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級工程測量技能檢定學術科題庫解析 (電子書)

乙級工程測量技能檢定學術科題庫解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鄭亦洋 
图书标签:
  • 工程測量
  • 技能檢定
  • 乙級檢定
  • 學術科
  • 題庫
  • 解析
  • 測量技術
  • 工程
  • 考試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學科係依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公告技術士技能檢定測量職類規範乙級工程測量應具知能所編定。
  將公告之學科試題加以解析,將重點進行敘述,期讓讀者循序漸進學習、融會貫通。
  術科部分筆者花了相當多篇幅介紹相關計算理論與實作細節,鉅細靡遺的介紹內業、外業與實作的訣竅。
 
本書特色


  1.學科部分依據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技能檢定中心公告技術士技能檢定測量職類規範乙級工程測量應具知能所編定。
  2.學科題目依其公告之工作項目編排彙整,單選、複選解析詳盡完整,相關重點敘述精闢,質量並重。
  3.術科竅訣提示讓讀者輕鬆掌握關鍵。各大題皆有加強練習題目,讓讀者可以面對不同的狀況。
  4.學術科部分皆為年度最新試題。
工程测量实务精要:从理论到实践的深度探索 本书是面向土木、建筑及相关工程领域从业人员和专业学生的综合性技术手册,旨在系统梳理工程测量学的核心原理、先进技术与实际应用,为提升现场施工精度和项目管理水平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内容覆盖了当代工程测量领域中最为关键和前沿的知识点,强调理论深度与现场操作的紧密结合。全书不侧重于单一的考试应试技巧,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可供长期参考和学习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工程测量基础理论与精度控制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现代工程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测量基准与坐标系统: 详细阐述了国家大地坐标系(如CGCS2000、WGS84)的构建原理、不同测绘基准间的转换方法。重点讲解了平面坐标(如高斯-克吕格投影)的数学模型、投影变形的分析与校正。对于高程系统,深入探讨了正常高、大地高、正高之间的区别与换算,以及水准基准面的确定和维持。内容涵盖了高程系统在大型基础设施(如跨海大桥、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敏感性分析。 2.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本书对测量误差的来源(仪器误差、外界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分析。侧重讲解了平差计算的经典方法,如最小二乘原理在角度、距离和坐标解算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不同观测值的单位权方差的确定,以及如何运用间接平差、附有限制条件的平差等高级技术来优化测量网的精度。特别增加了对显著性检验和异常值剔除的实际操作指南,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3. 几何学基础在测量中的应用: 回顾和深化了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例如曲线(缓和曲线、螺旋线)的定义、参数计算及其在线路设计中的放样精度控制。对空间几何变换(如三维刚体变换)在BIM模型配准和施工放样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数学推导和应用实例解析。 --- 第二部分:现代测量仪器原理与操作规范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主流的高精度测量仪器,不仅讲解其工作原理,更侧重于仪器的选型、检校和最佳实践操作。 1. 全站仪与三边测量技术: 系统阐述了全站仪(Total Station)的内部结构,包括编码盘、测距系统的原理(如相位式测距)。重点在于仪器外部和内部的强制检验与校正流程,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在现场应用方面,深入探讨了极坐标放样、前方交会、侧方交会等经典方法的精度控制要点,以及如何利用实时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现场数据预处理。 2. 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技术: 全面覆盖了GNSS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接收、轨道确定、钟差修正等。详细对比了静态、快速静态、动态(RTK/PPK)等作业模式的适用场景、数据采集要求和后处理流程。对于RTK作业,专门讲解了基准站的选址、对流层延迟和电离层延迟的修正策略,以应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定位挑战。 3. 激光扫描与倾斜摄影测量: 本书将三维空间数据采集技术视为核心内容。详细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仪(LiDAR)的工作原理,包括时间飞行法和相位式扫描的优劣。重点讲解了点云数据的预处理、配准算法(如迭代最近点ICP算法)的应用,以及如何将高密度点云数据与CAD/BI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点云到模型”的精度校验)。此外,还介绍了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的作业流程、数据融合技术及其在地形测绘和工程进度监控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 第三部分:工程施工测量关键技术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测量技术与具体的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是指导现场施工的技术宝典。 1. 基础设施工程的专项测量: 隧道与地下工程测量: 涵盖了超长隧道的贯通测量、中线控制、高精度导向技术。深入讲解了三维坐标系的建立与维持、地压和收敛变形监测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激光陀螺仪进行无磁性环境下的定向。 桥梁与高耸结构测量: 重点介绍了大跨度结构(如拱桥、悬索桥)的线形控制。包括线形拟合、垂直度与偏位监测、结构沉降和位移的精密观测。讨论了在风力、温度变化对结构形变影响下的观测策略。 高层建筑与深基坑支护: 阐述了建筑垂直度(偏差)的超高精度检测方法,以及楼层间的相对位移监测。在基坑工程中,详细介绍了深层水平位移仪、沉降仪的布设、数据采集和风险预警阈值的设定。 2. 变形监测与安全评估: 本章是全书的难点与重点之一。系统介绍了静态、动态监测的区别,以及如何设计科学的监测方案。内容包括沉降观测的自动化采集、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如卡尔曼滤波在趋势预测中的应用)。强调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评估、报警等级的确定,以及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测量数据如何为工程安全决策提供即时、准确的支持。 3. 施工放样与精度保证: 细致分解了从设计图纸到现场施工放样的全过程。涵盖了复杂曲面、管线综合的放样技术。重点讨论了施工放样误差的累积分析,并提出了“正向检查-反向校核-过程控制”的三级精度保证体系。强调了施工过程中“测量基准点的保护与复核”的重要性。 --- 第四部分:数据集成与智能化工程测量 本书的最后部分展望了测量技术在数字化施工中的角色。 1. BIM与测量数据的集成: 讲解了如何将高精度的三维测量成果(点云、三维网格模型)无缝导入BIM平台。探讨了“As-Built”(竣工模型)的快速生成,以及施工进度与模型对比(4D/5D模拟)中的测量数据标准和接口要求。 2. 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在测量中的应用: 介绍了机器人全站仪(Robotic Total Station)的作业模式、远程控制与目标跟踪技术。同时,对无人机(UAV)搭载LiDAR或高精度相机的作业流程进行了优化解析,特别关注于在复杂地形和受限区域的作业效率提升。 3. 测量数据管理与文档规范: 强调了工程测量成果的标准化管理。包括原始观测数据的归档要求、精度评定报告的编制规范、以及最终竣工测量成果的数字化交付标准。 全书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分析和关键操作步骤的图示说明,确保读者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掌握“怎么做”,是工程技术人员提升专业技能、应对复杂测量挑战的必备参考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術科題庫解析
試題編號:04202-1060201 閉合導線測量與計算
試題編號:04202-1060202 經緯儀前方交會測量
試題編號:04202-1060203 光線法及間接高程測量
試題編號:04202-1060204 光線法空間點位測量
試題編號:04202-1060205 單曲線中心樁坐標之計算及測設
試題編號:04202-1060206 水準儀視準軸誤差之檢查與附合水準測量
試題編號:04202-1060207 閉合水準測量及間視點高程測量
試題編號:04202-1060208 中心樁高程測量及縱斷面圖繪製
試題編號:04202-1060209 縱斷面水準測量與豎曲線設計高程之計算
試題編號:04202-1060210 方格水準測量

