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陪你照顧內在需求,度過情緒風暴 (電子書)

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陪你照顧內在需求,度過情緒風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童老師
图书标签:
  • 育儿
  • 情绪管理
  • 自我关怀
  • 亲子关系
  • 心理健康
  • 情绪风暴
  • 内在需求
  • 成长
  • 电子书
  • 家庭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其實在教養小孩之前,你需要先學會照顧自己。
兒童職能治療師 × 臨床心理師聯手,給崩潰父母的療癒之書
21題測驗×9種大類型──檢視自己需要照顧的內在需求
「停」「緩」「破」三步驟,打破重複的情緒爆炸循環。
由「需求」「動機」到「行為」,照顧7大內在需求
 
  在育兒打怪的路上,你做了好多努力,
  所有的教養書都說要溫和而堅定,傾聽接納孩子的情緒,
  但卻沒有人告訴你如何接納自己的情緒。
 
  ──兒童職能治療師童童老師×臨床心理師鍾宛玲這樣說──
  身為家長,有情緒很正常,情緒爆發往往是內在需求尚未被滿足的結果,藉此發出訊號告訴你,還有什麼沒照顧到。為了確保生存,人類基因裡埋藏著許多「天生程式」推動行為。
 
  這些基礎心理需求和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和生存、生理及心理健康息息相關,是最「基本」的需要。
 
  ──與其忍耐抗拒,不如先找到照顧內在需求的方式──
  本書從兒童職能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師在教養現場的觀察出發,針對7大基礎心理需求的設計情境測驗,分析「依附」「預期」「控制」「成效」「自尊」「道德」「歸屬」等內在需求,並找到照顧自己的方式。
 
  ((((改善緊繃的親子互動,從照顧內在需求開始))))
  ★「為什麼你做什麼事都只想到自己,都沒有想到爸媽?」
  ──被忽視的〔依附需求〕背後,是情緒也需要被理解的家長。
  .學習照顧〔依附需求〕>>>練習明確地說出情緒、原因及需求,學習情緒共享。
  
  ★「叫你看書,你就真的只看一頁,將來你怎麼辦?」
  ──被忽視的〔預期需求〕背後,是家長對事情不如預期的不安。
  .學習照顧〔預期需求〕>>>練習面對「未知」,找到不只一種可能性的預期。
 
  ★「我數到三,把電視關掉。」
  ──被忽視的〔控制需求〕背後,是家長需要可掌控的安全感。
  .學習照顧〔控制需求〕>>>練習從失控中找到深層的本質問題,一一解決。
  
  ★「為什麼字寫得像鬼畫符,擦掉重寫。」
  ──被忽視的〔成效需求〕背後,是家長需要付出和收穫成正比的成就感。
  .學習照顧〔成效需求〕>>>將對孩子的標準轉化成「可測量」的方式,也透過溝通形成共識。
 
  ★「別人都會幫爸媽做家事,叫你洗個碗在那邊唉唉叫!」
  ──被忽視的〔自尊需求〕背後,是自我價值需要肯定的家長。
  .學習照顧〔自尊需求〕>>>練習平衡自我評估與社會回饋,建立自我價值的交集。
  
  ★「我好糟糕!我真不是個好媽媽/爸爸。」
  ──被忽視的〔道德需求〕背後,是羞愧、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家長。
  .學習照顧〔道德需求〕:練習透過行為修正,彌補破壞規範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你都肯不分享,這樣以後沒有人想跟你做朋友。」
  ──被忽視的〔歸屬需求〕背後,需要維護團體和諧的擔憂。
  .學習照顧〔歸屬需求〕:練習進入團體前先確定規則,歸屬需求需要的不是「互相比較」,而是「被接納」
 
  ──除了看見自己,也要訓練心理肌耐力──
  「雖然是我生的,我真的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什麼」」
  「很想在育兒的過程中有成就感,只有煩躁和滿滿的挫敗感啊!」
  >>>建立儀式行為──幫身體和大腦重新開機。
  >>> 10題認知彈性與成就感練習──將「自己的想法」與「孩子的想法」做切割,習慣看到孩子努力,也找回育兒的成就感。
 
