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名片,你就是招牌:求職、換工作、轉行、接案、創業前,一定要懂的個人品牌經營學 (電子書)

沒名片,你就是招牌:求職、換工作、轉行、接案、創業前,一定要懂的個人品牌經營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葛捷思(陳昭文)
图书标签:
  • 个人品牌
  • 求职
  • 职场
  • 换工作
  • 转行
  • 创业
  • 接案
  • 职业发展
  • 自我营销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媒體時代、斜槓世代,
人人皆是品牌,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人工作做不好也無所謂,
以為換了職場,就能重新做人,
但其實,一個人的評價會口耳相傳,很難洗白,
只要把自己當成商品經營,
讓你到哪都搶手,就算沒名片,
也是個貨真價實的活招牌!

  ► 不只斜槓,更要跨能:設計出身,跨足行銷、管理人、HR
  《市場買單,你才叫品牌》作者葛捷思,原本的在學背景是商業設計科系,
  他一路從設計到行銷市場,再跨領域到營運管理,
  十多年的行銷市場與營運管理的資歷,
  操作過許多的品牌企劃,以及政府與科技園區的專案執行設計計畫。
  在職涯中,他不斷精進與轉型,具備斜槓專業身分,
  既是品牌行銷設計師,也是管理人和HR。
 
  ► 名片不再重要,讓自己成為活招牌
  葛捷思認為,這幾年的職場轉變,工作有了不同的定義,
  以前我們會看公司的頭銜評估一個人,名聲越響亮、職務層級越高,就代表好成就。
  但現在處於斜槓時代,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
  因此,任職的公司不再是最重要的,
  專業能力的層級、有效產值的輸出、個人聲量及商業變現能力,
  是現在許多專業領域評估一個員工或合作對象的主要依據,
  於是,他分享多年來的經驗,幫在學生、社會新鮮人、有轉職和轉行需求的工作者,
  打造貨真價實的好形象和個人品牌,就算沒名片,也能成為到哪都搶手的人才──
 
  .個人形象,建立在品格和能力之上
  .將專業能力,轉化成個人品牌
  .拓展收入來源,建立商業模式循環
  .廣告實戰操作,串聯品牌的線上資源
  .成功的心法,來自於你的市場認知與紀律
  .打造個人品牌的50道難題
 
  ► 不限產業和職務,都要把自己當品牌
  如果你具備特定領域的專業,例如:行銷、企劃、資訊、會計、研發、金融、業務人員……
  就算是不需要經營自媒體的工作,也必須把自己當成品牌在經營,
  只要跟著這本書的個人品牌經營心法,
  無論你要換工作、轉行、接案、創業,都能成為活招牌!

強力推薦

  少女凱倫|跨界CrossOver 創辦人
  江季芸|理財作家
  矽谷阿雅|《為自己再勇敢一次》作者、矽谷人工智慧新創Taelor創辦人暨執行長
  許維真(梅塔/Metta)|《自媒體百萬獲利法則》作者、美股投資人
  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蘇書平|先行智庫執行長

  「在這個時代,不需要公司賦予的名片才能生存,你必須擁有專業實力與市場價值,才能為自己擦亮招牌。」──少女凱倫,跨界CrossOver 創辦人

  「在過去的年代,人們努力讓自己名片上的頭銜越來越高,所屬企業的名聲愈來越響亮。然而在現今自媒體沒有門檻的年代,每個人只要願意持續耕耘、累積個人作品、建立專業能力與形象,便能樹立個人品牌,闖出人生的一片天。葛捷思鉅細靡遺地將個人的豐富經歷,整理成為一本實用的指南,想要擦亮個人招牌的讀者,趕快試試書中的方法吧!」──江季芸,理財作家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CEO,都要為自己一生好壞負上全部責任。內在及外在成就若為人生兩大目標,那麼個人品牌經營應是獲取外在成就的捷徑,而此書即是個人品牌經營的良好教戰守策!」──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如果今天你是市場所需要的人,你可以有市場獲利的能力,你的能力與實力被你的客戶所需要。那麼親愛的,不論網黑網紅,跟你有多少證照上多少課程都無關,沒有名片與頭銜你依然可以好好生活,因為人性是自私的,只要你對於別人有利,你們的關係就會存在,懂人心通人性沒名片人生也可以。」──許維真(梅塔/Metta),《自媒體百萬獲利法則》作者、美股投資人

