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 (電子書)

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素菲
图书标签:
  • 敘事治療
  • 心理治療
  • 諮商
  • 個案研究
  • 治療技巧
  • 電子書
  • 心理學
  • 人本主義
  • 社會構築主義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所謂的心理治療師,並沒有辦法治療任何人;
所謂的被治療者,那是因為他們準備好要改變自己。

  發展於二十世紀末的敘事治療,吸納後現代與社會建構論述的養分,將來訪者的困境放在社會脈絡下審視,不再將焦點關注於個人的「問題」上。此種迥異於傳統心理治療的視點,為近年的心理治療開創出一條嶄新的途徑。

  本書作者黃素菲教授以15年來深耕敘事心理學研究、教學及實務的經驗,爬梳敘事治療大師們的核心思想,並輔以圖表對照、華人案例及東方佛道思想,說明敘事治療的核心世界觀,讓奠基於西方後現代哲學的敘事理論讀來舉重若輕。

  書中以「敘事治療三重山」的概念,解釋來訪者對困境的描述如何經歷了「被建構、解構、再建構」的過程,進而挪移了視角,心境也隨之變化。此外並以具體案例示範如何使用各種問話、回應與介入技巧,與來訪者一同揭開困境、發掘動機、化作行動。敘事治療方法宛如一面反映社會的鏡子,讓治療師與來訪者合作無間,將華人世界常見的婆媳關係、大齡女子、成績掛帥、好人議題等困境背後所隱藏的主流價值與論述影響力各個擊破。

  作者不僅分享自己在生涯諮商、督導實務上的經驗與方法,更講述她與敘事相遇的歷程,以及循著大師步伐履行敘事精神的一路所見,為從事相關研究或實務訓練的讀者,提供了絕佳的學習與應用途徑。
 
  這是一部精雕細琢的敘事治療精品。作者經常反覆閱讀了三、四篇敘事原典,才落筆了三兩句話;而為了斟酌一兩句話,又必須回頭咀嚼三、四篇敘事論文。如此上窮碧落下黃泉,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知性與感性的交融,專家知識與在地知識的映照;全書廣度與深度兼備,既宏大又細微。

――金樹人(前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名人推薦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和執行長)
  金樹人(前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林美珠(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曹中瑋(諮商心理師)
  楊 蓓(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長)