  我想要依附,所以我會珍惜親密關係;
  我想要預期,所以我會試著面對改變;
  我想要控制,所以我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我想要成效,所以我知道付出很重要;
  我想要自尊,所以我會認同自己的自我價值;
  我想要道德,所以我會修正自己的行為;
  我想要歸屬,所以我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當我們找到平衡的方式照顧自己,就不再需要透過情緒訊號來當警訊。
  因為需要而產生的動力,讓我們能永保赤子之心。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神老師|沈雅琪
 
  【暖心推薦】
  親職諮詢師、親子部落客|口羊太太
  國小資深教師|林怡辰
  諮商心理師|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志恆
  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
  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黃瑽寧
  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蔡佳璇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我們常常責怪孩子的錯誤行為、批判照顧者不適當的教養,但是如果深入探究,就能發現不管是孩子還是照顧者,一定有內在需求沒能被滿足而造成行為上的偏差而不自覺。如果我們能透過檢視情緒的方法來了解自己情緒發展的過程,就能減少很多衝突和不適當的對待。」──神老師/沈雅琪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亲子关系和自我成长的书籍简介,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陪你照顧內在需求,度過情緒風暴》。 --- 书名:《无声的语言: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与发展轨迹》 引言:解码成长的密码 我们都希望成为最好的父母,但有时,孩子的一个眼神、一次哭闹,甚至一个不被理解的行为,都像是一道无法破解的谜题。我们以为知道他们在表达什么,却常常在冲突中感到挫败和无力。这本《无声的语言》并非一本传统的育儿“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孩子内心世界的旅程。它旨在揭示那些隐藏在孩子外在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发展阶段的特定挑战,以及他们独特的“表达系统”。我们将学习如何像一名细心的“人类学家”一样,观察、倾听并理解孩子发出的每一个信号,从而建立起真正有联结、有共情的亲子关系。 第一部分:行为背后的“为什么”——儿童发展的多维视角 儿童的行为并非随机发生,它们是特定发展阶段、神经系统成熟度和环境互动的复杂产物。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关键发展里程碑,重点关注那些最容易引起误解的行为模式。 第一章:神经科学的基石——大脑如何塑造行为 我们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探讨儿童大脑的快速发展。重点讲解“杏仁核(情绪中心)”与“前额叶皮层(理性决策中心)”之间的动态平衡。当孩子处于压力或强烈情绪下时,大脑的哪个部分在“掌权”?理解这一点,能帮助父母放下指责,转而提供支持性的环境。我们还会介绍“神经可塑性”的概念,说明早期经验如何永久地塑造孩子未来的情绪调节能力。 第二章:依恋理论的实践——安全基地的重要性 依恋关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安全网。本章深入剖析约翰·鲍尔比和玛丽·艾因斯沃斯的经典理论,并结合现代神经生物学观点。我们将探讨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紊乱型依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父母的“敏感性”和“即时回应”如何在孩子心中刻下关于世界是否安全的基本蓝图。我们将提供实用的练习,帮助父母识别自己的依恋模式,并学习如何修复可能出现的依恋裂痕。 