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不放養:離家出走、不想上學也可以?用準大人的視角一起生活,讀懂他們不說、不問、不談的心裡話 (電子書)

放手,不放養:離家出走、不想上學也可以?用準大人的視角一起生活,讀懂他們不說、不問、不談的心裡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恆嘉
图书标签:
  • 親子關係
  • 青少年心理
  • 家庭教育
  • 離家出走
  • 不想上學
  • 溝通技巧
  • 自我探索
  • 成長
  • 心理健康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面對家中兒女,教也不是、不教也不是的焦慮滿滿,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思維探索導師 許恆嘉,
  以過去和青少年對話的豐富經歷,從準大人視角出發,
  帶你創造「自由不自虐」的親子對話空間。

  ‧大女兒覺得讀書沒意義,他讓孩子放膽休學去蘭嶼打工;
  ‧大兒子離家出走失聯三天,他竟能心平氣和地領人回來;
  ‧還有辦法讓小兒子短時間成績猛進,同時保有對學習的熱情?

  如何當一個孩子信任的大人,在需要的時候提供陪伴和幫助,成為支持孩子的後盾,是為人父母的一大難題。

  參與高中、大學學生輔導及教學工作近30年的許恆嘉,在擔任書院導師期間,他以「不給予正確答案,但引導對方自己探索」的方式陪伴年輕學子們得到屬於自己的領悟,也因此被學生喻為「大家的樹洞式保險箱」,紛紛對他傾訴藏在內心深處,那些對親朋好友也不說、不談、不問的煩惱。

  一路陪伴學生及孩子的經歷,他不僅看到許多不同樣貌的孩子,因為家庭、學校教育、社會競爭主義下的期待,失去成為獨立、有力量的大人的機會;也在這個過程中,累積許多關於教育和教養方面的感動故事與體會。

  ▍放手,是讓子女在安全的原則下自由嘗試
  放手是一個漸進、不斷發生的過程,可以透過評估孩子的生活能力、責任承擔、自由度與信任度,決定放手的範圍。

  ▍和準大人停留在同一個狀態對話
  將子女視為「準大人」,在對話中觀察他們的「VSAI狀態」處在「願景」「策略」「方法」「執行」中的哪一個階段。

  ▍避免「非黑即白」的二元方式溝通
  用兼顧善意與堅持的原則、溫柔而堅定的態度,使對話過程脫離「對」與「錯」的論斷,讓關係走出鬼打牆的魔咒。

  作者藉由本書,分享並記錄三個子女的教養過程和學生的成長故事,希望從這些珍貴的經歷與探索過程,讓我們理解「放手」的真義,也期待給每個父母親做為培育子女的參考,協助父母找到那條難以拿捏的界線。

  相信閱讀本書後,你也能做到「放手,不放養」。
  教養的路上,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柳子駿|基督教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謝智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
  鄭錫懋|《英語自學王》系列作者  

  專文導讀──
  李貽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好評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李孟珍|南投縣議會秘書長
  李展鵬|港澳文化評論人
  林玉鳳|澳門大學傳播系教授/前澳門立法會議員
  林茂安|蘭恩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胡夢鯨|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特聘教授
  馬度芸|諮商心理師
  陸子鈞|《科學人雜誌》內容長
  劉潤東|澳門特區政府 人才發展委員會 委員
  鄭智明|澳門體驗教育學會創會理事長
  薛曉華|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副教授、台灣另類暨實驗教育學會前理事長
  蘇桂龍|澳門註冊心理治療師

  「VSAI真的可以說是集『教育』『心理』『領導力』及『溝通』之大成的鉅作。這本書,絕對不只是寫來給我們看、嘴巴上說說而已,而是希望閱讀的我們,能夠願意一起栽種生命、再培養更好的下一代。」──柳子駿,基督教台北復興堂主任牧師

