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 (電子書)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傑明
圖書標籤:
  • 中國曆史
  • 1949年
  • 中國革命
  • 曆史
  • 政治
  • 電子書
  • 近代史
  • 戰爭
  • 紀實文學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共產黨為什麼會贏?……本書是對二十世紀最重要歷史事件的齣色紀錄!
節奏明快的行文中充滿瞭令人不忍掩捲的細節,
生動地再現瞭一九四九年發生的事件。」
 
  1949年之前,世界爭鬥的主要場域在歐洲。到瞭1949年,剋裏姆林宮以其極權專製政權總是齣人意錶的特性,突然將侵略攻勢轉嚮亞洲……一年之內,中國淪陷,南韓被孤立,緬甸與印度支那搖搖欲墜。英國和美國的公眾輿論還沒能清醒過來因應這波新危機,半個亞洲已然陷落……
 
  1949年在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其影響範圍遍及世界各地,影響時間更直到二十一世紀。在這動盪混亂的一年裡,原先較親西方的蔣介石政府戲劇性崩潰,敗戰於毛澤東和他的軍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三個大敘事主線:橫掃全國的巨大軍事力量、一度曾權勢熏天的領導人齣逃流亡、以及旁觀局勢發展的外國列強產生的警覺與驚恐。所有知名的革命人物都在書中登場。
 
  不過同樣也捲入內戰漩渦的,還有那些沒那麼齣名的軍事和政治領導人,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平凡普通」的中外民眾,其中包括經常受到忽視,卻在蔣政權中扮演極關鍵角色的「桂係」(李宗仁與白崇禧);一位為瞭躲避戰禍,帶著幼兒從傢鄉齣走的年輕農村女子(作傢龍應颱之母應美君);一位上海著名實業钜子(劉鴻生),以及一名來自河南南陽的中學生,他和同學一起,由老師帶領著嚮南方齣發,隻為尋找安全的避難托身之地(詩人及作傢瘂弦)。本書作者何傑明追蹤中國領導人物和平民百姓在1949年的境遇,揭示齣在這個關鍵年分中,人們的遭遇、餘波和影響後果。
 
  1949年的遺緒,直到今日仍舊引發迴響。何傑明對這一年進行瞭生動細緻、扣人心弦的書寫。
 
讚辭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佳作……。這本書細緻入微地迴答瞭以下這個大哉問:共產黨為什麼會贏?……本書是對二十世紀最重要歷史事件的齣色紀錄。——《南華早報雜誌》(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Magazine)
 
  (本書)為這一年的重大歷史事件提供瞭逐日而迷人的記述……。對於那些希望更深入瞭解這個主題的讀者們,本書提供瞭良好的基礎。——《亞洲時報》(Asia Times)
 
  增益瞭我們對毛主席崛起之路的瞭解。——《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一部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年的優秀新作。——《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對於學生和一般讀者來說,這是一本精彩的讀物,本書論述為什麼1949年是決定性的關鍵一年,它改變瞭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傢的命運。本書生動地錶明,共產黨並不是乘著席捲中國的大革命浪潮上臺,而是像過去歷代王朝那樣,通過軍事徵服奪取瞭天命。——曾銳生(Steve Tsang),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教授兼中國研究所所長、《香港近代史》(A Modern History of Hong Kong)作者。
 
  最近中國慶祝瞭一場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革命七十週年。何傑明揭示瞭共產黨在那劃時代的一年中取得的勝利,以及國民黨的屈辱失敗。這本書經過深入研究,以優雅的節奏講述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闡明瞭當今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正在發生的事情。——西濛.史考特.普朗默 (Simon Scott Plummer),《泰晤士報》(The Times)東亞專題撰稿人、《每日電訊報》外交特派記者兼首席作傢召集人,書評文章常見於《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和《國際天主教新聞版訊》(The Tablet)。
 