第三章: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马斯洛的儿童版应用 在满足温饱之后,孩子更深层次的需求是什么?本章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儿童成长:从最基础的睡眠、营养、身体接触,到归属感、被爱、被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将详细分析当“安全感”或“归属感”未被满足时,孩子会如何通过“问题行为”来努力填补空缺,例如持续的粘人、攻击性行为或退缩。 第二部分:解码“无声的语言”——理解情绪与表达 情绪是孩子最直接、却往往最难被成人理解的“语言”。本部分将聚焦于情绪的识别、命名和有效处理。 第四章:愤怒、恐惧与悲伤:情绪的有效标签化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的情绪爆发,但情绪本身无好坏之分,它们只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本章强调“情绪命名”(Emotion Labeling)的力量,教父母如何在孩子情绪风暴来临时,清晰、平静地为他们的感受命名(例如:“我看到你因为玩具被拿走而非常生气”)。我们将区分“情绪”与“行为”,明确指出:我们可以接纳情绪,但必须设定界限来管理不当的行为。 第五章:从尖叫到沉默——解读非语言信号 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很大一部分信息是通过身体语言传达的。本章提供一份详尽的“身体信号词典”,解析耸肩、躲闪目光、紧握拳头、过度依恋或突然的退缩等非语言信号可能代表的意义,例如疲惫、焦虑、被忽视或被过度刺激。 第六章:应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常见表现 感觉统合(感觉处理)能力是孩子与环境互动的“调音器”。本章讨论常见的感统敏感(如对声音、光线或衣物标签的过度反应)和感统迟钝(如对疼痛不敏感或寻求强烈感官输入),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孩子的课堂表现和社交互动。我们提供家庭环境的调整建议,帮助家长创造一个支持其感官需求的平衡空间。 第三部分:将理解转化为实践——共情式沟通与有效干预 理解是第一步,有效的沟通和干预是连接父母与孩子的桥梁。本部分提供具体的对话技巧和策略,以应对日常挑战。 第七章:倾听的艺术:全神贯注与有效反馈 真正的倾听远不止保持安静。本章教授“反射性倾听”(Reflective Listening),即用自己的话复述孩子的感受,确认理解无误。我们将对比“提问式倾听”(要求解释)与“确认式倾听”(确认感受),演示后者如何迅速平息冲突,建立信任。 第八章:解决冲突的“暂停键”——情绪降温策略 当冲突发生时,父母往往会陷入“反应模式”。本章重点介绍“时间暂停”(Time-In)而非“隔离”(Time-Out)的概念。我们探讨如何在情绪高涨时,先引导孩子进行生理上的稳定(如深呼吸、身体安抚),待双方都恢复到可以理性沟通的状态后再处理问题。提供一套“三步解决法”:感受识别、需求澄清、共同决策。 第九章:培养内在驱动力——从“控制”到“赋能” 权威式的管理往往扼杀孩子的内在动机。本章探讨如何逐步将控制权交还给孩子,培养其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内容包括:如何设置清晰、合理的家庭规则(而非死板的命令),如何利用“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来替代惩罚,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的赞美(赞美努力而非结果)来强化积极的内在驱动力。 结语:建立长期的联结 《无声的语言》的核心信息是:孩子所有的行为都是在努力生存和被理解。当父母能够掌握解读这些无声信号的能力时,他们便不再是冲突的制造者,而是孩子成长的有力盟友。这本书不是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思维框架,帮助您与孩子共同成长,建立起坚韧、理解和充满爱的终身联结。 --- 读者对象: 0-12岁儿童的父母、祖父母、幼教工作者、儿童心理学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童童老師
 
