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電子書)

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斯塔夫.勒龐
图书标签:
  • 群眾心理
  • 社會心理學
  • 行為經濟學
  • 從眾效應
  • 社會影響
  • 大眾傳播
  • 行為科學
  • 思考模式
  • 人性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文化評論人詹偉雄專文導讀 ★

「在這個眾聲喧嚷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辨識出群眾的缺失,
重拾理性與思辯能力,進一步釐清事實與真相?」

長銷百年不墜,當代讀來更具意義的群體心理學經典名著 
全球近二十種語言版本,累計銷售上千萬冊
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譽之為「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
美國心理學泰斗奧爾波特、社會學大師墨頓 齊聲讚賞

為什麼一到百貨公司週年慶,人們就像失心瘋一般地大肆搶購?
當某個公眾人物爆發醜聞時,為什麼人們都毫不遲疑地相信記者?
看到鼎泰豐的人潮,即便沒吃過也認定它們的小籠包最好吃?
當7-11推出集點活動時,就算你不愛Hello Kitty也會跟著蒐集?
我的理性哪裡去了……為什麼當人成為群眾的一分子,就會變成受人擺布的玩偶?

我們都以為人類是理性的動物,然而諸如上述這些看似不理性的行為卻是天天在發生。
究竟是為什麼呢? 

長久以來,無數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試圖為之提出理論上的解釋。有些學者相信,因為人類的群居天性,總要與他人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並且脫離不了群體生活;因此他們開始研究起人們在團體中的心理狀態,想要從中找出「群眾心理」與某些非理性行為之間的關聯,因而在之後逐漸形成了「群體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而本書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正是這個領域的先驅,本書遂也成為研究群眾心理的經典著作。

▍跨越時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心理學經典

本書寫成於一個民眾的集體意識初萌芽的年代。作者勒龐生長的背景是動盪不安的法國大革命之後,因此他對於群眾心理以及群體力量的觀察格外精闢入裡。

勒龐在本書中對「群體」所做的精細剖析,讓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著名社會心理學泰斗奧爾波特等大師們都愛不釋手,後世更有不少心理學研究是立基於本書之上,可說是一部跨越時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一部心理學經典。

勒龐對於群體的看法是:「一個群體的運作具備其獨有的特徵,不同於個體單獨的行為模式。群體在組織化的過程中,每個成員的觀念和想法會漸趨一致,他們自覺的個性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體的群眾心理。」

當獨立個體受到刺激時,大腦會告訴他不要衝動,但是成為群體一員後,他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因此透過匿名、傳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人們就會喪失理性和責任感,表現出一些平常被視為不理性的特質,像是瘋狂、衝動、偏執、盲目、狂熱、易被鼓動等等。這種現象使得我們在無意間變成了群氓之族,身處在一個群氓時代裡。

▍群體的五大特徵

勒龐在書中扼要地舉出了群體的五大特徵,分別為──

▪ 群體是衝動的奴隸
「群體是衝動的奴隸。與群體成員一樣,獨立個體同樣會受到這種刺激影響,但是他的大腦會告訴他不要衝動,這是不明智的,因此他會控制自己而不受衝動影響。從心理學角度解釋這種現象,即是獨立個體具備控制本能的能力,而群體缺乏這種能力。」

▪ 群體永遠徘徊在無意識邊緣
「(群體)的一個普遍特徵是極易受人暗示……通常,群體總是在期待中關注某事,因此很容易被暗示……最初的暗示經過相互傳染後進入群體所有成員的大腦,接著群體態度趨於一致,並很快成為既定事實。」

▪ 群體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群體情感不論好壞都會呈現出雙重性──極端簡單與誇張。這一點和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群體成員作為個體出現時,與原始人類是相似的。他們無法對事物做出細緻的區分,只從事情的整體上觀察,而忽視中間的發展過程。任何情感態度的表露,通過暗示和相互傳染迅速散播開來,從而強化群體誇張的情感,這樣明確得到群體認可的物件就會變得異常強大。」

▪ 群體是偏執和專橫的代名詞
「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情感。他們對待各種意見、思想和信念,要不是全盤接受,就是一概否決;要不是視其為絕對真理,就是視其為絕對謬誤。通過暗示加以誘導而不是通過推理得出的信念通常亦是如此。我們意識到,這種褊狹常常與宗教信仰有關,並絕對控制著人們的思想。」

