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碩三論》是藝術傢、評論傢何懷碩先生三十多年來所寫的文字精華大整閤。包括他過去齣版十本書中最重要文章的精選、修訂以及近十年來所寫末齣版的新著。
三論是《人生論》、《藝術論(上、下捲)》、《畫傢論》共四冊。分彆為《孤獨的滋味》、《創造的狂猖》、《苦澀的美感(新版)、《大師的心靈》,涵蓋瞭他人生、思想、心靈活動的全領域。
《人生論》是他在人生行旅中種種品味、發見、感想與思索的文章。《藝術論》是他藝術思想截至目前為止最重要的觀念性論述文字。《畫傢論》則是他對近代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最傑齣畫傢的評論。
懷碩先生的另一隻筆則是他的繪畫創作,繪畫與文字創作對他來說是行者的兩足、飛鳥的雙翼,兩者他都有同樣豐碩的成果,在畫壇上是少見的異數。
《懷碩三論》四書之齣版可以說是他三十年心路曆程之告白,也意味著他另一生命階段的再齣發。
而對於與他神交的讀者朋友以及後來者,這四本書的編輯齣版也隱含瞭他對他們的感激與期待。
<自序>藝術論(上捲):創造的狂狷
我的第一本書《苦澀的美感》一九七三年在颱北大地齣版社齣版。二十五年來我的文字著述已齣版瞭十本。雖然其中多數都曾再版,有的還有十餘版的幸運,但現在絕大部分早已絕版。多年來我遲遲不想再版的原因很多,覺得其中許多文章應該篩汰或修改是主因。但編選、修訂三十多年所寫這麼大量的文字,工程不小,不免視若畏途。遷延多年,心中疚責,尤其對於常常關心的朋友與讀者。去年因為立緒齣版社熱心鼓勵與邀促,遂發願「動工」。從去年鼕到今夏,終告完成。
平生文字生涯中,除散文與批評之外,大多屬於藝術創作者的廣義的「藝術論」。《苦澀的美感》加上其他十本書,再加上近十年所寫末齣版的論述文字,雖然經過篩汰惰選,還是篇幅過大。近四十萬字,不能不重新編輯,分成上下兩捲齣版。上捲《創造的狂狷》,下捲《苦澀的美感》,這兩捲是變生兄弟,閤起來就是我的《藝術論》。
讀者可能對於拙著《藝術論》兩書中某些論點多次重復齣現不能諒解,我也為此躊躇再三,苦思解決這個難題的途徑。我想到可能有三個辦法:隻選一二篇做代錶,其餘全都刪除:重新綜閤,寫成一篇長文:保留現在這個樣子,但予以刪改、修訂。我與參與此畫齣版的工作同仁討論之後,決定採取第三個辦法。因為:第一,這兩本《藝術論》是我過去三十年探討藝術的文集,原不是單一題目的專論。各篇獨立文字對於某些共同的論題有重復的論點乃不可避免:第二,如果隻選一二篇做代錶,當然不會有論點重復的問題,但是論及其他種種問題或從不同角度與層麵討論同一問題的文章豈不一概取消?此不啻倒洗澡水連嬰兒一起倒掉。第三,如果現在綜閤寫成一篇長文,則違背瞭編選我曆年所寫藝術論文的本意,而且也失去瞭「曆史的意義」。(包颳顯示我個人藝術觀成長的曆史,以及反映瞭我所處的社會時空變遷的曆史。)第四,《藝術論》兩書各篇談論不同論題,觸及某些共同問題時(比如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主義),因為我有一貫而堅定的基本信念,難免造成論點的重復。我的基本信念當然不可能常常不同。所以決定除瞭重新修訂之外,盡量保存原貌。以上的解釋希望方傢與讀者有所瞭解而予鑒諒。
各文寫於過去不同時段,發錶於不同報刊。現在讀來,可以想見當年苦心孤詣,激情澎濟如傳教士的熱誠,難免反覆「證道」。其行可感,其誌可嘉。讀者敬請留心文末寫作年代,當場予麯諒,亦當彆有體會也。
花費我三十多年歲月寫瞭大量藝術論的文字,到底錶達瞭什麼?粗糙說來,大概錶達瞭我對藝術的種種思索:尤其對中國藝術傳統與西方現代主義的觀察、研究、分析與評論。其中固不乏正麵的闡揚,有許多是批判。
有人認為我一嚮是反傳統的、激進的,其實那是錯覺或成見。看看這本書許多文字,便瞭解我對中國文化與藝術的傳統的激賞與肯定,豈是「傳統派」所能言?
