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修祈禱的氛圍 (電子書)

隱修祈禱的氛圍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多瑪斯.牟敦
图书标签:
  • 隱修生活
  • 祈禱
  • 靈修
  • 基督教
  • 屬靈成長
  • 靜默
  • 內省
  • 冥想
  • 信仰
  • 靈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隱修的祈禱,就是一種處於寧靜、純樸的祈禱
隱修祈禱開花綻放之處的氛圍,就是沙漠的氛圍

  傳奇的天主教隱修士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在1948年出版了自傳《七重山》,該書一時洛陽紙貴、被讚譽為二十世紀的《懺悔錄》。這突如其來的暢銷成就,並未動搖牟敦的心志,他繼續在革責瑪尼修院中,潛心耕耘祈禱、默觀與寫作。1968年,牟敦踏上滿心期待的亞洲之旅,卻因發生意外事故而辭世,身後留下預備出版的《隱修祈禱的氛圍》書稿。在某種程度上,這部遺著透顯出他在悠悠隱修歲月裡的體悟、思索及轉變。

  牟敦並非不問世事、獨善其身的隱修士,而是深知修士們同樣面對著世間男女無法迴避的深層存在問題,並且認為修院的圍牆不該阻隔他們對世界的責任。牟敦在人生最後階段轉向更徹底的隱居生活之前,曾擔任見習修士導師長達十年的時間,深度培育與近身觀察的經驗,也許令他選擇了自己回應時代需要的獨特方式。正如他的摯友、貴格會神學家史體爾(Douglas V. Steere)在本書前言寫道:

  「牟敦熱切地覺察到我們時代的內在危機,以及這時代極度需要的默觀面向。可是,他似乎選擇透過這種方式來對這時代說話:即談論一小群無足輕重之人的狀況,他們自願向『生命的根源』交付了自己的生命。因為若藉由他身為一種靈性按摩師的勞動,他可以令他們鬆弛下來,並幫助他的一些隱修兄弟姊妹擺脫阻礙他們的強大纏繞,那麼他或能派遣一隊人,這些人可以撫觸這世界的心靈,達至療癒。」

  牟敦在《隱修祈禱的氛圍》中精煉爬梳基督宗教的隱修傳統,精闢反思歷代關鍵隱修者的心得,逐步呈顯出默想、默觀、祈禱的豐富面貌與內涵,而這一切最終都扣連著隱修與世界的關係。牟敦對於1960年代世間的動盪不安有著深切的共感,但他始終堅守在修院的崗位,向外發出真摯而具洞見的聲音。本書中文版的問世距離原著發表已超過半世紀,但牟敦的深邃文字依然向此時此地的我們傳遞著不容忽視的信息:

  「隱修士不單尋索他自己的內心:他投身那看來已『離開』卻仍屬其中一部分的世界,深入那世界的內心。實況是,隱修士離棄世界,只為更專注地聆聽來自它內在深處最深層和最受忽略的聲音。」「祈禱並不會蒙蔽我們,使我們看不見世界,而是轉化我們看世界的眼光,並且令我們在上主的光中看見世界、所有人及整個人類的歷史。」

共融推薦

  夏志誠輔理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
  文之光神父(普世基督徒默禱團體總負責人)
  伍維烈修士(天主教方濟會小兄弟、本書校訂者)
  樂峰修士(香港嚴規熙篤會聖母神樂院)
  龐君華牧師(衛理神學研究院實踐神學講師、台灣衛理公會前會督)
  潘怡蓉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林高傑德教席副教授〔實踐科〕)
  袁蕙文博士(靈閱文化社榮休社長)
  陳張慧嫈總監(德慧文化創辦人,主責心靈輔導)

