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管理:後疫情時代企業的數位轉型 (電子書)

資訊管理:後疫情時代企業的數位轉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魯明德 
图书标签:
  • 資訊管理
  • 數位轉型
  • 後疫情時代
  • 企業
  • 電子書
  • 管理
  • 科技
  • 商業
  • 疫情影響
  • 數位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從學生的角度開始思考,去除掉艱深的理論,用簡單明瞭的方式來描述資訊科技,並著重資訊科技在日常生活上的實際應用,讓讀者感受到資訊科技不再是遠在天邊的理論,而是近在眼前的生活應用。
 
  全書共分為四篇:
  第一篇–管理篇:探討資訊科技跟組織、管理間的議題。
 
  第二篇–科技篇:介紹目前熱門的技術:物聯網、金融電子化、人工智慧,同時也著重它們的應用及市場的趨勢。
 
  第三篇–應用篇:探討資訊科技的各項應用,除了介紹成熟發展的電子商務、企業內的各種資訊系統之外,還特別探討了產業電子化的趨勢及社群應用。
 
  第四篇–系統篇:介紹系統開發的方法論及資訊安全相關理論。在系統開發的部分,特別介紹了敏捷式開發,讓讀者對業界所用的方法論有一個概念,方便日後工作之需。
 
  資訊管理是將資訊科技應用到企業的組織管理,為了讓在學時就能對資訊在產業上的應用有先期的認識,各章均有以產業的生態系及數位轉型為主軸的案例,結合各章主題配置,方便讀者能更深入探索各章主題。 "
 
