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康談光與影【暢銷經典版】:給年輕人的建築設計思考 (電子書)

路康談光與影【暢銷經典版】:給年輕人的建築設計思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康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光影
  • 思考
  • 畅销经典
  • 年轻人
  • 设计灵感
  • 建筑理论
  • 城市规划
  • 设计哲学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六○年代迄今,當代建築最重要的精神導師
  ◆影響安藤忠雄,改變世界美學的建築大師
  ◆藝術家野口勇口中的「建築師中的哲學家」
  ◆1968年經典講稿,在台首度出版
  ◆8個雋永提問,看建築詩人如何應答
  ◆在經典文字中,發現建築思考之道

  當代建築最重要的精神導師
  1968年經典講稿,首度在台出版
  跨越時空,回到建築的原點。

  人活著就是為了表達…
  表達恨…表達愛…
  表達正直與能力…所有無形的東西。──Louis I. Kahn

  路康是一九六○年以降,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大師與建築教育家。他的理論和作品,影響無數建築師,包括:安藤忠雄、Norman Foster、Michael Graves等人,也改變了80-90年代的世界建築美學。他與萊特被公認為美國最重要的兩大建築名家,向以哲學思考聞名於世,是藝術家野口勇口中的「建築師哲學家」,聆聽他的講學,他更像是一位詩人,對建築懷抱虔誠之心的神職人員,守護著建築崇高的精神,為功能至上的現代主義,注入豐厚的人文關懷。

  本書是他生前最經典的文字。他於創作高峰期的1968年,受邀至萊斯大學講學。從光與影,藝術與創造,今日建築的最大缺失到如何思考一間修道院的建築設計,科學家與藝術家的分野到建築師學習的三大面向,是對建築空間、建築教育最深刻、精闢的思考。他擅於啟發學生,於書中不斷提問,學校是什麼?圖書館是什麼?街道是什麼?場所是什麼?藉由不斷質疑,使設計觀念回歸問題本質,並透過「預測未來建築」、「如何思考問題」等8個雋永提問,帶領讀者發現建築設計的思考之道。

  大師開講 Q&A
  Q:未來建築的面貌?
  A:你無法預測未來,因為未來是隨著情勢改變的。
  Q:如何思考問題?
  A:認真尋找事物的本質。
  Q:學習的靈感來自何處?
  A:來自我們的生存之道,感知我們是如何被創造的。
  Q:什麼是建築?
  A:建築是人性化的祈禱所,或人性化的家,必須忠於它們的本質。
  Q:造形和設計間的關係?
  A:形只是一種本質和一種特性。
  Q:建築師的天職?
  A:為建築物賦予本質,每棟建築物都必須為人類的某一項機制服務。
  Q:對建築教育的期許?
  A:要教導人,人是置身在哲學的領域,信仰的領域,其他藝術的領域。
  Q: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建築教育家?
  A:老師不只是知道事情的人,還要能夠感受事物,可以靠了解一片草葉而通曉整個宇宙法則。

  (原書名:《光與影:路康的建築設計思考》)
 