  「什麼是祈禱?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不少基督徒千百年來的困擾,不只是想在理性上求明白,更是在靈性和實踐中去掌握。
  多瑪斯.牟敦,經過多年在世俗的浮沉,放下凡塵,步入修院,以生活為祈禱,以祈禱為生活;如果能夠親聞這位現代隱修士對祈禱的的領悟,相信必會大有裨益。
  抱著這樣的求道之心,我展開《隱修祈禱的氛圍》,從牟敦的角度來探討祈禱:私自祈禱和公開祈禱是對立的嗎?行動與祈禱可以如何調和?自我否定及犧牲怎樣對祈禱生活是必要的?祈禱的誘惑是什麼?什麼是靈性的惰性、內在的迷惘?若遇到,可以怎麼辦?面對這些問題,牟敦都自如地從本篤會的靈修傳統及多位聖者的教導,還有他個人的體會,給讀者提供精闢的見解。由於我自己獲益良多,因此,不能不向大家推介啊!」——夏志誠輔理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

  「牟敦作為嚴規熙篤會會士,是二十世紀靈修大師,雖則與小弟所屬的方濟會靈修有別,但細讀他的作品,卻能夠給予我繼續在天主教內過奉獻生活莫大靈感。儘管聖方濟很有意識小兄弟要過的生活不是那時候的隱修(monastic),但牟敦對隱修祈禱的洞見,遠超過法定或歷史中的隱修生活。難怪本書名叫《隱修祈禱的氛圍》,因為正是這氛圍,造就了基督徒的靈修的氣候(climate)。
  貧道有幸獲邀請參與校訂工作。感恩這基督徒合一見證的機會,原來靈修和祈禱使我們回歸基督徒的基本,不分宗派,不分隱修或任何形式的奉獻生活,都可透過在寧靜、安定、簡樸、專注的氛圍內,於聖三一共融內與主結合,從而更能邁向基督徒合一。」——伍維烈修士(天主教方濟會小兄弟、本書校訂者)
 
  「《隱修祈禱的氛圍》是牟敦留給我們的珍貴禮物。一位具社會行動者、藝術家、詩人、攝影師、神祕家(Mystic)、宗教共融推手及靈修作家等多種人生面向的人,留下的最後一本書,恰好訴說統御他所有身分的事:隱修傳統。在此最如魚得水的領域,他寫下扼要、整全、有機和圓融的隱修傳統導覽。這樣的書很美。
  但為何要讀有關隱修的書?並非隱修有何特別,而是隱修/默觀的精神本是所有基督徒的信仰根本,『缺乏默觀和内在祈禱,教會便不能完成她轉化和拯救人類的使命。』因此,此書適合每一位基督徒去發掘。
  整全、有機和圓融的靈修觀是此書亮點。當中,靈修經驗得到存在主義式的表達,禮儀、公共、教會的祈禱與個人默觀互相成全,行動的修行與默觀缺一不可,彼此扶持,宗教的象徵符號與清淨思緒的祈禱各有功用,沒有偏執。這讓人發掘到,生活的一切都可以在不同位置上交織成為祈禱的助力。
  此書有一個深刻的影響,原來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的名字源自書中這段話:『隱修祈禱並非始於「思慮」,而是由「回歸內心」開始,尋找一個人最深入的中心,在我們整個人和生命源頭的上主臨在中,喚醒我們極深處的存在。』
  盼望讀者在書中找到燃亮默觀精神的幫助,彼此代禱。」——樂峰修士(香港嚴規熙篤會聖母神樂院)