 
穿越心灵迷宫:探索心理动力学、认知行为疗法与人本主义思潮的交汇点 (纸质版) 本书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主流心理治疗流派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的权威著作。它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丰富的案例资源,系统梳理了心理学从早期探索到现代整合的复杂历程,旨在为心理咨询师、临床工作者、心理学学生以及所有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知识框架。 --- 第一部分:奠基与溯源——心理治疗的知识群落 本部分致力于构建理解当代心理实践的理论基础。我们不再满足于对单一疗法的简单介绍,而是追溯其历史根源、哲学前提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第一章:从弗洛伊德的梦境到精神动力学的当代延伸 本章详细考察了精神分析的经典理论,着重分析了“潜抑”、“移情”、“反移情”等概念在现代临床环境中的演变与重新诠释。不同于传统的长程分析,本章重点探讨了短期精神动力学治疗 (STDP) 的技术要点,如何将经典理论应用于更具时效性的治疗目标。我们深入讨论了客体关系理论(如克莱因、温尼科特)对依恋理论的深远影响,并讨论了如何识别和处理关系中的核心冲突模式。 第二章:行为的解码与重塑——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逻辑 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视为当今证据基础最充分的疗法之一。本章首先解析了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治疗焦虑症和恐惧症中的应用(如系统脱敏法)。随后,我们将焦点转向认知领域,详细阐述了贝克认知模型,特别是对“自动思维”、“负性假设”和“核心信念”的辨析。章节的重点在于对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REBT) 中“非理性信念”的识别与辩论技术,以及如何系统地设计和实施行为实验,以检验和修正来访者的核心认知结构。 第三章:存在的追问——人本主义与现象学的对话 人本主义疗法强调人的内在潜能、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本章细致比较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中心疗法 (PCT) 与格式塔疗法 (Gestalt Therapy) 的异同。对于PCT,我们着重分析了“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性理解”和“真诚性”这三大核心要素在建立治疗联盟中的不可替代性。而对于格式塔疗法,本章深入探讨了“觉察 (Awareness)”的重要性,以及“空椅技术”等实践工具如何帮助个体整合分裂的自我部分,完成“未竟之事 (Unfinished Business)”。 --- 第二部分:技术精进与跨界整合 当代临床实践的趋势日益走向整合。本部分致力于探讨如何将不同流派的精髓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应对复杂和多维度的临床挑战。 第四章:整合的艺术——跨越藩篱的技术选择 本章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实现“技术选择性”,而非盲目地混合。我们探讨了整合性治疗 (Integrative Therapy) 的哲学基础,并提供了具体的整合模型,例如:如何在CBT的结构化框架内,运用人本主义的共情来深化治疗关系,或是在精神动力学取向的初期,使用行为技术来快速稳定危机状态下的来访者。此外,我们探讨了合作性策略在复杂创伤案例中的应用,强调了“什么对这个来访者最有效”而非“哪个理论最正确”的实用主义态度。 第五章:情绪调节的神经科学视角与应用 心理治疗正在与神经科学加速融合。本章超越传统的心理学概念,引入了情绪调节理论 (Emotion Regulation Theory),特别是关于边缘系统、前额叶皮层在情绪反应中的作用。我们讨论了辩证行为疗法 (DBT) 中核心的“正念”和“痛苦耐受”技能,这些技能是如何通过训练大脑的执行功能来实现情绪的稳定和调控。本章的重点在于,如何将这些生理和神经科学的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临床干预措施。 第六章:创伤的复杂性:从解离到恢复的路径 创伤治疗是当代临床的重中之重。本章详细剖析了复杂性创伤 (Complex Trauma) 的特征,并批判性地审视了以眼动脱敏与再加工 (EMDR) 为代表的身体导向技术。我们关注如何在外伤记忆的“激活”与“过度激活”之间找到平衡点,强调在处理创伤时,建立安全感和稳定化 (Stabilization) 永远是首要任务。本章还讨论了如何识别和应对治疗关系中可能出现的“二次创伤”或“依恋创伤的重现”。 --- 第三部分:特殊人群与伦理边界 理论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现实复杂性的应对能力上。本部分关注在特定情境下,治疗师需要面对的伦理挑战和专业调整。 第七章:文化敏感性与治疗的本地化 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文化背景对心理困扰的表达和对治疗的期望具有决定性影响。本章探讨了文化能力 (Cultural Competence) 的概念,以及它如何超越对不同文化的简单标签化认识。我们分析了“文化相对性”在评估心理健康和疾病标签时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调整沟通风格、解释信念系统,以确保治疗方法既专业又具有文化上的相关性和尊重。 第八章:伦理困境与专业边界的维护 本章聚焦于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伦理灰色地带。从知情同意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在面对认知受损或弱势群体时),到保密性的界限(如报告虐待或自杀风险),本章提供了清晰的决策框架。此外,我们深入讨论了治疗师的自我关怀 (Self-Care) 与专业边界的设定,强调治疗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石,并探讨了如何识别和管理替代性创伤 (Vicarious Trauma)。 结论:面向未来的心理实践者 本书最后总结了心理治疗的本质——它既是科学的探索,也是艺术的创造。真正的专业性,在于能够根据每一位来访者的独特性,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理论工具箱,持续学习并保持谦逊的探索精神。本书旨在培养的,不是只会使用某一种“魔法咒语”的执行者,而是能够进行深度思考和灵活应变的临床思想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素菲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副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加拿大約克大學博士後研究。專長為個別與團體諮商、生涯諮商、敘事治療、存在議題、自我認同、人際關係與溝通、情緒調適等。譯有《敘事治療三幕劇》、《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人際溝通》、《夫妻溝通成功七律》,另著有《組織中人際關係訓練》等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1] 彼此說故事之為社會行動/丁興祥
[推薦序2] 敘事治療的詩意與禪風/林美珠
[作者序] 以平安養,靜心前行

