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學易用黃帝內經 (電子書)

易學易用黃帝內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里巴人
图书标签:
  • 中医
  • 黄帝内经
  • 养生
  • 健康
  • 易经
  • 传统文化
  • 电子书
  • 经络
  • 阴阳五行
  • 养生之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醫看病望聞問切,為何「望」排第一位?《黃帝內經》最早提出。
  ◎身體多數器官無法透支使用,只有肝可以,而且任勞任怨很少抗議。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想減重先養脾,每季最後18天,就是補脾好時機。

  《黃帝內經》為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也是古今學中醫的必修聖經。
  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療理論和經驗,對疾病的診斷、治療到預防等都有闡述,
  可說是從中醫初學者到中醫大師都會反覆研讀的寶庫!

  根據書中「經之所過,病之所治」的原則,
  身體哪裡出毛病,都可以透過探查、疏通經過此處的相關經絡來調理。
  比如肚子疼有「足三里穴」來對應、牙疼有「合谷穴」來對應。
  12條經絡365個穴位,每個穴位都能調理身上的病。

  本書作者是百萬暢銷書《求醫不如求己》作者中里巴人,
  他將自己數十年間研讀《黃帝內經》、《道德經》的體悟,
  總結出一般人也能實踐的簡易版《黃帝內經》。

  ◎中醫看病望聞問切,為何「望」排第一位
  《黃帝內經》:「諸病於內,必形於外」。
  兩眉之間主肺,如果這裡晦暗無光,顏色發黑,代表肺氣不足。
  兩眼之間主心,兩眼間若有很深的皺褶橫紋,且發黑(青),可能心臟有問題。
  鼻梁正中間主肝,這裡露出青筋,就說明肝可能有瘀血……。

  怎麼治?按特效穴。肺氣不足,可揉胳膊上的尺澤穴保養肺;
  揉手心的少府穴、勞宮穴,可以養心……。

  ◎學經絡的起點:素問、靈樞、道德經
  根據《黃帝內經》「經之所過,病之所治;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原則,
  所有穴位都具有治療鄰近部位病症的作用:

  揉印堂(祖竅穴),再揉膻中穴,能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吹風後咳嗽、感冒,刺激風池穴、風門穴,比吃藥管用;
  脾胃不好,飯後肚子經常脹的人,吃完飯趕緊揉箕門穴,很快會好轉。
  (這些穴位在哪裡?本書全圖解)

  怎麼知道有沒有按對?怎麼按才算有效?
  「以痛為腧」、「氣至而有效」,穴位按下去有痠、麻、脹、痛的感覺就是對。

  ◎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
  一年分四季,人的生命也分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年輕人長枝葉,要練四肢,得跑步,做激烈運動。
  中老年人要長樹根,得練五臟、練骨髓。
  要想老得慢,鍛鍊身體時就要往五臟六腑用力:
  一推(腹),二跪(膝),三站立(金雞獨立)。
  引血下行,引氣歸元,三招抗老逆齡小祕訣,堅持做,效果好。

  《黃帝內經》,初學者到大師都在反覆研究的寶庫,
  12條經絡、365個穴位,經之所過,病之所治。

名人推薦

  安柏中醫診所副院長/施昀廷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謝旭東主治醫師
  「Ovi’s中醫日常」社群經營版主/吳奕璇中醫師

