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校化危機:大學校方與學生自治面對政治力滲透與介入的挑戰 (電子書)

黨校化危機:大學校方與學生自治面對政治力滲透與介入的挑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賴彥丞
图书标签:
  • 黨校化
  • 大學政治
  • 學生自治
  • 政治介入
  • 高等教育
  • 中國大陸
  • 政治滲透
  • 校園政治
  • 權力關係
  • 學術自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來自台灣研究生的聲音:支持大學自治,反對政治介入學術!

  ◎詳細記錄分析臺大管中閔聘任案與林智堅論文案等五年來十多起高教類似案例。
  ◎政治勢力圖謀影響與掌控大專校院,到底是存有實情還是危言聳聽?
  ◎臺灣都民主化多久了,為何國立大學在選舉期間仍頻傳行政不中立?

  莫忘政治干預大學黑歷史!
  假如現在有具影響力的政治色彩鮮明學生團體,
  你的大學學生會有加入嗎?
  學生會應該致力於服務全體學生,
  而非獨厚特定黨派的學生支持者!
  反對學生會偏向特定政黨色彩,
  民主不是只有一種黨派的聲音!

  別讓大學變黨校!
  政客為了謀取政治利益於大學
  而無視「黨政軍退出校園」紅線
  這些現象儼然「房間裡的大象」般被集體視而不見。
  守護瀕危的大學自主、學術自由與學生自治,
  不只是校內教職員生的事,
  也需要全體國民的關注與監督!

