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了很遠的路才找到自己 (電子書)

我們走了很遠的路才找到自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盧思浩
图书标签:
  • 成长
  • 自我发现
  • 人生感悟
  • 电子书
  • 励志
  • 治愈
  • 散文
  • 情感
  • 个人成长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感謝600,000位讀者書評推薦,各大書店暢銷榜經典之作✦
跨越十年十萬字對於愛情、友情、人生與成長的自我覺察
在人生的旅途上,堅持與無懼  一起繼續前行

  ✦難過時有懂你的沉默,陪你一起的朋友嗎?
  ✦有約好要一起看日出,卻沒有辦法一起去的人嗎?
  ✦有即使別人不懂,還是想努力證明的事嗎?

  成長所面對的痛苦、挫折與煎熬,最後都需要自己去面對與承擔,但幸運的是有推心置腹的好友一起相伴,有些人在不經意間成為你的力量。要每天過得充實,不管別人是否認同,也不管他們是否在意。還有爬起來的力氣,就不要讓自己躺在地上太久。

  這幾年我們經歷大悲大苦,才明白有些事並非人力能改變,有些人說了再見就是再也不見。那些發生過的痛苦都交給時間,不需要刻意遺忘,也不用「假裝堅強」。最後你能夠抓住的,能夠留下的,就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我們走了很遠的路,最終找到的人,是我們自己。是那個可以很好地應對挫折,應對痛苦,應對生活的變故的自己。依然能夠為了小事而欣喜,為了善良而感動的自己。那個終於學會了珍惜的自己,是那個不再害怕平凡的自己。

  ────────| 愛情✦我們不懂的事|────────
  每個幸福的背後,都藏著只有他們知道的,那千山萬水也要相見的不容易。我們轉來轉去,有些人還在等待,有些人遇到了彼此。遇到一個對的人,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好運氣。希望我們也還能遇到讓你堅定的人和事,真心都不被辜負,信任的人都值得。

  ────────|友情 ✦青春無敵 友誼無價|────────
  在你最幸福的瞬間,他們一定會趕來見證;在你最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也會及時出現,在你最失落的時候陪著你。不需要任何回報,不需要任何道理,這就是朋友。不管高峰低谷都能一起相伴度過。
  
  ────────|人生✦把握當下 盡力而為|────────
  時代變換,我們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時代的浪潮打過來,我們往往連連站穩的能力都沒有。但可以點起一盞燈,點亮屬於自己的房間,屬於自己的天空。別被生活擊垮。

  ────────|成長✦無所畏懼 繼續前行|────────
  用心生活,一步一步變成現在的樣子,我們都不該被任何人否定。一件事堅持了那麼久而你依舊覺得舒服,那這件事對你來說就是對的。就算失策失措失意失落,你也能挺直了背,說一句:「這一路走來,我從來沒害怕過。」

  ◖◖◖◖◖◖◖◖◖◖思浩勵志金句◗◗◗◗◗◗◗◗◗◗
  ✦人變老不是從心開始的,是從你覺得累開始的。
  ✦如果心不能甜一點,就讓胃甜一點吧。
  ✦喜歡是一種多麼貴重的東西,貴重到所有人面對自己喜歡的人都說不出口。
  ✦眞正的樂觀不是因為沒見過世界的黑暗,恰恰是因為見過,才懂得生活的珍貴。
  ✦友情是可以打敗時間的,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我不是任何人,我就是我自己。
  ✦如果即使努力去做也沒有任何改變的話,那這個世界就真的不會好起來。
  ✦一件事堅持了那麼久而你依舊覺得舒服,那這件事對你來說就是對的。
  ✦成長,其實是在乎的東西變少了。
  ✦你要做的不過是堅持,因為我懂你,因為還有很多人懂你。
  ✦如果自由的代價是孤獨,我坦然接受。
  ✦隨著一路成長,再也沒力氣去取悅誰了
  ✦我等的,一定是一個理解我又被我理解的人。
  ✦我愛的和愛我的我都不選,我選的一定是那個我愛且愛我的人。絕不將就。
  ✦某些時刻,你也曾成為別人的力量。不要讓他們失望,更不要讓自己失望。
  ✦如果你知道你等的永遠也不會來,那你會學會死心的。
  ✦我們都是這樣,一路丟棄一路成長的。
  ✦我不想成為別人喜歡的樣子,我只想成為我自己。