建筑的哲学与实践:从材料到空间的深度对话 一卷关于建筑本质的探索,一部跨越时间与地域的思维导引。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建筑师的个人传记,亦非详尽罗列现代建筑流派的演进史。它更像是一本深沉的、充满思辨色彩的“建筑心灵对话录”,引导读者超越图纸和模型,直抵建筑作为一种人类行为与存在方式的核心。本书旨在揭示那些潜藏在结构、光影、尺度背后的哲学意涵与文化负载,为每一个渴望理解建筑深层意义的人,提供一套扎实的、可供终身反思的思考框架。 第一部分:物质的诗学——从原初材料到精神容器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而建筑,正是人类对这些物质进行有意图、有意义组织的结果。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进行一场对“材料”的重新审视。 1. 土、木、石的低语: 我们不谈材料的最新技术参数,而是追溯其历史记忆与地域性。泥土如何塑造了原始聚落的形态?木材的纹理如何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石材的厚重感又如何承载了永恒的追求?我们将探讨材料在不同气候带和文化背景下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例如,在潮湿的热带地区,材料需要呼吸与通风,其形态自然偏向轻盈与渗透;而在寒冷干燥的北方,材料则倾向于封闭与积累热量,其外观便趋于内敛与坚固。 2. 结构即叙事: 结构并非仅仅是力学的支撑,它是一种有意的“表态”。本书将分析梁、柱、墙体在空间中扮演的角色。当结构裸露时,它讲述的是诚实与逻辑;当结构被隐藏时,它诉说着神秘与对感知的操纵。我们将深入研究承重与被承重的关系如何转化为权力、庇护或开放的社会关系。如何通过结构的选择,将一个建筑从单纯的“构造物”提升为具有叙事力量的“容器”? 3. 表面与皮肤的张力: 建筑的“皮肤”是其与外部世界交流的第一媒介。本书详细区分了“饰面”与“表皮”的概念。饰面是附加的美化,而表皮是界定内外、控制能量流动的界面。我们将讨论围合感与暴露感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纹理和色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赋予建筑生命般的呼吸感。这种对表皮的深层理解,是区分普通建造与精妙设计的关键。 第二部分:光与影的辩证法——空间的无形塑造者 光与影,是建筑最古老、也最难以捉摸的元素。它们不产生重量,却决定了空间的深度、氛围与功能。 1. 自然光的伦理学: 我们探讨的不是如何最大化采光面积,而是如何“驯服”自然光。光线进入空间时,其角度、速度与颜色(色温)如何影响人的情绪和生理节律?本书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窗洞(如狭缝、天窗、大面积玻璃幕墙)对室内体验的决定性影响。例如,如何利用高侧窗引入柔和的漫射光,以保证画廊中艺术品不受直射破坏,同时维持空间的庄重感。 2. 影子的权力: 光的存在依赖于影的界定。没有阴影,就没有体积感和层次感。本书认为,优秀的建筑师必须是“影子编排师”。通过有意识地设计遮阳构件、深凹的门廊或精巧的格栅,可以创造出移动的、不断变化的时间标记。这些影子本身就构成了空间叙事的一部分,它们引导目光,界定焦点,并在一天之中不断重塑空间的感知。 3. 人工光的层次与目的: 当自然光隐退,人工照明接过塑造空间的使命。我们审视了照明设计的“三层结构”:环境光(Ambient)、焦点光(Accent)和任务光(Task)。过度依赖单一光源是平庸的开端。真正的设计在于创造光线的层次感,确保每个光源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从而在夜晚重现甚至超越白天的空间深度。 第三部分:尺度的心理学与人的在场 建筑最终是为人服务的。本书着重探讨了“人”在空间中的体验,以及建筑如何通过尺度和流线来影响人的行为与心理状态。 1. 人的尺度与超越: 尺度并非仅仅是米数的堆砌,它是一种心理投射。本书区分了“人的尺度”(Human Scale,与人体直接相关的尺寸)与“纪念性尺度”(Monumental Scale,用以表达宏大理念或群体认同)。如何巧妙地在两者之间切换?例如,在一个巨大的广场上,通过设置低矮的休憩矮墙来锚定人的尺度感,防止人在宏大面前感到迷失或被压迫。 2. 路径、仪式与场所的生成: 建筑物的内部流动,即“流线”,是组织体验的骨架。我们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空间序列:从紧张的、收缩的入口通道,到豁然开朗的中心大厅,再到私密幽静的角落。这些路径的设计,实际上是在设计一种“体验的仪式”。一个优秀的建筑懂得如何通过空间序列的快慢、明暗对比,来引导人们的情感变化,最终将一个地理坐标点转化为一个“场所”(Place)。 3. 开放性、私密性与边界的模糊: 在当代,建筑的边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半开放空间(如庭院、门廊、渗透性的立面)来处理内外关系的模糊性。真正的私密性,并非完全的隔离,而是对“被看见”的程度进行自主选择的能力。建筑如何为居住者提供这种“感知控制权”,是衡量其人文关怀深度的重要指标。 结语:建筑的“在场”与责任 本书最终回归到建筑的社会责任与文化使命。建筑不应是孤立的雕塑,它必须与城市文脉、历史语境、以及未来需求产生对话。理解了光影、材料与尺度的内在逻辑后,年轻的设计者便获得了穿透表象的工具,去创造那些不仅实用、美观,而且能够深刻地锚定人类精神、提升生活质量的真正有意义的空间。这是一次对建筑本质的深度回归与坚定前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路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年2月20日-1974年3月14日)


  是一九六○年以降,最重要的建築師與建築精神導師,對建築思想與建築風格的蛻變均有極深遠的影響,他和萊特被公認為美國最重要的兩位建築大師,他以哲學性的建築思考聞名於世,是當代極為重要的建築教育家。

  出生於愛沙尼亞的Saaremaa島,於1901年,路康舉家移民美國,並在1914年成為美國公民。他於1924年獲得賓州大學建築學士學位,隨後執業於費城,並在1947年任教於耶魯大學。畢生重要建築作品包括,耶魯大學美術館(1951-1953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理察醫學研究中心(1957年-1965年)、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綜合工程「達卡」(1962-1974年,耗時23年,身後完成)、美國德州金貝爾美術館(1969-1974年)、耶魯大學英國美術館(1969-1974年)。1974年,路康於紐約賓州車站洗手間內心臟病突發猝死,享年73歲。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包浩斯人》、《包浩斯關鍵故事100》、《建築的法則》、《好城市的空間法則》、《建築的元素》、《保羅.蘭德談設計》、《庫哈斯談建築的危險》、《理察.羅傑斯的建築夢想》、《當代建築剖面學》、《譫狂紐約》、《畫建築》等書。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图书目录

