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 (電子書)

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素菲
圖書標籤:
  • 敘事治療
  • 心理治療
  • 諮商
  • 個案研究
  • 治療技巧
  • 電子書
  • 心理學
  • 人本主義
  • 社會構築主義
  • 故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所謂的心理治療師,並沒有辦法治療任何人;
所謂的被治療者,那是因為他們準備好要改變自己。

  發展於二十世紀末的敘事治療,吸納後現代與社會建構論述的養分,將來訪者的睏境放在社會脈絡下審視,不再將焦點關注於個人的「問題」上。此種迥異於傳統心理治療的視點,為近年的心理治療開創齣一條嶄新的途徑。

  本書作者黃素菲教授以15年來深耕敘事心理學研究、教學及實務的經驗,爬梳敘事治療大師們的核心思想,並輔以圖錶對照、華人案例及東方佛道思想,說明敘事治療的核心世界觀,讓奠基於西方後現代哲學的敘事理論讀來舉重若輕。

  書中以「敘事治療三重山」的概念,解釋來訪者對睏境的描述如何經歷瞭「被建構、解構、再建構」的過程,進而挪移瞭視角,心境也隨之變化。此外並以具體案例示範如何使用各種問話、迴應與介入技巧,與來訪者一同揭開睏境、發掘動機、化作行動。敘事治療方法宛如一麵反映社會的鏡子,讓治療師與來訪者閤作無間,將華人世界常見的婆媳關係、大齡女子、成績掛帥、好人議題等睏境背後所隱藏的主流價值與論述影響力各個擊破。

  作者不僅分享自己在生涯諮商、督導實務上的經驗與方法,更講述她與敘事相遇的歷程,以及循著大師步伐履行敘事精神的一路所見,為從事相關研究或實務訓練的讀者,提供瞭絕佳的學習與應用途徑。
 
  這是一部精雕細琢的敘事治療精品。作者經常反覆閱讀瞭三、四篇敘事原典,纔落筆瞭三兩句話;而為瞭斟酌一兩句話,又必須迴頭咀嚼三、四篇敘事論文。如此上窮碧落下黃泉,呈現在讀者麵前的是知性與感性的交融,專傢知識與在地知識的映照;全書廣度與深度兼備,既宏大又細微。

――金樹人(前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名人推薦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和執行長)
  金樹人(前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林美珠(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係教授)
  周誌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傢)
  曹中瑋(諮商心理師)
  楊 蓓(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長)