  ◖◖◖◖◖◖◖◖◖◖備註◗◗◗◗◗◗◗◗◗◗
  #本書原書名為《你也走了很遠的路吧》之暢銷5年增訂本。新增2萬餘字。關於特殊時期成長的勇氣,以及曾經的那些人。講述了疫情下的成長故事,並將初版中故事主要人物在一篇文章中交代了結局。

本書特色

  1.在每篇獨立的故事中,作者透過文字生動的刻畫故事的發展,隨著情節的起伏,彷彿故事的主角就是自己,同樣經歷了人生的變化。

  2.書寫自己朋友們的故事,也為每個階段的自己留下紀錄,但隨著在每篇故事的建構,讓讀者也參與了自己的成長,跟著這群好友一起悲傷喜樂,大哭大笑。

  3.從SARS到新冠疫情,這將是我們這時代人的共同記憶,面對疫情帶來的生活困境,作者也忠實的呈現在時代動盪中,我們該如何面對與自處,不要被環境打倒,努力與堅持,終究能看見光,走出黑暗。

走著走著青春推薦

  ‧李白/插畫家.街頭故事
  ‧姜泰宇(敷米漿) / 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温秉錞/温咖啡創辦人
  ‧蔡侑霖 Danny Tsai /暢銷作家

讀者書評

  ✦最近有點焦慮,看這本書讓我靜了下來,讓我覺得要堅持做自己。2023-10-31

  ✦上了大學我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如果自由的代價是孤獨,我便坦然接受。 2023-09-25

  ✦我見過太多絕望,反而讀懂了希望。2023-06-15

  ✦這本書給了在感情中溺水的我很大的幫助,文字很治癒。2023-06-10

  ✦一個個故事和一句句有深意的話真的深深的吸引到了我,很真實值得一讀 2023-06-08

  ✦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強大,寫的好像跟自己生活中一樣,處處有感動。2023-05-12

  ✦終有遺憾才叫人生,一個個故事,真的讓我慢慢平靜,也讓我深思。2023-04-26

  ✦只要看了就會有忍不住想要掉眼淚的地方,我覺得這本書很適合高三看。2023-04-16

  ✦看到參加他朋友婚禮這邊,羡慕他們這樣的友誼,他們對對方的重視!2023-02-23

  ✦在孤單的時候 有人懂你 陪你 很暖2018-11-29

  ✦這本書有的故事就像在說自己,那些美好的、遺憾的、難忘的、不捨的2018-11-23

  ✦說實話這段日子是我最難過的日子,這本書給了我繼續走下去的勇氣2018-11-17

  ✦以為是一般的暢銷書,沒想到很多都說到了心裡,引起了很多共鳴 2018-10-30

  ✦謝謝你我會堅持下去,我也會遇到跟我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2018-04-28