第一篇  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基礎

第1章  敘事治療理論:回顧與統整
麥克‧懷特和大衛‧艾普斯頓
吉兒‧佛瑞德門和金恩‧康伯斯
吉姆‧度法和蘿拉‧蓓蕊思

第2章  敘事治療的知識論
敘事治療的哲學基礎
後現代理論與敘事治療
社會建構論如何影響敘事治療的知識論立場

第3章  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
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
傳統心理治療與敘事治療的比較
敘事治療的假設

第二篇  敘事治療的研究與實務

第4章  敘事治療歷程
來訪者身陷「問題故事」的生活世界
鬆動主流故事,以「離」開被建構的問題故事
穿梭在共寫與重構故事的歷程

第5章  敘事三重山
被建構的、解構的與再建構的敘事
敘事的治療機轉
敘事治療的假設、特徵與介入技術

第6章  敘事治療的方法與介入技術
反思性的問話
開啟空間的問話
解構式的問話
意義性的問話
發展故事的問話
較喜歡選擇的問話

第三篇  敘事治療的應用

第7章  敘事理論與生涯實務
敘事與生涯
過去故事——鬆動原則
現在故事——吸引子原則
未來故事——想像力原則
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

第8章  敘事取向的督導模式
敘事取向諮商督導的信念
敘事取向的諮商督導關係
敘事取向團體諮商督導模式

[附錄1]中英文參考書目
[附錄2]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103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1

彼此說故事之為社會行動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


  定位之重要

  開車的人都知道前輪的「定位」是很重要的事,如果前輪定位有問題,那事情就大條了。不只是開車不順,甚至不知開到何處,如果操作不當還可能出車禍。「定位」(positioning)不可小覷之。這不只限於開車,人生、學術研究、專業實踐也是如此。

  然而,要「重新定位」並不易,往往要「用功的轉,勿原地踏步」(宋文里老師語)。學術及研究、實踐之定位可能要面對「理論、研究與實務」間的分裂與掙扎。我在 2006 年《應用心理研究》主編一個專題,就是在探討「心理學的定位與開展」的議題;「重新定位」是個「典範轉移」的問題,它不只是邏輯的、方法的,也是歷史的、社會及文化的問題。

  「質性心理學」的興起,就是對傳統心理學的挑戰與翻轉,就是心理學的「典範轉移」。肯尼斯‧格根(K. Gergen)在《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Therapy as Social Construction)一書中,即論及「心理治療」典範定位及轉向的議題。格根在心理學界,尤其是社會心理學在初露鋒芒時,就大膽地挑戰了心理學的一些基本預設問題。他已開始反思「典範」定位問題,也許會被人視為「麻煩製造者」,換個視角,也可以視為典範的「翻轉及建構」者。

  我是在 1980 年赴美讀書,修習的領域是「社會及人格」心理學,沒想到在上研究所的一門討論課,教授要我們讀一篇格根的文章:〈社會心理學之為歷史學〉(social psychology as history)。回想當時好像遭到當頭棒喝,原來心理學並不如原先的預設是門「自然科學」。格根文中反覆論證,說明心理現象,尤其是社會心理現象,是脫離不了「當時」的時空條件。而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及「現象」是鑲嵌在(embedded)特定的時空脈絡中。而現代心理學卻是採取「去歷史」(ahistorical)的方式定位心理學。當年受到格根的震撼,一直銘印在心,原來學術有「定位」問題,而且茲事體大。

