厭世讀論語》作者/厭世國文老師
  王欣國文專業教室創辦人/王欣老師
《光影之間:電影藝術的百年迴響》 一、 引言:凝視光束的魔力 電影,作為二十世紀最具革命性的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視聽語言,捕捉並重塑瞭人類的感知、記憶與集體意識。它誕生於技術革新的火花,卻迅速成長為承載文化、錶達思想、激發情感的強大載體。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電影藝術的百年發展曆程,從早期默片時代的奇觀構建,到有聲電影的敘事革命,再到彩色化、寬銀幕時代的視覺擴張,最終聚焦於當代數字電影對敘事邊界的持續挑戰。我們試圖探討的不僅是“拍瞭什麼”,更是“如何被拍”以及“為何被感動”。 二、 默片的豐碑與視覺的先聲 (1895-1927) 電影的最初十年,是純粹的視覺探險。當盧米埃爾兄弟的攝影機捕捉到工廠的大門關閉時,電影的魔力便已顯現。早期電影人,如喬治·梅裏愛,將鏡頭變成瞭魔法師的工具,通過剪輯和疊印創造瞭超越現實的幻境。 本章重點分析“敘事”如何在沒有對白的情況下通過肢體語言、景彆變化和濛太奇手法得以確立。以格裏菲斯的作品為例,我們考察“平行剪輯”如何構建緊張感與史詩性,以及其對後來所有電影敘事結構的奠基作用。同時,德國錶現主義電影,如《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如何利用布景、光影的非自然形態,將人物的內心焦慮外化為一種強大的視覺語言,預示瞭電影心理學的深度挖掘。 特彆關注俄國濛太奇學派的理論貢獻。愛森斯坦的“吸引子的碰撞”理論,不僅是剪輯的技術指南,更是對社會意識形態進行重塑的哲學工具。通過分析《戰艦波將金號》中的敖德薩階梯場景,讀者將理解“鏡頭組接”如何超越場景記錄,成為一種主動的觀念傳遞手段。 三、 有聲革命與好萊塢的黃金時代 (1927-1950年代) “有聲”的到來,是電影史上一次劇烈的斷裂與重塑。它不僅引入瞭對白,更深刻地影響瞭攝影機運動、錶演風格乃至場景設計。本章探討有聲片如何從最初的笨拙模仿舞颱劇,逐步發展齣適應聲音節奏的電影語言。 好萊塢的“製片廠體係”在本時期達到瞭巔峰。我們分析其工業化的運作模式,以及這種體係如何催生齣高度精煉、類型明確的電影範式——黑色電影(Film Noir)、西部片、歌舞片。黑色電影部分將深入分析其對戰後焦慮、男性氣質危機以及都市異化的刻畫,尤其關注對光影(高對比度照明)、女性角色(蛇蠍美人)和敘事結構(畫外音)的獨特運用。 同時,本書也將審視那些在體製內探索邊界的異見者。例如,奧森·威爾斯對景深鏡頭(Deep Focus)的激進使用,如何顛覆瞭傳統好萊塢對焦點和空間層次的劃分,使觀眾能在同一畫麵中同時關注前景、中景和背景的復雜關係,極大增強瞭敘事的密度和觀眾的參與感。 四、 戰後反思與作者論的興起 (1950年代中後期 - 1970年代) 二戰結束後,歐洲電影界爆發瞭對既有電影語言的反叛。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迴歸街頭、使用非職業演員,標誌著對傳統攝影棚布景的徹底告彆,追求一種“未加修飾”的真實感。 隨後興起的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是作者論(Auteur Theory)的集大成者。特呂弗、戈達爾等人將導演視為電影的“作者”,強調其獨特的個人風格和哲學思考超越瞭劇本的限製。本章將細緻解析新浪潮如何運用跳切(Jump Cut)、即興錶演、手持攝影和直接對鏡頭講話等手法,解構傳統敘事的連貫性,強調電影的“在場感”與主題的探索性。 與此同時,美國的新好萊塢(New Hollywood)也吸收瞭歐洲的實驗精神。以科波拉、斯皮爾伯格、斯科塞斯為代錶的年輕一代導演,利用瞭製片廠製度的鬆動,創作齣探討美國夢破滅、道德睏境和反英雄主義的經典之作。他們的作品兼具商業觀賞性與深刻的社會批判性,標誌著電影藝術與商業價值的完美融閤。 五、 視覺奇觀的進化與數字時代的衝擊 (1980年代至今) 進入八十年代,電腦圖形技術(CGI)的引入,徹底改變瞭電影的製作範疇和審美取嚮。特效不再僅僅是輔助工具,而成為瞭敘事的核心驅動力。本書將分析技術進步如何推動瞭科幻片、動作片的大規模發展,以及這種對視覺奇觀的依賴對電影敘事深度的潛在影響。 數字革命的第二波浪潮——數字攝影和後期製作的普及——使得獨立電影製作的門檻大幅降低,催生瞭風格迥異的多元化創作。我們探討當代導演如何利用數字技術模擬膠片的質感,或創造齣前所未有的光影效果。 最後,本章將聚焦於流媒體平颱崛起背景下,電影藝術的“界限”正在被重新定義。電視敘事的復雜化(如“劇集化”的電影化趨勢)與院綫體驗的不可替代性之間的張力,構成瞭當代電影藝術所麵臨的最為緊迫的議題。我們思考:在碎片化觀看和沉浸式體驗的雙重擠壓下,電影的“史詩性”和“公共性”將如何得以維係。 六、 結語:不變的凝視 電影藝術的發展,是一部不斷吸收新技術、抵抗舊範式、探索人性復雜性的曆史。從梅裏愛的魔術箱到數字矩陣的無限可能,電影的本質始終在於“凝視”——凝視光束,凝視他人,最終凝視我們自身。本書希望為讀者提供一把理解這門綜閤性藝術的鑰匙,使每一次的銀幕觀看,都能成為一次更為深入的文化與美學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費勇
 
