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教的中國近代史 (電子書)

台灣不教的中國近代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莊魯迅
图书标签:
  • 台灣史
  • 中國近代史
  • 歷史
  • 電子書
  • 政治
  • 文化
  • 兩岸關係
  • 教育
  • 認識台灣
  • 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國三十八年之前,大陸還是中華民國的;
什麼時候開始,他們說中華民國是大陸的?

  不知道什麼原因,中國近代史——從鴉片戰爭到天安門事件、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部份重要情節一直是一團謎霧,台灣和大陸都刻意不提。

    於是,我們死背歷史之餘,並不知道: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其實是當年的大事件所造成的。因為不教,所以我們不知道:

台灣不教,但你得知道的中華民國歷史:

  ◎五四運動,就只是白話文運動嗎?錯!事關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所以台灣不教。國父從此靠向共產主義?台灣沒教。

  ◎共產黨是陳獨秀成立的,為什麼蔣介石清黨剿共反而幫了毛澤東掌權?

  ◎中原大戰,是為何而戰?為何等於證明蔣介石終究無法統治中國?

  ◎中共兩萬五千里長征,到底在征誰?為什麼「遵義會議」這麼重要?

  ◎為什麼西安事變影響了中華民國的命運?為什麼當時沒有殺了蔣介石?真的是像課本講的「偉大人格感召了張學良」?為什麼張學良這麼受共產黨推崇?

  ◎蔣介石只是武夫?錯。他在抗日戰爭還沒開打前,就已經提出七項預測,其中六項日後都如他所料。

  ◎盧溝橋事變揭開抗戰序幕,但其實第一場中日大戰卻是選在上海,何故?中共都沒有打抗日戰爭嗎?為什麼台灣課本不提「百團大戰」?

  ◎岡村寧次為什麼免受戰犯審判?後來台灣竟然找他幫忙訓練國軍?

  當然,最重要的是,中華民國怎麼丟掉大陸的?為何不提胡宗南、張靈輔、李天霞這些將軍?蔣介石犯了哪些戰略錯誤?蔣經國在上海的經濟改革怎麼失敗的?共產黨由敗轉勝的三大戰役是怎麼贏的?

  除了知道中華民國為什麼是今天的樣子,我們讀歷史還應該學會:

今日繁華,來自當年滄桑—壞事未必都不好:

  ◎鴉片戰爭的結果是讓日本變得很強。因為林則徐主持翻譯的一套書,刺激出明治維新。

  ◎為什麼上海最繁華的路,叫做南京路?因為沒有南京條約,就沒有上海。

領土,用征服的不如用偷來—談判能力太重要:

  ◎「東亞病夫」,是英法聯軍之後叫開的,戰爭結果獲利最大的是俄羅斯。他們偷走了比台灣大四十倍的土地,包括從唐朝開始就是中國領土的海蔘威。

  ◎南京大屠殺不是日本人首度屠城,早在甲午戰爭時,旅順就已經被日軍殺到全城只有36個活口,「順便」佔領了朝鮮。而早在甲午戰爭之前二十年,日軍就已經悄悄拿走琉球,湘軍還為此出兵保衛過台灣。

要熱血行動,請先適應環境:

  ◎太平天國一路狂勝,卻因為把孔廟燒光光,淪為全民公敵。不過,國父孫文卻滿欣賞,曾經自稱「洪秀全第二」,這種脾氣害慘了國父,袁世凱刺殺宋教仁,明明可以用司法對付,國父卻發動武裝討袁,害國民黨成了叛亂團體。

  ◎康有為的改革,得罪了一百多萬個「公務員」,想搞政變又誤用了袁世凱。一整個很瞎。袁世凱只訓練過新兵,幾乎沒打過大仗,卻成了辛亥革命的最大贏家。

  ◎俊傑得識時務:八國聯軍時,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竟然和中央政府「切割」搞自保。想替皇帝打仗的李鴻章,事後還能讓皇帝拜託他去談和。

  你知道嗎?一九四九年之後的歷史,別說台灣很少教,連大陸人都不太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都不知道,韓戰幫了台灣大忙,毛澤東也因此鞏固統治權;不過毛澤東想讓兒子接班,毛岸英卻在韓戰被炸死;他倒行逆施,導致三年饑荒死了兩千萬人,他犯了大錯,權力卻反而更鞏固,奇怪吧?