本書特色

  中醫師反覆研讀的寶典,如今一般人也能實踐。
  12條經絡、365個穴位白話詳解,經之所過,病之所治。
 
《黃金時代的醫學傳承:開啟身心健康的古老智慧》 一卷跨越時空的醫學寶典,揭示人體奧秘與自然和諧的千年祕訣。 【書籍概述】 本書旨在為現代讀者搭建一座通往古代中華醫學智慧的橋樑,深入探討那些在歷史長河中歷久彌堅的生命哲學與實用醫術。我們將拋開晦澀難懂的古文表述,以清晰、現代且極富啟發性的方式,梳理古代醫家對人體、疾病、預防及養生所建立的宏大體系。這不是一本單純的醫學史或理論堆砌,而是一部關於如何理解生命規律、如何與自然共處、如何主動掌控自身健康的實踐指南。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極廣,從最基礎的“天人合一”宇宙觀,到複雜的臟腑經絡學說,再到具體的診斷方法與治療原則,無不體現出古人觀察細膩、思維縝密的智慧光芒。它將引導讀者從全新的視角審視自身的健康狀態,理解情緒、飲食、起居乃至季節變化對身體的微妙影響。 【核心章節深度導讀】 第一編:生命的原點——中醫哲學基礎與宇宙觀 本編著重闡釋構成古代醫學體系的哲學根基。我們將從最為核心的“陰陽五行”學說談起,解析這對看似簡單的符號如何在古代醫學家的筆下,描繪出複雜多變的人體生理與病理現象。 天人合一的視角: 深入剖析古代醫家如何看待人體是小宇宙的縮影,氣候、地理環境如何直接干預人體氣血的運行。探討四季更迭如何指導我們的起居作息和飲食調養。 氣、血、津液的動態平衡: 詳細闡述構成人體物質基礎的“三寶”——氣、血、津液是如何生成、儲存和流動的。強調“流通不滯”是健康的首要條件,並通過生動的案例說明氣血失調的初期徵兆。 臟象學的精妙結構: 區別於現代解剖學的實質器官概念,本書將重點介紹古代“臟象”所代表的功能系統。例如,“心”不僅指心臟本身,更包含了精神、意識和血液循環的綜合管理;“脾”則更側重於消化吸收與氣血生化的樞紐作用。理解這一層次上的轉變,是讀懂後續醫術的關鍵。 第二編:人體的微觀地圖——經絡與腧穴的奧祕 經絡系統被譽為“人體的交通網”,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是醫學干預的特定靶點。本編將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清晰勾勒出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的循行路徑及其主治的生理功能。 經絡的運行規律: 講解“氣血流注”的定時定點規律,揭示為何清晨某些經絡最為活躍,以及如何依據此規律安排一天的養生活動。 腧穴的定位與效用: 介紹如何準確定位人體上的關鍵穴位,並針對常見的病症,如頭痛、失眠、腸胃不適,提供簡潔有效的自我按壓或艾灸方法。重點介紹具有強大保健作用的“養生大穴”。 辨證論治的思維框架: 闡述古代醫家如何通過觀察病人的整體狀態(望聞問切)來判斷其屬於何種“證型”(如風寒束表、肝氣鬱結等),並據此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強調辨證是施治的靈魂,而非千篇一律套用方劑。 第三編:預防勝於治療——養生智慧的現代實踐 古代醫學極為重視“治未病”,即在疾病發生之前進行干預。本編將古代的食療、導引、情志調攝等方法,轉化為適合現代快節奏生活的具體行動指南。 四季養生與順應自然: 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節律,細緻指導讀者在不同季節如何調整飲食結構(如春季養肝、夏季祛濕)、如何選擇運動方式(如春日散步、冬日避寒)。 飲食的藥用價值: 探討食物與藥物的界限在古代是如何模糊的。介紹常見食材(如薑、棗、枸杞、山藥)在中醫體系中的藥性定位,並教授如何通過簡單的湯羹或茶飲來達到調理身體、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情志的內在修煉: 詳細解析“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對五臟的具體影響,例如“怒傷肝”、“思傷脾”。提供靜心、舒緩壓力、平衡情緒的古代內修方法,如簡單的腹式呼吸與意守法。 第四編:解讀病理的密碼——疾病發生的內在邏輯 本編旨在揭示疾病是如何從人體內部的失衡狀態逐漸演變而來的,而不是單純外來病原體的入侵。 六淫的侵襲與防範: 解釋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在氣候因素如何轉化為體內的致病因素(如寒濕凝滯、暑熱傷津)。重點教導讀者如何識別身體被外邪侵襲的早期信號。 痰瘀積聚的生成路徑: 深入剖析“痰”和“瘀”這兩種最常見的病理產物是如何在臟腑功能失調的基礎上,從氣血水液運行不暢逐漸形成的,以及它們對後續慢性病的影響。 經久不癒的慢性病觀: 以現代人常見的亞健康狀態、慢性疲勞、失眠多夢等為例,運用古代醫學的視角來追溯其根本原因,強調治療慢性病必須著眼於整體調理和改善體質,而非僅僅對症下藥。 【本書特色與價值】 本書的編撰嚴格遵循古代醫學經典的嚴謹性,但語言風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學術術語的堆砌。它不僅是一本醫學讀物,更是一部深刻的生命哲學書,它教導我們尊重生命的自然節奏,學會在紛繁複雜的現代生活中,回歸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健康之道。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將能夠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基於整體觀念的健康維護體系,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中里巴人(鄭幅中)


  曾任北京中醫協會理事。家學淵源,自幼即師承父親練習道家養生功法,並從祖父撰寫的家傳祕笈中汲取中醫精髓,之後又研讀中醫各家經典和現代醫學典籍,深諳武醫同源之道。

  作者以中里巴人之名,在部落格分享養生心得和簡單實用的健身方法,將神祕深奧的中醫醫理,以淺顯易懂的文字解說,讓大家輕鬆明白治病不求人的各項自療方法,因而大受歡迎。

    所著作的《求醫不如求己》系列,開創養生文化的新時代,亦是久居銷售排行榜之冠的暢銷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了解自己身體,與之和諧相處/施昀廷
推薦序二 養生長壽靠自己,能自助便有天助/謝旭東
前言 我一生的信念和追求:身心變強大