 
知識的疆界與學術的堅守:大學在當代社會的定位與挑戰 本書深入探討了高等教育機構在當前複雜的社會、政治與技術變革中所面臨的多重困境與結構性挑戰。不同於傳統聚焦於單一學術領域或特定教學方法的論述,這部著作以宏觀的視野,審視了現代大學作為知識生產中心、人才培養基地以及社會批判者的多重身份如何受到內外壓力擠壓,並力圖在變局中尋找堅守學術自主與社會責任的平衡點。 第一部分:學術自由的界限與大學的公共性 在資訊爆炸與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下,大學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而是深刻嵌入社會肌理的關鍵節點。本書首先剖析了當代學術自由所面臨的「隱形枷鎖」。這些枷鎖不僅來自於傳統的意識形態控制,更體現在日益商業化、績效導向的評估體系之中。 一、量化指標的異化與學術追求的偏離: 大學的排名、研究經費的爭取,以及教師的晉升標準,越來越依賴於可量化的指標,如論文發表數量、引用次數(Impact Factor)等。這種「計量學術」(Metrics-Driven Academia)的趨勢,在客觀上提升了學術產出的效率,卻在主觀上嚴重扭曲了研究的初衷。真正的原創性、跨學科的深度探索,以及那些短期內難以見效但具備長遠意義的基礎研究,往往因為不符合當前的「熱點」或「顯性效益」而被邊緣化。本書細緻分析了這種量化壓力如何迫使學者進行「迎合式研究」,犧牲學術探究的內在價值,以換取外部的認可與資源。 二、大學的「市場化」轉型與公共服務角色的稀釋: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私立教育機構的興起,大學越來越被視為一種服務產品,而非公共財。學生及其家庭將學位視為投資回報的憑證,迫使大學必須調整其課程設置以迎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本書探討了這種轉變帶來的後果:一方面,教育成本飆升,加劇了教育不平等;另一方面,大學在培養具備批判性思維、人文素養的公民方面的責任被弱化。當教育目標趨於功利化時,大學作為社會良心和批判性聲音的作用便受到侵蝕。 三、知識傳播的新困境:從邊緣化到極化: 網際網路極大地拓寬了知識傳播的渠道,但也帶來了「迴音室效應」(Echo Chambers)和虛假資訊的氾濫。本書探討了大學在應對這一挑戰時的兩難:一方面,需要利用新媒體平台擴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必須堅守學術研究的嚴謹性與客觀性,避免自身淪為意識形態論戰的戰場。如何區分「專業意見」與「網路觀點」,如何教育學生在資訊洪流中辨識真偽,成為大學教育中緊迫的議題。 第二部分:治理結構的張力與內部協商的困境 現代大學的治理結構複雜,涉及校務會、行政高層、院系教授會以及廣大的教職員工與學生群體。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這些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力分配與協商機制,特別是當外部壓力滲入校園治理時,內部決策過程如何受到影響。 一、行政權力的強化與學術共同體的削弱: 在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許多大學紛紛採用類似企業的管理模式,強調效率與決策的集中化。這導致行政層級的擴張,校長和副校長的權力相對於傳統的教授治校體系(Faculty Governance)日益增強。本書分析了這種權力重心的轉移,探討了當行政決策凌駕於學術專業判斷之上時,可能對學術規劃、人事任免乃至研究方向產生的負面效應。這種結構性的張力,使得真正基於學術共識的決策變得日益困難。 二、校園內部意識形態的多元性與「取消文化」的影響: 當大學試圖在多元文化和社會正義議題上保持敏感和包容時,校園內部也可能產生激烈的價值觀衝突。本書客觀地分析了「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在學術環境中的兩面性:它可能成為邊緣群體伸張權益、挑戰既有權力結構的有力工具;但同時,若處理不當,也可能導致寒蟬效應,使學者在討論敏感議題時自我審查,進一步限縮了思想交鋒的空間。關鍵在於,大學如何建立一套能夠容納分歧、保障言論自由,同時又能維護基本學術倫理的溝通機制。 三、全球合作中的倫理考量與主權風險: 在科研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大學與跨國企業、外國政府的合作日益密切。本書專門闢章討論了這種合作帶來的地緣政治與學術倫理風險。當研究經費、技術轉移或學生交流涉及到敏感技術或意識形態爭議時,大學如何在追求全球影響力的同時,確保其研究成果不被用於不符合其核心價值的目的,以及如何保護研究人員的學術獨立性,是一個迫在眉睫的治理難題。 第三部分:學生的主體性與社會參與的困境 學生是大學的核心組成部分,他們的自治權利與社會參與度,是衡量大學活力與民主程度的重要指標。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向校園內部的生命力——學生的自我組織與對外部世界的責任感。 一、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轉變: 當代的學生不再滿足於被動地接收知識,他們期望在校園決策中有更大的發言權,並更積極地參與社會議題的討論。本書闡述了學生自治組織在爭取自身權益和推動校園改革中所扮演的角色。然而,這種參與往往面臨資源不足、組織專業性欠缺以及行政體系抵制等多重障礙。 二、校園作為社會縮影:外部政治對學生運動的投射: 大學的邊界從來不是絕對的。社會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意識形態衝突,往往會迅速在校園內找到投射點。本書探討了外部政治力量(無論是來自政府、商業團體還是特定社會運動)如何試圖影響或利用學生群體來達成其目的。當學生的自發性行動被外部力量「工具化」時,其初衷的純粹性與行動的有效性都將受到質疑。如何保持學生自治的獨立性,使其成為真正的批判性力量,而非政治代理人,是本書著重探討的課題。 三、公民教育的重塑:超越專業技能的培養: 面對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大學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具備理性、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面臨挑戰。本書主張,高等教育必須從過分側重於專業技能的訓練,轉向更紮實的人文與公民教育。這包括強化對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的理解,使學生能夠在複雜的社會結構中定位自己,並在面對制度壓力時,具備堅守價值觀的內在力量。 結語:在變動中尋找「錨點」 本書並非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旨在揭示當代大學在維持其學術核心、履行公共責任與應對外部壓力之間的複雜博弈。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知識權威受到挑戰、治理結構面臨重塑的時代,唯有通過透明的內部協商、堅守學術倫理的底線,並勇於承擔批判與反思的責任,才能在時代的洪流中,穩固其作為人類文明知識傳承與創新基石的地位。這是一場持續的、需要所有大學成員共同參與的「保衛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彥丞


  經歷:
  臺中市政府青年事務審議會青年代表
  POP Radio聯播網「學生問政團」成員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會中央總會學生代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會交通分會(交大學聯會)學生議員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務/教務/學生事務會議學生代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110學年度學生傑出貢獻獎(交大校區)(服務類)

