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20+,我們依然在路上 6條從英國到臺灣的探索路徑 x 6套實驗與實踐心法 x 6道真實的成長風景 (電子書)

文創20+,我們依然在路上 6條從英國到臺灣的探索路徑 x 6套實驗與實踐心法 x 6道真實的成長風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仲曉玲
图书标签:
  • 文創
  • 臺灣
  • 英國
  • 設計
  • 探索
  • 成長
  • 實踐
  • 創業
  • 文化
  • 旅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國華威大學校友
文化創業+在地實踐六堂課
歡迎入座! 
起心動念、起腳行動
 
  以文化創意為基石、各自在不同領域創業的六個故事;
  抱著將文化深耕於這塊土地、使我們更美好的期許,
  挑戰將看不見的內容轉換成經濟價值,
  開展出了六道真實的成長風景,
  唯一的不變堅持,是以人為本、以文化傳承的初衷,
  「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本書將幫助你勘測地域、選擇同伴、了解自己與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要不要從這裡選一條路走,由你決定。」──克里斯.畢爾頓/英國華威大學「文化媒體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六個青壯耕耘文化產業創業的故事
  2002年為行政院文創政策白皮書操刀的郭紀舟,隱身於迪化街,在古老宅第間打造起水果藝廊,他如何用文創賣水果,四處尋找有哲學思想的小農,特別標榜職人的故事讓消費者感動?

  讓遊學不只是學語言和生活體驗,蔡宜真如何做到專屬客製化又深入文化的英國遊學培育服務?把服務做得細膩貼心,成功的經驗要如何複製到台灣?

  在板橋林家花園旁的「在一起」複合空間,蘇于修用溫暖的人情味黏著人氣,如何於巷弄間串聯在地創造者、藝術家,搭建創生橋梁,傳遞正向的能量?

  林慧美卸甲回鄉試驗,想把一支十元的筆,創造出有人願意花千元買的價值。她如何把內容轉化字句洋溢在紙上?出版還有哪些可能性?

  把自己打造成行銷創意品牌的劉華欣,如何成為文化藝術的整合者,如何將多元又抽象的文創計畫,用行銷的方式包裝推銷出去?

  仲曉玲以自身從實務業界轉往高等教育界的學習與歷練,將知識與經驗冶於一爐,融合成與多元專業及文化背景的學生,一同在校園內外、教學相長的實踐,想投入文創教育的你,這將是一堂可以自練心法與方法的課程。

  心法提醒與演練x方法分享與指引 x跨域素養培育與自助
  這六位耕耘文創夢田的創業家,在過去二十年間,也是從英國創意產業搖籃華威大學各自學成的校友,經由實踐自我價值而累積的養分,恰恰好孕育出這本書的創意。他們分別從時間的切面不斷地回溯、檢視,同時也與自己真實對話,透過梳理寫下的深刻體會,有挫折與轉化,還有展望未來而提煉的實用策略與心法,成為教科書外的六堂實務學習,分享給更多想從事文創的前仆後繼的接續者:起腳行動前參照演練,創業途中逢拐點時藉以警惕,避開地雷,短走冤枉路!

  「在文創產業生態系統裡,彼此依賴、連結,任誰也無法獨自穿越這座森林!」本書是他們人生篇章的難得一頁,記錄著共享,期盼共好,而一起共創!

  面對未來,仍要期許──文創20+,依然在路上……

  而你呢……,是否起心動念!?何妨起腳行動!

本書特色

  1. 用說故事的筆法串寫案例,創業時間軸往前追溯至更早的素養培育期,看得到清晰的創業心路與養成,提供有心築夢者,除了理想之外的務實參照與提醒。

  2. 每一篇末,都有曉玲老師為創業者提問的Q&A設計,讀者可以從提問中借鏡,學習如何自問自答、來回檢視自己的創業藍圖,是本書著力的特色之一。

  3. 每位實踐者都附有一頁視覺化的商業圖表,說明事業結構與路徑,另有「真情分享」、「給自己出考題」等特別企劃,及學術、產業、創業相關圖表;除了感性的故事分享,也是一本創業行動指南。

專文推薦

  文化與創意產業的核心仍舊是個人的創造力與社會連結,身為教育者、學生和文化創業家,找出連結並依此行動,是我們共同的使命。任誰也無法獨自穿越這座森林。   ──克里斯.畢爾頓(Chris Bilton)/英國華威大學「文化媒體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ultural and Media Policy Studies)」教授

  透過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所進行的文化創意圖像,以及創作過程的細微巧思所帶來的感動,更令人相信「精緻生活的追求、初心真情的堅持,和美好事務的分享」可能才是文化創意的靈魂。──吳思華/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前政治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長