  研究深入、文筆優美之作。——《版訊》
 
  《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是一項引人注目的成就。首先,作者何傑明清晰而平衡地記述瞭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運動之一——中國共產黨革命奪權背後的巨大動力。但作者隨即對支持和反對革命陣營的人物進行細緻的描寫,刻劃他們的情感與遭遇的睏境,賦予本書深刻的人文底蘊與動人的核心。這是一部關照範圍宏大的史書,但是別具隻眼,對於關鍵事件背後之複雜性質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能力。——芮納.米德(Rana Mitter),前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著有《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中國義戰》(China's Good War: How World War II is Shaping a New Nationalism)等書。
 
  1949年中國共產黨軍隊打敗中國國民政府軍隊,取得內戰的勝利,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歷史高潮之一。它不僅決定瞭中國後來的政治軌跡,也塑造瞭臺灣和香港的未來道路。《一九四九:中國革命之年》生動地描寫齣中國長期權力鬥爭的最後一幕。作者何傑明利用大量的私人文件、檔案和中文著作,完成瞭一項艱難的壯舉,即創作齣一部真正引人入勝的學術史。他的文字準確精闢,下筆優雅而帶有熱忱。從政治和軍事領導人到「平凡」個人等不同角色的多重視角來描述這段歷史,他節奏明快的行文中充滿瞭令人不忍掩捲的細節,生動地再現瞭1949年發生的事件。」——艾希(Bob Ash),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名譽教授。
曆史的側影:二十世紀中葉中國社會變遷的多元敘事 引言:時代的脈搏與記憶的碎片 曆史的洪流總是由無數微小的水滴匯聚而成,每一個看似尋常的個體命運,都摺射齣宏大敘事下難以捕捉的真實紋理。本書並非旨在復述已被廣泛研究的重大政治軍事事件,而是試圖將目光投嚮1949年前後,中國社會肌理中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略、卻至關重要的生活側麵、文化思潮的碰撞以及普通人在劇變中的掙紮與適應。它是一部關於“邊緣”的史詩,關注的是權力轉移過程中,社會結構、日常生活、文化認同如何被重塑的過程。 第一部分:城鄉二元結構的張力與消解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中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對立,尤其是在1940年代末期這一關鍵的轉摺點。我們細緻考察瞭城市知識分子群體在政治風暴來臨前的迷茫與選擇。不同於以往集中於“站隊”的描述,本書更深入地挖掘瞭他們思想的內在矛盾:一方麵是對舊有秩序(無論是戰時體製還是半殖民地色彩的都市文化)的批判與疏離;另一方麵,對未來意識形態的深刻疑慮與不確定感。 例如,我們通過對當時齣版的幾份小型文學雜誌的分析,揭示瞭“新舊交替”時期文化精英群體內部的“精神漫遊”。書中詳細描繪瞭上海、北平、南京等大城市中,咖啡館、沙龍、舊書店如何成為思想交鋒的微觀戰場。這些精英們所珍視的西方現代主義、自由主義的涓涓細流,如何在新的政治浪潮下,或被迅速淹沒,或被巧妙地“轉化”為新的錶達形式。 與城市的精緻與焦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鄉村的深層動員與重組。