  「離開職場前,每天有上百封的電子郵件,離開職場後,可能再也沒人要寄電子郵件給你。你必須靠自己才能填滿這些空白的日子,因為拿掉名片,你什麼都不是,你再也無法靠這些郵件,刷自己在公司的存在感,這時候心中的焦慮,只有自己知道。作者葛捷思在第1章開門見山地說:『個人形象,建立在品格和能力之上。』這句話很有道理,更是硬道理。年紀越大越有感,當你到了快50歲,就是靠你過去的聲譽在做生意,如果過去的名聲不好,真得會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年輕的時候,如果累積足夠的聲望,即使你離開業界或公司很久,大家還會討論你、記得你。」──蘇書平,先行智庫/為你而讀執行長

 
職場生存指南:打造你的無形影響力 目錄: 第一章:洞悉時代脈動——個人品牌在新職涯中的戰略地位 1.1 傳統履歷的黃昏:為什麼名片不再是重點? 在快速變遷的就業市場中,技能的半衰期越來越短。僅憑學歷和過往職位已無法完全定義一個人的價值。深入探討「可轉移技能」與「可驗證成果」如何取代靜態的資歷證明。 當代企業招聘的「黑箱作業」:如何穿透人資篩選的第一道防線,讓你的專業能力被看見。 1.2 知識經濟下的新型資本:信任與能見度 討論「社會資本」和「知識資本」的積累。個人品牌不再是行銷口號,而是你在業界的「信用評分系統」。 案例分析:那些在行業內擁有巨大影響力,卻鮮少需要傳統簡歷的專家。他們如何利用「被動邀請」取代「主動投遞」。 1.3 從員工思維到合夥人思維的轉變 個人品牌的核心是將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微型企業」(Micro-Enterprise)。探討這種思維模式如何影響決策、時間管理和長期目標設定。 第二章:自我覺察與定位:找到你的核心「不可替代性」 2.1 挖掘你的「獨特價值主張」(UVP):不再是「我會什麼」,而是「我能解決什麼別人解決不了的難題」 詳解UVP的構成要素:專業深度(Depth)、跨界廣度(Breadth)與熱情驅動力(Passion)。 實用練習:設計你的「五個關鍵標籤」(Five Key Tags),用於所有公開的自我介紹。 2.2 市場缺口分析:你的天賦與市場需求的交集 介紹市場定位的「藍海策略」——找到競爭者尚未充分服務或尚未意識到的痛點。 如何進行競爭者分析(Competitive Auditing):了解行業領導者在做什麼,以及他們留下的空白處在哪裡。 2.3 核心故事的打磨:專業敘事的藝術 好的個人品牌必須有一個引人入勝的「起源故事」。探討如何將挫折轉化為洞察力,將經歷包裝成一個有說服力的職業敘事線。 區分「個人軼事」與「專業故事」的界線。 第三章:內容為王:專業權威的建立與傳播 3.1 內容策略的基石:由內而外建構影響力 從「廣撒網」到「精準餵養」:選擇適合你定位的內容形式(深度文章、教學影片、數據報告、行業評論)。 內容的「三階梯法則」:教育性內容(Educate)、啟發性內容(Inspire)、行動性內容(Activate)。 3.2 建立「護城河」:專屬知識的系統化輸出 如何將你在工作中積累的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轉化為可以被傳播的顯性框架或模型。 探討「知識產權化」的初步步驟,即使你沒有意圖創業,這也是保護個人價值的關鍵。 3.3 平台選擇與優化:在對的舞台上展示你的光芒 分析不同專業領域(如技術、創意、管理)適合的內容平台(LinkedIn、專業論壇、行業期刊等)。 如何優化你的線上形象文件(Profile Optimization):將「職位名稱」替換為「解決方案提供者」。 第四章:關係網絡的質量管理:從人脈到盟友 4.1 關係的「給予」與「獲取」平衡術 拒絕「交換名片」的低效模式。著重於「價值先行」(Value First)的互動原則。 建立「潛在導師」(Potential Mentors)和「同行者」(Peers)的區別性策略。 4.2 打造高質量的小型圈子 探討「Mastermind Groups」(智囊團)的組建與運作。如何找到與你目標一致,但專業領域互補的夥伴。 在數位時代,如何維護需要線下互動的深度關係。 4.3 處理負面評論與危機公關的基礎 當個人品牌開始被看見時,爭議在所難免。學習如何以專業、快速的方式回應質疑,將危機轉化為展現你原則和素養的機會。 第五章:品牌變現與職業彈性:將影響力轉化為實質收益 5.1 轉職與轉行的無縫接軌策略 如何利用已建立的個人品牌信譽,在轉換跑道時減少從零開始的學習曲線和過渡期陣痛。 案例研究:成功從企業高階主管轉型為獨立顧問的實戰路徑。 5.2 獨立接案的定價哲學 超越時薪計算:如何根據你解決問題的「成果價值」來設定服務價格。 建立「標準化服務包」(Packaged Services)以提升效率和客戶體驗。 5.3 品牌授權與被動收入的可能性 探討個人品牌延伸至其他產品或服務的途徑(如課程開發、行業報告訂閱等),確保你的專業知識能夠持續產生價值,而非僅依賴於你的時間投入。 結語:持續迭代——永不停止的自我升級 個人品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而非靜態的成就列表。強調定期審視你的定位、內容產出和人脈網絡的必要性。 最後的提醒:真正的強大,來自於你不需要刻意推銷自己時,外界依然能清晰感知到的專業份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葛捷思(陳昭文)


