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覺之謎:生物演化與免疫基因;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探索氣味、記憶與情緒的嗅覺心理學 (電子書)

嗅覺之謎:生物演化與免疫基因;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探索氣味、記憶與情緒的嗅覺心理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秋.赫茲
图书标签:
  • 嗅覺
  • 氣味
  • 記憶
  • 情緒
  • 心理學
  • 生物演化
  • 免疫基因
  • 社會學
  • 文化史
  • 品牌行銷
  • 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國科學促進協會
年度最佳科學著作獎決選書

探索頻道、《紐約時報》、《時代雜誌》專業諮詢嗅覺心理學科學專家
可口可樂、全球香水企業蔻蒂集團專業諮詢顧問經典力作
受《感官之旅》作者黛安.艾克曼啟蒙的嗅覺感官與神經科學之作
諾貝爾物理獎萊納.魏斯(Rainer Weiss)TEDxNatick 2019同場演講學者

溫佑君(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當嗅覺這種感官知覺復甦以後,
\ 人們理解世界和自己的眼光都會大大地改變。/
亞洲芳療專家✐專文推薦

何欣潔Poky(拾心香氣研究室創辦人)
由科學家帶領,走讀氣味在生活中不同維度的時空,
\ 試圖拼湊出這個神祕感官可能的樣貌。/
香氣聞學家✐品味導讀

將氣味喚起記憶的「普魯斯特現象」帶入實驗室,
一本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狂想報告書。

╭  ╮╭  ╮╭  ╮╭  ╮╭  ╮╭  ╮
生物  免疫  社會  文化  品牌  未來
演化  基因   學    史   行銷  科技
╰  ╯╰  ╯╰  ╯╰  ╯╰  ╯╰  ╯

◌ 健康的免疫系統,好聞的體味
◌ 氣味成了區分窮人與富人的標誌
◌ 植入虚構的記憶,可能有助於控制食慾
◌ 古埃及與羅馬、中世紀歐洲香水簡史
◌ 你偏好的香水跟你的免疫基因有關
◌ 對手機呼吸一口氣能檢測出癌症?

「閱讀本書,你不僅能對自己驚人的嗅覺擁有更多感激及認識,
還能瞭解如何透過各種方式利用嗅覺改善及豐富生活。」
──瑞秋.赫茲博士@2019TEDxNatick

🅥嗅覺和我們的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況息息相關
🅥五感中只有嗅覺能與情緒及記憶的大腦連結
🅥57歲以上若嗅覺退化後在五年內死亡率高於其他人4倍

  { 避孕藥讓妳的基因選錯人嗎?}
  ▪基因、體味與性吸引力之間的聯結,除有生物學上的重要性外,同時具有社會意涵,而現代生活卻可能將這一切搞砸。

  ▪服用避孕藥的女性會偏愛基因與自己相似的男性的氣味,也就是生物學上較不合適的男性。

  ▪不孕症診所的病歷資料顯示,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基因越類似的夫婦,受孕的困難度就越大。

  { Netflix影集《First Love初戀》喚醒初戀的味道?}
  ▪氣味所喚起的記憶常又稱作「普魯斯特式回憶」(Proustian memories),或是「普魯斯特現象」(Proust phenomenon)。
  ▪氣味被譽為追尋往事的「最佳線索」
  ▪氣味記憶具有強烈的情緒本質,這些記憶總是出其不意地來到

  { 確診後喝咖啡就像在喝水?}
  ▪後疫情時代仍難免COVID-19帶來的後遺症
  ▪少了嗅覺,吃薯條就像啃食油膩濃鹹的硬紙板一樣。
  ▪失去嗅覺,在醫學上稱為嗅覺缺失症(anosmia,簡稱為嗅盲)。
  ▪嗅覺功能障礙發生率驚人的高,且是最常見的老化跡象之一。

  { 芳香療法的療癒魔力?}
  ▪吸入「好聞」氣味的人表示較能忍受疼痛
  ▪維也納醫學大學的約翰.萊納已證實,牙醫診所候診患者暴露於薰衣草或柳橙氣味心情明顯改善,焦慮也減輕許多。
  ▪香氣的正向療效並不侷限於情緒,還能夠影響生理狀態。

