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瓜:一代禪師鈴木俊隆的平凡與不凡 (電子書)

歪瓜:一代禪師鈴木俊隆的平凡與不凡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衛·查德威克
图书标签:
  • 鈴木俊隆
  • 禪宗
  • 佛教
  • 日本文化
  • 人物傳記
  • 精神成長
  • 自我探索
  • 禪修
  • 人生哲學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禪宗史上最獨特的一頁!
  日本鄉野和尚VS 西方狂放弟子
看佛法在西方如何落地生根.撼動美國文化!

在作者的筆下,我們第一次見到古代公案中的禪師變得有血有肉,揚眉瞬目,

站在面前,對我們微笑,鼓勵我們從他一生的言行中汲取力量。

 

鈴木俊隆於1904年出生於日本鄉村的一座寺廟中,作爲和尚的兒子,他注定將繼承家業,照料本地居民的生老病死等諸般儀式,度過「滿是瑣碎職責」的一生。然而,從年少時期鈴木俊隆就懷抱著到國外弘法的夢想,不願在日漸迂腐的日本佛教體制內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他深信一定會有西方人能像他一樣,深入佛教修行。他滿懷弘揚佛法的强烈願心,期望讓更多人真正瞭解佛法精髓。

 

1959年,已經55歲的鈴木俊隆離開家鄉,隻身來到美國舊金山,從此開始他在西方12年的弘法之途。在他之前,各色禪宗和尚都來過美國,但沒有一人建立起足以延續下去的制度,而鈴木俊隆端嚴的氣質和開放的心態深深吸引著對佛教感興趣的西方人,他將東方的禪宗移植到異鄉,在美國建立了融合在地文化的佛教禪修道場,使佛法能在當地扎根且長久流傳,這是鈴木俊隆最偉大的貢獻。

 

本書記錄了鈴木俊隆如何從他師父眼中不機靈的「歪瓜」,一路輾轉於各大寺廟經受艱辛的培訓,最終成為跨越國境和語言弘法的偉大禪師。作者採訪了大量鈴木俊隆的親朋好友,多方視角、內容豐富,可謂下足功夫,活生生地還原了鈴木禪師將生命化作不懈修行的一生。

