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電子書)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崇憲
图书标签:
  • 臺灣台語
  • 俗諺
  • 鬼神
  • 民俗
  • 文化
  • 電子書
  • 臺灣文化
  • 傳說
  • 故事
  • 信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田頭田尾土地公」、「鬼仔摸閻羅王尻川」   
 臺灣台語裡,許多諺語源自傳統民間信仰
想更了解臺灣,不如就從熟悉的鬼神、日常的信仰
來認識充滿魅力的臺灣傳統文化
 
  ◆水鬼做久升城隍。Tsuí-kuí tsò kú Sing sîng-hông.
  台語俗諺用「水鬼做久升城隍」,來比喻人若是守好自己的本份及崗位,盡力將份內事務做好,最後也會有升任的一日。
 
  ◆人牽毋行,鬼牽溜溜走。Lâng khan m̄ kiânn, kuí khan liù-liù-kiânn.
  此句俗諺意指,明明就有善人在前引導,但有人就是偏偏要跟著惡人去做罪惡之事,這是人的自甘墮落!也在提醒所有人,不要被像「鬼」一般的「惡人」所迷惑了!
 
  ◆田頭田尾土地公。Tshân-thâu tshân-bué Thóo-tī-kong.
  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土地公可以說是信眾最多的神明,無論是鄉村或都市,從山林到陌野,到處都可以看到土地公廟的蹤影。所以台語俗諺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就是在說土地公的無所不在。
 
  臺灣閩南諺語是所有臺灣先民智慧與經驗的結晶,靠著世代的口耳相傳,才能夠將這些臺灣閩南諺語保留至今。我們知道,諺語是民間文學的一部份,是大眾的文學,是民眾情感表達的形式之一,同時也是民眾表達知識的方法之一,諺語理所當然地會承載了流傳在民間的各種經驗與觀念。
 
  而「鬼神信仰」在民間宗教中,本是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鬼神信仰」可以說就是民間信仰的根本,民間宗教的所有觀念與儀式都是以鬼神為主體來進行。本書欲對臺灣閩南諺語中的宗教文化進行討論,而宗教文化中又以鬼神信仰為其主體,所以內容便以「臺灣閩南諺語的鬼神文化」為主旨,來對臺灣閩南諺語中的鬼神文化加以闡釋。
   
  作者王崇憲:「希望藉由這本書,讓台語俗諺變成是可以閱讀的故事,成為可以貼近人心,貼近情感,貼近我們生活週遭的一種活跳跳的語言紀錄。」
 
  【內容設計亮點】
  ★專業朗讀音檔
  掃描書中QRcode,即可聆聽閩南語教師原音朗讀,示範全書俗諺念誦發音,原本聽得霧煞煞的閩語俗諺都可以聽得一清二楚,回去再跟阿公阿嬤開槓喔
 
  ★華文與閔南文字雙語對照
  作者將俗諺編成淺白又趣味的短篇故事,以華文與閩南語文字雙語對照,讓讀者有更豐富多元的閱讀體驗。
 
本書特色
 
  ★以台語鬼神俗諺介紹臺灣傳統信仰文化的事典
  ★整理珍貴臺灣台語諺語資料並詳細說明語句意義與文化意涵
  ★俗諺故事採華文與台語文雙語對照
  ★特別附錄QR Code行動學習音檔,讀者可參照拼音,聽學純正閩南語俗諺發音
  
各界讚聲推薦(依字首筆畫排序)
 
  台語圖文創作 粉紅色小屋
  文史工作者 黃震南
  台文作家 鄭順聰
  台師大台文系副教授 劉承賢

專序推薦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張惠貞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前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方耀乾
  臺中市本土語文指導員  黃文俊
 
專業序文推薦
 
  ★「本人讀了《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覺得作者相當用心改編原始論文,借人人琅琅上口諺語使用與學習,加強對母語文化深入認識,同時熱愛這塊土地以及關懷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這樣的情操與理想,相信是我們渡海而來先民遺傳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要讓這份精神代代薪傳,永垂不朽。最後也寄望作者更加努力,日後能陸續出版類似書籍,為傳遞臺灣文化盡一份心力。」——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充分呈現先民鬼神信仰的內涵和文化現象。」——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教授 張惠貞
 
