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才知道怎麼繼續前進:45天1166公里的徒步環島教我的事 (電子書)

走出去才知道怎麼繼續前進:45天1166公里的徒步環島教我的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如中
图书标签:
  • 徒步旅行
  • 环岛旅行
  • 个人成长
  • 台湾
  • 旅行随笔
  • 人生感悟
  • 电子书
  • 自助旅行
  • 冒险
  • 励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走」台灣一圈很傻,但走出去才知道怎麼走下去。
徒步環島並不需要理由,但回頭檢視,就會發現原來一切自有源由。
 
  決定出發的想法很突然,
  但走出去後才知道自己該如何堅持下去。
 
  啟程的第1天我走得懵懵懂懂,
  出發時情緒亢奮,心裡總覺得不真實,
  但連日腳踝的劇痛感,讓我害怕自己會走不下去。
 
  雖然因為痛楚使我徒步的步伐不得不放慢,
  卻也讓我看見過往日常生活時不曾注意到的人事物。
  
  不認識的陌生人在路途中為我加油打氣,
  許久未連絡的友人因緣巧合下再次相聚,
  不同的緣分層層相連,我們珍惜著每次相見的機會。
  
  台灣明明那麼小,似乎要走好久好久,
  卻也小到我們只要繼續走,就能遇到過去現在未來的緣分。
 
  我的徒步環島由自己定義、自己決定,
  每段前進的路程都讓我一點一點的改變,
  學會與自我對話、放空雜亂的情緒,
  專心致志的繼續向前,堅定自己未來的道路。
 
  總共1166公里的路程,一步一步累積而成,
  抵達終點的那瞬間,沒有人歡呼、沒有人鼓掌,
  只有我自己澎湃洶湧的邁開步伐到「最後」,
  我的第45天過得清請楚楚,不怕自己不能再走下去。
 
  本來覺得會選擇徒步環島肯定有什麼心路歷程,
  但實際踏上這條路後,我的腦袋只想著:走就對了!
 