  「我無法想像,如果是我的孩子離家出走,徹夜未歸,最後被在別的縣市警察局通知領回小孩的時候,我到底該跟孩子說些什麼。如果你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沒關係,我們可以看看過來人恆嘉老師怎麼做。」─彭冠綸,「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恆嘉老師不僅看到事情的表面或結果,更看見孩子在思考世界、他人與自己中許多的掙扎、矛盾與波動;他不只是給答案、教方法,更多是透過引導,藉由深度的同理,彼此更多的釐清與溝通,讓他們找到更多的可能或有價值的方向,繼續往前行。」──謝智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教授

  「恆嘉哥研發的這套VSAI分析是一套好工具,可以幫助我更適切地了解學生現在的狀態,以及過去累積而成的慣用思維模式。有了這套分析工具,因材施教的理想馬上變得科學可行。」──鄭錫懋,《英語自學王》系列作者

  「相信你在拿起這本書時,一定很渴望學習如何『教養子女』,但我想先給你一劑預防針,它其實是在『教養父母』!雖然談教養子女,更希望的是我們可以有更多快樂而完整的父母。當有一天孩子大了,飛離家了,我們仍然能完完整整的,安度喜樂人生。」──李貽峻,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探索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与家庭沟通新模式》 图书简介: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亲子关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如同初生的幼苗,渴望挣脱束缚,探索广阔的世界,却又时常在独立与依赖之间摇摆不定。家长们,一方面希望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另一方面又深恐孩子迷失方向。这本深刻探讨当代青少年心理、行为模式与家庭沟通策略的专著,旨在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让成年人能真正“看见”并“听见”孩子未曾言说的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困惑。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育儿手册,它更像是一份深入的田野调查报告,结合了发展心理学的前沿理论、长期家庭教育实践经验,以及对无数鲜活案例的细致剖析。我们聚焦于那些看似“叛逆”或“消极”行为背后的真实驱动力,试图揭示青少年在自我认同构建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挣扎。 第一部分:时代的侧影——理解“Z世代”的心理图景 现代青少年成长于一个信息爆炸、评价体系多元的复杂环境中。本部分将细致描绘当前青少年群体的核心特征,他们是如何看待学习、友谊、未来规划以及个人价值的。 信息茧房与现实焦虑: 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智形成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他们能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无休止的比较与“完美人设”的压力,如何催生出普遍的“表演型焦虑”。我们将分析,当“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常态时,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使其不必依附于外部标签而存在。 自主权的渴望与“延迟满足”的困境: 青春期个体最核心的任务是建立独立自主性。本书详述了这种自主权在学习选择、时间管理乃至兴趣培养上体现出的强烈需求。同时,我们也深入分析了在即时满足文化下,青少年在规划长期目标、培养责任感方面所遇到的认知障碍。 情绪的“海啸”与表达的失能: 青少年的情绪波动往往剧烈而难以捉摸。我们不会简单地将之归咎于荷尔蒙,而是从认知负荷、压力阈值和情绪调节能力的角度进行剖析。重点讨论青少年在面对挫折、失望或人际冲突时,为何倾向于“关闭对话通道”,以及这背后隐藏的恐惧和无助感。 第二部分:沉默的语言——解读行为背后的信号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不交流”、“不说实话”。本书认为,孩子并非不想说,而是不知道如何以成年人期待的方式表达,或者认为表达了也不会被真正接纳。本部分致力于破译这些“非语言信息”。 “逃离”的深层动因: 对于那些表现出对学校或家庭环境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出现短暂抽离状态的孩子,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我们探讨了环境的过度结构化、人际关系的紧张、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如何共同作用,促使个体产生“暂停”或“逃离”的冲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厌学”,而是对现有生存模式发出的深刻质疑。 界限的试探与责任的模糊地带: 青少年通过挑战既有规则来测试家庭的弹性与爱的边界。本书探讨了家长在面对规则挑战时,如何区分哪些是“成长期必需的试探”,哪些是“需要严肃介入的危险信号”。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情景模拟,教导家长如何在坚持原则的同时,给予孩子试错的空间,从而让他们在安全范围内学习承担后果。 数字世界的隐秘生活: 深入剖析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中构建的平行身份与社交生态。这些看似隐秘的角落,往往是他们进行社会实验、寻求归属感和表达真实自我的关键场域。家长如何避免侵入式的监控,转而采取“合作式探寻”的策略,建立基于信任的数字边界,是本章的重点。 第三部分:重塑连接——构建赋能型亲子关系 有效的沟通,不是单方面的说教,而是双向的、有同理心的互动。本书强调,只有当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被尊重,他们才会愿意敞开心扉。 “看见”优于“解决”的沟通艺术: 我们详细阐述了“确认性倾听”的技巧,即如何在不评判、不打断的情况下,完整地接收孩子传递的情绪信息。书中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对话脚本,教导家长如何使用“我感觉……”的句式来表达关切,而非指责,从而有效降低孩子的防御机制。 从控制到授权的权力转移: 本书提出了“赋能式育儿”的概念,即家长需有意识地将决策权和执行权逐步转移给孩子。这需要家长克服对“不完美结果”的恐惧。我们将探讨如何设计“试行期合同”或“阶段性目标”,让孩子在有框架的安全网内,学习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共情式应对冲突的实践路径: 冲突是关系深化的契机。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冲突解决模型,强调在情绪高峰期,首先要进行“降温处理”,而后才进入问题的梳理与解决方案的共同构建。这要求家长学会暂时放下自己的“成人视角”,站在孩子的复杂情境中去体验问题。 重新定义“成功”的家庭叙事: 最终,本书呼吁家长们共同构建一种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家庭文化。这种文化不再将成绩或特定成就作为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而是鼓励他们发展内在的驱动力、批判性思维和对他人的关怀。通过改变家庭的“成功叙事”,我们才能真正帮助青少年,建立起一个既能适应社会,又能忠于自我的完整人格。 结语: 培养一个独立、有担当的个体,是一场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旅程。这本书,是邀请所有深爱孩子的成年人,放下预设的剧本,以更开放、更谦卑的心态,走进青少年的内心宇宙,共同绘制出一条通往成熟的、充满尊重的生命轨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恆嘉