  ★「這本冊也真通俗兼有故事性。除了解釋俗諺語的意涵以外,崇憲也將後面的故事,一个一个用雙語,台語和華語寫出來。真正有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前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方耀乾
 
  ★「這本《臺灣台語俗諺鬼神記事》表面上是咧講佮鬼、神有關的俗諺語,其實是咧講咱「人」佇世俗的人世間按怎生存的人生智慧。」——臺中市本土語文指導員  黃文俊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本土文化与信仰的非虚构著作的简介,书中深入探讨了台湾社会中与鬼神信仰、民间习俗以及传统价值观交织的现象,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电子书的内容。 --- 《庙口低语:台湾民间信仰中的世俗智慧与神祇镜像》 作者: 陈世杰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 ISBN: 978-957-444-XXXX-X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严肃的宗教史或民俗学专论,而是一部行走在台湾街巷、穿梭于传统庙宇之间的田野观察手记。作者陈世杰,一位深耕台湾社会文化研究多年的观察者,试图从日常生活的切片中,捕捉那些在现代性浪潮下,依然强韧流动的民间信仰叙事。书中所探讨的,是那些存在于市井之间、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紧密相连的“有形”与“无形”的信仰实践。 第一部分:神祇的世俗面孔——从庙宇到社区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台湾传统庙宇中的神祇形象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转变。我们通常将神明视为超凡脱俗的存在,但在台湾的语境下,他们的形象往往被赋予了强烈的世俗色彩。作者首先探讨了“有求必应”的信仰模式如何塑造了神明的职能分工——从保佑生意兴隆的财神,到处理家庭矛盾的月老,再到解决疑难杂症的民间医生。 书中细致描绘了地方庙宇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在许多老旧社区中,庙宇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更是凝聚社区认同、解决邻里纠纷的非正式权力中心。例如,作者通过对基隆某地方宫庙的长期观察,揭示了乩童文化如何作为一种古老的“社会调解机制”运作,处理着法律或行政手段难以触及的个人恩怨与人际冲突。这些“神迹”的背后,往往折射出的是社群对秩序的渴望与对权威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分:仪式与记忆的交织——祭典中的时间观 在台湾社会,祭典活动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关键节点。《庙口低语》的第二部分着重于分析重要的年度祭典,如中元普渡、妈祖绕境以及特定神祇的圣诞庆典。 作者挑战了将这些仪式简单视为迷信或纯粹旅游资源的观点,而是将其视为“集体记忆的重演”。通过对普渡“做戏”与“祭祀”之间界限的模糊性的剖析,我们得以理解,对“好兄弟”的供奉,实则是一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投射,以及对宇宙平衡的敬畏。绕境活动的复杂性,不仅是宗教的展现,更是一种政治宣言——它展示了特定区域的社会网络力量和文化主张。书中对这些仪式中服饰、音乐、阵头等元素的考据,旨在还原其背后承载的历史信息,而非仅仅停留在表象的华丽。 第三部分:民间智慧与生存哲学——人神关系的日常化 本书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看不见的力量”共存,以及这种共存所衍生出的独特哲学观。 这里探讨的不再是宏大的教义,而是细微的“人情世故”如何投射到神人互动中。比如,人们在求签问卜时,如何根据自己的目的来“解读”神明的旨意,甚至进行“谈判”和“协商”。这种灵活的、高度情境化的信仰实践,体现了台湾民众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所发展出的一种务实的生存智慧。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了民间信仰中“因果报应”与“现世福报”的辩证关系。与强调来世解脱的教义不同,台湾民间信仰更倾向于将现世的顺遂或挫折,归结于神明(或祖先)的庇佑或惩戒,从而形成了一套内洽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体系。这种体系并非僵硬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适应社会变迁的“生活剧本”。 结语:被遗忘的连接点 《庙口低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醒读者,在快速都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看似落伍的民间信仰,实际上是理解台湾社会结构、人际伦理乃至文化韧性的关键钥匙。它们是活着的历史,是沉淀在日常生活肌理之中的集体潜意识。通过倾听庙口传出的低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而充满生命力的文化场域,它既古老又常新,既神圣又无比世俗。本书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视角,邀请读者以更谦逊、更贴近土地的姿态,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与文化根源。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崇憲
 