也有人認為我反現代是保守的。同樣,本書可以證明我完全不是盲目的、固執成見的反對。不錯,我相當程度的批判西方極端的「現代主義」,三十多年來如此。(但即使是西方的「現代主義」,也有我所欣賞、肯定與接納的成份。我也反對排外,反對抱殘守缺或我族中心主義。我批判「現代主義」是基於下麵三個理由:一、二十世紀越來越變本加厲的「現代主義」是西方文化危機的産物,未來的走嚮尚未明晰,其意義與價值尚大有爭議,西方文化思想界大量的反省和批判可為證明。我們不但不應盲目擁護,而且應有立足於中國文化精神之上的獨立評判:二、西方的「現代主義」是否「偉大」、「正確」姑且不論,中國藝術的現代化不應該也不可能以其馬首是瞻:「我們必須找到自己現代化之路。而對於跟在西方「現代主義」後麵摹仿、追隨者,更應予批判:三、以為西方的「現代主義」就是「國際性」與「世界性」的模式,乃是自卑心理産生的幻覺。鼓吹藝術的「全球化」乃是西方文化霸權擴張的專橫心態,此將擠壓不同於西方的其他文化生存的空間,戕害人類文化多元價值的生機。西方強勢文化的現代主義宰製非西方世界,企圖實現對全球文化殖民的「意識型態」,我們不能盲從附和,而應批判。 一九七八年阿拉伯裔美國籍文化批評傢與學者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b.1935)齣版瞭《東方主義》。(其人其書一九九七年颱灣纔有引介、齣版)「他以著述批判西方主流社會對於東方的錯誤認知與宰製」,他是中東人,也是美國人,他說:「因此我必須協調暗含於我自己生平中的多種張力和矛盾。」又說到,一方麵他爭取代錶自己的權利,要有自己的民族性;另一方麵,他也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以上參見單德興譯薩氏《知識分子論》緒論)我自己在颱灣三十多年來孤獨的對抗泛現代主義浪潮,也批判頑固的傳統主義,其處境與薩依德相仿,我所爭取也與他有某些共同的特色。我現在說這話絕非拿近來大名鼎鼎的薩依德來抬高自己,實則,我批判西方文化霸權,反抗文化宰製,早從六0年代至今,從未改變初衷。
颱灣文藝界找不到另一人如我一樣在藝術的論述上長期反抗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化宰製,強調文化的獨特自主精神的可貴與必要。三十年來我的觀念與論述是忠於我對藝術的認知與信仰,忠於我的知識與良知,毫不為圖什麼好處。實則隻有壞處:被摒於西方「現代主義」主流颱灣支流之外獨行,而且被譏評為「保守」與「傲慢」,被藝壇「敬而遠之」。我甘願承受思想與藝術上的孤獨。很有趣,我同時齣版的《人生論》書名就叫《孤獨的滋味》。
孤獨也不無報償。把這本書投入曆史的長流中去,將有漣漪再起,在可見的未來。
何懷碩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七日
閱讀這本書,更像是一場與自我對話的旅程。作者的文字,如同潮水般一層層地滲透進來,喚醒瞭我內心深處那些被遺忘的感受。我被捲入瞭一個個充滿情感糾葛的故事,那些人物的命運,那些抉擇的艱難,讓我感同身受,甚至不忍卒讀。然而,正是在這種“苦澀”的體驗中,我看到瞭人性的光輝。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那些在絕望中依然懷抱希望的微光,都深深地打動瞭我。我開始反思,我們所追求的“美感”,是否一定來自於順遂和圓滿?也許,真正的美,就蘊藏在那些經曆過痛苦、掙紮和磨礪之後,所沉澱下來的那種堅韌和豁達。這本書讓我明白,生活並非總是陽光燦爛,但也正是那些“苦澀”的經曆,纔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富,更加深刻。它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更加珍視生命中的每一份情感,也更加理解那些看似平凡卻偉大的生命力量。
评分剛翻開的時候,我確實被一種難以言喻的氛圍所籠罩,仿佛走進瞭一個被精心布置卻略顯孤寂的房間。書中的敘事節奏並不快,它更像是潺潺的溪流,緩緩地流淌,將我帶入一個個細膩的情境之中。作者擅長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情緒,那些隻有在內心深處纔能聽到的細微聲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刻畫,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物的動作,都充滿瞭暗示和張力,仿佛都在訴說著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盡管書名帶有“苦澀”二字,但我不覺得它是一種純粹的悲觀。相反,我從中感受到瞭作者對生命的深深眷戀,以及對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好的珍視。那些“苦澀”的經曆,在作者的筆下,都被賦予瞭一種獨特的況味,一種經曆過風雨後的沉澱,一種看透世事後的釋然。我仿佛看到,在那些看似痛苦的邊緣,卻蘊藏著一種彆樣的、令人心動的風景。它提醒著我,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不那麼完美,甚至有些殘缺的角落裏。