  「葛捷思品牌經營學」粉專版主,擅長專業領域包含「品牌電子商務銷售規劃」、「品牌行銷與網路媒體廣告投放」、「社群媒體品牌經營」、「平面廣告設計」、「營運管理」、HR等內容。

  葛捷思一路從設計提升到行銷市場,再跨領域到營運管理,十多年的行銷市場與營運管理的資歷,操作過許多的品牌企劃,以及政府與科技園區的專案執行設計計畫。

  【自媒體】
  葛捷思品牌經營學粉絲團 www.facebook.com/gorgeousIMC 
  葛捷思品牌經營學官方網站 gorgeousimc.com/ 
  葛捷思 X 學思酷 品牌經營線上課程 www.shareschool.com.tw/courses/gorgeous91
 

图书目录

好評推薦
前言 經營個人形象,創造未來的職場機會

第1章 個人形象,建立在品格和能力之上
01.    打造個人品牌形象,讓每一個努力都有目的
02.    釐清自己處於什麼階段,讓市場幫你評鑑實力
03.    「專業」是一切根基,要把專業力磨到出眾
04.    專業之外,「品格」是長勝的累積關鍵
05.    三十大關,如何選擇?
06.    具備第二或第三職能,拓展職涯廣度
07.    擁有提案力與表達力
08.    主動創造公司裡從來沒發生過的機會
09.    職場上,完成大於完美
10.    如何讓你的職場經歷更有價值
11.    養成危機的處理能力

第2章 將專業能力,轉化成個人品牌
12.    如何把個人專業能力重新輸出
13.    選擇你的觀眾客群
14.    累積聲量與公眾的曝光度,各大平台都可以是你的踏板
15.    做得越久,滾雪球效應就會越大。有延續性,才值得努力
16.    選擇品牌社群平台,建立SEO資源
17.    形象與能力必須同步成長
18.    個人形象與銷售一樣,都需要行銷的力量
19.    經營自己,是為了能讓生活更好
20.    學會商業行銷,才有機會將獲利放大

第3章 拓展收入來源,並建立商業模式循環
21.    突破薪資的上限值
22.    用故事堆疊場景,用企劃銷售商品
23.    經營自媒體要投其所好,不是有做就好
24.    不銷售,也要做官方網站
25.    廣告預算的高低,取決你經營的野心

第4章 廣告實戰操作,串聯品牌的線上資源
26.    廣告,是為了讓事情能更順利,讓目標更容易達成
27.    廣告不是沒用,只是需要拆解廣告投放的思維
28.    網紅業配的目的性,重點在於流量的串聯
29.    SEO是什麼?
30.    提升你的品牌履歷,讓過去的合作夥伴成為你的助力
31.    臉書充斥詐騙購物,如何判斷真假、拆穿陷阱
32.    廣告不是商業模式的萬靈丹
33.    特別附錄-產品的市場定價模組