第一章 中醫看病望聞問切,為何「望」排第一位
01 《黃帝內經》說,諸病於內,必形於外
02 生病了,先察顏觀色,再按特效穴
03痠、麻、脹、痛,各有含義

第二章 學經絡的起點:素問、靈樞、道德經
01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
02有9種氣會造成人生病
03急救保命3大穴,緊急情況可保命
04夏季護血管,養好心包經
05一穴通全身,醒腦開竅保健康
06為孩子健康保駕護航的大穴
07排毒第一要穴,長期服藥的人要按
08拒絕霾害,按摩3大穴
09帶「風」的都是治病奇穴
10腳上的穴位最接地氣
11水分穴、璇璣穴,排毒、順氣兩不誤
12舌強不語找廉泉穴,口角流涎找承漿穴

第三章 五臟應四時,各有收應
01順應時節做養生
02衰老是慢性疾病發病的元凶
03多餘的鍛鍊會變老
04徒手就能祛魚尾紋、大眼袋

第四章 每天氣聲八字訣,五臟強壯
01想改善面子問題,肺要養好
02肺經養好消百病
03身體多數器官無法透支,偏偏肝可以
04「空手抓蝴蝶」,肉緊實人不老
05打通膀胱經,腿腳有力
06養生先養心,心就是人的命
07轉手腕,防止阿茲海默症
08腎是根基,一定要顧好
09手腳冰涼,艾灸、墜足補腎氣
10身體的肉歸脾管,養好脾,增肌又減肥
11脾虛百病侵,靠五穴按摩
12養脾胃,推腹;補肝腎,敲帶脈
13嘴裡發聲就能保養五臟

第五章 養身先養神,醫病先醫心

第六章 魂要守舍,好好睡覺


第七章 壓力山大身體都知道
01人體有「減壓閥」——經絡
02下跪也能減壓

第八章 任何運動都不能過勞
01坐,本身就是一種運動
02筋長一寸,命延十年
03站如松,好姿勢
04坐如鐘,腿有勁
05走路「行如風」,睡覺「臥如弓」
06用氣不用力,人就會年輕

第九章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01春不養,夏易病!
02夏天養生,夜臥早起
03秋養肺防秋燥,感冒不上身
04腎主冬,藏好陽氣,來年少生病
05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28842
  • EISBN:978626732882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6.1MB

图书试读

前言

我一生的信念和追求:身心變強大


  坐在桌案前,手寫這本《易學易用黃帝內經》新書的序言。家中的橘貓「大豬」臥在旁邊陪伴,時時給我一些靈感。

  回想自己五十多年的人生經歷,有一大半時間,都在思考一些虛無縹緲的問題,做著一些徒勞無功的事情。像是個出土文物,不諳世事,喜歡獨處、孤寂的生活,並樂此不疲。

  我一生的信念和追求,就是讓自己的身心能強大起來,消除對老、病、死的恐懼;讓家人和同事鄰居、新知故交,因我的努力而獲得快樂,舒適、開心的生活。若還有額外的精力和體力,希望能與更多追求健康、心意相通的朋友,分享一些我的養生心得和簡單實用的健身方法,為這個我熱愛的人世間,增添一分親情與溫暖。

推薦序一

了解自己身體,與之和諧相處
安柏中醫診所副院長/施昀廷醫師


  傳說在上古時代,軒轅黃帝和他的臣子岐伯經常探討醫學問題,從疾病的成因、診斷到治療大都以對話的方式被記錄成冊,而有《黃帝內經》誕生。不過據後世考古,《黃帝內經》應是後人假借「黃帝」之名,真實作者不可考,但也無損其地位。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書籍,和《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並稱中醫四大經典,為古今學中醫的必修聖經。其中又以《黃帝內經》最為久遠,有「中醫的生理學」之稱,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療理論和經驗,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治療到預防等都有闡述,並結合了五行的演繹、五臟六腑之司、經絡穴位的位置走向、四季養生之道等,可以說是從中醫初學者到中醫大師都會反覆研讀的寶庫!

  《黃帝內經》有個很大的特色,就是時常一句話就會讓我們受用無窮,例如:「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此句說明風病要注意肝,寒造成的問題要注意腎,除了結合外感和五臟的五行對應,更指引了病因到治療的方向。而「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此句說明睡眠對養肝的重要性,且會直接影響到眼睛,也可對應到「肝開竅於目」。「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最簡單的養生之道,就是法於陰陽,順應四時,喜怒有常,但總是越簡單越難做到。