  更奇怪的是文化大革命。劉少奇、林彪、彭德懷、鄧小平、周恩來……這些大老居然沒辦法彼此結成同盟,反對毛澤東,任由他一個一個虐殺、鬥垮,毛澤東為什麼這麼「神」?你必須看看作者莊魯迅如何剖析毛澤東的「鬥爭技巧」,你會發現,人世間的其他鬥爭,相形之下真是小兒科了。當然,你更該知道鄧小平如何才得以復出,推動改革開放,因此扭轉了所有華人的未來命運。

  作者說,他要為大家「整理出至今罕為大家所知、或還沒注意到的歷史真相;並且把對中國人(包括台灣)、日本人、或雙方聽起來都覺得刺耳的部分,都斗膽寫進本書。」日本知名的中國專家加藤千洋說:「本書道盡13億中國人的心聲,是了解中國必讀的一本書。」

作者簡介

莊魯迅

  1956年生於上海,雙親在文革時被捕,由祖母撫養長大,祖母後來也遭到紅衛兵的暴力與抄家。由於被打入黑五類,無法進入大學,還被迫勞改。文革結束後以創作歌手的身分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被譽為「吟遊詩人」。後因難以壓抑對學問的熱情,於1988年前往日本留學。

  日本東洋大學文學系學士與碩士畢業後,現於日本和光大學擔任講師,亦於NHK文化中心、朝日文化中心等地,以清晰易懂的日文講授漢詩與中國史。著有《詩人的命運:李白、杜甫與安史之亂》、《漢詩珠玉五十首》(以上大修館出版)、《物語:唐代反抗三詩人》(集英社)等書。

譯者簡介

劉宗德

  輔大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畢業,曾任雜誌兼任翻譯、國科會研究計劃案兼任助理,譯有《每一個決定都是經濟學》、《那樣擺不會賣,這樣才對!》《3天讀懂哲學》、《3天讀懂德國》、合譯《世界,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世界資源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其實我們沒那麼了解美國》(以上皆大是文化出版)。

