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著菜籃聊憲法 (電子書)

提著菜籃聊憲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崇祐
图书标签:
  • 憲法
  • 法律
  • 政治
  • 公民教育
  • 台灣憲法
  • 修憲
  • 民主
  • 人權
  • 電子書
  • 普及法律知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鴻禧、鄭麗君、苗博雅  重磅推薦★
 
從#Me Too運動到同婚權益,從言論自由到食品安全。
這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說出來的、吃進去的,
每一件日常大小事,全都與憲法有關!
 
◤權利的起點,生活的保障
憲法永遠站在雞蛋這一邊!◢
 
  我們的食衣住行、柴米油鹽,都與憲法脫不了關係。
 
  因為有憲法,生活中許多問題才能得到正視與保障──
 
  能與心愛的人結婚,不再為飆漲的房價望屋興嘆,為工作上過度地壓榨出聲,或為不合理的對待爭取權益,確保吃下去的是安全、安心的食物,不成為網路世代中個資外洩的受害者……
 
  如同艷陽下庇蔭人們的樹,大雨中遮蔽風雨的一方屋簷,憲法保障我們的每一項基本權利,它永遠站在雞蛋這邊,而非傾靠權力與城牆。沒有憲法,等於沒有國家、沒有身分證明,我們沒有辦法找工作、投資、買房、旅行。甚至校園的流浪犬,以及我們生存的環境,都需要依賴憲法保護,但大多數人卻感受不到這如同空氣一樣,不可或缺之存在的重要性。
 
  本書將以社會上真實發生過的故事為例,如賽神豬、NFT、18歲公民權等,探討與尋常風景緊密相依,卻又不時被你我遺忘的這份契約。
 
  就讓長年提倡憲政常識普及化的作者黃崇祐帶領我們輕鬆地提著菜籃聊憲法,抓一把蔥、捏一把蒜,把20道街坊巷弄的知識好料通通打包回家!
 
各界推薦
 
  重磅推薦──
  李  鴻  禧|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鄭  麗  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苗  博  雅|臺北市市議員
 
  專文推薦──
  林  佳  和|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楊  斯  棓|《人生路引》作者、醫師
 
  好評推薦──
  尤  美  女|律師
  張  竹  芩|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學程專案助理教授
  平井 新|日本東海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助理教授
  謝  佩  芬|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候選人(中山、北松山)
  李  坤  融|IG知識型創作者
  林       謙 |臺灣民主永續平台秘書長
  張  育  萌|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
  陳  冠  甫|青年媒體工作者
  潘袁詩羽|新聞工作者
 
  「值此#Me Too大爆發,人權遭受侵害之際,本書詳列作為一個人,不論身分、種族、國籍、性別、性傾向、年齡、身心狀況所應享有的基本人權。不用懷疑,好好典藏、閱讀,它是你的人權憲章,你的護身符。特此推薦。」──尤美女,律師
 
  「我始終認為維護人性尊嚴以及保障人權是憲法最重要的功能,很高興看到崇祐的新書《提著菜籃聊憲法》別開生面,以人生大小事為經,憲法所應保障的各種權利為緯,交織出一本深入淺出,貼近日常生活的憲法入門書。」──鄭麗君,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在國家正常化的路上,勢必要思考我們到底想要怎麼樣的國家,而一本淺白而深入的《提著菜籃聊憲法》,可以把這個議題帶到飯桌上、鄰里間,讓憲法議題不再遙遠。本書涵蓋了廣泛的議題,也提供了思考更多面向的工具。《提著菜籃聊憲法》是這個時代需要的新思考典範。」──張竹芩,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全球衛生學程專案助理教授
  
  「作為一本以日常生活為主題,聚焦於工作、婚姻、子女教育、搬家等問題的著作,本書闡明了法律與權利的密切關係,旨在提升讀者對於法治的認識和理解,是一本可以啟發一般讀者法律素養的寶典。我相信,這本書能夠成為社會實踐的有力助手,為現代法治建設做出貢獻。」──平井 新,日本東海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助理教授
 