  本名童雋哲,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台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現任幼恩職能治療所負責人。
 
  專長為神經科學、感覺統合、兒童發展、職能治療與評估、教養諮詢、兒童情緒調節與訓練、亞斯伯格特質兒童人際訓練、過動與注意力不足之評估與治療。
 
  在協助過許多家庭後,開設臉書粉絲專頁「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以簡易的圖文說明複雜的腦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讓更多父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情緒。提供確切有效的方式,讓父母能以適當的方式輔助,解決孩子的各種疑難雜症,因此廣受父母好評。
 
  現在更從父母的角度出發,不僅要照顧孩子,更要照顧自己。
  
  臉書專頁「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
  www.facebook.com/otbrainscience
 
鍾宛玲
 
  兒童臨床心理師,政治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兼任)。
 
  學術專長為心理諮詢與治療、大腦與心智、認知學習、因果知識、情緒調節、兒童與青少年發展、行為科學、測驗與評量、研究方法。
 
  曾任職於台大醫院家醫科、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台安醫院兒童專注力中心、安美診所。
 
  至今十二年的實務經驗,結合學理知識,應用在每一次與孩子、與家長的相遇,致力促進孩子的積極成長,發揮各面向的潛能,提供家長容易施行的適性教養方針及親職紓壓策略。

图书目录

推薦序──在教養小孩前,先學會照顧自己──沈雅琪  
作者序──阿嬤的痠痛藥膏──童童老師
作者序──身為父母,有情緒很正常──鍾宛玲
 
──Part1照顧情緒,從察覺內在需求開始──
01一位挫敗的母親  
孩子是人生中最大的挫敗
 
02情緒與內在需求的關係
情緒,該如何照顧呢?
什麼是「基礎」心理需求?
七大「基礎心理需求」的簡單介紹
改變,從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開始
 
03二十一題情境測驗,找出內在需求
內在需求類型分析
 
04了解自我的內在需求了,然後呢?
 
──Part2 調節情緒警報器,安撫內在需求──
01家長與孩子的戰爭 
解決問題前,要先解決情緒
 
02打破情緒循環的三步驟 
當內在需求和孩子產生衝突
Step1停>>>設定事件的終止線
   在事件中,「情緒」的終止線
.適時、且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平時要試著練習抓自己情緒強度
在事件中,「行為」的終止線
.事件「前」──將事件終止線設定成「規則」
.事件「後」──利用「協商」完成事件終止線
Step2 緩>>>趨緩情緒反應
用儀式行為,幫身體跟大腦重新開機
.什麼是儀式行為
.試著建立自己的儀式行為
面對反芻思考
.先試試儀式行為
.察覺自己正在反芻
.試著察覺自己是否「設定」不能有情緒的框架
.想想反芻的事件中,有沒有下次一定能做到的事
Step3破>>>打破情緒的循環
.試著把孩子出現的狀況,視為「待解決的問題」
.比起規定孩子只能怎麼做,給方法更重要
.如果有很多狀況,試著一次解決一個
.事情沒有一次解決,不用氣餒喔!問題本來就需要分段解決
 
──Part3照顧自己的內在需求──
01 進步最多的家長
其實成長的不只有孩子
 
02照顧,需要資源
內在的健康與成長,需要心理資源
內在資源──「認知彈性」
.認知彈性練習範例
.認知彈性練習1|認知彈性練習2|認知彈性練習3|
認知彈性練習4|認知彈性練習5
內在資源──「成就感」
.成就感練習範例
.成就感練習1|成就感練習2|成就感練習3|
成就感練習4|成就感練習5
外在資源──「教養路上的隊友」
 
03照顧,需要關照
為什麼內在需求的議題會出現在我身上呢?
如果內在需求沒被滿足,我該如何關照
依附需求的衡突|預期需求的衡突|控制需求的衡突|成效需求的衡突|
自尊需求的衡突|道德需求的衡突|歸屬需求的衡突
 
04照顧,需要方法
如何照顧依附需求
.明確的說出情緒、原因以及需求
.試著將生氣的情緒,轉換成可以被同理的方式表達
.平時就要與依附對象有「情緒共享」的經驗
.增加自己情緒緩解的策略
.提醒自己依附是雙向的
如何照顧預期需求
.對未知狀況有所準備
.對未來不只有預期一種可能性
如何照顧控制需求
.面對孩子的失控,要控制的不是行為,是背後的原因
.控制需求的滿足,可以從「控制權」著手
如何照顧成效需求
.將標準轉化成「可測量」的方式
.溝通標準與形成共識
.除了訂定明確標準,也要衡量能力
如何照顧自尊需求
.平衡自我與社會回饋
.建立自我價值的交集
如何照顧道德需求的方法
.區分羞愧與罪惡感
.面對罪惡感的方式:彌補與行為修正
.彌補是彌補破壞規範時對孩子造成的影響,而不是一味迎合孩子
如何照顧歸屬需求
.進入團體前可以先確定規則
.協商技巧的討論
.歸屬需要的不是互相比較,而是「被接納」
 
──寫在最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87862
  • EISBN:978626708789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5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在教養小孩前,先學會照顧自己
神老師|沈雅琪
 