▪ 群體是矛盾共同體
「群體有時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有時也表現出無私奉獻、勇於犧牲以及公正無私這樣十分高尚的舉動,而且比獨立個體表現得更崇高。以名譽、光榮和愛國主義為號召,最有可能打動群體,並常常使他們不顧生命、慷慨赴義。……群體為了自己了解甚少的信仰、思想和隻字片語,便敢於直面死亡,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

▍群體的力量,不能忽視

相較於過去的任何一個時點,現在的我們都是處在一個群體更有力量的時代。只要打開電腦、連上網路,我們就能接觸到全世界;不妨看看Facebook、Twitter這些社群網站的影響力吧!相較於傳統的大眾媒體,人們透過網路媒介,可以讓許多謠言、潮流或者廣告流竄的速度更快、更廣,群體更容易被組織起來,其力量也愈來愈不容忽視。

在這樣的時代裡,某些特定的觀念和想法藉由群眾心理的影響力,幾乎是防不勝防地置入我們的腦袋,也讓我們在無形中不再主宰自己的思維。想要奪回你對自己的主控權嗎? 要如何避免自己成為受他人擺布的傀儡呢?關於群眾心理作用的一切真相,你不能不知道。

透過本書,可以讓你看清楚這個社會,也重新掌握自己的思維;不要讓有心人誤用群體的力量,對社會造成壞的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們一定能夠將群體力量導向更好的用途。

▍各界重量級好評讚譽

勒龐的《烏合之眾》是一本當之無愧的名著,它極為精緻地描述了集體心態。
──心理學大師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學領域已經出版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
──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 奧爾波特(Gordon Allport)

勒龐的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
──美國社會學大師 墨頓(Robert Merton)