本書特色

  一本關於氣味、情緒與記憶的感官之旅
  ◌COVID-19帶來的副作用「味覺或嗅覺喪失」
  ◌全方位嗅覺實驗與故事總覽:生物學與免疫學、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
  ◌作者從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到商業顧問多元跨領域的視角

各界一致好評

  專家推薦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大師、《語言本能》作者
  亞當.高普尼克(Adam Gopnik),《巴黎到月球》作者
  琳達.巴特舒克(Linda Bartoshuk),美國國家科學院(NAS)院士&嗅覺與味覺研究科學家
  瑪琳.朱克(Marlene Zuk),加州學河濱分校生物學教授、《物競性擇》作者

  媒體好評
  《科克斯書評》、《出版人周刊》、《圖書館期刊》、《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一致推薦

  溫佑君(肯園與香氣私塾負責人)
  專文推薦
  何欣潔 poky(拾心香氣研究室創辦人)
  導讀推薦

  「這本書就像是瓶蘊涵各種香料的香水,調入許多迷人的實例與誘人假說。」──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大師,《語言本能》、《理性:人類最有效的認知工具,讓我們做出更好的選擇,採取更正確的行動》與《再啟蒙的年代》作者。

  「如果赫茲沒有告訴我們,誰想像得到鼻子的美感與生理機能,其華麗和複雜程度竟不下於眼睛、嘴巴及心臟?本書關注一個重要卻備受忽視的主題,是部饒富魅力、使人增廣見聞的著作。」──亞當.高普尼克(Adam Gopnik),《巴黎到月球》、《吃,為什麼重要?從餐廳、食譜到美食、品味,人與飲食的對話》作者

  「赫茲藉由這本引人入勝的書籍,說明嗅覺如何在生活各個層面發揮作用,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喚醒自己的感官。她讓複雜的科學知識變得容易理解,魅力十足卻又不失精準。這真是迷人、詼諧又充滿智慧的一本書。」──琳達.巴特舒克(Linda Bartoshuk),美國國家科學院(NAS)院士、心理學家、嗅覺與味覺研究科學家

  「本書充滿吸引人的真實故事,分享嗅覺的奧祕,戳破人們對嗅覺的迷思,以及說明我們為何對氣味偶爾產生出乎意料的情緒化反應。如今臭鼬與玫瑰對我而言再也不同以往。」──瑪琳.朱克(Marlene Zuk),加州學河濱分校生物學教授、《物競性擇》作者

  「一次生動、有魅力地探究人類嗅覺的感知……這本書融合了私密趣聞、廣博的流行文化與科學知識,令人感到驚豔。」──《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本書啟發性十足,充滿說服力地告訴我們,人類從未正視嗅覺所產生的影響。」──《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本書可說是千載難逢,作者不僅有高明的寫作功力,並且具有深厚的科學研究基礎。」──《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

  「令人著迷……一本認真的著作,卻帶有許多令人歡欣的氣味。」──《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讀過本書後,你將無法再把自己的鼻子視為理所當然。」──《今日美國》(USA Today)
 
