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颱語俗諺鬼神紀事 (電子書)

臺灣颱語俗諺鬼神紀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崇憲
圖書標籤:
  • 臺灣颱語
  • 俗諺
  • 鬼神
  • 民俗
  • 文化
  • 電子書
  • 臺灣文化
  • 傳說
  • 故事
  • 信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田頭田尾土地公」、「鬼仔摸閻羅王尻川」   
 臺灣颱語裡,許多諺語源自傳統民間信仰
想更瞭解臺灣,不如就從熟悉的鬼神、日常的信仰
來認識充滿魅力的臺灣傳統文化
 
  ◆水鬼做久升城隍。Tsuí-kuí tsò kú Sing sîng-hông.
  颱語俗諺用「水鬼做久升城隍」,來比喻人若是守好自己的本份及崗位,盡力將份內事務做好,最後也會有升任的一日。
 
  ◆人牽毋行,鬼牽溜溜走。Lâng khan m̄ kiânn, kuí khan liù-liù-kiânn.
  此句俗諺意指,明明就有善人在前引導,但有人就是偏偏要跟著惡人去做罪惡之事,這是人的自甘墮落!也在提醒所有人,不要被像「鬼」一般的「惡人」所迷惑瞭!
 
  ◆田頭田尾土地公。Tshân-thâu tshân-bué Thóo-tī-kong.
  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土地公可以說是信眾最多的神明,無論是鄉村或都市,從山林到陌野,到處都可以看到土地公廟的蹤影。所以颱語俗諺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就是在說土地公的無所不在。
 
  臺灣閩南諺語是所有臺灣先民智慧與經驗的結晶,靠著世代的口耳相傳,纔能夠將這些臺灣閩南諺語保留至今。我們知道,諺語是民間文學的一部份,是大眾的文學,是民眾情感錶達的形式之一,同時也是民眾錶達知識的方法之一,諺語理所當然地會承載瞭流傳在民間的各種經驗與觀念。
 
  而「鬼神信仰」在民間宗教中,本是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鬼神信仰」可以說就是民間信仰的根本,民間宗教的所有觀念與儀式都是以鬼神為主體來進行。本書欲對臺灣閩南諺語中的宗教文化進行討論,而宗教文化中又以鬼神信仰為其主體,所以內容便以「臺灣閩南諺語的鬼神文化」為主旨,來對臺灣閩南諺語中的鬼神文化加以闡釋。
   
  作者王崇憲:「希望藉由這本書,讓颱語俗諺變成是可以閱讀的故事,成為可以貼近人心,貼近情感,貼近我們生活週遭的一種活跳跳的語言紀錄。」
 
  【內容設計亮點】
  ★專業朗讀音檔
  掃描書中QRcode,即可聆聽閩南語教師原音朗讀,示範全書俗諺念誦發音,原本聽得霧煞煞的閩語俗諺都可以聽得一清二楚,迴去再跟阿公阿嬤開槓喔
 
  ★華文與閔南文字雙語對照
  作者將俗諺編成淺白又趣味的短篇故事,以華文與閩南語文字雙語對照,讓讀者有更豐富多元的閱讀體驗。
 
本書特色
 
  ★以颱語鬼神俗諺介紹臺灣傳統信仰文化的事典
  ★整理珍貴臺灣颱語諺語資料並詳細說明語句意義與文化意涵
  ★俗諺故事採華文與颱語文雙語對照
  ★特別附錄QR Code行動學習音檔,讀者可參照拼音,聽學純正閩南語俗諺發音
  
各界讚聲推薦(依字首筆畫排序)
 
  颱語圖文創作 粉紅色小屋
  文史工作者 黃震南
  颱文作傢 鄭順聰
  颱師大颱文係副教授 劉承賢

專序推薦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係教授 張惠貞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颱灣語文學係前特聘教授兼係主任  方耀乾
  臺中市本土語文指導員  黃文俊
 
專業序文推薦
 
  ★「本人讀瞭《臺灣颱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覺得作者相當用心改編原始論文,藉人人琅琅上口諺語使用與學習,加強對母語文化深入認識,同時熱愛這塊土地以及關懷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這樣的情操與理想,相信是我們渡海而來先民遺傳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要讓這份精神代代薪傳,永垂不朽。最後也寄望作者更加努力,日後能陸續齣版類似書籍,為傳遞臺灣文化盡一份心力。」——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臺灣颱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充分呈現先民鬼神信仰的內涵和文化現象。」——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係教授 張惠貞
 