學科題庫解析
工作項目一 測繪資料分析
工作項目二 基本測量方法
工作項目三 控制測量
工作項目四 地形測量
工作項目五 應用測量
工作項目六 儀器檢校
 
共同學科不分級題庫

工作項目1 職業安全衛生
工作項目2 工作倫理與職業道德
工作項目3 環境保護
工作項目4 節能減碳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5804
  • EISBN:9786263287006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3.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对专业术语和行业规范的阐述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我注意到,对于一些国家或行业标准中规定的特定操作流程或计算精度要求,作者都明确标注了引用的文件编号或最新修订版本,这对于准备官方考试的考生来说,简直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很多市面上的参考资料在引用规范时往往语焉不详,导致理解上产生偏差,但此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严谨,几乎没有出现任何模棱两可的描述。例如,在进行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计算时,对于气压、温度等环境因子的修正值取舍,书中给出了非常细致的指导方针,并解释了其背后的物理学原理,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数值。这种对细节的钻研和对准确性的坚持,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应试指南,更是一本可以作为未来工作查阅的实用手册,其知识的“保质期”显然比一般辅导材料要长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醒目的橙色标题字体,既专业又不失活力。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讲究,摸起来手感厚实,光泽度适中,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页的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编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内容区域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图表和公式不会显得拥挤。尤其是那些涉及到复杂测量仪器的说明部分,配图清晰度极高,即使用放大镜仔细查看,每一个刻度和部件的细节也能一览无余。装订方面,书脊的粘合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散页的情况,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实体质量完全对得起其专业性定位,体现出出版方对产品本身的重视程度,让人在翻开阅读之前就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了期待。这种对实物质量的把控,往往预示着内容组织上也会有相似的严谨和用心,这在众多出版物中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体现。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例题解析中展现出的“多解法对比”的教学思路。很多同类书籍往往只提供一种标准解法,但工程测量中常常存在多种路径达到同一个结果,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侧重点和潜在的风险。这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对于同一个计算题,它会先展示最规范、最耗时的“标准解”,接着会展示在时间紧迫或精度要求略有放宽时可以采用的“快速估算法”,并清晰地对比两种方法在结果上的差异百分比。更进一步,作者还会分析为什么在某种特定地形条件下,其中一种解法会比另一种更具优势。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解题思路,让我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思维定式。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通过考试,更是如何灵活地根据现场条件选择最优的测量方案,这对于提升我的综合职业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贴合实际操作人员的交流习惯,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实战的“烟火气”。作者似乎深谙考试官最看重的答题要点,他们的“解析”部分绝非简单的步骤罗列,而是包含了大量的“经验之谈”。比如,在解答某一道关于导线测量闭合差调整的问题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标准的最小二乘法调整步骤,还特别指出在实际工程中,考虑到设备精度和测量误差的分布特点,某些简化处理方法在特定情况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清晰地在报告中说明这种取舍。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的应用场景。这种亦师亦友的写作口吻,极大地拉近了书本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自己正在接受一位资深工程师的言传身教。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编排逻辑赞叹不已,它几乎是以一种“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庞杂的工程测量知识点系统地梳理了出来。首先,它没有急于抛出那些佶屈聱牙的理论公式,而是先用非常生活化、工程现场常见的案例来引入概念,让人迅速抓住核心要点。随后,才是对这些概念的深度剖析,并且将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清晰的流程图或层级结构图展示出来,极大地方便了知识点的串联记忆。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需要高度空间想象力的部分时,作者采用了多角度的剖视图和半剖视图,配合详细的标注,使得抽象的几何关系变得直观易懂。每一次章节的过渡都设计得非常平滑,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身侧耐心引导,逐步拔高难度,确保读者能够稳扎稳打地吸收知识。这种循序渐进、脉络分明的编排方式,让原本枯燥的备考过程变成了一种有章可循的探索之旅,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和持续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