  自介:
  中華民國國民,以身為臺灣人為榮,生於臺中市,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研究生,是合校前的國立交通大學末代碩班新生,參與學生自治、市府青諮與公民運動以捍衛自由、民主與人權,長期為學生權益、青年公參、性別友善發聲。
 

图书目录

作者序 / 走出校園,拒絕黨校:大學應該是社會的「中間地帶」      
 
第一部:序章
第一章 淺談過往校園的政治控制   
第二章 淺談當今校園中立之法規   
第三章 淺談政黨側翼       
第四章 給意圖介入校園之政治人物的忠告   
 
第二部:近五年來各大專校院之政治影響校園事件個案的探討與分析 
第一章 民主時代,政治力如何滲透並掌控大學?       
第二章 (0001)國立臺灣大學       
政治勢力結合特定校內師生意圖推翻管中閔校長當選聘任
政黨傾盡全黨之力對抗學校的林智堅論文學倫審議結果
第三章 (000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校方涉嫌協助政黨總統初選參選人王金平在校內造勢動員
第四章 (0007)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校方發全校信祝福美國政黨紐約市長初選參選人楊安澤涉嫌對他國內政指手畫腳
校長林奇宏涉嫌與黑金爭議苗栗縣長擬參選人鍾東錦談其競選教育政見
立院黨團總召致電校長關切對手陣營論文學倫案並下指導棋
新竹市議員候選人競選宣傳車開進校園
系所主管涉嫌率領師生於上班日參與新竹市長候選人林耕仁之交流座談會
第五章 (0008)國立中央大學       
校方租借場地給政黨做公投政治宣傳
系所替政黨部門之活動從事宣傳推廣
第六章 (0017)國立臺北大學       
校方與政黨地方黨部合辦政治研習營
第七章 (3002)臺北市立大學       
校方租借場地給臺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辦選舉造勢活動
第八章 高教環境面對政治力之因應淺見       
教育部
大學校方
校內基層教職員生
 
第三部:學生會,不該只有一種黨派的聲音   
第一章 「黨會體制」:學生會,聽黨話、跟黨走?     
第二章 個人學生自治論述雛形:《授權論》 
第三章 當學生會開始充滿特定政治色彩       
他們為何要拿學生會搞特定黨派色彩的政治表態?
學生會如具特定政治色彩的結果與代價
現行有具影響力的政治色彩鮮明學生團體嗎?
第四章 學生自治面對政治力之因應淺見       
教育部
大學校方與教職員
學生會與全體學生
 
結語 / 政黨節制吧,學校守法吧,學生會回歸本質吧!      
 
番外篇
(一)寫一首學生自治諷諭詩     
(二)我的大學珍藏:梅竹賽 清交情
 
註釋與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640436
  • EISBN:978626364056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1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走出校園,拒絕黨校:大學應該是社會的「中間地帶」


  「寧願最後徒勞無功,也不選擇無動於衷。」香港反送中民主抗爭期間,一位陳抗者在牆上如此噴漆。知名本土政治幕僚職人劇《人選之人─造浪者》金句:「這次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面對政治力對大學的滲透與介入,有不少人選擇群起唱和或默不作聲,但也有極少數人選擇公開表達異見以捍衛大學自主、學術自由、行政中立與學生自治。

  《大學法》第一條第一項:「大學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正因為大學被賦予如此崇高且神聖的任務,如同已故臺大校長傅斯年所言「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之精神」,比起其他各級學校如中小學而言,大學才得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
大學,理應是社會的「中間地帶」,意即該領域理應不屬於任何政治黨派的勢力範圍,更可謂超越特定黨派的存在,正因為有這些中間地帶,才使得我們的社會充滿各種不受政治力束縛的活力。然而,即便臺灣民主化已久,不論是校外政治勢力對學術機構的意圖染指,或是校內教職員生自甘淪為政治側翼鷹犬,都使得大學逐漸步向「黨校」的墮落。

  政黨傾盡全黨之力對抗大學學倫審查、校方借場地或協助候選人在校內搞造勢動員、學校與政黨地方黨部合辦政治研習營……,高教場域太多牽扯政治的謬事,根本與《大學法》所言之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等毫無關聯甚至背道而馳,但這些並非發生在戒嚴黨國體制的威權背景,而是在這幾年號稱民主享譽亞洲的臺灣,怎會讓人不會感到不寒而慄?行政中立,是對公務人員最基本的操守要求,豈能形同具文?