  著名文化學者,15歲考上大學,後取得博士學位。現為昊達文化創始人、昊達生活方式研究院院長、唐寧書店聯閤創始人,併兼任暨南大學生活方式研究院聯席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並曾擔任《行走》(mook)主編。
 
  代錶作品:《金剛經修心課:不焦慮的活法》、《人生真不如陶淵明那一杯酒》、《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長物誌:做自己生活的設計師》、《時尚的哲學》(譯)、《傳習錄》(譯)、《瞭凡四訓》(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全拋世代」受用無窮的情商課——來讀蘇東坡/黃之盈
序  不管你遇到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第一章 四處漂泊的人生,哪裡纔是我的傢?
01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02我本無傢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03多病多愁,須信從來錯
04天涯流落俱可念,為飲一樽歌此麯
05十年歸夢寄西風,此去真為田捨翁
06此心安處是吾鄉
0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08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
09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
10但尋牛矢覓歸路,傢在牛欄西復西
 
第二章一路得意,忘瞭求退之難
01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02兩事皆害性,一生恆苦心
03何必擇所安,滔滔天下是
04賀下不賀上
05莫誇舌在齒牙牢,是中惟可飲醇酒
06不須論賢愚,均是為食謀
07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08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
09不能使其身一日安於朝廷之上
10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
 
第三章晴朗是生活,風雨也是生活
01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02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
03化工隻欲呈新巧,不放閒花得少休
04諸子百傢之書,日傳萬紙 
05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06壯懷銷鑠盡,迴首尚心驚
07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08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9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10此生歸路愈茫然,無數青山水拍天
11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12更著短簷高屋帽,東坡何事不違時
13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第四章豁達不是冷漠,而是一種深情 
01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02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
03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04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05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06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07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08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
 
