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 (電子書)

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健民
图书标签:
  • 陳健民
  • 獄中書簡
  • 政治犯
  • 人權
  • 台灣歷史
  • 民主運動
  • 反共
  • 冷戰
  • 政治迫害
  • 自傳
  • 獄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我們傾盡全力仍無法撼動體制,
剩下能做的是共同受苦。
 
這是一本香港人寫給香港、為香港而寫,但在香港再難以容身的書。
這是一個公民、一個知識分子,對社會、對政府,對所有人的疾呼。
人們必須經歷苦痛,才能深切體會到專制的邪惡、自由的可貴。
 
  「這代人已看穿了誰是真正破壞法治的人,他們明白到盲目的守法是對暴政的沉默。」──《9月8日 白老鼠的守法精神〉
 
  若要準確評價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就不能忽視香港的經歷、傷痛與掙扎。
 
  2014年至今,香港歷經雨傘革命、爭取真普選、反送中運動,公民投入社會運動、政治,持續而綿長地爭取權利。一路走來,我們看到了民眾與政府的拉扯,也看到了強勢輾壓民眾的強權面貌。
 
  ▍極端處境的考驗?
  當公民之力無法阻止政府走向極端,個人能表態、執行的場域便往內縮限,來到身體與精神的不合作,彰顯的是大環境的絕望,也是考驗人追求道德、公平與正義的極端處境。沒人想走上街頭,人人都想作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和理非」,但試問:
  誰能在暴政下安眠?
 
  ▍在獄中,與劇變的時代同在
  《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是社會學者陳健民在入獄服刑期間寫下的手記。他被香港政府認定為2014年佔領中環運動的其中一位領導人,於2019年4月24日被判入監服刑16個月。在反送中運動最熾烈的時候,他在獄中以一篇又一篇的書簡,道盡對時代的思索、憂慮,以及眼見香港社會走向極端的痛苦。
 
  ▍坐牢作為一種反抗
  入獄是對身心的折磨,陳健民認為這是爭取民主必須付出的代價,而作為一個公民抗命的倡議者,應當親身體驗。他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現行政策、政府的抵抗,以自己的身體「受苦」,也以自由的心靈作為對抗強權的憑依、力量,讓抵抗化為一種「日常」。
 
各界推薦
 
  江明修(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特聘教授):
  讀《獄中書簡》讓我潸然淚下,除感傷香港的沉淪,亦讚嘆讀書人的錚錚風骨,更寄望所有愛好自由、民主與和平的人們,共同來關愛香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斗室關押不了自由的靈魂。辭去教職、被打入大牢,無疑是人生最陰暗的低點。陳健民教授卻挺住了內外的煎熬,體現了「安住當下」的抗爭哲學,留下了這本見證香港苦痛、反思過往與未來的獄中書簡。透過行動者與受壓迫者的第一手紀錄,我們看到的不是憤懟與孤恨,更可以看到受苦的高貴。這本書確實印證了昆德拉所說的,「這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吳乃德(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當監獄成為豐富心靈的場所,來自暴政的處罰乃成為賜福。
  獄中日記永遠是一項抵抗,非常個人性的抵抗。
 
