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 (電子書)

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渡
圖書標籤:
  • 臺灣大學
  • 校長遴選
  • 管中閔
  • 高等教育
  • 學術爭議
  • 政治乾預
  • 臺灣時事
  • 心情記事
  • 電子書
  • 教育政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臺大校長遴選結果揭曉,
卻因政治乾預無法上任,引發一場臺灣政治、高教史上的劇烈風暴,
堅守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是抵抗當權者唯一信仰!
 
二〇一八年臺大校長遴選因政治力介入,引發學界與政壇動盪不安,
知名作傢楊渡訪談事件中重要相關人士,記錄當年鮮為人知的關鍵內幕;
事件主角——管中閔同時寫下十八篇心路歷程記事。
 
  二〇一八年臺大校長遴選事件是臺灣高教史上空前的一場大風暴,幾乎摧毀瞭起步未久的大學自治。事件持續一年多,過程驚濤駭浪,凶險異常;事件主角,前臺大校長——管中閔身處風暴中心,遭受各種力量夾擊,身心飽受摧殘。最後雖然挺過這場風暴,但他不是勝利者,隻是一位不願也不曾被擊倒的倖存者。
 
  二〇一七年三月,原已通過續任投票的楊泮池校長突然於校務會議上錶示任期屆滿後不再續任,臺大於是啟動新校長的遴選程序。管中閔在推薦截止前數日纔被說服參與遴選,不料卻因此走入一場巨大的風暴。當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於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宣布管中閔當選為新任校長後,許多或明或暗力量隨後分進閤擊,媒體與網路齣現大量對遴選委員會和管中閔的抹黑與攻擊,整個社會目睹瞭政治力肆無忌憚、無所不用其極地介入大學自治。當權者動員政治、媒體和網路的力量,試圖以謊言摧毀一個學者的人格與清白,也粗暴乾涉一所頂尖大學的校長遴選結果,寧可讓其陷入沒有校長的長期空轉也在所不惜。
 
  在《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中,作傢楊渡多次訪談這起重大事件的相關人士,包含管中閔、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召集人陳維昭及其他委員、臺大自主聯盟的學者,以及曾參與的諸多老師、教職人員。從報導者的角度,作者以多重麵嚮完整地記錄這場遴選事件的始末,揭開事件背後的關鍵內幕,以及當事人所承受的不為人知的攻擊與壓力。與此同時,事件主角——管中閔也提筆寫下當時的經歷與心情,以十八篇心情記事作為楊渡寫作內容的補充。
 
  書寫,是記憶,也是反抗。這樣一場攸關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歷史事件應該被記錄下來;事件當事人的陳述,也將成為這段歷史另一麵嚮的記載。脊梁為挺立之本,《大學的脊梁:臺大校長遴選事件與管中閔心情記事》不隻是一本報導文學之書、一本見證歷史之書,也是一本時代知識分子風骨的記憶之書。這本書是為彰顯自由民主精神的書寫,為臺灣知識分子堅強、柔韌、永不屈服的風骨,留下鮮活的見證。
 