  ✦書中沒有總結沒有雞湯,只有樸實的文字和故事,卻能給人以溫暖和力量2018-04-14
 
书籍名称:《穿越迷雾的航程:个体身份的构建与追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刻探讨现代人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如何构建和确认自身身份的哲学与心理学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励志指南,而是一次对“我是谁?”这一古老命题的细致解剖与理性回溯。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严谨的逻辑,穿透文化表象、社会期待和技术异化的迷雾,带领读者深入挖掘潜意识的源流、集体记忆的束缚,以及个体经验如何塑造出独一无二的生命轨迹。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身份的初始图景”、“现代性对自我的消解”、“重塑内在罗盘”,以及“在流变中锚定自我”,旨在为那些在信息洪流中感到迷失、渴望真实连接的现代心灵,提供一把开启自我认同迷宫的钥匙。 --- 第一部分:身份的初始图景——从自然人到社会角色 人类的身份建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始于我们第一次感知到“我”与“非我”的界限。本部分追溯了身份认同的根源,探讨了早期社会结构、原生家庭环境以及文化叙事对个体初始心智模型的塑造。 1. 镜中倒影:早期自我与他者反馈 本章深入分析了心理学家米德(Mead)提出的“镜中自我”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变异。我们如何通过他人的评价、期望和投射来构建最初的自我形象?探讨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张力的产生机制。特别关注了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上“精心策划的自我展示”如何扭曲了早期的反馈回路,使“被认可的自我”压倒了“真实体验的自我”。 2. 家族的幽灵与文化的原型 文化与家族传承是身份认同的强大基石,但也常常成为隐形的枷锁。本章援引荣格的原型理论,讨论了文化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家族使命感如何在无形中为个体预设了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我们继承了哪些未曾言明的期望?哪些深植于血脉中的叙事阻止了我们开辟新的生命路径?通过对不同文明中“成人礼”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身份确立的仪式性需求。 3. 语言的界限:我们如何命名自己?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构建现实和自我认知的框架。本节探讨了语言结构(如代词、叙事结构)如何限制或拓宽了我们对“我是谁”的想象。当我们被赋予特定的标签(如职业、国籍、标签化的标签)时,这些标签是如何固化了我们的身份感知,并阻碍了对更深层次生命体验的探索? --- 第二部分:现代性对自我的消解——速度、选择与异化 进入现代社会,身份的构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业化、全球化和信息爆炸使得既有的社会锚点逐渐松动,带来了极度的自由,但也伴随着深刻的焦虑。 4. 职业化浪潮下的“工具人”困境 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使许多人的核心身份与他们的职业紧密捆绑。本章分析了资本主义逻辑下,效率和产出如何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当工作不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成为存在的全部意义时,一旦遭遇职业危机或提前退休,个体如何面对随之而来的身份坍塌? 5. 选择的悖论:无尽的可能与决策疲劳 消费主义社会提供了无限的选择,理论上赋予了个体塑造任何身份的可能性。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的选择反而导致决策瘫痪和对“错失良机”的持续焦虑(FOMO)。本章论证了“选择的无限性”如何稀释了每一次选择的份量,使得身份的确定性变得脆弱不堪。 6. 算法的肖像:数据化生存中的透明幽灵 在数字时代,我们的行为被数据化、被算法预测和分类。本节探讨了“数字身份”的崛起及其对真实自我的侵蚀。当我们的偏好、消费习惯甚至情绪模式都可以被精准描绘时,我们是否正在让渡对自身叙事的控制权?数据构建的“你”与你感受到的“你”之间的鸿沟如何影响自我接纳? --- 第三部分:重塑内在罗盘——深层探索与觉知重构 面对外部世界的重塑力量,本书提出了回归内在,进行深度自我挖掘的必要性。这一部分侧重于心理学工具、冥想实践和批判性思维在身份重构中的应用。 7. 情绪的地图:处理未愈合的创伤 身份的许多阻碍根植于过去的未解决的冲突和情感创伤。本章强调了情绪智慧在身份探索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如何区分“我真实的情绪反应”与“被社会教导的适当反应”?通过识别和命名压抑的情感,个体得以剥离那些为防御创伤而构建的虚假身份外壳。 8. 叙事疗法:改写生命脚本 身份本质上是一种被讲述的故事。本部分引入叙事疗法的视角,教导读者如何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主动编辑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这涉及对既有“失败”或“限制性”叙事的解构,以及有意识地构建一个更具赋权性和包容性的未来脚本。重点讨论了“矛盾身份”的整合——承认并接纳自己身上同时存在的对立面。 9. 专注的力量:从“做”到“是”的转变 面对持续的行动导向文化,本章提倡“存在优先于行动”的哲学转向。通过正念(Mindfulness)的实践,探讨如何将注意力从外部成就转移到内在的体验状态上。当身份不再依赖于我们做了什么,而是依赖于我们正在如何“是”的时候,自我认同才真正获得了稳定的基座。 --- 第四部分:在流变中锚定自我——动态平衡与真实联结 身份的构建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适应和调整的动态过程。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如何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保持一种灵活而坚韧的自我状态。 10. 边缘地带的身份:跨界者的韧性 探讨那些不完全属于任何单一群体的人——移民、双文化背景者、非主流职业从业者——他们如何从“边缘”视角中提炼出独特的身份力量。边缘性往往意味着对文化规则的天然审视能力,这使得他们更容易识别出普适的、非个人化的社会脚本。 11. 关系的镜面:真实联结中的身份确认 真正的身份是在与他人的真诚互动中得以确认和强化的。本章区别了基于利益交换的关系与基于“真实看见”的关系。探讨了“脆弱性”(Vulnerability)在深化人际关系中的关键作用——只有当我们敢于在他人面前展示不完美、未完成的自我时,我们才真正确认了那个有血有肉的、正在成长的自我。 12. 身份的开放性:向未知未来致敬 最终,本书主张一种“开放式身份”的哲学。真正的成熟不是将自我锁定在一个完美的定义中,而是保持对未来可能性的开放性。这种动态的锚定意味着,我们认可当前自我状态的同时,也为未来版本的自己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去探索、犯错和超越既有的界限。它是一种关于持续成为的承诺,而非关于既成事实的宣告。 总结: 《穿越迷雾的航程:个体身份的构建与追寻》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进行一场审慎的、不带预设的内心远征。它旨在帮助读者从社会噪音中辨识出自己的真实声音,理解身份是一个由经验、文化、潜意识和自由意志共同编织的活态结构,并最终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以一种既脚踏实地又充满希望的姿态,锚定那个独一无二的“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盧思浩


