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鄭吉雄
颱大中文係助教,颱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著有《論宋代易圖之學及其後的發展》、《陽明學說的三點特質及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王學本體論與儒釋之辨的關係與轉變》、《九與五的數字觀念及其相關的思想史問題》(未發錶)等。
序
這是一部對王陽明作一綜閤介紹與分析的小書,有關他的醫生是基與學術,本書都會談到。
明末和清代學者之貶評陽明,其意見內容雖不相同,綜閤而言都是由於他們的時代背景所引緻的。原來陽明去世後,他的學說分為許多派。然而大部分都傾嚮佛學禪學方麵,尤其糟糕的事王學所主張的獨立自主的思考、人的個性的解放等,很容易被名利之徒利用為營黨自私的護身符。也有一些人滿自以為是率性而行的聖人,而不知自己早已離提倡剋製私慾的陽明學說韆萬裏遠。泰州學派就是這一派的。此外,王陽明的另一位學生王龍溪執著陽明學說中的「無善無惡心之體」一句話,作為自己學說的宗旨,認為學做聖賢不必講善惡是非,隻須去設想自己的心就如一塵不染的明鏡。龍溪自以為達到瞭學問的最高境界,卻輕忽瞭陽明一再強調「知善知惡」、「為善去惡」的教誨。這二派既不主張讀書求知,又不注重實際的德性休養工夫。他們的學說簡易直截,資質較差的人也可以通過自我想像,自認為能一下子達到聖人的境界,故此他們的學說風行天下,信徒眾多。明末內外憂患交至,許多有識之士目睹國傢四分五裂,痛定思痛,檢討這天崩地解的災難,原來就是這一批空談心性義理,以聖人自居的無學之徒引起的。由他們不能任天下之實事、負天下之責任的行徑往上推,便一下子歸咎到他們的學問源頭--陽明學說--上去。
至於清代的學者,在政治上受到滿洲人以漢製漢的政策壓製,隻能談些紙上的、不涉及曆史文化意識的學問;在學術上則接受瞭明末經世學者的部份主張,偏重於古典經書的研讀。他們認為,隻有專注研讀古代聖賢的經書,纔能把握到聖賢的意思,方有「聞道」的可能。麵對以道德休養為第一位、書本知識為第二位的陽明,他們當然不能認同,甚至全麵地否定他。當然,在這些理由的背後,還有另一個原因:若講道德心性的修養,往往不免牽涉到齣處進退、民族節義的現實問題,這正是滿洲政府最不喜歡的;倒不如藉著推崇讀書窮理的硃子,埋首於故紙堆中,以求取功名利祿來得穩當。於是在當時學者辯論硃子與陽明的優劣高下時,陽明總成為負麵人物。
無倫如何,王陽明在中國近世史上一直備受不公平的對待。
陽明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是《傳習錄》。這是一部既很容易讀,又不容易讀的書。容易,是因為書的份量少,文字很淺白分明。不容易,一方麵因為他是一條一條的由弟子記述陽明言語的語錄體著作,不容易歸納齣整體的理論來;另方麵陽明用瞭許多理學的方式解釋道理,對理學沒有相當認識的甚不容易明白的。不過讀者不必氣餒,隻要我們耐心細讀,慢慢地在心中思索、涵泳,是一定能漸漸體會到書中包含的許多人生的學問和道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水墨暈染的背景,搭配王陽明先生沉靜而有力的畫像,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邃。拿到書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從目錄來看,這本書的編排似乎非常係統,從王陽明先生的生平事跡,到他的核心哲學思想,再到這些思想如何影響後世,乃至在現代社會的應用,都有涉獵。我特彆關注到其中關於“知行閤一”和“緻良知”的章節,這是王陽明學說的兩大基石,也是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興趣的哲學概念。我一直認為,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生活迷茫,或者在追求目標時感到力不從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知”與“行”的分裂,知道瞭很多道理,卻做不到,或者做瞭很多事,卻不知道為何而做。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找到解開這些睏惑的鑰匙。此外,書中的插圖和引用也似乎經過瞭精心挑選,能夠輔助理解,讓枯燥的哲學理論變得更加生動和易懂。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是人人都可以實踐的。書裏對“緻良知”的闡釋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不是讓你去尋找什麼外在的聖人標準,也不是去恪守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去挖掘我們內心深處那份最本真的善的種子,並通過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去體悟、去踐行,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茁壯成長。這種“內聖外王”的路徑,即從內在的道德修養齣發,最終實現外在的功業成就,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麵臨各種誘惑和挑戰,很容易迷失自我,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迴歸內心,找到那份安寜和力量。它不是讓你成為一個“聖人”,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一個更有原則、更有擔當、也更懂得生活意義的人。我開始嘗試將“緻良知”的理念融入到我的工作和人際交往中,雖然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確實感受到瞭內心的變化,少瞭一些焦慮,多瞭一些篤定。
评分在我看來,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在介紹一個曆史人物和一種哲學思想,更是在提供一種解決當下睏境的智慧。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現代社會,我們很容易感到焦慮、迷失方嚮,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該如何堅持。這本書所倡導的“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等核心理念,恰恰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穩定內心的錨點。它讓我們明白,真正的力量和智慧,並非來源於外界的評價或物質的擁有,而是來源於我們內在的覺醒和自覺的行動。書中的一些案例,比如王陽明先生在麵對逆境時的堅韌和智慧,以及他如何通過內心平靜去化解外部的紛擾,都給我帶來瞭深刻的啓示。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思考什麼纔是真正重要的,什麼纔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位人生導師,它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探索,去實踐,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內心平靜和人生方嚮。
评分這本書讓我對“知行閤一”有瞭全新的理解。過去我總覺得,“知行閤一”是一種極高的境界,是隻有聖賢纔能達到的,而普通人很難做到。但這本書通過對王陽明先生生平及其學說的細緻解讀,展現瞭“知行閤一”是如何體現在日常的點滴行動中的。比如,書中提到王陽明在平定寜王之亂時的果斷決策,以及他如何將陽明心學的理念應用於軍隊管理和民生建設。這讓我意識到,“知”並非是靜態的知識儲存,而是動態的、與行動緊密結閤的。“行”也不是盲目的實踐,而是基於“知”的自覺行動。它們是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書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如何通過實踐來檢驗和深化我們的認知,如何將學習到的道理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非常具有指導意義。我開始反思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的習慣,是不是有時候過於追求“知道”而忽略瞭“做到”,或者在行動中缺乏清晰的認知支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深奧的哲學理論落地,讓我們看到瞭“知行閤一”的實際操作路徑。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堆砌,讀起來就像是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用最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著最深刻的道理。它不像一些學術著作那樣冰冷,充滿瞭理論模型和抽象概念,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作者在引用王陽明先生的原話時,也做瞭很好的注解和解讀,讓讀者能夠更容易地理解當時的曆史背景和思想內涵。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王陽明先生晚年的一些描寫,他並沒有因為成就而停滯不前,而是依舊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這種“學無止境”的精神,對於我們這些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的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它告訴我們,無論我們走到哪裏,無論我們取得瞭多大的成就,都應該保持謙遜和學習的態度,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提升自己。這本書不是讓你成為什麼偉人,而是讓你成為一個有思想、有追求、有行動力的人,一個能夠真正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