好評推薦
 
  「《大學的脊梁》是本痛定思痛之書,也是一種傷痕文學。但它的意義不應侷限為對某黨某派的控訴,而是提醒任何政權,任何為政者在權力與知識的場域上都可能麵臨的考驗。身處其中的知識分子從教授到學生如何因應,尤為關鍵。」——王德威(颱大校友,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暨比較文學係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風暴中的航行:高等教育治理的十字路口》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當代高等教育體係在快速變遷的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浪潮下所麵臨的內外部挑戰,聚焦於大學治理結構的轉型、學術自由的維護,以及校長遴選製度的製度性睏境。不同於單一事件的敘事,本書以宏觀的視野,探討瞭「大學自主性」在國傢政策、社會期望與學術倫理之間不斷拉扯的複雜光譜。 第一部:失衡的天平——高等教育的結構性壓力 在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學不再僅是知識的殿堂,更被視為驅動國傢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本書首先勾勒齣當前大學麵臨的「效率化」與「公共性」之間的結構性張力。 1. 績效主義的陰影: 探討以量化指標(如研究產齣、專利、學生就業率)為核心的績效評估體係,如何逐漸侵蝕大學的長期基礎研究能力與人文社科的價值。分析這些指標在不同國傢和文化背景下的異同,以及它們對學術生態造成的異化效應。 2. 國傢與市場的雙重枷鎖: 深入分析政府預算緊縮政策對大學自主運營能力的削弱,以及企業界對大學研究方嚮的日益乾預。重點討論瞭「產學閤作」在理想與現實中的脫節,探討大學如何在高層次決策中保持其學術獨立性,避免淪為特定利益集團的附庸。 3. 民主赤字與治理危機: 檢視傳統的校務會議、教授治校等民主機製,在麵對快速決策需求和複雜利益協調時所暴露的效率瓶頸。本書提齣對「法人化」大學治理模式的批判性反思,探討如何在現代企業管理邏輯與大學的教育使命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點。 第二部:權力的遊戲——校長遴選的製度光譜 校長作為大學的最高行政首長,其遴選程序被視為大學治理健康度的風嚮標。本書將遴選過程視為一場關於權力、價值觀和未來藍圖的集中博弈,並廣泛比較瞭不同體係的優劣。 1. 從學術榮譽到行政考驗: 追溯現代大學校長職能的轉變,從傳統上偏重學術聲望的「榮譽職位」,轉變為高度專業化的「執行長(CEO)」角色。分析遴選委員會在評估候選人時,學術成就、行政經驗、募款能力與公關手腕之間的權重變化。 2. 遴選模式的比較分析: 係統性地介紹並比較瞭幾種主要的校長遴選模式: 政府主導/任命製: 探討其穩定性與潛在的政治乾預風險。 校內推選/校務會議決定製: 分析其民主基礎與可能產生的派係鬥爭。 外部專傢委員會製: 討論引入外部視角的好處,以及如何避免「空降」與文化不適應問題。 3. 透明度與正當性: 闡述遴選過程的透明度對於大學社群信任的決定性影響。探討在資訊不對稱的環境下,如何設計一套既能保障程序公正,又能有效過濾政治乾擾的遴選機製,從而賦予新任校長足夠的「統治正當性」。 第三部:學術倫理與社會信任的重建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當大學的決策過程受到公眾質疑時,學術共同體應如何迴應,以及如何重建社會對高等教育的信任。 1. 大學的公共責任與邊界: 討論大學在社會爭議事件中應扮演的角色。當校長的任命或大學的某些研究方嚮引發社會極大關注時,大學如何堅守學術中立的原則,同時履行其作為公共智庫的責任。探討「去政治化」在實踐中的睏難。 2. 專業倫理與心靈的風景: 穿插探討在高度競爭與政治角力中,大學領導者和學者的心理負荷與倫理抉擇。分析在壓力下,個人決策如何摺射齣製度的缺陷,以及學術領袖在維護個人尊嚴與堅守組織使命之間的艱難平衡。 3. 邁嚮韌性治理的未來: 總結當前高等教育治理麵臨的挑戰,並提齣前瞻性的改革方嚮。強調應加強校內溝通機製,建立更具彈性且能吸納不同意見的決策迴路,使大學能在麵對內外部衝擊時,保有其核心的學術價值與長遠發展韌性。本書呼籲,大學的真正脊梁,在於其製度的穩健與全體成員對學術精神的共同承諾。 本書特色: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分析結閤對製度變革的深刻洞察,不僅為高等教育行政人員提供瞭治理上的參考,也為關心學術自由與大學定位的公眾,提供瞭一部理解當代大學睏境的關鍵讀本。它提醒我們,大學的未來,取決於我們如何設計其決策的「骨架」與「神經係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渡
 
  詩人、作傢。喜歡旅行、閱讀、電影。最喜歡的地方,是新疆和阿爾卑斯山,大山大水,以及無盡的沙漠。
 
  生於颱中農村傢庭,寫過詩、散文,編過雜誌,曾任《中國時報》副總主筆、《中時晚報》總主筆、輔仁大學講師、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主持過專題報導電視節目「颱灣思想起」、「與世界共舞」等。其著作《未燒書》獲第34屆梁實鞦散文大師獎首獎。
 
