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療書: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完成自己的成長 (電子書)

自療書: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完成自己的成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依靜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長
  • 人生哲學
  • 心理勵志
  • 自我療癒
  • 個人發展
  • 情緒管理
  • 幸福人生
  • 心靈成長
  • 電子書
  • 人生課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句話的力量!
  《自療書: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完成自己的成長》
  本書作者楊依靜從心理學出發,希望給讀者溫暖、智慧與勇氣。
  這是一本實踐書,更是一本自我救贖的寶典
  需要慢讀、細品、反思
  人生如果沒有裂縫,光怎麼進來?
  正在經歷的痛苦叫掙扎,經歷那些痛苦之後叫成長。
  我們曾是那個受傷的人,
  也是勇敢活下來的人。
  以長出力量的你,去拯救過去無助的你!
 
  書中共有十五個主題,每個人都能在各自的主題當中找到療癒的指引,因為每一金句,都是作者從自己和學員的生命中淬煉而來,如此地貼近現實、貼近我們的心。

  ◆在人間創造天堂◆
  生命原是不斷受傷和不斷復原的過程,我們就在其中認識自己,明白自己要學的功課,並且漸漸成熟圓融。而生命終會溫柔的等待著我們長大,並且接納我們所有的悲傷。

  現在我每天醒來,發現現實一切平安,就要謝天謝地;如果心中還保有勇氣、希望,和愛人的熱情,就可以在人間創造天堂。

  給正在閱讀本書的你,且為自己的生命點一盞光明燈,並對自己說,現在開始不糾結,不折磨,願自己開心;從今而後不計較,不小氣,給別人快樂。祝福你將過去得失成敗的經驗轉為智慧,你的人生道路終將晴空萬里。

  留住愛與美麗,讓悲傷隨水漂逝。     

各界名家•暖心推薦

  釋昭慧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向  陽 詩人
  楊  渡 作家
  凌  煙 作家
  陳學聖 前立委
  陳妙芬 臺大法律學院副教授
  馬蕙蘭 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石芳瑜 永樂座書店創辦人
  林  蓁 成美醫療集團總經理
  王品惇 清大心理系講師

  ▋讀懂自己 陳學聖/前立法委員
  這本書《自療書: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完成自己的成長》,以「金句」的風格呈現,但每段文字,都是作者楊依靜真實走過的路,有自己的生命體悟,和閱歷人生的深刻觀察,搭上優美的文字,容易讓人一讀上癮。

  ▋像詩一般的自療書 陳妙芬/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有機會讀到這本像詩一般的自療書,真是一種幸福,在依靜的文字裡,心理學、心理治療都這麼引人入勝,誠懇向你推薦這本人生非讀不可的好書。

  ▋精采奇女子 馬蕙蘭/遠哲科學基金會執行長
  整本書的風格宛若詩的語言,簡潔俐落,有時精闢、有時幽默,有時溫暖、有時一針見血,讓人逃無可逃。坦白說我很快看完,因為好看,真好看!讓人欲罷不能。但我又讀了第二遍,並劃了重點。