书籍简介: 《禅宗的智慧与现代生活:从古老的教义到当下的实践》 作者:[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田中太郎] 出版社:[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明镜文化] 装帧形式:精装/平装 (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定价:[此处填写定价] --- 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历史人物或事件的传记,而是一部深入探讨禅宗哲学精髓及其在当代社会中应用价值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著作。它旨在构建一座连接古代东方智慧与现代西方思维的桥梁,揭示禅宗的核心教义如何指导人们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焦虑、追求内心平静与实现真正自我觉察的途径。全书围绕“正念”、“无常”、“空性”等核心概念展开,辅以大量的实例、历史背景分析和哲学思辨,力求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刻的理解框架。 核心章节与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禅宗的源流与思想基石 本部分追溯了禅宗自印度传入中国,并在东亚文化圈中生根发芽的历史脉络。我们首先探讨了达摩西来、慧可立雪等关键事件的象征意义,而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重点分析了禅宗如何区别于其他佛教流派,强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独特路径。 “机锋”与“公案”的解读: 深入分析了著名的公案(如“赵州狗子有无佛性”)如何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打破习以为常的二元对立思维。我们阐述了公案并非谜语,而是指向经验性真理的工具,以及如何通过对公案的反复参究,达成“顿悟”的临界状态。 般若智慧的现代阐释: 探讨《心经》中“空”的观念。这里的“空”并非虚无主义,而是对事物依赖性、相对性的深刻洞察。通过引入现代物理学(如量子纠缠的概念,仅作类比)和后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想,来探讨这种“空性”对个人身份认同和价值判断的冲击与解放作用。 第二部分:从坐禅到生活——正念的体系化构建 本部分将理论引入实践层面,详细阐述了“禅定”(Zazen/Sitting Meditation)的正确姿势、呼吸控制和心念观察技巧。不同于一些侧重放松的冥想指导书,本书强调禅坐作为一种“认识论”工具的严格性。 呼吸与觉知: 细致描绘了如何通过对呼吸的“如实观察”来培养“正念”(Mindfulness)。重点分析了正念如何作用于情绪的生成链条:从刺激(Stimulus)到反应(Reaction)之间插入一个“觉知之隙”(Gap of Awareness)。 动中的禅意: 扩展了禅宗实践的领域,探讨了在日常活动(如行走、吃饭、工作)中维持“觉照”(Vigilance)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日本茶道(Chanoyu)和武术中的“物心一如”概念,展示了如何将禅的宁静融入高度紧张的现代职业环境中。 第三部分:无常的接受与创造性的转变 禅宗对“无常”(Anicca)的强调,是其疗愈力量的核心所在。本章探讨了如何从对变化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并将“无常”视为创造性生命力的源泉。 痛苦的本质与解构: 区分了“苦”(Dukkha,由执着产生的不圆满感)与“痛苦”(Pain,生理或心理的刺激)。分析了人类“抗拒改变”的心理机制,以及这种抗拒如何固化为僵硬的自我概念。 宽恕与放下: 结合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某些观点,探讨“放下”并非遗忘,而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重新分类和重新定性。通过对“不二法门”的理解,实现对自我和他者之间界限的柔性处理。 第四部分:禅宗的伦理与社会责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个体觉知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禅宗的实践并非导向隐居或遁世,而是培养一种更深刻的同理心和行动力。 慈悲与行动: 探讨菩萨道的精神如何体现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真正觉醒的个体,如何以更有效、更少自我中心的方式参与到环境、社会公平等议题中。 慢活(Slow Living)的哲学基础: 分析了过度追求效率和未来规划的文化陷阱。禅宗“当下即永恒”的理念,如何为抵抗“加速文化”提供稳固的哲学支点。这不是倡导懒惰,而是倡导在每一个行动中都投入全部的生命力。 本书的独到之处: 本书的写作风格严谨而不失灵动,避免了常见的说教腔调。作者在大量引用经典文本的同时,融入了对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如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的思辨,使得讨论层次丰富,极具思辨性。它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场严肃、深刻的自我探索旅程。它旨在挑战读者固有的认知框架,提供一种既根植于古老传统,又高度契合现代人精神困境的解决方案。阅读本书,如同获得了一套精密的工具,用以校准我们在纷繁世界中迷失的内在指南针。 --- 读者对象: 哲学爱好者、心理学专业人士、对东方宗教与冥想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所有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寻求深度宁静与自我认知的人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查德威克David Chadwick
查德威克本人德州長大,後來移居加州。於 1966 年開始跟隨鈴木大師學習禪宗,並於 1971 年出家。在鈴木俊隆禪師過世不久後,查德威克開始致力於寫作,以宣揚佛教教義。

譯者簡介

薛亞冬
薛亞冬,曾就讀于上海海事大學與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獲翻譯及語言學碩士學位,現居奧克蘭。13年起接觸佛法,從最初懷疑批判,到逐漸升起堅定的信心,在此過程中現代英文的佛學著作對我幫助極大。因此緣法,逐漸進入到此類作品的翻譯。曾譯有Adyashanti的《解放之路》、《覺醒之光》等。願盡微薄之力幫助同樣在道途上的前行者。

图书目录

前言

  •  在日本 1904-1959
  •  童年 1904-1916
  • 師父與弟子1916-1923
  • 大學教育 1924-1930
  • 大本山寺 1930-1932
  • 當家和尚 1932-1939
  • 戰爭時期 1940-1945
  • 佔領時期 1945-1952
  • 家庭與死亡 1952-1956
  • 出路 1956-1959

 