第5章 成功的心法,來自於你的市場認知與紀律
34.    電子商務不是商業轉型的特效藥
35.    自媒體大量品牌廣告的背後意義
36.    突破創作困境,結合異業,創造曝光的機會
37.    產業未來的發展機會,決定了獲利的條件
38.    做銷售,可以漲價,不要委屈自己的商品
39.    舊思維,撐不起新流量
40.    經營自己,紀律,才是成功的唯一心法。

同場加映 打造個人品牌的50道難題
Q1. 如何設定目標受眾客群?
Q2. 如何選定品牌經營社群?
Q3. 如何訂價?不懂市面上的訂價方式
Q4. 想打造個人品牌,但不會做圖和工具,怎麼辦?
Q5. 上架要選傳統官方網站,還是一頁式網站?
Q6. 外部銷售平台如大海撈針,怎麼提高曝光度?
Q7. 什麼是內容行銷?
Q8. 部落客品牌推廣怎麼做?
Q9. FB 丟廣告就一定會有訂單嗎?
Q10. SEO 是什麼?要怎麼做?
Q11. 品牌企劃怎麼做?
Q12. 不會社群經營,要怎麼經營粉絲?
Q13. 品牌小有成績,要建立團隊還是選擇外包?
Q14. 品牌廣度拓展的方式?
Q15. 產品銷售的策略怎麼打?
Q16. 投放廣告的績效要多少才算好?
Q17. 實體轉線上銷售最常忽略的重點
Q18. 實體通路與電子商務產品重複,價格互打怎麼辦?
Q19. 品牌異業合作如何操作?
Q20. 活動績效不如預期,該提前結束嗎?
Q21. 新產品上市的推廣模式
Q22. 會員分級的經營手法
Q23. 產品價格回不去、市場銷售疲乏該怎麼辦?
Q24. 點閱率差,是什麼原因?
Q25. 高點閱率、低轉換率,怎麼辦?
Q26. 如何對待已成交的客戶?
Q27. 產品毛利不好,要怎麼改善?
Q28. 最多人問的,電子商務怎麼做?
Q29. Podcast 可以經營品牌嗎?
Q30. 沒了公司名片後,該如何介紹自己?
Q31. 個人品牌要怎麼建立?
Q32. 專業要如何轉成為個人品牌?
Q33. 成立個人品牌的前置條件是什麼?
Q34. 聯盟行銷是什麼?怎麼做?
Q35. 部落客業配要注意什麼?有沒有風險?
Q36. 有沒有不花錢的廣告?
Q37. 廣告投放的方法跟選擇
Q38. 廣告成功的定義是什麼?
Q39. 實體店面也需要網路流量嗎?
Q40. FB 社群平台的使用者特性
Q41. IG 的受眾習性
Q42. 自媒體的廣告投放,是縮短成功路徑的工具
Q43. 企業微型化&團隊微型化,一個人不要做太多事
Q44. FB 廣告投放的腳本設定
Q45. 製作廣告文宣,拜託,不要再弄錯受眾
Q46. 數據分析,就像樹林裡的麵包屑
Q47. 電子商務,不是上架之後自己就會賣
Q48. 做品牌也能做代工,不要把框框先架好
Q49. 文案,很重要,要賣就要會寫
Q50. 經營自己,有必要嗎?最後決定權不也都在老闆?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94015
  • EISBN:978626349400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因为想要开始一些自由职业的尝试,也就是所谓的“接案”,所以一直在寻找关于如何定价和获取客户的书籍。大部分关于自由职业的书籍都集中在如何找到平台或者如何写报价单,但这本书却从“品牌价值”的角度切入,提供了更高维度的解决方案。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一个有明确个人品牌的自由职业者,在谈判桌上拥有绝对的主动权。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自带流量的专家”和“等待派单的打工人”之间的区别。核心区别就在于,前者在用“品牌价值”而不是“时间成本”来收费。书中对于如何定位你的“稀缺性”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讨,这对我这个在新领域摸索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它教会我如何将我过去在传统行业积累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新客户愿意高价购买的“解决方案”。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拿到了一份高级咨询师的内部培训资料,它不是告诉你去哪里找客户,而是让你准备好自己,让客户主动找上门,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定价。这种由内而外的赋能感,是任何一本操作层面的工具书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个大大的“沒名片”三个字,配上那句“你就是招牌”,一下子就击中了在职场摸爬滚打,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的我。我本来以为这可能又是一本讲简历制作或者面试技巧的干货书,但翻开后才发现,它的格局完全不一样。作者没有陷入那些老生常谈的“如何写一份完美的自我介绍”的泥潭里,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哲学的高度去探讨“个人品牌”这个概念。它不是教你怎么去“包装”自己,而是引导你去深挖自己真正擅长、并且热爱的东西,然后如何将这种内在价值持续、稳定地传递出去。这种由内而外的构建方式,让我感觉特别踏实。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提到,真正的品牌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别人在没有你参与的情况下,对你的自然联想。这本书像是一盏指路明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几年职业生涯的轨迹,哪些是偶然的积累,哪些才是可以持续挖掘的核心竞争力。它让我明白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被看见已经不难,难的是被“记住”且是“正确地”被记住。读完后,我立刻停止了盲目地投递简历,而是花了一个周末时间,重新梳理了我的核心价值主张,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比拿到任何一个Offer都让人振奋。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商业书籍那样,充满了密密麻麻的图表和冰冷的术语,反而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深夜里与你促膝长谈。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我很容易沉浸其中。特别是它对于“案例分析”的处理,非常细致入微,没有那种夸张的成功学色彩,而是真实地还原了品牌建立过程中的试错、反复和迭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持续性”这个话题时的深入剖析。很多人都知道“坚持很重要”,但这本书更进一步地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持续输出”——它不是机械重复劳动,而是基于反思和学习的“进化式坚持”。它强调了“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重要性,这对于那些刚开始尝试建立个人IP,却常常因为初期反馈不佳而气馁的人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它让我开始正视自己的“微小进步”,并学会记录这些进步,将它们内化为品牌叙事的一部分。这种强调过程、注重内在驱动力的写作角度,让这本书的生命力远超那些只谈结果的指南,它真的更像是一部关于“职业生涯长期主义”的心法秘籍。

