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風情:翻開淒美婉轉的篇章,聞一多談古典詩的流麗與輝煌 (電子書)

唐詩風情:翻開淒美婉轉的篇章,聞一多談古典詩的流麗與輝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聞一多
图书标签:
  • 唐诗
  • 古典诗词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诗歌鉴赏
  • 闻一多
  • 诗词分析
  • 文化
  • 艺术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古典詩史不容忽略的一頁×現代詩史不應遺忘的名家

以大唐風情為經,以絕句律詩為緯
聞一多透過詩人之筆,書寫出篇篇絢爛動人的詩評

那些背不熟的唐詩、記不全的古人生平,
就讓本書帶領你一一重拾,再次沉醉其中!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論詩聖杜甫
杜甫,一個說到唐詩時便不得不提的名字。曾言「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的早慧詩人,留給世人的印象大多是沉鬱憂傷的一道影子。杜甫少時多病而好學,遍覽名家經典,心慕古今豪傑。待其弱冠,杜甫遊遍天下,四處結交名士,「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後,目睹百姓顛沛流離,加之自身貧病交迫,杜甫心中的憂傷愈見分明,並將其對世人的憐憫融入於創作中:「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一句反映出他對於戰爭中傷亡不斷的感慨悲嘆。

▼「千載獨步,唯公一人」:論謫仙人李白
談到李白,也許人人腦中都會立時浮現出他的詩句,就如同他的〈靜夜思〉中所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詩作就像那一輪明月,引領歷代學子感懷當時盛唐氣象。
李白愛詩、愛自由、愛美酒。生性奔放的他,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最後留給世人的,除了名篇佳句,還有「撈月溺亡」的浪漫猜想。暫且不論其真偽,從〈月下獨酌〉中,我們可以看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句,展現了李白視萬物有靈並引為知己的豐富想像力;而「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恰恰反映出這位詩仙獨特的人生哲學。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論詩奴賈島
該「推」,還是「敲」?看似無甚值得注意的一字,卻能讓賈島苦思冥想半天!關於賈島,人們知道的實在太少;其生平考據多半來自後人的小說和稗官野史,直至今日,仍有學者持續爭論、考證賈島的出身地以及早年經歷。從賈島留下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其凜冽峭硬的風格即為賈島詩的一大特色:「歸吏封宵鑰,行蛇入古桐」,聞一多評賈島「愛靜,愛瘦,愛冷,也愛這些情調的象徵」。賈島在挑選題材上別具匠心的眼光,更突顯出他的詩作中有別於其他詩人的寒意及幽靜。

〔本書特色〕
本書為民初詩人聞一多唐詩研究的代表作。書中收錄數篇精鍊優美的詩歌評論,並附有相關考證,足見作者用心及對古典詩之熱愛。主要論及初唐四傑、宮體詩發展,還有詩人賈島、孟浩然與「李杜」的生平,內容豐富,筆法生動,堪稱是古典詩研究專著中的佳作。

滄海遺珠:宋詞的婉約與豪放——兼論詞體演變的歷史軌跡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中國文學史上承接唐詩、開創一代文學高峰的宋詞。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與細膩的文學賞析筆觸,勾勒出宋詞從起源、勃興至鼎盛的演變歷程,並重點剖析了詞體在不同歷史時期所展現出的風格流變與藝術成就。我們將不再關注唐詩的意境與格律,而是聚焦於詞這種「詩之妹」如何掙脫曲子詞的依附性,最終獨立成為與詩並駕齊驅的文學體裁。 第一部:詞的雛形與早期探索(五代至北宋初) 本部分追溯詞的源頭,探討其如何從隋唐時期的燕樂、宴飲歌辭中脫胎而出。重點分析了晚唐五代時期詞壇的開拓者們,如溫庭筠、韋莊等,如何以纖細的筆觸描繪閨情、傷逝,奠定了詞的「豔科」基調。 燕樂與詞牌的誕生: 闡述音樂對於詞體形成的決定性作用。詞牌名並非隨意命名,而是直接關聯到特定的曲調和演唱方式。探討早期詞作的配樂性與口語化傾向。 「花間派」的精緻與局限: 詳述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如何將詞推向風格上的極致華美,對用典、色彩、意象的運用達到空前絕後的細膩程度,但也因此被認為過於雕琢,脫離現實生活。 詞體地位的確立: 分析北宋初年,如柳永等詞人如何打破「詞為艷科」的傳統觀念,擴大詞的題材範圍,開始涉及社會生活與個人抱負,標誌著詞體在文學體系中的地位得到初步提升。 第二部:豪放派的崛起與婉約詞的深化(北宋中後期) 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分析了宋詞發展史上兩個看似對立卻相輔相成的核心流派——豪放與婉約的成熟與對話。 蘇軾的革命性貢獻: 深入解讀蘇軾如何以詩入詞,打破了傳統詞的音律框架,將哲理思辨、人生感悟、廣闊的自然景象引入詞中,創造了「以詩為詞」的境界。分析其作品中如何體現北宋士大夫的政治抱負與曠達胸襟。 稼軒的集大成者: 聚焦辛棄疾,探討他如何繼承並發展了蘇軾的豪放風格,將愛國熱情、恢復中原的激情融入詞中。分析其在格律上的大膽創新,如大量使用拗體、變體,以適應其激昂的內容。本書將特別指出,辛棄疾的「不協」恰恰是其藝術力量的來源之一。 婉約詞的精進: 在豪放詞聲勢浩大的同時,本書亦不忽略婉約詞的持續發展。重點分析秦觀、周邦彥等詞人如何將婉約詞的技巧推向巔峰。周邦彥對「集句」、「本色」的精妙把握,以及其對音樂的精準理解,使他的作品成為規範詞律的典範。 第三部:時代的變遷與詞的轉向(南宋與宋末) 文學風格的轉變往往是時代背景的投射。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南渡之後,南宋詞壇所呈現出的深沉與轉折。 理學思潮的滲入: 分析程朱理學對詞體的影響。部分詞人開始在婉約的框架下,融入對天理、人性的探討,使詞作在情思之外增添了一層理性的光輝。 姜夔的「清空」美學: 專門探討姜夔(白石道人)的獨特地位。他既非典型的豪放派,也非純粹的脂粉氣,而是以其高潔的品格和精湛的音樂素養,創造出一種清峭、空靈、帶有魏晉風度的「清真之音」。 宋末的悲涼與餘音: 探討宋室南遷後,詞作中普遍瀰漫的亡國之痛與身世飄零之感。分析如文天祥等詞人,如何將家國之思推向極致,使詞成為承載民族悲劇的最後載體。 第四部:詞體藝術技巧的深度剖析 本書的結尾部分,將從技術層面回顧宋詞在文學手法上的精妙之處,與唐詩的寫景抒情結構進行間接的對比。 「以景襯情」與「借物起興」: 詳述宋詞如何通過對細節(如折柳、催更、殘月、小樓)的精準捕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這是宋詞區別於唐詩氣象宏大敘事的重要特點。 疊字與句法的靈活性: 分析宋詞中疊字(如「繚繞」、「蕭蕭」)的運用對營造意境的烘托作用,以及其在長短句交錯中達成的音樂節奏感。 白描與典故的平衡: 對比蘇辛的雄闊白描與周秦的典雅化用,探討宋詞藝術表現手法的多樣性,以及它們如何共同豐富了中國抒情文學的表達能力。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而深入的宋詞光譜,理解這門藝術如何在時代的激盪中,完成了從歌妓之曲到文學正典的華麗轉身,並為後世的戲曲、小說等文學樣式留下了無盡的藝術遺產。

