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藝譚──藝術人生:從誤入「藝」途到視之為信仰,走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是功是過,任人評說 (電子書)

吳冠中藝譚──藝術人生:從誤入「藝」途到視之為信仰,走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是功是過,任人評說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冠中
图书标签:
  • 吳冠中
  • 艺术
  • 艺术人生
  • 绘画
  • 中国画
  • 艺术评论
  • 回忆录
  • 自传
  • 艺术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的一生只愛藝術,只與藝術結緣,視藝術如信仰一般神聖。」

  他的叛逆精神總是讓他處在風口浪尖上倍受爭議,
  他卻在風風雨雨、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中依然如故,
  從不妥協,也從無反悔之意。
  他一心只在藝術的創造,吐真言,訴真情,說自己想說的話,畫自己想畫的畫。

  他便是「藝術的殉道者」──吳冠中。

  ▎ 誤入「藝」途──受朱德群之邀參觀藝專,意外成為美的俘虜
  我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圖畫和雕塑,遭到異樣世界的強烈衝擊,也許就像嬰兒睜眼初見的光景。我開始面對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輕易就擊中了一顆年輕的心,她捕獲許多童貞的俘虜,心甘情願為她奴役的俘虜。十七歲的我拜倒在她的腳下,一頭撲向這神異的美之宇宙,完全忘記自己是一個農家窮孩子。

  ▎ 留學巴黎──「留」在異邦,「學」人家的好東西,一切為了至高無上的藝術!
  到了巴黎頭三天,我就將盧浮宮博物館、印象派博物館(奧賽博物館)和現代藝術美術館(法國國立現代藝術美術館)飽看了一遍,我醉了!然而我的黃皮膚和矮小個兒,那一身土裡土氣的西裝,受不到人們的尊敬。

  半年,一年,我首先從同學和老師處逐漸地得到真心實意的尊重和愛護。繪畫這種世界語無法撒謊,作品中感情的真假、深淺是一目了然的,這不是比賽籃球,個兒高的未必是優勝者。那是在三年公費讀完的時候,蘇弗爾皮教授問我:要不要他簽字替我申請延長公費?我說不必了,因我決定回國了。

  ▎ 賣藝──藝術的崇高,開始在他心目中坍塌
  繪畫並非只是為娛人眼目,畫家也並非都僅僅為了吃飯而畫圖兜售。他們有時像撲火的蛾,鍾情火焰而焚身。

  梵谷為賣不掉畫而發愁,但他仍瘋狂地畫,他作畫的動力是什麼,天曉得。我初見他那群向日葵,是瘋子相,個個噴吐胸中塊壘,頭顱擲處血斑斑。

  具有藝術精靈的人才極稀罕,古今中外如此,這千真萬確。心靈手巧者不少,多半能達到畫匠、畫工、畫王……的水準,但能深入藝門或攀登頂峰的藝術家鳳毛麟角。

  ▎ 他和她──她忘了很多事情,卻還記得要等他回家
  1946年在南京,教育部公費留學放榜,她從重慶趕到南京結婚,「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們享受到了人生最輝煌的一刻。

  六十年後,他和她的暮年住在溫暖之窩,令人羨慕,但他覺得同老死於山洞內的虎豹們是一樣的歸宿。她不想,聽憑什麼時候死去,她不回憶、不憧憬。他偶爾拉她的手,似乎問她什麼時候該結束我們病痛的殘年,她縮回手,沒有反應。

  年年的花,年年謝去,小孫子買來野鳥鳴叫的玩具,想讓爺爺奶奶常聽聽四野的生命之音,但奶奶爺爺仍無興趣,他們只願孫輩們自己快活,看到他們自己種植的果木。

  六十年的光陰,他們一起走過輝煌與病痛,暮年他許下願望,願與她再度沐浴到晨曦的光輝。

本書特色

  本書是吳冠中藝術人生的一個概括。吳冠中年輕時曾在法國巴黎留學三年,有著西畫的背景,他在回中國後圍繞理想與責任對藝術進行了嚴肅認真地探索,並進行了相應的思想剖析。吳冠中雖為美術家,但其語言駕馭能力極強,又因受魯迅影響較大,愛憎分明,直言不諱,僅其激情、真誠、睿智,本書就不可不讀。
 