  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思維探索導師。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播電視組學士、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博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博雅書院,曾任教於澳門大學曹光彪書院。專長為博雅教育、性別與學習、人格動力學、成人與繼續教育。亦曾擔任攝影記者,後陸續擔任中山女中、松山高中社團指導老師。

  在擔任書院導師期間,他以「不給予正確答案,但引導對方自己探索」的方式陪伴年輕學子們得到屬於自己的領悟,也因此被學生喻為「大家的樹洞式保險箱」,紛紛對他傾訴藏在內心深處,那些對親朋好友也不說、不談、不問的煩惱。

  參與高中、大學學生輔導及教學工作近30年,一路陪伴學生及孩子的經歷,他不僅看到許多不同樣貌的孩子,因為家庭、學校教育、社會競爭主義下的期待,失去成為獨立、有力量的大人的機會;也在這個過程中,累積許多關於教育和教養方面的感動故事與體會。

  他藉由本書分享並記錄下這些珍貴的經歷與探索過程,也讓我們理解「放手」的真義。

  .Email:fractalthinkingtw@gmail.com
  .FB:「Chris HJ Xu 」www.facebook.com/whitemaple?mibextid=LQQJ4d
  .IG:「herngjiaxu」 instagram.com/herngjiaxu?igshid=MzMyNGUyNmU2YQ==
 

图书目录

推 薦 序 從前風聞,如今親見/柳子駿
推 薦 序 教養是陪伴,看見二十年前的自己/彭冠綸
推 薦 序 讓孩子找到自己/謝智謀
推 薦 序 每片雪花,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鄭錫懋
導     讀   教養,是一趟生命的旅程/李貽峻
前     言   超前部署的教養心法

第01章 獨立的樣子
「獨立」是在善意的前提下,自已能想得清楚、
說得明白、靈活應對、動手做到。

第02章 漸進式的放手原則
從局部到大範圍的放手原則,包含「生活能力」
「承擔責任」「自由度」和「信任度」四個條件。

第03章 從二元思考到多元思考
多元思維的典型樣子就是「溫柔而堅定」的態度。
溫柔,是出於善意;堅定,是因為仍要做出結果,讓成長發展繼續。

第04章 肯定願景,創造內在動力
無條件肯定、不以自身價值去判斷子女在乎的事物,
給予他們足夠的支持向渴望的「目標」前進。

第05章 接納落差,轉為發展策略
當子女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時,聆聽、接納他們的情緒,
引導他們接受自己的現況,一起討論如何縮小與目標的差距。