氣味迷蹤:從遠古演化到當代心靈的隱形力量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跨越生物學、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及市場行銷學的宏大敘事,旨在揭示氣味——這一人類最原始、卻最常被忽視的感官——在塑造個體經驗、集體文化乃至未來科技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我們探討的並非單純的化學分子偵測,而是深入氣味如何編織我們的情感記憶、定義社會身份、影響經濟決策,以及如何成為下一波科技革命的關鍵介面。 第一部:氣味的原初迴響——從生命演化到人類記憶的底層結構 氣味,是地球生命最早學會的語言。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追溯嗅覺系統的演化歷程,從單細胞生物偵測化學梯度的簡單反應,到複雜哺乳動物嗅覺皮層的精妙建構。我們將聚焦於嗅覺在生命存續中的決定性作用:覓食、躲避危險、識別配偶的化學信號。 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嗅覺與記憶的生物學連接。大腦中,嗅覺訊號繞過了丘腦,直接抵達邊緣系統——特別是與情緒處理息息相關的海馬迴和杏仁核。這種獨特的生理結構,解釋了為何單一的氣味片段,往往能瞬間喚醒塵封已久的、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童年往事,其強度遠勝於視覺或聽覺的觸發。我們將解析「普魯斯特效應」背後的神經學基礎,並探討氣味如何成為鞏固長期記憶的關鍵錨點。 第二部:嗅覺的社會建構——文化、身份與禁忌 氣味從不是中性的資訊。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社會對氣味的解讀和使用,構成了其獨特的文化指紋。本部分將分析氣味如何在社會層面上被賦予意義。 我們將審視歷史上關於「體味」的社會學視角變遷。從古典時代對特定香料的追捧,到中世紀對體味與道德純潔性的關聯,再到近代公共衛生運動對「異味」的系統性排斥與制度化管理。氣味成為區分階級、種族和性別的隱形標籤。例如,特定香水的使用習慣如何標誌著社會地位的流動,而某些特定氣味的排斥(如對宗教儀式用香或特定食物氣味的厭惡),則深刻反映了族群認同的邊界劃定。 此外,本書還會探討儀式、宗教與氣味之間的交織關係。從焚香的煙霧在不同信仰中的象徵意義,到葬禮儀式中對特定花卉或藥草的運用,氣味被用來強化集體信念、引導群體情緒進入特定狀態,成為跨越文化界線的非語言溝通工具。 第三部:品牌氣味學——從行銷到情感綁定 進入現代商業社會,氣味不再僅是自然的副產品,而成為精心設計的行銷工具。本部分深入剖析「嗅覺行銷」(Olfactory Marketing)的理論與實踐。 我們將分析品牌如何策略性地運用「環境氣味」(Scent Branding)來影響消費者的感知與行為。探討零售空間、飯店大堂、甚至是辦公場所中散發的特定氣味,如何潛移默化地降低消費者的時間感知、增加停留意願,並提升對產品品質的信任度。本書將解構成功商業氣味背後的心理學機制,例如對「潔淨感」、「奢華感」或「懷舊感」的編碼。 更重要的是,我們將探討品牌如何透過氣味建立深層次的情感連結。當一個氣味與特定品牌經驗(如第一次約會的餐廳、童年最愛的零食)緊密結合後,該氣味本身便成為品牌資產的一部分,引發強大的、非理性的購買忠誠度。我們將剖析氣味在建立顧客終身價值(CLV)中的不可替代性。 第四部:嗅覺的未來邊界——科技、醫療與感官重塑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展望嗅覺技術的下一個十年。氣味科學正從描述轉向干預與創造。 我們將探討「電子鼻」(E-Nose)技術的最新突破,以及它們如何應用於食品安全監測、疾病的早期診斷(如利用氣味標記檢測癌症或帕金森氏症的呼吸分析)以及環境污染的即時偵測。氣味感測器正成為下一代物聯網(IoT)的關鍵節點。 同時,我們也將深入探討人工合成氣味與「數位氣味傳輸」的倫理與技術挑戰。科學家正在致力於解碼氣味分子與受體之間的複雜互動,這為未來開發高度客製化、甚至可程式化的氣味體驗打開了大門。從治療焦慮的定製香氛到沉浸式娛樂體驗中的嗅覺回饋,氣味正從被動接收轉變為主動創造的媒介。本書將對這一即將到來的感官革命,進行審慎的樂觀預測與深刻的哲學反思。 總結 《氣味迷蹤》不僅是一本關於嗅覺的科普讀物,它是一場探索人類感知邊界、挖掘文化深層密碼、並預見科技未來走向的旅程。它提醒我們,在視覺主導的現代世界中,我們始終生活在一個由無形氣味編織而成的、充滿記憶與情感的隱形宇宙中。理解氣味,便是理解我們如何成為我們自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瑞秋.赫茲博士(Rachel Herz, Ph.D.)