  素菲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可以說是心理學重新定位的故事之一。

  心理療癒之為社會建構

  席拉.邁可納米(Sheila McNamee)及格根於 1992 所主編的《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宋文里譯,2017),就是在提出「社會建構」作為心理治療的知識論取向。這是不同於傳統的治療「視框」,重新定位了心理治療或療癒的方向。這對二十五年後台灣的「諮商及心理治療」領域,仍是深具啟發性之心理學視野。心理治療要走出「醫療體系」、「數據」及「診斷手冊」,將案主「病理化」「本質化」,這種「專家」模式(現代主義模式)翻轉朝向以「案主」中心,治療者與案主可以「對話」「協商」,彼此共感,共行,進而共舞,共創「新故事」,彼此共建「在地的」「社群的」「共同參與式」的「後現代模式」。這種「新版本」的心理治療故事,是需要大夥一起重建的。改變的契機,可出於一念及機緣。而「視框」之轉換,頗為關鍵。如何打破原有對人的「囿限的存有」觀,而進入一種格根所謂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新的「關係論」典範,係對西方啟蒙時代以來的「個體論」(個人主義)傳統提出異議,轉向將人視為彼此共處於關係之中。在關係中能彼此對話,生命及故事可在彼此共生、共感、共建,互動的關係土壤中,或可開出新的花朵。這是須要用力轉向的。

   素菲這本書,可以說是承接這一學術轉向的脈絡,以在地實踐的經驗實例,為台灣心理學的重新定位,增添扭轉的馬力。

  結伴攜手共行之必要

  如果我們將「文」視為彼此「交談」或「書寫」,這樣的預設成為一種集體行動,是可以翻轉傳統學術的方向。傳統的學術書寫將「研究」「理論」的價值放得最高,而後才是「應用」及「實踐」(社會行動)。「我知道,我發現」優先,然後才是「我要告訴他人」。但在格根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觀點下,反而要翻轉這個優先順序,將原來的「知」優先,改為「行」優先。「知」之所以發生只能透過社會參與。研究行動之能讓人明白及值得動手,正是因為有一種先於該行動本身的「關係」使然。其順序是「我與他人交談,故我能知」。「與他人交談」的重要性優先於做研究。這是一種以「文」會友。

  「敘事研究」(narrative inquiry)作為「質性研究」之一種,便是轉換傳統心理學以「工具」取向對待研究對象。研究只是爲研究者獲得所要的資料(數據)。敘事研究卻將研究對象視為「故事的相遇」(Narrative encounter)。彼此像是一種友誼關係,一種夥伴關係。這是可以一種默默地進行,彼此信任,或局部地參與他者的生活世界,彼此共同努力建構一種好的社會,以友輔仁。這是將彼此看成「關係的存有」。敘事研究是一種故事的遭遇,可以廣泛的應用於人文及社會科學的不同領域。也可說是一種社會科學的運動。可為弱勢者發聲,可以重新建構自己的「自我認定」(self-identity),進而可彼此共同說故事。一起共說,共感,找到彼此的共在。大夥一起行動,彼此增能(enable),培力(empower),這便是「敘說與行動」。格根認為敘事研究,可以是「人學研究」(Human Research)的另類發展。

  典範翻轉難,畢竟人在江湖。敘說研究在心理學界,自從 1986 年薩賓(T. Sarbin)出版《敘說心理學》(Narrative Psychology)算起來也超過三十年。在國內推動「敘說研究」也超過了二十年。走不一樣的路,往往要困知勉行。還得立志及自我確認。在諮商與心理治療這行,在研究與實務之間,一直有著分裂的掙扎與痛苦,這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也是許多前輩們的問題,更何況身處不同的文化及歷史脈絡,又會面臨在地化的問題。翁開誠(2004)〈當Carl Rogers遇上了王陽明:心理學對人文心理與治療知行合一的啟發〉文章中,就清楚地描繪這樣的專業處境。