  民國62年在高雄出生的台南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目前是國中國文、本土語文教師。擔任過教務主任、教育部中央團本土語文組副組長。
 
  曾得過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閩南語教師組散文獎及短篇小說獎、A-Khioh Siúnn 阿却賞台文獎、高雄市教育局臺灣學教師組散文獎。
 
  籌備並完成《高雄市本土語言文學文本寫作集暨數位化錄音計劃》,也參與《錦荔枝的滋味—台語文學廣播劇》擔任「俊生仔」的角色。
 
  目前致力於台語、華語雙語教學的工作,希望能藉由語文教學,讓下一代能自在快樂的傳承臺灣這塊土地所蘊育出的各種美麗語言。
 

图书目录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台語俗諺的文學性與宗教性
一、俗諺的定義及特性
二、台語俗諺具文學宗教性

第二章 台語俗諺的鬼信仰紀事
一、臺灣民間的鬼信仰文化 
二、台語俗諺中的鬼
(一) 鬼王 
(二) 小鬼
(三) 水鬼
(四) 錢鬼  
(五) 枵鬼  
(六) 有應公 
三、台語俗諺中的人鬼關係 
(一) 人與鬼的關係 
(二) 鬼作祟人間 

第三章 台語俗諺的神明信仰紀事
一、臺灣民間的神明信仰文化 
二、台語俗諺中的自然神 
(一) 雷公
(二) 土地公
(三) 三界公
(四) 北斗南斗
三、台語俗諺中的物神
(一) 城隍
  (二) 床母 
(三) 灶君 
四、台語俗諺中的靈魂神 
(一) 佛祖 
(二) 玉皇大帝 
(三) 註生娘娘
(四) 媽祖 
(五) 大道公
附錄:本書台語俗諺索引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8071
  • EISBN:978626329902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3.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諺語」(或稱做俗諺)是一種先民智慧結晶的「語言」,它用簡單句式當結構形式,加上琅琅上口押韻,讓它方便傳播出去。至於是否使用「文字」記錄,那是諺語形成之後的事。我們使用諺語,除了瞭解前面基本觀念之外,還需要注意某些諺語有「地域限制性」與「時間流通性」兩項。
 
  有關「地域限制性」,舉家鄉桃園縣大園鄉(今桃園市大園區)例子說明。大園鄉,屬於臺灣西北部臨海農業鄉村,一甲子前,處處可見,青翠水田,阡陌縱橫,稻禾翠綠,埤塘水清,點綴著竹林環繞炊煙裊裊的農家。這樣的農鄉景致,自然是每年稻作收成可觀,物產豐饒,可惜收成都歸少數地主所有,絕大多數租田耕作佃農之家,其實沒有福份享受每季豐收成果。
 
  農業社會,終年辛苦勞動的農民,拼死拼活,還不一定能夠得到相等報酬。平日飲食開銷,儘量節儉,積存收成的點點滴滴,等待繳納田租,偶而遇到天災或疾病,只能祈求神佛保佑,賜給終年勤勞耕種下民一條活路。既然無法像田頭家一樣,不愁吃不愁穿,絕對弱勢的佃農,只能藉著信仰位於大園村(今大園里)仁壽宮神佛,乞求感天大帝許真君,保佑一家大小,身家平安,衣食無缺。
 
  因此生活在家鄉,無論老少,識字與否,幾乎人人能夠脫口而出:「儉腸餒肚,欲等十月二十五」這一句諺語。十月二十五日是許真君在仁壽宮安座大典紀念日,鄉民平日節省所有用度,等待這一天到來,祭祀當日,大園街上家家戶戶祭拜謝神,晚間則準備豐盛流水席,招待來自各地親友,感謝大家平日種種協助,才能順利平安度過這一年汗水換來的辛勞。
 