藝海拾珠: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家的探索與實踐 本書旨在梳理二十世紀中國藝術領域中幾位重要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思想轉變及其對中國現代藝術的深遠影響。我們將聚焦於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堅守與突破,探討學院教育、西方思潮與本土文化在他們筆下如何交融、碰撞,最終形成獨特的藝術語言。 第一部分:學院的奠基與個人的覺醒 (約 500 字) 本部分將從藝術家的早期教育背景入手,探討他們如何進入專業的藝術殿堂。對於許多經歷過新舊交替時期的藝術家而言,早期的學院訓練,無論是承襲傳統的文人畫基礎,還是引進西方的寫實主義結構與透視法,都構成了其藝術世界的底色。我們將細緻剖析他們在求學階段所接觸到的核心美學觀念,以及這些觀念如何塑造了他們對「藝術」最初的認知框架。 然而,僅有學院的訓練遠不足以定義一位藝術家的成就。進入創作的自覺階段後,藝術家們開始面對時代對藝術提出的迫切問題:藝術應當服務於何種目的?如何繼承民族文化而又不被傳統束縛?這一階段的標誌是他們主動走出傳統的藩籬,開始對異質文化進行深入的探尋。我們將考察他們早期的寫生作品、習作乃至未公開的手稿,試圖捕捉他們從技術學習者轉變為獨立思考者的關鍵節點。這期間,藝術家們對「筆墨」的理解從單純的技巧提升到精神載體的層面,而對西方現代藝術的借鑒,也絕非簡單的模仿,而是帶著目的性的解構與重組,為日後的個人風格的確立埋下伏筆。他們在摸索中確立了對「真誠」的追求,即藝術必須忠實於內心的體驗和對外部世界的敏銳感知,而非僅僅是外部形式的再現。 第二部分:在變革中尋找「詩意」的座標 (約 600 字) 二十世紀下半葉,中國社會經歷了劇烈的變革,這使得藝術家的創作空間與表達方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部分將著重分析藝術家們如何在政治與社會高壓下,依然堅持對美學本質的探索。 對於許多藝術家而言,如何在「寫實」與「寫意」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一個核心的命題。他們不再滿足於單純的客觀描摹,轉而追求一種更為內在、更具精神性的表達。探討的重點將放在他們如何將中國畫的「氣韻生動」與現代藝術的結構感、平面性進行嫁接。例如,有藝術家開始大膽運用色彩的抒情性,將傳統山水中的皴法轉化為富有現代感的肌理表現;也有人嘗試在構圖上引入現代主義的簡化與抽象傾向,以期達到「似與不似之間」的最高境界。 此階段的創作往往帶有一種強烈的「詩性」。這種詩性並非僅指題材的風花雪月,而是指作品所傳達出的對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體悟。我們將分析幾組標誌性的系列作品,解讀藝術家如何通過特定的符號、空間處理和用線的力度,建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視覺語言體系。例如,他們對雲、山、水的解構與重塑,實際上是對中國文人精神在當代語境下的精神棲居地的尋找。這是一種內在的「出走」,即身體在現實中,精神卻在藝術為自己開闢的純淨領域中徘徊、沉思。他們的每一次落筆,都像是在與歷史對話,試圖證明藝術的生命力可以穿透時代的局限。 第三部分:傳統的再闡釋與藝術的永恆性 (約 400 字) 最後一部分將回望藝術家們的晚期風格,探討他們對自身藝術道路的總結,以及他們對中國藝術未來發展的期許。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藝術家開始回歸對「本源」的思考,這不僅是對個人早年經歷的回顧,更是對中國藝術精神核心的重新確認。 晚期作品往往展現出一種洗盡鉛華後的澄澈與簡練。筆墨的使用趨於大膽與隨性,但這種「隨性」背後是數十年功力的積澱與對物象本質的透徹把握。他們不再刻意追求轟動或嘩眾取寵,而是專注於表達藝術家與世界最終和解的姿態——一種平靜而又充滿力量的觀照。他們通過作品傳達出這樣一種信念:真正的藝術是超越具體時代的,它關乎人類共通的情感和永恆的哲學命題。 總結而言,本書試圖呈現的,是一群藝術家如何以其非凡的毅力和智慧,在動盪的歷史中,為中國的現代藝術開闢出一條既紮根本土文化,又面向世界視野的獨特道路。他們的探索不僅是個人藝術史的記錄,更是理解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精神圖景不可或缺的一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冠中