 「《隱修祈禱的氛圍》對中文的讀者而言,可以說是一本既是遲到,又來得是時候的書。作為一本距今五十多年前多瑪斯.牟敦離世前,最後整理的著作而言,的確來得有點晚。但是面對現今時代所處的情境,以及近幾十年來華人教會突然對傳統靈修的重視而言,又可以說是來得正是時候。
  身處現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以及面對近來世界種種的災難,世人比過去任何一個時候,更需要心靈上的力量。同時,在排山倒海的資訊下,人類也比任何時候,需要突破越來越看不清的前途與方向。作為基督徒的我們也越來越需要有更真實而深入的祈禱,除了安頓我們的心靈外,信仰的群體也要從中得到上主的指引,真確地看待這個多元至破碎的世界,尋得我們的使命。我們也更是需要在祈禱中,經歷參與上主轉變這個世界的力量。
  閱讀中,明顯地感受到書中充滿了張力,如書中所言這原本是寫給較成熟的隱修者,但似乎也針對『理當對祈禱有興趣』的基督徒。隱修者一方面要『離棄』這個世界,但是『離開』卻是為了要『聽到世界遺留下來更深邃的聲音』。所以這不是逃避,反而是更深的投入,抽離不是為了更有理由批判或詛咒這個世界的不是,而是更慈愛地向這世界的苦難認同。這種祈禱看似消極,實為更積極地、有效地參與這個世界的苦難。
  總結我從書中所得對祈禱的理解,『默觀的祈禱』、『隱修式的祈禱』、『內心的祈禱』都是重要的『農具』,用以除去我們心中的障礙,好開墾我們的『心田』,使我們能在寧靜中更專注地去聆聽、感受上主之愛,並省察我們的信德。最後我們的心田可以結出果實纍纍,有深度及力量地回應這個世界的需要。本書整合了牟敦對於『默觀的祈禱』、『隱修式的祈禱』多個向度的介紹,但並不是為了要探討禱告的『技巧』,而是在提醒著我們祈禱時應有的『態度』,而這正是決定祈禱生活品質的關鍵。
  近來華人教會日益重視靈修,然而現代信徒卻比過去更無法安靜,禱告會易流於僵化,僅僅在重複報告我們的需要。如今導師越多,祈禱的目標有時更加模糊,對有心在祈禱操練的人而言,牟頓這本遲來的書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提醒:『缺乏默觀和內在的祈禱,教會便不能完成她轉化和拯救人類的使命。……她會淪為犬儒和世俗權勢的僕人……』」——龐君華牧師(衛理神學研究院實踐神學講師、台灣衛理公會前會督)

  「人類對自大驕狂的美化以及對自我中心的高舉,不單侵蝕人性的美善,也製造當代人的焦慮、失望與痛苦。牟敦指出默觀生活先要放下對虛假自我的依附與迷戀,追求謙卑地愛上主,並在祂的臨在中以敬畏之情善待眾生。
  牟敦的作品啟迪我,默觀是認識與覺察的經驗,默觀者能在世界的喧嘩與紛擾中觸及深層的真相,洞察表象下的真實面貌;在講求表現與成就的競爭舞台背後,看清失去憐憫與公義的破裂關係;在人類的自利與狂妄的慶賀下,觀見壓迫與剝削的苦難。當默觀者能真誠地面對上主與接納本相時,才能從自我幻象的虛空中醒悟,歸回上主之愛的恩寵與活出由衷的慈悲。
  默觀者因著全然信靠上主,能夠自由地產生對他人互愛的行動,朝向在萬事中與上主相遇。牟敦強調在充滿對立與混亂的時代,正是需要這種默觀的維度來使人覺醒,開創出友愛共融之路。」——潘怡蓉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林高傑德教席副教授〔實踐科〕)

  「本書不是教你如何操練默觀和內在祈禱,也不是教你如何營造祈禱氛圍,乃是希望那些在祈禱生活中陷入了自滿、自義和自戀的基督徒醒悟過來。因靈性生命的成長是沒有技倆,也沒有捷徑,但卻有障礙。這些障礙會使內心祈禱變成自我尋覓,落入生命的虛偽,沒有以上主為導向的生活。牟敦在本書中強調默觀祈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會幫助你找到仁愛和生命。
  真正和深度的默觀,是除去自戀式敬虔的幻覺,有勇氣面對生活的憂懼,並將它貫穿在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和各項活動,化為真誠和良善。不但如此,唯有在默觀和內在祈禱中,教會才能轉化和回應拯救人類的召命,否則便會淪為犬儒和世俗權勢的僕人。因此,真正祈禱所綻放的氛圍是沙漠的氛圍,是一種孤單、無助和荒涼的氛圍,唯有憂懼和倒空的心,才能在默觀中唱出沙漠之歌。」——袁蕙文博士(靈閱文化社榮休社長)