  「我大一時,最喜歡的科目是『憲法』,它讓我看到世界之廣、歷史之深、權利之得來不易。遇到好的老師與教材,是我對憲法產生興趣的最大關鍵。如果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有一本《提著菜籃聊憲法》,相信『憲法』對你而言,也會同樣有啟發性!」──謝佩芬,民主進步黨立法委員候選人(中山、北松山)
 
  「本書從新憲法的視野,分析人類基本權利的展現,也讓我們理解基本權利的追求,並不是讓自己成為自私自利的個體,而是建立一套公民與公民間相互支持的台灣社會。讓我們一起期待,台灣憲法時刻到來的那天。」──李坤融,IG知識型創作者
 
  「《提著菜籃聊憲法》告訴面臨多重挑戰的台灣國族一個極重要的訊息:一個美好國家的憲法不應該僅體現於凱達格蘭大道,而是光照國境之內每一個大大小小、各形各色的巷仔口,為土地上的所有人民指出未來與希望。」──林  謙,臺灣民主永續平台秘書長
 
  「《提著菜籃聊憲法》讓『憲法不遠』——在自由島嶼出生的青年世代,難以想像超過半世紀前,在南京通過的憲法如何影響我們如今的生活。本書透過不同議題情境,讓憲法不再難以接近,也才能期待憲法與時俱進,與公民的距離不再遙遠。」──張育萌,臺灣青年民主協會理事長
 
  「憲法是人們的北極星,距離遙遠卻又為你我指引方向。憲法、人權如何影響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我有我的權利』背後,想知道更多日常生活中的憲法故事,不妨從這本《提著菜籃聊憲法》入手,輕鬆了解人生中的權利關係。」──陳冠甫,青年媒體工作者
 
