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硕三论》是艺术家、评论家何怀硕先生三十多年来所写的文字精华大整合。包括他过去出版十本书中最重要文章的精选、修订以及近十年来所写末出版的新着。
三论是《人生论》、《艺术论(上、下卷)》、《画家论》共四册。分别为《孤独的滋味》、《创造的狂猖》、《苦涩的美感(新版)、《大师的心灵》,涵盖了他人生、思想、心灵活动的全领域。
《人生论》是他在人生行旅中种种品味、发见、感想与思索的文章。《艺术论》是他艺术思想截至目前为止最重要的观念性论述文字。《画家论》则是他对近代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最杰出画家的评论。
怀硕先生的另一只笔则是他的绘画创作,绘画与文字创作对他来说是行者的两足、飞鸟的双翼,两者他都有同样丰硕的成果,在画坛上是少见的异数。
《怀硕三论》四书之出版可以说是他三十年心路历程之告白,也意味着他另一生命阶段的再出发。
而对于与他神交的读者朋友以及后来者,这四本书的编辑出版也隐含了他对他们的感激与期待。
<自序>艺术论(上卷):创造的狂狷
我的第一本书《苦涩的美感》一九七三年在台北大地出版社出版。二十五年来我的文字着述已出版了十本。虽然其中多数都曾再版,有的还有十余版的幸运,但现在绝大部分早已绝版。多年来我迟迟不想再版的原因很多,觉得其中许多文章应该筛汰或修改是主因。但编选、修订三十多年所写这么大量的文字,工程不小,不免视若畏途。迁延多年,心中疚责,尤其对于常常关心的朋友与读者。去年因为立绪出版社热心鼓励与邀促,遂发愿「动工」。从去年冬到今夏,终告完成。
平生文字生涯中,除散文与批评之外,大多属于艺术创作者的广义的「艺术论」。《苦涩的美感》加上其他十本书,再加上近十年所写末出版的论述文字,虽然经过筛汰惰选,还是篇幅过大。近四十万字,不能不重新编辑,分成上下两卷出版。上卷《创造的狂狷》,下卷《苦涩的美感》,这两卷是变生兄弟,合起来就是我的《艺术论》。
读者可能对于拙着《艺术论》两书中某些论点多次重复出现不能谅解,我也为此踌躇再三,苦思解决这个难题的途径。我想到可能有三个办法:只选一二篇做代表,其余全都删除:重新综合,写成一篇长文:保留现在这个样子,但予以删改、修订。我与参与此画出版的工作同仁讨论之后,决定採取第三个办法。因为:第一,这两本《艺术论》是我过去三十年探讨艺术的文集,原不是单一题目的专论。各篇独立文字对于某些共同的论题有重复的论点乃不可避免:第二,如果只选一二篇做代表,当然不会有论点重复的问题,但是论及其他种种问题或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讨论同一问题的文章岂不一概取消?此不啻倒洗澡水连婴儿一起倒掉。第三,如果现在综合写成一篇长文,则违背了编选我历年所写艺术论文的本意,而且也失去了「历史的意义」。(包刮显示我个人艺术观成长的历史,以及反映了我所处的社会时空变迁的历史。)第四,《艺术论》两书各篇谈论不同论题,触及某些共同问题时(比如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因为我有一贯而坚定的基本信念,难免造成论点的重复。我的基本信念当然不可能常常不同。所以决定除了重新修订之外,尽量保存原貌。以上的解释希望方家与读者有所了解而予鉴谅。
各文写于过去不同时段,发表于不同报刊。现在读来,可以想见当年苦心孤诣,激情澎济如传教士的热诚,难免反覆「证道」。其行可感,其志可嘉。读者敬请留心文末写作年代,当场予曲谅,亦当别有体会也。
花费我三十多年岁月写了大量艺术论的文字,到底表达了什么?粗糙说来,大概表达了我对艺术的种种思索:尤其对中国艺术传统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察、研究、分析与评论。其中固不乏正面的阐扬,有许多是批判。
有人认为我一向是反传统的、激进的,其实那是错觉或成见。看看这本书许多文字,便了解我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传统的激赏与肯定,岂是「传统派」所能言?