第五章蘇式治鬱主義,隻要三件事
01作個閒人
02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
03欲待麯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04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 
05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 
06行看花柳動,共用無邊春 
07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
08勿使常醫弄疾 
09詩酒趁年華
10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11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12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13予之所為,適然而已
14我今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92870
  • EISBN:97862672510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3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全拋世代」受用無窮的情商課——來讀蘇東坡
暢銷作傢、諮商心理師/黃之盈
 
  現今的i世代(按:指於1995年至2012年間齣生的年輕世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在低薪、疫情、晚熟、育兒時代,你可以看到中生代的父母被經濟壓得喘不過氣。上有父母要照顧、下有孩子要教養,還得積極扮演傢中經濟支柱的角色,壓力不可謂不大。
 
  整個亞洲都有雷同的情況,在臺灣有人稱這個年代為「玻璃心的i世代」、「厭世代」,在韓國也充斥著低薪做牛做馬的「全拋世代」,日本則是齣現「寬鬆世代」。在社會快速變遷的情況下,社會的變動、職涯的不定性、疫情的攪局,更讓我們身處在一個極具不確定性的社會處境中。
 
  蘇東坡的一生也是處於風雨飄搖,不定感極重的狀態。人生的變動雖無常,但他總能透過創作,不斷調適自己的心境,以一句「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平定外界帶來的風波,並以豁達的態度,度過早年的漂泊、中年的不如意、晚年的不確定性。
 
  而在現代人生活中常會遇見的睏難和挫摺,不外是低薪、身體病痛、人際剝削、情感勒索……不管現在的你遇到瞭什麼,不妨讀讀這本,你一定可以從蘇東坡身上學到應對、排解的方法。
 
  舉例來說,蘇東坡曾在〈聽僧昭素琴〉中說,聽琴能「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琴聲能把我心中種種的不平驅散,把心中種種的不和洗淨,讓心變得平和),所以當心中有委屈不平時,不妨學學蘇東坡,聽音樂緩和心情。
 
  我們對於睏境的迴應模式,是深受媒體影響,而最佳的「治鬱計」(治癒劑)就是放輕鬆。放輕鬆能幫助我們找迴身與心的平衡,讓疲憊又焦躁的身體,進入重新啟動的狀態。不管是麵對變法危機、被貶謫、被無視的蘇東坡,還是選擇10年期間,不再過問朝廷政事,隱遁撰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都有各自的「逆境適應哲學」,越古亙今,都有值得我們效法學習的地方。
 
  慢下來、靜下心,誠實麵對真實的自己,真誠的與自己和解,大膽寬容對待自己,相信你也能找到適閤你的擺脫創傷與負麵情緒糾纏的方法。

作者序
 
不管你遇到什麼,一句蘇東坡就能療癒
 
  近年來流行「療癒」這個概念,有時也叫「療癒係」,大概是因為太多人需要被療癒。這個概念來自日本,齣現在1999年前後,起初指的是某個演員能給人一種安靜、清爽的感覺,一看到她/他,或者和她/他在一起,雖然不是戀愛,卻覺得很自在,覺得被療癒瞭,有療癒係女孩/男孩的說法。
 
  又指某一類事物,能夠安慰悲傷的心靈的動漫叫療癒係動漫,也有療癒係音樂,指的是那種能讓人平靜下來的音樂,隨後慢慢擴展到療癒係風景、療癒係食物、療癒係讀物。凡是讓我們不再悲傷、不再混亂,能夠平靜下來的事物,都可以稱為療癒係。
 
  按照這個標準,蘇東坡應該是最具療癒效果的人,是一個療癒瞭所有中國人的人。在大量的公眾號(按:類似臉書的粉絲專頁,用以推廣品牌及傳遞品牌資訊)上,有類似這樣的推文——假如你遇到瞭什麼,一句蘇東坡的什麼話,就能療癒你。用一句現在很流行的話形容就是:「人生緣何不快樂,隻因未讀蘇東坡。」
 
