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福爾摩沙探險島:19世紀臺灣的歷史色彩 (電子書)

彩繪福爾摩沙探險島:19世紀臺灣的歷史色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子碩
图书标签:
  • 臺灣歷史
  • 福爾摩沙
  • 19世紀臺灣
  • 探險
  • 歷史色彩
  • 電子書
  • 文化史
  • 繪本
  • 視覺文化
  • 殖民時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從文獻上的記載看來,第一張福爾摩沙的影像記錄,應該是出現在距今170年前「培里艦隊」所拍的「銀版攝影」,但是至今尚未被發掘出土。150餘年前在大清帝國廈門開設寫真館的聖.朱利安.愛德華茲,受美國駐當地領事李仙得之邀前來臺灣擔任隨行攝影,也因此留下截至今日為止我們認為「最早」的福爾摩沙影像。

  在1850年代隨著攝影術的進化,寫真家在攝影前先在暗房中將透明玻璃片塗上膠質化學藥劑,然後把玻璃片浸泡在銀鹽溶劑中形成可感光的底片,接著將玻璃底片裝入攝影機木箱中趁潮濕未乾之際進行拍照動作。在拍攝完畢之後,蓋上鏡頭將木箱拿回暗房處理玻璃底片的顯影、定影以及水洗,這樣的流程即是所謂的「濕版攝影術」。

  本書中絕大部分的寫真家作品,都是採用「濕版攝影術」的成果。雖然曝光時間大幅縮短至5~10秒鐘之間,但是在150餘年前的臺灣嚴苛條件之下,寫真家們必須扛著等同一牛車體積的器材、藥水、暗房用帳棚爬山越嶺,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工程。但是寫真家們基於對攝影的「愛」、對福爾摩沙地景與住民的「愛」、甚至是對細心編寫出版成書的「愛」,他們逐一完成對這個地處邊陲的島嶼珍貴的歷史記錄。同樣的,當我們要進行為這些寫真家「愛的結晶」作品上色時,堅持不用錯誤百出的電腦AI上色,而是用對先人無比的敬意與對歷史的「愛」去一一加以考證,並試圖還原一個半世紀前寫真家們所看到的福爾摩沙真實色彩。我們認為,承接這些寫真家珍貴的遺產,加以彩繪後讓現代讀者能更貼近彩色視覺經驗,對於自己的先人、土地能產生進一步的新認知,用「愛」來看待與包容在臺灣發生過的所有歷史是無比重要的經驗與學習。

  在這個還原的過程當中,我們也發現一些足以佐證耆老所言,或是補足文獻記載不足之處,編繪者王子碩兄將在本書〈編後語〉中詳述。例如在本書第99頁的〈臺南城內兩廣會館內〉影像中,演出粵劇或京劇的演員合照,其服裝、道具、臉譜、扮相、身形動作都完全不符傳統戲曲典範,甚至連戲碼名稱都出現錯誤。幾經思考之後,我們決定保留影像原樣的合理色階,不去更動周瑜扮相實質上應為水藍色與粉紅色為主之類的色彩。其原因就在於,根據戲曲耆老所言,在19世紀的福爾摩沙蠻荒、凶險之島「不會有正規的清國劇團願意前來公演,一切都只是不道地的湊數而已」的證言。如果對照本書第66頁的法國士兵與一般民眾的合照影像,即不難理解當時的臺灣與「現代化」這個名詞的距離,何止只有百年之遙!本書也正好呈現出在進入日本時代全面迅速現代化之前的臺灣樣貌,我們就讓歷史回歸於歷史吧。

  本書是我們第一次嘗試出版日本時代初期之前的彩繪題材,文中盡可能保留原作品或是原出版時所用的標題,其中若有誤植之處再行勘誤校正。此外,對於這些前來探勘、尋找機會的先驅者們,多年來已有例如美籍學者費德廉(Douglas L. Fix)教授等內外學者的專書論述,以及諸多專家前輩的實地踏查對照書籍問世,因此在本書中不多作贅述。