  心理學博士與認知神經科學家(Cognitive neuroscience),是全球公認頂尖的嗅覺心理學科學家。1994年起加入莫乃爾化學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進行氣味、情緒和認知的相關研究。教學領域遍及心理學、生物學、精神病學、人類行為與神經科學。

  赫茲博士也為許多跨國企業的提供專業諮詢,包括可口可樂、日本花王企業,香辛料公司味好美(McCormick & Company Inc.)和香水公司蔻蒂集團(Coty Inc.)等。不僅將多年研究編著成書,赫茲博士更致力於推廣關於化學感官的知識,常於探索頻道(Discovering Channel)、英國廣播公司(BBC)及《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等媒體接受專訪。2019年受邀在TEDxNatick演講對嗅覺感官的各種實驗,新冠疫情後與世界味覺和嗅覺協會(WTSDA)進行線上學術講座,持續透過行動宣導嗅覺與健康和生活品質的重要。

譯者簡介

李曉筠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於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完成住院醫師、總醫師訓練,以及取得精神科專科醫師執照。曾專職從事健康醫療領域之翻譯、編譯及寫作,現為兼職譯者。一九七八年生,熱愛旅行、芳香療法與狗兒。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存在的氣味(溫佑君)

推薦導讀
深呼吸,嗅覺就在那裡(何欣潔 Poky)

序言
你喜歡或不喜歡某種氣味的原因
氣味是記憶的最佳線索?
演化學論點成了嗅覺謎團的明燈
被學術與文化忽略的第五感官
如何利用文字產生嗅覺假象等研究
「嗅覺缺失症」:沒有了嗅覺,人生意義盡失
少了嗅覺便嚐不出蘋果和馬鈴薯的差別

致謝
我的導師嗅覺心理學研究之父特里格.恩根
感謝任職美國嗅覺協會與香水基金會的泰莉.莫納
獻給愛犬茉莉,牠敏銳的嗅覺為我帶來靈感

第1章 慾望的感官
我居然連我女朋友的味道都嚐不到了!
嗅覺缺失症可能造成麥克.赫金斯自殺
我有辦法證明潔西卡嗅覺喪失的殘疾是多麼嚴重嗎?
潔西卡告訴我,她與她的自我也失去連結
憂鬱與嗅覺之間的神經迴路
對氣味的敏感度也會隨著月經週期變化
在車廂噴巧克力味,降低乘客推擠碰撞率
靠近好聞的事物,像接近開心事物的本能
用文字表達情緒,和描述嗅覺一樣難
藏在汗水裡,恐懼的氣味分子
人類的嗅覺神經傳導路徑
專家與一般人的鼻子,唯一的差別是訓練
從維多利亞時代逆襲的氣味研究
人類為何有高達七成的嗅覺基因無作用?
氣味分子與嗅覺受器的形狀理論
振動頻率相仿的氣味分子氣味相同嗎?

第2章 氣味偏好大不同
天生就有「命中注定」的氣味喜好?
「氣味胎教」對口味養成的影響力
世界公認「令人厭惡的氣味」真的存在?
散發香草味的醫院還會讓人焦慮嗎?
用氣味聯結學習理論來解析喜歡或討厭
氣味體驗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差異
你的「知覺詞典」中備存的文化記憶
三叉神經的溫度覺、觸覺及痛覺
大腦隨時在聯結氣味意涵以利於活下去
紅色的波爾多白酒騙過了紅酒專家
沒有命名的真實氣味也可能會消失
氣味體驗可以徜徉在沒有言語的嗅覺境界裡

第3章 光陰的氣味
小瑪德蓮蛋糕泡在菩提花茶裡
將氣味喚起的記憶帶入實驗室
氣味喚起的記憶具有情緒感染力
伴隨特定記憶的情緒就像一個函數
氣味真有辦法喚回已經遺忘的記憶嗎?
無法預防喚起創傷記憶的氣味突擊
氣味學習:不犯法的「作弊」祕訣
沒有任何感官在睡眠時罷工,只有嗅覺