《風雲變幻中的台灣與世界:一部未曾言說的歷史側影》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連貫的中國近代史教科書,它更像是一部以特定視角精心編織的歷史織錦,專注於探討自清朝末年風雲變幻至二十世紀中葉,台灣這片土地在世界歷史大潮中的獨特軌跡,以及其與周邊區域政治、社會、文化互動的複雜面向。本書旨在填補主流敘事中常被簡化或略去的細節,尤其關注那些影響了台灣社會深層結構和集體記憶的關鍵轉折點。 第一部:風暴初至——帝國的邊陲與現代性的衝擊(約1840s - 1895)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在西方列強叩關與東亞傳統秩序崩解的背景下,台灣如何被捲入全球體系的邊緣地帶。 一、邊陲的覺醒與誤解: 詳細考察鴉片戰爭後,清廷對台灣統治的邊際化策略,以及閩客移民社會與原住民族群間的長期張力。書中特別著墨於地方仕紳、通商口岸(如打狗、淡水)的發展,以及這些局部現代化嘗試,如何與中央權力的衰弱形成鮮明對比。 二、開港通商與文化碰撞: 透過對口岸貿易數據、外國傳教士與商人的記錄的細緻解讀,本書呈現了台灣在「被動開放」下的社會結構變遷。探討了傳統農業經濟如何開始向海港貿易轉型,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階層流動與不平等問題。重點分析了劉銘傳在「治台」過程中所推動的建設,如何成為日後歷史評價的複雜基石——是進步的先聲,還是帝國擴張的技術準備? 三、甲午戰前的暗流: 追溯台灣社會內部對「中國認同」的早期探索與猶疑。在清廷腐敗與地方勢力抬頭的夾縫中,探討了雛形的地方自治運動與民族意識的萌芽,這些努力如何最終在面對異族(日本)殖民時,呈現出分裂與融合的複雜態勢。 第二部:島嶼上的異質統治——殖民現代化與抵抗(約1895 - 1945) 本卷聚焦於日本統治時期,分析殖民政府如何以極高的效率推動現代化工程,以及台灣社會在這一體制下的抵抗、調適與身份認同的重塑。 一、國家機器的精密建構: 詳盡描述了日本總督府如何建立起超越清代數倍的基礎建設、衛生體系和土地調查制度。本書區別了「硬體現代化」(如鐵路、電力)與「社會現代化」(如教育、法律)之間的內在矛盾。分析殖民政府如何利用族群差異(如區分「本島人」與「內地人」)來實施分而治之的策略。 二、知識分子的光譜與文化抗爭: 著重探討知識階層在殖民高壓下扮演的角色。本書梳理了從初期以《台灣民報》為代表的政治請願運動,到後期轉向文化建設與文學創作的演變。特別關注了林獻堂等知識菁英在「皇民化」浪潮中的掙扎、妥協與堅持,揭示了「成為日本人」與「保持台灣人」身份之間難以調和的張力。 三、經濟結構的再塑與階級矛盾: 深入分析了台灣糖業、米業如何被納入日本帝國的經濟體系,成為其糧食與原材料供應基地。探討了這種依附型經濟結構對台灣本地資本積累的限制,以及由此引發的農民運動與勞工抗爭,例如著名的霧社事件(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其文化根源而非單純的武裝衝突)。 第三部:易主的十字路口——戰後接收與地緣政治的重塑(約1945 - 1950s初) 此部分是全書的重心之一,旨在跳脫傳統「光復」或「淪陷」的單一敘事框架,聚焦於戰後初期,台灣社會面對政權更迭時的混亂、期望與幻滅。 一、接收的真空與腐敗: 仔細描繪了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初期的行政混亂、軍紀敗壞以及經濟上的惡性通貨膨脹。本書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史料,還原了台灣人民對於「祖國」到來的複雜情感——從最初的熱烈期盼到迅速的失望與不滿。 二、二二八事件的脈絡與結構性衝突: 摒棄將事件簡化為單純族群衝突的論調,本書將其置於戰後初期政治經濟資源分配的結構性失衡、軍政體系與地方精英的權力競逐之中進行分析。探討了事件的爆發點、擴散過程以及不同社會群體(如知識分子、學生、底層勞工)在事件中的角色差異。 三、外來政權的鞏固與冷戰棋局: 探究了隨後戒嚴體制的建立過程,特別是軍事統治如何迅速壓制了社會異議。本書還引入了國際關係視角,分析在中共奪權與朝鮮戰爭爆發的背景下,台灣如何從一個邊緣殖民地,迅速轉化為冷戰前線的關鍵戰略支點,這一轉變對島上政治生態的決定性影響。 四、新舊精英的交替與文化重構: 描述了本省籍精英在政權更迭後所經歷的政治邊緣化,以及隨外省移民遷入後,新的官僚體系、軍事結構和文化話語是如何在島上扎根,並逐漸重塑台灣的集體認同基礎。 --- 本書力求通過對檔案文獻、日記、回憶錄以及海外學術研究的交叉驗證,描繪出一幅多層次、充滿內部矛盾的歷史圖景。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試圖引導讀者審視那些在教科書中被淡化或刻意隱藏的「歷史的灰燼」,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當代台灣社會的形成邏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 言 逆耳的真相

第一部 中華民族加入世界的悲壯方式

序 章 中英鴉片戰爭,驚醒日本
這是一場「自認是老大的古老帝國」與「新就位的世界老大」的衝突。
改變清朝命運的兩種植物 / 外強中乾,五大內憂 / 貿易當前鋒,武力作後盾 / 生意進不來,就派軍隊來 / 鴉片:英國國營販毒事業 / 虎門銷煙,林則徐「七戰全勝」? / 英雄偉人的愚昧行為 / 林則徐的貢獻:明治維新

第1章 不得不對貴國造成更深傷害
不平等條約中的「平等」:大家都可以來瓜分中國。
用二三九年份古董大砲對抗英軍 / 少爺道光加上爛軟欽差 / 比數九:四○○,地主慘敗 / 不得不對貴國造成更深傷害 / 英軍早就鎖定咽喉 / 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 / 南京條約,造就上海

第2章 太平天國裡沒有孔子的位子
不是中共說的「第一次農民革命」,而是新興宗教侵犯傳統文化。
洪秀全:天國近了——我成立的 / 戰士夫婦分居,天王妻妾成群 / 耶和華附身,耶和華借兵 / 焚燒孔廟,使書生變猛獸

第3章 英法聯軍,紳士幹起強盜
清廷終於面對事實,發起「自強運動」,強了嗎?
清廷嫌麻煩,英國就找麻煩 / 六不總督,不知如何是好 / 皇帝不想見客,條約隨意簽 / 咸豐,你這是在幹嘛? / 火燒圓明園,雨果好生氣 / 把這麼可恥的事寫在條約裡 / 看不到臉的幕後元首 / 洋務運動,出洋相

