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火藥庫的誕生:在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之間求生存的20世紀高加索 (電子書)

歐亞火藥庫的誕生:在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之間求生存的20世紀高加索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埃提安‧佩哈
图书标签:
  • 高加索
  • 俄罗斯
  • 土耳其
  • 伊朗
  • 20世纪
  • 历史
  • 地缘政治
  • 冲突
  • 文化
  • 民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帝國邊緣到戰略核心,

高加索如何成為權力競逐之地?

 

◎本書榮獲2021 年法國學院尤金·科拉斯( Eugène Colas)歷史社會學獎

◎周雪舫(輔大歷史系教授)專文導讀

 

一帶一路的歐亞走廊

高加索地區位於裡海與黑海之間的歐亞交界處,北鄰俄羅斯、南鄰土耳其和伊朗。此地由大高加索山分為南北兩地,北方的內高加索屬於俄羅斯及其下自治共和國共有,介入2022年烏俄戰爭的車臣就位於此。南方則是史達林的故鄉喬治亞,以及戰爭不絕的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等三國,一般稱之為外高加索。2022年烏俄戰爭爆發,中國一帶一路的歐亞走廊的北部路線受阻,更顯得外高加索作為此政策伙伴的重要性,同時中國也深入在高加索各國的經濟外交等層面的合作。

 

從絲綢之路到石油產地

高加索據說是挪亞方舟著陸之地,曾誕生世界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此地雖然地形破碎、族群複雜,但自古位於大絲路上,掌握歐亞交通經濟命脈,希臘、波斯、羅馬、阿拉伯、蒙古都曾統治過這裡。到了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此地甚至曾供應全球一半的石油,今日則供應土耳其和歐盟天然氣。

 

20世紀的高加索火藥庫

高加索地區現有50多種方言使用人口,信仰包含伊斯蘭、猶太教和東正教,破碎的地形上有著未受國際承認的小國與飛地,在周遭強國,尤其是俄國的進逼下,百年來衝突與紛爭不斷。本書作者試圖透過回顧百年歷史,帶領讀者深入了解高加索為何是今日模樣。

 

二十世紀初的亞美尼亞大屠殺,即埋下土耳其和亞美尼亞兩國間未解之仇。而蘇聯的成立與解體,也讓高加索各國陷入爭奪土地、互相殘殺的境地,1990年代兩次車臣戰爭被視為冷戰後最慘烈的戰爭,而至今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仍因國土問題戰火不停。

 

21世紀世界強國的競逐之地

今日高加索既是位於大國邊緣卻也是戰略核心,因此在高加索問題上,歐洲、美國、俄羅斯、中國等世界強權都不免插上一腳或從中獲利。作為強國的競逐之地,同時也是鄰國伊朗與土耳其極為在意的地區,今日高加索不僅是歐亞大陸的火藥庫,其一舉一動都牽引著世界。
 

