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作者提出對孫中山先生思想作為中國現代化方案之省思與詮釋,並企望從一實質的、實際的與實用的觀點發展現代化的中國管理模式、中國倫理模式與中國策略思維模式,俾能更進一步促進中國社會更深入、更廣泛,但也更完美的現代化。
本書為作者提出對孫中山先生思想作為中國現代化方案之省思與詮釋,並企望從一實質的、實際的與實用的觀點發展現代化的中國管理模式、中國倫理模式與中國策略思維模式,俾能更進一步促進中國社會更深入、更廣泛,但也更完美的現代化。
成中英
湖北陽新縣人,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九日生。國立台灣大學畢業、美華盛頓大學哲學碩士、哈佛大學哲學專業哲學博士。執教於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逾二十年,現任哲學系教授。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客座教授兼系主任與哲學研究所所長,美國耶魯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美國紐約大學哲學系訪問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客座研究教授等職。
主研當代分析哲學、語言哲學與科學哲學、中國先秦哲學與宋明理學,近年致力發展「本體詮釋學」、「易經哲學」與「中西哲學融合」,頗著成效。已出版書中包括「歸納理論」「心物同一問題」「載震原善研究」(以上英文);「中國哲學與中國文化」、「科學真理與人類價值」、「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知識與價值」、「現代邏輯與方法學基本辭典」(以上中文),另已發表中英文哲學論文約一百餘篇。
前 言
二版序
代序:論知識分子與中國現代化的目標
第一章 導論與泛論:中國現代化的內涵與取向
第二章 文化問題:兼論民族主義的基礎問題
第三章 社會問題:兼論民權主義的基礎問題
第四章 生活問題:兼論民生主義的基礎問題
第五章 結論與總論:文化、社會與生活的綜合哲學
第六章 建立中國管理哲學
第七章 論工業化與倫理化的雙管齊下
第八章 談企業倫理的分析
第九章 戰略的哲學基礎分析
第十章 整體定位、應變創新的思考
版權宣告
封 底
序:
前 言
一九八三年春季,我在南港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擔任客座斫究教授,從事中國現代化思想的哲學基礎研究。我的主題是探索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如何理性的結合,以及此一結合的典範為何。我認定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提供了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理性結合的一個理想模式,也提供了一個有關中國現代化方法形式與實質內容上的典範。從這一個新的角度來考察三民主義思想,我認為不但可以打破三民主義作為意識形態的約束,還原出三民主義思想的歷史和哲學意義,也可以更進一步,同時也是更深一層分析和了解中國現代化面臨的價值目標與方法手段的認知、評估與抉擇問題。我在半年內寫成「論現代與傳統的理性的結合:三民主義的中西哲學基礎」專文,曾發表為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第十五種。我於該篇論文印出後發現,其中有許多錯簡及漏失的地方,很想有機會加以訂正。我也更積極的發揮中國現代化思考的哲學意義,在中西哲學與中西文化的結合以及中國哲學的落實應用等幾個重要關節上,提出系統的意見。本書大致實現了我的這兩個願望。
本書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分析的拓展了作為現代化思考的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哲學基礎意義,可視為中國現代化的問題學與方法學部份。第二部份分析的拓展了實行現代化過程中制度化與策略化問題。這些問題歸納凝聚為管理與倫理、策略與技術的哲學考察,此可視為中國現代化的管理學與倫理學部份。中山先生提供了一個理性的結合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化的理想模式,但如何落實此一模式於實際,如何從實際的西方經驗與世界經驗領取教訓,如何有效的吸取知識以及有效的應用知識,促使此一模式更為精密、更為充實,同時使中國傳統典西方現代的結合更為機動、更具成效,乃是本書的重點所在。
中國現代化將是一個多參數、多向度、多層面、多階段的輻射、回饋與發展過程,需要不斷的批評,不斷的分析,不斷的整合和不斷的把握。中國現代化的哲學省思將提供這種批評、分析、整合與把握,並將是中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輻射的重要一環。
本書第二部份中的「建立中國管理哲學」,曾發表於中國時報與中國論壇雜誌。「中國工業化與倫理化的雙管齊下」(原名「論工業化與倫理化」),曾發表於中國時報。「企業倫理的分析」(原名「談企業倫理」),曾發表於中國論壇雜誌。「策略的哲學基礎分析」(原名「戰略的哲學分析」)與「整體定位、應變創新的思考」(原名「整體定位、應變創新」),則分別發表於中華戰略學刊與實踐月刊。