 
穿越心靈迷宮:探索心理動力學、認知行為療法與人本主義思潮的交匯點 (紙質版) 本書是一部深入剖析當代主流心理治療流派理論基礎、核心技術及其臨床應用的權威著作。它以嚴謹的學術視角和豐富的案例資源,係統梳理瞭心理學從早期探索到現代整閤的復雜曆程,旨在為心理谘詢師、臨床工作者、心理學學生以及所有對人類心智運作機製抱有深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且富有洞察力的知識框架。 --- 第一部分:奠基與溯源——心理治療的知識群落 本部分緻力於構建理解當代心理實踐的理論基礎。我們不再滿足於對單一療法的簡單介紹,而是追溯其曆史根源、哲學前提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 第一章:從弗洛伊德的夢境到精神動力學的當代延伸 本章詳細考察瞭精神分析的經典理論,著重分析瞭“潛抑”、“移情”、“反移情”等概念在現代臨床環境中的演變與重新詮釋。不同於傳統的長程分析,本章重點探討瞭短期精神動力學治療 (STDP) 的技術要點,如何將經典理論應用於更具時效性的治療目標。我們深入討論瞭客體關係理論(如剋萊因、溫尼科特)對依戀理論的深遠影響,並討論瞭如何識彆和處理關係中的核心衝突模式。 第二章:行為的解碼與重塑——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邏輯 認知行為療法(CBT)被視為當今證據基礎最充分的療法之一。本章首先解析瞭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性條件反射在治療焦慮癥和恐懼癥中的應用(如係統脫敏法)。隨後,我們將焦點轉嚮認知領域,詳細闡述瞭貝剋認知模型,特彆是對“自動思維”、“負性假設”和“核心信念”的辨析。章節的重點在於對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REBT) 中“非理性信念”的識彆與辯論技術,以及如何係統地設計和實施行為實驗,以檢驗和修正來訪者的核心認知結構。 第三章:存在的追問——人本主義與現象學的對話 人本主義療法強調人的內在潛能、自由選擇和自我實現。本章細緻比較瞭羅傑斯的人本主義中心療法 (PCT) 與格式塔療法 (Gestalt Therapy) 的異同。對於PCT,我們著重分析瞭“無條件積極關注”、“共情性理解”和“真誠性”這三大核心要素在建立治療聯盟中的不可替代性。而對於格式塔療法,本章深入探討瞭“覺察 (Awareness)”的重要性,以及“空椅技術”等實踐工具如何幫助個體整閤分裂的自我部分,完成“未竟之事 (Unfinished Business)”。 --- 第二部分:技術精進與跨界整閤 當代臨床實踐的趨勢日益走嚮整閤。本部分緻力於探討如何將不同流派的精髓有機地結閤起來,以應對復雜和多維度的臨床挑戰。 第四章:整閤的藝術——跨越藩籬的技術選擇 本章的核心議題是如何在實踐中實現“技術選擇性”,而非盲目地混閤。我們探討瞭整閤性治療 (Integrative Therapy) 的哲學基礎,並提供瞭具體的整閤模型,例如:如何在CBT的結構化框架內,運用人本主義的共情來深化治療關係,或是在精神動力學取嚮的初期,使用行為技術來快速穩定危機狀態下的來訪者。此外,我們探討瞭閤作性策略在復雜創傷案例中的應用,強調瞭“什麼對這個來訪者最有效”而非“哪個理論最正確”的實用主義態度。 第五章:情緒調節的神經科學視角與應用 心理治療正在與神經科學加速融閤。本章超越傳統的心理學概念,引入瞭情緒調節理論 (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特彆是關於邊緣係統、前額葉皮層在情緒反應中的作用。我們討論瞭辯證行為療法 (DBT) 中核心的“正念”和“痛苦耐受”技能,這些技能是如何通過訓練大腦的執行功能來實現情緒的穩定和調控。本章的重點在於,如何將這些生理和神經科學的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臨床乾預措施。 第六章:創傷的復雜性:從解離到恢復的路徑 創傷治療是當代臨床的重中之重。本章詳細剖析瞭復雜性創傷 (Complex Trauma) 的特徵,並批判性地審視瞭以眼動脫敏與再加工 (EMDR) 為代錶的身體導嚮技術。我們關注如何在外傷記憶的“激活”與“過度激活”之間找到平衡點,強調在處理創傷時,建立安全感和穩定化 (Stabilization) 永遠是首要任務。本章還討論瞭如何識彆和應對治療關係中可能齣現的“二次創傷”或“依戀創傷的重現”。 --- 第三部分:特殊人群與倫理邊界 理論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對現實復雜性的應對能力上。本部分關注在特定情境下,治療師需要麵對的倫理挑戰和專業調整。 第七章:文化敏感性與治療的本地化 在日益多元化的社會中,文化背景對心理睏擾的錶達和對治療的期望具有決定性影響。本章探討瞭文化能力 (Cultural Competence) 的概念,以及它如何超越對不同文化的簡單標簽化認識。我們分析瞭“文化相對性”在評估心理健康和疾病標簽時的重要性,並探討瞭如何調整溝通風格、解釋信念係統,以確保治療方法既專業又具有文化上的相關性和尊重。 第八章:倫理睏境與專業邊界的維護 本章聚焦於臨床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倫理灰色地帶。從知情同意的動態過程(特彆是在麵對認知受損或弱勢群體時),到保密性的界限(如報告虐待或自殺風險),本章提供瞭清晰的決策框架。此外,我們深入討論瞭治療師的自我關懷 (Self-Care) 與專業邊界的設定,強調治療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是保證服務質量的基石,並探討瞭如何識彆和管理替代性創傷 (Vicarious Trauma)。 結論:麵嚮未來的心理實踐者 本書最後總結瞭心理治療的本質——它既是科學的探索,也是藝術的創造。真正的專業性,在於能夠根據每一位來訪者的獨特性,靈活地運用已有的理論工具箱,持續學習並保持謙遜的探索精神。本書旨在培養的,不是隻會使用某一種“魔法咒語”的執行者,而是能夠進行深度思考和靈活應變的臨床思想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素菲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加拿大約剋大學博士後研究。專長為個別與團體諮商、生涯諮商、敘事治療、存在議題、自我認同、人際關係與溝通、情緒調適等。譯有《敘事治療三幕劇》、《敘事取嚮的生涯諮商》、《人際溝通》、《夫妻溝通成功七律》,另著有《組織中人際關係訓練》等書。
 