  中國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一生致力於風景畫創作,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以及中國畫現代化的實踐。本書即為他藝術人生的一個概括。油畫代表作有〈長江三峽〉、〈北國風光〉、〈小鳥天堂〉、〈黃山松〉、〈魯迅的故鄉〉等。個人文集有《吳冠中談藝集》、《吳冠中散文選》等十餘種。

編者簡介

賈方舟


  畫家、美術評論家和策展人。著有《批評的時代》、《中國現代美術理論批評文叢·賈方舟卷》、《中國行為藝術》。

图书目录

藝術的殉道者
家貧·個人奮鬥·誤入藝途
公費留學到巴黎·夢幻與現實·嚴峻的抉擇
故園·煉獄·獨木橋
嚴寒·酷暑·土地
藝海沉浮,深海淺海幾巡迴
年齡飛升,看寰宇塊壘
我負丹青!丹青負我!
漂洋過海—留學生活回憶
生耶 賣藝
回顧
走出象牙塔—關於前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的回憶和掌故
望盡天涯路—記我的藝術生涯
霜葉吐血紅—自己的心路歷程
黃金萬兩付官司
橫站生涯五十年
他和她
續《他和她》
後續《他和她》
鐵的紀念—送別秉明
海外遇故知—訪巴黎畫家朱德群
燕歸來—喜迎朱德群畫展
藝途春秋—五十年創作回顧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2508
  • EISBN:978626357316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7MB

图书试读



藝術的殉道者


  《吳冠中藝譚──藝術人生》即將出版,文集收入吳冠中先生陸續寫的與自己的人生相關的二十二篇文章,透過這些文章,我們不僅可以了解先生為藝術不懈奮鬥的一生,還可以知道他一生中經歷過的許許多多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既與他的生命、命運相關,也與他的藝術相關。因為他的人生,是與藝術緊密相連的人生,他的藝術又是從他的生命和命運中派生出來的藝術。他最初學的專業是機電,但偶然中認識了學繪畫的朱德群,從此改變他的人生航程;他從巴黎回國本來是想學在長安譯經的玄奘,把他從西方學得的藝術傳授給學生,但當時的環境並不適合,於是,他只好離開中央美院到清華大學建築系給學生教教繪畫基礎;他學習繪畫的初衷也不是做一個風景畫家,但命運的捉弄使他不得不走上一個風景畫家的道路……

  2019年4月我到宜興,特意去尋訪吳冠中故居。1990年代,寫吳冠中略傳《身家性命畫圖中》時就想去實地看看,那時吳冠中的故居還是原貌,而現在的「吳冠中故居」已經煥然一新,據說是當地一位熱愛文化的老闆出資重修並擴建成一個有展示空間的大院子。朋友陪我去的這天正好碰上休息日不開放,敲開大門說了許多好話才通融我們進去匆匆瀏覽一下——並無實質性的資料可看。吳冠中的家鄉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如他所說,「河道縱橫,水田、桑園、竹林包圍著我們的村子」。一百年前的1919年8月29日(陰曆閏七月初五),吳冠中就出生在這裡:江蘇省宜興縣閘口鄉北渠村一個普通的家庭。父親吳爌北是村裡少有的知識份子,起初在外鄉教書,後來回到本村自己辦學兼務農,學校就設在吳家祠堂。吳冠中最初就是在父親辦的吳氏私立小學上學。

  吳冠中家門前有一條河道,河水流到這裡終止了,是終端也是起點,從這個起點可以通向閘口、宜興、無錫、杭州、重慶,乃至中國乃至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吳冠中就是從這個人生的起點上,乘著他姑爹的船離開家鄉去上學,一步步從鄉鎮到城市,從東方到西方……