第4章 芳香與治療
隱藏在芳香療法背後的真相
化學家將灼傷的手泡在薰衣草精油竟迅速痊癒
在牙醫診所候診時聞柳橙香氣減輕焦慮
心理暗示能讓幽靈氣味影響心跳
「惡臭」的氣味讓你生病嗎?
造成健康問題的是言語而非氣味
氣味幻象:只要相信,就能致病
牛排、蘋果、洗碗精衍生的氣味黑名單
嗅覺與情緒之間的「制約」實驗
消極時感覺聞到的氣味是有害的
佛洛伊德的鼻子與性理論

第5章 氣味與性
對氣味著迷到靠鼻子決定終身大事
對肉體或心靈出軌的傾向來自基因設定?
你獨有的免疫基因形成專屬的氣味指紋
和小白鼠一樣避免近親繁衍的人類
在體味的國度裡,沒有所謂的布萊德.彼特!
心理學影響演化,基因影響性傾向?
基因讓我們偏好某些香水來強化體味
健康的免疫系統,好聞的體味
避孕藥讓妳本能召來波瀾不斷的婚姻?
費洛蒙的迷思與真相,消失的犁鼻器
跟室友借本書,月經週期就同步了

第6章 他人的氣味
沒有任何人能夠擺脫「自己的氣味」
「有媽咪氣味的兩用罩衣」緩解分離焦慮
媽咪的氣味其實很像她寶寶的氣味
一個屋簷下的家人可以「聞」出彼此
穿過的衣物帶來「嗅覺慰藉」
老奶奶的氣味令人熟悉嗎?
歐洲人的濃厚體味來自清潔劑效能不佳
氣味成了區分窮人與富人的標誌
因遺傳而遭到訴訟的體味
城市發展中的各種除臭技術
古埃及與羅馬、中世紀歐洲香水簡史
科隆之水、香奈兒五號,香水的性別
乳酪香水:香水與食物的聯姻

第7章 渴癮
想吃炸雞翅或藥物上癮時,海馬迴都會發光
渴望食物的慾望其實就是性慾
味覺的科學:灑鹽能讓葡萄柚變甜
味覺是天生,嗅覺則靠後天學習
成為一個愛酒人的關鍵是對苦味不敏感?
代糖反而讓我們吃更多糖之謎
只要「嚐到鹽」就能抑制鹽份攝取過量
食物的美味取決於嗅覺
從香料到合成調味料,顛覆烹飪史
美國兒童喝葡萄汁,英國兒童愛黑醋栗
喪失嗅覺也讓提示用餐時間的氣味信號失靈
植入虛構的記憶,可能有助於控制食慾

第8章 未來嗅覺科技新探
手機表示「您現在的口氣難聞…」
精準分析沙朗牛排冷藏室微生物的電子鼻
呼吸一口氣,看看身體健康嗎?
嗅出戰爭的氣味
探測地雷的警犬與蜜蜂
機場安全的偵測員「黃蜂獵犬」
雪納瑞狗醫師嗅出癌症的氣味
鯨魚糞便偵查犬是保育專家
公車候車亭飄出餅乾味並不加分
高級飯店與購物中心的香氛效果不同
香氣與商店主題概念一致才誘人購買
設計「兩性化」香氛的氣味行銷實驗
電影的氣味:「嗅覺電影」實驗簡史
焚燒屍體、血液及穢物,模擬戰爭情境
能存入九十六種化學物質的氣味辭典
嗅覺是種緩慢的知覺,追不上視覺的腳步
鼻子的明日遠景

註解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40205
  • EISBN:97862672402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存在的氣味
溫佑君
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著有《新精油圖鑑》和《療癒之島》等書