  古羅馬哲學傢馬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說:「我嚮你們保證,有一種治療靈魂的醫術。它是哲學,不需要像對身體的疾病那樣,要到我們的身體以外去尋找它的救助方法。我們一定要使用我們所有的資源和力量,去努力變得能夠治療自己。」
 
  西塞羅說我們的靈魂需要哲學的治療,身體則需要到外麵去尋求治療。而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也可以自我療癒,自癒是人體的一種機能。養生即自我療癒。過度依賴外界,我們漸漸遺忘瞭人的身心都是可以自我療癒的。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裡把蘇東坡看作人間獨一無二的人物:
 
  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傢,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傢,是新派的畫傢,是偉大的書法傢,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勒齣蘇東坡的全貌。我若說,一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也許這話最能概括蘇東坡的一切瞭。
 
  關鍵是最後一句:一提到蘇東坡,總會引起人親切敬佩的微笑。蘇東坡給人帶來快樂。一韆年來,蘇東坡以快樂的形象療癒瞭無數人,但實際上,蘇東坡一生的經歷並不是快樂的。他的一生,是自我療癒的一生,甚至在很多時候,他都是自己做自己的醫生。
 
  蘇東坡對於人生的問題,從不迴避,總是老老實實去麵對,用「作個閒人」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一一去化解。我把蘇東坡「作個閒人」的生活方式,叫做「療癒主義」。或者說,對於人生的煩惱,蘇東坡實踐瞭一種治鬱主義的解決方案,成就瞭他生命的豐富和快樂。
 
  蘇東坡說,再可怕的事,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還沒有發生時我們的擔心和恐懼,一旦真正發生瞭,也就沒有什麼可怕瞭。所以,沒有必要鬍思亂想,不如安靜下來,去經歷生命的各種形態,去體驗眼前的現實,去用心做好當下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在經歷之中、在體驗之中、在做事的過程裡,人生的奧祕就會嚮我們顯現,不確定性帶來的睏擾就會消解。
 
  蘇東坡把這種活法叫做「作個閒人」。蘇東坡說,誰都可以作一個閒人,隻要他願意運用這三種元素:
 
  第一種元素:一溪雲。雲是天上的,溪流是地上的,雲映照在溪流裡。這是自然的元素。蘇東坡的一生都在雲端看著這個世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第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是從雲端迴望人間。
 
  蘇東坡的一生也都在地上,熱愛花花草草、熱愛季節的流轉。「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永遇樂.明月如霜〉)「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傢繞。」(〈蝶戀花.春景〉)這些句子貫穿瞭他生命的每一個時刻,使他一生都在自然的場景裡。
 
  第二種元素:一壺酒。這是美食元素。對蘇東坡而言,喝酒意味著對生活的熱愛:「持杯遙勸天邊月,願月圓無缺。持杯更復勸花枝,且願花枝長在、莫離披。持杯月下花前醉,休問榮枯事。此歡能有幾人知,對酒逢花不飲、待何時。」(〈虞美人.持杯遙勸天邊月〉)
 
  蘇東坡說自己酒量很小,但喜歡「把杯為樂」。他在杭州做通判時,一次酒醉寫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歸扶路人應笑,十裏珠簾半上鉤。」(〈吉祥寺賞牡丹〉)在徐州做知州時,也是一次酒醉,寫下:「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雲天茫茫。歌聲落榖鞦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登雲龍山〉)
 
  在黃州時,又是一次酒醉,寫下「夜飲東坡醒復醉」,然後就「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他寫漁父喝醉瞭:「漁父醉,蓑衣舞,醉裡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後不知何處。」(〈漁父.漁父醉〉)
 
  歐陽修曾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對蘇東坡來說,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自我解放,在於忘掉世俗、忘掉自我。蘇東坡喝齣瞭一種微醺的境界,酒醉帶來的是清醒。他喝瞭一輩子的酒,越喝越清醒、越喝越快樂,以微醺療癒瞭世間的一切不快樂。
 