  由此可以明白,這句「儉腸餒肚,欲等十月二十五」的諺語,只有在大園鄉境才能使用,並非通行於臺灣全國各地。《福全台諺語典》(1998)頁100收:「儉腸餒肚,儉欲過九月廿五」一條,作者徐福全教授解釋說:台中縣龍井鄉民眾,崇信林王爺殺敵衛國之聖蹟,平常省吃儉用,九月二十五日林王爺千秋之日,必定盛大慶祝。與上述大園鄉民同樣,平日克勤克儉生活,等待特定日期,盛大祭祀慶祝。可見諺語內容除時間、信仰對象不同之外,使用意義完全相似,至於孰先孰後,無法考證,至少是先民智慧結晶擴散成果,應當可以說得通。
 
  「時間流通性」則舉通行諺語「刣豬公,無相請;嫁查某囝,貺大餅。」為例,說明如下。
 
  傳統臺灣民間信仰,在祭典中會將豢養增肥家豬,當作重要牲禮之一,待祭禮結束之後,在場信徒鄉眾,可以分得牲體豬肉,帶回「喫平安」;有時地方望族或富貴人家,主人重要生日或喜慶,為了展示人氣排場,也會以殺豬公為名,「辦桌」宴饗出席來恭賀賓客,待筵席結束之後,每位賓客人手一塊免費「豬公料」攜回。信仰祭禮與富貴人家宴席,都會有殺豬公活動,以示莊重熱鬧,本句諺語可能在說明後者,因為這類飲宴客人,都是主人家主動邀請,而且依照習俗慣例,不用攜帶「紅包」當做賀禮。
 
  然而民間嫁娶風俗,也有一個不成文法,嫁女兒一方,若將喜餅,也就是諺語所說「大餅」,分送給親戚好友,拿到大餅的一家,結婚大喜當日出席婚宴,就得包「紅包」參加。一樣宴請賓客,卻有兩樣不同待遇,殺豬公請客,參加者「有吃又有掠」,吃完宴席又可攜回「豬公料」,然而參加嫁女兒婚宴,雖然事前也分到一塊大餅,事後卻要付出銀兩做回報。
 
  這句諺語純粹是從比較角度去說話,一個有吃又有拿,一個卻吃了要付錢,待遇完全不同。其實以當時純樸移民農業社會,多數中、下生活的普羅大眾,彼此都會互相幫助度過難關,對於出錢吃大餅這種事不會太在意,只是口頭上拿來開玩笑取樂,「好空無相報,出錢阮攏有」,說說好玩,以免生活太過單調苦悶而已,何況改天自己家也要嫁女兒,可能輪到別人來說嘴了。
 
  這句諺語很明顯,應當是反映傳統農業社會習俗,現在已經進入工商業繁忙社會,可能已經少有人懂得上述兩種宴客其中區別。現在各種生日壽宴或喜事宴客,各家有各家規矩,已經沒有「包紅包」與「不包紅包」的習慣作法。因此在「時間」流通上,這句諺語已經不像當初意涵,此點我們不能不留意。
 
  從上面諺語有「地域限制性」與「時間流通性」兩項舉例,只是在使用上常見問題。此外也衍生讓我們想對諺語編輯者、寫作者,有一個懇切請求。請在編寫時多做實際調查,不論鴻儒耆老或販夫走卒為對象,多請教一位就多一層證據顯示,如此編輯的諺語詞書,可信度才能增加。我們擔心長輩耆老陸續凋零,若不即早訪談,可能逐漸無人可問;另一方面也擔心,許多從未在臺灣流行諺語,只因同為閩南語卻被滲入,其實只要多做訪查加上文獻記載對照,即可瞭解真相。我們絕非反對外來諺語輸入,而是那些假借「臺灣諺語」之名,以魚目混珠姿態到處通行,類似產品「洗產地」作法,則不是大家所樂見。
 
  《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作者王崇憲先生,現任職教育部中央團本土語文組副組長(高雄市五福國中教師借調),他於2000年考進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班進修,2004年畢業時,由我指導撰寫碩士論文。這本《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即是在他碩士論文基礎上改寫而成。
 