  你可以看到他們反覆的喃喃自語、在微光中踽踽獨行……,但卻有飽滿的意志和堅定的韌性,這些能量從何而來?我想是內心的熱愛和一種相信,讓他們願意持續追尋。──葉雲/天下雜誌總經理

各界熱情推薦

  本書呈現了另一個觀點:文化創意產業並非刻板狹隘的商業操作,而是參與在文化事業的過程中,「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人生實踐。——于國華/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本書讓讀者在臺灣文創產業發展的路徑上,透過創業者的寬闊視野與親身經歷,看到臺灣當代令人感動的可能性與生命力! ——林世傑/「Stay旅人書店」創辦人

  想跳出框架和枷鎖嗎,這本寶典將引導你踏上改變之路!——林育正/「臺灣體驗地圖有限公司」執行長

  書中收集了許多創業者不藏私的思考觀點,帶著我們一起去發現創業如何不只是創業這回事……。——高慶榮/「日日田職務所」創辦人

  這種源自於臺灣人生活的文化創意,讓感受與體驗更為深刻。——張敬業/「鹿港囝仔文化事業」創辦人

  創新不是發明也不是創造,是將舊有的元素重新組合產生新的價值。想要感受文創產業的魅力和了解文創創業的眉角,一定要擁有這本絕佳的實戰指南!——陳明輝/「臺灣工藝美術學校」創辦人

  期待精彩華威人的故事,能成為你敢夢、築夢、實踐夢想的原動力!——黃月娥/「英揚留學顧問公司」主任

  隨著六位文創教練的生命歷程,找回自己創業的初心與感動。——葉哲岳/「臺灣田野學校」工頭

  也許是角色的相似性吧,我在書中找到多處共鳴點,甚至忍不住拿起筆記,認真地將喜歡的文字記錄下來,沒有更多地目的,僅僅是覺得自己被這些文字所感動了⋯⋯。——廖怡雅/「藺子」共同創辦人

  六顆種子返鄉落地,夢想不死的精彩故事。——蘭萱/中廣「蘭萱節目」主持人

  (以上依姓名筆畫排序)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文創20+,我們依然在路上》的电子书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严格围绕该书所描述的“6條從英國到臺灣的探索路徑 x 6套實驗與實踐心法 x 6道真實的成長風景”展开,但不包含对该书内容的具体叙述,而是聚焦于该书所呈现的背景、主题和潜在价值的周边描述。 --- 图书简介:在时代浪潮中,重塑个人与文化的坐标系 一、时代背景:迁徙、重构与创意的再出发 本书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一个全球化加速、文化边界日益模糊,同时本土意识又在强劲复苏的复杂交汇点。它不仅仅关乎个人职业生涯的某个阶段性选择,更是对“如何在异文化环境中保持创造力与身份认同”这一宏大命题的躬身入局。 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回流”与“全球流动”并行的时代。一方面,信息技术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创意与知识的交换瞬息可辨;另一方面,在快速的迭代中,个体对于根源性叙事、独特价值的追寻变得更加迫切。这种时代精神催生了大量的“数字游牧者”、“文化创作者”以及“跨界实践者”。他们不再满足于既定的职业跑道,而是选择在地域、行业乃至思维模式的转换中寻找新的生命力。 这本书的叙事基调,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捕捉到了一种“在路上”的动态张力:既有背井离乡的探索勇气,也有回归本源的文化深思。它映照出的是一代人面对职业中期焦虑与创意瓶颈时,主动选择“出走”进行剧烈环境置换,以期实现内在系统升级的集体现象。它探讨的是,当熟悉的土壤不再提供养分时,如何播撒下新的种子,并在完全陌生的气候中培育出坚韧的生命力。 二、核心议题的纵深探索:路径、方法与成果的三角张力 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清晰地指向了从“外在行动”到“内在深化”的完整学习闭环。它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框架,旨在为那些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实践者提供一种结构化的思考模型。 1. 关于“探索路徑”的地理与心智交汇: 书中描绘的六条探索路径,无疑是基于真实的、高强度的跨文化体验。英国与台湾,这两个地域的并置,本身就蕴含着强烈的对比张力——一个是历史悠久、制度成熟的西方知识体系与创意产业中心;另一个则是快速崛起、充满生命力的亚洲民主与本土文化实验场。这些路径所揭示的,不仅是地理上的位移,更是思维模式、工作伦理和人际互动范式的根本性转变。它们代表了在不同文明光谱中进行“对焦”的实践过程,要求参与者必须解构旧有的认知框架,并快速吸收新环境的底层逻辑。这部分议题关注的是“环境选择”如何塑造“心智格局”。 2. 关于“實驗與實踐心法”的迭代升级: 如果说“路径”是地图,那么“心法”就是驱动引擎。这六套心法,预示着对传统工作方法的批判性继承与颠覆。在创意与文创领域,成功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是基于大量的“试错、修正、再试错”的循环。这些心法必然是高度凝练的实战经验,它们跳脱出通用的管理学或艺术指导,直指如何在资源有限、文化隔阂或市场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快速验证创意价值、建立有效连接、并实现可持续产出的方法论。这部分探讨的是“行动效率”与“创新适应性”的优化模型。 3. 关于“真實的成長風景”的深度回望: 成长绝非口号,而是经历磨砺后留下的深刻印记。六道成长风景,暗示了在跨越文化和职业鸿沟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深刻的自我怀疑、身份认同的挣扎,以及最终的顿悟。这些风景不是简单的成功案例展示,而是对失败、挫折、文化冲突带来的阵痛的坦诚记录。它们为读者提供了情感上的共鸣与认知上的锚点,证明了超越舒适区的代价与收获是成正比的。这部分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情感真实性”与“实践可行性”的相互佐证。 三、图书的潜在价值与目标读者群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可被复盘和学习的“行动范式”,而非仅是单向度的经验分享。它为那些正在酝酿转型、考虑国际化发展,或对自身文创实践感到停滞不前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参考坐标。 目标读者群侧写: 1. 文创与设计领域的实践者(25-40岁): 寻求突破现有风格、渴望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定位自身专业价值的独立创作者、设计师或小型工作室负责人。 2. 跨文化交流与研究者: 对英国与台湾的文创生态差异、人才流动机制有兴趣的学者或学生。 3. 职业转型期人士: 处于“20+”阶段,面临职业瓶颈,希望通过环境剧变来激发新潜能的职场人士。 4. 关注个人成长与心智重塑的读者: 那些相信“环境是最好的老师”,愿意通过阅读他人的深度实践,来校准自己人生轨迹的探索者。 总体而言,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游记”或“方法论手册”,它是一份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性中锚定自我价值,并通过跨文化实践实现思维升级的深度报告。它邀请读者参与一场关于勇气、策略与坚持的深度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仲曉玲