  著有詩集《南方》、《刺客的歌:楊渡長詩選》、《下一個世紀的星辰》;散文集《三兩個朋友》、《飄流萬裏》;報導文學《民間的力量》、《強控製解體》、《世紀末透視中國》、《紅雲:嚴秀峰傳》、《簡吉:颱灣農民運動史詩》、《帶著小提琴的革命傢—簡吉和颱灣農民運動》;長篇紀實文學《水田裡的媽媽》;短篇小說集《九天九夜》;戲劇研究《日據時期颱灣新劇運動》以及歷史紀實《有溫度的颱灣史》、《1624,顏思齊與大航海時代》、《澎湖灣的荷蘭船》等十餘種。
 
管中閔
 
  經濟學者。1978年中國文化大學經濟係畢業,1989年獲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經濟博士學位,專長為經濟計量理論與實證。先後擔任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助理教授和長聘副教授、臺灣大學經濟係正教授、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臺灣大學「臺大講座」教授與財務金融係特聘教授,曾獲國科會傑齣研究獎,傑齣人纔發展基金會傑齣人纔講座,教育部學術獎,教育部國傢講座,並於2002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2012年齣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次年兼任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隨後成為改製後的國傢發展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委員。2018年當選為臺灣大學校長,一年後就任,2023年初任滿卸任。現為臺灣大學「臺大講座」教授。

圖書目錄

推薦序——也是「傷痕文學」/王德威

序——挺直脊梁,做一個真正的「人」/楊渡  
傅鐘為誰敲響/楊渡  
隻留清氣滿乾坤──心情記事/管中閔

附錄  
臺灣大學校長遴選大事記:二〇一七至二〇二〇年  
註釋及參考資料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534766
  • EISBN:97862635360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4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也是「傷痕文學」
王德威(臺大校友,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暨比較文學係Edward C. Henderson 講座教授)
 
  二〇一八年一月五日,臺大選齣經濟係管中閔教授委第十二任校長,但教育部以程序瑕疵為由拒發聘書,隨即引發大學自治,遴選瑕疵以及學術自主的爭議。這場爭議迅速成為臺灣政爭的新焦點,牽涉之廣泛,攻防之慘烈,為大學教育史所僅見。以後三百五十四天,三位教育部長因此下颱,無數政界、學界人物捲入是非,再經由傳媒催化,「拔管」、「挺管」甚至被擴大為臺灣之命運的取決點。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教育部長葉俊榮宣布對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決議「勉予同意」。二〇一九年一月八日,臺大終於迎來新任校長。
 
  臺大校長遴選風暴對臺灣高教自治理想帶來巨大打擊。當風暴由校內擴散到校外,對公民社會信念的斲傷尤其難以想像。然而風暴中心的當事人管中閔校長始終未曾對外界完整說明個人想法。他是如何應付校內、校外各種壓力,如何思考個人榮辱和大學價值?二二〇二三年一月七日管中閔四年校長任期結束,終於等來恰當時機一抒己見,於是有瞭《大學的脊梁》一書。本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較長的紀實部分〈傅鐘為誰敲響〉由新聞工作者楊渡敘述事件來龍去脈,較短的記事部分〈隻留清氣滿乾坤〉則由管中閔親自執筆寫下心路歷程。
 
  這一事件其實還有一位隱形當事人,但以其任事風格,應該不會留下任何記錄。一切必須好好封存。然而歷史還是留下線索。二〇二二年夏末,臺大爆發國發所論文抄襲案,朝野嘩然,唯有國傢領袖挺身要求全民團結,相信抄襲者清白。假作真時真亦假。對照四年前「拔管」案的莫測高深,我們恍然大悟兩者之間若有似無的邏輯——馬基維利式的邏輯。至於母校的尊嚴,大學自治的理想,社會民主的功能,還有學術真理的信念,不過就是文青話術吧?
 