勒龐具有不斷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的能力,他所關注的問題毫無疑問會成為所有社會心理學家和善於思考社會的人共同關注的問題。
──前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霍爾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群體心理學的奧秘:洞察非理性行為的底層邏輯 這本書,帶你深入探討人類社會中最引人入勝、也最難以捉摸的現象之一:群體的思維與行為模式。 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表現出理性、審慎的特質,然而,一旦置身於人群之中,彷彿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操控著個體的意志。從歷史上的群眾騷亂到當代網路輿論的風暴,從狂熱的追隨到集體性的恐懼,這種「群體性」的非理性力量,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決策、信仰乃至社會的走向。本書旨在系統性地剖析驅動這些集體行為的心理學機制,揭示隱藏在看似混亂的群眾運動背後的深層規律。 第一部分:個體消融與群體的新生 群體心理學的基石在於理解「個體性」在群體環境下的變異。當個體融入一個龐大的群體時,會發生什麼根本性的變化? 1. 匿名性與責任感的稀釋: 探討在群體中,個體因獲得匿名性而產生的心理解放。當個人面具被遮蔽,對自身行為後果的擔憂急劇下降,這使得平時受到嚴格約束的衝動和潛意識慾望得以釋放。我們將分析這種「去個性化」如何降低道德門檻,鼓勵那些單獨行動時絕不會採取的極端行為。 2. 感染力與暗示的心理學: 群體如同一個巨大的共振腔。本書詳細闡述了情緒和信念是如何在人群中以驚人的速度傳播。我們將深入研究「暗示性」在群體動力學中的核心作用。群體中的領袖或少數幾個強烈的聲音,能夠像催眠一樣,輕易地將特定的觀念植入個體潛意識,使之深信不疑,並付諸實踐。 3. 智力水平的趨同與下降: 群體行為往往表現出與其組成個體智力水平不符的「平均化」現象。這並非指群體成員智力變低,而是指在集體壓力下,批判性思維被削弱。我們將分析,為了維持群體的和諧與一致性,複雜的、需要獨立思考的觀點會被簡化、固化,最終導致集體決策的粗糙化與盲目性。 第二部分:群體情緒的煉金術 群體不僅僅是行為的集合,更是一種強大的情緒製造器。本書將解析群體情緒的產生、放大及轉化過程。 1. 共同情感的催化效應: 探討同質性群體中,共同的喜悅、憤怒或恐懼是如何相互加劇的。每一次情緒的表達都會刺激其他成員,形成一個正向回饋迴路,將原本微弱的情緒推向極端,導致「情緒爆炸」。我們將考察這些情緒在缺乏理性調節機制下,如何快速演變成集體性的狂熱或歇斯底里。 2. 領袖的心理錨定作用: 群體極度依賴權威和方向感。本書會描繪群體領袖的心理特徵及其對追隨者的影響力來源。領袖不僅提供方向,更重要的是,他們是群體自我認同的投射對象。追隨者通過與領袖的連結,獲得身份感和力量感,進而對領袖的指令產生近乎本能的服從。 3. 幻想與現實的剝離: 在強烈的情緒氛圍下,群體很容易建立起一套與客觀現實相脫離的共同幻想。這種幻想往往簡潔、有力,能夠滿足群體對解釋世界或達成目標的迫切需求。我們將分析這種集體性的「認知失調」是如何被用來合理化極端行為的。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與群體動態的交互作用 群體心理並非孤立存在,它與社會結構、歷史背景及文化環境息息相關。 1. 傳統群體與現代群體的區別: 追溯不同時代群體心理的演變。分析工業化和城市化如何瓦解了傳統的、基於血緣和地緣的穩定群體,催生出更鬆散、更易受瞬間事件影響的現代群體。這種結構的轉變,對現代社會的政治參與和消費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 2. 偏見的形成與固化: 群體傾向於將自己視為「內群體」(In-group),而將外部群體視為「他群體」(Out-group)。本書詳細剖析了這種內外群體的劃分如何迅速催生出偏見、歧視乃至敵意。我們將探討,為了維護內群體的凝聚力,個體是如何無意識地接受並傳播對他群體的刻板印象。 3. 意識形態與符號的建構: 意識形態是群體信念的最高組織形式。本書將探討意識形態如何將複雜的社會問題簡化為一套易於理解和傳播的敘事。透過分析特定的符號、口號和儀式,我們將理解這些元素是如何成為凝聚群體、劃定邊界、並驅動集體行動的強大工具。 結語:重拾個體清醒的視角 了解群體心理學的最終目的,並非是為了批判群眾的「愚昧」,而是為了裝備讀者一面清晰的鏡子。當我們意識到自己隨時可能被捲入集體性的非理性洪流時,便有機會在關鍵時刻保持警覺。本書鼓勵讀者學會在群體壓力下,重新激活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在從眾的誘惑面前,堅守個人的判斷力,從而成為一個既能融入社會,又不失自我主體的現代公民。這是一場關於如何看穿迷霧、理解人性的深刻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出生於一八四一年,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以對群體心理特徵的研究而聞名於世,被後人譽為「群體社會的馬基維利」。
勒龐早年在巴黎學醫,並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遊歷歐洲、北非和亞洲,寫了數本有關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著作。一八七○年起在巴黎行醫;一八八四年開始研究群眾心理學,闡發了強調民族特點與種族優越性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勒龐尤以對群體心理特徵的研究而著稱;他認為「民族的精神」或「種族的靈魂」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基礎,一個民族、種族或一種文明都具有民族的精神,即共同的感情、利益和思維方式。
本書出版於一八九五年,為勒龐最有名的著作之一。他的思想對於後世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影響較深,同時也成為現代意識形態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譯者簡介

周婷


图书目录

導讀 風、血與詩——感受群眾,才能理解群眾,試讀《烏合之眾》(詹偉雄)

序 論勒龐《烏合之眾》的得與失(美國社會學大師 羅伯特.墨頓)

《烏合之眾》的功能/佛洛伊德眼中的《烏合之眾》/未竟的肖像畫(未竟的世紀末眾生相)/曠日持久的爭論戰/布朗熱浪潮/歷史在勒龐眼中永遠是矛盾的/勒龐不是先知

前言
導論 群體時代


第1章 群體一般特徵:受人擺布的玩偶
群氓之族/受人擺布的玩偶

第2章 群體態度與群體道德:感情的傀儡
群體衝動、善變且暴躁:群體是衝動的奴隸
群體的被暗示性與輕信:群體永遠徘徊在無意識邊緣
群體態度的誇張與單純:群體只會被極端感情所打動
群體的褊狹、專橫與保守:群體是偏執和專橫的代名詞
群體道德:群體是矛盾共同體--為什麼今天殺人放火、無惡不作,明天卻可以犧牲和不計名利地獻身