  吳冠中是家中長子,父親因子女多,生計艱難,又考慮到田地少,子女長大分家後更無立錐之地,因此竭力讓子女讀書,以便將來出外謀生。吳冠中遵照父親的意願,一路考試,以優異成績升入縣立鵝山小學、省立無錫師範、浙江大學機電科,後又進入國立杭州藝專。而這一走,便再也退不回來:小學、中學、大學、留洋,從吳家門前那個小小的「港灣」一直走向巴黎——全世界藝術家心目中的聖地!梵谷曾說:「藝術就像是一條水聲潺潺的溪河,把人帶往港口。」吳冠中就是沿著這條藝術之河,一步步走出中國,走向世界。

  1989年,七十歲的吳冠中已是名滿天下。那一年,他的水墨畫〈高昌遺址〉在蘇富比拍賣中以一百八十七萬港元成交,這是中國在世畫家的最高成交紀錄。六年後,〈高昌遺址〉的姊妹篇〈交河故城〉又拍出二百五十六萬的高價。在1980至1990年代,這兩個數字意味著吳冠中可以是一個富豪級別的人物了,豪宅、盛宴、香車、美女,只要他想擁有他都可以有,至少可以改善一下自己的居住空間和工作環境,比如在郊外買一個大一點的別墅,雇幾個傭人之類。多少畫家有了錢以後不都是這樣做的嗎?然而,吳冠中沒有。他依然保持著一個「平民畫家」(這是我給他命名的)的本色。他從一個水鄉的農家子弟一步步走到今天,一張畫可以賣到百萬千萬,但他依然住在平民社區,依然過著平民生活。他一天的消費和一個普通北京市民沒有多大差別,錢對他沒有意義。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窮奢極欲的生活與他無緣;蠅營狗苟、拉幫結派、投靠政要的行為更為他所不齒。他的一生只愛藝術,只與藝術結緣,視藝術如信仰一般神聖。

  還是在1960至1970年代,他不斷外出寫生,一畫就是一整天,常常是口袋裡揣兩個饅頭,一天就這樣對付過去了。他曾給自己「畫」過一幅「自畫像」:「山高海深人瘦,飲食無時學走獸。」生動地刻畫出一個為藝術獻身的苦行僧形象。有了錢以後本來可以改善一下,但他依然沒有享受優越生活的習慣。他家住方莊芳古園三室一廳的普通樓房,那個接待了不知多少大家名流、多少媒體的客廳,也只有十幾平方公尺。先生平常生活極為簡樸,沒有什麼吃的嗜好,都是很普通的飯菜,只請一個小時工為他和老伴做做飯,清掃一下房間。需要理髮了,就到樓下,坐在在人行道上臨時設的攤的小凳子上,讓退休的理髮師理個髮。除了藝術,他沒有任何的嗜好,譬如養個寵物啊,搞點收藏啊,到什麼娛樂場所玩玩啊,做些健身運動啊,他什麼都沒有。他真正是比過去寺廟裡的和尚還清心寡欲,對物質享受沒有任何欲望。有一年春節,我給他打電話表示問候,問他春節過得好吧,孩子們都回來一起過春節了吧,他居然回答說:我從來不過春節!這讓我大吃一驚,再次證明他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苦行僧,一個藝術的殉道者啊!他是把藝術看得和宗教一樣神聖,而他自己便是那個虔誠的宗教徒。有一次他從廣東寫生回來,一摞未乾的油畫沒有放處,他怕擠壓就只好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一路站著回到北京。那時的火車多慢啊,他居然都能忍受。1984年,他在瀋陽評選全國美展作品,評委會安排評委到遼寧省博物館地庫參觀該館的幾件鎮館之寶,他一定要戴上口罩、屏住呼吸恭恭敬敬地看,可見在他眼裡,藝術是神聖的。

  在改革開放前的三十年中,吳冠中曾長期處於逆境,社會大環境加於他的種種磨難,使他倍受挫折與艱辛;但也正是這樣的經歷,歷練了他的筋骨,成就了他的藝術。所歷滄桑,為他晚年的「反芻」提供了絕佳的原料。於是,「滄桑入畫」,便成為他晚年作品的基本主題。