第4章 甲午戰爭:整軍經武不換腦袋
迅速整頓軍備的日本,對上疲於宮廷內鬥的清廷。
維持現狀,琉球能嗎? / 淮軍日軍台灣對峙 / 你蓋花園,我建軍備 / 帝黨只會說,后黨只會貪 / 李鴻章收錢自保 / 門生丁汝昌賺錢自肥 / 輸得離譜,死的壯烈 / 旅順大屠殺,什麼武士道! / 二十年自強運動六天崩潰

第5章 清朝滅亡了,終於
百日維新失敗、溥儀退位,還有國父下台,居然都因為袁世凱。
百日維新所託非人 / 不義又不和的義和團 / 「四分利」辛丑條約 / 日俄戰爭催生蘇聯 / 國父立志要做「洪秀全第二」 / 光緒、慈禧的死亡謎團 / 辛亥革命,袁世凱是最大贏家

第二部 革命為什麼至今「尚未成功」?

第6章 中華民國與中國共產黨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請繼續努力剿滅軍閥……和共匪。
宋教仁成立國民黨 / 國父讓國民黨成了叛亂組織 / 日本侵門踏戶,提出二十一條要求 / 袁世凱建立中華「帝」國 / 新文化運動V.S.尊孔復古 / 陳獨秀成立共產黨 / 孫文主導聯俄容共 / 地主V.S.貧農,國共分裂 / 槍桿子出政權,毛澤東出線 / 少帥易幟,中國統一……了嗎? / 中原大戰,顯示你無法治國 / 二千九百座碉堡剿共奏效 / 萬里長征,毛澤東重獲領導權

第7章 國共一邊抗日、一邊內戰
國共內鬥與對抗日本,哪一件事比較重要?
田中奏摺假的,野心真的 / 自導自演「柳條湖事件」 / 外侮待不久,內患會要命 / 不給人力物資,卻要我英勇抗敵 / 軍方殺了首相,全力侵華 / 抗日是英雄,抗命就放逐 / 滿州國:日本的愚行 / 盧溝橋事變前已開始抗日 / 救救紅軍,請共同抗日 / 為什麼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 / 北京淪陷,最後關頭已到 / 蔣介石的神準預言 / 淞滬會戰,三個月死傷二十萬 / 「三個月征服中國」,別妄想! / 別再遮掩南京大屠殺了 / 抗日戰爭死亡超過兩千萬

第8章 國民黨為什麼會退守台灣
當城市資產階級都背棄國民黨,無產農民支持的共產黨贏定了。
日軍尚未投降,國共已開打 / 為什麼放過岡村寧次? / 意志的巨人,人格的侏儒 / 蔣介石犯了什麼戰略錯誤? / 胡宗南奇襲空城,張靈甫全軍覆沒 / 共產黨逐鹿「中原」,分配土地 / 「任何革命黨都沒有我們腐敗」 / 蔣經國上海經改為何失敗 / 中產階級唾棄,國民黨垮台 / 遼瀋大勝,共軍超越國軍 / 杜聿明虎落平陽被「溝」欺 / 徐蚌會戰,長江以北全失 / 蔣介石為何丟了大陸? / 毛澤東《資治通鑑》讀17遍

第三部 還在革什麼命、革誰的命?

第9章 毛澤東,從此站起來了
毛澤東是共產世界最大的「口號製造者」,為了權力餓死二千萬無辜百姓
「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 / 韓戰:幫了蔣介石,也幫了毛澤東 / 長子毛岸英陣亡 / 三大運動只為獨裁 / 三大改造,一無所有 / 三反五反,反正就是陷害 / 藉《武訓傳》批鬥知識分子 / 拍錯馬屁,高崗失勢 / 赫魯雪夫嚇壞毛澤東 / 叫你批中共,你諷毛澤東! / 引蛇出洞,知識分子緘默了 / 黑五類的悲慘命運 / 全民總動員——殺麻雀 / 三面紅旗,整翻六億人 / 形同製造垃圾的「大煉鋼」 / 大增產,餓死兩千萬人 / 神仙大會,毛澤東決心鬥倒彭德懷 / 把切合時事的壞事都推給你 / 只有彭德懷不可恢復名譽 / 七千人大會,毛澤東失去實權 / 四清運動,馬克思加秦始皇  