  現任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英國華威大學創意產業博士、創意媒體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英語學系輔系教育學士。

  二十多年來致力於在創產實務與學術教育間搭橋對話。曾擔任英國華威大學進階研究中心研究員、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執秘、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講師,並於企業界負責誠品書店臺北敦南店、達豐公關管理顧問公司、臺灣袖珍藝術博物館等之整合行銷、品牌管理、策展企劃與媒體公關等工作。投入高等教育界後,透過教學課程及產學研究計畫等,推動文創跨域共創、創產人才培育,亦曾獲兩屆成功大學教學特優教師獎勵。

郭紀舟  

  英國華威大學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碩士,東海大學歷史碩士,東海大學歷史系。

  先在文化創意界打滾十年之後,開始賣農產品。曾任文建會政策幕僚,規劃文化創意產業專案,藝術村執行工作。臺北市雜誌公會任副祕書長,與各大出版社老闆共同企劃文化行銷課程。擔任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理,專職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募款行銷媒體,帶隊到各地演出!與朋友創設「七色一味文化公司」,專營文創行銷,主持各項民間與政府文化活動專案。現在創業「喜歡多元文化公司」,原企劃藝術經紀,卻轉作農產品經紀,設立「豐味果品」品牌,經紀臺灣各地小農果品。

蔡宜真

  輔仁大學英文系學士,英國華威大學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碩士,合譯有『當藝術遇上經濟』。曾旅居過法國、英國、香港,熱愛旅行,喜歡美食與烹飪,醉心文化藝術,鍾情語言文字,熱衷教與學的對話。是老師,是媽媽,也是旺寶英國遊學的顧問。

蘇于修

  煮飯也煮字,右手拿筆、左手玩行銷,是整合跨界工作者,也是媽媽。保送臺大中文系,並赴英國華威大學攻讀。曾任學學文創志業行銷長、天下雜誌群行銷主管,《微笑臺灣款款行》採訪副總編輯。個人暢銷書有《走吧,去捷克!》、《房子這樣買,完全解答購屋108問》等。2013年創立「寬璞有限公司」、2016年創立「在一起One & Together」實體空間、2017年發起「板橋文昌街生活學堂」!

