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法則【暢銷經典版】: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 (電子書)

建築的法則【暢銷經典版】: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修˙佛瑞德烈剋
圖書標籤:
  • 建築
  • 設計
  • 室內設計
  • 空間規劃
  • 黃金法則
  • 暢銷書
  • 電子書
  • 生活美學
  • 居傢佈置
  • 建築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好建築,怎麼看?好空間,如何設計?●
終於等到這一本!
長銷15年,暢銷上萬冊,一版再版
最簡要的說明、最基礎的概念、最深刻的啟發
▎任何對設計有興趣的人,都該讀的一本書 ▎
建築本科及景觀等相關科係,一緻推薦的經典入門書
大師帶你看內行門道,所有人一看就懂的黃金定律
 
  「不知道書中提到的這些事,你可能與「偉大」或「好」建築師失之交臂。」──徐明鬆
  「對基本原則全盤認知的極佳切入處,在匆忙教育環境裡,老師無法全麵鋪陳時的極佳輔佐教材。」──阮慶嶽
 
  ◆從建築看設計,全麵啟濛所有人對空間美感的認識
  ◆大師帶你看門道,揭露101個讓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
  ◆以最淺顯的文字,提示最基礎的概念與最深刻的啟發
  ◆榮獲2008獨立齣版、波士頓新英格蘭書展建築類選書
  ◆建築、設計界一緻推薦,阮慶嶽、徐明鬆 深入導讀
 
  ▎不管你是以下哪種人,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到需要的答案。
  ˙麵對課程充滿睏惑的建築係學生
  ˙陷入工作泥淖的建築師
  ˙對於空間安排始終不滿意的平麵設計師
  ˙遭遇工作瓶頸的設計工作者
  ˙正想重新裝潢住傢的一般人
  ˙嚮往像建築師一樣思考的人
 
  ▎最簡單的文字插圖,說明最複雜的建築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空間,哪個比較好設計?哪個方位的光線,最能夠穿透空間?在建築設計上,少即是多嗎?東南西北,哪個方位代錶著積極、明朗和坦率?小房間的走道要如何設計,纔是讓人最舒服的動線?
 
  美國名建築師Matthew Frederick有感自己在學時,不得其門而入的摸索。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他的學生們一再地嚮他證明,大傢在建築課裡碰到的問題和睏惑,幾乎一模一樣。因此他決定用最簡單的文字和插圖,說明最複雜的建築設計。
 
  ▎理論與實務兼具,簡單中見深度的建築好書
  本書由美國建築名校麻省理工學院齣版,從最基本的畫線,到複雜的色彩學,提供101個最精要的黃金法則與空間概念。例如:什麼是好的線條;不當的階梯設計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的比例;如何營造空間的巨大感…等。理論與實務兼具,是所有想要理解空間、看懂建築人的夢幻之書,更是少見簡單中見深度的建築好書。
 
  ●小房間的動線設計
  穿越小房間的最佳動線,是離牆麵一段距離拉齣一條筆直的通道。
  這樣的設計可以讓房間的主要使用者不受穿越者的乾擾。反之,最糟糕的動線安排,往往是對角穿越或過道與長軸平行。在這類情況下,傢具無論怎麼擺放都很難讓人舒服,因為居住在這個小空間裡的人,會一直覺得有人走來走去。
 
  ●窗戶與風景的設計
  要「框」景,別隻「秀」景。
  麵對優美如畫或動人心魄的景緻時,設計一麵「落地窗牆」似乎是最好的處理方式,然而,經過悉心挑選、框劃、遮掩甚至謝絕的景緻,往往更能帶給我們豐富的視覺經驗。設計者必須為每個景緻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開窗,仔細處理窗戶的形狀、大小和位置,讓觀看者可以感受到風景在說話。
 
  ●當設計遇上限製
  限製為創意之母。
  別為設計上的種種限製哀嘆:基地太小、地形不便、空間過長、建材陌生、客戶矛盾又囉唆等等……因為問題的解答就藏在這些限製裡!
 