  ▋引路人 王品惇/清華大學心理諮商學系兼任講師
  這本書,是依靜這幾年陪伴許多人走過生命幽谷的體悟與見解,也是一本很好用的實踐手冊。
  生命之所以醇厚,是因為旅途太豐富。
  在你的背包中帶上《自療書》吧,讓它陪伴你,真誠的面對自己,傾聽自己的內在。
  深信,你一定可以治癒自己,成就自己,最終成為自己的「引路人」!   
深度探索:心智、关系与自我实现的奥秘 一部引人深思的指南,带你穿越人生的复杂迷宫,解锁内在的无限潜力。 --- 导言:在喧嚣中重塑自我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无数的外部声音试图定义我们是谁,我们应该追求什么。然而,在追逐外部成功的道路上,许多人发现自己迷失在内心的荒原。这本书不是另一本肤浅的“快速致富”或“立即幸福”手册,它是一份邀请,邀请你进行一次深刻的内在探险。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心智的运作机制、人际关系的本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充实的人生蓝图。我们不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精密的工具和深刻的洞察,让你有能力去提问、去体验、去构建。 第一部分:心智的炼金术——重塑你的内在剧场 心智是我们感知世界、做出选择的枢纽。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我们思维模式的形成,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积极的重塑。 第一章:解构“自动驾驶”模式 我们日常行为中,高达百分之八十可能处于无意识的自动驾驶状态。本章将详细探讨习惯回路(Habit Loops)的形成机制,从触发(Cue)到惯性行为(Routine)再到奖励(Reward)的完整过程。我们不鼓励“硬性抵抗”,而是教导如何通过“认知替换”(Cognitive Substitution)和“环境工程学”(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来悄无声息地优化日常决策。 深度剖析: 确认性偏误(Confirmation Bias)如何固化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认知,以及实践“假设性思维”的重要性。 实用工具: “三明治式暂停法”——在冲动反应与理性回应之间创造必要的认知缓冲空间。 第二章:情绪的语言学:超越反应与压抑 情绪并非敌人,而是信号。本章的核心在于建立一种健康的情绪素养。我们将区分“感觉”(Feelings)与“情绪”(Emotions),并探讨杏仁核(Amygdala)在快速反应中的角色。如何区分真正的危险信号与被过往经验扭曲的警报,是本章的重点。 核心概念: “情绪解离”(Emotional Dissociation)与“情绪整合”(Emotional Integration)。 实践练习: 身体扫描技术,学习倾听身体对压力和喜悦的细微反馈,将身体感知转化为可操作的信息。 第三章:叙事的重构:你的人生脚本 我们通过故事来理解自己。从童年家庭教养到社会期望,我们内化了无数关于“我能做什么”和“我不该做什么”的叙事。本书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审视这些既定脚本。 方法论: 采用“叙事疗法”的精髓,识别限制性信念(Limiting Beliefs)的起源。 行动步骤: “未来信件”练习——清晰地描绘一个与旧脚本相悖的、你渴望成为的“自我角色”,并开始用其视角审视当前。 第二部分:关系的几何学——构建深刻且健康的联结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大部分的痛苦和喜悦都源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本部分着重于关系中的权力动态、边界设定与有效沟通。 第四章:边界的艺术:清晰与尊重的交汇点 许多人在关系中感到耗竭,往往是因为边界模糊或完全缺失。边界并非是推开他人的墙,而是清晰界定自我空间所需的护栏。本章细致区分了物理边界、时间边界、情感边界和精神边界。 难点解析: 深度探讨“讨好型人格”如何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外部的认可之上,并提供逐步脱离的路径。 对话技巧: “我声明”(I-Statements)的进阶应用——如何清晰表达需求而不引发对方的防御机制。 第五章:冲突的转化:从战场到合作 冲突是关系深化的契机,前提是我们学会如何“战斗”。本书避免了“息事宁人”的建议,而是倡导结构化的、目标导向的冲突解决。 模型介绍: 引入“非暴力沟通”(NVC)的核心四要素,并将其应用于高压力的职业或家庭场景。 案例分析: 如何在不同需求和价值观冲突时,找到“第三方案”——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超越初始立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第六章:亲密关系的基石:信任与脆弱性的平衡 真正的亲密需要双方愿意展现未加修饰的自我。本章探讨了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悖论——它既是力量的来源,也是潜在的风险。 核心洞察: 区别“过度分享”(Oversharing)与“真诚的脆弱性”(Authentic Vulnerability)。过度分享往往是为了获得即时关注,而真诚的脆弱性是建立长期联结的基石。 维护机制: 探讨“关系契约”——在关系初期或面临重大转变时,双方应明确讨论的“非协商条款”。 第三部分:自我实现的罗盘——目标、意义与持续的演进 真正的成长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内在的清晰度转化为外在的、有意义的行动。 第七章:目标设定的陷阱与重定向 我们常常将社会定义的“成功”(如财富、头衔)误认为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本书将目标设定(Goal Setting)解构为三个层次:结果目标、过程目标和身份目标。 关键转变: 从“我想要达成X”转变为“我想要成为一个Y样的人”。身份目标驱动更稳定的行为改变。 抗倦怠策略: 建立“非零和”的产出系统,确保即使在某项任务受挫时,其他领域的积累依然能带来满足感。 第八章:面对不确定性:拥抱“未完成态” 现代生活最大的挑战是持续的、高强度的不确定性。本书倡导一种哲学姿态:将不确定性视为常态,而非需要被根除的异常。 实践框架: 介绍“最小可行性探索”(Minimum Viable Exploration, MVE)——在不投入全部资源的情况下,对潜在道路进行小规模、低风险的试探。 韧性培养: 探讨“积极的适应力”(Positive Adaptability)——快速从挫折中恢复,并将学习到的教训无缝整合到下一个行动周期中。 第九章:意义的构建:超越个人的满足 人生的最后阶段,人们通常最看重的是自己对世界产生了何种影响。本章引导读者探索自己的“价值轴心”——什么对你而言是不可妥协的、值得为之付出的核心原则。 核心思考: 探讨“代际遗产”——你希望你的行为和价值观如何在你的圈子之外延续? 结语: 成长不是消除弱点,而是充分理解和整合所有面向的自我,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具弹性的存在。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而你已经装备了必要的地图和指南针。 --- (本书不包含关于:具体的健康饮食计划、详细的金融投资策略、特定宗教仪轨的指导或最新的科技产品评测。内容聚焦于心理学、行为科学与人际动力学的基础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依靜