  ★「這本冊也真通俗兼有故事性。除瞭解釋俗諺語的意涵以外,崇憲也將後麵的故事,一個一個用雙語,颱語和華語寫齣來。真正有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颱灣語文學係前特聘教授兼係主任  方耀乾
 
  ★「這本《臺灣颱語俗諺鬼神記事》錶麵上是咧講佮鬼、神有關的俗諺語,其實是咧講咱「人」佇世俗的人世間按怎生存的人生智慧。」——臺中市本土語文指導員  黃文俊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颱灣本土文化與信仰的非虛構著作的簡介,書中深入探討瞭颱灣社會中與鬼神信仰、民間習俗以及傳統價值觀交織的現象,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電子書的內容。 --- 《廟口低語:颱灣民間信仰中的世俗智慧與神祇鏡像》 作者: 陳世傑 齣版日期: 2023年11月 ISBN: 978-957-444-XXXX-X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部嚴肅的宗教史或民俗學專論,而是一部行走在颱灣街巷、穿梭於傳統廟宇之間的田野觀察手記。作者陳世傑,一位深耕颱灣社會文化研究多年的觀察者,試圖從日常生活的切片中,捕捉那些在現代性浪潮下,依然強韌流動的民間信仰敘事。書中所探討的,是那些存在於市井之間、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緊密相連的“有形”與“無形”的信仰實踐。 第一部分:神祇的世俗麵孔——從廟宇到社區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颱灣傳統廟宇中的神祇形象及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功能轉變。我們通常將神明視為超凡脫俗的存在,但在颱灣的語境下,他們的形象往往被賦予瞭強烈的世俗色彩。作者首先探討瞭“有求必應”的信仰模式如何塑造瞭神明的職能分工——從保佑生意興隆的財神,到處理傢庭矛盾的月老,再到解決疑難雜癥的民間醫生。 書中細緻描繪瞭地方廟宇在社區治理中的角色。在許多老舊社區中,廟宇不僅是宗教活動的場所,更是凝聚社區認同、解決鄰裏糾紛的非正式權力中心。例如,作者通過對基隆某地方宮廟的長期觀察,揭示瞭乩童文化如何作為一種古老的“社會調解機製”運作,處理著法律或行政手段難以觸及的個人恩怨與人際衝突。這些“神跡”的背後,往往摺射齣的是社群對秩序的渴望與對權威的微妙平衡。 第二部分:儀式與記憶的交織——祭典中的時間觀 在颱灣社會,祭典活動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關鍵節點。《廟口低語》的第二部分著重於分析重要的年度祭典,如中元普渡、媽祖繞境以及特定神祇的聖誕慶典。 作者挑戰瞭將這些儀式簡單視為迷信或純粹旅遊資源的觀點,而是將其視為“集體記憶的重演”。通過對普渡“做戲”與“祭祀”之間界限的模糊性的剖析,我們得以理解,對“好兄弟”的供奉,實則是一種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投射,以及對宇宙平衡的敬畏。繞境活動的復雜性,不僅是宗教的展現,更是一種政治宣言——它展示瞭特定區域的社會網絡力量和文化主張。書中對這些儀式中服飾、音樂、陣頭等元素的考據,旨在還原其背後承載的曆史信息,而非僅僅停留在錶象的華麗。 第三部分:民間智慧與生存哲學——人神關係的日常化 本書的第三部分深入探討瞭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與“看不見的力量”共存,以及這種共存所衍生齣的獨特哲學觀。 這裏探討的不再是宏大的教義,而是細微的“人情世故”如何投射到神人互動中。比如,人們在求簽問蔔時,如何根據自己的目的來“解讀”神明的旨意,甚至進行“談判”和“協商”。這種靈活的、高度情境化的信仰實踐,體現瞭颱灣民眾在麵對不確定性時,所發展齣的一種務實的生存智慧。 作者花費大量篇幅討論瞭民間信仰中“因果報應”與“現世福報”的辯證關係。與強調來世解脫的教義不同,颱灣民間信仰更傾嚮於將現世的順遂或挫摺,歸結於神明(或祖先)的庇佑或懲戒,從而形成瞭一套內洽的道德與行為規範體係。這種體係並非僵硬的教條,而是一種動態的、不斷適應社會變遷的“生活劇本”。 結語:被遺忘的連接點 《廟口低語》的最終目的,是提醒讀者,在快速都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這些看似落伍的民間信仰,實際上是理解颱灣社會結構、人際倫理乃至文化韌性的關鍵鑰匙。它們是活著的曆史,是沉澱在日常生活肌理之中的集體潛意識。通過傾聽廟口傳齣的低語,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復雜而充滿生命力的文化場域,它既古老又常新,既神聖又無比世俗。本書提供瞭一個觀察的視角,邀請讀者以更謙遜、更貼近土地的姿態,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環境與文化根源。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崇憲
 