林慧美

  輔大大眾傳播系新聞組學士,英國華威大學創意媒體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長期從事媒體及文字工作,喜愛凡是以文字和圖像所創造之美,尋尋覓覓,終以為作者圓夢、共創彼此心中極致作品為職志。

  近二十年悠遊於出版領域,曾任日月文化出版集團總編輯,現為「木果文創有限公司」負責人暨總編輯。近年來,立基於文創核心的出版產業,如何階段性向外畫圓,以平臺結合地方智識,分享生活美學、跨域合作,持續走在創作道路上,是每日得以期盼的事。

劉華欣

  社群上總自稱小劉。從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發展系畢業後,申請貸款到英國華威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取經。到新加坡藝術協會實習後,曾在臺北縣文化局、九歌兒童劇團、臺師大文創中心待過,2010年成立「聚思國際事業有限公司」,跌跌撞撞中成長,立志把生活中的感動,集結美好,帶給大家!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依然在路上  
克里斯.畢爾頓(Chris Bilton)/英國華威大學「文化媒體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推薦序二】在日常文創中看見生命的意義             
吳思華/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前政治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長
【推薦序三】一種相信,讓他們願意持續追尋
葉雲/天下雜誌總經理
【各界熱情推薦】
【作者簡介】
【作者序】文創20+,我們依然在路上
【緒論】文創二十年,從「文創產業」、「創意經濟」到「創意生態」
仲曉玲/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Chapter 1  豐味果品  文/郭紀舟
從文化創業到農產創業
把表演藝術拿來招呼客人
展場消費空間:要有個性化創意
品牌內涵的建立
與顧客的關係
迪化街上跨界店家
媒體行銷策略
商業模式:跨界
打通創業任督二脈
產品,就要讓顧客吃出層次感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2  旺寶英國遊學  文/蔡宜真
架搭英倫文化長橋,從語言學習到創意生活
相信文化的力量
創業背後的能量、發想與契機
打破疆界經營,確認「客製化」服務定位
跨界經營生活創意產業
不同的工作型態,發現更多可能
改變已悄悄發生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3  寬璞/在一起One&Together  文/蘇于修
成為創業者的夢想光點
創業需不需要理由?
跟創業家一起創業
建立共好的夥伴關係
選品也要面試?
陪伴創業家的實驗場域
推波助瀾最後一哩路:體驗行銷
巷弄間的藝廊
創造有記憶度的魅力點
創業需要持續變形再進化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4  木果文創  文/林慧美
木果,Move-Go──小小移動,夢想啟動!
唸書去吧!
用一句話詮釋「創意產業」   
回頭做出版   
回鄉,創業,從原點畫圓
讓「核心理念」發光,貴人就在那!
商業模式:創造別人做不到的價值
時時回到初心,有持續夢想的能力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5  聚思.文創 JUICY3  文/劉華欣
意念像微光,聚在一起就會變陽光
創業前期:自我輪廓發展期
天真嘗試期
實戰經驗累積期
品牌定型期
核心不變的,仍是要堅持品牌價值
曉玲老師的Q&A
 
Chapter 6  文創教育  文/仲曉玲
文創教育 播種扎根 百年樹人
回顧初心
開一扇窗:前進莎翁的英國
搭一座橋:從碩士到博士,理論與實務並進?
摘一包種子,「創意產業」是甚麼?
耕一片園地:教育如創業、如農業
第一門課
「創意產業體驗與研析」:在理論與體驗之間
第二門課
「創意服務設計」:貼近社區與人心
第三門課
創意設計管理:在創意夢想與創業現實之間
許一個承諾:從文創臺前到幕後的人才培育
旅程中點:文創「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957618
  • EISBN:978626976353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97.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依然在路上
克里斯.畢爾頓(Chris Bilton)/英國華威大學「文化媒體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2021年1月15日


  二十年前,在二000年臺灣總統大選宣告在野數十年的民進黨上臺執政的一個月後,我應邀參與一個研討會,討論臺灣文化政策的未來。會場上有藝術家、政治人物、社運人士、學者及學生──洋溢著極其明顯的興奮感。一位臺灣原住民社群的代表慷慨激昂地談論臺灣迫切需要更多元的文化,其他人則說到文化民主、都市更新、臺灣與中國的文化外交。因為不懂華語,我對此了解極為有限;但我可以感受到那股氛圍。這是改變與希望的時刻。

  那不可避免呼應了一九九七年英國的情景:新的政黨、具群眾魅力的領導人承諾 「新的黎明」──以及藝術文化上的新投資。確實,臺灣的文化政策持續受到英國 文化政策的影響,特別是這樣的信念:新創的「創意產業」將是社會及經濟變革的火車頭。
 
  從二十年前的樂觀時刻到今日有發生了什麼嗎?當然,並非所有的希望都被實現,文創產業的變革力量被技術性的革命所超越,真正文化上的改變來自全球科技 公司的趨動力,而非來自政府部門。在西方,關於文化民主和文化多元的辯論重新浮上檯面,而後眾人恍然大悟:原來改變的事情並不多。儘管洋溢酷炫的平等主義風格,創意產業對許多勞動階級和少數族群而言,仍十分遙遠──不論是作為工作者或消費者。#MeToo提醒我們創意及媒體產業由來已久的性別不平等與剝削;對創意產業的投資已不敵撙節政策;COVID-19的危機讓這二十年來文化與創意產業政策仍未解決的結構不平等、不穩定與排外浮出檯面。現在我們面臨兩種可能,一是回歸「正常」(如果我們幸運的話),二是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試著發明「新的常態」(如果我們抱持希望的話)。