  心理學講師、成長團體帶領者。畢業於夏威夷大學心理研究所,加州 Esalan 身心靈整合學院。曾接受完形心理治療、家族治療、戲劇治療、敘事治療、NLP心理學等專業訓練。長期於各企業、政府機構、學校、家扶中心、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授課,超過20年的豐富經驗,並有上千場的演講,助人無數。

  創辦身心靈桃花源成長中心、臺灣點一盞燈社會關懷協會、阿含生命傳記劇場,目前為點一盞燈協會專職講師,開設線上課程:「人生必修心理學」、「走出童年創傷」、「成為更好的自己」、「做一個有溫度的人」、「真愛的旅程」、「破碎重生」等。

  同時也是阿含劇場的製作、編導、演員、舞者。十二年來推出的劇作有:《愛情傷痕紀事》、《脆弱》、《我們如此很好》、《往事未曾如煙》、《女人真心話》、《與憂鬱共舞》、《回不去》、《寫給永恆的戀人》、《婚姻的真相》、《最親密的陌生人》、《創傷》。

  曾經出版詩集:《獨舞者》、《我用生命記得你》,心靈勵志小品《醒了過來》。

  喜歡繁華城市,城市裡的市井小民。喜歡文學、音樂、藝術、所有美的東西。有戀舊癖,特愛老歌、老相片、老朋友、老故事,還有傳統市場熱鬧的叫賣聲。

  最著迷的作家是張愛玲,不只是她的華麗創作,更研究她與世隔絕的心境,與傳奇的生平。最愛聽藍調歌手 Nina Simone,充滿燃燒的激情,尤其那首Feeling Good: “It's a new dawn. It's a new day. It's a new life for me. And I'm feeling good.”

  這本書所有的愛與光都獻給你,祝福你擁有想要的人生,永遠來得及。

  Facebook 請搜尋:楊依靜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讀懂自己  陳學聖
像詩一般的自療書  陳妙芬
引路人  王品惇
精采奇女子  馬蕙蘭
錦囊妙計  詹純蓉
最適合的床頭書  陳淑玲
一生最好的禮物  陳志平
餘韻不絕  廖又威
學會做自己  蘇珊
作者序
文學與心理學,都是人類精神的重大支柱  楊依靜