  王佐榮  2023 如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未提及的书籍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而避开您提到的特定书名。 --- 台灣歷史的深度描繪:從殖民足跡到現代轉型的時代剪影 探索一個島嶼在劇烈變動中的靈魂與面貌 本書並非聚焦於視覺藝術或特定年代的色彩描繪,而是深入剖析十九世紀(約1800年至1900年)臺灣社會在內外部力量衝擊下所經歷的深刻轉型。這是一個從清代晚期到日本殖民初期過渡的關鍵百年,島嶼的傳統結構、經濟模式、族群關係以及國際地位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部:古老秩序的鬆動與內在張力 在十九世紀初,臺灣社會仍深植於清帝國的邊陲治理體系之下。然而,這看似穩固的結構卻面臨著內在的巨大裂痕。 1. 地方勢力的崛起與社會結構的異化: 本書首先描繪了墾殖過程中地方士紳、地方派系(如漳州、泉州械鬥的延續與演變)如何逐漸架空中央的統治權。這些地方精英,透過土地的掌控、水利的分配,構建了一套半獨立的社會管理體系。我們將追溯「土客械鬥」在不同階段的性質轉變,從早期的生存競爭,逐漸演變為政治權力的角力工具。同時,探討漢人大規模遷入後,對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和生活方式造成的結構性擠壓。 2. 閉鎖經濟的危機與轉變: 儘管清廷實施海禁政策,但臺灣作為對外貿易的前哨,其經濟命脈早已與國際市場緊密相連。書中詳述了臺灣的傳統物產——如樟腦、蔗糖、稻米——在國際貿易鏈中的地位變化。隨著西方勢力叩關,傳統的採集與農業生產模式開始面臨效率和標準化的挑戰。例如,樟腦作為戰略物資的獨佔性,如何催生了地方上的武裝競逐,以及對環境資源的掠奪性開發。 3. 傳統意識形態的衝擊: 十九世紀是儒家思想在臺灣的最後輝煌,也是其遭遇挑戰的時期。透過對地方文獻、科舉制度和民間信仰的考察,本書分析了傳統士大夫階層如何試圖在變局中維持秩序的努力,以及民間社會如何透過宗教儀式、慈善組織來填補政府失能的空白。探討諸如王船祭、迎城隍等大型民俗活動,如何成為凝聚地方認同、轉化社會焦慮的載體。 第二部:外力入侵與主權的劇烈重塑 中後期,國際情勢的劇變直接將臺灣推向了歷史的風口浪尖。 1. 國際角力場上的臺灣: 本書系統梳理了從英法聯軍到日本侵台的系列衝突。這些事件不僅是軍事行動,更是列強重新界定亞洲勢力版圖的試驗場。我們將分析不同西方國家(如英國、法國)對臺灣的戰略意圖——從單純的通商口岸到戰略補給站的定位轉變。探討如「牡丹社事件」等邊陲衝突,如何被捲入更宏大的國際外交博弈之中。 2. 現代化嘗試的雛形: 面對外來壓力,清廷在臺灣推動了一系列被稱為「自強」的改革措施。本書著重分析了這些改革的局限性與內在矛盾。以劉銘傳的建設為核心,探討了臺灣最早期的基礎建設——如鐵路的規劃、郵政電報的引進、以及對於煤礦、茶葉等重要產業的官辦或官督商辦模式。這些舉措如何打破了傳統的地理空間,卻也同時加劇了地方與中央在資源分配上的矛盾。 3. 社會的覺醒與抵抗: 面對危機,臺灣社會並非被動接受。本書詳細記錄了發生在這一時期的大規模民變與抗爭運動,例如著名的林爽文事件(若時間跨度允許涵蓋或探討其遺緒)、戴潮春事件,以及後期的反割讓運動。分析這些反抗運動的訴求,如何從單純的「反貪官」、「反苛捐雜稅」,逐漸演變為對地方自主權和文化認同的堅守。 第三部:島嶼命運的交接與新秩序的建立 十九世紀末,臺灣歷史迎來了最為關鍵的轉折點——依據《馬關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 1. 割讓前後的社會心理斷層: 本書細膩描繪了「割讓」作為一種政治行為,如何在民間引發的巨大心理震盪。探討了「義軍」的組織、抗日的過程,以及抵抗最終失敗後,部分知識分子與官僚選擇的去留與抉擇。分析了數萬人(如劉永福的殘餘部隊及部分士紳)南遷或撤離的歷史意義,這標誌著傳統精英階層在臺灣的集體式退場。 2. 殖民治理的早期部署: 在割讓後的數年內,日本當局在臺灣進行了極為嚴苛的軍事佔領與初期的行政佈局。本書將分析這些初期的殖民政策,如何迅速地重塑了土地所有權、稅收體系和社會階級劃分。探討殖民政府如何利用臺灣既有的族群矛盾和地方派系,來實施其「以夷制夷」的統治策略,為接下來的現代化殖民統治奠定基礎。 3. 邊界與認同的重塑: 透過對當時的官方檔案、私人信件及外國使節報告的交叉比對,本書試圖還原出,在一個時代的尾聲,臺灣人的身份認同處於何種模糊狀態:是掙扎於清帝國的餘暉,還是被迫面對一個嶄新的、充滿不確定性的日本帝國未來? --- 本書特色: 這部著作基於豐富的檔案資料,結合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分析視角,旨在超越單純的政治史敘事,深入挖掘十九世紀臺灣社會在面對內憂外患時,不同階層(從底層墾民、原住民、到地方士紳)的生存策略與集體記憶。它提供了一幅層次豐富、充滿張力的歷史圖景,讓讀者理解今日臺灣社會結構的許多根源,皆深植於這劇烈變動的百年之中。這是一部關於「前現代的終結」與「現代化初聲」的深度田野考察。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869 聖.朱利安.愛德華茲
1871 約翰.湯姆生
1875 黎芳(賴阿芳)
1885 佛明.安德烈.薩勒
1893 凱密.安博-于額(于雅樂)
1895 小川 一真
1890∼1900 禮密臣(達飛聲)
∼1900其他未知寫真家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02428
  • EISBN:978626970247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6.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具有个人魅力,简直是独树一帜。作者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和犀利的洞察力,文字中不时闪现出令人会心一笑的调侃,但这种幽默绝不是肤浅的,它总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的。这种文风让我在阅读那些严肃的历史论述时,也能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愉悦感。我特别喜欢那些作者自己加入的旁注和评论,它们像是和老友在咖啡馆里闲聊,分享着对往昔的独到见解。这种亲切感大大拉近了历史与现代读者的距离,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一位博学的智者进行一场充满乐趣的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自然,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讲解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反而更像是一场充满故事性的口述。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兴趣,总能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小场景中。读起来完全没有压力,知识点是潜移默化地被吸收进去的,而不是硬塞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细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情感,仿佛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带着深深的眷恋和洞察力在描绘一切。这种温度感,是冰冷的文字资料所无法比拟的。它让我对那个时期的社会风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不仅仅是记住了一些年代和人名,而是真正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