  「現代多數人除了十二年基本教育會研讀中華民國憲法外,步出社會後便鮮少踏足憲法領域,進而忽略憲法的真正意義。然而,憲法並非難以理解、距離遙遠的學理概念,相反的,它滲透在生活的每處,大如自由權、小如超商消費,都是憲法涉足之地。本書將深入淺出的帶你了解憲法基本概念,同時也能透過時事探討當今法理議題,提供給對憲法有興趣的讀者更多思考與啟發。」──潘袁詩羽,新聞工作者
穿梭古今的智慧之旅:一部关于人类文明演进与思想碰撞的宏大叙事 书名:《文明的脉动:从巴比伦到数字时代的权力、信仰与生活》 作者:王 景 弘 出版社:鸿儒文苑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 内容简介: 《文明的脉动:从巴比伦到数字时代的权力、信仰与生活》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一特定学科或地域的专著,而是一部横跨数千年历史长河,旨在探究人类社会核心驱动力——权力结构、精神信仰体系以及日常生存形态——如何演变、互动并塑造我们今日世界的恢弘史诗。本书作者王景弘先生,以其深厚的历史学、社会学与哲学功底,带领读者进行一场跨越地理与时代的思想漫游,深度剖析了文明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根本性挑战与所发展的独特解决方案。 全书结构宏大而又细致入微,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辅以大量的个案研究和思想家评述,力求呈现一个既有理论高度又具鲜活细节的文明图景。 第一部:奠基:神权、城邦与早期秩序的构建(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500年)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从分散的农耕部落迈向复杂社会组织的初期阶段。我们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文书和古埃及的尼罗河畔神庙开始,探讨早期的神权政治如何为社会提供不可动摇的合法性基础。 洪水与律法: 详细解析《汉谟拉比法典》的诞生背景及其对“公义”概念的早期定义。法典中的社会阶层区分(贵族、平民、奴隶)如何固化了早期社会的权力分配,以及这些早期的法律条文对后世罗马法乃至大陆法系的深远影响。 信仰的疆界: 考察古希腊城邦的兴起。本书将重点分析雅典民主制的特殊性,探讨其在“公民”概念上的局限性——排除奴隶、妇女与外邦人——以及这种排他性如何同时孕育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追求普世真理的哲学思潮。 东方智慧的静默力量: 对比地探讨了中国周朝的“礼”与印度的“吠陀”传统。阐释“天命”观念如何通过血缘和等级制度,构筑起一个稳定却也僵化的早期帝国结构。 这一部分强调,早期的权力并非建立在现代意义上的契约之上,而是深深植根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既有秩序的遵从之中。 第二部:扩张与张力:帝国的兴衰与普世性思想的诞生(约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500年) 随着地域的扩大和人口的聚集,早期的地方性秩序难以维系。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在广阔的疆域内实现有效的治理,以及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如何催生出具有普世性的道德和精神框架。 罗马的遗产与基督教的胜利: 深入剖析罗马帝国的行政效率,特别是其通过道路、水利和成熟的民法实现对异质文化的整合能力。随后,探讨基督教如何利用罗马帝国衰落带来的精神真空,从一个底层教派成长为具有强大组织力的全球性信仰,并最终与世俗权力(教皇与皇帝)形成长期而复杂的角力关系。 丝绸之路上的思想交流: 聚焦于伊斯兰黄金时代。本书将展示伊斯兰文明如何继承、整合并超越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上的飞跃。同时,阐述“圣战”与“商业贸易”在早期伊斯兰扩张中的辩证关系。 重塑世界观: 探讨佛教在亚洲的传播路径,分析其“缘起性空”的思想如何挑战了印度本土的婆罗门教等级制度,以及这种哲学如何适应不同文化环境,进行“在地化”的改造。 本部分的关键在于理解:当帝国试图将自身的法律与信仰强加于万民时,个体对意义的追寻反而催生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普世性精神诉求。 第三部:断裂与重构:现代性的黎明与科学的崛起(约1500年至1900年)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颠覆性的一个阶段。本书将集中笔墨分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大精神地震,如何系统性地瓦解了中世纪的宇宙观,并将焦点从神转向了人。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 详细描绘哥白尼、伽利略的科学革命如何不仅仅是天文学的更迭,更是对教会权威的根本性挑战。科学方法的建立,标志着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从“启示”转向了“观察与实证”。 主权国家的诞生与战争的逻辑: 剖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成,讨论国家主权概念如何取代神圣罗马帝国的模糊权力结构。马基雅维利对权力的“去道德化”分析,与霍布斯对“自然状态”的恐惧,共同构成了现代政治哲学的基石。 经济的革命与劳动的异化: 深入探讨亚当·斯密与卡尔·马克思的经济思想。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对效率的无止境追求——如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导致了新的社会阶级对立和异化现象。 此阶段的重点在于:现代性是一种对旧有秩序的“去魅化”过程,它用理性、效率和个体自由的理念,取代了集体义务与神圣秩序。 第四部:速度与反思:全球化、技术异化与后现代的迷思(1900年至今)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我们所处的时代,探讨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冷战格局的形成,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影响。 意识形态的战争与权力的分散: 分析20世纪的极权主义(法西斯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大众媒体、集中管理)来达到对个体意志的终极控制。随后,探讨后冷战时代,民族国家权力是否被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全球金融网络所稀释。 算法统治与隐私的消逝: 深入剖析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人类认知与行为的重塑。讨论当代社会中,“信息控制”如何取代了传统的“物理控制”,成为新的权力核心。我们如何在一个被算法推荐和个性化信息茧房构建的世界中,重建共同的“真实”基础? 意义的重塑: 探讨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批判,分析在信仰体系普遍衰落的背景下,个体如何在消费主义、身份政治和环保主义等新的“微叙事”中寻找立足点。 结语:永恒的追问 《文明的脉动》总结道,历史并非一条直线前进的进步之路,而是一系列权力、信仰与生存模式的循环往复与迭代升级。每一代人都在继承前人的成就与错误的同时,面对着新的生存困境。本书旨在提供一套跨学科的分析框架,鼓励读者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审视我们当下所珍视的自由、秩序与意义,并思考在下一个技术浪潮来临时,人类文明将如何再次“脉动”。 本书文字精炼,论述严谨,兼具历史学家的深厚底蕴和哲学家的洞察力,是所有关注人类命运、渴望理解我们从何处而来、将向何处去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读物。 ---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社会学与政治学专业人士、对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本书特点: 结构清晰、跨学科整合、论证深入且富于启发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崇祐
 