本書摒棄瞭將鄉村簡單視為被解放或被壓迫的二元標簽,轉而描繪瞭不同地區鄉村社會內部的復雜權力結構。通過對口述史料的梳理,我們得以窺見地方士紳、宗族勢力、以及新型基層組織在權力真空期或權力交接期如何進行微妙的博弈。特定區域的土地關係、人情網絡,在外部力量的介入下,産生瞭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農民對“解放”的理解並非鐵闆一塊,它夾雜著對舊有壓迫的清算、對新秩序的樸素期待,以及對未來生計的實際擔憂。這種復雜性,是理解整體社會結構轉變不可或缺的一環。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的重構與物質世界的變遷 曆史不僅僅是宏偉的宣言和軍事部署,它更滲透在柴米油鹽之中。本書的第二部分緻力於考察1940年代末期至1950年代初,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劇烈變動。 1. 物價、貿易與金融秩序的重塑: 這是一個充滿經濟劇變的時期。長期通貨膨脹的結束,新貨幣的發行,以及對投機資本的嚴厲管製,是如何影響普通市民的儲蓄、消費習慣乃至社會信心的?我們考察瞭不同階層(工人、小商販、小職員)如何應對金融體係的徹底“歸零”和重建。這種物質層麵的劇變,對社會心理的衝擊,往往比政治口號來得更為直接和深刻。 2. 身體、健康與公共衛生觀念的覺醒: 戰亂時期,疾病與公共衛生狀況惡化是普遍現象。本書關注瞭在新的國傢機器開始介入社會管理後,對傳統醫療體係(中醫、民間療法)的態度轉變,以及新式公共衛生運動在城市和鄉村的初步推行。例如,對特定疾病的防治運動如何成為新政權動員民眾、建立國傢權威的早期試驗場。書籍描繪瞭人們在麵對傳染病和新醫療知識時,從抗拒到接受的心理曆程。 3. 語言與符號的革命: 符號和語言是構建社會認同的基石。本書探討瞭在新政權建立之初,特定詞匯的消亡與新生。哪些日常用語被賦予瞭新的政治意義?哪些舊有的稱謂(如“先生”、“太太”)開始變得敏感甚至危險?通過分析當時的報刊、宣傳品以及私人信件,我們可以看到語言如何迅速成為一種社會忠誠度的試金石,以及個體如何在日常交流中,進行審慎的自我審查。 第三部分:文化的斷裂與新的審美範式 文化領域在這一時期經曆瞭劇烈的震蕩。本書將重點放在“美學”與“意識形態”的交集處,而非純粹的意識形態批判。 我們深入分析瞭電影、戲劇和音樂在權力更迭中的角色轉換。以往被視為娛樂或藝術的載體,如何被迅速納入新的宣傳體係?書中探討瞭舊有藝術人纔的“改造”過程,以及他們如何在其創作中,尋求錶達個人情感與服從時代主題之間的微妙平衡點。 此外,女性角色的書寫與重塑也是本部分的重要議題。傳統傢庭結構被挑戰,女性參政、參與勞動成為時代主題。本書通過分析當時的文學作品和生活指南,審視瞭“新女性”形象的塑造過程——她既是勞動者,又是革命的參與者,但她個人的情感需求和傳統中的性彆角色,是如何在新範式下被擠壓或重新定義的?這種對“新身份”的塑造,充滿瞭理想化的藍圖與現實生活的摩擦。 結論:未竟的曆史迴聲 本書最終試圖證明,1949年前後的中國,是一幅由加速的政治變革、緩慢的社會適應、以及被中斷的文化演進共同構築的復雜圖景。我們所看到的,不僅僅是政權的更迭,更是一代人關於“何以為人”、“何以為傢”、“何以為國”的根本性重估。這些重估留下的痕跡,如同地殼下的斷層,至今仍在影響著中國社會的深層結構與集體記憶。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審視這段曆史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的視角,強調曆史的豐富性遠超任何單一的敘事所能涵蓋的範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傑明
 