第06章 多元知識,找到應對方法
有知識才能講道理找方法。從知識中找到合用的方法,
和子女討論邏輯、講道理,透過這些「工具」,
讓策略變得具體、能夠執行。

第07章 落實執行,讓期待的結果發生
支持子女「投入行動」,全力以赴。
為他們鼓勵、吶喊、加油,堅持到有結果。
從「去做」開始,練習到「能做到」,最後變成「一直能做到」。

第08章 長大,是從破碎變完整
子女的成長發展,是正在「雪花碎形」裡一步步填答的過程。

第09章 要過怎樣的人生,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家長給子女施加的力量,無論正向負向都會流進子女的心理
在VSAI結構中,流動、思考、分配、轉換。

第10章 成為有力量的獨立人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專注於和他們的VSAI狀態同步,
用不同的方式和他們互動。

第11章 完整的親子相處
家長要把子女當成完整的人,好好聽他們講自己的故事。
擁抱,可以超越語言去表達家長與子女彼此的包容。

致     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66403
  • EISBN:97862672664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教養是陪伴,看見二十年前的自己/彭冠綸


  和恆嘉老師認識,有超過二十年的時間了,當年我只是個剛升上高一的高中生,因緣際會之下加入了攝影社,認識了當時的社團老師許恆嘉。

  在攝影社的日子,與其說是和老師學攝影,更多的是學習怎麼看待人生。當年高一的我,覺得自己好像長大了,想要自己做決定,卻又無法自己承擔責任。

  有好多事情似懂非懂,想找人問,卻不知道可以問誰。父母嗎?我不知道怎麼開口跟他們說。老師嗎?告訴他們我的煩惱,會影響到他們怎麼看我,會影響我的學業成績嗎?同學嗎?同學會說出去嗎?他們會不會覺得我是異類?

  在青少年時期,整個腦袋在打架,常常會不自主的哭泣,卻也說不出來由。生命彷彿需要一個出口,只是找不到出口在哪裡。

  認識恆嘉老師之後,剛開始只是覺得這個老師很不一樣。他沒有給我們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反而更像是個大哥哥陪伴在我們身邊。

  後來除了攝影的事情,和老師談更多的是關於成長、關於生活、關於未來。

  敢勇敢開口的原因,是因為我發現恆嘉老師不會直接先入為主,直接用他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我該怎麼做。他會先聽我說,然後從和我談話中的蛛絲馬跡,慢慢分析給我聽。當時我不敢向大人求助,是因為心裡大概也猜到大人給的答案,而這個答案往往是我們不想要的,所以選擇不說、不問、不談,就這樣放在心裡。

  每一次和恆嘉老師對話,我都覺得打破了我腦袋的框架,用了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觀點去看事情。我記得當時老師已經開始著手研究「碎形思考」和「DISC」。社團時間之外,老師也會和我們一起吃飯聊天,用這些工具幫我們做一下人格測驗。這對於當時是高中生的我來說,真的是眼界大開。

  高中畢業後和老師斷了聯繫,沒想到他又讀了博士班,接著到澳門去教書。我們重新聯繫上是因為「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這個粉專,讓他又重新找到我。

  因著文字,因著網路,我們二十年後再相遇,他告訴我他正在寫一本書,正是關於他這二十多年來陪伴自己的孩子和學生的經驗。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當中,讓我看見一個人怎麼樣把生活跟研究結合在一起。

  高中時就常常聽老師談自己的三個孩子和師母的故事,聽著老師的教養方式,覺得怎麼跟我們家完全不一樣。聽著老師怎麼樣讚美師母,欣賞自己的另一半,這也是在我的原生家庭中不曾看到的。當時覺得好羨慕好憧憬,恆嘉老師讓我看見人生不一樣的可能。不然,以一個高中生來說,身邊的參考對象真的太少了。就像是柏拉圖的洞穴理論一樣,我在洞穴裡面,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當年高中的我,現在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當年老師口中的三個稚子,現在也都已經長大。讀著恆嘉老師的著作,像是幫我拼湊了這二十年來錯過的時光。