  「我相信世人能活出美善,讓世界能夠美好,是造物主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意旨。因此真心感悟牟敦這本『遺著』的中譯出版,是上主給當代華語尋道者的極大恩寵。當今世代的尋道者,如果沒有以『安樂至上、豐餘至死』為自我終極關懷,也並非無感人性、體制、社群及世界深沉破碎及崩壞的痛苦現實,會是怎樣的身影?我在近三年多處天災人禍、驟變無定、黯世黑日的『當代』現象裡,體驗憂懼、虛空、無望的漫漫長夜——此際,這書『黑夜的煉淨』及隱修祈禱的信德之光與愛,向我發出召喚!
  禱告,其實是基督信仰跟隨者及靈性修練者的老生常談,然而禱告者及信仰群體是否能察覺自身『不忠於生命真相』,不墮入自我與上主的疏離,而從憂懼和怠惰真正被釋放出來,大師牟敦這本(整合隱修祈禱傳統、平衡默觀與行動張力及辨識思維及默觀祈禱的)深邃通透『小書』,照亮地引領著我,也將祝福我所接待的生命!」——陳張慧嫈總監(香港德慧文化創辦人,主責心靈輔導)

  「牟敦多年來從他教導和嘗試活出的隱修傳統中所發現的種種智慧,都精煉成這本小書。然而,這是他的精煉;因此,它代表了對於默觀召叫的一種獨特、殊異及二十世紀後期高度個人性的詮釋,然而就像它首次彙編時一樣,如今仍是嶄新且具挑戰性的。」——Sarah Coakley(英國聖公會神學家)

  「牟敦最後的遺言,承載著他自己關於更新的信息核心。……沒有甚麼比重新點燃這些最深度範圍的祈禱,更直接地救贖這個時代、恢復對活在每個人身上的神性形象的感知,以及提升男男女女對彼此內在和外在的責任感。」——Douglas V. Steere(美國貴格會神學家)