  何傑明(Graham Hutchings)是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研究員和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名譽教授。他在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八年間擔任牛津分析國際顧問公司(Oxford Analytica)的負責人和《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的中國特派記者、特約撰稿人,他是中國歷史專傢,也是《現代中國:崛起的夥伴大國》(Modern China: A Companion to a Rising Power)的作者。他目前正在撰寫香港第十七任總督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爵士的傳記。
 
譯者簡介
 
廖彥博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係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係博士班。
 
  著有《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悲歡離閤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與白先勇閤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
 
  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OK正傳》、《驚悚大師希區考剋:重返驚魂記》、《漫遊中古英格蘭:十四世紀生活風物誌》、《流離歲月:抗戰中的中國人民》、《紙的大歷史》、《社群.王朝:明代國傢與社會》、《中國的靈魂:後毛澤東時代的宗教復興》、《世紀中國:近代中國百年圖像史》、《帝國迴憶》等書。

圖書目錄

臺灣版序
捲首謝詞
人名地名音譯謹誌
一九四九年大事記
一九四九年主要人物介紹

前言
導論:南京危機時刻 
第一章  死敵 
第二章  「要來的事件」 
第三章  和平姿態 
第四章  「海上中國」 
第五章  打過長江去 
第六章  拿下大城市 
第七章  兩個人間  
第八章  毛的新世界 
第九章  終局之戰 
第十章  餘波:一九四九年的漫長陰影

附錄
參考書目
註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740204
  • EISBN:97862637403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4MB

圖書試讀

前言
 
  一九五○年三月一日,英國駐北京助理武官嚮倫敦的上級呈交瞭一份迴顧去年軍事情勢的報告。「一九四九年將會成為中國及世界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他寫道:
 
  在軍事領域尤其如此。在如此廣袤的地帶發動如此龐大的軍隊進行內戰,在歷史上此前未曾有過。超過五百萬的國民黨和共產黨軍隊……參與戰鬥,而在許多情況下,勝利一方的軍隊在完成戰役時,距離攻擊發起的地方已有一韆英裏之遙,並且除瞭中國西南地區散布著幾處還在負隅頑抗的地方之外,共軍已擊潰瞭國民黨在大陸上一切有組織的抵抗。
 
  裘德瑞(R. V. Dewar-Durie)中校對於他在報告中提及的若乾變化深有瞭解。他提交的這份急件報告,信箋上還印有「英國駐南京大使館」的字樣。可是在他撰寫這份報告的時候,英國駐華大使館早已換瞭模樣:它原先派駐的中華民國政府已經倉皇撤離,在大陸上的統治宣告結束。英國駐華使節團及其外交機構現在以北京為活動中心,這是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稍早之前,也就是一九五○年一月六日,在帶有若乾爭議的情況下,倫敦已正式承認北京為中國閤法政府。英國駐北京代辦處在東交民巷原使館舊址開始運作,使館位於市中心地段,規模適中,但是地位卻頗有爭議。英國身為昔日在華列強之一,竟然未被北京這個共產主義新政權承認為主權國傢,而其「駐華使館」在中國人的眼中,隻不過是「談判代錶」的辦公處而已。
 
  史傢經常運用歷史上的單一年分做為稜鏡,藉以檢視形塑一個時代的種種關鍵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甫結束的那段時期尤其如此,一九四五年、一九四六年、一九四七年及一九四八年,各自都有聲稱該年最為關鍵的提倡者。令人好奇的是,儘管中國發生的事件,在這些論述中曾多次被提及(雖然不是全部),但一九四九年卻很少被挑選齣來作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年,至少從更廣泛的意義來看確實如此。
 
  當時的人們或許會感到訝異。一九四九年一開年,美國知名記者夏剋福德(R. H. Shackford)就以「一九四九:決定性的一年」為標題撰文分析,聲稱「新的一年或許將會決定西方強權與俄國之間,是否能在不爆發另一場戰爭的情況下,彼此『和平共存』。」他列舉齣幾項將會影響結果的因素,其中包括「目前在中國進展中的事態,實際上可能使得西方僅存的聲望,在這個動盪阢隉的不幸之地被徹底抹滅、掃除殆盡。」
 
  到瞭這一年行將結束的時候,一位僅署名為「歐洲學生」的作者,發錶瞭下麵這番議論:「一九四九年無疑是大戰結束以來在全球事務層麵上最為重要的一年。這一年裡我們見證瞭決定人類命運的鬥爭發生徹底的轉變——而西方世界對這樣的轉變反應遲緩,終將麵臨巨大的危險,」他繼續說道:
 
  一九四九年前,世界爭鬥的主要場域在歐洲。然而到瞭一九四九年,剋林姆林宮以其極權專製政權總是齣人意錶的特性,突然將侵略攻勢轉嚮亞洲,而亞洲猝不及防,沒有任何政治或經濟方麵的防備。一年之內,中國淪陷,南韓被孤立,緬甸與印度支那搖搖欲墜。英國和美國的公眾輿論還沒能清醒過來因應這波新危機,半個亞洲已然陷落;剩下的一半也立即就要麵臨到西歐在一九四七年春季時遭遇到的險境。當時的西歐靠著馬歇爾計畫搭救,遏止瞭俄國的野心,並且穩定住歐洲的局麵。
 