前言 2
關於自己
怎麼活都可以,就是不能活得違背自己  6
關於生命
我們都受過傷,所以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15
關於情緒
想要隔離痛苦的人,也會隔離快樂,因為它們需要的能力是一樣的   21
關於孤獨
有人享受孤獨,有人覺得寂寞  25
關於愛情
不要和問題比你多的人談戀愛  28
關於失戀
如果你夠愛自己,看重自己,就可以找到力量活下去  33
關於婚姻與外遇
有時婚姻是愛的港灣,有時婚姻是愛的殺手 38
關於年紀
人到了一個年紀,就要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49
關於成長
沒有完美,每人都在犯錯中學習、成長 52
關於關係
改變別人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自己,因為關係是共構出來的  60
關於親子
不要只做衣食父母,還要做心靈父母  66
關於命運
性格決定命運,覺察你的性格敗在哪一點致命傷  73
關於愛
生能徹底愛,死就無懼 78
關於自我探索
你對你自己滿意嗎?如果不,你會如何改變? 85
人生備忘錄
幫助你幸福成功的12條正向信念  87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832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錦囊妙計
詹純蓉(資深社工督導)


  現代人同時兼顧許多角色,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挑戰,承擔許多壓力;這本《自療書: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自己的成長》是一本人生寶典,可以把它當成一本工具書或心靈勵志小品,在面臨人生挑戰時,就翻閱到相關章節,會發現書中字字珠璣,猶如錦囊妙計,給我們人生許多導引!
  
  感謝有機會拜讀此書,當下獲得許多啟發與感悟,最後想跟大家分享最觸動我的幾句話:

  「不要一直擔心未來,因為你所擔心的事,可能根本不會發生。」
  「思想有能量,你可以運用它心想事成,也可變成自毀的武器。」
  「如果傷害沒有把你擊倒,你就能在淚水中淬煉成長。」
  「你如何如實的看待自己,比別人如何看待你重要。」
  「每個人都有失敗的權利,這是最好的學習。」
  「怪罪別人很容易,卻無助於生命的成長。」
  「以長出力量的你,去拯救過去無助的你。」
 
推薦序

最適合的床頭書
陳淑玲(高中輔導老師)


  閱讀依靜老師的書《自療書: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自己的成長》就像談戀愛的感覺,句句像詩一樣的優美,又富有心理學知識(像是完形學派、認知行為學派、Stair學派),以及多位哲學家的經典名言,更蘊涵著老師多年帶領成長團體所累積的人生智慧學。

  筆者因緣際會,報名了老師的點一盞燈協會開的公益課程,雖是大眾心理學,但老師上起課來一點也不馬虎,非常專業又生動。我本身也是位助人工作者,透過老師的帶領再次溫故知新心理學各大派別的理論和精髓,更看到老師在團體運用各治療學派幫助學員走過低潮,我也從中學到了不少專業技術。
   
推薦序

一生最好的禮物
陳志平(學校特教老師)


  上作者依靜老師的課之前,認為覺察力是自我成長的基礎,不會深奧啊!殊不知,在老師的引領下,才驚覺「覺察」是一輩子要反覆練習的功夫,人常常活在不知不覺中。有了清明的覺察才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並為選擇負責,否則一輩子會活在受害者角色,或是忙著拯救別人的人生,就像獨處和孤獨、勇氣和衝動,差別就在有無察覺和如何選擇而已。

  最後,以存在主義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的話作為推薦:「有些人無法掙脫自己的鎖鏈,卻能救贖他們的朋友。」這正與老師在書中寫的「我幫你,你幫我,人生很多困難就這樣過去了。」的精神不謀而合。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朋友,這本書就是你最好的良師益友,當你孤獨、低潮、茫然、糾結時隨時親近它,相信你可以汲取到你需要的智慧和力量。也鼓勵你能購買此書,送給你身邊的親友,做為一生最好的禮物。

推薦序

餘韻不絕
廖又威(天文物理學家)


  在楊老師的成長課,我才發現原來我與人的疏離,起源於我與自己內心的疏離;我才發現我的內在世界如此廣大而且陌生,深埋著過往被霸凌的傷,也深埋著我從來不知道的力量。我開始學習在團體分享、探索我的內心,也學習如何同理他人。

  20多年的成長之路,雖然看似漫長,不過看著那一點一滴找回來的自己,看著自己越來越能夠自我支持與支持他人,這二十多年就值得了!