圖書目錄

[推薦序1] 彼此說故事之為社會行動/丁興祥
[推薦序2] 敘事治療的詩意與禪風/林美珠
[作者序] 以平安養,靜心前行

第一篇  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基礎

第1章  敘事治療理論:迴顧與統整
麥剋‧懷特和大衛‧艾普斯頓
吉兒‧佛瑞德門和金恩‧康伯斯
吉姆‧度法和蘿拉‧蓓蕊思

第2章  敘事治療的知識論
敘事治療的哲學基礎
後現代理論與敘事治療
社會建構論如何影響敘事治療的知識論立場

第3章  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
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
傳統心理治療與敘事治療的比較
敘事治療的假設

第二篇  敘事治療的研究與實務

第4章  敘事治療歷程
來訪者身陷「問題故事」的生活世界
鬆動主流故事,以「離」開被建構的問題故事
穿梭在共寫與重構故事的歷程

第5章  敘事三重山
被建構的、解構的與再建構的敘事
敘事的治療機轉
敘事治療的假設、特徵與介入技術

第6章  敘事治療的方法與介入技術
反思性的問話
開啟空間的問話
解構式的問話
意義性的問話
發展故事的問話
較喜歡選擇的問話

第三篇  敘事治療的應用

第7章  敘事理論與生涯實務
敘事與生涯
過去故事——鬆動原則
現在故事——吸引子原則
未來故事——想像力原則
敘事取嚮的生涯諮商

第8章  敘事取嚮的督導模式
敘事取嚮諮商督導的信念
敘事取嚮的諮商督導關係
敘事取嚮團體諮商督導模式

[附錄1]中英文參考書目
[附錄2]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7103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9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1

彼此說故事之為社會行動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係教授


  定位之重要

  開車的人都知道前輪的「定位」是很重要的事,如果前輪定位有問題,那事情就大條瞭。不隻是開車不順,甚至不知開到何處,如果操作不當還可能齣車禍。「定位」(positioning)不可小覷之。這不隻限於開車,人生、學術研究、專業實踐也是如此。

  然而,要「重新定位」並不易,往往要「用功的轉,勿原地踏步」(宋文裏老師語)。學術及研究、實踐之定位可能要麵對「理論、研究與實務」間的分裂與掙紮。我在 2006 年《應用心理研究》主編一個專題,就是在探討「心理學的定位與開展」的議題;「重新定位」是個「典範轉移」的問題,它不隻是邏輯的、方法的,也是歷史的、社會及文化的問題。

  「質性心理學」的興起,就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挑戰與翻轉,就是心理學的「典範轉移」。肯尼斯‧格根(K. Gergen)在《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Therapy as Social Construction)一書中,即論及「心理治療」典範定位及轉嚮的議題。格根在心理學界,尤其是社會心理學在初露鋒芒時,就大膽地挑戰瞭心理學的一些基本預設問題。他已開始反思「典範」定位問題,也許會被人視為「麻煩製造者」,換個視角,也可以視為典範的「翻轉及建構」者。

  我是在 1980 年赴美讀書,修習的領域是「社會及人格」心理學,沒想到在上研究所的一門討論課,教授要我們讀一篇格根的文章:〈社會心理學之為歷史學〉(social psychology as history)。迴想當時好像遭到當頭棒喝,原來心理學並不如原先的預設是門「自然科學」。格根文中反覆論證,說明心理現象,尤其是社會心理現象,是脫離不瞭「當時」的時空條件。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現象」是鑲嵌在(embedded)特定的時空脈絡中。而現代心理學卻是採取「去歷史」(ahistorical)的方式定位心理學。當年受到格根的震撼,一直銘印在心,原來學術有「定位」問題,而且茲事體大。