  論述到目前為止,極有說服力。可是,我們不妨在一開始就提問:在談論中國這樣一個有如此悠久歷史的國傢時,一九四九那一年到底發生瞭什麼事情?就算我們將為時三年(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九)的中國內戰看作是中國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捩點好瞭(它確實也是),難道我們就不能將一九四七年、或一九四八年看成那關鍵轉捩的一年?難道我們不能將這至關緊要的十二個月,看成共產黨人能不能拿下全中國、並且將這個龐然大國導嚮一條全新的革命之路,將冷戰延伸到整個亞洲,使之成為真正全球衝突的決定性關鍵時代嗎?這一主題,歷來爭論不休。有兩部中文著作——分別是金沖及的《轉摺年代:中國的一九四七年》,以及劉統所著《中國的一九四八年:兩種命運的決戰》——各自帶著若乾信念,為他們認定的關鍵年代提齣充分的理由論據。
 
  金沖及認為一九四七年是關鍵的轉摺年代,因為中國民眾在這一年對於內戰兩方陣營的支持模式起瞭變化。這樣的改變,很大程度上(但不僅僅是)起源自中共的土地改革政策,一九四七年是中國共產黨贏得其治下民眾擁戴的年分。相反的,政府卻未能在其轄區之內團結民眾。正是中共在收攬民心上獲得成功(以及國民黨人在這方麵的失敗),使得人民共和國得以在一九四九年建立。對劉統來說,一九四八年纔是決定性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中,且不論其他,正是由於中共在東北與華北取得一係列驚人的軍事勝利,這纔造成國民黨統治的崩潰。
 
  發生在一九四七年和一九四八年的事件,固然為接下來後續那一年事態的發展打下瞭基礎。可是英國駐華助理武官裘德瑞聲稱一九四九年發生的事情具有關鍵意義,以及他賦予這一年更為廣泛深遠的重要性,卻是言之成理的。一九四九年一月上旬時,毛澤東領導的共軍纔占據瞭不到一半的中國疆域。而在此同時,儘管有大量的證據顯示,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必須仰仗奇蹟齣現纔能延緩共軍的進展,更遑論扭轉這種態勢,然而國民黨崩潰之快、其程度之徹底,還是令身在局中的人與局外的旁觀者為之深感震驚。到瞭一九四九年底,國民黨已經被逐齣大陸,隻殘存幾個孤立的小據點,而蔣氏對中國沿海島嶼(主要是臺灣、海南島以及舟山群島)的控製,此時看來也岌岌可危。在這十二個月的時間裡,中共的軍事勝利改變瞭「中國的意義」,重塑瞭全球政治格局。
 
  軍事勝利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誕育齣一個強大、中央集權的國傢體製,在短時間內就達成瞭過去二十多年間國民黨無法實現的兩大成就:一是統一全中國(臺灣除外)、並加以治理;二是以激進的新條款和外國強權打交道。新政府打著「中國版馬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大旗,治理這個當時約有五億人民、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傢;新中國宣稱嚮蘇聯「一麵倒」,中共領導人期望能從蘇聯獲得安全保障與經濟援助,甚至有段時間還嚮蘇聯尋求思想意識形態上的指導。執政之初,它嚮本國人民與外界展現齣「溫和中庸」的麵目;在毛澤東所撰〈論人民民主專政〉中,似乎除瞭「反動派」和「封建餘孽」之外,所有人都有活動空間。但是中共的新國傢體製以非凡的能量鼓舞、組織人民,並且確實「要求」中國人民,以「群眾動員」和全民參與的形式,按照全新的路線,重新塑造他們的政治、社會和經濟。於是中國社會,就算不是在一夜之間,至少也是在極短期間內徹底「政治化」,這代錶著他們與過去的自我再一次決裂。
 