  在此同時,新一代年輕人仍努力尋找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生存及繁榮之道。他們就是這本書鎖定的對象。儘管創意產業的文化政策仍繞著熟悉的主題打轉(文化民主、都市再生、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文化外交等等)而沒有太多前衝的跡象,創意產業的實務卻繼續朝新的方向演化。臺灣的文化創業家,一如英國的文化創業家,正在適應新的技術、新的受眾行為、新的商業模式與平臺;這就是這本書的作者正在探索、詮釋和適應的「生態系統」。

  這本書不是站在文化創意產業外面往內窺探,而是站在文化創意產業的中央向外展望。要航行於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要考量哪些現實呢?我們要怎麼將我們的創意夢想化為商業現實呢?

  文化政策有時會被簡化為政府的意向和行動,包括國家與地方政府。當然,真正的文化政策會不斷經由文創產業的公司、平臺、中介者與藝術家再造。這本書的六位作者思考了六個案例:實踐者與教育者在這座森林尋找蹊徑的六種經驗。生態和農業的比喻互相呼應;在這個生態系統裡,我們全都相互連結,彼此依賴。在人才培育「上游」發生的事,會透過教育與創造力影響在平臺、網路及中介者等「下游」發生的事,這些「下游」會將構想及才華轉變成事業與產品。再往下走,文化創意產業會由受眾體驗,而這些體驗會再透過教育影響我們,注入個人成長與社會轉型的新溪流。循環於焉展開,持續不歇。

  這本書將教育與學習置於創意及文化創業願景的核心,從這裡,有一條線可連結到我個人在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研究及教育人員的經驗。二十年前,我們在華威大學開設碩士學程,旨在為文創產業培育新一代的文化創業者;本書作者在前二十年從華威「文化媒體政策研究中心」畢業,現在他們是教師、研究員和創業家,都是這波東亞文化政策研究新浪潮的中堅分子,特別是在文化創意產業範疇──新的路線、新的領域、新的構想。教育可能是串起藝術實踐與商業體系、生產者與消費者、改變的夢想與實現的關鍵。

  這二十年來,我們很容易對文化政策的虛妄承諾感到懷疑;但當我們訴諸這本書記錄的文化創業家和教育家的經驗,改變、希望、理想,似乎仍有可能成真。文化與創意產業的核心仍舊是個人的創造力與社會連結,身為教育者、學生和文化創業 家,找出連結並依此行動,是我們共同的使命,任誰也無法獨自穿越這座森林。本 書將幫助你勘測地域、選擇同伴、了解自己與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要不要從這裡 選一條路走,由你決定。

推薦序二

在日常文創中看見生命的意義
吳思華/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前政治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長


  過去多年,文化創意一直是政府的施政口號,希望透過文化創意產業化的過程,帶來更大的經濟產值、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種科技思維的類比學習,在某些國家確實看到一些成果。但是當科技產業製造邏輯主導文化創意後,我們所能看到的是只有少數頂尖的演員創作者,能夠在偌大的舞臺上展演發光。社會多了一些明星,讓人們在煩雜的工作外,增添幾許激情,但日常生活沒有因此而有甚麼改變。
 
  其實,文化創意從古至今都不是在封閉的體系中刻意增長的;它必須和真實的生活直接對話,才能找到永恆的生命。只是這些創作者能以敏銳的眼光、看見細微但真實的未來表徵,而以不同的形式加以詮釋表達,並將這些創作和同好分享,產生共鳴。今天我們所引以為傲的文化創意,其實都是過往精緻生活的累積;而今日文創的動力,更是建築在歷史的基礎上,追求幸福的日常生活。
 
  從歷史的角度觀察,文化的創作者很大一部分不是名門科班出身。他們只是執著於自己的興趣,將滿滿的熱情注入工作中,期盼打造出一件自己喜歡又讓人感動的作品。整個創作過程是煎熬且充滿挑戰的,但是創意人願意忍受這段痛苦的過程,讓我們看到那股令人尊敬的堅毅。

  最近院線片有一部口碑不錯的電影,描述一位音樂人因為一次意外、在瀕死昏迷 時,靈魂飛到天上,進入「投胎先修班」後所遭遇的種種情景。導演透過簡潔的對 話、深沈的隱喻,引導觀眾重新檢視生命的意義。讓人體會生命的價值,不在那些 終將散失的功名利祿和奢望榮華,而是透過真實的感受,探索生命的各種可能,讓 世界變得不一樣。

