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隨筆集:何事不可愛 (電子書)

李莎隨筆集:何事不可愛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莎
图书标签:
  • 随笔
  • 散文
  • 文学
  • 女性
  • 生活
  • 情感
  • 治愈
  • 成长
  • 思考
  • 何事不可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活處處可修行,身邊人人可為師。」
46則對人際、對閱讀、對四季的生活體悟。

成熟就是一個不斷放下的過程,
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時間也是有限的,
我們不可能什麼都擁有。


【自序】生活處處可修行,身邊人人可為師

人生是連續的,回憶卻是片段式的。

從2020年初疫情全球大面積爆發開始,我嘗試把自己的日常隨感以公眾號文章的形式發布,一方面是希望敦促自己,及時反省自觀,另一方面也期許以這樣一種形式來記錄人生一段奇特的經歷,只是沒想到,這一寫就是整整三年。

當全球都陷入疫情之中的痛苦迷茫與期望時,這份所思所感,能為關注我的朋友們提供一點點幫助,或許有一個被觸動的瞬間,可以在生活中形成正向的回饋,那便是好事一件,幸運之甚了。

於是我大約保持著每週一篇的頻率,記錄著生活中發生的一些瑣碎小事,有些事甚至平凡到當我自己回看文章時,都會為自己有這樣的感觸而訝異。時光匆匆而過,被記錄下來的時光,成了被鐫刻下的寶藏。

寫作的習慣,來自於少女時期母親對我的鼓勵和鞭策,那時我是一個偏科嚴重的女生,對於語文、歷史是無比的熱愛,對於數學、英文則是完全無感。母親總是鼓勵我閱讀,她說:「開卷有益,別整日看電視,文字是需要大腦的思維去呈現的,所以多讀書的人思維開闊,想像力豐富。」

於是,很多個假日我都在市新華書店中度過。每每寫了文章,總是拿去讓母親審閱,期待獲得隻字片語的認可,而母親也總是仔細地讀著,並且提出了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同時監督著我一遍遍修改。

到了初中,我便開始寫小說了,只是那時的讀者僅是班上的同學們,這樣的愛好持續到高中,我依舊堅持寫著自己天馬行空的小故事。

很多年後的某一日,回到故里,母親打開櫃子,如數家珍般地拿出我當初的「手稿」,那些見證著我少女時代的文稿,那些稚嫩的筆觸和絢麗的想像,都在我不知道的時候,被母親妥帖地收藏了起來。

我的人生倘若有幸有一點成就,都要感恩那無條件提供愛意的母親。這些年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母親除了愛護我,也對我的孩子們傾注了無數心血。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源源不斷且炙熱的愛,讓我無論身處世界的哪個角落,只要想到母親心中便是一股暖流。直到現在,和父母親相見的週末時光,也總是讓我倍感溫馨,覺得自己似乎又變成了一個小女孩,可以向他們耍賴撒嬌。

父母的悉心照護,可以讓人保有一份永不消逝的童真,這份真情讓我在接近不惑之年,依然有著敏銳的覺察力和孩童般的好奇心,從而看到生活,嘗試生活,體會生活。

如果說這本散文集有什麼主題,那便是想傳達一種「生活處處可修行,身邊人人可為師」的態度,進而鼓勵每一位朋友、每一位讀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多沉浸、多投入,在具體中感受生命的喜悅與美好。

許多人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單調、很平淡,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實則不然。以一個上班族為例,從早上出門開始,前往地鐵站的路上,會看到剛出爐冒著熱氣的包子店、道路兩旁剛被雨水沖刷過的四季青,還有步履匆匆、衣著各異的行人,和自己一同奔赴嶄新的一天。

這一切都是多麼細膩而又真切的生活啊!只是我們太習慣於它們的存在,把一切都當成了理所當然。其實每一天都有截然不同的奇遇,所以書中有一篇名為「四季好時節」,就是因為每一天都有它的魅力與韻味,我們可以從季節更替的角度去感受它、享受它,甚至加入它。