本書特色
  
  ※45天1166公里的徒步環島,用照片與文字分享與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
 
  ※全書除了文字與照片外,結合作者身為知名主持人的專業,也搭配了相對應的徒步影片,讓讀者從影片與聲音中一天一天地與作者一同前進。
 
誠摯推薦
 
  秋華/資深知名廣播人
  何篤霖/知名主持人
  郭靜純/知名主持人
  邱沁宜/知名主持人
  劉清彥/童書作家、金鐘獎兒童節目主持人
  愛跑者協會/新北市知名運動跑團
走出去才知道怎麼繼續前進:45天1166公里的徒步環島教我的事 (電子書) 內容簡介 這本書記錄了一段從出發到完成,充滿汗水、淚水與驚喜的旅程。它不是一本單純的旅遊指南,也不是枯燥的自傳,而是一部關於如何面對未知、重建自我、並在極限中找到前進力量的實踐手冊。 作者在決定徒步環島之前,正處於人生的低谷期——工作上的瓶頸、生活中的迷惘,以及對未來方向的茫然。在一個看似衝動的決定下,他打包了最基礎的裝備,踏上了長達四十五天、總里程超過一千一百公里的徒步征程。這條路線橫跨台灣本島的海岸線與山脈,每一公里都代表著對身體與心靈的全新挑戰。 旅程中的「真實」與「磨練」 徒步環島的日常,遠比想像中艱辛。 身體的極限考驗: 每天平均行走近二十五公里的路程,在高溫、潮濕、強風,甚至突如其來的暴雨中前行,是對體能的無情拉扯。腳底的水泡、抽筋、無數次瀕臨放棄的念頭,是旅程中最直接的「學費」。作者細膩地描寫了如何處理傷口、如何調整呼吸、如何在疲憊至極時,依然說服自己邁出下一步的心理建設過程。這部分內容不僅分享了實際的應對技巧,更深入探討了疼痛如何轉化為力量的哲學。 人際的交會與溫暖: 徒步的孤獨感是巨大的,但這份孤獨卻奇蹟般地引來了意想不到的連結。從熱心提供乾淨飲用水的農夫、徹夜分享故事的民宿主人,到偶爾同行幾段路的陌生旅人,這些短暫而深刻的交會,構成了旅程中最溫暖的底色。書中記錄了許多在地人才知道的隱藏路線、地方小吃,以及人們最純粹的善意。這些互動,讓作者深刻體會到,真正的「社會支持網絡」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建立起來的。 風景的深度解讀: 環島不只是看風景,而是「進入」風景。作者摒棄了觀光客的走馬看花,透過徒步的緩慢速度,得以觀察到季節的更迭、日出日落的細微變化、以及不同地域的文化氣味。從北部的工業地帶到南部的熱帶風情,再到東部的壯闊山海,每一段路程都像是翻開一本活生生的地理與人文教材。他學會了如何用腳掌去丈量土地的紋理,用皮膚去感受氣候的脾氣。 從「走」到「思考」的轉化 這四十五天,成為了一場為期一個半月的戶外靜修。當日常的喧囂被抽離,思緒開始變得清晰起來。 面對內在的陰影: 漫長的路程給予了足夠的時間與自己獨處。過去那些被壓抑的恐懼、未竟的遺憾、以及對未來的焦慮,都隨著腳步聲不斷浮現。作者誠實地面對了這些「心魔」,並發展出一套「邊走邊解」的內在整理術。他發現,許多困擾已久的問題,在移動的過程中,竟然找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這部分探討了心靈的韌性是如何在身體的極限狀態下被鍛鍊出來的。 定義「前進」的意義: 環島的終點雖然清晰(回到出發地),但對作者而言,「前進」的定義卻不斷被修正。它不再僅是物理上的位移,更是心態上的突破。是學會放下執念,是接受不完美,是體認到「完成」的價值在於過程中的蛻變,而非結果的光鮮亮麗。 「走出去」的哲學啟示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將這段極具體、極具挑戰性的徒步經驗,提煉成普適性的生活哲學。 1. 儀式感的建立與維持: 如何在漫長的過程中,透過固定的儀式(例如早晨的伸展、檢查裝備、記錄日誌)來維持動力與秩序感,這對於對抗「倦怠期」至關重要。 2. 極簡主義的實踐: 徒步迫使人只攜帶真正需要的東西。作者分享了如何在極簡的裝備中,找到最大的安全感和自由,這種極簡思維如何延伸到對物質慾望的重新審視。 3. 接納不確定性(Plan B is Walking): 在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旅途中,作者學會了如何快速應對突發狀況,如何擁抱變數,將「意外」視為旅程的一部分,而非失敗的標誌。 結語:不只是環島,更是人生的再啟動 這本書不僅適合熱愛徒步旅行的讀者,更適合所有在生活中感到停滯不前、尋求轉變的現代人。它以真摯、幽默且極具畫面感的筆觸,證明了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不是更精密的策略或更快的速度,而是走出去,用最原始的方式與世界重新連接。 當作者最終再次踏入起點時,他帶回的不是紀念品,而是更堅實的腳步和更清澈的視野。這段旅程教導他的最重要一課是:只要願意持續地邁出下一步,無論路況如何,你就已經在「繼續前進」的路上。 本書特色: 實用性與心靈啟發的完美結合: 包含徒步裝備精簡指南、緊急應變小撇步,以及深刻的內在轉化筆記。 台灣地理與人文的深度巡禮: 記錄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在地故事與秘境。 真實的疼痛與成就感: 不粉飾太平,坦誠面對生理與心理的極限掙扎。 適合所有面臨人生十字路口的讀者: 提供了用行動突破僵局的強大範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如中
 
  作家、主持人、藝人。
 
  曾任廣播節目主持人,主持經歷豐富,具備親切知性的優質形象,搭配幽默穩重的口條台風,總為活動氣氛點綴得恰到好處。能動能靜,是讓記者會及晚會呈現品味格調的靈魂,也是令客戶與媒體安心的橋樑,曾榮獲第50屆電視金鐘獎綜合節目主持人提名。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謝謝你出現在我生命𥚃
推薦序 步伐一旦邁開就不會停止
推薦序 用腳走出來的人生哲學
自 序 我不一樣了

第一梯次 摸索期
DAY1/2021年02月22日 新北→中壢
DAY2/2021年02月23日 中壢→竹北 
DAY3/2021年02月24日 竹北→竹南
DAY4/2021年02月25日 竹南→後龍 
DAY5/2021年02月26日 後龍→苑裡 
DAY6/2021年02月27日 苑裡→大甲 
DAY7/2021年02月28日 大甲→台中 
DAY8/2021年03月01日 台中 
DAY9/2021年03月02日 台中→溪湖 
DAY10/2021年03月03日 溪湖→西螺 
DAY11/2021年03月04日 西螺→斗南 
DAY12/2021年03月05日 斗南→嘉義 
DAY13/2021年03月06日 嘉義→南靖 