这本电子书的篇幅看似不小,但内容密度应该非常高。我对那些试图在宏大叙事下捕捉细微差别的学者特别欣赏。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议题,但每个文明的路径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现代化,如果仅仅是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那无疑是放弃了自身的历史机遇。我关注的焦点在于“理性”的层面。我们通常认为现代理性是工具理性、科学至上,那么,中国的传统智慧——比如儒家的伦理关怀、道家的辩证思维——如何在不削弱现代效率的前提下,被重新激活并纳入新的知识体系?如果这本书能为这种“新理性”的构建提供路线图,那它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我希望它不是空泛的理论构建,而是能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的考察,来印证其哲学思辨的有效性。这种跨越时代的对话,需要极高的思想穿透力,才能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文化沙文主义的泥潭。
评分读这本书的感受,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与愉悦。现代社会的许多困境,诸如异化、意义感的缺失,往往源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疏离。如果中国的现代化仅仅是经济产值的提升,而精神世界却被架空,那么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这本书的哲学省思,应该会触及到中国人的“精神重建”这一核心命题。我期待它能清晰地阐明,在接受现代科学的精确性和逻辑性之后,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寻找到一种立足于本土经验的、具有解释力的世界观。换句话说,这本书是否能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一套更安顿心灵的哲学语言?这种语言,既要能对话全球前沿思想,又要能与我们祖先的智慧产生共鸣,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我相信,这本书正是在为此努力。
评分我通常对那些试图为国家发展提供顶层设计或宏大叙事的书籍持谨慎态度,但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省思”,即一种内在的反思和审视,这更吸引我。它不像是在论证“应该怎样”,而更像是在探究“为什么是这样”,并试图找出一条“可以怎样”的哲学路径。这种自下而上的、基于对既存思想资源的梳理与重构,往往比空洞的口号更具生命力。尤其在电子书这种媒介上,理论的逻辑链条必须非常清晰,才能避免读者在信息流中迷失。我猜测,本书的作者必然对康德以来的西方现代性理论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逻辑进行对比和参照。如果能看到这种跨文化哲学的精妙对话,这本书就值得我反复研读了。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思想史动态的读者,我发现一个很明显的趋势:那些真正深刻的洞见往往诞生于对既定二元对立的消解。这本书的标题直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这本身就打破了许多流行叙事中的“非此即彼”的僵局。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处理“结合”这个动作的。它是融合、是共生、还是某种动态的张力平衡?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哲学模型来描述这种结合的运作机制,比如在认识论层面,传统经验如何修正现代科学的普适性;在价值论层面,千年积累的道德观念如何规制技术伦理的边界。这类深层的问题,很少有书籍能正面迎击。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为成熟和包容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上,如何既不割裂历史,又能拥抱变革的巨大挑战。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深邃的思考,关于中国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那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以及如何让现代理性与古老的智慧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一直在寻找那种不只是停留在表面分析,而是能深入挖掘文化内核的著作。通常,当我们谈论现代化时,总会不自觉地将“传统”视为一种需要被克服或扬弃的障碍,但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一种更具张力的对话——“结合”。这种结合的可能性,在我看来,才是理解当代中国复杂性的关键。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扎实的哲学框架,去剖析这种内在的张力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价值体系乃至个体精神世界的。毕竟,一个没有根基的现代化大厦,总让人感觉少了一份厚重与坚实。这本书的作者如果能清晰地梳理出“传统”在哪些方面为“现代”提供了养分,又在哪些地方构成了阻碍,那无疑是对我们理解自身文化身份的一次巨大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