  台灣制憲基金會辦公室副主任。
 
  出生於高雄,成長於台南,工作於台北。學涯航泊台南一中、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候選人)。
 
  曾任李登輝學校校友會台北市校友分會會長、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法政組諮詢委員、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副研究員、新文化基金會政策組研究員、台大教學發展中心教學助理教學評析與諮詢員、台大國會研習社社長、台灣青年智庫理事長。
 
  2021年度社會關懷獎學金民主實踐獎、2021年度第一屆莊萬壽台灣精神獎、2012年度台大優秀青年、2011年度李登輝學校傑出校友、2004年度文大服務績優獎得主。2011年度青舵獎、2010年度十大傑出青年入圍。
 
  任教於中道中學、師大附中、北投社大期間,推展公民行動方案課程,跳脫傳統公民教育流於聽讀考試,著重於引導學生思辨行動,培養公民社會變革能力。
 
  近年公共服務守備範圍在正常國家、台灣新憲、憲政改革。
 
  E-mail:beitou@home.com.tw

图书目录

各界好評
前        言
推  薦  序  「憲法實在太重要」/林佳和
推  薦  序 囝仔十六大禮晟,台灣未來鬥陣行/楊斯棓
前        言 權利的起點,生活的保障 

Part 1 自我發展與憲法
【1】快樂山,快樂嗎?
【2】性別平等,不能再等
【3】我是兒童,兒童有權!
【4】公民權,18限?

Part 2 飲食男女與憲法
【1】食品安全,健康安心
【2】勞動合作社,自己當老闆
【3】全民基本收入: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疫苗
【4】女婚女嫁、男婚男嫁

Part 3 生活品味與憲法
【1】人的第二生命
【2】被濫採的網路原油礦場
【3】筆墨的力量
【4】刻在區塊鏈上的唯一

Part 4 居住、遷移與憲法
【1】小明歷險記
【2】台北好出租
【3】遊子投票,不用返鄉
【4】他鄉日久成故鄉

Part 5 教育、休閒與憲法
【1】鳥兒、蜜蜂與蝴蝶同在的世界
【2】二〇五六奧運在台北
【3】有圖沒真相
【4】毛小孩,好老師

結        語 破蛹而出的台灣新憲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6267
  • EISBN:978626726637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8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憲法實在太重要」
林佳和
 
  法儒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62年曾於《社會契約論》(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中說道:「發明一種組織的形式,藉由它所蘊含的整體共同力量,足以捍衛與保護每個成員的人身與財產,同時,透過這樣的組織,每位成員都能自我發展、不屈從於任何人,像以前一樣的自由自在。這正是最核心的問題,而它的答案就叫作社會契約……」。《社會契約論》具體的實踐形式就是憲法。吾人與國家締結契約,契約所採取的組織形式,就是當代所謂的憲法,人民的權利受到保障,得到自由與發展,以及最重要的──不屈從於任何人。
 