  很難在坡度陡峭的基地上蓋傳統建築,對吧?那就設計一道酷炫的樓梯、斜坡或天井來歌頌這種垂直的空間關係。房子前麵有道很醜的舊牆?那就想辦法把它框成一個有趣又難忘的景觀。得在又長又窄的基地、房子或房間裡做設計?那就把這不利的比例改造成一趟有意思的旅程,並在旅程的盡頭設計一個高潮驚喜。
 
  ●如何剋服設計難題
  「危機」的中文是由兩個字所組成:一個代錶「危險」,一個意味「機會」。
  設計難題不是你該剋服的障礙,而是你該擁抱的機會。最好的設計解決方案並非把難題消除,而是把它當成這世界的必然狀況接受它。最好的設計解決方案,往往就是以漂亮又令人信服的方式把問題重新說一遍。
 
  ●當設計束手無策的時候
  動手畫就對瞭。
  當某個設計難題大到幾乎讓你束手無策時,別坐在那兒枯等答案浮現,動手畫就對瞭。畫圖不隻是為瞭傳達設計解決方案,畫圖本身,就是瞭解問題的一種方式。
 
  ●讓設計更加成形的方法
  取個名字。
  當腦子浮現某個概念、「parti」或還有點虛無飄邈的想法時,給它取個名字。「吃瞭一半的甜甜圈」、「腐蝕的方塊」、「分裂的大眾」、「陌生人相遇」等等,這類暱稱可幫助你釐清自己創造的東西。等到設計過程中有更明確成形的想法浮現,就再幫它取個新外號,把舊的淘汰。
 
名人推薦
 
  建築設計界___好評推薦!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係副教授
  王增榮/建築評論人
  夏鑄九/建築學傢
  徐純一/i⊃2;建築研究室主持人
  曾成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
  張基義/臺灣設計研究院院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_________必讀推薦
 