  中國大陸百萬暢銷書作家、編劇、作詞人、主播

  如果你願意,記住我的名字,我叫盧思浩。

  是個幼稚鬼,是個做大夢的傻子,是個篤信自己未來的人,是個能為一點微小的事情開心一整天的人,是個能在城市裡迷路的路癡,是個妄想留住時間,跟時間賽跑的人,是個熬夜控,是個妄想用不多的文字照亮這個孤單宇宙的人,是個喜歡先說大話然後去拼命實現它的傻瓜。

  前作《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和《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銷售百萬,創造了出版界的奇蹟,新作更是還未上市已經受到千萬讀者的期待。文章被各大媒體爭相轉載。

  已出版作品:《黎明前的那一夜》、《時間的答案》、《離開前請叫醒我》、《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漫長旅途》

  微信:盧思浩
 

图书目录

Part I愛情 我們不懂的事─將故事寫成我們
說你願意為了我留下來
告別是看到那些美好,也不會跟你說了
你喜歡滿天星空,而我等的是日出
我不能離開他,我怕溺水
想要跟她一輩子在一起的喜歡
我的少女心只留給懂的人
我想努力變得優秀,帶她去天涯海角
反正還是要離婚的

Part Ⅱ  友情 青春無敵 友誼無價─最好的我們
我最好朋友的婚禮
我只想陪著你,在牆角蹲一會兒
我真的很想你
歲月如歌 曲終人不散

Part Ⅲ 關於人生 把握當下 盡力而為─成為更好的我們
回不去的童年記憶
別垮,別被生活打垮
普通人的勇氣

Part Ⅳ 關於成長 無所畏懼 繼續前行─成為自己的我們
成長,其實是在乎的東西變少了
熟悉的味道是一臺時光機
你不知道在什麼時候,你也曾成為別人的力量
我不想成為別人喜歡的樣子,我只想成為我自己
我們走了很遠的路,才找到自己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96148
  • EISBN:978626739608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MB

图书试读



■謝謝曾經  那個自己


  這本書原本叫作《你也走了很遠的路吧》。思前想後,取了這個名字。因為我想你也走了很遠的路吧,那些難過那些曲折,或許你也找不到人訴說,那麼我多麼希望,有個人看到了你的全部,知道你的過往,包容你的任性,對你說一句:接下來還有很遠的路,但你身邊有我,我陪你走一段路。

  而我,也不知不覺走了很遠的路。

  從一座江南小城,走到墨爾本,再走到坎培拉,然後兜兜轉轉來到北京。一路上不是沒有迷茫過,不是沒有想要放棄的念頭,慶倖的是我一直堅持了下來。

  我從來沒想過,這樣一個我,能被你們這樣地愛著。我也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我的書,能夠到達這麼遠的地方。

  想感謝的人有太多,想感謝的事有太多。感謝耳機裡的音樂,感謝這世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在熬夜,感謝在我這段旅途裡出現的你。我是一個任性的人,因為執意要記錄生活,所以一直這麼寫著。因為執意,所以認真,但如果沒有遇到你,或許我有一天也會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候。

  再一次,謝謝每個讀到這裡的你。一個作者對讀者最好的回報,就是寫出更好的作品。我或許沒辦法去你的生命裡給你擋風遮雨,但好在我們可以在文字裡相見。

  希望這本書,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力量,第二天醒過來,我們都滿血復活,繼續往前走。