第10章 文化大革命有多瘋狂?
「革命無罪,造反有理」的紅衛兵,把毛澤東造神運動推到最高峰
《海瑞罷官》點燃北京戰火 / 毛澤東借刀殺人 / 五一六通知揭開文革序幕 / 劉少奇為什麼不抵抗? / 「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紅衛兵 / 反工作組,反劉少奇 / 我的大字報,炮打司令部 / 林彪看透了毛澤東 / 劉少奇失勢,林彪爬上來 / 席捲全國的「破四舊」運動 / 形同強盜的紅衛兵抄家 / 殺戮黑五類 / 處死劉少奇 / 紅衛兵運動的尾聲:知青下鄉 / 最親密接班人的唸佛運動 / 狡兔死,走狗烹 / 我不當國家主席,誰敢? / 誰刪了林彪的「天才」? / 甩石頭、摻沙子、挖牆角 / 毛澤東的鬥爭哲學 / 林彪事件的影響 / 鄧小平重返政壇 / 第一次天安門事件 / 周恩來這個人 / 唐山大地震,毛澤東歸天 / 逮捕四人幫,平反三百萬冤獄 / 十年浩劫 

第11章 改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1980年代的中國出現這種說法:「自由派在偶數年崛起,保守派在奇數年反擊。」
四條路線,都想主導中國的未來 / 改革派的鄧小平P.K.保守派的陳雲 / 會抓老鼠,就是好貓 / 氣死胡耀邦 / 為什麼會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 / 握著兵權的「南巡講話」 / 中國為何至今不敢批判文革? / 文革中的憤青,遠走東瀛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037016
  • EISBN:978986603701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再打一場鴉片戰爭?

  這是一本寫給日本人看的中國近代史,作者自言「斗膽地將刺耳史實寫入書中」,其實,日本人覺得刺耳者少,中國人覺得刺耳的部分應該較多。

  然而,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卻是永遠存在爭議的。尤其是近代史,即使當事人都已不在,「關係人」卻多得是,而且每個人都可以言之鑿鑿,甚至歷歷如繪。

  基於這一點,我對作者最得意的「整理出罕為大家所知,或還沒注意到的史實」並不十分在意,倒是對他的一些獨到的觀點與嗟歎,認為甚有價值。

 一般定義「中國近代史」是從鴉片戰爭開始,本書並不例外。可是作者卻特別提到了鄭和,並認為鄭和的壯舉戛然而止,是中國自絕於世界之外的重要原因。

  這是讀歷史的基本態度差異:若自鴉片戰爭談起,中國是一連串的屈辱歷史;若自鄭和談起,則是剔厲「上一波我們錯過了什麼」。

  並不是要引前人的豐功偉業來提振民族自尊心,相反的,老是緬懷漢唐盛世,才正是走不出屈辱陰影的主要原因之一。

  鄭和七次下西洋其實代表著「中國去敲世界的門」,明成祖下令停止,並焚燬寶船,只是「中國不再去敲世界的門」。可是當「世界來敲中國的門」,中國卻回應得荒腔走板,才是陷入百年屈辱的原因。

  作者另一個感想:鴉片戰爭驚醒的是日本,而非中國。同樣發人深省。

  鴉片戰爭打敗了,並不可恥,可恥的是不知恥。知恥近乎勇,當時的中國不知恥,所以無勇可言。以此觀之,林則徐是不是英雄反而不那麼重要了。至少林則徐是有所警惕的,他發現中國以外的世界發生了掀天揭地的大變化,世界不一樣了,中國也不能置身巨變之外。於是他整理成《四洲志》一書,希望增加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並且在他被流放新疆出發之前,將《四洲志》交給好友魏源,魏源後來據此完成了二百多卷的《海國圖志》。

  魏源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遠不及日本近代史上的(土反)本龍馬,這才是我們今天重讀中國近代史應有的反省。說得再明白一點,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青年人「仰望(土反)上之雲」(順著山坡〔(土反)〕上升的雲,用來指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奮發圖強,學習追趕西方列強,國力不斷增強的情景)的那種積極性,才是今日中國青年應該具備的。

  當年是第一波全球化方興未艾之時,西方帝國主義挾船堅砲利敲開中國與日本的門戶。中國陷入百年屈辱,日本警醒而加速加入帝國主義——拋開民族情感的話,日本當年做的正是「加入贏者圈」。

  如今是第二波全球化方興未艾之時,帝國主義戴著跨國財團的面具,以美元為武器,在全世界肆意掠奪——遊戲本質其實沒變。日本的泡沫經濟破裂,陷入二十年低迷,有沒有驚醒中國?中國青年有沒有仰望(土反)上之雲的抱負?還是沉浸在追逐金錢之中?