  至於臨床上,醫生會遇到的問題更是五花八門,舉例來說,許多患者進診間都會雙手一攤放在桌上,然後說:「醫生,幫我把個脈吧,看我是生什麼病?」其實這是不對的,要知道,中醫的四診有「望、聞、問、切」,望為第一,「望而知之謂之神」,也就是看一下患者的氣色和肢體,甚至走路方式等就能知道他怎麼了,把脈就是切診,為四診之末,也就是最後再藉由把脈確定患者的五臟六腑氣血走勢。

  因此,本書從察顏觀色開始教你未雨綢繆,觀察面部五色:「青赤黃白黑」以及面相,帶你進入《黃帝內經》的世界,並且以淺顯易懂的照片圖文來介紹《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許多常見的穴位也讓讀者一目瞭然,更自創許多簡單的句子讓讀者一看就懂且容易記憶,例如「穴位怎麼按才有效?——『氣至而有效』,痠、麻、脹、痛是訊號」,此句教你日常穴位按壓保健要按到什麼程度才有效。「上火了,人體自有滅火神器」,則教你人體上火時如何靠按壓穴道來滅火。

  同時,書裡也提到一些很重要的穴位命名原則,例如「帶『風』的都是治病奇穴」,這裡的風指的是外邪的風,風停留的地方,例如風池,就和感冒有關。「身體新陳代謝的『中轉站』——水分穴」,顧名思義,把水分開,水歸膀胱,食物歸大小腸。此外,「讓你美麗的最快方法——好好『磕頭』」、「皮膚是否潤澤、有彈性,都是肺在管」,讓讀者也能從古老的醫書中得到養顏美容的祕訣。「經常攢拳,就能給心力量」、「轉手腕,可以防止阿茲海默症」,教你簡單的動作,就能達到預防保健效果。

  最後,「養生先養神,醫病先醫心」、「睡覺是養生第一補」,則是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也是中醫最核心的價值。相信讀完此書,你會藉著《黃帝內經》更了解中醫。

推薦序二

養生長壽靠自己,能自助便有天助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謝旭東主治醫師


  我目前在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服務,使用中藥治療皮膚科、眼科、婦兒科等疾病,行醫之初,很多病人在吃了藥之後有效,也有效果不好,也有人好了又復發,為什麼會這樣呢?後來發現,除了醫生的治療之外,病人能否保養自己,並配合治療才是根治的關鍵。市面上保健類的書籍不少,中醫類的書籍更是博大精深,若你想要無障礙的學習,從傳統醫學的角度保養自己,不要錯過這本《易學易用黃帝內經》。

  本書作者中里巴人,曾任北京中醫協會理事,祖輩為醫,父輩習武,常於微博分享他的養身方法。而如何保健身體,他在書中提到了不同的經絡穴道,及按摩導引,把中醫的經典《黃帝內經》生澀難懂的部分,用平易近人的白話文說明,比如為何會疼痛,疼的字裡面是冬,代表寒冷,古人認為受了風寒,身體會發生氣血不通,因而會痛,像是後頭痛就可以應用風池、大椎、大柱的穴道來緩解。

  以前在學校學習《內經》時,每每看到不同醫家的註解,就會讓我在同一段文字裡一直打轉,有時還會看到暈頭轉向,但這麼重要的經典卻又不能不學好,有種望洋興歎的感覺,若那時候有這本《易學易用黃帝內經》幫忙入門,學習的門檻不只降低,也能迅速學會裡面重要的養生保健知識。

  其實,在面對各種不同的疾病,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比如何治療疾病還重要,因為人從出生到死亡,疾病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生病是身體提醒我們的一種警訊,不用太恐慌。曾在門診上見過因為各種治療效果不佳,而四處看病的病人。在這種情況,醫生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治病,而是要先安定心神,也就是書中提到的「養身先養神,醫病先醫心」。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療,要好轉得一步步來,並非一蹴可幾,而作者提供《道德經》中的「虛其心,實其腹」辦法,能使心神安定,幫助患者放鬆心情接受治療。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從小時候上學開始,一路到老了退休後,仍有不少聚會要參加。我曾在門診遇過已退休的患者,總是沒辦法按時回診,一問之下才知道,社交活動在退休後反而變多,空閒時間比我這個上班族還要少。

  而事情多,壓力自然就大,更需要隨時排解,作者提供了兩個穴道可以調節人的情緒,第一個是能夠安心的勞宮穴,以及消氣的太衝穴,消氣的太衝穴也是我在門診時常使用,也會教導病人回家自己按摩。怒氣沖天時,按壓此穴會非常痠脹,但將穴位的氣滯推散後,身心就會舒暢許多。

  除了養生之外,書中還有能夠消除眼袋、魚尾紋等美容穴,等待各位讀者們一一發掘。養生長壽要靠的是自己,醫生只是輔助你成功的角色之一,只想靠吃藥來保健身體,反而這輩子會脫離不開藥物的控制。因此想要健康樂活一輩子,這本書可以當作你的起點,幫助你生活得更加精采、豐富。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