  記得在很多年前,班上有一個孩子眼神總是小心翼翼,刻意的討好和謹慎,每次只要做錯事我找過來談話時,他總是露出恐懼的表情,我動一下,他都會有閃躲的反應,好像下一秒我就會賞他一巴掌。很明顯應該是常常被打,才會有這樣自我保護的機制。
 
  我告訴那孩子:「老師不會打你,不會生氣,我只是想要知道事情的經過。」但是他完全不信任大人,還是用同樣的方式戒慎恐懼地跟我相處,我常常要跟他鬥心機才能在他的謊話中找到真相。
 
  我跟媽媽聯絡,那媽媽不斷數落這孩子成績差、愛說謊、各項表現都很差,媽媽說:「他都不像姊姊一樣那麼優秀,人家姊姊都可以考班上第一名,他為什麼成績可以這麼差⋯⋯」
 
  我跟媽媽說孩子的美術天分很好,媽媽說:「怎麼可能?他都是亂畫,每次偷畫我都會打他,幹麼把時間用在沒有用的東西上面⋯⋯」
 
  我告訴媽媽:「這孩子很會畫畫,但是極度缺乏自信,深怕自己畫錯,美勞老師也說他很有天分,可惜不敢放手去畫。」
 
  媽媽就哭了,說她都會因為成績不好一直罵他、處罰他,因為先生是職業軍人都不在家,媽媽負責照顧兩個孩子,把孩子所有的成績、行為當作評價自己的唯一依據,當然要求孩子非常嚴格。媽媽的言談中也透露出對爸爸的擔憂,爸爸常常沒有回家,她也不確定是不是在軍中,顯露出極度的不安全感。
 
  媽媽哭著發抖問我:「該怎麼辦才好?我是不是害了他?」
 
  我沒有看到說謊的學生,而是看到一個極度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我沒有看到惡意虐待孩子的媽媽,而是看到一個也需要幫助的女人。
 
  最後找爸爸來聊天,讓爸爸看看孩子的畫作,也跟他描述孩子和媽媽的狀況,爸爸說:「我知道她會打孩子,一直勸她不要動手,我在家的時間少,沒想到她會這樣想。」
 
  幸好爸爸非常在意家庭,後來換了工作,常常看到他分享一家人出遊的照片,孩子的情況也漸漸穩定下來,朝著美術的方向發展。
 
  我們常常責怪孩子的錯誤行為、批判照顧者不適當的教養,但是如果深入探究,就能發現不管是孩子還是照顧者,一定有內在需求沒能被滿足而造成行為上的偏差而不自覺。
 
  如果我們能透過檢視情緒的方法來了解自己情緒發展的過程,就能減少很多衝突和不適當的對待。《接住孩子前,先接住自己》的這本書提供了很多教養孩子問題時可以選擇的方法,孩子不一樣,教養者不一樣,面對同一個問題或狀況時就會有不同的選擇。透過書上檢視的項目和過程,就能發現我們情緒中的盲點,卡住的原因,是不是能有更好的方法來面對孩子的問題呢?
 
  書上有一段話我覺得很重要:「發現內在需求是最重要的,但是不是在意識到內在需求本質後去降低這些需求,更不是去放大自己的需求,而是在正視以後,找到平衡的方法來滿足來照顧,還在心中沒有被照顧到的自己。」先把自己照顧好了,再來照顧我們深愛的家人,用平衡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後,也用同樣的方式去滿足孩子的需求。
 
作者序
 
阿嬤的痠痛藥膏
童童老師
 
  小時候看過一篇散文,作者跟文章標題現在已經回想不起來了,但文章中的許多場景,卻仍時不時地躍然紙上,交織著我的人生片段。這篇文章之所以在我腦中殘留的原因,除了生活化的描述讓我極其有共鳴之外,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痠痛藥膏,貫穿著整篇文章的「味道」,不僅僅記錄在當時的文字中,也勾勒出那些微小、卻能累積成巨大傷害的想像。「味道」是這樣的。
 