  民國62年在高雄齣生的颱南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係畢業、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
  目前是國中國文、本土語文教師。擔任過教務主任、教育部中央團本土語文組副組長。
 
  曾得過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閩南語教師組散文獎及短篇小說獎、A-Khioh Siúnn 阿卻賞颱文獎、高雄市教育局臺灣學教師組散文獎。
 
  籌備並完成《高雄市本土語言文學文本寫作集暨數位化錄音計劃》,也參與《錦荔枝的滋味—颱語文學廣播劇》擔任「俊生仔」的角色。
 
  目前緻力於颱語、華語雙語教學的工作,希望能藉由語文教學,讓下一代能自在快樂的傳承臺灣這塊土地所蘊育齣的各種美麗語言。
 

圖書目錄

前言
凡例
第一章 颱語俗諺的文學性與宗教性
一、俗諺的定義及特性
二、颱語俗諺具文學宗教性

第二章 颱語俗諺的鬼信仰紀事
一、臺灣民間的鬼信仰文化 
二、颱語俗諺中的鬼
(一) 鬼王 
(二) 小鬼
(三) 水鬼
(四) 錢鬼  
(五) 枵鬼  
(六) 有應公 
三、颱語俗諺中的人鬼關係 
(一) 人與鬼的關係 
(二) 鬼作祟人間 

第三章 颱語俗諺的神明信仰紀事
一、臺灣民間的神明信仰文化 
二、颱語俗諺中的自然神 
(一) 雷公
(二) 土地公
(三) 三界公
(四) 北鬥南鬥
三、颱語俗諺中的物神
(一) 城隍
  (二) 床母 
(三) 竈君 
四、颱語俗諺中的靈魂神 
(一) 佛祖 
(二) 玉皇大帝 
(三) 註生娘娘
(四) 媽祖 
(五) 大道公
附錄:本書颱語俗諺索引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98071
  • EISBN:978626329902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3.0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諺語」(或稱做俗諺)是一種先民智慧結晶的「語言」,它用簡單句式當結構形式,加上琅琅上口押韻,讓它方便傳播齣去。至於是否使用「文字」記錄,那是諺語形成之後的事。我們使用諺語,除瞭瞭解前麵基本觀念之外,還需要注意某些諺語有「地域限製性」與「時間流通性」兩項。
 
  有關「地域限製性」,舉傢鄉桃園縣大園鄉(今桃園市大園區)例子說明。大園鄉,屬於臺灣西北部臨海農業鄉村,一甲子前,處處可見,青翠水田,阡陌縱橫,稻禾翠綠,埤塘水清,點綴著竹林環繞炊煙裊裊的農傢。這樣的農鄉景緻,自然是每年稻作收成可觀,物產豐饒,可惜收成都歸少數地主所有,絕大多數租田耕作佃農之傢,其實沒有福份享受每季豐收成果。
 
  農業社會,終年辛苦勞動的農民,拼死拼活,還不一定能夠得到相等報酬。平日飲食開銷,儘量節儉,積存收成的點點滴滴,等待繳納田租,偶而遇到天災或疾病,隻能祈求神佛保佑,賜給終年勤勞耕種下民一條活路。既然無法像田頭傢一樣,不愁吃不愁穿,絕對弱勢的佃農,隻能藉著信仰位於大園村(今大園裏)仁壽宮神佛,乞求感天大帝許真君,保佑一傢大小,身傢平安,衣食無缺。
 
  因此生活在傢鄉,無論老少,識字與否,幾乎人人能夠脫口而齣:「儉腸餒肚,欲等十月二十五」這一句諺語。十月二十五日是許真君在仁壽宮安座大典紀念日,鄉民平日節省所有用度,等待這一天到來,祭祀當日,大園街上傢傢戶戶祭拜謝神,晚間則準備豐盛流水席,招待來自各地親友,感謝大傢平日種種協助,纔能順利平安度過這一年汗水換來的辛勞。
 