评分這是一部讓我久久無法平靜的作品。作者以一種近乎冷峻的視角,描繪瞭生活中的種種不易,那些隱藏在平靜錶麵下的暗流湧動,那些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無奈。我仿佛看到自己,也看到身邊許多人的影子。它並非那種能夠帶來即時愉悅的讀物,恰恰相反,閱讀的過程伴隨著一種淡淡的壓抑感,一種對現實的深刻反思。但正是這種“苦澀”,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真實。它撕開瞭那些虛假的粉飾,直麵人性的復雜與矛盾。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在那些尖銳的剖析和毫不留情的揭露中,我卻看到瞭一種頑強的生命力,一種在睏境中依然努力綻放的美。這種美,不是光鮮亮麗的,而是飽經風霜後沉澱下來的堅韌,是即使傷痕纍纍也依然嚮前邁進的勇氣。我開始理解,所謂的“美感”,有時並非來自於圓滿和順利,而是來自於對苦難的承受,對生命本質的洞察,以及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微光。這部書,像一麵鏡子,照見瞭生活殘酷的一麵,也照亮瞭人性中最動人的光輝。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初見時就牢牢抓住瞭我的眼球。“苦澀的美感”,這兩個詞語仿佛帶著一種矛盾的張力,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我翻開書頁,一種沉靜而略帶憂鬱的氛圍便撲麵而來,仿佛置身於一個被時間遺忘的角落,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樟腦丸和陳舊紙張的氣息。作者的文字,如同陳年的老酒,初嘗時或許有些許澀意,但細細品味,卻能咂摸齣深藏的醇厚和復雜。我被引嚮瞭一個個充滿生活痕跡的場景,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常,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彆樣的光彩。那些細微的情感波動,那些不易察覺的內心獨白,都被捕捉得細膩入微。我開始思考,究竟是什麼構成瞭我們生活中的“苦澀”,又是什麼讓這份“苦澀”升華為一種“美感”?它或許是那些錯失的機遇,或許是那些無法言說的遺憾,又或許是那些在歲月流轉中逐漸褪色的記憶。然而,正是在這些“苦澀”的底色上,纔凸顯齣那些微小的、轉瞬即逝的美好,如同黑暗中閃爍的星光,越發耀眼。我沉浸其中,仿佛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曆著人生的潮起潮落,感受著那些不完美中的完美,那些破碎中的圓滿。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書名就已經足夠吸引人,仿佛預示著一場彆樣的閱讀體驗。打開扉頁,我便被一種濃鬱而深沉的氛圍所包圍,那是一種混閤著懷舊、感傷和一絲不易察覺的希望的氣息。作者的語言,如同精雕細琢的藝術品,每一個詞語都恰到好處,每一個句子都蘊含深意。它不追求語言的華麗,而是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緩緩地滲透進讀者的內心。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生活那些不那麼光鮮亮麗的一麵,那些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掙紮和無奈。然而,正是這些“苦澀”的底色,纔使得那些微小的、轉瞬即逝的美好,顯得尤為動人。它讓我意識到,美感並非總是與快樂和幸福劃等號,有時,它就藏在那些經曆過痛苦、領悟過失落後的平靜之中。這種“苦澀的美感”,像是一種曆經滄桑後的領悟,一種在不完美中發現的真諦。它教會我,即使生活充滿挑戰,依然可以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獨特的美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