路康──圖符 ︱彼得‧帕帕德米楚(Peter Papademetriou)

白光 黑影 ︱路康(Louis I. Kahn)

設計是形的展現 ︱路康(Louis I. Kahn)

舉手示意 ︱拉爾斯‧萊勒普(Lars Lerup)

路康的兩大生涯 ︱麥可‧貝爾(Michael Bell)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38223
  • EISBN:9786267338193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5MB

图书试读



路康
1901.2.20 – 1974.3.17
王維潔/文


  路康是1960年代以降最重要的建築師與建築精神導師,在現代建築的演變中居於關鍵地位,對現代主義的推進與後現代思潮的興起,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是一位理論、實踐皆極出色的大師級人物,作品散發著迷人的詩意,思想神祕又充滿智慧,有「建築詩人」之稱。

  1901年出生於愛沙尼亞俄哲島(Osel)一個貧窮的猶太家庭,1905年隨父母移民美國費城。幼年時代在一次意外中被火嚴重灼傷,手臉均留下疤痕,入學後同學給他起了「疤面」的綽號,使他成了一個內向、排斥團體的小孩,但對音樂和繪畫極有天分,並能輕鬆回答關於物品如何製造以及運用範圍之類的問題。

  1920年進入賓大建築系接受嚴格的巴黎美術學校(Beaux-Arts)訓練,奠下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穩固基礎。畢業後擔任過製圖員,並在多家建築事務所工作過,大體而言是一名靜靜工作、沒有名氣的建築工作者。

  1935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主要承接由政府出資的公費住宅設計和都市開發計畫。經常「沒日沒夜地與繪圖員一起工作。嘴裡不是一支雪茄,就是一支捲煙。手中是一支軟鉛筆或炭棒。他總是一邊敘述著自己的理論、原則,一邊一遍又一遍地在草圖上畫上永無休止的線條」。

  1947年開始,先後在耶魯大學和賓州大學任教。路康喜歡用與學生閒聊的方式達到教學啟迪的目的。他認為,所謂學校的本質就是「一個人在一棵樹下對幾個人談述他的領悟――老師不曉得他是老師,那些聽他說話的人也不認為是弟子或學生。他們就在那兒,沉醉於分享別人的心得」。答案不是重點,因為「一個好的問題遠比最聰明的答案更令人滿意」。

  路康是個大器晚成的人,直到五十歲後才發展出獨特的建築風格。1961年賓大理查醫學研究中心落成,讓他聲名鵲起,躍升為國際舞台的焦點。路康以簡潔、柏拉圖式的設計風格聞名,從古典時期和中世紀建築中汲取靈感,運用精湛的幾何構圖和混凝土及磚瓦等原始建材,創造出充滿動態韻律、精采光影,以及充分照顧到人性需求的空間。代表作品包括:沙克生物研究中心、金貝爾美術館以及達卡國會大廈等。

  在教學與設計之外,路康的建築思想影響更為深遠,當代雕刻家野口勇曾說,路康是「建築師中的哲學家」。路康認為:

  ‧建築無相,建築只以精神方式存在
  建築是一種心靈的氣氛,它早就存在那裡,哪裡也不去,但它可以煽動建築人的心緒,喚起他們內心的喜悅,以及想要表達的意志。以建築語彙表現出來的建築作品,是以建築的外貌作為對建築精神的奉獻,不同時代不同建築師的作品,都是獻給建築神靈的供品。因此,建築專業會變,但建築永遠不變。風格、技術與方法都不是建築的內涵,建築的精神才是真理。我們必須向今日的大師學習,但是要學習他們如何著手,而不是學習他們的建築作品。

  ‧建築是深思熟慮的空間創造
  必須追本溯源地探求空間的本質,領略建築之「道」(order),才能透徹領悟設計案想要表現的精神,獲得創造力與自我批判的能力,也才能打破既有規則,拋棄教條,由原點重新來過,發現新的表現之路。

  ‧直覺是最精確的感受,是洞悉本質的法門
  「不用心靈去感受,是無法發現事物的真本質。也唯有直觀本質,否則將無從了解……首先,你必須藉由直覺這個有成效又漂亮的工具去直觀其根本。」直覺是最可靠的感受,也是最有個人味的,所有的個人魅力皆只因有了它。直覺是與生俱來的能力總成,是人類最偉大的天賦,是一種必須不斷陶冶鍛鍊方能提升其命中目的準確度的能力。必須相信直覺,養大直覺。