  素菲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可以說是心理學重新定位的故事之一。

  心理療癒之為社會建構

  席拉.邁可納米(Sheila McNamee)及格根於 1992 所主編的《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宋文裏譯,2017),就是在提齣「社會建構」作為心理治療的知識論取嚮。這是不同於傳統的治療「視框」,重新定位瞭心理治療或療癒的方嚮。這對二十五年後颱灣的「諮商及心理治療」領域,仍是深具啟發性之心理學視野。心理治療要走齣「醫療體係」、「數據」及「診斷手冊」,將案主「病理化」「本質化」,這種「專傢」模式(現代主義模式)翻轉朝嚮以「案主」中心,治療者與案主可以「對話」「協商」,彼此共感,共行,進而共舞,共創「新故事」,彼此共建「在地的」「社群的」「共同參與式」的「後現代模式」。這種「新版本」的心理治療故事,是需要大夥一起重建的。改變的契機,可齣於一念及機緣。而「視框」之轉換,頗為關鍵。如何打破原有對人的「囿限的存有」觀,而進入一種格根所謂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新的「關係論」典範,係對西方啟濛時代以來的「個體論」(個人主義)傳統提齣異議,轉嚮將人視為彼此共處於關係之中。在關係中能彼此對話,生命及故事可在彼此共生、共感、共建,互動的關係土壤中,或可開齣新的花朵。這是須要用力轉嚮的。

   素菲這本書,可以說是承接這一學術轉嚮的脈絡,以在地實踐的經驗實例,為颱灣心理學的重新定位,增添扭轉的馬力。

  結伴攜手共行之必要

  如果我們將「文」視為彼此「交談」或「書寫」,這樣的預設成為一種集體行動,是可以翻轉傳統學術的方嚮。傳統的學術書寫將「研究」「理論」的價值放得最高,而後纔是「應用」及「實踐」(社會行動)。「我知道,我發現」優先,然後纔是「我要告訴他人」。但在格根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觀點下,反而要翻轉這個優先順序,將原來的「知」優先,改為「行」優先。「知」之所以發生隻能透過社會參與。研究行動之能讓人明白及值得動手,正是因為有一種先於該行動本身的「關係」使然。其順序是「我與他人交談,故我能知」。「與他人交談」的重要性優先於做研究。這是一種以「文」會友。

  「敘事研究」(narrative inquiry)作為「質性研究」之一種,便是轉換傳統心理學以「工具」取嚮對待研究對象。研究隻是爲研究者獲得所要的資料(數據)。敘事研究卻將研究對象視為「故事的相遇」(Narrative encounter)。彼此像是一種友誼關係,一種夥伴關係。這是可以一種默默地進行,彼此信任,或局部地參與他者的生活世界,彼此共同努力建構一種好的社會,以友輔仁。這是將彼此看成「關係的存有」。敘事研究是一種故事的遭遇,可以廣泛的應用於人文及社會科學的不同領域。也可說是一種社會科學的運動。可為弱勢者發聲,可以重新建構自己的「自我認定」(self-identity),進而可彼此共同說故事。一起共說,共感,找到彼此的共在。大夥一起行動,彼此增能(enable),培力(empower),這便是「敘說與行動」。格根認為敘事研究,可以是「人學研究」(Human Research)的另類發展。

  典範翻轉難,畢竟人在江湖。敘說研究在心理學界,自從 1986 年薩賓(T. Sarbin)齣版《敘說心理學》(Narrative Psychology)算起來也超過三十年。在國內推動「敘說研究」也超過瞭二十年。走不一樣的路,往往要睏知勉行。還得立誌及自我確認。在諮商與心理治療這行,在研究與實務之間,一直有著分裂的掙紮與痛苦,這不隻是個人的問題,也是許多前輩們的問題,更何況身處不同的文化及歷史脈絡,又會麵臨在地化的問題。翁開誠(2004)〈當Carl Rogers遇上瞭王陽明:心理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閤一的啟發〉文章中,就清楚地描繪這樣的專業處境。

   素菲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也可說是她一路睏知勉行的結果。當年她去加拿大遇見雷尼(David L. Rennie)便開啟瞭人文主義詮釋學方法論,也接觸到「社會建構論」的前輩們的著作。開啟瞭新的「視框」。難能可貴的是她不隻是研究及實踐,還將經驗及個人的反思寫下來。這本書可以說是對自身行動的反思吧。在這本書中,她不但迴顧瞭敘事治療的前輩們的理論、學思歷程,以及他們實踐的故事。她還十分用心地整理、詮釋瞭「敘事治療」哲學基礎(現象學、現象心理學、後現代理論、社會建構論等)。這是不容易的工作。哲學思想各有其源頭,彼此的基本預設也不完全一緻。要能彼此匯通並容納差異,和而不同之不易。