  「文創」是一本探索文化創意的小書。六位曾經在英國攻讀文化創意相關學位的年輕朋友,回到臺灣後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融入自己熱愛文化創意的初心,追求心中的夢想。他們實踐文化創意的場域都不是光鮮亮麗的舞臺,而是你我都熟悉不過的日常;但是,那份堅持創作理念、創造美好世界的心意並無二致。生活在他們周遭的讀者、顧客、學生、鄰居或友人,都能完全感受到那份充滿光與熱的溫暖。透過這本書,讓我們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所進行的文化創意圖像,以及創作過程的細微巧思所帶來的感動,更令人相信「精緻生活的追求、初心真情的堅持,和美好事物的分享」可能才是文化創意的靈魂。每一個人都堅持這樣的信念,那日常生活就會更美好,生命的意義也就自然浮現了。

推薦序三

一種相信,讓他們願意持續追尋
葉雲/天下雜誌總經理

 
  收到委託要撰寫本書序,是在一個非常忙亂的農曆年前。雖然知道自己完全抽不出空,但由於是于修的邀請,基於在天下雜誌工作的情誼以及她創業後我們頻繁互動的夥伴關係,我在LINE中幾乎是秒回的爽快答應。

  或許是因為行業相近,看完書稿後立刻有一種怦然心動的感覺:這些追夢者,在此刻的社會氛圍中是個多麼獨特的存在六個故事各自精彩,但都由一條隱型的軸線貫穿:他們經常仰望天空,尋找心中的那顆北極星。在書中你可以看到他們反覆的喃喃自語、在微光中踽踽獨行……,但卻有飽滿的意志和堅定的韌性,這些能量從何而來?我想是內心的熱愛和一種相信,讓他們願意持續追尋。
 
  隱身迪化街的水果行──豐味果品,想要把農民、土地與建築的美,翻轉成世界嚮往的臺灣印象;身在倫敦的宜真用她深刻的英倫體驗,讓孩子開始了世界的探索;于修在板橋的巷弄間,縫合了冷漠,用一種親切、共好的想望和香氣(可能是 柴燒奶茶)成為社區溫暖的一盞燈;木果的慧美,從成就顧客的初心做起,把自己 鍛鍊成全能的經營者;華欣的每個生命轉折和敏捷應變,是年輕創業者最值得參考的範本;曉玲天生的教育家氣息也從字裡行間,自然流散……。透過創意、透過體驗與文化生活的詮釋,他們讓社會有了美好的天際線。

  我期待這些主角們更多驚喜的人生故事,也期待這本不藏私的分享,能夠觸動更多年輕的心靈,一起探索──「在路上」。

作者序

文創20+,我們依然在路上


  創意或許就是那一瞬間的起心動念或靈光乍現!這是一本赴英國留學返臺校友們 的共同創作,集結六位畢業自「英國華威大學文化媒體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ultural and Media Policy Studies ,University of Warwick ,UK」研究所的中生代臺灣校友,在過去二十年間,先後赴英國攻讀文化政策和創意媒體企業管理,學成返臺後各自在文創產業界的不同舞臺,持續積累著創業經歷、田野採編、跨域共學與育成的現場點滴,逐漸呈現出在文創這條路上的多道風景,而積累的養分恰恰好孕育出這本書的創意!

  點滴或許尚未成河,文創產業在全球的發展逾二十年,臺灣文創產業也歷經含苞待放、遍地開花、外來與原生品牌百家爭鳴、定義與價值紛亂的不同階段,如今亟待轉型再生之際,本書開展出青壯世代的六位校友們,在臺灣各自實踐成長的現實脈絡與樣貌。難得齊聚,共創搭橋,期盼透過這本書,為有興趣投入臺灣文創和創生領域的各界同好與青年學子,提供兼具文創實務心法和核心概念梳理,豐富自我學習、創意創業思考的路徑演練與對話參照。

  這一段與校友們相聚回首的共創旅程,濃縮成文創 裡的真誠篇章,期盼與讀者們一同開展出多樣的實踐與思維路徑,以更寬廣開闊的視野,前進下一個二十年。──仲曉玲
 
  二十年前英國求學研讀,回臺開始定義文創範圍,創業自創招式,摸索荊棘蜿 蜒,一路二十年風景精彩,書寫時看每人舞得淋漓盡致,拍手叫好!──郭紀舟
 
  回顧創業之路,一路走來有好多人的陪伴、鼓勵與支持,真的滿心感謝。這次與校友齊聚分享的經驗,更像是這條路上一道耀眼的陽光!──蔡宜真
 
  書寫,是不斷回望與自我整理的過程。沒有偉大的道理,卻字字真心誠意,希望 或有三言兩語,可引你共鳴。──蘇于修
 
  既是作者,也是出版人;第一次同時與五位創作型作者尋求協同,在異中共生共 創,為凝練精彩而共識,作品自身即是文創,更是一趟實驗性質頗高的創作旅程, 珍惜這分享的機緣,也謝謝一起努力的校友們。──林慧美
 