  書中幾乎所有的文句都很精彩,餘韻不絕。在這裡先跟大家分享幾句最能打動我的話:

  「這世上多是不完美,但生命沒有裂縫,光怎麼進來?」
  「我們曾經是那個受傷的人,也同時是那個可以勇敢活下來的人」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慷慨」
  「成功的另一種定義:承認失敗、接受失敗、反省失敗」
  「痛苦只是人生的一部份,不是全部」
  「沒有經驗痛苦,就不知道什麼是幸福」
  「好天氣是絕望過的人,才懂得的風景」

  讓這本《自療書》走進你的人生,為你帶來自我療癒的力量吧!

推薦序

學會做自己
蘇珊(藝術工作者)


  兩年前因同學介紹,有緣結識了楊依靜老師,感謝這一段最美的相遇。就連現在偶爾回想起老師上課的情景,很多醍醐灌頂的話語,迄今仍能讓我回味不已。艱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透過老師生動活潑的解析,忽然使我茅塞頓開,心理學原來是可以這麼生活化。

  受傷的時候,說出自己的傷
  悲苦的時候,說出自己的苦
  感到害怕,就說出自己的怕
  如此輕而易舉的事,很多人卻做不到
  因為做真實的自己,需要極大的勇氣
  要放下自尊、面子、形象

  上面是《自療書: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自己的成長》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 老師在書中有非常多精采的人生金句,常常令我看一句就停下來想很久,似乎看完一本書,也就思索完一生。讀完書後的我,知道要怎樣的生活,知道要如何自我調整,我感覺自己充滿力量、溫暖、與勇氣,人生道路不管順逆,我都可以堅持下去。

  誠如老師說這不是一本格言書,這是一本實踐書,不是看完就會了,而是要透過身體力行,親身去做,才會真正完成自己的成長,這本書值得一生收藏。

自序

文學與心理學,都是人類精神的重大支柱
楊依靜


  這是我的第四本書:《自療書──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自己的成長》,大學時期出過兩本詩集(那時我是標準的文青),五年前寫了一本《醒了過來:人生的旅程就是迷失自己後重新找回自己的過程》。

  坦白說,作者序是整本書最難寫的部分,因為該說的話都在內文說完了,還要講什麼呢?我這個人最怕囉嗦,一句話講成十句話是很累人的,所以這本書的風格本來就定位成「文句省淨,簡潔有力」。

  但芳芳總編既然要求我多談談自己,那就來說為何我寫這本書好了。其實這些文字是我在臉書的貼文,我幾乎天天寫,已經養成一種自律的習慣,常有讀者留言說對他們啟發甚多,或說好像被打醒,或是心靈得到了撫慰,還有讀者說如果哪一天沒看到我的文,就覺失落。

  最特別的是收到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她說她本來很想死,但天天看我臉書,一點一滴找到活下去的力量,也覺察自己的痛苦其實有解方,人生不是她想的那麼慘,她感謝我「救」了她。這樣的訊息讓我很震撼,想不到我的文字,文字裡的思想和情感可以對人產生這麼巨大的影響力。於是我更真誠慎重的下筆,為社會點一盞燈。

  我的臉書也分享自己人生的高低起伏,悲喜顛盪,脆弱堅強,成功失敗。我從不塑造什麼心靈導師的形象,所以不在乎揭露自己的瘡疤,就如同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說的:「與其追求完美,我寧願選擇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從事心理教學二十多年,這是知識的傳遞--運用心理學來認識自己,突破人生困境;同時我也帶領成長團體,傾聽學員的生命故事,那些悲傷的、失落的、挫敗的、遺憾的種種故事,我傾聽著、陪伴著、同理著,接住他們受傷的心,讓他們有一個安全的情境盡量釋放情緒與感受,再陪他們一起探索出路,安頓自己的身心。

  所以我的角色就被定為「助人工作者」,人生會走到這步路,其實是意外,這不是我從小的志願,這是命運的安排,怎麼說呢?