第3章 群體的觀念、推理能力和想像力
群體觀念:群體是固有觀念的奴隸
群體的推理能力:沒有辨別是非能力的弱智
群體想像力:天才的想像力成為了他們受制於人的弱點

第4章 群體信仰的宗教形式:宗教形式的忠實追隨者
偏執與狂熱是群體信仰的孿生兄弟
盲目是群體的稟性

第5章 影響群體意見與信念的間接因素
種族:使群體走出野蠻狀態的有利支撐
傳統:控制我們內心最深處自我的無形主人
時間:真正的創造者和偉大的毀滅者
政治和社會制度:虛假、短暫的外衣
教育:使民族走向衰落的劊子手

第6章 影響群體意見與信念的直接因素
形象、話語和措辭:無堅不摧的利器
幻想:人類藝術與文明的真正締造者
經驗:群體擺脫幻想控制的利器
理性:對文明發展不起作用的「垃圾」

第7章 群體領袖及其說服手段
群體領袖:貪圖個人利益的巧言者
領袖的說服手段--斷言、重複和傳染:說服群體的最好修辭手法
聲望:麻痺群體判斷力的「殺手鐧」

第8章 群體信念與意見的變化範圍:推遲文明滅亡的因素
堅定不移的信念:文明不可或缺的支柱
易變的群體意見:受機遇擺布的玩偶

第9章 群體分類
異質群體
同質群體:共同信仰的結合體

第10章 犯罪群體:受無意識支配的劊子手
無意識的行凶者
瘋狂的大屠殺

第11章 刑事陪審團:比法官更具人情味的刑事群體
「弱智」群體
他們同樣是情感的奴隸
他們是「犯罪群體」的保護傘

第12章 選民群體:政治機器的傑出作品
「迎合」是候選人獲勝的基石
無休止的爭論戰
群體權力擁有與宗教一樣的力量

第13章 議會:文明民族的理想象徵
議會制度是一切現代文明民族的理想
議會是領袖操控群體的機器
消耗財力和束縛人們自由的機器

結語 民族的迴圈過程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53998
  • EISBN:978626315397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導讀

風、血與詩——感受群眾,才能理解群眾,試讀 《烏合之眾》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公元1789年7月14日傍晚,巴黎暴民攻破了君權象徵的巴士底獄,典獄長德.勞奈(Bernard-René de Launay)被活捉遊街,準備遞送到市政廳前處決,沿途,不少的民眾用隨身的武器戳刺他,在抵達目的地前,德.勞奈幾乎崩潰了,他掙扎著高喊:「夠了,讓我死吧!」也就是這一用力,他的腿踢中了一位圍觀者的小腹,這時群眾便開始鼓譟,要這位民眾立時殺了他。

勒龐的《烏合之眾》一書,引述了法國大革命史學家(應該是Hippolyte Taine)的記述,是這麼描繪這幅殺戮場面:

「他是個失業廚師,無聊的好奇心使他來到巴士底獄,想看看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因為大家都這麼認為,他也認為這是一種愛國行為,甚至覺得自己應該得到一枚勳章,獎勵自己手刃惡魔。他拿著一把借來的刀對著裸露的脖子下手,但是刀有點鈍,怎麼都割不動,於是他從兜裡掏出一把黑柄小刀(做過廚師,應該對切肉很在行),成功完成了任務。」

當一個人身處於亢奮的群眾之中,成為了群體的一分子,這個人就不再是孑然一身時的那個人了,他會展露出前所未有的想法和行動,遠遠偏離人生軌道,這是《烏合之眾》一書的主要意旨,當然,勒龐還會加上一句:群眾永遠比個人愚笨得多,「不是整個世界比伏爾泰更聰明,而是伏爾泰比整個世界更聰明」;雖然弔詭的卻是,歷史的進程往往還得靠著這種本質愚蠢的群眾運動來推進,「激發人類走上文明之路的不是理性,而是充滿激情與膽量的幻想」。

《烏合之眾》一書出版於1894年,英文版於一年後上市,兩種版本都成了市場暢銷書,可以想見,整個十九世紀歐陸革命的動盪,加上各地區國族國家獨立的起義風暴,使西方見識了群眾運動巨大的能量,不論是從中得益的革命家,或是於其中受苦的市民階級,都積極地想理解這神秘難解的暴風如何生成、怎麼運作,又如何能去蕪存菁、化害留利,使群眾能為己用,或至少能降低其狂野非理性的一面,而保留其創造式破壞的一面。