  然而,英國大儒霍布斯(Thomas Hobbes)在約莫百年前的1651年,於巨著《利維坦》(Leviathan)一書中,早早提出沉重警語:「如果某人因為恐懼,害怕船會沉沒,擔心落入幽暗的大海,因而以充分的意志,決定放棄自己想做的事,那麼,這當然是自由……如果我跟敵人講好,我付他保護費,幫他做牛做馬,只要他答應不傷害我,那麼必須說,這樣的約定當然有遵守的義務……。」有趣的是,這個無疑作為當代主權國家核心特徵之一的「國家壟斷物理暴力」(由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提出),甚至是道德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筆下的「人民在國家法下沒有抵抗權,這是典型的哲學悖論」所描述的,是同樣作為國家統治下之臣屬人民。在「國家—憲法」這層法規範意涵中的矛盾性:權利不會沒有限制,義務往往相隨,為了保護他人權利,某些人的權利必須受到節制,公共利益(bonum commune)的必要性,也會帶來權利的限制與義務的延展。這些,充斥著衝突與齟齬,始終才是憲法的實況。
 
  崇祐書寫的這本《提著菜籃聊憲法》,有別於傳統、古典的憲法權利描繪。個人猜想,崇祐強烈意圖下的生活化記述,展現的應該是他的終極關懷:憲法權利不該停留於規範文本,不是那種距離遙遠的知識雲端,而是發生在你我的周遭、世界的每個角落。本書中,收錄不少台灣當今現實的貼近,不僅令人會心一動,也讚嘆:原來在作者的眼中,台灣時空無一不憲法啊。
 
  本書探討擴及至少23種類型的權利,彷彿憲法權利之搜尋引擎,讓讀者從清晰的標題中,輕易地找到感興趣的類型;每一篇章先由一段使人興致昂然的「政治社會現實」鋪陳,再透過一些法律外的深刻引介,來告訴讀者「權利是什麼」。而其中經常不缺的權利定義與描述,更是精準度絲毫不差。這些權利的臚列自然不能完整說明當代所謂基本權秩序,其囊括範圍絕對不僅於此。這不會只是崇祐意念下的學究之作,而是「從周遭生活學習憲法權利」「從憲法權利觀察周遭生活」具應用性的生活化書寫。
 
  崇祐的書事實上較貼近社會契約所描繪的那種美好,軍容壯盛的排列;換個角度看,似乎較少觸及霍布斯那個冷峻殘酷的「國家現實」:要建立主權體,人民不僅要授予權利、還要放棄管理自己的權利。私心以為,崇祐的書沒有在這個面向上有更多地著墨有些可惜,這當然不構成本書的瑕疵,只是本人些許一廂情願。有時憲法未必那麼美好或有用,但它仍然是面對無可避免之衝突,在那個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要追求和諧,請到墳場去」的反證下,整個社會所需要的共識秩序。如果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說的「政治的本質與目的就是自由」為真,那麼,沒有憲法作為一個規範與組織形式,通往自由的政治將萬不可得。
 
  歐洲政治哲學家范奧因(Robert Christian van Ooyen)曾說過:「憲法實在太重要,千萬別交給那些國家神學論者」。精確地認識憲法權利,像本書所提供的如此,才是學習與實踐憲法最好的開始。由於「憲法實在太重要」,在此我們對於它的認識,也可以先交給崇祐的這本《提著菜籃聊憲法》!
 
  (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推薦序
 
囝仔十六大禮晟,台灣未來鬥陣行
楊斯棓
 
  本文標題引用自府城名人蔡奇蘭作品〈府城之歌〉中歌詞:「囝仔十六大禮晟,居住台南蓋好命」,呼應崇祐筆下:「府城台南習俗,孩子長大滿16歲成人,工作可以領全薪。台南至今保有300年來七娘媽生『做十六歲』傳統禮俗。」
 
 崇祐與我自年輕時相識,我們在不同的「戰鬥位置」但內心深處的頻率共振,懷抱一個簡單的共同目標:a better TAIWAN。
2008年,彼時崇祐擔任第3屆台大國會研習社社長,邀請我到徐州路上的台大法學院,跟聽眾分享青年人的理想與熱情,如何用一支筆「寫歸台灣,予全世界看」。受邀的原因是演講日往前推7年間,我評論時政的文章於各大報已達數百篇。這場分享會,崇祐請我分享投稿要領,以及如何藉由論述領航社會。我受邀演講的教室有50個座位,答應演講後的第一個目標就是要讓講堂坐滿,若然,至少與會者記得:「參與了一場『人坐滇滇』的講座。」
 
  這是一個我和崇祐生命中有交集的故事,後來綿延成好幾段佳話,我以親身經驗告訴讀者,他高聲倡議要給年輕人更多機會,甚至訴諸憲法,探討、保障年輕人更多權利,是非常有意義的。
 
  新世代,成長霹靂快!
 