  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為了孩子的成長,我開始閱讀教養的書籍。大部分的書籍都是作者就孩子當下的階段,去描述這個階段的教養經驗。大部分的書聚焦在國中高中,大學階段好像就不在父母的教養範圍。這本書中老師交錯著回顧從孩子還是孩提時期,到現在已經在讀研究所甚至進入職場,這二十幾年來的教養歷程。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還有許多輔導大學生的經驗。讀著這本書,才發現老師的三個孩子非常不一樣,不是走在平均值,而是走在極端值,想必這樣的教養非常不容易。我無法想像,如果我的孩子是個學霸資優生,她告訴我找不到讀書的意義和目的,想要休學,我該怎麼回應她。我無法想像,如果是我的孩子離家出走,徹夜未歸,最後被在別的縣市的警察局通知領回的時候,我到底該跟孩子說些什麼。如果你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沒關係,我們可以看看過來人恆嘉老師怎麼做。

  或許你覺得這是家庭教養風格不同,無法一體適用每個家庭、每個孩子。但在這本書當中我看見的不僅是個案的處遇,而是引用相當多的研究,和許多的教養書籍,有相當紮實的理論基礎。一邊閱讀著恆嘉老師的故事,一邊看著老師將心目中的理論架構一步步建構起來。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要處理的不是眼前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而是先讓孩子找到自己的願景(vision),自我察覺後發現自我能力和願景之間的落差,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strategy)去減少差距,當中有哪些方法(approach)可以解決,最後採取實際的行動(implementation)。

  VSAI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一個漏斗形成一個螺旋。父母應該用VSAI的思維陪伴子女,肯定V,接納S,論理A,堅持I(我知道你現在可能看不懂,但讀完這本書你就會懂了)。

  整本書讀來非常過癮,故事穿插著理論,理論交織著故事,不經令人一下眉頭深鎖,一下又莞爾一笑。整本書首尾呼應,整個系統綱舉目張,重點是裡面充滿了愛和溫暖。回想起自己的成長過程,也對照現在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在閱讀當中和自己對話,修補自己的過去,調整未來和孩子的相處策略。

  感謝恆嘉老師願意分享並且記錄下這二十幾年來的教養經歷,讓正在教養路上的我們,可以按圖索驥,看清楚孩子處在VSAI的哪個狀態,父母可以怎麼應對。我期許自己也可以和恆嘉老師一樣,當一個孩子信任的大人,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可以提供陪伴和幫助,成為支持孩子成長的後盾。

  這本書也推薦給你,教養的路上,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本文作者為「館長小編的圖書館日常」版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准大人”这个词汇来看,这本书显然定位在青少年从青春期向成年过渡的那个关键期,那段时期他们既渴望被当作独立个体对待,又在潜意识里依赖父母的保护网。这种撕裂感是极度消耗精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探讨一下,如何在这个过渡期,设计出一种“阶段性撤离”的策略。比如,在金钱管理上,如何从完全控制过渡到“有条件的信任”;在学业选择上,如何从“建议”过渡到“共同决策”的过程中,父母如何自我调适那种“失控”的感觉。很多时候,父母的“放手”之所以困难,不是因为不信任孩子,而是因为放手意味着父母必须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从“管理者”退回到“顾问”的位置,而这个角色的转变是痛苦的。如果这本书能为家长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说明在不同年龄段(比如15岁、17岁、19岁),“放手”的界限应该在哪里,以及如何处理孩子主动“退回”寻求庇护时的应对方式,那将是对那些在“放手边缘徘徊”的家长最有力的支持。它需要的是实操性,而不是空洞的哲学探讨。