  楊渡先生對管案的敘述钜細靡遺,讀者可以自行判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將近一年的紛擾過程裡,政府各部門涉入之深。打擊的力量來自總統府,行政、立法、監察、司法四院;來自教育部及周邊的法務部、內政部、文化部、科技部、國發會、經濟部、財政部、境管局、陸委會等。不僅如此,媒體操作從電視新聞、名嘴談話到報紙、雜誌,再到網路新聞、論壇、社交平臺、臉書、Youtube、網紅,下至PTT、IG,無所不用其極。管中閔的個資暴露無遺,抹黑造謠不在話下。最大的諷刺是,儘管「卡管」動機明白來自藍綠意識形態惡鬥,但從總統到政客、公知、覺青的口徑卻一緻定調為奉法治、真理之名。法理詞窮處,則繼之以泛道德化控訴,並且無限上綱。但試問,如果校長「選對瞭人」,還會有這番周摺麼?
 
  當此之際,管中閔個人的反應值得注意。在三萬五韆字的敘述裡,他說明如何無心插柳參與校長遴選,意外當選,又如何立刻遭到鋪天蓋地的攻擊。攻擊者以遴選程序,兼職資格,學術倫理等各種理由輪番圍剿,來自國會的影武者乾脆放話威脅。這一切當然和管的顏色背景、還有「爺們」的形象有關。彷彿這位校長上任,即將動搖國本。我們所不知道的是,雖然管中閔錶麵故作鎮定,種種汙衊和羞辱卻帶給他極大痛苦,嚴重損壞身心健康。當時他罹患眼疾,久久不愈,竟然有瞭隱喻意義:現實的壓力真讓他看不清未來方嚮瞭。在夜不成寐的焦慮中,他聆聽中共黨史以為排遣,整風、公審、清算、鬥爭……。遙遠的歷史,竟是如此感同身受。
 
  二〇一八年「卡管」行動高潮期間,有心人已經將其與文化大革命做類比。但這畢竟隻是類比,不是事實。文革是現代歷史浩劫,一輩知識分子摧殘殆盡,隻留下血跡斑斑的傷痕文學。臺灣何其有幸,即使在拔管案高潮,社會輿論依然發生相當製衡作用,臺大校方也堅守最後防線。文攻尚未惡化為武鬥,主政者也知難而退。遴選委員會主席陳維昭校長力挽狂瀾,令人敬佩,更重要的,管中閔自己挺瞭過來,保持瞭起碼的自尊。話雖如此,他個人所經歷的創痛何曾遞減一分?他寫下這段經歷,不僅意在維護個人尊嚴,更為見證臺灣學界一次危機。
 
  《大學的脊梁》是本痛定思痛之書,也是一種傷痕文學。但它的意義不應侷限為對某黨某派的控訴,而是提醒任何政權,任何為政者在權力與知識的場域上都可能麵臨的考驗。身處其中的知識分子從教授到學生如何因應,尤為關鍵。以下觀察或可作為我們思考的起點。
 
  學術與政治的拉鋸,歷史上其來有自。有鑒於此,現代大學製度的目標首在維護校園空間內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語)。《大學法》開宗明義:「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纔,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傢發展為宗旨。 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並在法律規定範圍內,享有自治權。」論者有謂強調校園自治權者忽略外在監督條件,以及適法效應的詮釋維度。究竟拔管案是政治勢力進入大學,還是校園自治扭麯民主機製,攻防者各執一詞。這樣的辯論雙方立場都應該予以尊重。
 
  然而有心人士的「拔管」動機又豈僅是依法論法?一旦全案發展成為明目張膽的政治操作,解決之道也隻能是政治決定,衍生各種「例外狀態」。葉俊榮部長「勉予同意」管中閔擔任校長,隨即掛冠,卻留下「本於法律良心完整論述大學自治,並一肩承擔所有爭議」,「對臺大及遴選委員會有所期待」的弦外之音,正道齣其間之兩難。
 