  我的願望呢,其實很簡單,就是當我們都逐漸老去的時候,回想起曾經一起走過的這段路,我們都可以很驕傲地說:「那個叫盧思浩的作者,還不錯喲。」

  你也會很驕傲地對自己說一句:「曾經的那個自己,也還不錯喲。」為此,我會一直努力下去,每天充滿動力,沿途春暖花開。這世界每天這麼多擦肩而過,謝謝你停下腳步讀懂我,讀完了這本書。

  我相信我們一定可以在屬於自己的世界裡,閃著自己的光。如果哪天我們能再相遇,一定是因為我們成了更好的自己。

  最後,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像是在迷雾中穿行,时而清晰可见远方的灯火,时而又被浓雾完全吞噬。作者似乎故意设置了一些让人感到困惑和迷失的节点,迫使读者必须放慢脚步,反复咀徊那些看似寻常却又暗藏玄机的对话和场景描写。我特别欣赏那种层层剥开真相的过程,它不像传统推理小说那样直白地抛出线索,而是将情感的纠葛、人物内心的挣扎,巧妙地编织进日常琐碎的生活细节里。比如,书中对“等待”这个状态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那种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却依然固执地守在一个地方,期待一个不可能的奇迹出现的心态,被描摹得如此真实,让我忍不住联想到自己人生中那些走错的路口和错失的时机。这种细腻到近乎残酷的自我审视,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你会时而感到被理解的温暖,时而又被揭示的残酷事实刺痛。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翻完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承认的阴影和渴望。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个人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华丽的内省独白。作者似乎对词语的选择有着近乎偏执的考究,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动词都像是经过了无数次打磨才最终落定。读起来,与其说是阅读故事,不如说是沉浸于一种意识流的体验中。那种句子结构的长短交错、对复杂情绪的精准捕捉,让人感觉自己仿佛被拉进了主角那纷繁复杂的思绪迷宫里。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片段时,那种摇摆不定、找不到立足点的虚无感,被渲染得淋漓尽致。我个人对文学作品中对“异乡人”主题的探讨向来抱有极大的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探讨的“远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精神维度上的疏离感。每一次试图理解角色的动机时,我都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重新阅读前文,以捕捉那些被快速略过的情感涟漪。

评分

这本书对“寻找”这个主题的处理,是极其微妙和反传统的。它并非给出一个明确的目的地或终极答案,而是将“寻找”本身塑造成一种永恒的状态。主角们似乎总是在路上,在探寻的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否定和重塑,每次以为触及了真相,却发现那只是另一层迷雾的开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徒劳感”的坦诚描绘。很多时候,我们投入巨大心力去追求的东西,最终发现它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或者它从来都不在我们要找的地方。这种近乎存在主义的虚无感,没有被渲染成悲观的绝望,反而带有一种奇异的释然。仿佛接受了这种永无止境的追寻本身,才是真正的“抵达”。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辨,融入在极具画面感的场景描写中,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沉默”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多重要的转折点和情感的爆发,都不是通过激烈的争吵或直白的表白来呈现的,而是通过角色之间那些戛然而止的对话、未竟的眼神接触,以及大量留白的场景描写来完成的。这种“说不出口”的重量感,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具穿透力。我读到一些场景,两个人明明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却感觉隔着千山万水,那种无声的隔阂带来的压抑,让我的心跳都跟着放慢了。它挑战了传统的叙事习惯,要求读者主动去填补那些没有被说出的部分,这无疑是一种高强度的阅读训练。这种克制的美学,让人在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反复回味那些未曾言明的潜台词,体会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刻。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非线性叙事手法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它像是一张被打乱的旧照片集,时间线索是跳跃的、碎片化的,你需要自己去拼凑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起初,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感到有些吃力,仿佛总是在追赶作者抛出的时间碎片。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开始领悟到作者的用意:生活本身就是如此杂乱无章,记忆的回溯也从未是线性的。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成功地模拟了人类记忆的运作机制,将过去的影响力以一种更具冲击力的方式投射到当下。特别是当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往事片段,在某个特定的当下突然产生共振时,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极其震撼的。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关注“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这件事如何影响了我们此刻的选择”。这种对时间和记忆复杂关系的探讨,使得文本厚度远超一般的故事叙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