  2008年,八十九歲高齡的吳冠中走進了798,我和李大鈞在橋藝術空間為他策劃了一個「吳冠中2007新作展」。此舉不僅證明這位讓人尊敬的老藝術家所具有的心胸和創造活力,還彰顯了他所秉持的藝術態度——以他的德高望重和藝術地位,他本可以在任何一個堂皇一流的美術館舉辦展覽。798是在新世紀初才自發形成的一個以畫廊為主體的藝術社區,雖然處在中國藝術的體制之外,但卻是最能顯現中國當代藝術活力的地方。作為非官方、非中心、非主流的798,為那些官方化、衙門化的美術機構不屑一顧的798,其魅力正在於它的民間性和邊緣性。曾被邀請到大英博物館辦展的吳冠中願與非官方、非中心、非主流的798為伍,表明了他對現有藝術體制所持的態度。開放而又充滿活力的798,是這個時代的象徵,也是吳冠中最看重的東西。這與他生前發表的一系列受到質疑的言論有著完全一致的基礎。事實上,從改革開放之初到他去世,他從來就沒有平靜地生活過。他的叛逆精神總是讓他處在風口浪尖上倍受爭議,總是讓他不安分守己,讓他惹是生非;從而也總是「腹背受敵」,不得不像魯迅那樣「橫站」。但是,他卻在風風雨雨、是是非非、恩恩怨怨中依然如故,從不妥協,也從無反悔之意。他一心只在藝術的創造,吐真言,訴真情,說自己想說的話,畫自己想畫的畫。

  吳冠中在自傳《我負丹青》的前言中開宗明義:「身後是非誰管得,其實,生前的是非也管不得。」但他堅信:「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實的一份,偽造或曲解都將被時間揭穿。」於是,晚年的吳冠中該做的事他都做了,他的作品凡他看中的都分別贈送給博物館,很少一點留給了子女。他放心地走了,為這個國家,為這個國家的藝術事業竭盡了他最後的心力。他一生勤勤懇懇,卻在風風雨雨、是是非非中度過。現在的他,再不需要「橫站」,再不會感受「腹背受敵」之痛了。他給予這個世界很多,卻從沒有索取過什麼,在生活上更沒有奢華過、揮霍過、排場過。清貧樂道的他就這樣乾乾淨淨地走了,一個偉岸而瘦小的背影,慢慢消失在望不盡的天涯路上……

  2019年,是故去九年的吳冠中先生一百周年誕辰,回顧和了解他一生走過的路,對每一個學藝術的青年都不無裨益。至少我們可以從中知道,一個老藝術家是如何在逆境中艱苦卓絕地奮進,最後走向成功的。

  吳冠中雖然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成就,但他又始終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這是因為他愛「惹是生非」,總是愛說一些過頭的話,讓人抓住把柄不依不饒。比如他說「筆墨等於零」、「一百個齊白石也抵不上一個魯迅」,以及他對美協、文聯的毫不留情的批評。記得曾經有一個畫家跟他說,我們將推薦你擔任下屆美協主席的候選人。他說,那好啊!如果選我當主席,就兩個字:「解散!」就像這樣,他的心直口快得罪了很多人。但他是一個太真誠太直率的藝術家,我在和他的交往中,深感他的人格魅力,他直言不諱、光明磊落,在這一點上,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比。

  1935年,在美國紐約市羅里奇博物館舉行的居禮夫人的悼念會上,愛因斯坦激動而又滿懷尊敬地說:「在像居禮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的時候,我們不要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格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他還說:「居禮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份子之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

  同樣,在我來看,吳冠中先生對於我們的「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為藝術的獻身精神和道德力量方面,也許比作為一個單純的藝術家更有意義。吳冠中離開了我們,我們無法不懷念先生。
 