第二梯次 裝備期
DAY14/2021年03月18日 南靖→林鳳營
DAY15/2021年03月19日 林鳳營→新市 
DAY16/2021年03月20日 新市→保安 
DAY17/2021年03月21日 保安→南岡山 
DAY18/2021年03月22日 南岡山→衛武營 
DAY19/2021年03月23日 衛武營→潮州 
DAY20/2021年03月24日 潮州→東海 
DAY21/2021年03月25日 屏東 

第三梯次 驗收期
DAY22/2021年09月07日 高雄
DAY23/2021年09月08日 東海→楓港 
DAY24/2021年09月09日 楓港→安朔 
DAY25/2021年09月10日 安朔→金崙 
DAY26/2021年09月11日 台東 
DAY27/2021年09月12日 台東→知本 
DAY28/2021年09月13日 金崙→知本 
DAY29/2021年09月14日 瑞和→台東 
DAY30/2021年09月15日 瑞和→富里 
DAY31/2021年09月16日 富里→玉里 
DAY32/2021年09月17日 瑞穗→玉里 
DAY33/2021年09月18日 花蓮

第四梯次 零整期
DAY34/2021年10月16日 新北→白沙灣 
DAY35/2021年10月20日 白沙灣→加投里 
DAY36/2021年10月26日 加投里→深澳 
DAY37/2021年10月29日 福隆→礁溪 
DAY38/2021年11月01日 福隆→深澳 
DAY39/2021年11月06日 礁溪→蘇澳新站 
DAY40/2021年12月05日 花蓮→崇德 
DAY41/2021年12月06日 瑞穗→鳳林 
DAY42/2021年12月07日 鳳林→花蓮 
DAY43/2022年01月10日 漢本→南澳 
DAY44/2022年01月11日 崇德→漢本 
DAY45/2022年01月12日 蘇澳新站→南澳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7845
  • EISBN:978626329866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謝謝你出現在我生命裡
 
  哇!呂如中用文字來細數他艱難的每一步,這本書字字頁頁充滿了讓人佩服的毅力。疫情嚴峻的時刻,呂如中背著行囊、戴著口罩徒步環島,只為圓夢,旅途中無懼困擾,讓我們《午后兩點》連線報導,每當陳述深刻的故事,說到感動之處,當場熱淚盈眶!
 
  如中曾是我的同事,待人彬彬有禮、工作認真積極,曾經受託擔任我們節目的特派員,外出採訪各行各業!而在正聲 FM剛開播時,我為張晨光製作及一起主持半夜12點到1點的《棚裡棚外》,當張晨光因軋戲趕不上的時候,如中馬上幫我客串主持,非常受到聽眾的喜愛!
 
  女兒婚禮的晚宴,呂如中不只是主持人,吉日早上,女婿迎親需要一位生肖吉祥的男生開車門,如中臨時聽到我説他是最適合的人選,馬上放下正在忙的工作飛奔而至,這樣的熱心熱情,不只對我,常常出現在他的生活裡。
 
  如中的孝順我尤其看在眼裡,父親生病住院時他二十四小時陪伴,母親害怕地震又喜歡逛菜市場,他特別買堅固又靠菜市場的房子跟媽媽同住;爸爸不在之後,他因為工作較忙無法天天陪媽媽散步,若有市場可逛對媽媽的健康有很大的幫助。
 
  如今的呂如中已經是兩性專家又擁有如此多的粉絲,他的善良、樸實、感恩、惜緣,依然如初。他的新書談的是徒步環島,裡面傳遞的都是溫暖及正能量的思維。一個值得重視的人,寫了一本值得看的書,他用毅力鼓勵別人,我們用閱讀鼓勵他!
 
  如中,謝謝你出現在我生命𥚃!祝福你新書大賣!你和家人健康愉快!
 