  作者從小回到家中,迎接他的,不是飯菜香,而是阿嬤貼著痠痛藥膏的刺鼻味。這個單一卻複雜的味道,濃的時候是阿嬤的筋骨疼得厲害,淡的時候是阿嬤說貼著才睡得著。藥膏貼是貼在腰痠背疼的筋骨上,味道卻是飄在耕作的田埂裡,以及枕著入眠的床墊中。
 
  而這個為了緩解長時間姿勢不良,至少每日一貼的藥膏,痠痛有沒有真的因此消除不得而知,功效似安慰劑般,愈貼關節卻愈以肉眼看得出來的程度變形。味道的疊加,也愈發濃厚,直到阿嬤痛到下不了床。
 
  上面的段落是我對文章的記憶。這個故事在我腦中時不時地被憶起,片段地閃過。我開始在人生軌跡中,遇到了幾次被我歸類在「痠痛藥膏」的事件。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這樣的。大概因為是職能治療師的關係,親戚朋友們除了見面時會用揶揄的方式叫我「喔,這不是童童老師嗎?」也不乏有許多人向我「求助」。當然,只要是與兒童、與專業有關的,我都非常樂意討論。其中,也會有「誤會」,以為職能治療師類似諮商師或心理師的角色,而在心情不好或情緒發生狀況的時候想找我談談。
 
  在面對如是情況,我能做到的也只是最初步的陪伴,至於真的有需要協助的程度,我還是會建議到身心科找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協助。
 
  接下來要分享的故事,就是在如是的背景下,接到某位遠房親戚的聯絡。
 
  「童童老師!我快受不了我媽了。不只是我受不了,其他人也都快沒辦忍受她了。她非常的情緒化,動不動就說不然去死一死好了。說完讓大家很緊張,結果又像沒事的人一樣做自己的事情。很多明明是小事,她卻可以鬧得很大,然後很重要的事情又不在意⋯⋯」
 
  看著親戚的求救訊息,我實在無法跟我印象中待人總是溫和、講話十分客氣的阿姨聯想在一起。也由於描述有些令人擔心的情況,我也立即與親戚約了時間,到他們家與阿姨聊聊。
 
  到親戚家之前我確認著:「阿姨最近有發生什麼重大事件?或你們最近生活有什麼改變嗎?」
 
  「沒有啊!一切都跟往常一樣。不過我媽從以前就很容易鑽牛角尖倒是真的。發生過的事情也很容易放不下⋯⋯」親戚回覆。
 
  訊息往來了幾次,直到要見面聊聊的那天,開門迎接我的,以及與我聊著近況的,倒是和印象相近。客氣、措辭保守,但也不致於有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聊到一半,親戚把我拉進了他們家的廚房:「你看!」
 
  映入我眼簾的畫面,著實嚇了我一跳。廚房的牆壁上、窗戶上、櫃子上,貼滿了密密麻麻,寫著鼓勵自己的紙條。而阿姨也聽見我們的交談聲進了廚房。
 
  「我就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寫一張。然後貼在牆上提醒自己。」阿姨用不咸不淡的口氣說著。臉上看不出任何表情了。
 
  剎那間,畫面與痠痛藥膏的故事重疊著,阿嬤是因為想緩解痠痛而貼藥膏;阿姨則是因為不想讓自己一直陷在負面情緒中而寫下正向字條,卻都在貼著貼著之後,堆疊出更大的苦楚。直到現在我都還記得看到滿是正向紙條時的衝擊感。
 
  後續的狀況,我就不再贅述了,我也在與阿姨聊過幾次建立信賴感後,介紹阿姨到心理治療所進行更進一步的治療。
 
  時至今日,我仍然思考著這些被我歸類在「痠痛藥膏類型」的事件—用了最急速地方式處理,好似緩解了某些開始萌芽的痛苦,卻也只是包覆著這些微小的傷口。傷口表面上像是結痂了,卻只是沒癒合,又加上另一個傷口。直至我們再也無法承受。針對筋骨痠痛,我們已經開始有了概念,知道不能只是貼痠痛藥膏,而是要去找復健科醫師、找物理治療師。至於心理上的微小傷口呢?我覺得,仍在努力的推廣中。畢竟,仍然有些人會覺得──
 