對勒龐而言,他當然是個站在「烏合之眾」對面的知識分子,雖然他對法國的教育有很多的批評,但觀諸他一生的所作所為,顯然仍是以身為「啟蒙之子」的法國伏爾泰信徒為職志的,《烏合之眾》是他對法國十九世紀城市中的暴民所作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直接的情感因素是他目睹1871年巴黎公社的暴力起義事件),而在完成這部小書後,他轉而把研究旨趣轉向放射性元素,據說還差點於1903年獲提名角逐諾貝爾物理獎,他的一生中,明顯地嚮往著一間寬大穩頓的書房而非硝煙四起的街頭,這樣的智識歷程,遠遠不同於撰寫《悲慘世界》的雨果,或者熱切肯定巴黎公社革命的馬克思。

但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正是他對群眾的由衷不安,方才使他能捕捉到群眾運動中撲朔迷離的幾個特質,並且以極其動人的修辭表達出來。譬如說他對群眾運動中領袖人物的解析:「群體成員缺乏意志,會本能地轉向意志堅定的人,因為他們身上具有群體成員身上缺乏的品質」,便啟蒙了二十世紀的希特勒,《我的奮鬥》這一本自傳直接由勒龐的指引中取材,從都會魯蛇心理的陰暗反面打造出光芒四射的時代偶像,召喚了上千萬德國人成為納粹信徒。也或是由於其面向歷史與現實中的真切恐懼,勒龐才能深刻觀察到「民眾>群眾>暴民」的因果關係,是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而非偶然:「群體中,愚蠢、無知和心懷嫉妒的人,會擺脫自己卑微無能的感覺,從而產生殘忍、巨大的短暫力量」。當然,他對群眾們雷霆萬鈞劃破時代場景後、煙火散盡後的個人滄桑運命,也是洞燭機先的,他最常被後世人引用的一句話便是:「群體中的個體,彷彿是空氣中的塵埃,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

二十世紀是一個群眾運動更加奔騰的世紀,有趣的是,支持《烏合之眾》於西方書肆常賣的,不是群眾或學者,而是各色各樣希望能召喚起群眾運動的政治行動家;二十世紀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抬頭,也不再把《烏合之眾》看成是一本具有嚴謹意義的學術著作,勒龐思想中的生物決定論、父權偏見與歐洲中心主義也愈來愈不政治正確;在社會「集體意識」這個研究議題上,勒龐法國同胞涂爾幹所著的《社會分工論》與《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其對日常生活更穿透性的理解,明顯地在知識地圖上具有著更廣大的說服力和啟發性。那麼,身處在一萬多公里距離之外、一百多年時光之遙的台灣讀者,再來讀這本《烏合之眾》的理由會是什麼?

五十多年前,美國社會學結構功能論大學者墨頓(Robert K. Merton)於《烏合之眾》英文版寫的導讀中,指明了勒龐的這本小書,有著三個開創性的價值,其一,他指出「群體社會」即將到來,執政者會反過來聽從主流民意來施政;其二,群體當道,平庸和低俗的文化會成為最有價值的文化;第三,群體會成為歷史發展中無可替代的主要推動者。

雖然已半世紀了,墨頓所揭櫫的三個提醒對台灣讀者仍然有效,而且十分有效,因為台灣才剛剛進入民主化社會,在台灣的歷史上,民主的歲數還沒有超過三十歲,這樣的理解也就意味著:台灣史中的大部分的歲月都在潛意識裡渴望著「群眾」,也伺機召喚著「群眾」,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夠推翻殖民者或極權政權,獲得民主,但坦白說,我們也因此而完全缺乏另一面對「群眾」的理解,吾人對群眾可能產生的暴力後果一無所悉,因為我們就貨真價實地承受著執政者施加於上的暴力,歷史上滿滿是鎮壓的血漬,從而使我們無從想像群眾也可能鮮血滿手,而且相較體制暴力更不可捉摸,但,雖然欠缺歷史經驗,網際網路與電視傳播所流轉的強大群眾獵巫氣息,或者各種平庸意見當道的決絕與剛硬,卻也是現世台灣人不陌生的群體壓力。