  回首創業這條路,跌跌撞撞,會站起來是因為伴隨著很多的鼓勵與愛,希望能帶 著這份力量,透過文字將這條未完成的路與您分享。──劉華欣

緒論

文創二十年,從「文創產業」、 「創意經濟」到「創意生態」
仲曉玲/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副教授

 
  「創意產業」或臺灣所稱的「文化創意產業」(文創產業),近年來已經成為大眾熟悉的日常詞彙,出現在書店、創意市集與傳統市場、博物館、咖啡廳、建築策展空間,或者各式各樣的生活風格、設計新創或電商媒體平臺。的確,已過了青春期正式進入成人期的「創意產業」,於全球的發展至今已超過二十年。這個名詞的概念是源自一九九七年英國新工黨政府為了振興英國經濟,而擬定知識型經濟發展策略,跳脫傳統文化產業概念,改以創意命名並且界定產業範疇的;它泛指透過個人創意、技藝及才能,形成「智慧財產權」的開發運用,進而能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行業,例如廣告、建築、藝術文化、工藝、設計、時尚、出版、影視產業等。

  回顧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文創產業)的發展,可追溯至一九九五年文建會宣示將「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作為社區總體營造施政理念,啟動臺灣地方特色產業化。二00二年有鑑於英國推動「創意產業」的成效,於是參照結合英國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對於「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定義,提出臺灣「文化創意產業」概念,並於二0一0年公布施行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中明訂「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之產業」,包含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工藝產業、影視、創意生活產業等項目。
 
  不論是英國重視個人創意才賦的西方思維或臺灣強調集體性的文化積累,不同於過往的傳統或製造業,文創產業被視為以人才及其創意作為驅動、以文化內容保存與開發作為核心價值,透過高度的跨界連結來創造附加價值,因此,它被視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城市品牌力、產業與地方轉型力的關鍵性資產。從二000年代開始,「創意產業」發展潛力更是隨著知識科技的創新發展,與新舊文化的激盪和積累,逐漸從初期以個別產業分類為發展的觀點,跳脫出來,轉而強調創意產業依賴網絡的特性(多元資源互相流動連結),來創造更廣泛的「創意經濟」,驅動創新及區域發展的競爭力。

  近十年來,隨著全球產業環境的高度變異和不確定性,「創意經濟」的產業連結網絡觀,也進一步延展深化為「創意生態學」的生態健全觀。創意經濟之父約翰.赫金斯(John Howkins)藉由《創意生態:思考產生好點子》(Creative Ecologies:Where Thinking Is a Proper Job)這本書,引用生態理論中的模仿、共生、協作和競爭,引申為:多樣、改變、學習與適應等這四項生態健康發展法則;創意生態強調即使具有創意人才和多元網絡化的現象,仍不足以發展創意經濟,政策制定者與產業實踐者都應該思考如何在特定的時空範圍內,與不同的人才、物產、場域,進行持續、開放及多樣化的互動,促進相互連結、適應轉變,培育以人為核心、健康的創意生態圈,這才是產業永續發展的關鍵,也是目前文創產業仍待努力發展的方向。

  六位作者、多元連結,提供哪些思考面向?

  這本書以上述文創產業的概念演進脈絡為經(個別產業-多元網絡-群落生態),以在地六項/六位實務個案為緯,呈現在地實踐者發展過程中的多元/適應/學習/改變的發展座標。為了呈現文創產業根本的產業思維,我們將內容分為三大篇,每篇透過兩個實踐者親自撰筆分享,詮釋、也同時被檢視其中的發展歷程,分享方法與心法。

  第一篇:以從事產業上游端的農業與文化交流培育的教育事業作為起點,文創產業這株仍在向下扎根、向上開枝的大樹長成其最根源的土壤中的養分有哪些?第二篇:聚焦搭建橋梁與空間平臺,以「為人圓夢」為初心,如何透過共享空間和獨立

  出版運營,支持創意創業人才交流、對話、出版,創造社會與專業連結的網絡?第 三篇:以更多元的產官學研民跨界跨域整合,分享愈在地愈國際的實踐與實驗,如 何開展連結、如何回歸創業即教育、教育即創業的終身學習核心價值?
 