  去年缺席投票或否定18歲公民權的人,多抱持一種論調:「那麼小,懂什麼?」年齡歧視,不言可喻。
 
  抱持這種論調的人,多用自身或可觸及的經驗去想像18歲的模樣,他們無法理解,下個世代的人成長有多快。舉個切身例子,以我跟外甥女來說,我的父母跟她的父母收入級距大約在同一級。我國一時翻閱《大家說英語》輕鬆愉快,高一可以啃讀《空中英語教室》,但我外甥女國一的時候,《大家說英語》對她來說已經過於簡單,她直接從《空中英語教室》讀起。
 
  懂協作,機會不錯過!
 
  崇祐大作中亦提到世界逐步邁向機器人時代等議題。機器人的應用越來越廣,不只可以取代勞力密集的工作,就算是腦力密集的工作,只要性質有規則可循,機器人就可望勝任。
 
  Amazon的物流中心,已有50多萬機器人執行進貨、入庫、撿貨、整理包裹等各種作業。日商湯山生產的藥物分裝包藥機,在日本、台灣等國的醫療院所越來越常見。舉例來說,若某個院所早、午、晚班共需要4個藥師,如今請4個藥師相較請2個藥師加上1台包藥機來說,可能發揮的「效能」相仿,但是「2個藥師、1台包藥機」這個組合對業主來說較省成本,甚至更有效率,也是未來趨勢。
 
  也許有人堅定的相信「包藥機取代了藥師的工作」,但更精準的描述應該是「懂得善用包藥機的人」會淘汰掉「排斥、不懂善用包藥機的人」。年紀越大,越抗拒學習新知,拒絕接納新技術似乎是許多中、老年人的慣性使然,試問這樣的中、老年人若不敞開心胸,賦予年輕人更多權利,誰要陪他們面對未來種種挑戰?
 
  能持續跟年輕世代對話的政治人物,將是政壇長青樹!
 
  曾有政治人物在從政低谷時問我,他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我鼓勵他深入大學校園演講,他的持論是大一、大二沒票,大三、大四沒空聽演講,所以不願深入校園。這種拒絕吸收新世代心聲,或者說沒膽識、不願將自己觀點大方呈現給新世代的政治人物,後來在選舉場上是常勝還是常敗,可想而知。
 
  台灣有個小縣,上次縣長選舉前,不同政黨的候選人都來到同一間大學演講,演講後的問答時間,一位談笑風生,一位失控怒斥學生。當下我判斷有能耐跟大學生對話的參選人才會贏,果不其然。
 
  追求世代共好,就是要讓更年輕的人可以參與投票。把權力交給更年輕的人,是讓有能力的他們扛下責任,跟我們一起面對所有挑戰!
 
  擋謠言,我們是民主城堡的磚瓦地墊!
 
  最後,針對崇祐撰寫的〈有圖沒真相〉篇章,我想起了《真確》(Factfulness)這本書。這本書提醒了我們,謠言跟真相總是在較勁,錯誤的世界觀跟正確的世界觀也不斷在對撞。
 
  我們得訓練自己具備核實、思辨的能力,不時省思自己陷入哪種思考謬誤。我們就是民主城堡的磚瓦地墊,只有當我們本身就是銅牆鐵壁,國家在種種困厄下才可望尚存一息!
 