本書特色
 
  1. 和其他資訊管理教科書不同,以生活中的資訊科技發展出資訊管理的概念與案例,更貼近學生經驗。
 
  2. 各章案例均以國內實例為主。
  各章內容
  第1章 資訊科技與企業經營:應用書中案例說明資訊科技與企業經營的關係
  第2章 組織內的資訊系統:從組織架構與組織功能二個角度,說明各自所需的資訊系統
  第3章 資訊系統與組織策略:從組織的競爭策略探討資訊系統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
  第4章 資訊改變經濟現況:從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了解資訊系統如何改變目前的經濟行為
  第5章 從資訊到智慧的發展:從日常生活中的資料蒐集到資訊應用,讓學生了解企業智慧與資訊系統的關係
  第6章 資訊科技面臨的倫理問題:從新聞事件中,讓學生了解資訊科技對隱私與智慧財產造成的衝擊
  第7章 物聯網:先介紹物聯網,再引入物聯網所帶來的大數據,如何利用資料探勘的技術加以應用
  第8章 金融電子化:先讓學生了解區塊鏈的發展,再導入金融科技,讓學生了解目前金融電子化的應用
  第9章 人工智慧:讓學生了解到人工智慧的發展歷程及對產業的衝擊,並介紹人工智慧目前的技術發展現況
  第10章 從電子商務到行動商務:先導入網際網路發展,再由電子商務逐步介紹到行動網路的進展
  第11章 企業系統:先介紹各個企業系統,再敘述企業系統未來發展的趨勢
  第12章 產業電子化:以實務的案例來讓學生了解工業4.0、農業電子化及新零售的發展
  第13章 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以實際的案例讓學生了解網路直播、網紅經濟及會員經濟的發展現況
  第14章 資訊系統開發:本章除介紹傳統的生命週期、統一模型語言系統開發方法外,也導入敏捷開發及雲端運算,讓學生能跟未來實務結合
  第15章 資訊安全:利用簡單的案例說明,讓學生輕鬆的學會艱深密碼學理論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企业运营优化与战略规划:新常态下的效率提升之道》的图书简介。 --- 企业运营优化与战略规划:新常态下的效率提升之道 图书简介 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性与快速变革的商业环境中,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技术的飞速迭代以及消费者行为的根本性转变,都要求组织必须超越传统的运营模式,采纳更加精益、敏捷且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方法。本书《企业运营优化与战略规划:新常态下的效率提升之道》正是为应对这些挑战而编写的深度指南,旨在为企业领导者、部门主管及一线管理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工具箱,以实现运营效率的根本性提升和战略目标的精准落地。 本书摒弃了那些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聚焦于实践、工具和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了如何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通过流程重构、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以及文化重塑来实现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全书结构严谨,从宏观的战略对齐到微观的流程改进,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构建一个端到端的优化体系。 第一部分:战略视野与目标对齐——重新定义企业北极星 在不确定的时代,战略的制定不再是一年一度的僵化仪式,而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本部分首先探讨了如何在高频波动的市场中保持战略定力。 1. 动态战略框架的构建: 我们将介绍“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的高级应用,如何超越简单的最佳/最差情况预测,建立多维度的未来情景模型。重点讲解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测试现有战略的鲁棒性,并提前部署应对机制,确保企业在任何突发事件中都能迅速反应。 2. 从战略到行动的桥梁: 本章深入解析了OKR(目标与关键成果)与KPI(关键绩效指标)的有效集成。强调OKR应如何驱动创新和高难度目标的实现,而KPI则作为日常运营的稳定锚点。我们将提供一套实用的框架,确保跨部门的OKR设定不会互相冲突,而是形成合力,将顶层战略有效分解至团队层面。这要求领导者不仅要“设定目标”,更要“驱动承诺”。 3. 价值流的识别与地图绘制(Value Stream Mapping): 很多企业的效率低下源于对自身价值创造路径的模糊认知。本章将详细指导读者如何绘制端到端的客户价值流图,识别那些不增加客户感知价值的“浪费”环节(如等待、返工、信息孤岛)。通过量化这些浪费的时间和资源成本,为后续的优化工作提供明确的靶点。 第二部分:精益运营与流程再造——效率的内在驱动力 优化运营的核心在于消除冗余、提升流转速度和确保质量一致性。本部分聚焦于现代精益思想在知识工作和复杂流程中的应用。 1. 精益工作流与看板实践: 传统的制造业精益管理思路往往难以直接套用到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工作中。本书将介绍如何将看板(Kanban)系统应用于项目管理、IT开发和行政支持流程中。重点在于限制在制品(WIP),通过可视化管理强制团队关注“完成工作”而非“开始工作”,从而显著缩短周期时间(Lead Time)。 2. 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赋能: 本章探讨了自动化在提升效率中的关键角色,但强调“先优化,后自动化”的原则。我们将分析流程挖掘(Process Mining)技术如何帮助企业客观发现流程瓶颈和非标准行为,避免将低效流程固化于自动化系统中。内容涵盖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在重复性任务中的应用案例,以及低代码/无代码平台如何赋能业务部门快速构建内部工具。 3. 质量管理与“零缺陷”文化: 质量问题是运营效率的隐形杀手。本部分引入了“六西格玛”中的DMAIC(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方法论,并结合敏捷思维,指导企业如何构建持续改进的质量闭环。特别关注如何将质量控制点前置到流程设计阶段,从源头上杜绝问题的产生。 第三部分:数据驱动的决策与绩效管理——量化优化效果 在复杂系统中,直觉决策的风险极高。本书强调,持续的运营优化必须依赖于准确、及时的绩效数据。 1. 运营仪表板的设计与构建: 报告的堆砌并不能带来洞察。本章指导管理者如何设计真正反映运营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体系(Leading Indicators vs. Lagging Indicators)。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现代商业智能(BI)工具,将分散在不同系统中的数据整合,创建实时、可交互的运营仪表板,支持“快速响应”而非“事后分析”。 2. 绩效管理的持续迭代: 绩效管理不应是年终的审判。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短周期回顾”(例如,每周/每双周的运营评审会议)。会议的焦点应放在“我们从数据中学到了什么?”以及“下一次迭代我们要做什么调整?”而非仅仅报告数字本身。 3. 风险管理与业务连续性(BCP): 效率的提升必须以风险可控为前提。本章结合近年来供应链中断、网络安全事件的教训,指导企业如何将风险评估融入日常运营规划中,建立柔性的供应链网络和快速恢复机制,确保核心业务流程在新常态下依然能保持韧性。 第四部分:组织敏捷性与人才赋能——文化是最终的驱动力 技术和流程的变革最终都需要人的执行和适应。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如何培养一个支持持续优化和高效协作的组织文化。 1. 构建跨职能的敏捷团队: 传统的职能壁垒是效率的最大障碍。本章探讨了如何打破部门墙,构建以价值流为导向的跨职能团队。关键在于明确团队的共同目标和授权范围,减少对中间管理层的审批依赖,加速决策速度。 2. 赋能与学习型组织: 运营优化的知识必须在组织内部流动。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内部知识共享平台、导师制度和持续的技能提升项目,确保员工不仅是流程的执行者,更是流程的改进者。重点介绍“赋能式领导力”在推动一线员工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 变革管理的实用工具: 任何优化都意味着改变,改变必然伴随阻力。本部分提供了经过验证的变革管理模型(如科特模型的八个步骤),指导管理者如何有效地沟通变革的必要性、管理员工的焦虑情绪,并系统性地巩固新流程,确保优化成果的持久性。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寻求提升企业整体绩效的CEO、COO、部门总监,以及致力于流程改进和效率提升的运营经理、项目经理和业务分析师。它不仅是理论参考,更是一份可立即付诸实践的行动蓝图。通过系统学习和运用书中的方法论与工具,企业将能构建起一个更具韧性、反应更快、效率更高的现代化运营体系,从而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魯明德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中正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
 