  一九九五年在英國舉辦的第二屆芳療國際會議上,奧地利大學的藥學教授Gerhard Buchbauer幾乎成了與會芳療師們的「人民公敵」,因為這位科學家在他的演講裡宣稱,「芳香療法」這個字眼根本是謬誤的,精油能發揮的療效,不是靠吸聞就能達成的,換言之,「芳香」並不能治療,是芳香分子由其它管道進入血液才達成療效。本書一百三十二頁也提及「然而目前仍無科學證據顯示,吸入檀香氣味後能從血液偵測到檀香精油—這是精油產生藥理作用的必要條件」。可是Buchbauer教授在二○○○年以後,卻開始在個人簡歷上為自己的學術專長加進「芳香療法」一條(雖然他註明是「科學的」芳香療法),另一方面,日本東邦大學的鳥居鎮夫教授早在八○年代就已研究出吸聞檀香、薰衣草、橙花等香氣之後,人類腦波產生的變化,以及對生理和心理的影響。所以,芳香療法的療癒作用,並非僅是「心理性」的,即便本書作者也肯定「心理性」的作用有其價值。

  這本專論嗅覺的書籍在處理「芳療」時雖出現這樣的認知侷限,我還是願意向我的芳療學生們,與所有曾被徐四金的「香水」魅惑的讀者,大力推薦這一本有趣的科普讀物。我們這個時代有嚴重的知識傾斜症,主要就是因為太過低估與忽視嗅覺的存在。當這種感官知覺復甦以後,人們理解世界和自己的眼光都會大大地改變。我有一個個案,在蒸蒸日上的事業發展期間,突然喪失了對一切事物的興味,甚至開始懷疑人生的意義。家人與同仁要求他去接受憂鬱症的診治,他也十分抗拒。後來在接受芳療按摩時,聞到桔葉、黑雲杉、穗甘松、熱帶羅勒、甜橙這幾種精油的組合,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療程結束後急著追問那些香氣是什麼植物,回家後用天天用它們泡澡,不到一個月,迷航的船艦又重新回到人生的汪洋破浪前行。這個幸運的案例不一定能成為所有人的範本,可是它和許許多多類似的故事提醒了我們:除了眼觀四面耳聽八方之外,還有一種感官知覺,能幫助我們找到存在的氣味。至於該如何解釋這樣奇妙的經驗,答案就在本書中!
 
推薦導讀

深呼吸,嗅覺就在那裡
何欣潔 Poky
拾心香氣研究室創辦人。
研究天然精油在嗅覺感官、身體照護、氣味創作與島嶼文化的觸角,
著有氣味書寫《植物芬芳的日常異想》、線上課程「鼻子的第一堂練習課」。


  人類每天平均呼吸兩萬三千次,嗅覺全開放給每個時間的你。

  鼻子在眼睛底下、嘴巴上方,兩個黝黑的小洞,深不見底。生活大抵以視 覺為先、吃喝靠味覺,那鼻子呢?或許是偶爾用一下,平常則「負責呼吸」吧? 我這樣給鼻子找了個台階。不過真是這樣嗎?看起來很美,但不好聞的物件, 會放下;沒有滋味的東西,會吃不下;忍受不了味道的地方或人,會想離開。 我們可以閉上眼睛,閉上嘴巴,但只要呼吸沒有停止,就會一直感知下去。

  這是一本有關鼻子的科學小品,專注凝視的感官是「嗅覺」。作者瑞秋是研究嗅覺的專家,她研究氣味如何讓人們想起遙遠的記憶而淚流滿面、如何驅使 吃東西與購物的衝動、如何引發恐懼與喜悅。這個研究氣味的情緒、思考、行 動的領域,稱為嗅覺心理學。她曾任職的莫內爾化學感官研究中心位於美國東 部費城,是一個獨立特殊的學術單位,專門在味覺與嗅覺這兩個感官。單位名稱有點科技感,研究主題卻生活化而五花八門,研究結果也常被國家地理頻道等科普平台上引用。諸如舌頭上探查酸甜苦鹹的區域、人體臟器有嚐味道的受器存在、貓科動物似乎無法識別醣類化合物等。研究員們也在國際知名的咖啡 展與品酒大會上時常露臉,以感官顧問的身分或評審參與其中。