   素菲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也可說是她一路困知勉行的結果。當年她去加拿大遇見雷尼(David L. Rennie)便開啟了人文主義詮釋學方法論,也接觸到「社會建構論」的前輩們的著作。開啟了新的「視框」。難能可貴的是她不只是研究及實踐,還將經驗及個人的反思寫下來。這本書可以說是對自身行動的反思吧。在這本書中,她不但回顧了敘事治療的前輩們的理論、學思歷程,以及他們實踐的故事。她還十分用心地整理、詮釋了「敘事治療」哲學基礎(現象學、現象心理學、後現代理論、社會建構論等)。這是不容易的工作。哲學思想各有其源頭,彼此的基本預設也不完全一致。要能彼此匯通並容納差異,和而不同之不易。

   她在文中自述自己過去有一種「學究」的堅持,認為要先弄通學理才能進行應用。但她反思到自己的「古板」。如今能夠「放下」,困知勉行,一面做一面反思,知行可合一(心即理),也是一種殊途同歸之路。這種摸索前行,「敘說與實踐」,能參與他人之世界,共行共舞,說說自己也聽聽他人的故事,或可召喚出故事療癒的建構社會之學。

   這樣的工作需要結伴且同行,心理學(心理治療)是朝向他人的。本書的後半部即在介紹「敘事治療研究與實務」,特別介紹了「敘事三重山」(黃素菲,2016)及「敘事治療與介入技術」。這是「敘事治療」的方法及技術,屬操作的層次,可為初學者進入這個領域頗為實用的方便法門。「敘事典範」不只可應用於臨床及諮商領域,也可以跨學科、跨領域的應用。素菲在這本書最後的第三篇,是將敘事治療應用於「生涯諮商」(Career Counseling)以及「諮商督導」。這當然也是她累積了十多年的從事生涯探索及督導經驗談。

   說故事的療癒或遭遇可為人文心理學建構出一條另類途徑。這樣或可化解學術上研究與實踐之間的斷裂。本體上我們都是《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路是人走出來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結伴攜手共行,可如跳探戈,可共舞出一個美麗的未來。
 
推薦序2

敘事治療的詩意與禪風
林美珠/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敘事治療引進國內多年,在助人專業引起很大的迴響,而近年來學術社群對於敘事治療的探討亦方興未艾。對許多專業助人工作者來說,敘事治療是一個很有魅力的治療學派,其「去病理化」的人文特質吸引著許多學者及學生的注意。
很高興諮商與輔導學術界能有一本屬於國內的敘事治療專書出版,特別是用中文這樣的「語言」書寫成的敘事治療,讀起來格外的親切。素菲對「語言」的掌握力很強,能善用一些古籍典故,例如庖丁解牛、老子、金剛經……等,又如第五章當中藉三重山比喻敘事治療的歷程,在學術的生硬質地上畫龍點睛,讓這學術著作多了一些平易近人的味道,這同時也是中文世界的獨特韻味之所在,讓人讀過後對敘事治療產生不同的理解與想像。素菲筆下的敘事治療別有一種特殊的詩意與禪風。

  本書內容豐富,涵蓋理論基礎、治療實務與應用三個部分。在理論基礎方面,素菲回顧了當代敘事治療重要學者/實務工作者之理論、敘事治療的知識論、還有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鋪陳出敘事治療的理論背景。敘事的概念及理論基礎是跨學科及專業領域的,要從中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誠屬不易,素菲在這個部分付出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其來回考究與查證的精神令人佩服。在敘事治療實務方面,素菲以自身的研究及實務案例作為敘事治療實務之說明,補強了過去國內研究/實務工作者僅能參考國外案例之缺憾。從這個章節看到素菲在敘事治療實務中融入了靈活性,貼近本土的個案世界,以三重山的比喻重新詮釋敘事治療的內容也相當精采。在敘事治療的應用方面,生涯實務以及諮商督導之應用,這兩處連結亦為本書之亮點。還有,生命自傳S生命線的練習活動,對許多的學習者來說非常有幫助。