   她在文中自述自己過去有一種「學究」的堅持,認為要先弄通學理纔能進行應用。但她反思到自己的「古闆」。如今能夠「放下」,睏知勉行,一麵做一麵反思,知行可閤一(心即理),也是一種殊途同歸之路。這種摸索前行,「敘說與實踐」,能參與他人之世界,共行共舞,說說自己也聽聽他人的故事,或可召喚齣故事療癒的建構社會之學。

   這樣的工作需要結伴且同行,心理學(心理治療)是朝嚮他人的。本書的後半部即在介紹「敘事治療研究與實務」,特別介紹瞭「敘事三重山」(黃素菲,2016)及「敘事治療與介入技術」。這是「敘事治療」的方法及技術,屬操作的層次,可為初學者進入這個領域頗為實用的方便法門。「敘事典範」不隻可應用於臨床及諮商領域,也可以跨學科、跨領域的應用。素菲在這本書最後的第三篇,是將敘事治療應用於「生涯諮商」(Career Counseling)以及「諮商督導」。這當然也是她纍積瞭十多年的從事生涯探索及督導經驗談。

   說故事的療癒或遭遇可為人文心理學建構齣一條另類途徑。這樣或可化解學術上研究與實踐之間的斷裂。本體上我們都是《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路是人走齣來的。韆裏之行,始於足下。結伴攜手共行,可如跳探戈,可共舞齣一個美麗的未來。
 
推薦序2

敘事治療的詩意與禪風
林美珠/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係教授


  敘事治療引進國內多年,在助人專業引起很大的迴響,而近年來學術社群對於敘事治療的探討亦方興未艾。對許多專業助人工作者來說,敘事治療是一個很有魅力的治療學派,其「去病理化」的人文特質吸引著許多學者及學生的注意。
很高興諮商與輔導學術界能有一本屬於國內的敘事治療專書齣版,特別是用中文這樣的「語言」書寫成的敘事治療,讀起來格外的親切。素菲對「語言」的掌握力很強,能善用一些古籍典故,例如庖丁解牛、老子、金剛經……等,又如第五章當中藉三重山比喻敘事治療的歷程,在學術的生硬質地上畫龍點睛,讓這學術著作多瞭一些平易近人的味道,這同時也是中文世界的獨特韻味之所在,讓人讀過後對敘事治療產生不同的理解與想像。素菲筆下的敘事治療別有一種特殊的詩意與禪風。

  本書內容豐富,涵蓋理論基礎、治療實務與應用三個部分。在理論基礎方麵,素菲迴顧瞭當代敘事治療重要學者/實務工作者之理論、敘事治療的知識論、還有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鋪陳齣敘事治療的理論背景。敘事的概念及理論基礎是跨學科及專業領域的,要從中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誠屬不易,素菲在這個部分付齣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其來迴考究與查證的精神令人佩服。在敘事治療實務方麵,素菲以自身的研究及實務案例作為敘事治療實務之說明,補強瞭過去國內研究/實務工作者僅能參考國外案例之缺憾。從這個章節看到素菲在敘事治療實務中融入瞭靈活性,貼近本土的個案世界,以三重山的比喻重新詮釋敘事治療的內容也相當精采。在敘事治療的應用方麵,生涯實務以及諮商督導之應用,這兩處連結亦為本書之亮點。還有,生命自傳S生命線的練習活動,對許多的學習者來說非常有幫助。

  在這本書當中,我看到的不是敘事治療的技巧操作,而是素菲多年來在實務現場的反思,在實務與理論之間穿梭的用心,以及對於人的真心關懷與聆聽。本書全文文筆流暢,易讀易懂,對於華人世界從事敘事治療的學習者來說可以提供敘事治療的理路基礎;對於敘事治療的實務者來說,可以提供敘事治療技巧應用之法;而對於敘事治療的教育訓練者來說,則提供瞭一個可以帶領學習者學習的架構。我由衷的推薦。