  (本文作者為醫師、《人生路引》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电子版阅读体验感,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考量点。毕竟,宪法主题的阅读,往往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不同的章节,如果排版设计不够人性化,那阅读的流畅性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电子书的内文检索功能能够极其强大和精准,能够让我迅速定位到特定关键词或者宪法条文的引述处,而不是像某些质量不高的电子书那样,搜索功能形同虚设。再者,字体和行距的调整范围一定要足够宽泛,毕竟不同光线和不同视力的人对阅读舒适度的要求是天差地别的。如果这本书能提供那种可以一键切换到“夜间阅读模式”的护眼背景色,并且字体的选择上能包含一些非衬线体的现代风格,那将极大地提升我阅读的持久性。毕竟,宪法的学习是一个需要静心沉思的过程,任何阅读上的小障碍,都可能成为中断思考的“绊脚石”。我非常看重电子书的技术实现是否足够成熟,以支撑这种略带学术性质的文本内容,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能否提供足够的“互动性”和“拓展资源”也是我衡量其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电子书而言,如果能在关键的宪法条文旁嵌入超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到权威的法律条文原文或相关的判例摘要,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不是简单地“总结陈词”,而是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值得读者继续思考的当代宪法难题。例如,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个人信息权的边界在哪里?这种前瞻性的设置,能让这本书的生命力持续更久。如果作者在书后附上推荐阅读书目清单,特别是那些同样采用通俗易懂方式解读法律的佳作,那就更贴心了。总而言之,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法律解读,而是一次富有启发性、能引导我深入探索的知识旅程。

评分

我对于作者选择的切入角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如果“提着菜篮子”代表着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柴米油盐,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日常琐事与宪法精神进行连接的?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会像教科书那样堆砌理论,而是会通过一系列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故事”或“小争端”来折射出宪法原则的必要性。例如,关于市场摊位的管理规定是否侵犯了经营者的自由权,或者社区选举物业管理委员会的流程是否遵循了民主原则。这种从个体权益和微观治理入手,层层深入到宏观宪法框架的写作手法,无疑更具说服力和代入感。我希望作者能保持一种批判性的、但又不失温和的笔调,既能指出制度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现实的困境,又能引导读者理解宪法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的根本价值。这种由小见大,由近及远的叙事策略,才是真正能让宪法“活”起来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是太引人注目了,《提著菜籃聊憲法》,光是这个标题就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亲切感。我一直觉得,法律和宪法这些宏大的概念,似乎总是和严肃、枯燥的学术殿堂联系在一起,但这个书名却巧妙地把它们和日常的“提菜篮子”这个最接地气的场景结合起来,瞬间让人好奇,到底作者是用怎样一种方式来解读这些对我们生活至关重要的规则的?我期待着作者能用最朴实的语言,将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条文,转化为人人都能理解、都能感同身受的生活智慧。想象一下,在一个菜市场里,大家边挑选最新鲜的蔬菜,边探讨国家的基本大法,那该是怎样一番有趣的景象?这本电子书,在我看来,很可能打破了传统法律书籍的刻板印象,它或许会成为一本真正能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启蒙读物”,让我们在烟火气中领悟宪法的力量和意义,而不是在晦涩的术语中迷失方向。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如果能配上一些复古的、充满市井气息的插图,那就更完美了,能让人一打开电子阅读器,就被那种温暖的人间烟火气所包围。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后续的推广策略,也让我这个读者非常关注。虽然是电子书,但一个成功的作品必然有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我设想,如果能有一个系列的主题插画,用现代的、有点幽默感的漫画风格来解释复杂的宪法概念,那不仅能吸引年轻读者,也能让那些对法律感到畏惧的人鼓起勇气去翻阅。更重要的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是否能引发社会层面的讨论。一个好的公共议题类书籍,不应该只是孤立地存在于读者的电子设备里,它应该能成为朋友间、家庭间或者工作讨论中的一个“话题引子”。比如,当大家在讨论公共政策或者社会公平问题时,能有人说:“这本书里讲过,这和我们宪法保障的某某权利有关。”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成为这样一个文化连接点,让宪法讨论走出会议室,走进日常闲谈,那它的价值就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