  書裡的一百個小段落,像是一百張嗅覺小紙條,由科學家帶領,走讀氣味在生活中不同維度的時空,試圖拼湊出這個神祕感官可能的樣貌。

  是衝動慾望的感官。在飲食與性的章節,感受嗅覺的原始、任性、直覺、 無法抗拒,提供龐大又立體的愉悅感,是生物性初始活下去的動力。用氣味擇 偶不僅僅是一種生物直覺,更是免疫基因的高端運作,而氣味在性愛上,則是 無可取代的關鍵鑰匙。

  是深層情思的感官。在情緒與記憶的章節,閱讀到一塊瑪德蓮蛋糕或朋友 家洗碗精的氣味,瞬間、無預警、依附強大情感渲染力與逼真性的,調閱出久 遠的記憶片段。這些悠遠綿長的瞬間,賦予人生細緻又精神性的滋養。

  是高靈敏與超越距離的感官。在未來科技的章節,看到嗅覺超越肉眼所見 的直線距離,探查到事物的趨勢或微小消息。運用在偵測地雷、癌症氣味、鯨魚糞便、地雷,甚至是冷藏室裡沙朗牛排是否壞掉。

  是可能會被欺騙的感官。在氣味治療與氣味偏好的章節,意識到這樣肉眼看不見的感官類型,容易讓語言或視覺有操弄暗示的空間,產生嗅覺幻象與幽靈氣味。

  是彼此共享的感官。在他人氣味的章節,理解到嗅覺的界線是模糊交錯的。有時清晰精準,就像寶寶認出媽媽的氣味。在公領域時,卻是完全無法隔絕,因為大家一起呼吸共享著空氣。

  當然,這不是一本嗅覺科幻書,而是一本扎實的嗅覺短篇論文集,有理性分析與科學研究視角的論述,並非只是天馬行空的泛想。我們可以看作者如何捕捉到生活中的嗅覺事件,提出質疑與探討。而蒐集文獻像是偵查過程,思辨與實驗是氣味展演,有時找一群人來驗證,有時運用小鼠或狗。她從社會學的觀察出發,以科學的邏輯前進;又走到哲學的思考,抽絲剝繭前進。在閱讀章節行進的脈絡時,去探查作者的思路,也練習著自己的思辨。例如〈第三章 光陰的氣味〉裡,她從小瑪德蓮蛋糕引起的普魯斯特現象,到提出嗅覺記憶依附情 緒感染力的特質,發現氣味記憶會改變,可能無預警引發創傷,到運用氣味幫助學習。

  科學研究是一種像螞蟻般前行的過程,低下身子、以微觀的角度去觀看, 謙卑與眞誠的把所有的消息蒐集起來,試圖串連、理解、預測出可能的趨勢與結論。我常覺得科學家一定有某方面的偏執,但也因為這樣的偏執,有了釐清事情真相的可能。

  捷運車廂釋放著巧克力的香氣。等等要去的醫院有香草的氣味。 清潔人員正在用麝香與薰衣草調和出的香水灑掃城市。

  我摸著肚子,想像寶寶出生後的氣味胎教,可能喜歡吃綠豆糕。

  摸一摸鼻子,知道原來相信它尋找到另一半,不是任性。 最後,我走進一間法國蛋糕店,買一小塊瑪德蓮蛋糕,想帶回家泡進菩提花茶裡。我猜這無法喚起自己哪一年的夏天記憶,氣味太私密又獨一無二了。

  不過倒是可以透過它,體驗雷布貢的夏天,想想我的夏天該是什麼樣的氣味。

  嗅覺這麼浪漫,充滿異想空間,在時間的刻度上快速移動;嗅覺這麼神祕,肉眼幾乎看不見,卻如此明確的存在。有時候覺得隱晦不明、模糊遙遠,有時候又覺得無比赤裸,那麼貼近真誠與本質。

  我喜歡這本書聊得如此生活,卻也分析的理性且深入。在每一頁的故事、實驗、 筆記裡,覺得過癮。這幾年,我恣意的在嗅覺裡玩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