  我也講一句刺耳的話:氾濫的美元正好比當年的鴉片!如果中國的青年人不思國家之富強,徒以追逐金錢為第一要務,那就準備好再打一場鴉片戰爭吧!

  書名「台灣不教的中國近代史」,其實除了甲午戰爭那一段之外,跟台灣都是間接關係。然而,若暫且拋開政治包袱與歷史包袱,嚴肅看待箇中關係:中國如果再一次對全球化回應得荒腔走板,中國若再一次落入敗部,台灣又會如何?所以,回頭再看中國近代史,用現代人的觀點思考歷史的教訓,毋寧是一件積極的事情。

  作者在書中敘述很多中國、日本、台灣都刻意不提的事情,就留待讀者自行咀嚼了。

文∕ 公孫策(歷史評論家)

導讀

跳出台灣觀點看歷史

  中國近現代史一直是學生頭疼的部分,充滿了挫折、條約、割地、賠款、戰爭……,更重要的,很多東西講不清楚。

  隨著國內及兩岸的開放,有愈來愈多的限制被解除,有愈來愈多的東西被開放,只是,疑惑仍然沒有澄清。

  學生到大陸交流參訪歸來後說,他們在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時候,發現中國篡改史實,將抗日的功勞都歸於中國共產黨。

  「我們很憤怒地在留言簿上指責他們的做法。」學生義憤填膺地說。

  我當時很為他們的行為捏了把冷汗,慶幸他們沒有引發爭執或衝突。

  解嚴之後的台北,大陸的出版品很容易取得,學生最疑惑的是歷史著作,海峽兩岸關於同樣一個歷史事件的說法,差異之大,彷彿描述的是兩個不同國家的歷史。如果事實只有一個,誰在說謊?

  會不會雙方都沒有說謊,他們只是選擇了「對自己比較有利」,或者執政者認為「自己的人民應該知道」的部分?

  可是,「不完全」的歷史,還是可信的歷史嗎?

  任何歷史的書寫都有其侷限性,或者受限於史料,或者受限於時代的大環境,或者受限於個人的價值觀念。也就是說,歷史基本上是一種「建構」,其中必然帶著撰述者的個人觀點。了解這一點,就可以知道,海峽兩岸,都選擇了一部分對本身有利的史料,以自身的意識形態為基礎,建構自己的歷史陳述。要想擺脫這些現象,對兩岸來說,都還需要一些時間。

  但莊魯迅先生這本作品,某種程度地跳脫出舊有的限制。這也許和他的特殊位置有關:一個在中國成長、目睹並親身經歷迫害,後來留學日本並從此在日本工作定居的中國人。中國人的背景讓他關注並思考近代中國興衰的原因,身受迫害的經歷讓他更深刻地描述並評價現代中國的災難,身在遠離故土卻又相距不遠的日本,則使他更能客觀地分析中國共產黨開國以來的權力鬥爭。

  由於作者是大陸學者,所以書中沒有台灣,不過也因此可以跳脫出我們長久以來習慣的台灣觀點。作者以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英法聯軍、甲午戰爭及清廷滅亡等五個主題為第一部的內容,對於清國為什麼失敗,他呈現出統治階層的貪腐與無能,民間的盲目和無知,也難得地呈現與中國主流不同的觀點,例如關於太平天國的陳述。

  第一個部分的陳述與台灣一般的認知相去不遠,辛亥革命之後的歷史就有明顯的觀點差異了。孫文何以會聯俄容共?蔣介石「清黨」的原因為何?西安政變中發生了什麼事?中原大戰的真相如何?兩萬五千里,是「長征」還是「流竄」?是誰打的八年抗戰?蔣介石是如何輸掉大陸的?國共三大戰役的經過如何?