資深知名廣播人 秋華
 
推薦序
 
步伐一旦邁開就不會停止
 
  如中是我的節目固定來賓,也是我的學長,很多年前我們就曾經搭檔主持過,每次見面的時候,他一定是搭配得宜,每個細節都不馬虎,帥得不要不要的出現在大家的面前。
 
  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非常認真,用嚴謹態度努力生活、計劃生活的人,所以,當聽見如中有一天睡不著一時興起,就這麼走了出去,非常簡單的準備,一直走一直走,然後,打算就這麼走了下去,最後竟然變成徒步環台;我真的嚇了一跳,非常好奇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改變,也明白,如中即將要開始一段很不一樣的生命旅程。
 
  一個隨性的開始,卻是一個無比堅持執行的過程。不管是什麼樣的動機,當我們選擇離開了舒適圈,跨出那一步後,一切就會變得不一樣,這是五年前我離開電視台開始創業後一個很深的感受。在如中身上,我也看到了,從外而內。
 
  他身上多年的病痛,特別是肩膀的酸痛神奇的不見了。通常我們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就是選擇多休息,但很奇妙的,如中開始不斷地走下去,照理說身體應該更疲累,但是他反而覺得背痛肩痛的毛病完全消失了。
 
  「當我開始專心專注走路的時候,其他的痛感就不再了」如中說。這聽起來實在特別,一則驗證人體是需要更多的運動鍛鍊,身體會自然達成一個新的平衡;另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當開始設立一個目標,專心一意地要達標時,生命有了盼望,有些負面的感覺也會跟著消逝。身體的疼痛,其實往往也是伴隨心裡的壓力而來,當光進來了,黑暗也會跟著離開。
 
  不只肩頭上的包袱沒事了,治好的應該還有另外一個心理上的包袱。每次都要帥帥登場的如中自然會有些偶包(不要打我,我都說這是自然的),這些日子他全素顏甚至有時候累到狼狽地走在街頭,不但被認出來無所謂,還經歷了好多愛的加油陪伴支持,每一個小故事都讓他感受到巨大的能量。平凡中見偉大是真的,人與人之間看似微小卻能夠彼此支應的連結,原來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多看不見的力量,在行腳中都成為他能持續堅持的動力。
 
  一趟環島之旅,如中瘦了黑了,更健康了,也更快樂了。很開心對人生非常感性細膩的他,同時具備高度理性分析能力,這次能夠出書,把這一段非常難得的生命歷程記錄下來跟大家分享,你一定會在這本書得到生命的啟發,也願讀者學習到這份勇氣,人生,是可以隨時迎向新的旅程的,只要你願意。
 
  如中,走出去了,步伐一旦邁開就不會停止,相信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生命的驚奇驚喜,我開始期待續集了😉
 
知名主持人 邱沁宜
 
推薦序
 
用腳走出來的人生哲學
 
  「所有真正偉大的思想,都是在行走的時候浮現出來的。」——尼采(德國哲學家)
 
  1879年,辭去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職的35歲尼采,決定開始放逐自己,花了十年的時間,遊走於法國、瑞士和義大利的各城市鄉間,透過步行觀察、思考,並且與當地居民互動,然後沉潛凝煉出多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包括《查拉圖斯特如是說》、《快樂的科學》,和備受爭議的《道德譜系學》。
 
  同樣,美國作家亨利•梭羅,也曾在1845~1847年間,隱身於瓦爾登湖畔,進行維持兩年的極簡生活實驗。每日早晨他都在林間散步沉思,然後回到小木屋寫作。這段期間,他完成了兩本對後世影響甚鉅的著作——《湖濱散記》和《論公民不服從》,一本開啟了現代環保主義與運動;另一本則喚醒了公民意識,成為甘地、甘迺迪和金恩博士畢生信奉的標竿與準則。
 
  2021年2月,我的好友呂如中也毅然決然踏出他舒服的窩,用自己的雙腳踩踏繞行台灣一周。儘管他嘴巴上說,這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工作量銳減,突然萌生想到台灣四處走看的玩耍意念。但我相信,這其實是他一直在心中琢磨計畫、自我挑戰的壯舉。畢竟,徒步繞行台灣,對身心思維都是極大的考驗啊。
 