  邀請你透過這本書,在平日感受性加入學理,展開更多的思考與可能。在不斷呼吸的時刻裡,從生存的慾望、探索體驗的慾望,走到享受與創造的慾望。

  謝謝我的鼻子,那兩個黝黑的、看不見底的小洞。我們會一起共舞下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如同高明的交响乐,时而急促有力,深入到基因突变与免疫应答的微观世界,时而又悠扬舒缓,带领读者沉浸在气味引发的童年记忆的泛黄光影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记忆”这个主题时所展现出的哲学思辨的深度。她不仅仅是罗列了嗅觉记忆比其他感官记忆更持久、更情绪化的科学事实,而是探讨了这种特质对个体身份认同构成的意义。这种对人类经验本质的追问,让阅读体验远远超越了纯粹的信息获取。我时常在阅读时停下来,回想自己生命中那些被特定气味触发的瞬间,那种久违的、清晰到令人心悸的感受被文字精确地捕捉和放大。这种深度的共鸣感,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读物,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场关于存在与感知的深度对话。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气味”的社会建构与历史变迁,这本书的视角简直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它没有落入俗套地仅仅讨论香水或芳香疗法,而是深入挖掘了嗅觉在社会等级制度、宗教仪式乃至公共卫生观念中扮演的微妙角色。比如书中对于“恶臭”在启蒙运动时期如何被视为道德败坏的象征,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城市规划的描述,真是令人拍案叫绝。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跨学科的叙事方式,能将17世纪巴黎的街道气味与现代营销学中“记忆锚点”理论进行有趣的对比。这种将宏大的文化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编织在一起的笔法,展现了极高的学术功底和叙事张力。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嗅觉常识”,意识到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被我们看不见、闻得到的分子所塑造的。对于任何对人类文明演进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社会学洞察部分是无可替代的宝藏。

评分

作为一名对前沿科技和消费者行为交叉领域感兴趣的人士,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但没想到它的“品牌行销”章节写得如此生动和实用。它不是那种空泛地谈论“情感营销”的口号,而是真正剖析了嗅觉如何通过神经通路绕过理性防御,直接影响购买决策的生物学基础。书中列举的那些案例,关于如何利用特定气味来延长顾客在零售空间停留的时间,或者如何通过气味标识来建立品牌独特性,都极具启发性。作者似乎非常熟悉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并将这些复杂的机制用极其清晰的语言解释出来,让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点。读完这一章,我立刻有了很多关于产品开发和用户体验设计的全新想法。它成功地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转化为可以直接应用于商业战略的洞察力,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极为罕见的平衡。

评分

老实说,我对“嗅觉基因”这类内容通常会感到畏惧,担心术语太多会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作者在讲解这些复杂的生物学机制时,展现出一种令人赞叹的清晰度和耐心。她似乎深知读者的认知边界在哪里,总能在关键时刻插入精妙的比喻,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蛋白质功能和嗅觉受体的编码过程变得直观可感。例如,她描述特定基因缺陷如何导致特定气味缺失时,那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文字,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分子层面的精密运作。这种将严谨的科学性与易读性完美融合的能力,是这本书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它成功地架起了通往专业前沿知识的桥梁,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站在一个相当高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身体和感官系统是如何被数百万年的演化所雕琢和完善的,其知识密度之高,令人惊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妙了,封面那种淡雅的米色调配上那枚若隐若现的金色分子结构图,简直让人一眼就被吸引住了。我通常不太关注实体书的纸张质感,但这次真是忍不住要提一下,它的印刷质量高得惊人,油墨的细腻程度让书中的插图——那些复杂的嗅觉神经元图谱和历史文物照片——都显得格外清晰立体。捧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知识厚重的实在感。更让我欣赏的是,排版布局非常讲究,行距和字号的拿捏恰到好处,即便是那些探讨生物化学机制的长段落,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迫或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嗅觉”这个主题的敬意和认真态度。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过能把如此硬核的科学内容与美学设计结合得如此完美的书籍了。它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被视觉和触觉的愉悦感所包围,仿佛在开启一场不只是智力上的探索,更是一场感官的盛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