當然,體味生活還有許多不同的角度,生活不只一面,每個人都應當用心去發現這一點。

看書、觀影,都是很好的觀察媒介。書籍與影視作品,將旁人波瀾壯闊的一生,凝結成寥寥數語,從而讓我們在短短幾天,就可以旁觀完一場聲勢浩大的人生旅程。所以會有「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的說法,再次證明汲取旁人思想精華的必要性。

過去兩年多的時間外出不便,幾乎沒有進行過深度的旅行,但是「失之桑榆,收之東隅」,這樣看似拘束的環境氛圍下,看書和觀影,便是極佳的放鬆方式。

是讀者,也是作者。在這些年寫書的日子裡,我賦予了書中角色各式各樣鮮活的性格與迥異的命運,這些極致的人生經歷,現實中的我們幾乎無法擁有。我們生活在一種細碎的平淡中,偶爾有一些波瀾壯闊的事件,衝撞著我們晃晃悠悠的小船,但平淡的生活也有平淡的樂趣與美妙,一種悠然的美。

另一項觀察生活的方法更加具有互動性,幾乎每個人每天都在進行,那便是與人交流。這種交流的涵蓋範圍其實很廣,既包含擦肩而過的匆匆一瞥,也包括促膝長談的人生摯友。我們看旁人,旁人也在觀看我們,這是人與人產生聯繫的基礎,就是一種生命自帶的審視感,沒什麼不好,更多的是看此人的發心。

發心是正,便是以人觀己,不會過度去指摘他人的生活,而是透過他人的經歷,來拓展自己認知的邊界。與他人互動得越多,我們便會越愛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的活力與多彩,也愛這個世界的無奈與落寞,一體兩面,是道法,亦是人生。

我在書中談及了不少與朋友相處的趣事,看起來火藥味十足,但這份真實感也彌足珍貴,我真心感謝我的朋友們,他們是平靜生活中的一簇煙火,瞬間點亮周遭的暗淡,讓我看到從未發現的世界。

可以說每個人都是大隱隱於市的修行者,只要有一顆追求自我完善的心,生命的拼圖就是無限的。靈魂的終點與生命實體不同,只要你永遠處在路上,靈魂也永遠處在動態充盈當中。所以請多關注一些身邊的人和事吧,具體的人、事、物會帶你走出虛無,走向盡頭的大愛。