评分

我最近正在考虑从一个稳定的技术岗位转到内容创作领域,跨界转行的焦虑感几乎让我夜不能寐。市面上关于转行的书籍大多要么是鸡汤,要么是教你如何写一份完全不同领域的简历,但鲜有能系统性指导“心智模式转变”的书。这本《沒名片,你就是招牌》虽然主题是个人品牌,但它对“转型期”的指导意义尤为深刻。作者没有简单粗暴地告诉你“大胆去试”,而是提出了一个“品牌资产转移”的概念。它教你如何识别你现有工作中的那些“可迁移技能”和“隐形价值”,然后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这些价值重新包装,使其匹配到新的行业语言体系中去。这套逻辑非常清晰,让我一下子抓住了重点:我不是从零开始,我只是在重新定义我的起点。书中提到的一些案例,那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更是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跨界”,其实就是不同领域对你核心价值的重新“定价”。这本书对于处于职业十字路口的探索者来说,提供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套实操的“导航系统”。它让我不再恐慌于未知,而是开始期待如何用我已有的“武器库”去开辟新的疆域。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是个对“营销自己”这件事感到非常抗拒的人。总觉得那有点功利,有点虚假,好像得戴着一副面具去应付所有人。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个人品牌”的负面认知。作者非常巧妙地将“品牌”这个商业术语,转化为一种个人成长的工具。它不是让你去贩卖一个不真实的人设,而是鼓励你诚实地、系统地管理你的声誉和影响力。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信任”在个人品牌建立中的核心地位,并且提供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论,比如如何通过持续输出高质量的观点来建立专业权威,以及如何巧妙地处理职场中的“负面反馈”,将其转化为提升品牌的契机。特别是关于“人设”与“本我”的平衡,写得非常到位。我过去总是在想,我到底该表现出哪一面才能让老板满意,但这本书告诉我,你不需要扮演任何人,你只需要把那个“最好的你”用最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对于那些和我一样,既想在职场上有所突破,又不想失去自我坚持的人来说,简直是天降甘霖。它让我意识到,维护个人品牌,其实就是维护自己的职业良知和专业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