  小學的我嗜字如命,意思是我喜歡大量閱讀,先從報章雜誌開始,那時家裡訂了《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和《讀者文摘》,我就每天津津有味讀著每篇報導,不放過每個字,尤其喜愛副刊的文學版。小學四年級,同樣熱愛閱讀的母親布置了一個書房,三壁全是書,我簡直樂透了,不上課的時間都浸淫書房,沒有廢寢但常常忘食,媽媽讀什麼,我就讀什麼,琦君、林海音、司馬中原、張曉風、胡品清、林文月、華嚴、余光中……,而我最喜歡的是於梨華的小說,她的每本小說我都讀過,一直讀到國中畢業,也因她使我的志願是「小說家」。

  至於那年代流行的瓊瑤小說我只看了一本《煙雨濛濛》就不看了,覺得那種故事太矯情太夢幻,不適合我的脾胃,我喜歡寫實的著作,年幼的我似乎有一個「老靈魂」

  大量閱讀,造就我的文字能力,小學作文比賽都是全校第一,國中開始寫短篇小說,投稿《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聯合報》副刊,十投五中,高中得到幾個文學獎,大學開始寫詩,受邀參加當時頗負名氣的「陽光小集」詩社,後來出了兩本詩集。

  我以為人生的文學路就這樣走下去,加上從小習舞多年,所以我的美麗夢想是:將來我是「小說家」與「舞蹈家」。

  後來人生轉了大彎,是因十六歲的我傾全力考上北一女,興奮地穿上綠制服後,母親忽然罹患癌症,一發現就是末期,三個月後就過世了。這突然的巨大撞擊讓我招架不住,搖搖欲墜,母親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愛的來源,也是經濟的提供者。她一走,我的人生頓時陷入了黑暗期,孤獨淒涼,我開始半工半讀生涯,嚐盡人生冷暖,這是我心靈的重大創傷,還好有文學陪伴我支撐我。此時開始接觸新潮文庫的哲學書籍:卡夫卡、叔本華、尼采……,原來這些哲學家的人生境遇並不順利甚至悲慘,可是從不放棄自己,一直在思考與書寫,這對我產生了勵志的作用。

  談到勵志,這裡我要特別提到最啟發我的兩位老師,一是音樂家貝多芬,他在人生最低潮(失聰)時期,竟然寫出振奮人心,流傳千古的交響曲《快樂頌》,鼓舞了多少人心;二是梵谷,他一生窮困潦倒落魄,又罹患精神疾病,但堅持創作,那一幅幅色彩強烈的畫似乎訴說內心的痛苦掙扎與美麗幻想,他藉由繪畫成為生命的勇者,努力存活下來。

  那時的我,無依無靠,也努力存活,在黑暗中找光。

  大學畢業後工作幾年,存了些錢,赴美就讀心理研究所。心理學的博大浩瀚使我讚嘆,十二學派都讓我津津有味的鑽研,原來「了解人」是門深刻的學問,而人人皆有創傷,如何療癒,讓人獲得心理健康,更值得一生探究。

  幾年後我又到美國的「依沙蘭身心靈整合學院」進修完形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和戲劇治療,這是學院派以外的活生生體驗, 因母親早逝而破碎的心就在這裡得到療癒。帶領團體的治療師以無條件的真誠,接納學員所有爆炸性的情緒,我看見一個治療師的寬度與高度,同時我在他們身上學習到心理治療的技術與藝術。

  回國後我開始帶成長團體,並四處奔波演講,主題大都是自我認識、人際關係、溝通藝術、情緒調節、壓力紓解、創傷療癒、復原力。

  十二年前我在一群充滿大愛的學生協助之下成立「臺灣點一盞燈社會關懷協會」,扶持經濟弱勢家庭與孩子,並開設免費公益課程;同時也成立「阿含生命傳記劇場」,由素人演出他們的真實故事,故事裡的風霜雨雪,是臺灣第一個「傷痕劇場」。