  ■經歷
  中國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兼任講師
  健行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系兼任講師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電競數位遊戲與動畫設計系兼任講師
  開南大學數位空間與商品設計學士學位學程兼任講師
  新心科技有限公司顧問
  網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顧問
  創新與智慧財產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中小企業榮譽指導員協進會會長
  經濟部台灣創業合作發展計畫創業顧問
  勞動部微型創業鳯凰計畫創業顧問
  台北市政府資訊局雲端運用服務輔導計畫輔導顧問
  桃園市青年局青創指揮部青年創業基地營運暨青年茁壯計畫創新創業輔導業師
  桃園市青年局創生在地創育國際計畫業師
  桃園市青年事務局新明基地營運管理計畫顧問
  高雄市政府青年局新媒體人才培育中心創業輔導業師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創新育成中心輔導顧問
  國立中央大學育成中心輔導顧問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管理篇
Chapter 01 資訊科技與企業經營

1-1 改變中的商業模式
1-2 資訊科技改變產業結構
1-3 資訊系統對企業帶來的衝擊
1-4 資訊系統對企業的重要性
1-5 企業資訊系統的運作

Chapter 02 組織內的資訊系統
2-1 組織的架構
2-2 依組織層級別分類的資訊系統
2-3 依功能別分類的資訊系統

Chapter 03 資訊系統與組織策略
3-1 組織的策略規劃
3-2 競爭策略
3-3 企業價值創造

Chapter 04 資訊改變經濟現況
4-1 長尾理論
4-2 共享經濟
4-3 平台經濟

Chapter 05 從資訊到智慧的發展
5-1 知識管理
5-2 商業智慧

Chapter 06 資訊科技面臨的倫理問題
6-1 資訊科技的倫理問題
6-2 隱私權
6-3 資訊科技面臨的智慧財產權議題

■第二篇 科技篇
Chapter 07 物聯網

7-1 物聯網
7-2 大數據(Big Data)
7-3 資料探勘

Chapter 08 金融電子化
8-1 區塊鏈
8-2 金融科技
8-3 金融電子化的應用

Chapter 09 人工智慧
9-1 人工智慧的發展
9-2 人工智慧的衝擊
9-3 人工智慧的技術
9-4 人工智慧在醫療產業的應用

■第三篇 應用篇
Chapter 10 從電子商務到行動商務

10-1 網際網路的演進
10-2 電子商務
10-3 行動商務

Chapter 11 企業系統
11-1 企業系統
11-2 企業資源規劃
11-3 供應鏈管理
11-4 客戶關係管理
11-5 企業系統的發展趨勢

Chapter 12 產業電子化
12-1 智慧製造
12-2 農業電子化
12-3 新零售
12-4 虛實整合的快商務
12-5 智慧醫療

Chapter 13 社群媒體的快速發展
13-1 社群媒體
13-2 自媒體
13-3 網路直播
13-4 網紅經濟
13-5 會員經濟

■第四篇 系統篇
Chapter 14 資訊系統開發
14-1 資訊系統開發方法
14-2 生命週期法
14-3 統一模型語言
14-4 敏捷開發
14-5 雲端運算
14-6 使用者自建系統(end user computing, EUC)