作者序

以平安養,靜心前行


  最早發想寫本「敘事治療」書的種籽,大約是 2008 年 11 月的事,應邀齣席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2008 第二屆中國職業生涯規劃國際論壇暨 GC-DF 全球峰會」,主講《敘事取嚮的生涯諮商:理論篇》,獲得很正麵的迴響,當時大陸很少聽到敘事治療的聲音。隨即陸續將 PPT 改成專文,也陸續零星撰文,後來在 2011 年和 2013 年都草擬過書籍的章節目錄,現在看來那些目錄顯得「華而無實、大而不當」,但是從此寫這本書的筆就沒有停過。

  機構的或個人的諮商督導實務,每每有感也會寫成「段落」;陸續邀約的演講、工作坊,準備過程或現場有所感悟者,也會配閤翻查文獻而將 PPT 轉成較為順暢完整的「文本」;偶而接案、閱讀、生活中或有體驗者,也會立即寫下「心得」;2012 年連續兩學期在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所」開設「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纍積瞭一些筆記;2014 年去上海交大訪問半年,完成瞭敘事治療知識論的章節;加上 2014 到 2017 年陸續發錶刊登的研究論文等。這些都在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的文稿花園裡,四散成橫枝蔓葉的各色草花、樹木,等待著被剪輯。想來先有個「不切實際」的目錄,也是必要的過程。

  催促讓這本書得以真正「上路」,跟參加瞭 2017 年 6 月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來颱三天的「敘事治療在伴侶與傢庭中的運用」的工作坊有直接關聯。三天浸泡在敘事治療的現場裡,突然間感覺自己手上有一颱遙控的空拍機,從一種鳥瞰的視角,比較具體看齣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書本的輪廓和定位。重新落實書籍的目錄,當場跟心靈工坊的桂花老友約定,10月給齣整本書的初稿。

  本書共分三部分、八章。第一部分是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基礎,包括:敘事治療理論的迴顧與統整、敘事治療的知識論、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第二部分是敘事治療的研究與實務,包括:敘事諮商歷程、敘事三重山、敘事治療的方法與介入技術;第三部分是敘事治療的應用,包括:敘事理論與生涯實務、敘事治療的諮商督導。內容雖有部分依據自己的研究論文,但為瞭閱讀的順暢性,幾乎大幅度改寫與重整。

  本書得以問世,過程中萬分感謝編輯林妘嘉的投入,我們來迴超過50次以上的信件往返,妘嘉細膩而認真,在段落順序、語句錶述、訛誤修正等給予諸多寶貴的意見,我們爭執最多的是關於引用作者的格式,最後是互相都退讓一步。不禁想到《天纔柏金斯》(Genius)這部電影,描述編輯柏金斯做一個「收服」費茲傑羅、湯瑪斯沃爾夫及海明威等文學傢的過程,也許比黑山道士「降妖」還要磨人。我雖不是偉大的作傢卻同意片中傳達的意念:作傢的作品有如原石,編輯讓珠寶經由打磨或設計,更加綻放本身的光采。

  書寫完瞭,仍覺得心虛,概念繁複抽象、具體實例不足;西方理論挪移、本土深耕欠缺。或許,就得這麼吊過書袋,我纔能放得下!距離「不徐不疾,得於手而應於心」還太遠,遑論「放鬆,學走路;讀書,過生活」。期勉自己繼續「以平安養」,靜心前行。
 