  阮慶嶽/小說傢、建築師、評論傢與策展人
  徐明鬆/銘傳大學建築係助理教授_________深入導讀
建築的藝術與智慧:空間、設計與人文的深度探索 本書匯集瞭建築學領域多個核心分支的精粹思想與前沿實踐,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全麵、係統且富有洞察力的知識框架,用以理解建築的本質、設計的過程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塑造著人類的日常生活與精神世界。 第一部分:建築的本質與理論基石 1. 空間哲學的再審視:從“容器”到“體驗” 建築的定義遠超於一個簡單的物理結構。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空間在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層麵的意義。我們追溯瞭古代對於“場所感”(Genius Loci)的理解,並將其與現代主義對功能主義的追求進行對比分析。重點討論瞭空間如何通過尺度、光影、材料的組閤,構建齣特定的情緒氛圍,影響使用者的感知與行為。例如,如何通過高聳的天花闆營造敬畏感,或如何通過私密庭院實現內在的寜靜。章節詳細闡述瞭人機工程學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確保形式與功能的完美統一,而非徒有美觀的空殼。 2. 結構與形式的辯證關係:工程美學的探尋 建築的穩定與美觀往往是結構邏輯的直接體現。本部分側重於結構體係的演變及其對建築形態的決定性影響。從古羅馬的拱券到哥特式飛扶壁,再到現代鋼筋混凝土框架和張拉整體結構,每一項技術革新都催生瞭新的建築語匯。我們不僅分析瞭梁、柱、牆等基本構件的力學原理,更探討瞭結構本身如何成為一種敘事方式。例如,高迪的有機結構如何模仿自然形態,或者隈研吾如何利用輕質材料錶達對環境的謙卑。內容涵蓋瞭可持續結構選材的最新進展,如木結構在超高層建築中的應用潛力,以及數字製造技術如何改變結構設計的精確度。 3. 建築史中的文化烙印:風格的演變與語境 建築是凝固的曆史。本章提供瞭一部跨越文明的建築史綱,但視角著重於風格背後的文化、宗教、經濟和社會動因。我們詳細解析瞭古典主義如何體現理性秩序,巴洛剋如何錶達權力與戲劇性,以及現代主義運動(包括國際風格、野獸派等)如何迴應工業化帶來的社會變革。同時,對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的批判性繼承進行瞭梳理,探討瞭當代建築如何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尋求平衡。理解曆史,不是簡單地復製符號,而是領悟不同時代的人們如何通過建築來錶達其世界觀。 第二部分:設計實踐與過程解析 4. 從概念到藍圖:設計思維的迭代路徑 一個成功的建築項目往往始於一個清晰而富有張力的概念。本部分將設計過程分解為多個關鍵階段:場地分析、功能程序設定、初步構思、方案深化與技術集成。我們探討瞭如何進行有效的場地文脈研究,包括氣候、日照、風嚮、周邊環境的細微差異。設計思維部分強調瞭草圖、模型製作和參數化設計在概念錶達中的作用。特彆關注“適宜性設計”(Appropriate Design)的原則,即設計必須根植於其所處的地理和社會土壤之中,拒絕生硬的移植。 5. 材料的感官維度:質地、觸感與耐久性 建築的物質性是其觸動人心的關鍵。本章超越瞭材料的工程性能(強度、成本),專注於其感官品質。混凝土的粗糲感、木材的溫暖紋理、玻璃的透明與反射,這些都是空間敘事的重要元素。我們深入研究瞭天然石材、再生材料以及高科技復閤材料的特性,分析瞭它們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老化過程,以及如何通過維護和時間的流逝,反而增加建築的深度和價值。光綫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例如光綫穿過磨砂玻璃的效果,被視為設計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6. 人居環境與可持續性:麵嚮未來的責任 當代建築設計必須承擔起對環境和未來的責任。本部分係統介紹瞭綠色建築、被動式設計(Passive Design)的核心策略,例如建築的朝嚮優化、自然通風係統(煙囪效應、穿堂風)的利用,以及高性能圍護結構的重要性。深入探討瞭零能耗建築、生命周期評估(LCA)的概念,以及如何將生態修復融入建築設計中。此外,還探討瞭社區營造與公共空間設計,闡釋瞭建築如何促進社會交往和提升居民福祉。 第三部分:城市肌理與社會互動 7. 城市形態的邏輯:街道、街區與公共領域 建築不僅僅是孤立的物體,它是城市肌理的細胞。本章聚焦於城市設計理論,分析瞭街道作為公共生活主要舞颱的功能。我們審視瞭步行尺度、街道的界麵處理(“眼睛在街上”理論)、混閤功能開發(Mixed-use Development)的必要性。通過對不同城市案例(如歐洲老城、新開發區)的分析,揭示瞭如何通過尺度適宜的建築體量和連續的底層界麵,創造齣安全、宜居且富有活力的城市環境。 8. 建築與身份認同:紀念性與日常生活的交匯 建築在塑造集體記憶和個人身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部分討論瞭如何設計具有紀念意義的公共建築(如博物館、政府機構),使其在不失莊重感的同時,也能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探討瞭住宅設計的細微之處,如何通過靈活的平麵布局和對傢庭生活習慣的深刻理解,使居住空間真正成為“傢”。我們關注文化敏感性設計,即建築如何尊重並體現當地的曆史敘事和文化習俗。 結語:建築的倫理與未盡之路 總結部分提齣,建築設計本質上是一種倫理實踐。設計師的每一個決策都牽動著資源、環境和未來世代的福祉。本書鼓勵讀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我們周圍的建成環境,認識到優秀建築的誕生,是技術精準、藝術洞察、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的復雜交織。它不僅是關於如何建造,更是關於我們希望如何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修.佛瑞德列剋 Matthew Frederick
 
  建築師、城市設計師、設計及寫作指導,著有《建築的法則: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是廣受讚譽的「我學到的101件事」(101 Things I Learned)係列的創造者、編輯和插畫傢,現已齣版《建築的法則》、《商業的法則》、《裝扮的法則》、《工程師的思考法則》、《法律人的思考法則》、《主廚的料理法則》、《好城市的空間法則》、《廣告人的行銷法則》、《好產品的設計法則》、《好電影的法則》(皆由原點齣版)。現居於紐約哈德遜河榖。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歷史係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包浩斯人》、《包浩斯關鍵故事100》、《好城市的空間法則》、《好電影的法則》、《建築語言&法則》、《建築的元素》、《當代建築剖麵學》、《理察.羅傑斯的建築夢想》、《畫建築》、《庫哈斯談建築的危險》、《譫狂紐約》等書。任職齣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圖書目錄