  「哎呀!這種事情。眼淚吞一吞就過了。」
  「放心吧!時間會沖淡一切。」
  「你就是想太多!放開一點吧!」
 
  但我想說的是,「心理」健康,就跟「生理」健康一樣,需要我們好好地去重視、好好地擁抱、好好地啟動療傷的過程。當然,許多情況或許不需要到心理治療的程度,但一定不止只是讀讀幾行正向文字、告訴自己「我很好」就夠了。而又該如何起頭呢?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從知道自己的情緒從何而來開始,也是這本書想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概念。有情緒,很正常。因為情緒正在告訴你,還有什麼,沒照顧到。
 
  延續著上述的初心,以及有幸在臨床上遇到值得信賴的好夥伴──宛玲老師後,我們將這幾年在臨床中,與許多家長們一同奮鬥的經驗集結成這本書。也希望藉由這本書跟大家分享──雖然每個家庭、每段親子關係都不一樣,但我們相信,照顧自己與照顧孩子會是條雙向的路。而我們想要看到孩子的成長,或許能從我們自己身上找到方向。
 
作者序
 
身為父母,有情緒很正常
鍾宛玲
 
  人的一生,是成長的累積,一路上有時顛簸有時暢行無阻。自己往往看的是眼前的路好不好走,有沒有稱心如意,卻忘記停下來思考,或者回頭檢查,那些走過的痕跡,每一步每一腳印,它為下一步做了鋪陳,構築成整個航程的軌跡。
 
  擔任了父母的角色之後,每天有多少時間、有多少次,還記得自己是誰,而不是某某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在有自己的下一代之前,承襲的是原生家庭的規範,隨時間推進,逐步塑造了個人獨有的特質,以及價值觀、道德判斷,衍生想追求的安全、愉悅、滿足感,當自己有了下一代,這些深植的認知行為模式,不論可意識到的還是無法意識到的,皆一一展現於與孩子的互動之中,但天下沒有完全適配的親子,總是需要花時間磨合,而這個過程就可能出現隱隱的不暢快或者不安,倘若先認識自己的內在需求,找到不勉強自己也不強迫孩子的協商方法,最終將是收穫成長的雙贏局面。
 