  同時,「學生會對外代表全體學生」幾乎是各大專校院學生會組織規程都有的字句,代表著每位學生自治參與者對全體會員同學們的莊嚴承諾「我受你所託並會為你發聲奮戰」。然而,特定的個人或組織卻毫無底線地一再踐踏這些莊嚴承諾,假藉促進公共參與之名行將自治公器窄化為個人政治宣傳工具之實,甚至對於不同立場的會內夥伴開始黨同伐異、政治鬥爭,使得學生會對外不再代表全體學生,而充其量只是獨厚了特定黨派的學生支持者。各位同學們,你們甘心學生自治被這群人把持與玩弄嗎?我不甘心,我非常不甘心。

  學生自治是否有受到政治勢力影響?全國整個學生自治圈卻往往諱莫如深,明明有跡象擺在眼前,政客為了謀取政治利益於大學而無視「黨政軍退出校園」紅線,這些現象儼然「房間裡的大象」(Elephant in the room)1般被集體視而不見。此時,總讓人想起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名言:「社會最大的悲劇,不是壞人的囂張跋扈,而是好人的過度沉默。」

  目前關於學生自治的專書少之又少,吾人四處翻找,終於尋到具代表性的一本在2010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11屆學生自治會會長林少軒所著《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學生會理念與實務筆記》2,當中由時任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范雲(現任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召委)的推薦序裡提到:「有年輕朋友在參與學生自治後非常失望,覺得曾經是理想的學生自治,已然淪為學生政客權力競逐的場域。」那時可是十多年前的時空,如今十多年過後的今天,情況有改變嗎?恐怕只有更糟,學生自治逐漸出現政壇那種最讓人厭惡的派系分贓、賄選綁樁、貪污舞弊、公器私用、黨國不分、黨同伐異、政爭不斷、造神運動──最大的諷刺是學生會在學校所擁有的權力與獨立已遠比十多年前大幅增長。

  我當然也有自己的政治立場與傾向,我以身為臺灣人為榮,高中時支持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2015年的反黑箱課綱學運,大學時聲援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民主抗爭運動、2022年的中國白紙革命民主抗爭運動。但近年來的時事尤其是林智堅的碩士論文學術醜聞3(相關護航林智堅的說法可參考由臺北市議員徐巧芯之團隊彙整之〈誰上了「抄跑」這台失智列車?〉4),使身為碩士生的我大受震撼與衝擊,尤其作為在新竹求學的理工人兼預聘半導體工程師,當我聽到林前市長稱「新竹產矽才有半導體產業」、把自身弊端重重的新竹棒球場自比為「世界級的臺積電晶圓也有不良品」時,還真是傻眼到無言以對。

  正是因為越是看不下去,所以才越想振筆疾書。但是,不能只當「憤青」,面對問題與弊端也不是只有批判,而至少應該分析原因並提供可能改善的方法。在本書的第一部到第三部,我原則上不會用太強烈的字眼去批評所看到的人、事、物,而是多用「問句」,有些問題或許會讓讀者發覺顯得「明知故問」──這正是在下的本意,透過明知故問讓讀者自行判斷當中的是非,找出到底是哪些人在睜眼說瞎話、考驗大眾智商。

  在寫這本書時,我盡量放下黨派立場之執著,除了不希望因政治立場而蒙蔽對基本是非之判斷,更因為學術不應受到政治之干預,我一字一句紀錄了近五年來大專校院政治影響校園事件之案例,個案類型包含但不限於境內政治勢力意圖滲透與介入大學校園、大學校方自身涉嫌行政不中立之爭議與疑慮,分析高教場域「泛政治化」(Para-Political)的氾濫成災,當然我也不怕本書出版後會遇到側翼網軍的何種人格謀殺。我在尚未離校與自去年5月以來高教界熱議的《大學法》修正案三讀前完筆,讓相關高等教育與學生自治議題「走出校園」,喚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也為當代高教崩壞危機留下永恆見證。