  陳宜中(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研究員):
  陳健民說,雖然他曾參與建設的中國大陸公民社會「已是搖搖欲墜」,在香港爭取的民主普選「更是遙遙無期」,但年輕人仍不該輕言絕望。他因發起「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而遭判刑入獄,只不過,苛政摧毀不了他的意志和信念。這本《獄中書簡》也許是黑暗將至的一個歷史見證,但更是一場如何在亂世中守護正直、勇氣和希望的精神試煉,很難不讓人動容。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光影拾遗:城市记忆与人文关怀》的图书简介: 《光影拾遗:城市记忆与人文关怀》 导言:在流动的时代,锚定岁月的坐标 本书是一部关于现代都市变迁、个体生命体验以及人文精神回归的深度观察与记录。它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在城市脉络中被忽略、被快速遗忘的细节与温度。作者以敏锐的笔触和深沉的关怀,穿梭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与古旧街巷的肌理之间,试图捕捉“时间”在空间上留下的印记,并探讨在高速发展下,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日益疏离的真实状态。全书分为“都市切片”、“街角人文”、“记忆的纹理”和“未来的回响”四个主要部分,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有层次感的城市生命图景。 第一部分:都市切片——高速列车上的静默观察 这一部分集中探讨了当代大都市在物质繁荣表象下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与生存困境。作者将视角投向那些在城市机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却往往隐于幕后的群体:清晨在地铁站台匆匆赶路的白领、深夜仍亮着灯的便利店店员、在摩天大楼的阴影下搭建起临时居所的流动人口。 通过对“时间碎片”的细致描摹,如对上下班高峰期人群面部表情的定格,对公共空间中无声交流的捕捉,本书揭示了一种普遍的“都市疏离感”。例如,其中一篇著名的文章《玻璃幕墙下的沉默对话》,通过对一栋甲级写字楼内不同楼层职员工作状态的对比,探讨了空间垂直化对人际信任和社区感的侵蚀。作者没有停留在批判的层面,而是深入探究了这种疏离感如何重塑了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行为模式。 第二部分:街角人文——被遗忘的声音与故事 如果说第一部分描绘了城市的“骨架”,那么第二部分则着重展现了城市的“血肉”。作者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街区、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和坚守着老手艺的匠人。 本书收录了对多位“城市守艺人”的深度访谈,包括一位坚守了四十年的老式钟表修理匠、一位在老城区绘制传统年画的画师,以及一群在城市边缘经营着小剧场的民间艺人。这些人物的故事,不仅是关于技艺的传承,更是关于一种生活哲学的坚守——在消费主义浪潮中,如何保持对“慢”与“真”的珍视。 此外,本书还细致记录了城市更新进程中,老旧社区的拆迁与新生。作者没有采取煽情的手法,而是通过记录居民在搬迁前的最后一夜,他们在整理旧物时与记忆进行的对话,展现了空间与情感依恋的复杂关系。这些街角的故事,共同构成了城市跳动的、有温度的底色。 第三部分:记忆的纹理——空间、符号与集体无意识 这一部分提升了观察的层次,开始探讨城市记忆的构建、符号的意义及其对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作者认为,城市并非仅仅是物理的堆砌,更是历史的容器和集体记忆的投射场。 书中探讨了城市规划中的“地标选择”与“历史擦除”现象。例如,对一座城市中被拆除的旧市场或剧院的追溯,分析了新的商业综合体取代旧有场所后,城市“气场”的微妙变化。作者引入了符号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析了霓虹灯、涂鸦、公共雕塑等视觉符号在塑造城市身份认同中的作用。 其中一篇关于“城市气味地图”的实验性写作尤为引人注目。作者系统地记录了城市不同区域独特的“气味档案”——烘焙坊的麦芽香、雨后沥青的泥土味、工业区特有的金属味——并以此作为连接个体记忆与城市历史的非视觉通道。 第四部分:未来的回响——科技、生态与人文的交汇点 在对过去与现在的审视之后,本书的最终部分转向了对城市未来的期许与反思。面对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态危机等前沿议题,作者坚持人文主义的立场,探讨技术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的福祉,而非异化人的存在。 本书对“垂直农场”、“智能交通系统”等新兴城市概念进行了批判性考察,关注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是否牺牲了人与自然的连接。作者呼吁,未来的城市设计必须将“人性尺度”置于首位,强调公共空间的活力、邻里间的互动以及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尊重。 《光影拾遗》试图提醒读者,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不应仅仅是效率的产物,而应是生命经验的载体。它邀请每一位城市居民,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倾听那些微弱却坚韧的声音,从而在流动的光影中,锚定属于自己的、有温度的岁月坐标。 结语: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城市、关心生活的人的阅读之作。它以细腻入微的观察和富有哲思的洞察力,将冰冷的建筑转化为有故事的载体,将匆忙的行人化为有血有肉的个体。阅读此书,如同进行一场对你我所生活之地的深度田野调查,让你在熟悉的风景中,发现未曾察觉的诗意与重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健民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後赴耶魯大學攻讀社會學、中國研究,師承胡安.林茲(Juan Linz)、戴慧思(Deborah S. Davis)。前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主任。積極參與公民運動,2014年因佔領中環事件而被指稱為雨傘運動領導人,並被判刑16個月,後因在獄中行為良好,於2020年3月14日獲釋。2021年9月應邀來臺,任政治大學社會系客座教授。