  由此可以明白,這句「儉腸餒肚,欲等十月二十五」的諺語,隻有在大園鄉境纔能使用,並非通行於臺灣全國各地。《福全颱諺語典》(1998)頁100收:「儉腸餒肚,儉欲過九月廿五」一條,作者徐福全教授解釋說:颱中縣龍井鄉民眾,崇信林王爺殺敵衛國之聖蹟,平常省吃儉用,九月二十五日林王爺韆鞦之日,必定盛大慶祝。與上述大園鄉民同樣,平日剋勤剋儉生活,等待特定日期,盛大祭祀慶祝。可見諺語內容除時間、信仰對象不同之外,使用意義完全相似,至於孰先孰後,無法考證,至少是先民智慧結晶擴散成果,應當可以說得通。
 
  「時間流通性」則舉通行諺語「刣豬公,無相請;嫁查某囝,貺大餅。」為例,說明如下。
 
  傳統臺灣民間信仰,在祭典中會將豢養增肥傢豬,當作重要牲禮之一,待祭禮結束之後,在場信徒鄉眾,可以分得牲體豬肉,帶迴「喫平安」;有時地方望族或富貴人傢,主人重要生日或喜慶,為瞭展示人氣排場,也會以殺豬公為名,「辦桌」宴饗齣席來恭賀賓客,待筵席結束之後,每位賓客人手一塊免費「豬公料」攜迴。信仰祭禮與富貴人傢宴席,都會有殺豬公活動,以示莊重熱鬧,本句諺語可能在說明後者,因為這類飲宴客人,都是主人傢主動邀請,而且依照習俗慣例,不用攜帶「紅包」當做賀禮。
 
  然而民間嫁娶風俗,也有一個不成文法,嫁女兒一方,若將喜餅,也就是諺語所說「大餅」,分送給親戚好友,拿到大餅的一傢,結婚大喜當日齣席婚宴,就得包「紅包」參加。一樣宴請賓客,卻有兩樣不同待遇,殺豬公請客,參加者「有吃又有掠」,吃完宴席又可攜迴「豬公料」,然而參加嫁女兒婚宴,雖然事前也分到一塊大餅,事後卻要付齣銀兩做迴報。
 
  這句諺語純粹是從比較角度去說話,一個有吃又有拿,一個卻吃瞭要付錢,待遇完全不同。其實以當時純樸移民農業社會,多數中、下生活的普羅大眾,彼此都會互相幫助度過難關,對於齣錢吃大餅這種事不會太在意,隻是口頭上拿來開玩笑取樂,「好空無相報,齣錢阮攏有」,說說好玩,以免生活太過單調苦悶而已,何況改天自己傢也要嫁女兒,可能輪到別人來說嘴瞭。
 
  這句諺語很明顯,應當是反映傳統農業社會習俗,現在已經進入工商業繁忙社會,可能已經少有人懂得上述兩種宴客其中區別。現在各種生日壽宴或喜事宴客,各傢有各傢規矩,已經沒有「包紅包」與「不包紅包」的習慣作法。因此在「時間」流通上,這句諺語已經不像當初意涵,此點我們不能不留意。
 
  從上麵諺語有「地域限製性」與「時間流通性」兩項舉例,隻是在使用上常見問題。此外也衍生讓我們想對諺語編輯者、寫作者,有一個懇切請求。請在編寫時多做實際調查,不論鴻儒耆老或販夫走卒為對象,多請教一位就多一層證據顯示,如此編輯的諺語詞書,可信度纔能增加。我們擔心長輩耆老陸續凋零,若不即早訪談,可能逐漸無人可問;另一方麵也擔心,許多從未在臺灣流行諺語,隻因同為閩南語卻被滲入,其實隻要多做訪查加上文獻記載對照,即可瞭解真相。我們絕非反對外來諺語輸入,而是那些假藉「臺灣諺語」之名,以魚目混珠姿態到處通行,類似產品「洗產地」作法,則不是大傢所樂見。
 
  《臺灣颱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作者王崇憲先生,現任職教育部中央團本土語文組副組長(高雄市五福國中教師藉調),他於2000年考進國立中山大學中文係碩士班進修,2004年畢業時,由我指導撰寫碩士論文。這本《臺灣颱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即是在他碩士論文基礎上改寫而成。
 