  這本書是以父母角色為出發點,經驗式探索身為爸媽,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自己會出現的心理狀態,書中內容借用對話範例來做開場,透過模擬的情境及選項,來幫助了解自我的各個面向,接著練習理性地檢視前因後果,釐清言行不一致或立場相互矛盾的自我內在衝突,還有自我和小孩之間差異或不協調的外在衝突,方能有效地領悟負面感受來源,並安撫自己的不穩定情緒,然後愈來愈懂得感性地照顧自己,為自己也為孩子帶來正性溝通互動的改變。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全书,最深刻的体会是,这本“育儿书”更像是一本“成人生存指南”。它没有给我们描绘出什么乌托邦式的亲子关系蓝图,反而非常坦诚地承认了育儿过程中的混乱、挫败和自我怀疑是多么的普遍和正常。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不偏不倚的视角,她既肯定了父母的努力,也为孩子的情绪波动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空间。书中关于“情绪传染”的讨论,让我这个“情绪接收器”终于找到了关闭噪音的开关。我过去很容易被孩子的哭声牵着走,导致自己也跟着陷入焦虑。通过学习如何为自己的情绪建立一道“缓冲墙”,我发现自己终于可以带着同理心去接住孩子,而不是带着恐慌去“抢救”孩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自我照顾”从一个可有可无的“奖励项”,提升到了不可或缺的“基础建设”地位。对于那些感觉自己长期处于“救火”状态,快要燃尽的父母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只是希望,更是一套实用的“灭火器”和“防火墙”配置手册。我推荐给所有觉得“我做错了什么”的家长们,它会告诉你,你做得很好,只是需要先学会如何好好地“接住”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问题-解决方案”的线性结构,而是更像是一个旅程地图,从你意识到自己“快要崩溃了”开始,一步步深入到内在的机制,最后回归到日常的实践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情绪风暴”时所用的比喻,比如将强烈的负面情绪比作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它会带来破坏,但它终将过去。这个比喻非常直观,它帮助我从“抗拒”飓风变成了“应对”飓风。我过去总是想方设法立刻停止孩子的哭闹或自己的怒火,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本书教我如何“站稳地基”,即先处理好自己的生理反应和思维定势,再去看待孩子的情绪。特别是关于如何区分“感受”和“行为”的那一章,对我辨识自己情绪的信号起到了关键作用。以前,我只会感受到“烦躁”这个大标签,现在我能分辨出这烦躁下面可能隐藏着“疲惫”、“不被尊重”或是“恐惧”。这种细致入微的自我觉察能力,才是真正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这本书读完后,我不是学会了如何控制孩子,而是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更稳定、更清晰的“观察者”。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书,毕竟市面上关于情绪管理的书浩如烟海,大部分都大同小异,充斥着大量晦涩的心理学术语,读起来很费劲。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异常亲切和接地气,简直就像是作者坐在我对面,用最日常的语言跟我分享她跌跌撞撞的成长经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完美父母幻想”的那一部分。我曾经深信,只要我做得足够好,我的孩子就应该永远快乐、永远听话。这种执念让我活得非常疲惫,也让孩子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书里没有指责我这种心态的错误,而是温柔地拆解了这种幻想的来源,比如社会期待、原生家庭的影响等等。然后,它引导你去拥抱“足够好的父母”这个概念,允许自己犯错,允许孩子有负面情绪。我尝试着在孩子哭闹不止时,先对自己说一句“没关系,我允许自己有点烦躁”,奇迹般地,我看向孩子的眼神都柔和了许多。这种从“外求认可”到“内观自洽”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它不只是教你育儿技巧,更是帮你重建与自我和解的桥梁,让我不再害怕那些“不够好”的瞬间。

评分

这本书真是打开了我认识自己的新大门,尤其是在处理那些突如其来的情绪浪潮时,感觉以前像是在溺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抓住浮木。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轻声细语地引导你去看清那些藏在心底深处、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小我”的需求。我以前总觉得,做一个好父母就意味着要百分之百地牺牲自己,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结果就是自己成了一个易燃易爆的定时炸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只有我先稳住了,才能真正地稳住孩子。比如,书中关于“情绪急救箱”的构建,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是教你如何压抑愤怒,而是提供了一套实实在在的步骤,让你在情绪上头的时候,能迅速给自己一个喘息的空间,重新找回主导权。我特别喜欢书中提到的一种观点:你对孩子的所有不耐烦,往往都投射了你童年未被满足的渴望。这个洞察点让我整个人都愣住了,回家后我开始仔细观察自己对孩子发火的瞬间,发现很多时候,我并不是在气孩子,而是在跟那个过去的我较劲。这种深度的自我连接,让我的育儿方式从“应对”变成了“滋养”,感觉整个人都松弛下来了。

评分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和步骤的人,所以很多心灵成长的书籍对我来说都显得有些过于“虚无缥缈”。然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在探讨深层心理议题的同时,提供了大量具体、可操作的“工具包”。比如,书中介绍的“暂停三步法”——深呼吸、命名情绪、设定界限——这些都是我可以在任何紧急情况下立刻启动的程序。我发现,当我真正开始把“照顾好自己”这件事情视为育儿的“第一要务”时,整个家庭的能量场都发生了变化。以前,我总是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才给自己奖励,现在,我会在感到压力山大时,主动给自己放十分钟的“电子设备静默时间”,仅仅是静静地坐着,什么都不做。这种“主动性地自我关怀”,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奉献型”的育儿模式。这本书就像一本字典,帮你把那些模糊不清的内心感受,用精准的词汇标注出来,让你知道自己到底在为谁、为什么而难过、而焦虑。它让人明白,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在的丰盈,而不是外在的赞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