  「我希望你能緩慢而正念地閱讀這位具睿智遠見卓識之人的文字,用這種方法來讀:使你的閱讀本身成為一種默觀、一種默想、一種內心的祈禱。」——一行禪師(精神導師、詩人、和平活動家)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出的“隐修祈祷的氛围”这本书,撰写的一份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这份简介将围绕一个假想的、但主题相关的书籍展开,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书名:《静默之径:古典灵修与当代心灵的对话》 作者: 维克多·索伦森 出版社: 晨曦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定价: 88.00 元(精装版) 字数: 约 320 页 简介:在喧嚣中寻觅神圣的锚点 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被无休止的信息流和即时满足的文化所裹挟。心灵如同一个被过度使用的工具,其深度与宁静逐渐被侵蚀。我们渴望意义,渴求连接,却发现传统的慰藉似乎难以触及。我们如何才能在数字化的迷宫中,重新发现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智慧,让生命获得真正的锚定? 《静默之径:古典灵修与当代心灵的对话》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回顾,而是一次深入心灵的考古之旅。本书作者维克多·索伦森,一位深耕比较宗教学和现象学多年的学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带领读者重新审视西方灵修传统中那些被忽视的“静默宝藏”。 索伦森教授的目光聚焦于公元三世纪至十七世纪之间,那些在教会历史、沙漠教父学、中世纪神秘主义乃至早期基督教隐修传统中留下的珍贵文本。他并非简单地罗列教条或仪式,而是致力于挖掘这些古老实践背后的心理学、现象学和存在论基础。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这些看似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隐退”与“默观”技艺,恰恰是治愈现代人精神碎片化的关键良方。 第一部分:回溯源头——沙漠的遗产与默观的萌芽 本书的第一部分,追溯了基督教灵修的源头——埃及和叙利亚的沙漠教父。索伦森细致地描绘了安东尼、帕科米乌斯等先驱者如何通过“出离”(Exodus),构建一个远离世俗噪音的生态系统。 索伦森强调,早期的隐修并非逃避社会,而是为了获得一种“内在的主权”。他深入剖析了“四福音”的冥想性阅读(Lectio Divina 的雏形)是如何一步步将经文转化为个体生命的现实体验。重点章节探讨了“思想的看守”(Guarding of the Heart)的技术,这并非简单的压抑,而是一种高度专注的、对自我意识的精微辨识。作者详尽地解释了“八种恶念”的心理结构,将其视为早期对人类心智障碍的精确诊断书。读者将看到,在干燥的沙漠中,那些关于专注、谦卑与圣洁的挣扎,与我们今日在信息过载下的焦虑并无本质区别,只是表达的载体不同。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熔炉——灵性技艺的系统化 随着修道院制度的兴起,灵修实践开始系统化和艺术化。《静默之径》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了本笃会、熙笃会以及后来的方济会等,探讨了灵性技艺如何被结构化为可供学习的路径。 索伦森对“静观的阶梯”(The Ladder of Monks)进行了深刻的文本分析,揭示了从世俗行动到神圣沉思的渐进过程。他特别关注了“心灵的居所”(The Interior Castle)这一概念的演变,并详细比较了不同神秘学家的描述,如对不同层次的“心之卧室”的细致划分。 本书一个独特的贡献在于,索伦森将中世纪的“专注祷告”(Prayer of Simplicity)与现代认知科学中的“注意力再训练”进行了对比。他认为,那些中世纪修士声称的“无言的凝视”(Nuda Intentio),实际上是一种非二元思维的早期形态,它超越了语言的限制,直抵经验的本体。他并非将这些视为迷信,而是作为人类心灵潜能的实践证明。 第三部分:从静默到行动——灵修对当代伦理的启示 《静默之径》的第三部分,将古老的智慧引向我们当下的困境。索伦森坚信,真正的灵修绝非停留在象牙塔内,而是必须转化为有力的伦理行动和深层的自我认知。 本章探讨了“圣徒的无为之治”——一个看似矛盾的概念。作者认为,只有当个体通过深刻的静默与自省,将内在的冲突与杂音清理干净后,其外部的行动才会真正具有“纯粹的动机”和“持久的力量”。他引用了多位具有深刻灵修背景的社会活动家的例子,论证了内在的宁静如何成为对抗外部系统性不公的强大内在资源。 此外,索伦森还开辟了“跨界对话”的章节,将东方禅宗、苏菲派的静默传统与古典基督教默观技艺进行平行比较,探讨“普遍的人类静默倾向”。他总结道,无论宗教标签如何,人类共同追求的都是一种从“思考的奴役”到“存在的自由”的转变。 本书的独特价值: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严谨 《静默之径》的写作风格严谨而富有感染力。索伦森教授避免了空泛的励志口号,而是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和清晰的分析框架。他不是要求读者立刻成为隐士,而是提供了一套“心智的工具箱”,让读者可以在日常生活的间隙中,有意识地为自己的心灵开辟一小块“静默的领地”。 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心灵探索、古典哲学、心理学与宗教史感兴趣的读者。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珍贵参考,更是任何感到“心累”的现代人,重新校准生命频率、寻回内在力量的一份精神地图与行动指南。阅读这本书,如同在拥挤的市集之外,找到了一扇通往古老修道院花园的侧门,在那里,真正的对话才刚刚开始。 --- 读者评价(模拟): “索伦森的作品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了我们心灵的迷雾。他对‘默观’的分析精准而富有洞察力,为我理解‘专注’这一概念提供了全新的维度。” —— 艾琳·马丁,牛津宗教学教授 “我从未想过,那些看似遥远的沙漠教父的话语,能如此贴合我作为城市白领的日常挣扎。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深沉的内在洗礼。” —— 大卫·李,科技公司项目经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


  1915年出生於法國南部的普拉德(Prades),雙親相繼早逝,成長階段在美、法、英各國間流轉生活。曾就讀英國劍橋大學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悠遊於文學及寫作的天地。1941年進入美國肯塔基州革責瑪尼修院(Abbey of Gethsemani),成為嚴規熙篤會的隱修士,從此被稱呼為路易斯弟兄。