  該書主要內容在捲二「颱語俗諺的鬼信仰紀事」,以及捲三「颱語俗諺的神明信仰紀事」,將全書引用的60條颱語俗諺,詳細做瞭背景說明與使用意義詮釋。為瞭讓讀者即時掌握對書中齣現的鬼、神有所認識,特別在解釋各條諺語之前,用淺顯簡易文字說明引述的鬼魂或神明傳說由來。值得一提的是,「颱語俗諺鬼魂(或神明)故事」,都使用颱語版與華語版兩種文字說明。這一創新體例極有實驗性意義,一來可以讓閱讀者學習颱語版閱讀習慣,若有不清楚藉用華語版作對照認識;二來也可以看齣完全用漢字書寫颱語文,會達到什麼效果或遭遇什麼睏難?對推行本土語言,正是一項很好試驗機會。
 
  本人讀瞭《臺灣颱語俗諺鬼神紀事》一書,覺得作者相當用心改編原始論文,藉人人琅琅上口諺語使用與學習,加強對母語文化深入認識,同時熱愛這塊土地以及關懷土地上生活的所有人,這樣的情操與理想,相信是我們渡海而來先民遺傳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我們要讓這份精神代代薪傳,永垂不朽。最後也寄望作者更加努力,日後能陸續齣版類似書籍,為傳遞臺灣文化盡一份心力。
 
國立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林慶勳 謹序
2023年3月於高雄陋居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最近看書的品味比較偏嚮於探究文化深層邏輯的著作,而這本在這一點上錶現得尤為突齣。它不滿足於僅僅講述故事,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人們需要鬼神敘事”。作者的論證過程環環相扣,從地方誌、民間故事,一直推導齣在缺乏強有力公共機構約束的社會環境中,神明和鬼魂如何充當瞭一種內在的道德仲裁者。語言風格非常成熟老練,夾雜著一些隻有熟悉颱灣語境的人纔能會心一笑的幽默,但又不至於讓外行人感到睏惑。這是一部需要慢下來細細品味的著作,每一章節都像打開瞭一個微縮的文化膠囊,讓你看到在看似迷信的外衣下,所蘊含的嚴肅的文化動力學。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妙,它並非綫性地羅列神祇譜係,而是以一種更具生活氣息的方式展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不同社會階層對鬼神信仰的不同解讀和實踐的對比。比如,從漁村的海洋信仰,到城市居民對現代“都市傳說”的接受,這種跨越代際和階層的觀察,使得整本書的視野非常開闊。它清晰地勾勒齣,在現代性不斷衝擊傳統價值的背景下,颱灣社會是如何巧妙地調適和重塑其對超自然力量的理解和應對方式的。它不是一本讓你去膜拜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去“理解”的工具書,理解颱灣人如何在敬畏與戲謔之間,找到與這片土地上無形力量共存的智慧。

评分

初翻開這本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民俗學報告,沒想到它的敘事方式極其引人入勝,更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口述曆史集錦。那些關於陰陽交界、因果報應的民間故事,被作者巧妙地穿插在對特定地域文化的分析中,使得抽象的信仰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俗諺”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每一句諺語背後似乎都藏著一個關於神明或鬼魂的微型劇場。這不僅豐富瞭文本的趣味性,也展現瞭語言如何成為承載文化記憶的活化石。對於任何一個對颱灣本土文化有深度好奇心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紮實且有趣的切入點,它教你如何“聽懂”那些老一輩人掛在嘴邊的“老話”,並從中解讀齣信仰的脈絡。

评分

這本關於颱灣民間信仰的書籍,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門。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將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似無的鬼神傳說,以一種既尊重傳統又充滿現代關懷的角度娓娓道來。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古老的儀式、奇特的禁忌,以及人們在麵對未知力量時的敬畏與掙紮。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獨特神祇和祭祀習俗,書裏都有詳盡的考據和生動的記錄,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為瞭挖掘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所付齣的心血。它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一種文化的重構,讓現代讀者能夠更深切地理解,在閩南語文化圈裏,這些超自然的存在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生活習慣乃至社會結構。那種滲透在語言和風俗裏的神鬼敘事,在書中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

评分

坦白講,市麵上關於颱灣信仰的書籍不少,但大多流於錶麵或過於學術化,讓人難以産生共鳴。然而,這一本卻成功地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沒有陷入迷信的泥潭,也沒有用過於疏離的社會學視角去解構一切,而是以一種近乎“田野調查者”的親身體驗,去描摹那些發生在尋常百姓傢的“怪力亂神”事件。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時而輕鬆詼諧地記錄民間流傳的趣聞,時而又沉重嚴肅地探討信仰背後的社會功能。讀完之後,你會發現,那些所謂的“鬼神”,其實是構建社群認同和處理人性睏境的一種獨特機製。它引發瞭我對“什麼是真實”和“人們選擇相信什麼”的深刻反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