◎專業推薦

周雪舫/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郭容吟/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20世纪高加索地区复杂历史和地缘政治的书籍简介: 《烈焰边缘的角力:20世纪高加索地缘政治的兴衰与冲突》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高加索地区(Caucuses)作为全球地缘政治“火药库”的形成、演变与冲突,重点聚焦于该地区在俄罗斯帝国解体、苏联崛起、冷战对峙乃至后苏联时代持续不断的权力斗争。高加索,横跨欧亚大陆的咽喉要道,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自古以来就是各大强权势力角逐的核心地带。本书不以单一国家视角叙事,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审视俄罗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及其继承者)以及伊朗(波斯帝国及其继承者)三大区域性大国如何围绕高加索的资源、民族、通道进行策略布局、渗透、对抗与和解。 第一部分:帝国的遗产与革命的冲击 (1900-1920年代) 本部分追溯了20世纪初,高加索地区如何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以及随之而来的俄罗斯帝国崩溃带来的权力真空。 奥斯曼帝国的最后尝试与巴统条约: 详细考察了奥斯曼帝国在高加索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其在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地区短暂的政治和军事介入,以及一战结束后,土耳其试图利用泛突厥主义思想在高加索建立影响力所做的努力。分析了凡尔赛体系下,高加索边界划定的复杂性,以及土耳其(作为新生的共和国)对高加索南部地区(如卡尔斯条约区域)的立场转变。 波斯(伊朗)在北部的边缘挣扎: 阐述了伊朗如何在高加索北部(主要是南高加索地区)影响力衰退后,试图维护其在高加索南部(如纳希切万和今阿塞拜疆南部)的传统权益,以及面对布尔什维克主义兴起时的保守反应。 布尔什维克的到来与苏维埃化进程: 重点分析了红军如何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逐步将高加索纳入苏维埃联邦体系。这一过程中,莫斯科如何巧妙地利用当地的民族矛盾,特别是针对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之间的领土争端,以“民族自决”为名义实施中央集权。 第二部分:冷战中的地缘战略枢纽 (1930年代-1980年代) 苏联在高加索的统治确立后,该地区成为了东西方阵营对峙的前线,也是苏联内部民族问题爆发的潜在引信。 斯大林主义下的资源整合与战略布局: 探讨了苏联如何将高加索(特别是阿塞拜疆的石油和格鲁吉亚的工业)整合进其整体工业战略,并利用黑海和里海的战略地位,构建针对土耳其和伊朗的军事屏障。 苏土关系与波斯湾边缘的平衡: 分析了冷战初期,苏联对土耳其施加的直接压力(如对卡尔斯地区的领土要求),以及土耳其如何坚定地倒向北约,使得高加索成为北约-华约交界的敏感地带。同时,考察了伊朗(尤其是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如何在高加索问题上采取“不结盟”策略,以避免同时被苏联和西方压制。 高加索民族主义的地下涌动: 研究了在苏联高压统治下,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地的民族精英和知识分子如何暗中组织和酝酿独立思潮,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伏笔。这些思潮往往借鉴了外部(土耳其的民族主义或伊朗的伊斯兰思想)的叙事模式。 第三部分:后苏联时代的重塑与冲突再起 (1990年代至今) 苏联解体使得被压抑的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全面爆发,高加索迅速演变为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后帝国”空间。 “边界战争”的爆发与大国干预: 详细分析了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冲突(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根源及其演变。重点探讨了俄罗斯如何利用“维和”之名,巩固其在高加索南部的军事存在,并以此牵制土耳其和西方势力。 土耳其的“新奥斯曼”战略与泛突厥主义的回潮: 审视了土耳其共和国在后苏联时代,如何利用其与阿塞拜疆的“一国两族”紧密联系,以及在格鲁吉亚和里海能源通道中的影响力扩张。本书探讨了土耳其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冲突中的鲜明立场,及其与俄罗斯在高加索的利益竞合关系。 伊朗的“什叶派轴心”与区域稳定关切: 论述了伊朗如何应对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冲突。虽然伊朗与阿塞拜疆有文化和民族上的联系,但其首要目标是维持与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并警惕任何可能导致其北部边境出现极端分离主义或西方势力渗透的可能。因此,伊朗在中立与有限的干预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 能源通道与大博弈: 分析了里海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横跨高加索的输油管道(如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道)建设,如何使高加索成为全球能源战略布局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土耳其和西方(通过格鲁吉亚)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争夺。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综合考察高加索地区在三大区域强权——俄罗斯的绝对安全关切、土耳其的地区主导野心以及伊朗的战略防御需求——的相互作用下,如何持续面临主权困境与身份认同危机。它描绘了一个历史悠久但结构脆弱的区域,其未来走向将深刻影响欧亚大陆的稳定格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埃提安‧佩哈Etienne Peyrat
現任巴黎政治學院里爾分校現代史講師,同時也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與里爾大學共同設立的北歐歷史研究院(IRHIS)之研究員。其研究專長為國際關係,以及東歐、俄羅斯和中東之間的交通史。

譯者簡介

許惇純
成大歷史畢業,公費留法研究城市文化資產保存。現在專職從事歷史和文化資產相關之法文口筆譯工作。譯有《地中海一萬五千年》(馬可孛羅)、《文明史綱》(廣場)等。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受困於強權競爭的高加索/陳立樵
導讀 高加索:是邊陲地區,亦是文明交會的所在地/周雪舫

導論
第一章    革命,在諸帝國間
第二章    高加索戰爭的前線與邊境
第三章    帝國崩解之地理
第四章    革命分子、商人與外交官
第五章    一九二六年的危機:邊境交流的形式與限制
第六章    高加索迭起的叛亂
第七章    戰爭連連的高加索
第八章    邊境的凝滯與解封
第九章    與鄰和睦相處的極限
第十章    從冷戰到高加索分崩離析
結論

關於檔案資料
致謝
注釋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626115
  • EISBN:978986262610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4MB