勒龐是一位看著巴黎街壘革命長大的小孩,他的恐懼,正是吸引人們閱讀《烏合之眾》的起點,唯有切身地穿過時代場景,才能把時代的一些氣息帶至外來者的面前,讓我們同時聞嗅到暴風、鮮血與詩,並心生些許警惕和反思。從這個角度看,《烏合之眾》(之於我們)具備著更多的文學性而勝於科學性,狄更斯的《雙城記》也寫法國大革命,但,請相信我,它不會比《烏合之眾》更扣人心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书名来看,这本书的野心很大,它不只是想介绍心理学概念,而是想提供一种“通关秘籍”去看穿世事迷局。我个人对那种能够穿透表象、直达核心的文字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偏爱。现在的社会充斥着各种碎片化的信息和情绪化的表达,人们很容易被眼前的热点裹挟着走,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我猜测这本书会引用很多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但更重要的是,它必须能够将那些看似高深的理论,生动地嫁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中。比如,为什么某些毫无根据的谣言能在短时间内拥有惊人的传播力?为什么在网络匿名环境下,人们会表现出远超日常的攻击性?这些都是群体失控的表征。我需要的是那种读完之后,能让人在下次面对集体狂热时,能下意识地停顿一下,问自己一句:“等等,我现在是‘我’在思考,还是‘我们’在盲从?”这种内在的警惕性,才是这本书对我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这本书的推荐,当时我正在思考为什么某些社会热点事件会以一种近乎戏剧化的速度发酵,完全脱离了理性的轨道。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我们’会变得疯狂、盲目、冲动?”——简直像是在对我发出的疑问投下了肯定的答案,并承诺提供解释。我特别欣赏这种直击本质的提问方式,它不像许多心理学书籍那样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略带挑衅的口吻来邀请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我猜想,作者一定对人类的社会心理学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个体在融入群体后心理状态发生的微妙转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逻辑框架,让我能够系统地分析和预测群体情绪的走向,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消遣读物,而是一本实用的“防迷失指南”了。我希望能看到对历史案例的精彩剖析,那些曾经颠覆认知的重大历史事件,背后想必都有着群体心理学的影子在作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深沉的黑与跳脱的红的对比,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某种潜在的、不可控的力量。拿到手的那一刻,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它厚实的质感,即便知道是电子版,那种“重量感”仿佛已经预示了内容的份量。我一直对社会现象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警惕的态度,尤其是当人群聚集起来,个体意志似乎被某种无形的气场所吞噬时。这本书的书名直接戳中了我的痛点——“乌合之众”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暗示。我期待它能像一把手术刀,剖开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群体行为模式,揭示出藏在表面和谐或喧嚣之下的真正驱动力。我希望阅读完后,当我再次置身于任何一场热烈的集会、网络上的激烈争论,或者仅仅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加思索的从众行为时,能够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从。这种对“看透”的渴望,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想要钻进书页里,去探索那些潜藏在群体潜意识里的秘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译过来,就带着一种对人类集体非理性行为的深刻反思,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了历史上的许多集体非理性事件。我希望这本书的论述是扎实且有说服力的,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看透”系列书籍,应该能够平衡学术的严谨性和大众的可读性。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身的弱点——那种渴望归属感、害怕被孤立,并因此愿意牺牲部分个体判断去迎合群体的本能倾向。如果能深入探讨现代技术,特别是社交媒体,是如何加速和异化这种古老群体心理的,那这本书的现实意义就更大了。我追求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行为矫正”的契机,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辨识出,何时是群体力量的积极展现(比如共同克服困难),何时则是纯粹的破坏性盲从。这本书若能成功地引导我完成这种辨识,那么它无疑是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最近阅读了不少关于认知偏见和决策心理学的书籍,但坦白讲,很多都停留在个体层面,探讨的是“我”如何犯错。然而,人类社会的重大转折往往是群体力量的结果,所以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当“我”变成“我们”时,那个“我们”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的定位似乎就是要填补这个空白,将微观的个体心理学放大到宏观的社会现象中去解读。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领袖”与“群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古老的群体心理学机制是如何被新的媒介重新包装和放大的。一个好的社会心理学作品,不应该只是陈述事实,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让我能够审视自己是否正在无意识地成为某个“乌合之众”的牺牲品。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工具,让我能够更有效地抵御那些煽动性的语言和图像的蛊惑,保持头脑的独立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