  一本默默無名的研究生寫的書有可能影響臺灣高教與學生自治嗎?「寧願最後徒勞無功,也不選擇無動於衷。」1940年在試圖逃離納粹德軍追捕而自殺的德國猶太裔哲學家班雅明(Benjamin)曾說:「正是為了那些毫無希望的事物,我們才被賦予希望。」從學生自治到高教環境,相信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和法律体系下的大学自治权是千差万别的。我很好奇,本书所聚焦的特定语境,是如何将“党校化”这个概念具体化、情境化的?这是否意味着一种对前苏联或东欧体系中高校角色的历史性借鉴或对比?或者,它指的是一种更现代、更技术官僚式的控制模式,例如通过评估体系和量化指标来间接塑造学术导向?我个人倾向于认为,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公开冲突,而在于将大学的运营逻辑彻底工具化,使其服务于特定的、短期的政治目标,从而牺牲了长期的、基础性的知识探索。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跨越不同制度的分析框架,让我们看到“政治力渗透”在不同“土壤”上开出的不同“花朵”,那么它的理论贡献将是巨大的。我期待看到对这种模式的深刻解构,以期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全球性结构性困境。

评分

这本关于高等教育和政治环境的书籍,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脊背发凉,它直指一个全球性的痛点:当学术机构的自主权遭遇外部政治力量的侵蚀时,那条看不见的界线究竟在哪里?我一直在思考,现代大学究竟是应该扮演知识的纯粹殿堂,还是必须适应其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复杂现实?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细致剖析这种张力,特别是“校方”与“学生自治”这两股力量在面对渗透时,采取了哪些具体的、甚至是微妙的策略。是妥协让步,是软性抵抗,还是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立场?历史上的无数案例都表明,对大学自由的挤压往往是社会自由度下降的晴雨表。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挖掘在不同政治体制下,这种“危机”的表现形式有何根本区别,以及那些试图坚守学术独立性的个体或团体付出了怎样的代价,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化解”或“适应”危机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或理论框架。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社会变迁的观察者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题目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青年一代的困境。我们这批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对“自治”的渴望是内在的,是对自我权利边界的天然维护。但当这份自治被置于一个庞大的、结构性的政治机器面前时,那种无力感是压倒性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而是能够深入到学生群体的微观心理层面——那种从理想主义的激昂转向现实主义的疲惫,是如何发生的?更进一步,校方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策略,那种为了保全机构整体利益而可能做出的微妙“站队”,对学生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造成了何种长远的破坏?这不仅仅是大学内部的管理问题,它折射出的是一种社会契约的脆弱性。如果大学本身都失去了批判和反思的能力,那么我们指望下一代在哪里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公民?这种深层的人文关怀和对未来社会领导力的担忧,是我期待从这本书中得到解答的核心。

评分

我对于探讨“权力渗透”的机制和技术细节非常感兴趣。究竟是通过资源分配的控制、人事任命的干预,还是通过更隐蔽的课程审查和话语权的引导来实现的?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政策变动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算计。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具体学科在特定时期是如何被重塑其研究方向和教学内容的,那将极大地增强其说服力。我特别关注的是“危机”的演变过程,它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一系列小步快跑的、看似合理的改革逐步完成的。这种渐进式的侵蚀,比突发的政治运动更难被察觉和抵抗。因此,我非常期待作者能以一种近乎技术分析的冷峻笔触,拆解这些渗透的“技术栈”,让读者能够识别出那些看似无害的表象之下隐藏的结构性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可能远超学术圈本身,它关乎一个社会如何定义和保护其智力遗产。从我的角度来看,大学的“危机”本质上是信任的危机。当学生不再完全信任校方的决策是基于教育的最高利益时,当教职员工对自己的研究自由感到不安时,整个知识生产链条就开始腐朽了。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平衡描述这种令人沮丧的现实与探讨积极的应对之道。一个优秀的分析,不应该仅仅是哀叹,而应该是一种对抵抗艺术的探讨。学生自治在面对强权时,除了直接的抗议,有没有发展出更具韧性、更难以被捕获的组织形式?校方在维护教育质量和规避政治风险之间,是否找到了某种可持续的、虽然不完美但能争取到缓冲空间的平衡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示出,即使在看似绝望的环境中,依然存在着智慧和勇气的闪光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