謹以此書獻給我親愛的母親,也獻給我摯愛的所有家人與朋友們,以及同在紅塵中修行的讀者們,是因為你們的陪伴與支持,我才能擁有如此之多的幸福美好與多樣化的人生體驗。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与“李莎隨筆集:何事不可愛 (電子書)”无关: 《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哲学与科学探索》 作者: 陈远航 出版社: 寰宇文化 页数: 约 520 页 装帧形式: 精装/电子书 --- 内容提要 《星辰的低语:宇宙深处的哲学与科学探索》并非一部传统的科普读物,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漫步,将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尖端发现与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存在”与“意义”的古老追问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作者陈远航,一位横跨理论物理学和古典哲学的学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极富感染力的笔触,引导读者深入宇宙的宏大叙事,探讨我们在浩瀚星海中的独特位置。 全书分为“起源的追溯”、“存在的张力”与“未来的边界”三大核心部分,旨在回答三个根本问题:我们从何处来?我们为何在此?我们又将往何处去? --- 第一部分:起源的追溯——从太初之光到生命之谜 (约 180 页) 本部分专注于宇宙的创生及其基本规律的建立。陈远航教授从普朗克尺度下的量子引力难题切入,详细梳理了标准宇宙学模型(Lambda-CDM)的核心证据链条——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斑驳图景到星系团的形成。 重点章节解析: 1. “奇点的回响”: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大爆炸叙事,深入探讨了“时间”在宇宙之初的含义。作者引入了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和弦理论的简化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之前”的概念在物理上可能不成立。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公式,而是通过精妙的比喻,阐释了“虚无”与“初始能量密度”之间的微妙界限。 2. 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形而上学困境: 这是一个篇幅最长的章节之一。陈远航并没有停留在测量数据层面,而是探讨了“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的事物”对科学范式的影响。他追溯了笛卡尔以来的实在论挑战,将暗物质的引力效应类比为柏拉图洞穴中的影子,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宇宙中绝大部分的“物质”和“能量”的隐形,是否意味着我们对“存在”的定义本身存在根本性的局限? 3. 生命起源的概率与必然性: 在物理学框架搭建完毕后,焦点转向了地球——这颗“概率的奇迹”。作者细致分析了生命复杂性(如手性选择、RNA世界假说)的突现,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宇宙生命统计学”背景下讨论。他探讨了费米悖论的多种解决方案,从“大过滤器”的悲观论调到“自我隔离”的谨慎假设,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既孤独又充满希望的生命图景。 --- 第二部分:存在的张力——尺度、时间与人类心智 (约 190 页) 第二部分将视角从星系尺度拉回人类的经验层面,探讨宏观物理定律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伦理和时间观。此部分哲学思辨色彩浓厚,大量引用了康德、尼采以及当代认知科学的成果。 重点章节解析: 1. 相对性与“当下”的消融: 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哲学后果是本章的核心。陈远航探讨了爱因斯坦的“时间是固执的幻觉”如何冲击了人类对“现在”的直观把握。他通过对“世界线”和“块状宇宙”理论的阐释,挑战了自由意志是否能在预定的时空结构中立足的经典难题。 2. 量子纠缠与非定域性: 本章深入探讨了量子力学的反直觉特性。作者详细解释了贝尔不等式实验的意义,并着重讨论了“非定域性”对因果律的冲击。他认为,量子纠缠可能揭示了一种比我们日常经验更深层的、内在联系的宇宙结构,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分离”和“独立实体”的哲学概念。 3. 熵增与意义的构建: 熵,这个宇宙的终极趋势,被赋予了新的解读。陈远航将热力学第二定律与人类文化的创造性行为进行对比。他指出,正是因为宇宙的不可逆的衰退趋势,人类的每一次艺术创作、每一次知识的积累,才具备了对抗无序的、近乎神圣的意义。熵增是背景噪音,而生命是短暂而美丽的“负熵”之舞。 --- 第三部分:未来的边界——探索、伦理与终极图景 (约 150 页)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人类科技的极限,以及在面对宇宙终极命运时的伦理选择。 重点章节解析: 1. 超光速旅行的物理学幽灵: 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分析了曲速引擎、虫洞理论的可能性与挑战。他坦诚地指出,突破光速壁垒所需的负能量密度,可能在物理上是不可逾越的“宇宙税”。然而,他将对超光速的渴望,解读为人类对“有限性”的永恒反抗。 2. 人工智能的形而上学地位: 随着奇点理论的逼近,陈远航探讨了强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如何改写“心智”的定义。如果一个由硅基构成的实体能够完美地模拟甚至超越人类的意识和自我认知,那么“灵魂”、“本质”这些概念又该如何定位?他提出了“认知拓扑学”的概念,试图在生物学与计算理论之间寻找意识的共同疆域。 3. 宇宙的终局与人类的责任: 最终章节审视了热寂、大撕裂或大坍缩等几种宇宙末日图景。作者的结论并非悲观,而是充满了责任感。他认为,无论宇宙的结局如何,人类在“时间的中段”所进行的探索、所积累的智慧,是宇宙演化中一次独特且宝贵的“信息集中”。我们的责任,在于尽可能地延长和丰富这段“有知觉的阶段”,将我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真理的追求,作为对冰冷宇宙所能献出的最温暖的礼物。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宇宙学、量子物理学有基本兴趣,但更渴望探索科学发现背后的哲学意涵的读者。它也适合哲学、历史学背景的读者,希望通过现代科学的视角来拓宽其对时间、实在和人类有限性的思考。全书语言优美,逻辑严密,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是一部激发深层思考的智性冒险之旅。 --- 评论摘录 “陈远航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望远镜的镜头与沉思者的内心。阅读此书,如同在仰望星空时,听到宇宙本身在耳边低语。” ——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张铭教授 “这不是一本关于‘已知’的书,而是一本关于‘未知边缘’的书。它迫使我们直面科学的局限,以及人类心智的伟大与渺小。” —— 《当代思想评论》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莎
.希達工作室創辦人
.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播研究學者
.道學院客座講師