  第三種元素:一張琴。這是藝術元素。蘇東坡喜歡古琴,傢裡藏有唐代的古琴「雷琴」,而且他也是演奏的高手。他還是頂尖的歌詞作者,精通音律,開創瞭豪放派的詞風。他對音樂頗有研究,關於音樂和政治、音樂和人心,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當然,他喜歡音樂,更喜歡欣賞音樂。在〈聽僧昭素琴〉裡,他稱琴聲「散我不平氣,洗我不和心」。
 
  1100年6月20日,已經65歲的蘇東坡,從海南島北歸中原,晚上渡海的時候,他看到海天一色,覺得從此不必像孔子那樣顛沛流離,當理想和現實衝突時,就乘著小船浮遊在海上。又因波濤聲想到《莊子》裡講軒轅帝在洞庭之野演奏〈鹹池〉這首樂麯,聽到這首樂麯,就會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看透得失榮辱。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雖然在海南島幾乎死去,但我一點也沒有怨恨,反而覺得這次經歷是我一生中最奇特的。
 
  蘇東坡一生大起大落,但在每一個時刻,他都有「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因而每一個時刻都是閃閃發光的一刻。每一刻裡既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靜,也有「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豪邁;既有「韆鍾美酒,一麯滿庭芳」的痛快淋灕,也有「天涯何處無芳草」的婉轉感傷;既有「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鞦涼」的悲哀沮喪,也有「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的積極奮進。
 
  蘇東坡是一個天纔型的人物,在他生活的年代,他的名聲已經達到巔峰。但是,他的很多煩惱,和我們現在的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他寫過這樣一封信給朋友,內容大緻是:
 
  我想到江浙一個州郡任職,聽說浙江四明縣明年四月有空缺,尚未定人,請您在朝中打聽一下,找找門路,有消息就迴個訊息。上次找您,您沒有很留意。這次求托四明的事,恐不能太久,怕別人也謀取這個職位。到那時,就更加沒有希望瞭。這也許對您有點苛求,但謀職一事,切不可一般的跑跑就想輕易的弄到手。
 
  也許,誰都不會相信這是蘇東坡寫的信。在另外好幾封信裡,他絮絮叨叨的講述自己如何受痔瘡的摺磨。還有很多信件,像我們現在的父母一樣,為子女的前途操心。
 
  蘇東坡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傢、書法傢、畫傢,優秀的政治傢,但也是一個平凡的父親、一個焦慮不安的官員。他從不掩飾自己平凡的一麵,從不迴避問題。他承認自己無能為力,隻好去作個閒人,有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從一張琴上,他找到瞭生命的鏇律;從一壺酒中,他享受瞭生活的美味;從一溪雲裡,他懂得瞭自然之道。
 
  蘇東坡有一次隨手寫一篇劄記(按:劄音同劄,讀書時摘記下來的要點或心得。),記錄瞭他很平常的一種狀態
 
  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幾上。白雲左繞,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岔入。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書臨皋亭〉)
 
  連蘇東坡那樣厲害的人,最後都「知命」,不敢說萬物皆備於我,而是讓自己「受萬物之備」,不敢說自己如何利用萬物,而是讓萬物來利用自己。承認自己的渺小、承認自己不夠完美、承認自己無能為力,安於天命,把自己交給大自然,抱著慚愧心,隨遇而安,想做的事,盡力去做,喝喝小酒、聽聽音樂、看看白雲,倒也活得快樂。
 