图书目录

臺灣版序 波平浪靜處安身
推薦序 為義受苦的知識分子 朱耀明
序 忠誠受苦

2019年
4月29日 平靜的力量
5月5日  不增不減 安住當下
5月10日  社會底層的悲歌
5月19日  掌權者的喊聲
5月26日  如鹿切慕溪水
6月8日 抗爭者家人的苦楚
6月11日 觸動道德的底線
6月22日 放下‧走得更遠
7月1日 以生回報死
7月7日 萬山不許一溪奔
7月14日 悲觀是懦弱
7月21日 沒有時鐘的世界
7月28日 香港人慘過坐監
8月4日 如何讓年輕人少流點血?
8月11日 謊言的紅利
8月18日 亂邦不居
8月25日 刨木聯想對話平台
9月1日 哪來對話的基礎?
9月8日 白老鼠的守法精神
9月15日 我要向山舉目
9月22日 逆權紅耳鵯
9月29日 商界如何化解深層次矛盾
10月7日 覺悟
10月20日 改善空間
10月27日 國族主義的催眠
11月3日 重慶Connect
11月10日 以為快到彼岸的蠍子
11月17日 貓仔的悠長假期
11月25日 黎明的喜訊
12月1日 1492中國想像
12月8日 人人應拿起磚頭
12月14日 梅花香自苦寒來
12月22日 小狗的制度自信
12月29日 決不虛作無聲

2020年
1月5日 社區革命‧歲月靜好
1月12日 良知經濟圈
1月19日 一縷輕煙寄哀愁
1月25日 最幸福的時刻
2月9日 瘟疫蔓延中出獄
2月16日 與遺忘鬥爭
2月23日 佔中案為何上訴?
3月1日 沮喪與憤怒
3月9日 告別壁屋

讀而忘憂:獄中書單

特別收錄:專訪、大事記
陳健民的困境哲學:若沒有一條路是正確的,如何可能不被摧毀? 張潔平
2018-2021香港大事記&獄中書簡紀要

附錄
樂天知命,隨遇而安 蔡子強
再見健民 周保松
隔著玻璃的握手 蔡東豪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2171
  • EISBN:978957086768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0MB

图书试读

臺灣版序(節錄)
 
  2021年7月19日,我終於坐在往臺北的飛機上,那已經是我出獄1年4個月後的事情。在獄中我多麼渴望能離開香港去一個可以呼吸自由的地方,但為何遲遲未有成行?  
 
  獄中讀歷史小說《曾國藩》,說這位晚清大臣在中年以後得一高人點撥,勸他「莫從掀天揭地處著想,要在波平浪靜處安身」,那話說到我的心坎裡。我半生致力建設中國公民社會和爭取香港民主普選,但前者幾近搖搖欲墜、後者更是遙遙無期。為此志業我被關進牢中,雖是心安理得,亦難免身心疲憊,自然想找一風平浪靜處歇息。
 
  讀《百年追求》,見蔣介石在撤退至臺灣時為了穩住局勢,便籠絡本土士紳,多次派員到日本遊說林獻堂先生歸臺,所得的回覆竟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是聖人教訓。」要知道林獻堂一生為臺灣鞠躬盡瘁,在日治時期每年花鉅款資助「臺灣議會請願運動」,爭取成立民選議會;他亦支持臺灣文化協會,通過出版、讀報、講習啟迪民智,爭取自治。他曾代表臺灣到南京出席日本投降典禮,但最後在二二八事件中竟被列入叛逆名冊的首名。因為對國民黨政府澈底失望,他寧願客死他鄉,亦不入危邦。在獄中讀到這故事,不禁感嘆香港同樣是一危邦。
 
  2020年3月14日(我在獄中行為良好,因而自動減刑三分之一),我步出壁屋監獄,向在場迎接的朋友說:「獄中日子雖然艱難,我卻沒有一刻後悔。」戴耀廷和我說外面有許多事情等著我來推動,但徘徊在我腦海的卻是曾國藩和林獻堂的幽靈。回家與親人重聚,感到滿屋色彩斑斕、每粒米飯分外甘甜。我計畫稍事休息,便積極考慮接受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江明修院長的邀請,到該校任客席教授。誰知當我重返這個變得滿目瘡痍的城市,目睹人們因為「反送中運動」(反對香港政府修訂《逃犯引渡條例》)的挫折而淹沒在沮喪和憂傷之中,反而依依不捨,甚至覺得應與這個城市共浮沉。
 