心理學博士在讀、香港大學整合行銷碩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高級工商管理碩士
曾於中山大學任職,並在韓國三星集團、周大福集團等世界500強企業擔任集團高級管理職位。
擅長傳統文化在心理學方向和環境學的應用,並致力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播。

所撰寫的多篇學術性論文和專業性文章,已在《出版廣角》、《心理月刊》、《財經界》、《中國文藝家》、《發現》、《長江叢刊》、《中國民族博覽》、《新教育時代》、《科教文匯》等多家國家級專業期刊和國家級媒體刊登。

作品:《直覺力》、《焦慮心理學》、《潛意識之謎》、《李莎的生活隨想》、《在難熬的歲月裡》、《孟婆傳奇》系列、《開元霓裳樓》系列、《降魔人幽池》系列。

相關著作:《李莎隨筆集:自坐逍遙台》《開元霓裳樓:風時序》《孟婆傳奇:南葵篇》《孟婆傳奇:墨舞篇》《孟婆傳奇:沅宸篇》《孟婆傳奇:桑黛篇》《孟婆傳奇:渥丹篇》《李莎的生活隨想:以幸福為底色的人生》

图书目录

【自序】生活處處可修行,身邊人人可為師

★生活的兩面
硬幣的另一面
花開生兩面
在苦樂之中自我平衡
喜惡同因
顛倒的世界

★往昔好時光
夏日冰室
道不遠人常與善人
假如可以重活一次,你會怎麼做
辛丑年走過的路,讀過的書,見過的人
三年之韌

★親愛的友人
對良言相勸的一點思考
道不同,不相與謀
一蓑煙雨任平生
閑敲棋子落燈花
至樂無樂

★親密不無間
各自獨立,相互溫暖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退而省其私

★四季好時節
松花釀酒,春水煮茶
花看半開
水深不語
風禾盡起
人間枝頭,各自乘流

★影視萬花筒
月光寶盒的窺現
對時運與命運的一點淺薄的思考
從《盜墓筆記》中看到的人類精神閃光
命運對我們的最大考驗,總會在最不經意時來臨
進退有序的人生態度

★讀書清人心
謀不可眾,利不可獨
衣食住行,思維之外
《人間草木》
博觀約取

★遊戲人世間
喜怒哀樂眾生相
劇本殺之我見
戴著VR 頭盔的靈魂
射覆之趣

★瑣碎的確幸
我獨昏昏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不困於心,方為大用
企者不立

★講故事的人
我想把故事講給你聽
前世美好易碎,不如來世各自長安
愛是人間樣樣鮮妍,是人間有他
寫在孟婆系列大陸出版之際
《開元霓裳樓》作者後記──謹以此書送給我親愛的父親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37257
  • EISBN:9786267337271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组织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但它又完全没有学究气,读起来毫无压力,这才是最令人赞叹的地方。李莎似乎拥有将复杂的情绪提炼成最简洁、最有力的词句的天赋。她的句式变化多端,时而是长句的绵延,如同溪水缓缓流淌,饱含情感的张力;时而又是短句的铿锵有力,如同重击,瞬间点醒沉思。这种节奏感,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音乐性。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将一些段落默读出声,去体会那种音韵上的美感。她对于意象的运用也极具匠心,往往用一个看似寻常的物体,比如一扇老旧的窗户、一双磨损的鞋子,来承载跨越数十年的情感重量,寓意深远却不晦涩难懂。这本书证明了,真正的深度,并不需要用晦涩的理论来包装,它完全可以存在于最朴实无华的生活观察和最真挚的情感流露之中。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文字的力量”的信仰,那种能够安静地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方式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松散得很有章法,完全不像那种传统意义上的随笔集,它更像是一本被精心编织的记忆碎片集合。你不需要按部就班地从头读到尾,随便翻开哪一页,都能立刻被拉入作者构建的那个独特的情感场域。这种阅读的自由度非常高,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但一旦沉浸进去,又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是多么紧密。我尝试过在通勤的地铁上读,在深夜的台灯下读,感受完全不同,但每次都能找到新的共鸣点。比如,她写到某次旅行中的小插曲,那种对异地文化差异的幽默解读,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而下一篇,可能又转入对故乡记忆的深沉缅怀,笔锋一转,又让人眼眶湿润。