Chapter 15 資訊安全
15-1 資訊系統面臨的安全問題
15-2 網路安全威脅與安全需求
15-3 網路攻擊的型態
15-4 密碼學在資訊安全上的應用
15-5 資訊系統的安全防護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83572
  • EISBN:9786263283558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5.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细节处理非常考究。边距留得恰到好处,使得长篇的段落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抑。最让我惊喜的是,书的最后附带了一个“转型自查清单”,这个清单设计得极为精妙,它不是那种宽泛的描述性问题,而是要求读者对自身企业的具体流程进行量化评估。比如,“关键业务决策的平均信息延迟时间是多少?”“员工对核心数据模型的理解程度百分比是多少?”这种实操性极强的工具,让这本书的价值从阅读体验延伸到了实际工作应用中。我甚至打印出来,和我的团队一起,逐条对照着进行了一次内部审计。这种将理论与工具箱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这本书不再是一本可以束之高阁的参考书,而更像是一份需要随时翻阅和更新的“企业体检报告”。它提供了一种持续迭代的思维框架,让人明白,数字化转型从来都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优化过程。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更偏向于商业管理类的通俗读物,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在信息论和组织行为学上的功底非常扎实。它不仅仅停留在“数字化”的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信息流动的内在阻碍。有一部分内容专门讨论了“数据孤岛”的心理成因,认为许多信息壁垒的形成,并非源于技术限制,而是源于部门间利益的固化和个体对权力边界的维护。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整本书的论述层次一下子拔高了。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知识管理体系重构”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将企业信息系统比作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任何单一物种的过度繁殖都会破坏整体平衡。这种宏观的、系统性的思考方式,非常有助于我们跳出日常琐碎的IT维护工作,去思考信息资产的长期战略价值。读完这一部分,我立刻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过去我们处理的很多问题,根源都在于对信息价值的认知偏差。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有个性,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近乎批判性的口吻,这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它不会一味地赞美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反而花了相当的篇幅去剖析“过度数字化”可能带来的隐忧,比如信息疲劳、算法偏见对决策的潜在操控,以及数据安全责任的模糊化。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踏实。很多作者在鼓吹转型时,常常会忽略“人”的适应成本,但这本书清晰地指出了员工在技能更新、思维模式转变过程中会遭遇的真实痛苦,并提出了具体的“软技能赋能计划”。我个人对其中关于“伦理驱动的信息架构设计”的论述印象深刻。它不再把合规性看作是事后的补救措施,而是要求在系统设计之初就植入伦理考量。这对于我们构建面向未来的、更具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信息系统来说,无疑指明了新的方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加粗的警示语,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的自我反思。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那就是“颠覆”。我原本以为“數位轉型”就是买更快的服务器、用更先进的SaaS工具,但这本书彻底击碎了我这种浅薄的认知。它强调的是“心智的转型”先于“技术的部署”。作者用一系列跨越不同行业的案例,展示了那些看似技术落后、但信息流通极其顺畅的小公司,是如何在疫情中快速崛起的。书中一个细节让我难以忘怀:某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调度信息,过去需要经过七层汇报才能到达一线工人手中,而转型后,通过一个简化的可视化看板,信息传递时间缩短了90%。这种效率的飞跃,并非靠昂贵软件堆砌而成,而是靠对信息流的“减法哲学”实现的。它教会我,管理的核心不是增加信息的广度,而是确保关键信息的抵达率和准确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复杂的管理学概念,转化成了每一个管理者都能理解并立刻付诸实践的行动纲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股现代科技的冲击力。我本来是抱着一点点怀疑的心态去翻阅的,毕竟“數位轉型”这个词汇现在被用得太多了,很多书籍只是老生常谈的堆砌。但这本书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观点:疫情带来的不是简单的线上化,而是一场对传统信息管理逻辑的彻底颠覆。作者没有过多纠缠于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探讨了组织架构如何适应这种突变。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敏捷数据治理”的章节,它摒弃了过去那种层层审批的冗长流程,提出了一个更扁平化、更即时反应的数据决策模型。这对于我们这种正在努力拥抱新一代工作模式的中型企业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能想象到,书中的许多案例分析,都是基于真实的企业困境提炼出来的,读起来让人非常有代入感,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怎么做”指南。这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仿佛作者就在身边,手把手地教你如何拆解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旧系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