著者信息

聞一多(西元1899~1946年),本名家驊,字友三,中華民國詩人、學者、大學教授,現代作家,與徐志摩、梁實秋等人成立新月社。因家傳淵源,自幼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著有詩集《紅燭》、《死水》,古典文學研究《楚辭補校》、《神話與詩》、《古典新義》、《唐詩雜論》、《離騷解詁》等。

图书目录

類書與詩

宮體詩的自贖

四傑

孟浩然

賈島

少陵先生年譜會箋

岑嘉州繫年考證

杜甫

英譯李太白詩

附錄一 中國學術界的大損失—悼聞一多先生

附錄二 論詩學門徑(節選)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5868
  • EISBN:9786263576902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安排上的巧思也值得称赞,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朝代或诗人来罗列,而是似乎遵循着某种内在的情感逻辑或审美线索进行组织。阅读下来,感觉像是在经历一场精心编排的音乐会,从开篇的轻柔婉转,到中段的激昂高亢,再到尾声的沉静回味,层次感非常丰富。这种非线性的编排方式,反而更贴合我们品读艺术作品时的自然心境——不是按部就班地学习,而是随着情感的牵引,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这种结构上的自由与内在的秩序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性和连贯性,让人难以中途停歇。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颇有古风,那些用来描述诗歌意境的词汇,既不显得晦涩难懂,又保留了足够的典雅和韵味。比如,他描述某首诗的意境时,会用上“泠然”、“萧瑟”、“绮丽”这类词汇,这些词语的选择,仿佛自带音律,读起来便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温度和流动感。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古典诗词的读者,也能被这种流畅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不会觉得晦涩。我个人特别欣赏他如何将现代的分析视角巧妙地融入到对古典审美的解读中,这种平衡把握得相当到位,既尊重了原著的古韵,又符合当代读者的理解习惯,让那些陈旧的篇章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电子书的交互功能做得相当友好。当我读到一些生僻的典故或需要背景知识解释的地方时,那些必要的注解和延伸阅读的链接都处理得非常流畅,点触即达,信息不会打断阅读的沉浸感。这对于电子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传统纸质书在查阅注释时往往需要频繁翻页,容易中断思路。这本书在数字化呈现上,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技术服务于内容,使得读者能够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情感流动和思想交流,而不是被工具性的操作所困扰,这无疑是现代阅读体验的一大进步。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典文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我最看重的是作者在分析深度上的挖掘。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介绍“这首诗写了什么”,而是深入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流变与文化侧写。这种解读视角是立体且多维的,它能让人体会到,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下,凝聚成一滴晶莹的泪珠或是一抹璀璨的骄阳。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位优秀的向导,带着我们穿梭于字里行间,不仅看到了诗歌的表层意象,更触摸到了其深层的文化肌理,体会到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精髓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品味,封面那种水墨晕染的效果,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古典的意境里。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纸张的质感,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虽然是电子书,但排版和字体选择上看得出是用心了,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廉价的数字感。特别是章节过渡页的设计,总会配上一两句应景的诗句,很有仪式感。翻开阅读,那种精心雕琢的排版风格,让我觉得作者和出版方对“风情”二字的理解是深刻的,它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呈现,更是一种阅读体验上的美学追求。光是盯着目录看,那些标题的组合方式就充满了古典韵味,让人迫不及待想知道每一“篇章”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精妙解读。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实在是在如今快餐式阅读时代里难能可贵的用心之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