  這些考驗來自於不可知的環境與氣候變化,還有途中各種可能的狀況、問題和困難,當然,體力、精神和意志力,更是當中決勝的挑戰。我卑微且榮幸的在他中途接待補給了一餐,席間聽他滔滔說著自己如何在雨中拖著磨破的雙腳咬牙前行;如何在筋疲力竭時,因為陌生人的一句加油,或是隨手遞上的一瓶水而淚水盈眶;還有他在各地所見所聞的風土美景,所感所知的人情溫暖……我聽得瞠目結舌之餘,新聞訓練的直覺也忍不住嚷嚷:「一定要記錄下來!」
 
  如今讀著他鉅細靡遺、栩栩描繪的完整徒步歷程,除了拼湊完整了未知的部分,更吸引我的是,他在行走間對自我的探究、記憶的深掘和人生的體會。一如尼采和梭羅,他將這些如晨露般晶瑩的思維點滴化為文字,交織在他的行旅記錄中,成為透過閱讀伴行的我們,珍貴的生命養分。
 
  細細品讀這本書,不僅能隨著如中的文字,和他一起徒步繞行台灣,更能在當中細細咀嚼、思考和體悟,他用雙腳走出來的「人生哲學」。
 
童書作家、金鐘獎兒童節目主持人 劉清彥
 
自序
 
我不一樣了
 
  走完台灣已過了十個月才寫這篇序言,仔細算一下行路多遠……45天的行程,其中6天全花在交通或休息,總共走了1166公里!這個數字如何得知呢?是從我一早走出旅館按下計步器,到吃完晚餐回住宿不再出門為止累積而成。你問我如何規劃每一天的距離及歇腳點?其實多是從第一日走出去才開始逐漸調整,大方向是:
 
  1.早出早歸,早上4點醒來吃早餐,天未亮5、6點出發,涼快些多趕些路,11點午餐稍作休息,希望下午4點前抵達住宿,晚上10點前完成洗衣、放鬆按摩、上床睡覺,沒有一天看電視。
 
  2.前一到兩天才計畫下一個停駐的城鎮,走哪條路直接參考Google Map提供的最短距離,停留的區域不要太偏僻有益覓食及住宿。為了好的睡眠品質不會訂太便宜的旅店,且盡可能要求安靜的房間。如果交通方便,旅館就盡量固定,這樣包包內不常用的東西就可放房間,以火車當作連接起、終點的通勤工具,省去負重更好前進。晚上一定要吃一頓好的或名產犒賞自己,因為每一天早午餐皆來自便利商店。
 
  3.盡量沿著或接近鐵路走,萬一需要趕回台北,至少有火車可搭,而且火車站周邊方便補給。
 
  4.每天控制在20~30公里,除非刻意趕路才會超過35公里,且不執著非去哪裡不可,也不願繞路前往觀光景點。
 
  5.選大馬路走,絕不冒險,刻意讓行人行車看到我,也通知好友我的行進方向(建議不要提早公開路徑於網路,因為永遠不知道會否碰到別有居心的歹徒),避免可能發生的危險,做個負責任的旅人。
 
  6.有工作就回台北,沒工作就繼續走,順順走、安心走,期望一年內完成台灣本島一圈。這一圈,恰巧沒進入南投,其他縣市都走過了,我仍當它是一圈。
 
  7.每一步路都靠雙腳完成,對自己誠實。
 
  我要謝謝親如家人的秋華姐,在我還在路上,就於廣播《午後兩點》幫我開單元。謝謝《命運好好玩》的篤霖哥與靜純,鼓勵我照顧家人也要愛自己,我才跟媽媽溝通,要不要輪流去我和姐姐家住,她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也讓我真正有自己的時間「走出去」。謝謝《單身行不行》的沁宜,最早在電視中關心並幫我宣傳徒步消息。謝謝好友清彥,看著我一路徬徨失落,也看著我成長蛻變。最後謝謝「愛跑者協會」,在夜跑團中陪我一起跑、訓練腳力。
 