  生命原是不斷受傷和不斷復原的過程,我們就在其中認識自己,明白自己要學的功課,並且漸漸成熟圓融。而生命終會溫柔的等待著我們長大,並且接納我們所有的悲傷。

  現在我每天醒來,發現現實一切平安,就要謝天謝地;如果心中還保有勇氣、希望,和愛人的熱情,就可以在人間創造天堂。

  給正在閱讀本書的你,且為自己的生命點一盞光明燈,並對自己說,現在開始不糾結,不折磨,願自己開心;從今而後不計較,不小氣,給別人快樂。祝福你將過去得失成敗的經驗轉為智慧,你的人生道路終將晴空萬里。

  留住愛與美麗,讓悲傷隨水漂逝。

  最後謹以此書獻給我的母親湯玉貞女士
  疼惜她三十九歲即過世
  感謝她給我無條件的愛  
  更感謝她成為我一生最好的榜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科普读物,它的叙述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不同于很多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作者拥有极其高超的“翻译”能力,能把大脑皮层、神经递质这些高深的概念,用极其生动和贴近生活的比喻娓娓道来。他会用烘焙蛋糕的过程来解释记忆的编码,或者用城市交通系统来类比注意力的分配,使得即便是完全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掌握核心原理。书中大量的插图和图表设计也极其精美且有效,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实验”环节,它引导读者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的自我观察中,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本书真的做到了让科学变得有趣、易懂,并且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导意义。

评分

我最近读完的另一本书,那本关于极简主义生活的指南,给我的触动非常大,主要是它在方法论上提供了一套极其清晰且可执行的框架。作者非常擅长将复杂的概念拆解成一个个可以立刻上手的步骤,比如清理物品的“三分法”测试,或是时间管理的“四象限迭代法”,逻辑链条严密得像是一份经过严密论证的工程蓝图。读完后,我立刻着手整理了自己的储物空间,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像是思维层面上的松绑。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分析,每一个案例的背景、挑战和最终的成果都描述得非常详尽,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听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它成功地让我理解了,所谓的“精简”,并非是剥夺,而是一种更有目的性的选择和聚焦,这种务实的态度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见到的。

评分

相比之下,我最近翻阅的一本诗集则完全是另一种体验。它不追求宏大的主题或华丽的辞藻,而是专注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极其微妙的日常感受。诗人的语言克制而精准,像是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用最少的墨水勾勒出最丰富的意境。你会发现,很多原本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场景——比如清晨窗帘缝隙透进来的光线,或者地铁里偶遇的一个陌生人的侧脸——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近乎神圣的意义。这本诗集迫使我放慢了阅读的速度,我发现自己不得不一句一句地品味,去感受那些词语之间的留白和呼吸感。它没有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或指导,但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容器”,让我的思绪可以安全地在其中漂浮、沉淀,最终达到一种宁静的、自洽的状态。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滋养,非常适合在喧嚣之后寻求内心片刻的安宁。

评分

要说最近让我沉迷的一部历史小说,那真是不得不提它的叙事张力。作者的笔力极其老道,他构建的世界观宏大而复杂,但每一个角色的命运和情感却描绘得细腻入微,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个时代的尘土和人性的挣扎。小说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史实,而是用文学的魔力赋予历史人物血肉和灵魂,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在“历史的必然性”和“个体选择的偶然性”之间进行深刻的思辨。特别是高潮部分的几场关键对弈,对话简短却字字珠玑,充满了张力,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话语背后的深意。这本书最棒的一点是,它没有预设立场,而是将复杂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你不得不去思考,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是如何交织并存的。读完后,那种沉浸式的体验久久不能散去,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实体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摸起来非常舒服,色彩搭配也很有品味,既不过分张扬,又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感。我特意把它放在了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做得相当用心,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调整都非常人性化,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章节之间的过渡页,设计得很有巧思,像是给心灵做了一次小小的深呼吸。纸张的厚度适中,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给人一种“这本书很有分量”的踏实感,这在如今很多轻飘飘的快餐书籍中是很难得的体验。可以说,光是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的物理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和敬畏。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从细节处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