  身為隱修士的牟敦並非不食人間煙火,而是堅守在修院中服務世界。他關注種族議題、抗議越戰、譴責核武,結識參與民權運動的民謠歌手瓊.貝茲(Joan Baez)、創建天主教工人運動的桃樂斯.戴(Dorothy Day)等人。也與一行禪師、達賴喇嘛、鈴木大拙等東方靈修大師來往交流,致力於宗教對話。

  在修院的隱修歲月裡,牟敦不僅深度操練祈禱與默觀,同時筆耕不輟,一生著作超過七十本,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靈修作家之一。中譯作品包括《七重山》、《默觀生活探秘》、《獨處中的沉思》、《隱修士牟敦悟禪》、《默觀的新苗》、《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生命寂靜的山巔》等。

  1968年,牟敦踏上亞洲之旅,走訪印度的加爾各答和德蘭薩拉、斯里蘭卡的波隆納魯沃古城等地,與不同的宗教領袖會晤交談,最終在泰國曼谷舉行的亞洲隱修院領袖會議上發表主題演講。這趟旅程因牟敦在曼谷的下榻處不幸觸電身亡而畫下句點,而他在行前整理好的《隱修祈禱的氛圍》書稿意外成了遺著,是他留給世人的珍貴禮物。

譯者簡介

堵建偉


  香港樹仁學院社會學系畢業,東南亞神學研究院神道學士,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基督教靜觀靈修學會靈修指導深造文憑,美國神學研究協會(Graduate Theological Foundation)教牧學博士(主修靈修指導)。合編著作有《新世紀的神學議程》(上、下冊),譯作有《生命中的耶穌》、《隱修祈禱的氛圍》。現為小島工房負責人、文字工作者。

校訂者簡介

伍維烈修士


  天主教方濟會小兄弟,曾任職景觀建築師、中學教師等。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宗教碩士(宗教與藝術)及瑞士歐洲研究院表達藝術治療高級文憑。專責以創意過程為媒介,於方濟傳統內,提供個人心靈陪伴、靈修指導,帶領團體工作坊、退省等,推廣以體驗為本的「藝術×生態=方濟靈修」。
 

图书目录

序言∕薩拉.科克利(Sarah Coakley)
導言∕一行禪師
前言∕道格拉斯.史體爾(Douglas V. Steere)

導論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16494
  • EISBN:978626977750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6MB

图书试读



  多瑪斯.牟敦(Thomas Merton)的《隱修祈禱的氛圍》(The Climate of Monastic Prayer)最初於一九六八年預備出版,五十年後的今日再版,這是重新思考其意義的適當和重要時刻。

  這是牟敦整理好的最後文稿,剛好在他一九六八年著名的「亞洲旅程」之前完成;這趟旅程因他同年十二月十日在曼谷的飯店意外觸電猝死而結束。那份文稿似乎在他啟程往東方前不久,便送至密西根州卡拉馬祖(Kalamazoo)的新熙篤會研究系列的編輯們手上。這份文稿後來也由赫德出版社(Herder & Herder)以不同的書名(《默觀祈禱》〔Contemplative Prayer〕)出版,並且在牟敦驟然離世的時候,斟酌了一些最終的編輯潤改,讓非隱修的讀者能更容易理解。事實上,兩間出版社在收到文稿後,都於一九六九年開始著手處理;熙篤會研究系列版本的題獻頁上,適度地加上了懷念牟敦的獻辭(如今這版本也有附上)。兩個版本都附上牟敦的貴格會朋友道格拉斯.史體爾(Douglas V. Steere)所寫的出色前言,該文超卓地把握了本書有關默觀的可貴這項洞見的核心。