评分

这书名光是看着就觉得充满了戏剧性和探索欲。《放手,不放養》——这个标题本身就像是抛出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尤其后面那个“離家出走、不想上學也可以?”的副标题,简直是直击了无数家长和“准大人”的痛点。我常常在想,现在的年轻一代,他们面对的压力和我们当年完全不一样,那种想要挣脱束缚又找不到出口的迷茫感,才是最让人心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解码器”,而不是空泛的说教。我期待作者能像一个资深的心理观察家一样,将那些藏在叛逆行为背后的脆弱和渴望,用一种近乎纪实的方式展现出来。比如,一个孩子选择离家出走,真的是因为“讨厌父母”那么简单吗?也许只是因为他觉得,在家里,他的任何一种不符合主流期待的“想法”都是需要被修正的错误。这本书要是能探讨一下,如何在一个家庭内部,建立起一种“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对话机制,那才叫真正有价值。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关于“准大人”的视角,具体指的是什么?是让他们提前承担不属于他们的责任,还是仅仅是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同时又设置好安全的边界?这种平衡的艺术,才是教育中最难掌握的火候。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如何既能保护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又不至于让他们在试错的过程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这本书的深度,我想应该体现在它能提供多少“共情”的瞬间,而不是多少“解决方案”。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路径:从外在的“行动”(放手/放养、离家出走)引导到内在的“理解”(读懂他们不说的、不问的、不谈的心里话)。我个人对后者更感兴趣,因为那些未被言说的部分,才是最能暴露真实自我的部分。在我们的文化中,表达脆弱常常被视为软弱,尤其对于那些被期望成为“男子汉”或“家庭支柱”的孩子来说,他们学会了将所有负面情绪密封起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把“情感的钥匙”,来打开这些密封的容器。比如,当一个孩子长时间沉默不语时,我们习惯性地以为他是“在想事情”或者“很累了”,但实际上,他可能正在经历一场内部的巨大风暴。这本书有没有提到如何识别那些微妙的非语言信号?比如,眼神的游移、肢体的僵硬,或者对某些特定话题的突然回避。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建立一套更细腻、更具同理心的“阅读规则”,让我们能更准确地捕捉到他们“成年人”身份下的那种“孩子气”的恐惧和不安全感,那就太棒了。这需要一种超越代沟的、近乎平等的交流姿态,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倡导这种视角的转变的。

评分

坦白说,我看到“不想上学也可以”这几个字时,内心是狠狠地震了一下。这绝对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提法,但同时也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当下教育体制对部分孩子可能造成的“挤压效应”。我关注的重点不是如何鼓励逃学,而是为什么会出现“不想上学”的念头?这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学习动机丧失、社交挫败,甚至是轻微的抑郁信号。如果这本书能从一个过来人或者一个非常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学家的角度,去探讨“非主流教育路径”的可能性,并分析在选择这些路径时,家长需要承担的额外责任,那将是非常有建设性的。我希望它能破除“读书就是唯一出路”的迷思,转而强调“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环境”。很多时候,父母的焦虑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会转化为控制欲,最终扼杀了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我更想知道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处理“责任感”的培养的。放手给自由是前提,但如何确保这种自由不会变成放纵?如果书里能举出一些案例,展示那些“未被传统轨道接纳”的孩子,是如何通过自我驱动,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那将是对无数迷茫家长的一剂强心针。

评分

读完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电荷的房间里,一边是青春期的孩子在猛烈地推搡着界限,另一边是父母小心翼翼地试图维持平衡的努力。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的“矛盾性”——“放手”与“不放养”的张力。这让我联想到我邻居家那个上了高中的孩子,他宁愿花上几个小时在冷清的自习室里对着复杂的电路图发呆,也不愿意回家面对父母关于他“未来专业方向”的例行询问。这种“回避”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抗议。我期待这本书能剖析这种无声语言的力量。很多时候,孩子不说、不问、不谈,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想法,而是因为他们预判了谈话的“结局”——要么是被打断,要么是被过度解读,最后变成一场单方面的说教。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倾听”技巧,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公式化的回应,而是真正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看见”的瞬间,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指导家长,更是在重塑家庭的沟通架构。我更关注的是,如何让“准大人”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道德罗盘,而不是把自由等同于“为所欲为”。这种内在的秩序感,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