评分

这本书在某个特定的主题上进行深入挖掘的能力,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试图涵盖一切,而是聚焦于那些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侧面,然后将其剖析得淋漓尽致。这种专注性使得全书的论述非常具有穿透力,读者能从中获得关于特定主题的极其深入的见解,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概述。我感觉到作者在资料搜集和考证上下了巨大的功夫,很多引用的细节和旁证都显得非常扎实可靠,让人信服。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最终汇聚成了对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可以说,这本书为我对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理解设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越了我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又带着点现代气息的混搭风格,一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光是封面那几幅色彩斑斓的旧时风景插画,就仿佛把我瞬间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特地选了电子版,主要是想在平板上看那些精细的细节,事实证明这个选择很明智。屏幕上的色彩过渡和细节表现力非常出色,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美感交织在一起,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对于那些专注于视觉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色彩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敬意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欣赏那些插图背后的构图和用色技巧,感觉自己像个穿越时空的观察者,透过艺术家的眼睛重新审视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真的相当惊人,但最妙的是,它把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专业信息处理得非常易读。我常常惊讶于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社会结构、贸易路线、乃至地方行政变迁,用如此清晰且富有画面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每一个章节的逻辑衔接都处理得天衣无缝,读完一个部分,自然而然就会对接上后面的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闭环。对于我这种对特定历史时期有一定了解,但总感觉缺乏系统性整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及时雨。它填补了我认知上的很多空白,也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框架去重新梳理我已有的知识体系。我甚至觉得,如果高中历史课本能采用这种编排方式,我当年肯定能拿到更高的分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