‧    形是個人對本質的領悟
道與本質存在於世界萬物之中,每個人透過直覺所領略到的本質,就是「形」。形無形狀,亦無大小尺寸,是整體與元件不可分割的整體感。能體會形,就能實踐它。

  ‧設計是形的實踐
  設計就是將你所體會的形,付諸實現與實際操作。設計牽涉到表現與選擇。人活在世上就是為了表現,「我相信唯一的靈魂去敲打太陽的門並且說:給我一件工具,我要藉此來表現愛、怨、恨、高貴――所有我認為無法度量的氣質」。設計是一種因地制宜的選擇行為,一種斟酌的手段,對場所地點、工具材料、時間經費、分量程度、業主需求以及人的機制的斟酌。

  ‧設計應師法自然
  自然不選擇,也不表現,自然只記錄一切。人在盡情選擇表現的同時,應求教於無情世界的物性,融合創作者的有情表現,成就天人合一的完整宇宙。師法自然的方向有三:其一,效法自然中動態平衡的性質(在嚴整對稱的格局中打破對稱,創造新奇);其二,效法自然記錄的特性(展現營建邏輯);其三:遵守自然中的物性與本質(尊重材料)。

  ‧光是建築的導師,是空間的創造者
  物質是發出的光。空間的塑造也就是光線的塑造,光是建築的出發點,為建築的世界帶來意義。建築不僅是呈現光藝的舞台,它本身就是一柱光。「我看到山頭冒出一線光,它是如此深具意義,讓我們可以審視自然界的細節,教導我們材料的知識,以及如何運用它來創造一棟建築物……室內最神奇的一刻是光線為空間創造了氣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且具有启发性的思维框架,尤其对于初入建筑设计领域的年轻人来说,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却又不失深度的语言来阐述“光与影”这个核心概念如何渗透到建筑的每一个层面。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抽象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实践指导。我记得其中关于“时间性”对空间体验影响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忽略的许多细节,比如一个立面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表情变化。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去画一个漂亮的图纸,而是如何去“感知”和“创造”一个有生命力的空间。这种从宏观理念到微观操作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能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它更像是一场与资深设计师的深度对话,充满睿智和洞察。

评分

坦率地说,市面上关于建筑光影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沦为了精美的图册或者枯燥的物理学应用指南。然而,这本《路康談光與影》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在于它成功地在“美学感知”和“理性分析”之间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作者在引述历史案例时,不仅仅是介绍建筑大师的作品,更是深入剖析了他们是如何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对光线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和实践的。这种深度挖掘,使得读者在学习设计技巧的同时,也得到了关于建筑史和设计思想的熏陶。它教会我们,优秀的设计不是凭空产生的灵感,而是建立在对世界、对光、对材料深刻洞察之上的必然产物。这本书的理论深度,足以支撑起一个设计师长期的思考和发展,绝对是值得反复阅读和时常翻阅的案头宝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简约而不失深度的设计语言,光影的处理非常巧妙,仿佛能透过书皮就感受到内容中那种对空间和材料本质的探索。我特别喜欢那种留白的处理,让人在拿起书本的瞬间就有一种沉静下来的感觉,非常符合建筑设计需要的那种专注与内省。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结构图和光影分析图,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对于我们这些常常需要参考大量图集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至关重要,它体现了出版方对专业书籍应有品质的尊重。此外,书脊的设计也很有巧思,即使是平放着,也能一眼辨认出其独特的风格标识,让它在书架上脱颖而出,成为一个视觉焦点。这本书从触感到视觉,都成功地为读者构建了一个进入建筑思考世界的入口,可以说,单从实体呈现来看,它已经具备了收藏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好,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教科书式写作。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注意力,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天衣无缝,读起来完全没有割裂感。有时候它会突然抛出一个极具画面感的案例描述,让你仿佛置身于某个特定的光照场景之中,下一段又会迅速回归到对基本几何原理的严谨分析。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体验。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光影运用时,表现出的那种广阔的视野和敏感度。它避免了将西方光影理论刻板地套用到所有语境中的窠臼,而是鼓励读者去发掘自身文化语境中独特的光影语言。这对于正在形成自己设计语汇的年轻设计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指引,它强调了在地性与普适性的辩证统一。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技术”层面的知识,更在于培养一种“设计师的视角”。我发现自己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对光线的角度、阴影的边缘产生更强烈的关注,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作者在探讨如何利用材料的反射率和透明度来“调制”光线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令人敬佩。他没有停留在描述“光线如何进入空间”,而是深入到“光线如何被空间‘驯服’和‘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使得建筑不再是冰冷的结构堆砌,而是成为了记录和承载情感、记忆和自然律动的容器。对于我们这代习惯于快速迭代和数字渲染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必要的“慢下来”的思考方式,提醒我们技术终究是服务于对人类体验的深刻理解,而光影,正是连接两者最直接的媒介。它重塑了我对建筑“本质”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