  在這本書當中,我看到的不是敘事治療的技巧操作,而是素菲多年來在實務現場的反思,在實務與理論之間穿梭的用心,以及對於人的真心關懷與聆聽。本書全文文筆流暢,易讀易懂,對於華人世界從事敘事治療的學習者來說可以提供敘事治療的理路基礎;對於敘事治療的實務者來說,可以提供敘事治療技巧應用之法;而對於敘事治療的教育訓練者來說,則提供了一個可以帶領學習者學習的架構。我由衷的推薦。

作者序

以平安養,靜心前行


  最早發想寫本「敘事治療」書的種籽,大約是 2008 年 11 月的事,應邀出席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辦的「2008 第二屆中國職業生涯規劃國際論壇暨 GC-DF 全球峰會」,主講《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理論篇》,獲得很正面的迴響,當時大陸很少聽到敘事治療的聲音。隨即陸續將 PPT 改成專文,也陸續零星撰文,後來在 2011 年和 2013 年都草擬過書籍的章節目錄,現在看來那些目錄顯得「華而無實、大而不當」,但是從此寫這本書的筆就沒有停過。

  機構的或個人的諮商督導實務,每每有感也會寫成「段落」;陸續邀約的演講、工作坊,準備過程或現場有所感悟者,也會配合翻查文獻而將 PPT 轉成較為順暢完整的「文本」;偶而接案、閱讀、生活中或有體驗者,也會立即寫下「心得」;2012 年連續兩學期在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所」開設「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累積了一些筆記;2014 年去上海交大訪問半年,完成了敘事治療知識論的章節;加上 2014 到 2017 年陸續發表刊登的研究論文等。這些都在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的文稿花園裡,四散成橫枝蔓葉的各色草花、樹木,等待著被剪輯。想來先有個「不切實際」的目錄,也是必要的過程。

  催促讓這本書得以真正「上路」,跟參加了 2017 年 6 月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來台三天的「敘事治療在伴侶與家庭中的運用」的工作坊有直接關聯。三天浸泡在敘事治療的現場裡,突然間感覺自己手上有一台遙控的空拍機,從一種鳥瞰的視角,比較具體看出這本《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書本的輪廓和定位。重新落實書籍的目錄,當場跟心靈工坊的桂花老友約定,10月給出整本書的初稿。

  本書共分三部分、八章。第一部分是敘事治療的理論與基礎,包括:敘事治療理論的回顧與統整、敘事治療的知識論、敘事治療心理師的世界觀;第二部分是敘事治療的研究與實務,包括:敘事諮商歷程、敘事三重山、敘事治療的方法與介入技術;第三部分是敘事治療的應用,包括:敘事理論與生涯實務、敘事治療的諮商督導。內容雖有部分依據自己的研究論文,但為了閱讀的順暢性,幾乎大幅度改寫與重整。

  本書得以問世,過程中萬分感謝編輯林妘嘉的投入,我們來回超過50次以上的信件往返,妘嘉細膩而認真,在段落順序、語句表述、訛誤修正等給予諸多寶貴的意見,我們爭執最多的是關於引用作者的格式,最後是互相都退讓一步。不禁想到《天才柏金斯》(Genius)這部電影,描述編輯柏金斯做一個「收服」費茲傑羅、湯瑪斯沃爾夫及海明威等文學家的過程,也許比黑山道士「降妖」還要磨人。我雖不是偉大的作家卻同意片中傳達的意念:作家的作品有如原石,編輯讓珠寶經由打磨或設計,更加綻放本身的光采。

  書寫完了,仍覺得心虛,概念繁複抽象、具體實例不足;西方理論挪移、本土深耕欠缺。或許,就得這麼吊過書袋,我才能放得下!距離「不徐不疾,得於手而應於心」還太遠,遑論「放鬆,學走路;讀書,過生活」。期勉自己繼續「以平安養」,靜心前行。
 