  儘管有上述這些進展,近年來學者開始質疑「應該將一九四九年(或是一九四七年、一九四八年等任何單一年分)看作是近代史上分水嶺」的論點。在他們看來,近代中國的歷史具有隱含潛在的連續性貫串其間。身處革命的灼熱浪潮之中,很容易忽略這些更為廣泛的主題和趨勢,所以這個論點很站得住腳。
 
  但是,這樣的論點不宜過度引申。中國在政治行為、政策、製度、國傢領導階層和全球結盟陣營等層麵發生的重大變化,使得一九四九年成為極為關鍵的一年——中國擺脫瞭西方的軌道,轉而以史大林的蘇聯與東歐的新「人民共和國」為取法仿效的榜樣。發生在一九四九年的各項事件,為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提供瞭答案:在何種政治條件之下,中國追求的富強階段纔會齣現?問題的答案決定瞭這些目標的本質,以及如何實現這些目標的途徑。它還對亞洲許多地方產生瞭劇烈的影響,尤其是那些西方強權,它們在華的商業和戰略利益突然陷入危險之中。麵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西方列強尋求(以各種不同方式)「遏製」新中國及其所代錶的一切。
 
  認為「一九四九年是中國史上的關鍵分水嶺」的觀點,因為這一年造成的重大影響,以及中國「大內宣」敘事世代傳承的效應,而更增添分量。共產黨人的軍事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構成今日中國「開國神話」的主要內容。這些敘事為當前的政權建構齣歷史和意圖,從而使現政權具備正當性;閤法正當性是普天之下所有政權的命脈所在,對於那些未能憑藉真正的普選取得統治授權的政權來說,更是如此。過去七十年中,在毛澤東當政時期以及之後,中共的政策發生瞭多次重大變化,導緻黨刻意淡化黨史上發生過的某些歷史事件和片段,有時候甚至幾乎是採取視而不見的做法(至於文化大革命,則是將一整個時代完全略去)。對於一九四九年發生的事件,中共還未曾採取過諸如此類的做法。它們將來也不會遭遇類似的待遇:因為黨的統治無法承受去譴責那段使其得到天下的歷史。
 
  此外,許多導緻黨在一九四九年成功奪權的因素,如今也構成部分中國政治當中的「必備擺設」。或許其中最主要的是基於以下這樣的信念:中共的領導以及黨對政治權力的壟斷,與中國的太平福祉是密不可分的——這種信念並非所有人都認同,但是絕不僅限於黨內本身。黨在一九四九年「解放」瞭全中國。從那時候開始,中共就一直領導著這個國傢,不可否認的是,一九五○年代後期的大躍進和一九六○年代的文化大革命都是黨帶來的災難浩劫。但是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它所推行的政策改善瞭數億人民的生活水準,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大大提升瞭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共官方經常掛在嘴上的口頭禪是:要不是有共產黨當傢,這一切都辦不到。倘若中共同意開放政權,結果在競爭激烈的選舉中遭到推翻或擊敗,肯定預示著國傢將大難臨頭。到時候,中國人民將從解放變成慘遭奴役,奴役者或者是掠奪成性的外國強權,或者是自私自利的本國勢力,又或者可能兩者兼而有之,勾串在一起。
 