  自徒步環島開始,我的外型、身體、心理都默默改變了,變得比較開放樂觀,更易感動、也更易感謝,所有改變,都呈現在書中故事裡。我建議每位台灣人都該來一趟屬於你自己的徒步環島,我不必吹噓它到底會對你產生怎樣的影響,走就對了,你一定可以感受,你不一樣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名字,虽然我之前不甚熟悉,但从书名和副标题的组合来看,能感受到一种务实且不煽情的叙事风格。我倾向于相信,真正的“走出困境”绝非一蹴而就的浪漫故事,而更像是脚踏实地、日复一日的身体力行。副标题中“45天1166公里”这个具体数字的罗列,立刻为整本书定下了一种严谨的基调。这不像某些心灵鸡汤只是空泛地谈论“勇气”和“梦想”,而是用可量化的数据来支撑其论点的可行性与艰巨性。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处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些深入骨髓的疲惫、伤痛,以及随之而来的心境转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我希望作者没有刻意去美化徒步过程中的不适,而是直面那些真实的、可能令人却步的细节。如果能从中提炼出一些关于身体极限、意志力训练,甚至是关于如何打包行李、选择装备的“实用哲学”,那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越一般的个人游记,而成为一本关于“如何面对挑战”的行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引人注目,色彩搭配既有自然的沉静感,又不失旅途中的活力。拿到实体书(假设是实体书,即使是电子书,封面设计也是第一印象)的那一刻,我就被那种强烈的“在路上”的氛围所吸引。我最近也在思考一些职业上的瓶颈,总觉得被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无法突破,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我内心的渴望——“走出去”。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浸在文字内容中,但光是封面的排版和选用的字体,就透露出一种坚定和不妥协的决心,这让我对作者接下来的叙述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那种将宏大叙事(环岛徒步)与个人成长(如何继续前进)巧妙结合的努力。我猜想,作者在描述那些漫长而枯燥的徒步日子里,一定也穿插了许多对生活本质的深刻反思,而这些反思,恰恰是我当前最需要的“养分”。这本书的定位似乎非常精准,目标读者就是那些在人生某个阶段感到迷茫,渴望通过某种极端体验来重启自己内在驱动力的人群。我打算找一个周末的清晨,泡上一壶茶,正式开始这段精神上的“徒步之旅”。

评分

我更关注这本书的“结论”部分,也就是“教我的事”的精髓所在。45天的修行结束了,生活终究还是要回归到原有的轨道上来。很多人在完成了一项看似伟大的挑战后,反而更容易陷入新的迷茫,因为“打怪升级”的阶段结束了,日常的琐碎又重新占据了心头。因此,我特别期待作者如何将环岛过程中获得的“顿悟”有效地“翻译”成日常生活的操作手册。例如,面对工作中的重复性任务时,是否可以用“走下一步”的心态去应对?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是否可以借鉴徒步中学会的“保持距离但保持尊重”的边界感?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告诉读者如何将旅途中的精神财富转化为持久的行动力,那么这本书就不只是一个精彩的纪录片,而更像是一份长效的“心灵维护指南”。这种落地性,决定了一本书的生命力能否超越其出版的那一刻。

评分

这本书的定价策略非常合理,考虑到现在市场上同类别的励志或游记文学作品的价格波动,这个价位无疑是具有竞争力的。从购买体验来说,电子书的加载速度极快,排版清晰,阅读界面友好,这对于长时间阅读体验至关重要。我通常习惯在平板电脑上阅读长篇非虚构作品,这本书的字号调整和背景色切换功能都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这一点对于一本讲述“坚持”的艰辛历程的书籍来说,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很多时候,我们被内容本身所吸引,却忽略了载体对阅读体验的影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确保了读者能够无障碍地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我甚至在想,如果作者能在后记中附带一张精美的徒步路线图,哪怕只是电子版的缩略图,都会让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参考意义再上一个台阶。但总体而言,这种便捷的获取方式,让“说走就走的旅行”的理念,首先在“阅读”这一步就得到了完美的实践。

评分

从市场反应和同类型书籍的对比来看,这本书似乎瞄准了一个非常成熟但又不断有新需求产生的细分市场——“城市逃离与自我重塑”。我注意到近两年,人们对“慢生活”和“深度体验”的追求愈发强烈,而徒步环岛无疑是体验台湾地理、人文和自然面貌最直接的方式。我推测,书中对台湾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描绘,应该会非常细腻和鲜活。毕竟,一个人的行走,更容易捕捉到那些乘坐交通工具时会错过的,隐藏在角落里的生活细节和人情味。例如,某个小渔村里老奶奶的一句问候,或者某个山间茶农分享的一杯清茶,这些“微小的善意”往往是支撑旅途精神力量的关键。我对于作者如何平衡“内省的深度”和“外在环境的描绘”非常好奇。如果能看到一个城市人如何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快速适应并建立起与陌生人的信任连接,那将是对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疏离感的一种有力反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