  第二個部分其實是台灣讀者最有興趣的部分,看完這些,雖然不見得能夠徹底了解,至少可以更清楚以往的歷史作品所不願或不能討論的東西。

  其實作者的第三部寫得最「動人」,這應該是因為其中非常大的一部分,是他的親身經歷,九、十兩章寫得簡要而清楚,作者多處使用第一人稱表述當事人的想法,更像小說而非歷史著作,但卻更能使讀者進入情境,我們幾乎可以感受到鬥爭現場。與教科書上描述的「三面紅旗」、「三反五反」、「雙百運動」等乾枯的名詞相較,這種文字的力量更大。

  沒有一本歷史著作能夠完整且客觀地交待曾經發生過的真相,但經由不同角度的呈現,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不同層面,事實上,當你開始質疑某些說法的時候,你已經開始建構自己的歷史解釋了。

文∕周志宇(建國中學歷史教師)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一些章节后,我发现它在处理一些敏感或“灰色地带”事件时,表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克制与精准,这反倒比煽情的叙述更有说服力。例如,它对于某些地方性武装冲突或经济政策的失败案例的描述,并非简单的“好人打坏人”,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央政策在地方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结构性偏差,以及这种偏差如何演变成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种对“系统性缺陷”的关注,比聚焦于一两个领袖的功过要深刻得多。更难得的是,它似乎刻意避免了使用那种预设立场的道德标签,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的背景信息和多方证据,让读者自行去形成判断。这种“把判断权还给读者”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对自身研究的自信和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个不同于我过去学习的知识图谱,很多历史的因果链条都需要重新连接。

评分

我对近代史中关于思想启蒙和文化重塑的部分最为敏感。在我看来,单纯的政治斗争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深层次的思想内核支撑,任何政权都难以持久。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处理“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的理想主义如何一步步被现实政治的铁腕所驯服和异化。很多时候,历史的悲剧性就在于,最初最纯粹的呐喊,最后往往被扭曲成最僵硬的口号。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新的解读框架,来解释为什么某些进步思潮在特定土壤上会产生出乎意料的后果。如果它能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比如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与同时期的东亚或拉美国家进行对照,那就更好了。这样的对比能够帮助我们跳出“中国中心论”的局限,更客观地评估我们走过的每一步的代价与收获。这种宏大视野下的微观剖析,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史学著作所具备的品质。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些颠覆传统史观的书籍,读了不少关于我们历史教育中被刻意忽略的片段。这本《台灣不教的中國近代史》(電子書)光是书名就充满了挑衅的意味,让人不禁好奇,到底我们过去学到的那些宏大叙事下,隐藏了多少被“遗漏”的真实细节。我期待的,是能看到一个更立体、更少粉饰的近代中国,尤其是在两岸关系变迁的大背景下,台湾视角下的历史解读,往往能提供一种截然不同的观察角度,避免了单一主流叙事的僵硬和偏颇。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辛亥革命后的权力真空如何被填充,以及国共两党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策略权衡与内在矛盾。这本书如果能把社会结构、文化思潮的变迁与政治事件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人名和日期,那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我尤其关注那些被“胜利者”刻意淡化的失败者或边缘群体的声音,只有把这些碎片拼凑起来,历史才可能接近真相的全貌。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关注两岸历史议题的读者,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想理解台湾社会是如何“内化”和“诠释”中国近代史的。这不仅仅是政治立场的差异,更涉及到身份认同的构建。我特别关注它如何处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知识分子阶层在面对“存亡”危机时的精神状态和最终选择。这种“文化心理史”的切入点,往往能揭示出冰冷政治史背后那些柔软却又坚韧的人性挣扎。如果这本书能细腻地描绘出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在面对剧变时所采取的生存策略和精神寄托,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政治史著作,达到了社会史的深度。这种多维度的历史重构,是我认为一本优秀的“另类史”读物所必须具备的特质,它强迫我们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去接纳一个更庞杂、更具张力的历史现场。

评分

这本书的电子版阅读体验相当流畅,这点让我非常满意,毕竟历史著作内容密集,排版和字体适配度直接影响阅读的耐受度。不过,真正让我投入的,还是它在叙事手法上的大胆。它似乎完全抛弃了教科书那种庄严肃穆的腔调,转而用一种近乎“扒开来看”的口吻,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节点。比如,它对某些关键人物的动机分析,就显得非常锐利和世俗化,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将其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将其置于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时代局限中去理解。这种“去光环化”的处理,虽然偶尔会让一些习惯了传统英雄史观的读者感到不适,但对于渴望洞察人性与权力运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史料时那种“不加修饰”的力度,仿佛能直接嗅到历史现场的尘土和血腥味,而不是经过现代学术过滤后的温和版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