  其次,臺大作為臺灣高教最高象徵,其實走過不少校園民主風暴。最令人矚目的包括一九四九年的四六事件,一九六六年的殷海光被迫離職事件,一九七二年的哲學係事件等,無一不觸及校園之內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尺度。國民黨政權為這些事件的始作俑者,日後也為此付齣巨大代價。八十年代起校園民主運動在臺大首開其端,校內學生自治團體成為特定政治立場人纔養成所,有其因由。曾幾何時,校長聘任案操盤者改為民進黨政權,寧不令人感歎時光倒流?此案最終緊急煞車,代錶校園內外製衡力量浮現,避免重蹈當年白色恐怖覆轍。但迴看「拔管」全麵啟動式的操作,不能不說「權力的毛細管作用」的無孔不入,今勝於昔。校園裡的師生不論捍衛什麼理想,也絕不應昧於現實判斷:學術象牙塔何其精緻,卻隨時可變成卡夫卡的城堡。
  
  第三,拔管案另一特徵是泛道德化言論的濫用。人格汙衊其實是政治操作最古老、也最有效的伎倆,也是管本人最不能釋懷之處。然而此處還有一層弔詭。根據本書揭露的始末,讀者驚覺政治、媒體勢力的乾預方式令人發思古之幽情,有如《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最佳負麵版本。深文周納,指鹿為馬,請君入甕,羅織構陷,三人成虎,為虎作倀,沆瀣一氣,狼狽為奸,首鼠兩端,還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老中國醬缸裡的糟粕居然被新臺灣人活學活用,而且玩得風生水起。我們不禁莞爾,拔管者哪裡反中?他們是對岸清算鬥爭傳統最誠實的抄襲者。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論教育的真諦無他,就是日新又新,不斷突破現有知識體係和環境,讓受教者得以創造無限新的可能,並付諸行動。臺灣校園民主運動者過去四十年來的貢獻,正在於投射、實踐瞭新的政治及社會進步憧憬,也因此贏得青年學生的支持。這種求新求變的憧憬不應當退化為二元對立的窠臼,或敵我矛盾的公式。失去瞭新意的政治,隻能是開歷史的倒車。有關大學自治的維度值得繼續對話辯論,但在校園裡普及政治醬缸的那一套,可以休矣。
 
  最重要的,管中閔聘任案的爭端凸顯當下臺灣公民社會的挑戰:一方麵大鳴大放,無所忌憚,一方麵又虛應故事,且戰且走。儘管如此,拔管案結局終究勉強算得上是遲來的正義。我們對臺灣民主基礎仍無須妄自菲薄。所可反省者,當權者掌握天時地利,其實可以放寬心胸,以更大自信麵對教育作為百年大計,大學作為公民社會基礎的意義——這正是臺灣價值之所在。然而拔管案所教給我們的,不是對學術及法理的尊重,甚至不是意識形態的辯難,而是無所為也無所不可為的虛無主義。一旦對公共事務的最終價值失去敬畏之心,再多的機關算盡,再多的柔軟謙卑,也都無足輕重瞭。
 
  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群魔》(The Possessed,一八七一)寫盡十九世紀末俄國大改變前夕、知識分子和政客的焦躁和虛偽。他們空有大誌,卻是說一套,做一套。主人翁斯塔夫洛金以救世主般姿態齣現,眾望所歸,他理性,聰明,孤獨,自以為是卻又搖擺不定,他「信仰上帝,他又不相信他信仰上帝。如果他不信仰上帝,他又不相信他不信仰上帝」。他終於屈服於惡魔般的蠱惑,逃避真理、真相。《群魔》的一乾角色未必是惡人,但祭起各種說法行徑,卻是心裡有鬼,不知伊於鬍底。且看拔管案中的官僚、法匠、黨工、政客所作所為,何嘗不令人聯想群魔亂舞?
 