这种在轻快和沉重之间自如切换的能力,显示出作者极强的文字控制力和情感驾驭能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的书,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回去翻阅、每次都能带来不同体会的“老朋友”。对于喜欢在文字中寻找慰藉和共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这本《李莎隨筆集:何事不可愛》简直是文坛一股清流,读完之后我心里留下的是一种久违的、纯粹的感动。书里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那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世界的温柔,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作者处理那些琐碎片段的方式,她总能从最普通不过的街角、一次不期而遇的交谈中,挖掘出深刻的人性光辉或者一丝不易察觉的惆怅。比如,她描述一个老人在公园里喂鸽子的场景,那种宁静和满足感,仿佛透过文字我都能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以及鸽子翅膀扇动时带起的微风。这种叙事技巧,不是那种刻意煽情的堆砌,而是水到渠成的、恰到好处的留白,让读者自己去填补情感的空白。书中那些对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的探讨,也极其到位,没有说教,只有真诚的自我剖析和对他人境遇的共情。读到一些关于成长的片段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回想起自己那些已经模糊的往事,然后释然一笑。全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点旧时光韵味的优雅,但又不失现代的灵动,读起来非常舒服,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品一杯恰到好处的清茶,回味无穷。

评分

坦白说,我很少读到像《李莎隨筆集》这样,能够在保持高度个人风格的同时,又能触及到如此广泛群体情感共鸣的作品。作者的叙事声音非常鲜明,有一种毫不做作的真诚感,让人感觉仿佛是坐在她对面的老友那里,听她娓娓道来那些曾经的经历。她对细节的捕捉力简直是超乎寻常,不是那种照片式的记录,而是带着温度和情绪的刻画。比如她描写童年时吃到的某种零食的味道,那种味道似乎立刻就从文字里“溢”了出来,带着点时间的陈旧和回忆的甜腻。这种感官上的调动能力,是许多当代作家难以企及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处理“脆弱性”的方式。她不回避自身的局限、困惑和偶尔的脆弱,但她从不沉溺其中,而是以一种清醒的姿态去审视和接纳它们。这种坦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的展现,它鼓励读者去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汲取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的情绪,并给予了它们一个温柔的命名。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个书名吸引的,《何事不可愛》——这本身就带有一种哲思的意味,让人忍不住想探究,作者究竟认为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事情是“不可爱”的呢?但读进去之后,我发现这更像是一个温柔的陷阱。李莎的文字里没有那种激烈的批判或者尖锐的讽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于“原谅”一切的态度。她写那些生命中的不完美、那些错过和遗憾,不是为了控诉命运的不公,而是将它们视为生命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赋予了它们一种独特的“可爱”之处。这种视角转换非常高级,它不是逃避现实的虚假乐观,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我特别欣赏她对“时间”这个主题的处理,她总能抓住时间流逝中的那些微妙瞬间,比如一盏灯熄灭前最后的那一秒光亮,或者一段对话结束后的沉默,并赋予它们永恒的价值。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生活的美好往往藏在那些我们急于忽略的“不完美”之中,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愿意接纳的心。阅读过程就像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SPA,洗去了心头的尘埃,让人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可爱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