  從小監獄回到大監獄
 
  香港已變成了一所大監獄。我看見中文大學二號橋(反送中運動中警察與學生決戰之地)圍起了和獄中一樣帶有刀片的鐵絲網,也看到警署和重要政府建築物被水馬(充水式護欄)重重包圍和警察經常在街上或地鐵站檢查市民的身分證。2020年7月1日《國安法》實施,白色恐怖迅速蔓延,學者朋友陸續收到出版社通知,終止一些涉及反送中運動的出版合約,出版我的《獄中書簡》的出版社亦決定暫停業務。然後國安署在8月拘捕黎智英及其家人、《蘋果日報》的高層和香港眾志的周庭。2021年1月則大搜捕多名民主派人士,指他們參與民主派初選是串謀顛覆國家。其後陸續有民主派人士因為言論或籌款支持流亡抗爭者而被冠以不同罪名拘捕,弄得人心惶惶。因為國安署經常在早上6點到家裡逮人,有泛民主派和傳媒朋友告訴我,清晨聽到門外有聲音便會以為是警察上門拘捕。試問誰能在暴政下安眠?
 
  我既已決定不再「從掀天揭地處著想」,出獄後便沒有參與任何抗爭組織或行動。我念茲在茲的,是那些因反送中運動被捕的年輕人和被國安署以「莫須有」罪名關押的老朋友,希望以我坐牢的經驗,協助他們安住當下、不被高牆鐵窗摧毀他們的意志。這是出版《陳健民獄中書簡》(香港版)的首要原因。
 
  牢中讀書忘記春去秋來
 
  於是我便帶著《獄中書簡》和許多等候審訊的被告和一些已被關押的被告的家人會面,讓他們對於獄中生活有較充分的心理準備,減少過度的恐慌。在那些聚會中,看著一些被捕者幼嫩的臉孔和在旁眼泛淚光的家人,感觸良多。分組討論的時候,有些家長難以相信子女會捲入暴力罪行(年輕人的勇氣的確超乎想像),更多是坐立不安擔心子女在獄中被虐待(都會提到電影《監獄風雲》的暴力)。我除了講解獄中的規矩、囚犯的文化,更會分享讀書、運動和其他有助維護自由心靈的方法。對於家人,最重要是勸他們好好生活,才能減少在囚人士的內疚與掛慮。
 
  在獄中三百多天,我體驗到閱讀可令人跨越高牆,穿梭於歷史不同時空、沉思在宇宙人生的課題中,不單讓本來空洞的獄中生活變得充實,讀著讀著,更會忘記春去秋來,日子比較好過,因此致力協助獄中的抗爭者(手足)讀書。我和一些支援小組合力開具書單讓獄中手足參考,或者按他們的意願去搜購書籍,每人每月送6本書進去(這是監獄規定的最高數量)。有些大學老師自願按手足的需要為他們設計課程和書單,亦有老師以通信方式輔助手足深入閱讀。因為購書和聘請專人協調上述事宜需要金錢,我便舉辦多場《獄中書簡》簽名會籌募經費,市民踴躍支持,慷慨解囊。
 
  其中有一次在上環見山書店舉行,我在店外的空地擺上小桌檯,索取簽名的市民可坐下來閒聊幾句。許多人甫坐下來便淚流滿臉,除了感激我和其他雨傘運動的被告代替十萬計的佔領者坐牢外,還一一細說在反送中運動中市民的委屈和政府的麻木不仁。排隊的人龍綿延不絕,站滿了書店旁的後巷。工作人員說許多人等了超過一小時,囑咐我不能再像中醫看診般望聞問切,但我實在感受到許多人內心滿載悲憤,必須找到樹洞好好傾訴……
 
  臺灣作為棲身之所
 
  探監、寫信、送書、說書,出獄後我日復一日在做著這些微小的事情,即使接受了政治大學的邀請,仍是依依不捨,壓到最後關頭準備起行卻又因疫情問題遲遲未獲簽證。因為香港形勢愈來愈危急,家人對我的處境憂心忡忡,每天催促,直到我安全登機才放下心來。在機上闔上眼睛,感覺是出獄後首次真正放鬆自己。飛機快要降落到桃園機場,遠望窗外,藍天白雲下是連綿的田野、沿著海岸線是一座座發電風車在碧海白浪前徐徐轉動,讓我感到久違了的安全感和自由。臺灣會是我棲身之所嗎?
 