  二〇二三年初,管中閔完成校長任期,淡然下臺,既未動搖國本,也沒有辱沒任何名器。與此同時,臺灣政局依舊熙熙攘攘,撕心裂肺的抗議喧囂早已經複製轉貼到下一場紛爭中。過去五年的紛擾可望告一段落,但怨念和戾氣揮之不去。而我們,尤其是學生們、教授們,又能從中學到什麼?二〇二八年臺大即將迎來百年校慶,或許真心關心臺大未來者更應該藉此刻重新思考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要義。挺起「大學的脊梁」談何容易,我們唯有勉力前行。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相當有衝擊力,那種深沉的色調和略帶曆史感的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拿到這本電子書的時候,其實對具體內容並沒有太多的預設,更多的是被它所傳達齣的那種嚴肅性和探討性所吸引。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能有一本書願意深入剖析一個特定領域內部的復雜權力結構與個人境遇,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選材上的獨到眼光,能夠將一個看似局限於特定圈子的事件,提升到可以引發更廣泛社會思考的層麵。這種敘事上的張力,讓我在翻開書頁之前,就已經對它所蘊含的深度有瞭一種隱約的期待,仿佛預感這將是一次對當代高等教育體製深層次剖析的旅程。書名本身也極具引導性,那種“脊梁”的比喻,暗示瞭責任、擔當,以及在重壓下可能麵臨的斷裂與堅守,這種文學性的隱喻處理得非常高明。

评分

我不得不說,作者在構建敘事節奏方麵展現齣瞭高超的技巧。整本書的行文脈絡清晰,但絕不枯燥乏味。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紀錄片腳本,在關鍵節點上總能適時地拋齣新的信息或者更具情緒張力的片段,有效地勾住瞭讀者的注意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因為某個精妙的轉摺而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將那些錯綜復雜的法律條文、行政流程,乃至是私下的博弈,編織成一個流暢且引人入勝的故事的。這種敘事手法,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沉悶的事件描述,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光輝。尤其是那些細節的捕捉,那些看似不經意的對話場景,都仿佛在我麵前重新上演,讓人對事件的全貌有瞭更立體、更具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冰冷的報道層麵。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它似乎並不急於給齣一個簡單的“好”或“壞”的結論,而是更傾嚮於搭建一個多維度的觀察平颱,邀請讀者自己去審視和判斷。每一章節的遞進,都像是在為我們搭建一個更清晰的觀察視角,從宏觀的製度層麵過渡到微觀的個人感受,再迴到對未來可能性的探討。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避免瞭單嚮度的解讀陷阱,反而激發瞭讀者主動思考的欲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背景資料的梳理能力,那些看似枝節的曆史沿革和製度背景,都被恰到好處地融入敘事,為理解核心事件提供瞭堅實的土壤,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僅是在追隨一個故事,更是在進行一場關於高等教育治理理念的深度學習。

评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功力確實令人贊嘆。它在保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的同時,又融入瞭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細膩筆觸,尤其是在描述人物的內心波動時,顯得尤為齣色。那種對於“心境”的刻畫,不是空泛的形容,而是通過對環境、對光影、對某個特定動作的細緻描摹來體現的,非常具有畫麵感。我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斟酌每一個用詞時所花費的心思,力求在不失真誠的前提下,達到一種優雅的錶達。這種剋製而有力的文風,使得書中的情緒張力如同被拉緊的弓弦,在不言明的地方蓄積力量,等待最終的釋放。它沒有過度煽情,卻能讓人在字裏行間體會到一種深沉的無奈與堅韌,這正是優秀非虛構寫作的標誌。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帶來瞭一種沉甸甸的反思力量。它不僅僅記錄瞭一場風波,更像是一麵鏡子,摺射齣當前社會環境下,知識分子群體、學術機構管理者以及整個體製之間復雜而微妙的張力關係。它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留下瞭諸多值得玩味的開放性問題,這些問題超越瞭事件本身,觸及到瞭“何為理想的大學精神”這一核心命題。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姿態,記錄下這場風暴中個體的堅持與犧牲,這種記錄本身就具有瞭某種超越時效的文獻價值。它讓人不禁思考,在一個強調效率和短期成果的時代,如何去守護那些需要時間沉澱、需要自由土壤纔能生長的學術價值與機構獨立性,這種思辨的深度,是這本書最寶貴的饋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