  一九四九年還影響瞭當今中國人生活的許多層麵。這些層麵包涵瞭以下事實:掌控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是黨,而不是國傢;法治最終取決於黨的意嚮,而不是專業法官的裁決;媒體必須緊緊跟隨黨的路線;公民社會隻能在黨設下的容許範圍內蓬勃發展。在這份影響清單上,可能還要再添上幾項真理:除非是黨批準許可的政治運動,否則人們隻能公開盛讚中國領導人,而不準公開批評、嘲諷或是攻擊他;中共對於閉門秘密決策的堅持和執著,以及它對於中國國傢主權受到輕衊侮慢抱持著極度敏感的態度,不論這種輕視是真實存在的,還是齣於它自己認定。上述這些情形,在人民共和國建立時期及隨後都相當顯著。實際上,正是因為有瞭這些情形,纔促成人民共和國的建立。它們到今天仍舊定義著治理中國的各個層麵。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味,它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保持瞭散文般的可讀性,這在嚴肅的曆史著作中是相當難得的品質。作者的遣詞造句考究,用詞精準,尤其在描繪那些充滿張力的曆史瞬間時,畫麵感極強,仿佛能看到空氣中彌漫的硝煙味和人們焦急的眼神。例如,書中對某個關鍵節點信息傳遞失誤的描述,寥寥數語,卻將那種等待判決的煎熬和隨之而來的狂喜或絕望描繪得淋灕盡緻。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時處理得非常巧妙,他並非簡單地堆砌原始文本,而是將引用的內容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論述體係中,使之成為增強論點的支撐而非纍贅。這使得整本書讀起來行雲流水,一氣嗬成,學術性和文學性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平衡點。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引人注目,那種略帶陳舊的排版和深沉的色調,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我一直對近現代史,特彆是重大轉摺點上的細節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教科書上的宏大敘事總是缺少瞭點溫度和人情味。拿到這本書後,我立刻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吸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文字中流露齣的那種冷靜而又不失洞察力的筆觸,他似乎不僅僅是在記錄事件的發生,更是在嘗試挖掘事件背後那些復雜的人性掙紮與抉擇。比如,在描述那些關鍵人物的心路曆程時,那種細緻入微的心理刻畫,讓我仿佛能穿過時間的迷霧,真切地感受到身處曆史洪流中的人們,他們內心的矛盾、希望與恐懼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這種對個體經驗的關注,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革命”這個詞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政治口號,而是無數個鮮活的生命在時代浪潮中的搏擊與沉浮。這本書無疑為我對那個特定年份的曆史構建瞭一個更為立體和豐滿的框架。

评分

從純粹的信息獲取角度來看,這本書提供瞭極其詳實且結構清晰的資料索引和時間軸梳理,這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研究那個特定年份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資源庫。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敏感或爭議性議題時所錶現齣的剋製與公允。他沒有迴避那些難以啓齒的事件,但處理方式極其審慎,更多地是通過交叉對比不同的口述曆史和官方文獻,讓讀者自己去形成判斷,而不是直接給齣蓋棺定論的結論。這種“引導式”的寫作手法,極大地提升瞭讀者的主動思考能力。總而言之,這本書不隻是一個關於1949年的記錄,更像是一堂關於權力運作、社會變革以及人類如何在劇變中適應和重塑自身的深度課程。它成功地激發瞭我對那個時代更深層次的好奇心,並激勵我去探索更多相關的文獻。

评分

我個人認為,評估一部曆史著作的價值,很大程度上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挑戰甚至重塑我們既有的認知。這本書在這方麵展現齣瞭驚人的力量。它並沒有滿足於復述已被公認的事實,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長期以來被邊緣化或被刻意淡化的側麵因素。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論及資源分配和地方勢力動態處理上的分析,那部分內容提供瞭不同於傳統敘事的視角,揭示瞭勝利背後所付齣的巨大代價,以及新政權在鞏固權力過程中所麵臨的現實睏境。這種多維度的審視,使得整個曆史圖景變得更加復雜和真實。讀完後,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必然性”的理解,曆史的走嚮往往充滿瞭偶然性和無數個‘如果’的可能性。它強迫讀者跳齣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二元對立,去理解在極端環境下,所有參與者都在遵循著一套特定的生存邏輯進行博弈。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閱讀這類曆史著作是持保留態度的,因為很多時候,曆史的闡述容易陷入枯燥的史料堆砌,或者乾脆變成某種單一視角的宣傳工具。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它並非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而是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微觀的個體故事穿插結閤。在某些章節,它的推進速度快得像一場疾風驟雨,讓人應接不暇,仿佛親曆瞭戰火的洗禮;而在另一些關鍵的轉摺點,作者又會放慢速度,用大量的篇幅去解析那些決定曆史走嚮的會議、談判,或是那些在幕後默默布局的智囊團的思考過程。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和趣味性,即便是對曆史不太感冒的朋友,也能輕鬆地被其情節所吸引。閱讀體驗上,電子書的格式也十分友好,便於隨時隨地進行檢索和批注,這對於深入研究特定事件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