也有人认为我反现代是保守的。同样,本书可以证明我完全不是盲目的、固执成见的反对。不错,我相当程度的批判西方极端的「现代主义」,三十多年来如此。(但即使是西方的「现代主义」,也有我所欣赏、肯定与接纳的成份。我也反对排外,反对抱残守缺或我族中心主义。我批判「现代主义」是基于下面三个理由:一、二十世纪越来越变本加厉的「现代主义」是西方文化危机的产物,未来的走向尚未明晰,其意义与价值尚大有争议,西方文化思想界大量的反省和批判可为证明。我们不但不应盲目拥护,而且应有立足于中国文化精神之上的独立评判:二、西方的「现代主义」是否「伟大」、「正确」姑且不论,中国艺术的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以其马首是瞻:「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现代化之路。而对于跟在西方「现代主义」后面摹仿、追随者,更应予批判:三、以为西方的「现代主义」就是「国际性」与「世界性」的模式,乃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幻觉。鼓吹艺术的「全球化」乃是西方文化霸权扩张的专横心态,此将挤压不同于西方的其他文化生存的空间,戕害人类文化多元价值的生机。西方强势文化的现代主义宰制非西方世界,企图实现对全球文化殖民的「意识型态」,我们不能盲从附和,而应批判。 一九七八年阿拉伯裔美国籍文化批评家与学者艾德华.萨依德(Edward W. Said)b.1935)出版了《东方主义》。(其人其书一九九七年台湾才有引介、出版)「他以着述批判西方主流社会对于东方的错误认知与宰制」,他是中东人,也是美国人,他说:「因此我必须协调暗含于我自己生平中的多种张力和矛盾。」又说到,一方面他争取代表自己的权利,要有自己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他也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以上参见单德兴译萨氏《知识分子论》绪论)我自己在台湾三十多年来孤独的对抗泛现代主义浪潮,也批判顽固的传统主义,其处境与萨依德相仿,我所争取也与他有某些共同的特色。我现在说这话绝非拿近来大名鼎鼎的萨依德来抬高自己,实则,我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反抗文化宰制,早从六0年代至今,从未改变初衷。
台湾文艺界找不到另一人如我一样在艺术的论述上长期反抗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化宰制,强调文化的独特自主精神的可贵与必要。三十年来我的观念与论述是忠于我对艺术的认知与信仰,忠于我的知识与良知,毫不为图什么好处。实则只有坏处:被摒于西方「现代主义」主流台湾支流之外独行,而且被讥评为「保守」与「傲慢」,被艺坛「敬而远之」。我甘愿承受思想与艺术上的孤独。很有趣,我同时出版的《人生论》书名就叫《孤独的滋味》。
孤独也不无报偿。把这本书投入历史的长流中去,将有涟漪再起,在可见的未来。
何怀硕一九九八年七月十七日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仿佛预示着一场别样的阅读体验。打开扉页,我便被一种浓郁而深沉的氛围所包围,那是一种混合着怀旧、感伤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的气息。作者的语言,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个词语都恰到好处,每一个句子都蕴含深意。它不追求语言的华丽,而是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缓缓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生活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一面,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中的挣扎和无奈。然而,正是这些“苦涩”的底色,才使得那些微小的、转瞬即逝的美好,显得尤为动人。它让我意识到,美感并非总是与快乐和幸福划等号,有时,它就藏在那些经历过痛苦、领悟过失落后的平静之中。这种“苦涩的美感”,像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领悟,一种在不完美中发现的真谛。它教会我,即使生活充满挑战,依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美丽。
评分这是一部让我久久无法平静的作品。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视角,描绘了生活中的种种不易,那些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那些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我仿佛看到自己,也看到身边许多人的影子。它并非那种能够带来即时愉悦的读物,恰恰相反,阅读的过程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压抑感,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但正是这种“苦涩”,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它撕开了那些虚假的粉饰,直面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那些尖锐的剖析和毫不留情的揭露中,我却看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一种在困境中依然努力绽放的美。这种美,不是光鲜亮丽的,而是饱经风霜后沉淀下来的坚韧,是即使伤痕累累也依然向前迈进的勇气。我开始理解,所谓的“美感”,有时并非来自于圆满和顺利,而是来自于对苦难的承受,对生命本质的洞察,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微光。这部书,像一面镜子,照见了生活残酷的一面,也照亮了人性中最动人的光辉。
评分阅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与自我对话的旅程。作者的文字,如同潮水般一层层地渗透进来,唤醒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感受。我被卷入了一个个充满情感纠葛的故事,那些人物的命运,那些抉择的艰难,让我感同身受,甚至不忍卒读。然而,正是在这种“苦涩”的体验中,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那些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那些在绝望中依然怀抱希望的微光,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追求的“美感”,是否一定来自于顺遂和圆满?也许,真正的美,就蕴藏在那些经历过痛苦、挣扎和磨砺之后,所沉淀下来的那种坚韧和豁达。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并非总是阳光灿烂,但也正是那些“苦涩”的经历,才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份情感,也更加理解那些看似平凡却伟大的生命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见时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苦涩的美感”,这两个词语仿佛带着一种矛盾的张力,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我翻开书页,一种沉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便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樟脑丸和陈旧纸张的气息。作者的文字,如同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许涩意,但细细品味,却能咂摸出深藏的醇厚和复杂。我被引向了一个个充满生活痕迹的场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别样的光彩。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不易察觉的内心独白,都被捕捉得细腻入微。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苦涩”,又是什么让这份“苦涩”升华为一种“美感”?它或许是那些错失的机遇,或许是那些无法言说的遗憾,又或许是那些在岁月流转中逐渐褪色的记忆。然而,正是在这些“苦涩”的底色上,才凸显出那些微小的、转瞬即逝的美好,如同黑暗中闪烁的星光,越发耀眼。我沉浸其中,仿佛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人生的潮起潮落,感受着那些不完美中的完美,那些破碎中的圆满。
评分刚翻开的时候,我确实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所笼罩,仿佛走进了一个被精心布置却略显孤寂的房间。书中的叙事节奏并不快,它更像是潺潺的溪流,缓缓地流淌,将我带入一个个细腻的情境之中。作者擅长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绪,那些只有在内心深处才能听到的细微声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细节的刻画,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动作,都充满了暗示和张力,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尽管书名带有“苦涩”二字,但我不觉得它是一种纯粹的悲观。相反,我从中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深眷恋,以及对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的珍视。那些“苦涩”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都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况味,一种经历过风雨后的沉淀,一种看透世事后的释然。我仿佛看到,在那些看似痛苦的边缘,却蕴藏着一种别样的、令人心动的风景。它提醒着我,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不那么完美,甚至有些残缺的角落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