  • 在美國 1959-1971
  • 新的一頁 1959
  • 叩頭 1960
  • 僧伽 1961-1962
  • 路漫漫 1963-1964
  • 生根 1965-1966
  • 塔薩加拉 1967-1968
  • 城裡 1968-1969
  • 一與多 1969-1970
  • 司機 1971
  • 暮秋 1971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19621
  • EISBN:978626721966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一代禅师铃木俊隆的平凡与不凡”——本身就构成了一个精妙的哲学命题。它触及了所有追求精神成长的人类共同的困惑:如何在一个充满琐碎日常的世界里,活出意义和超越性?我推测,这本书会通过大量的对比和张力来构建叙事。比如,他作为一名僧侣的严格修行,与他作为异乡人适应新文化的适应期之间的拉扯;或者他内心对终极真理的追求,与他必须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募捐和人际关系的世俗责任之间的平衡。成功的传记,往往能揭示出这些看似矛盾的两极是如何在一个伟大的灵魂中和谐共存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这些具体的“平凡”瞬间,来烘托出他那份不动摇的“不凡”本质,最终让读者明白,真正的非凡,恰恰隐藏在对平凡的全然接纳之中。

评分

这本关于禅宗大师铃木俊隆的传记,虽然我没有读过,但从书名和作者的知名度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我常常被那些在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实现非凡成就的人物所吸引。铃木俊隆,作为禅宗在日本和西方传播的关键人物,他的故事想必充满了对“当下”和“正念”的深刻洞察。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描绘他早年生活的点滴,那些塑造了他最终成为一代宗师的内在力量和外在经历。更重要的是,我会关注他如何将古老的禅宗智慧,用一种现代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达给西方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如果写得好,不仅是对一位大师的纪念,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如何通过专注和觉知,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凡价值。我设想,作者会巧妙地穿插一些铃木禅师的公案或开示,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也能体验到片刻的宁静与反思。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评价一部关于精神导师的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它能否启发读者进行自我审视。铃木俊隆对“初学者心”(Beginner's Mind)的强调是著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个概念是如何在他的日常教学和个人生活中得到体现的。是怎样的力量,让他能够始终保持对世界和弟子的好奇心和开放性,不被既有的身份和成就所束缚?我猜测,作者会通过大量的访谈和第一手资料,力图还原那种“在场”感——读者仿佛置身于他的禅堂之中,感受到他那份既温和又极具穿透力的关注。这种评价标准,要求作者必须具备高超的笔力,既要记录历史事实,又要捕捉那种难以言喻的精神氛围。如果这本书仅仅停留在生平事迹的罗列,而没有成功地将读者的心绪引导向对自身内在状态的觉察,那么它就错失了铃木俊隆精神遗产的核心价值。

评分

我最近对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导师的生命历程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跨越文化鸿沟,将深刻的哲学思想融入日常实践中的人。铃木俊隆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代表着一种宁静而坚定的力量。我猜测,这本书会非常细致地展现他从日本传统寺庙背景,到远赴美国,最终建立起三藩市禅修中心(SFZC)的心路历程。这个过程一定充满了适应、坚持与冲突,尤其是在面对西方社会快节奏和物质主义文化的冲击时,他如何坚守禅宗“心即佛”的核心理念。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平衡他作为一名严肃的宗教导师形象,与他作为普通人所具有的幽默感和人性光辉。我相信,一个真正的“平凡与不凡”的结合点,就在于这种坦诚地展现大师的挣扎与智慧交织的时刻。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探险,去追溯一种跨越太平洋的心灵之桥是如何搭建起来的。

评分

光是“歪瓜”这个带着一丝诙谐和反传统的标题,就让我对这本书的叙事风格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作者或许不会采取那种严肃刻板的、神圣化的笔调来描绘铃木俊隆。我更期待看到一种更贴近生活、更具人情味的叙述。也许,我们会读到他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小插曲,那些不符合传统“大师”形象的瞬间,正是这些“歪瓜”之处,才使他显得如此真实和触手可及。这种写作手法,往往能让读者更容易放下距离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能够被称之为“一代禅师”的人,其魅力绝不仅仅在于他传授的教义有多高深,更在于他如何活出了这些教义,即使在那些不完美、不符合预期的小细节中。这本书,我期望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伟大人物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完美塑形,而是一个充满摩擦和自我修正的动态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