黃素菲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 316 研究室
2018 年,初春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受就像是参加了一场非常正式且冗长的学术研讨会。它无疑是扎实、全面且论证充分的,但缺少了一点“人味儿”和“温度”。作者的语气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的、知识的权威姿态,这让阅读体验更偏向于知识的灌输,而非一次心灵的对话。例如,在探讨“重写生命故事”这个核心环节时,我期待能感受到那种“啊,原来我可以这样看待我的过去”的顿悟感,但书中的描述更多是基于技术层面的操作指南,缺乏那种能触动读者内心深处、引发自我反思的文学性张力。对于那些正在经历个人困境、希望能从中找到慰藉和方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引导可能显得过于“冷静”。它更像是一本供专业人士参考的教科书,而非一本可以陪伴我们度过迷茫时期的心灵之书。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更具情感共鸣的叙事片段,让读者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故事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理论脉络的梳理上,简直像一张结构严谨的藏宝图,把叙事疗法从起源到流变的关键节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追溯历史源头时的那种学术钻研精神,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的概念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福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这一流派的深远影响。这使得读完之后,我对于“叙事”如何从一种文学概念转变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干预工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中不足的是,在理论的重量感之下,实际操作层面的案例分享似乎显得有点单薄。虽然书中有提到一些治疗对话的片段,但这些片段往往被置于大段的理论解释之后,仿佛是理论的附属品,而不是主角。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当理论遇到真实的、错综复杂的人类困境时,治疗师是如何灵活调动这些工具,又是如何面对理论的局限性的。毕竟,心理治疗的精髓往往在于那些“说不清楚”的瞬间,而这些瞬间的呈现,这本书的处理得还不够淋漓尽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色彩搭配上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典型的“专业书籍”的严肃感是有了,但总觉得在信息传递上稍微有些生硬。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本很厚的书”,这通常意味着内容会非常详尽,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种“我真的能读完它吗”的心理压力。翻开目录,章节划分得井井有条,这在学术著作中是常见的优点,能够帮助读者迅速定位感兴趣的部分。然而,初读几页后,我发现作者的行文风格略显繁复,句式结构拉得比较长,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把握其核心观点。比如,在阐述某个概念时,他会先铺陈大量的理论基础,虽然严谨,但节奏上显得有些拖沓。如果能用更简洁、更具画面感的语言来引导读者进入情境,或许能更好地抓住那些初次接触叙事疗法的入门者。整体来看,这本书的排版清晰,注释也相当详尽,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收集和整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只是在如何将这些“干货”以更人性化、更易消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一点上,或许还有提升的空间。

评分

说实在的,这本书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像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存在,试图囊括叙事治疗领域的一切重要知识点。作者在引用文献时极为审慎,确保了每一论断都有坚实的学术支撑,这在需要撰写论文或进行高阶学习时,无疑是巨大的财富。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查阅一些术语的原始出处,而这本书提供的详尽的尾注和参考文献列表,极大地便利了我的研究工作。然而,这种“全景式”的覆盖,也让阅读体验略显沉重。有时候,你会感觉作者像一个急于展示自己所学广博的学者,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次要的知识点都塞进了书里,导致核心论点的突出性被削弱了。如果能更果断地进行取舍,聚焦于少数几个最具突破性的核心议题,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或许会让这本书的冲击力更强,更容易在读者的脑海中留下持久的印记。目前的状态,更像是一份非常详尽的“知识清单”,而非一次激动人心的“思想冒险”。

评分

这本书的组织结构有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梯度,从基础概念的界定开始,逐步深入到复杂问题的处理,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友好的铺垫。特别是关于“外部化”技巧的阐述,作者通过详细的图示和步骤分解,使得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变得非常具体可操作。我特别喜欢那些穿插在章节之间的“思考题”或“自我探索提示”,它们有效地将读者的注意力从被动接收信息,拉回到主动思考自身经验上来。这种设计,在许多理论性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也显示出作者在设计学习路径上的用心。然而,这种严谨也带来了一些可预见的限制,那就是在面对跨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时,探讨显得有些不足。叙事疗法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当我们将之应用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语境时,可能需要对“什么构成一个有效故事”进行再审视。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相对保守,似乎默认了某种主流的叙事范式,对于寻求更广阔视角的读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