  然而,在一切隨著牟敦過世而來的轟動和身後讚譽中,這本書的珍貴重要性卻未得到應有的賞識。尤其是以《默觀祈禱》為書名,更可能誤導讀者有關它的內容:因為它既不是祈禱初學者的指南,也不是各種基督宗教默觀傳統的簡要歷史。其實,它恰巧是由不止一份早期的手稿拼合而成的,並且它的內容構思可能原本不是(如通常認定的)針對初學院(novitiate)的隱修士,而是較為成熟的隱修讀者。可是縱觀全書,這最終的整合所得,卻帶有牟敦十分獨特和個人性地融入東西方基督宗教隱修傳統的特徵:它固然包含對歷史的概覽,卻在其中帶有精選和綜合的原創性。牟敦對於隱修傳統關鍵人物的精闢反思,結合了他過往和後來持續習得的一切事物的典故,來源包括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精神分析理論,以及各種佛教默想傳統。再者,有一項堅決的主張響徹全書:默觀並非逃避社會和政治的生活,遁入個人的內在,反而正是要驅使一個人進入政治抉擇的不安漩渦中。並且進一步來說:對牟敦而言,禮儀和默觀的必要聯合標誌著,這是教會能同時抗衡世界的花言巧語及教會自我滿足較隱晦的危險的唯一真正所在。本書的結尾段落是牟敦筆下最具先知性的言詞,它們代表了他最後的動人號召:邁向默觀性情的「純粹愛德」和真正的「虛空」,並且為了「上主的國度」的緣故,無懼地願意忍受那召叫一切具有犧牲性的含混(sacrificial ambiguity)。

  牟敦自己曾經承認,也有許多其他人說過,他是一個複雜、難搞且常受煎熬的人物。他在革責瑪尼(Gethsemani)隱修院最後幾年,經歷了他隱修生涯中最嚴厲的情感和團體的考驗。許多人曾評論,在他熬過一九六六至六七年間和一名年輕護士發生戀情這令人震驚的風波後,終於得到某種突破,進入更大的平安;這不禁令人想在他這部最後論及祈禱的著作中,尋找此成熟過程的種種跡象。不過,我們必須謹記,這本書主要是由早期的作品集合而成的,以致我們在其中尋找任何關於近期事件的明顯自傳影射,都是徒勞的。即便如此,在這些篇章中似乎浮現出一種深度嶄新的靈性成熟,尤其是接近書末的部分——縱然沒有牟敦剛經歷過的情欲爆發的明顯徵象。具體而言,對於聖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作品中的兩個「黑夜」的處理,在其真實性上異乎尋常,並且一再回到憂懼(dread)這個牟敦的中心題旨:「赤裸裸的憂懼」是「不確定的」,因為它似乎暗示一種完全的「虛空」,然而根據聖十字若望的解釋,這卻是神聖的火和光最終能將靈魂吞噬到其自身強大的愛中的唯一狀態。牟敦在他人生早期曾寫過一本關於聖十字若望的著作,主要是受到他和雅克.馬瑞坦(Jacques Maritain)的友誼和交流所啟發;不過出於某種原因,那本書相對不成熟,顯然無法從內部掌握聖十字若望的洞見。如今在他最後的著作中,他像是曾遭遇第二個「心靈的黑夜」的人——經歷它一切極度的痛苦,卻能瞥見存在且遍及其中的事物——毫無疑問地寫下:不是逃到某個彼世的領域,而是願意在受苦的世界中「承受愛的光芒」——正如史體爾十分恰當地引用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詩句。

  牟敦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承認:「真正的默觀者總是稀有和少數的。」但他隨即補充,教會在其一切的教導、活動和祈禱上,無論如何都必須總是「以默觀為主導」。這是本書仍然是為每一個人而寫的原因。它無疑是在「隱修祈禱的氛圍」中孕育而成的;可是牟敦的目光,往往必是轉向世上焦躁不安的渴求,正如他投向他隱修兄弟們的領域一樣。容我這樣說,牟敦多年來從他教導和嘗試(往往十分搖擺)活出的隱修傳統中所發現的種種智慧,都精煉成這本小書。然而,這是他的精煉;因此,它代表了對於默觀召叫的一種獨特、殊異及二十世紀後期高度個人性的詮釋,然而就像它首次彙編時一樣,如今仍是嶄新且具挑戰性的。
 
薩拉.科克利(Sarah Coakley)
劍橋(Cambridge)及伊利(Ely)
二○一八年四旬期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