  人生有許多的痛苦與挫摺,隻能靠我們自己療癒自己、自己拯救自己。人世間多的是錦上添花,很少有雪中送炭,越是在寒冷的鼕季,我們越要學會為自己取暖。還好,無論在哪裡,總還是可以有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在鏇律裡、在微醺裡、在自然裡,我們總能找到快樂的源泉、找到平靜的源流。還好,即使我們孤單一人,也可以和蘇東坡聊聊天,聊聊怎樣用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調動我們的五官,打開我們的心扉,照亮眼前的現實。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電子書的交互體驗,我一嚮要求不高,隻要基礎的搜索和批注功能流暢即可。但這本書在這方麵也給瞭我一些小驚喜。批注功能的設計非常人性化,不僅支持傳統的文字標記,連筆記的插入和導齣都做得非常便捷。更重要的是,它的內置鏈接係統做得非常齣色,當你閱讀到一個需要參考的背景資料或人名時,輕點一下,相關的信息頁麵就會彈齣,而且不會完全打斷你當前的閱讀心流。這種無縫銜接的技術支持,極大地豐富瞭我的閱讀體驗,讓我無需頻繁地切換應用或在外部搜索引擎中耗費時間,真正做到瞭沉浸式、拓展式的學習,讓閱讀不再是綫性的單嚮過程,而是多維度的探索。

评分

作為一個對文本的語言風格有較高要求的人,我非常注重作者的“文采”和“腔調”。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我個人覺得是一種極為難得的平衡——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感染力。它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來故作高深,也沒有過度賣弄辭藻而顯得矯揉造作。行文流暢自然,敘事時娓娓道來,分析時鞭闢入裏,讀起來有一種很舒服的節奏感。我常常在一些關鍵的描述處停下來,細細迴味那句話是如何被精準地構建齣來的,它所傳達的情感和信息量是成正比的,不增不減,恰到好處。這種恰到好處的文字功力,是很多當代非虛構作品所欠缺的,它讓人感受到一種深厚的文化積澱。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古樸又不失現代感的排版,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個對書籍外觀有執念的讀者,很多時候,一本好書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決定瞭我會不會打開它。這本的配色,尤其是那種深沉的墨綠和典雅的米白搭配,讓人聯想到曆史的厚重感,但又不會顯得過於沉悶。我記得我是在一個繁忙的午後,無意中看到它的推薦,僅僅是因為那幾個醒目的標題字樣,就忍不住點進去看瞭看簡介。那種直擊心靈的布局,仿佛在告訴我,這本書裏蘊含著某種不容錯過的智慧。裝幀的質感也相當齣色,拿在手裏分量適中,邊緣處理得非常細膩,能感受到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賞封麵上留白的處理,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地突齣瞭主題,這絕不是隨便設計齣來的,背後一定有深思熟慮的考量,讓讀者在翻閱之前就對內容的品味有瞭一個美好的期待。

评分

我必須承認,我對特定主題的探索往往帶著一種近乎偏執的鑽研精神,而這本電子書在信息呈現的層次感上,完全滿足瞭我這種“老饕”的需求。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或觀點,更像是構建瞭一個知識的迷宮,引導你一步步深入。它的結構劃分極其清晰,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切入,然後聚焦到具體的事件和人物的性格側麵,邏輯鏈條環環相扣,沒有絲毫牽強或跳躍感。我特彆注意到,在論證過程中,作者或編者會巧妙地引用一些看似不相關的旁證資料,但很快就能發現這些資料是為最終的論點服務的,這種“鋪墊”的技巧非常高超,體現瞭極強的駕馭材料的能力。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而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

评分

閱讀的體驗,對我來說,紙張的手感和字體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很多電子書雖然方便,但在長時間閱讀時,屏幕的閃爍和固定大小的字體總讓人感到疲勞。而這本書的排版,即便是以電子閱讀器的形式呈現,也做到瞭令人驚嘆的舒適度。字體選擇偏嚮宋體或與之相近的風格,筆畫清晰有力,間距拿捏得當,使得閱讀過程行雲流水,幾乎沒有卡頓感。更讓我驚喜的是,編排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導讀者的注意力,重點信息和引文的引用格式都做瞭精心區分,高亮和引用的部分處理得非常剋製,既達到瞭強調的目的,又沒有破壞整體的美感。這種細緻入微的排版工作,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讓我感覺自己不是在“看”書,而是在與作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