賈方舟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看到这本电子书的命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一部充满人生况味的纪实录,而非僵硬的学院派理论汇编。那种“走过半世纪的创作生涯”的厚重感,让人联想到的是漫长岁月里积累下来的那些只有创作者自己才懂的苦与乐。我揣摩着,作者在书中对早期的探索肯定会有着非常细腻的描摹——那种初入行时的青涩、对大师作品的膜拜,以及在不断尝试中发现自我风格的阵痛。标题中那句“是功是过,任人评说”,透露着一种饱经风霜后的释然和某种程度上的超脱。这不仅仅是艺术成就的总结,更是一种对生命历程的哲学思考。我非常希望能读到,在那个技术和理念都在快速更迭的时代背景下,他是如何坚守住自己内心的声音,又是如何面对时代洪流的冲击与诱惑。如果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回他创作的那些关键节点,感受他笔触下每一次转折的内在驱动力,那它就远远超出了普通传记的范畴,而成为一部洞察人性与艺术精神的深度访谈。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仿佛是艺术家人生的一个浓缩宣言,它直白地揭示了创作这条路上的双重性:既有追随本心的坚定,也有对世俗评价的坦然放手。光是“视之为信仰”这几个字,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信仰意味着奉献、牺牲和无法动摇的信念。我猜测,在描述这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时,作者必然穿插了大量的行业变迁、师友际遇,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创作主题和风格的选择考量。最妙的是,作者似乎已经跳出了“成功学”的叙事框架,他将最终的评判权交给了时间与公众,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境界的自我肯定——我的创作已经完成,它将以其自身的面貌存在。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一种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一种对艺术本质的深刻洞察,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炫耀。这本书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位艺术家如何用一生去诠释“我思故我在”的艺术版本。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真长,光是读完这个标题,就让人感受到作者对艺术的那份执着与复杂的情感纠葛。我猜,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艺术史读物,更像是一场深入灵魂的自我剖析,一次对艺术道路上风风雨雨的回顾。作者肯定是在用一种近乎坦诚甚至带点自嘲的笔调,讲述自己如何阴差阳错踏入艺术的殿堂,以及这半个世纪里,这条路究竟带给了他多少荣耀,又埋下了多少挣扎与不解。我尤其好奇“从误入‘艺’途”这个说法,它暗示了一种被命运推着走的无奈,但也预示着最终的坚定。对于一个在艺术界耕耘了半生的人来说,“功是过,任人评说”这句话的分量极重,它意味着创作者已经超越了对外界赞誉的渴求,进入了一种与自我、与作品和解的境界。我期待看到,在这些篇章里,作者是如何梳理那些影响他至深的瞬间,那些让他感到迷茫的时刻,以及最终,艺术是如何从一个“误入”的路径,蜕变成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信仰”。这本书,大概会是献给所有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最终选择一条看似非主流道路的人们的一份深刻的慰藉与启示录。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结构,如同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大纲,强烈的戏剧张力扑面而来。首先是“误入”,制造了一个悬念,让人不禁想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将一个原本可能走上别条道路的人,推向了艺术的领域?接着是漫长的“半世纪”,这是一个巨大的时间跨度,足以让一个人的思想、技巧乃至世界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后半句的收尾:“视之为信仰,任人评说”。这显示出作者在面对外界纷扰和自我怀疑后,最终找到了一个精神的锚点——艺术已不再是职业,而是生命的准则。我设想,书中的内容必定是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既有对早期迷茫的坦诚回顾,也有对后期成熟期创作心境的深入剖析。这种“自我辩护”与“接受审判”并存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它可能在讨论艺术技巧的同时,更在探讨“存在”的意义。

评分

对于一本记录了艺术家半生心路历程的书籍,我最期待看到的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那些让作品最终成型的微妙心境。那个“误入”的开端,恐怕是全书最引人好奇的部分,它或许揭示了艺术选择的偶然性,以及后天努力如何将偶然变为必然。这本书似乎没有刻意去美化艺术家的形象,反而用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来面对自己的创作历程——“是功是过”,这表明作者并不打算简单地自我标榜,而是愿意接受历史和后人的多维评价。这种坦然接受审视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自信。我希望书中能细致地描绘出艺术观的演变过程,从早期的模仿、追随,到中期的反叛、确立,再到晚期的融汇贯通,每一步转变背后,都有着怎样的思想挣扎与技术突破?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复杂的内在活动具象化,那它将是艺术教育者和年轻一代创作者的无价之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