  感謝聯經出版公司的林載爵先生提議在臺灣再版《陳健民獄中書簡》,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林太太說我原來的版本字體太小、欺負老花眼。如果臺灣版的字體夠大,大家從此書中可以讀到香港在2019年漫天烽火的時候,一位因參與民運而身陷囹圄的學者,如何安靜地在獄中細嚼中臺港歷史、思索華人社會的前路。我更希望這些書簡能令臺灣的年輕人體驗到專制的邪惡、自由的可貴。目睹香港急速淪陷,臺灣更要捍衛得來不易的民主憲政,發展出更務實的政黨政治、更客觀理性的傳媒、積極參與的公民社會,才能深化民主,讓臺灣成為華人社會的民主燈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的锤炼上,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境界。作者的用词极其考究,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却又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难以言喻的内心体验。我留意到他对一些日常词汇的重新赋予意义,使得熟悉的表达方式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有些句子读起来拗口,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领悟了其中蕴含的深意,便会发现其表达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精确地复刻了那种在巨大思想冲突中挣扎时,语言组织本身所面临的困境。这不仅仅是文字技巧的展示,更像是作者在用语言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去对抗和解构既有的僵化思维体系,其文字的密度和张力,值得反复研读和玩味。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叙事节奏变化多端,时而如急流般湍急,充满了对现实的猛烈抨击与不甘的呐喊;时而又变得极其缓慢,像是在深夜里独自一人对着微弱的烛光,进行着最深层次的自我剖析和哲学思辨。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特别是一些情绪的转折点,作者并没有用冗余的形容词去堆砌,而是通过精准的意象和简短有力的句子,将那种复杂交织的情感——绝望、希望、清醒与迷惘——一下子抛到读者面前,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消化那种扑面而来的冲击力。我常常需要在读完一个段落后,闭上眼睛,让那些文字的“回响”在脑海中继续震荡一段时间,才能继续往下读。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引导,是高水平作者才能驾驭的技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引人深思的气质。纸张的触感温润,文字的间距和字号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特别是封面的留白处理,简洁有力,仿佛在提醒读者,这本书所承载的内容,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那种历史的重量和个人的挣扎。装帧师对细节的关注,真的让这本书从单纯的阅读材料,升华成了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种视觉语言的表达,成功地为接下来的精神旅程设置了一个庄严的基调。翻开扉页时,那种油墨特有的清香,总是能瞬间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准备好进入作者构建的精神世界。这种对实体呈现的重视,显示了出版方对所选文本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即使在叙述自身所处的极端困境时,也保持着一种疏离的观察视角。这种“局外人”式的记录方式,反而让情感的真实性更具穿透力,避免了陷入自我怜悯的泥潭。他仿佛在用一种近乎科学家的严谨态度,记录和分析着环境如何作用于个体,以及个体如何在这样的压力下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冷静的笔触,使得那些描绘出的痛苦场景,更显得触目惊心,因为它们不是被渲染出来的戏剧效果,而是被审慎记录下的事实片段。这种对“真相”的执着追求,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一种坚不可摧的内在力量,它不贩卖眼泪,只呈现赤裸的经历与思考。

评分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深入地观察特定历史时期和思想氛围的切口。它不是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经验,折射出那个时代深层的精神脉络和社会结构。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历史深处的对话,让我得以跳脱出当下的语境,去理解一些长期被简化或忽略的复杂人性面向。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极限压力下,人性的边界在哪里,信念的根基如何坚守。这本书带来的思考回响是持久的,它不会随着翻过最后一页而烟消云散,反而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时地跳出来,提醒你对周遭世界保持更深层次的警觉和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