黃素菲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 316 研究室
2018 年,初春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在的,這本書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像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存在,試圖囊括敘事治療領域的一切重要知識點。作者在引用文獻時極為審慎,確保瞭每一論斷都有堅實的學術支撐,這在需要撰寫論文或進行高階學習時,無疑是巨大的財富。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查閱一些術語的原始齣處,而這本書提供的詳盡的尾注和參考文獻列錶,極大地便利瞭我的研究工作。然而,這種“全景式”的覆蓋,也讓閱讀體驗略顯沉重。有時候,你會感覺作者像一個急於展示自己所學廣博的學者,一口氣把所有相關的、次要的知識點都塞進瞭書裏,導緻核心論點的突齣性被削弱瞭。如果能更果斷地進行取捨,聚焦於少數幾個最具突破性的核心議題,進行更深入的剖析,或許會讓這本書的衝擊力更強,更容易在讀者的腦海中留下持久的印記。目前的狀態,更像是一份非常詳盡的“知識清單”,而非一次激動人心的“思想冒險”。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嗯,怎麼說呢,色彩搭配上總覺得少瞭點什麼。那種典型的“專業書籍”的嚴肅感是有瞭,但總覺得在信息傳遞上稍微有些生硬。我拿到手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本很厚的書”,這通常意味著內容會非常詳盡,但同時也伴隨著一種“我真的能讀完它嗎”的心理壓力。翻開目錄,章節劃分得井井有條,這在學術著作中是常見的優點,能夠幫助讀者迅速定位感興趣的部分。然而,初讀幾頁後,我發現作者的行文風格略顯繁復,句式結構拉得比較長,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反復咀嚼纔能把握其核心觀點。比如,在闡述某個概念時,他會先鋪陳大量的理論基礎,雖然嚴謹,但節奏上顯得有些拖遝。如果能用更簡潔、更具畫麵感的語言來引導讀者進入情境,或許能更好地抓住那些初次接觸敘事療法的入門者。整體來看,這本書的排版清晰,注釋也相當詳盡,看得齣作者在資料收集和整理上下瞭很大的功夫,隻是在如何將這些“乾貨”以更人性化、更易消化的方式呈現齣來這一點上,或許還有提升的空間。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其對理論脈絡的梳理上,簡直像一張結構嚴謹的藏寶圖,把敘事療法從起源到流變的關鍵節點都標注得清清楚楚。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追溯曆史源頭時的那種學術鑽研精神,他沒有滿足於簡單的概念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福柯、後現代主義思潮對這一流派的深遠影響。這使得讀完之後,我對於“敘事”如何從一種文學概念轉變為一種重要的心理乾預工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美中不足的是,在理論的重量感之下,實際操作層麵的案例分享似乎顯得有點單薄。雖然書中有提到一些治療對話的片段,但這些片段往往被置於大段的理論解釋之後,仿佛是理論的附屬品,而不是主角。我更期待看到的是,當理論遇到真實的、錯綜復雜的人類睏境時,治療師是如何靈活調動這些工具,又是如何麵對理論的局限性的。畢竟,心理治療的精髓往往在於那些“說不清楚”的瞬間,而這些瞬間的呈現,這本書的處理得還不夠淋灕盡緻。

评分

這本書的組織結構有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梯度,從基礎概念的界定開始,逐步深入到復雜問題的處理,這對於學習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友好的鋪墊。特彆是關於“外部化”技巧的闡述,作者通過詳細的圖示和步驟分解,使得這個看似抽象的概念變得非常具體可操作。我特彆喜歡那些穿插在章節之間的“思考題”或“自我探索提示”,它們有效地將讀者的注意力從被動接收信息,拉迴到主動思考自身經驗上來。這種設計,在許多理論性書籍中是比較少見的,也顯示齣作者在設計學習路徑上的用心。然而,這種嚴謹也帶來瞭一些可預見的限製,那就是在麵對跨文化背景下的應用時,探討顯得有些不足。敘事療法根植於特定的文化土壤,當我們將之應用於完全不同的文化語境時,可能需要對“什麼構成一個有效故事”進行再審視。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論述相對保守,似乎默認瞭某種主流的敘事範式,對於尋求更廣闊視角的讀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感受就像是參加瞭一場非常正式且冗長的學術研討會。它無疑是紮實、全麵且論證充分的,但缺少瞭一點“人味兒”和“溫度”。作者的語氣始終保持著一種超然的、知識的權威姿態,這讓閱讀體驗更偏嚮於知識的灌輸,而非一次心靈的對話。例如,在探討“重寫生命故事”這個核心環節時,我期待能感受到那種“啊,原來我可以這樣看待我的過去”的頓悟感,但書中的描述更多是基於技術層麵的操作指南,缺乏那種能觸動讀者內心深處、引發自我反思的文學性張力。對於那些正在經曆個人睏境、希望能從中找到慰藉和方嚮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引導可能顯得過於“冷靜”。它更像是一本供專業人士參考的教科書,而非一本可以陪伴我們度過迷茫時期的心靈之書。我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更具情感共鳴的敘事片段,讓讀者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能體驗到故事的力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