  希望透過書中六位青壯年校友的連結、對話、梳理,創造值得我們與更多人分享的意義:

  文創在地實踐路徑:分享與指引。國外取經後,在臺灣文創產業環境中的實踐歷 程,當中的轉換、轉化、適應,呈現自我價值、真實對話與指引。

  文創經營成長心法:提醒與演練。在文創產業環境快速變異的過程中,演練理性 與感性心法,培養創業紀律,成就自我風格,專業彈性學習的重要性、改善調節 之道。

  文創跨域素養的培育:幫助與自助。臺灣文創產業面臨轉型升級,價值紛亂,在資訊科技更發達的時代,同時需要更專注的投入、更寬廣的跨域,考驗學習者、創業者更堅實的素養基礎。透過青壯世代真實案例,提供教科書外的實務學習。

  文創 ,我們依然在路上,終身學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眼球了,那种大胆的撞色和富有设计感的排版,一下子就让我对里面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我通常不太容易被营销口号打动,但“6條從英國到臺灣的探索路徑 x 6套實驗與實踐心法 x 6道真實的成長風景”这个结构提示,让我预感到这不是一本空泛的励志书,而更像是一份精心策划的、具有实操性的“地图集”。它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动态感,好像作者正拉着我的衣领,催促我赶紧跟上他们的步伐,去看看那条横跨欧亚大陆的旅程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冲击与个人蜕变的交织,而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游记。那种从熟悉环境抽离,被迫在完全陌生的土壤中重新扎根的过程,往往是最能淬炼出一个人真实底色的时刻。我希望作者能毫不保留地分享那些在异乡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想要放弃的瞬间,因为正是那些“不完美”的记录,才构筑了最坚实的“成长风景”。如果内容真的如其包装所暗示的那样,那么这本书会是那种让人忍不住在深夜里,伴着一杯浓郁的咖啡,一页一页细细品味的“精神补给站”。

评分

阅读这类关于长期探索与跨地域实践的书籍时,我通常会带着一种寻找“精神同频者”的心态。这六条探索路经,是否也折射出了当代青年一代在面对全球化机遇时,内心深处的某种集体焦虑与渴望?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不仅仅是个人经历的记录,而是将其置于当前全球文创产业变迁的大背景下去审视。那些在英国积累的经验如何激活了他们在台湾的创新?这种经验的“迁移能力”是评估这本书含金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如果能读到关于如何在不同的政策、市场环境下灵活调整策略的论述,那这本书就具备了商业参考价值。我更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心智地图”,让我们这些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打转的人,能借由他们的双眼,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从而鼓起勇气,走出那扇自己给自己设下的“安全门”。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描述——六条路径、六套心法、六道风景——给我一种强烈的仪式感,仿佛这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升级挑战。我最感兴趣的是“真实”二字。在如今这个人人都在精心维护自己“人设”的时代,敢于暴露自己探索路上的“坑”和“弯路”,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和诚意。我期待看到的是那种不加滤镜的叙事,比如项目合作中的误解、文化隔阂带来的沟通障碍,甚至是资金链断裂的焦虑。这些“真实的风景”才是构成个人叙事张力的关键所在。如果内容只是在美化那些光鲜亮丽的成果,那它就失去了作为一本“探索指南”的意义。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推心置腹地分享那些“差点就失败了”的故事,并详细拆解他们是如何利用那六套“心法”来化解危机的。这种坦诚,才最能打动那些在各自领域内挣扎前行的人,让我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的想象来看,这本书的视觉语言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似乎在暗示,内容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的成果。这种融合了地域特色(英国的严谨与台湾的灵动?)的文创视角,应该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个人尤其关注“心法”是如何被具象化的,它会不会是某种思维模型图,或者是一套可以立即套用的行动清单?我希望它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那种能让你在某个瞬间“啊哈!”一声恍然大悟的实用工具。例如,在处理跨文化团队冲突时,他们是采用了何种具体的沟通策略?这种细节上的披露,远比泛泛而谈“拥抱差异”要来得有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本可以随时翻阅、不断汲取新意的参考书,而不是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一次性读物”。那种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内容,往往是在极度抽象的概念中,找到了与具体生活场景完美契合的连接点。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之前,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文創”和“跨文化实践”的资料,发现很多内容都停留在理论层面,晦涩难懂,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高阶的管理学教科书。但这本书的名字里自带的“20+”的标识,让我感觉它更贴近我们这代人——那些在职业生涯的初期,正经历着身份认同和价值构建的迷茫期的人。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复杂的“实验与实践心法”提炼成可以轻松上手的“套路”的?这一定需要极高的洞察力和表达能力。我关注的焦点在于那些“心法”是否具有普适性,而不是仅仅适用于他们特定的艺术或设计领域。如果我能从中提炼出哪怕一两条可以应用到我日常工作项目管理或人际关系处理上的方法论,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它的标价。我设想,那些从英国到台湾的路径切换,一定带来了思维模式的巨大转变,我渴望窥探这种思维重构的过程,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韧性”让他们能够持续探索,而不是在中途就选择安逸和妥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