图书试读

受困於強權競爭的高加索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歐亞火藥庫的誕生》(Histoire du Caucase au XXe siècle),聚焦在二十世紀高加索地區(Caucasus)的歷史。在筆者的研究之中,高加索是相當重要的部分,所以很高興有機會先行閱讀本書,讀來也頗有熟悉的感覺。
   講到高加索,讓人想起2020年9月至11月之間,亞塞拜然(Azerbaijan)與亞美尼亞(Armenia)交戰,為了爭奪稱為納卡(Nagorno-Karabakh)一地。這區域頗為複雜,納卡在亞塞拜然境內,但卻是認同亞美尼亞,且在1991年建立了阿爾察賀共和國(Republic of Artsakh),成了兩「亞」之間對峙的因素。
   納卡的爭奪,其實是高加索當地勢力與周邊強權相互拉扯的縮影,這並非近年才有,而是從更早以前的時代就留下來的問題。如本書所說,自十六世紀之後,高加索便是伊朗薩法維王朝(Safavid Dynasty)與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爭奪勢力範圍的地區。但是,從十七世紀之後,加入了俄國的競爭。1722年當薩法維王朝滅亡之際,俄國與鄂圖曼帝國立即瓜分了高加索,可是,薩法維王朝的殘餘勢力仍試圖取回高加索的土地。十九世紀初期,伊朗新成立的卡加王朝(Qajar Dynasty)持續與俄國及鄂圖曼帝國交戰,大致以阿拉拉山(Mountain Ararat)作為三方交界處。
  在高加索的土地爭奪、劃分界線的過程之中,影響了特定的制度形成。例如卡加王朝的王位繼承,其中的重要條件是,王儲在登基之前,必須擔任過亞塞拜然省長。本書也有提到這部分,「讓他(王儲)實地學習治理國政」,畢竟這區域的爭議最為複雜,算是「職前訓練」,讓王儲在接任王位前,已經有處理國家大事的基本能力。
  然而,即使帝國之間有機會暫時解決爭議,卻總因為重大事件發生後爭端再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便是高加索局勢發展的另一個分水嶺,因為俄國在1917年年底,由持社會主義的蘇維埃(Soviet)勢力取得政權,蘇俄成立。而鄂圖曼帝國也在戰爭後崩潰,為土耳其共和國(Republic of Turkey)取代。在局勢劇變、社會主義影響之下,高加索出現了喬治亞(Georgia)、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社會主義共和國,但彼此之間也有領土劃分的糾紛,而蘇俄、土耳其、伊朗也宛如上個世代的俄國、鄂圖曼帝國、卡加王朝一樣,仍不斷關注與介入高加索事務。
  因此,儘管接下來1919年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間,是為「戰間期」(interwar period),但本書作者埃提安佩哈(Étienne Peyrat)則認為「戰間期」的概念,並不見得適用於衝突不斷的高加索,畢竟當地的情勢本來就不樂觀。在本書的第十章與結語,也已經可以看到二十世紀末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爭執。從近期的國際新聞之中,還是偶爾會看到零零星星的衝突。換句話說,即使時代不同,但所有問題並沒有結束,往後還會有人繼續重提往事。
    藉由本書瞭解高加索地區的歷史後,可知道這區域之所以成為火藥庫,並不是當地族群、文化、習慣複雜使然,而是周邊強權的勢力範圍爭奪、邊界的劃分所導致。本書讓筆者想到,英國學者馬佐爾(Mark Mazower)所寫的《巴爾幹:被誤解的火藥庫》(The Balkans),便是呈現這樣的意涵。巴爾幹地區(Balkans)之所以為火藥庫,其實狀況與高加索一致。巴爾幹也有許多穆斯林、基督徒、各類群體,在近代卻經歷了周邊強權的衝突與界線劃分,致使當地各方勢力與強權之間關係緊張,給世人留下了火藥庫的形象。
    貓頭鷹出版社在2019年出版的《歐亞帝國的邊境》(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作者里博(Alfred J. Rieber)指出歐亞大陸在十六到二十世紀之間,各帝國邊界上諸多衝突與融合的局勢。該書談論的年代較早,涵蓋的範圍較大,可當作瞭解歐亞近代歷史背景的用書。比較起來,本書《歐亞火藥庫的誕生》是深入探討特定時期與區域的專業研究,能夠讓讀者更了解高加索地區所經歷的大小事情。而且,里博與佩哈都告訴讀者,如高加索這樣的「帝國邊境」,其實都是帝國之間競爭的「中心」,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本書作者埃提安佩哈使用的資料廣泛,除了大量的二手研究之外,還有相關的英、法、俄、德、土耳其、波斯文檔案,建構出二十世紀高加索歷史的方方面面,既有區域發展的微觀角度,也有世界局勢走向的宏觀視野。即使高加索僅是個世界上的一個區域,但其前世今生也值得關注。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