  該書主要內容在卷二「台語俗諺的鬼信仰紀事」,以及卷三「台語俗諺的神明信仰紀事」,將全書引用的60條台語俗諺,詳細做了背景說明與使用意義詮釋。為了讓讀者即時掌握對書中出現的鬼、神有所認識,特別在解釋各條諺語之前,用淺顯簡易文字說明引述的鬼魂或神明傳說由來。值得一提的是,「台語俗諺鬼魂(或神明)故事」,都使用台語版與華語版兩種文字說明。這一創新體例極有實驗性意義,一來可以讓閱讀者學習台語版閱讀習慣,若有不清楚借用華語版作對照認識;二來也可以看出完全用漢字書寫台語文,會達到什麼效果或遭遇什麼困難?對推行本土語言,正是一項很好試驗機會。
 
  本人讀了《臺灣台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覺得作者相當用心改編原始論文,借人人琅琅上口諺語使用與學習,加強對母語文化深入認識,同時熱愛這塊土地以及關懷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這樣的情操與理想,相信是我們渡海而來先民遺傳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要讓這份精神代代薪傳,永垂不朽。最後也寄望作者更加努力,日後能陸續出版類似書籍,為傳遞臺灣文化盡一份心力。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謹序
2023年3月於高雄陋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并非线性地罗列神祇谱系,而是以一种更具生活气息的方式展开。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社会阶层对鬼神信仰的不同解读和实践的对比。比如,从渔村的海洋信仰,到城市居民对现代“都市传说”的接受,这种跨越代际和阶层的观察,使得整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它清晰地勾勒出,在现代性不断冲击传统价值的背景下,台湾社会是如何巧妙地调适和重塑其对超自然力量的理解和应对方式的。它不是一本让你去膜拜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去“理解”的工具书,理解台湾人如何在敬畏与戏谑之间,找到与这片土地上无形力量共存的智慧。

评分

这本关于台湾民间信仰的书籍,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似无的鬼神传说,以一种既尊重传统又充满现代关怀的角度娓娓道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老的仪式、奇特的禁忌,以及人们在面对未知力量时的敬畏与挣扎。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独特神祇和祭祀习俗,书里都有详尽的考据和生动的记录,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为了挖掘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所付出的心血。它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种文化的重构,让现代读者能够更深切地理解,在闽南语文化圈里,这些超自然的存在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生活习惯乃至社会结构。那种渗透在语言和风俗里的神鬼叙事,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民俗学报告,没想到它的叙事方式极其引人入胜,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口述历史集锦。那些关于阴阳交界、因果报应的民间故事,被作者巧妙地穿插在对特定地域文化的分析中,使得抽象的信仰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俗谚”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句谚语背后似乎都藏着一个关于神明或鬼魂的微型剧场。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趣味性,也展现了语言如何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对于任何一个对台湾本土文化有深度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且有趣的切入点,它教你如何“听懂”那些老一辈人挂在嘴边的“老话”,并从中解读出信仰的脉络。

评分

我最近看书的品味比较偏向于探究文化深层逻辑的著作,而这本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不满足于仅仅讲述故事,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人们需要鬼神叙事”。作者的论证过程环环相扣,从地方志、民间故事,一直推导出在缺乏强有力公共机构约束的社会环境中,神明和鬼魂如何充当了一种内在的道德仲裁者。语言风格非常成熟老练,夹杂着一些只有熟悉台湾语境的人才能会心一笑的幽默,但又不至于让外行人感到困惑。这是一部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的著作,每一章节都像打开了一个微缩的文化胶囊,让你看到在看似迷信的外衣下,所蕴含的严肃的文化动力学。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关于台湾信仰的书籍不少,但大多流于表面或过于学术化,让人难以产生共鸣。然而,这一本却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没有陷入迷信的泥潭,也没有用过于疏离的社会学视角去解构一切,而是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者”的亲身体验,去描摹那些发生在寻常百姓家的“怪力乱神”事件。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时而轻松诙谐地记录民间流传的趣闻,时而又沉重严肃地探讨信仰背后的社会功能。读完之后,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鬼神”,其实是构建社群认同和处理人性困境的一种独特机制。它引发了我对“什么是真实”和“人们选择相信什么”的深刻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