導讀
既古典又永恆的建築信仰 阮慶嶽
成為好建築師的必要條件 徐明鬆
作者序
01、如何畫線
02、圖與底
03、圖底理論
04、暗示性的元素
05、實虛理論
06、正、負空間
07、郊區與都市建築
08、建築師路康如是說
09、場所感
10、抵達的方式
11、通道的設計
12、特定的建築設計
13、空間規劃
14、建築的發端
15、核心的構想
16、構想的培養
17、明確的想法
18、多元設計的機會
19、一層一層畫
20、工程師與建築師
21、工程師與建築師的專業
22、如何書寫建築字
23、主觀與客觀
24、科學傢與藝術傢
25、強化核心構想
26、隨機應變
27、軟與硬
28、不怕丟掉好構想
29、最難養成的技巧
30、閤宜的建築
31、來自學校最寶貴的收穫
32、後設思考
33、精準的設計意圖
34、框景
35、美景
36、傳達情緒
37、反差與對比
38、東南西北
39、靜態構圖
40、動態構圖
41、移動與對位
42、劃線練習
43、難以解決的問題
44、色彩理論
45、認知的三個層次
46、以簡馭繁
47、正方形建築
48、是否透徹瞭解
49、光線
50、窗戶
51、和諧之美
52、平衡之美
53、好建築
54、幾何圖形
55、小房間的動線
56、建築形式的分類
57、設計案的簡報法
58、比例
59、傳統與現代建築
60、傳統的三段式建築
61、少即多
62、少即無聊
63、階梯
64、有意義的改變
65、標齣結構柱
66、柱子
67、好的平麵簡報
68、設計斷麵
69、樓層平麵圖
70、透視
71、單點透視圖
72、建築模型
73、組織樓層平麵圖
74、使用與服務空間
75、先畫包裝盒
76、安全設計
77、完美的設計係統
78、傑齣作品的成功之處
79、逃生梯
80、酷標題
81、掌控設計流程
82、建築的風格
83、時代精神的錶現
84、兩種觀點
85、建材的質感
86、收斂自我
87、帶動空間的活力
88、主從元素的方嚮安排
89、背景與前景建築
90、捲收草圖
91、建築與街牆
92、做設計時
93、建築法規
94、鴨子屋
95、裝飾的棚架
96、人的尺寸
97、設計的限製
98、設計的危機
99、解決設計的難題
100、取名字
101、大器晚成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338209
  • EISBN:9786267338179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3MB

圖書試讀

 
  對建築係學生而言,明確肯定的事物有如鳳毛麟角。建築是一門難以理解又不易搞定的課程,牽涉到漫長的學習、繁密的文本,以及往往不太聰明的教學。就算建築課程引人入勝(的確如此),其中還是充滿瞭無數例外與種種但書,多到會讓學生不禁懷疑,建築這門學問究竟有沒有任何具體不變的事物。
 
  這種朦朧含糊的建築教學,大體而言是必要的。因為建築畢竟是屬於創意領域,講師難免會擔心,太過明白肯定的教案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限製,阻礙學生創造發明。這種開放結局的教學法,可以讓學生自由翱翔,馳騁齣自己的康莊大道,但也常讓學生感覺,建築是奠基在流沙而非堅土之上。
 
  本書的目的就是想要強化建築工作室的地基,提齣一些可以讓設計過程進行得更成功、更豐富的關鍵重點。書中有關設計、繪圖、創意過程和簡報執行的說明,一開始對我而言,就像是學習迷霧中勉強可以辨識的幾點微光。不過近幾年來,由於執業與教學的經驗,這些微光已逐漸清晰、逐漸明朗。而與它們相關的問題,依然是建築教育裡的核心焦點:我的學生們一而再地嚮我證明,大傢在建築課裡碰到的問題和睏惑,幾乎一模一樣。
 
  期盼讀者將本書打開,放在桌上,在工作室中陪你一同奮戰;或擱在外套口袋裡,於通勤時閱讀;或當你需要跳躍思考解決設計難題時,隨機翻閱。無論你從這些領會中得到什麼,無須我的提醒,想必大傢都明白:其中的每一點都有無數的例外和但書。
 
建築師,馬修˙佛瑞德列剋(Mattew Frederick, Architect)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