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郑吉雄
台大中文系助教,台大中文研究所硕士,着有《论宋代易图之学及其后的发展》、《阳明学说的三点特质及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王学本体论与儒释之辨的关系与转变》、《九与五的数字观念及其相关的思想史问题》(未发表)等。
序
这是一部对王阳明作一综合介绍与分析的小书,有关他的医生是基与学术,本书都会谈到。
明末和清代学者之贬评阳明,其意见内容虽不相同,综合而言都是由于他们的时代背景所引致的。原来阳明去世后,他的学说分为许多派。然而大部分都倾向佛学禅学方面,尤其糟糕的事王学所主张的独立自主的思考、人的个性的解放等,很容易被名利之徒利用为营党自私的护身符。也有一些人满自以为是率性而行的圣人,而不知自己早已离提倡克制私慾的阳明学说千万里远。泰州学派就是这一派的。此外,王阳明的另一位学生王龙溪执着阳明学说中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话,作为自己学说的宗旨,认为学做圣贤不必讲善恶是非,只须去设想自己的心就如一尘不染的明镜。龙溪自以为达到了学问的最高境界,却轻忽了阳明一再强调「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教诲。这二派既不主张读书求知,又不注重实际的德性休养工夫。他们的学说简易直截,资质较差的人也可以通过自我想像,自认为能一下子达到圣人的境界,故此他们的学说风行天下,信徒众多。明末内外忧患交至,许多有识之士目睹国家四分五裂,痛定思痛,检讨这天崩地解的灾难,原来就是这一批空谈心性义理,以圣人自居的无学之徒引起的。由他们不能任天下之实事、负天下之责任的行径往上推,便一下子归咎到他们的学问源头--阳明学说--上去。
至于清代的学者,在政治上受到满洲人以汉制汉的政策压制,只能谈些纸上的、不涉及历史文化意识的学问;在学术上则接受了明末经世学者的部份主张,偏重于古典经书的研读。他们认为,只有专注研读古代圣贤的经书,才能把握到圣贤的意思,方有「闻道」的可能。面对以道德休养为第一位、书本知识为第二位的阳明,他们当然不能认同,甚至全面地否定他。当然,在这些理由的背后,还有另一个原因:若讲道德心性的修养,往往不免牵涉到出处进退、民族节义的现实问题,这正是满洲政府最不喜欢的;倒不如借着推崇读书穷理的朱子,埋首于故纸堆中,以求取功名利禄来得稳当。于是在当时学者辩论朱子与阳明的优劣高下时,阳明总成为负面人物。
无伦如何,王阳明在中国近世史上一直备受不公平的对待。
阳明的着作很多,最重要的是《传习录》。这是一部既很容易读,又不容易读的书。容易,是因为书的份量少,文字很浅白分明。不容易,一方面因为他是一条一条的由弟子记述阳明言语的语录体着作,不容易归纳出整体的理论来;另方面阳明用了许多理学的方式解释道理,对理学没有相当认识的甚不容易明白的。不过读者不必气馁,只要我们耐心细读,慢慢地在心中思索、涵泳,是一定能渐渐体会到书中包含的许多人生的学问和道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堆砌,读起来就像是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冰冷,充满了理论模型和抽象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作者在引用王阳明先生的原话时,也做了很好的注解和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王阳明先生晚年的一些描写,他并没有因为成就而停滞不前,而是依旧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种“学无止境”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本书不是让你成为什么伟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行动力的人,一个能够真正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水墨晕染的背景,搭配王阳明先生沉静而有力的画像,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邃。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编排似乎非常系统,从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到他的核心哲学思想,再到这些思想如何影响后世,乃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都有涉猎。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章节,这是王阳明学说的两大基石,也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哲学概念。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生活迷茫,或者在追求目标时感到力不从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与“行”的分裂,知道了很多道理,却做不到,或者做了很多事,却不知道为何而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开这些困惑的钥匙。此外,书中的插图和引用也似乎经过了精心挑选,能够辅助理解,让枯燥的哲学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懂。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人人都可以实践的。书里对“致良知”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让你去寻找什么外在的圣人标准,也不是去恪守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去挖掘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最本真的善的种子,并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体悟、去践行,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种“内圣外王”的路径,即从内在的道德修养出发,最终实现外在的功业成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回归内心,找到那份安宁和力量。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圣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更有原则、更有担当、也更懂得生活意义的人。我开始尝试将“致良知”的理念融入到我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虽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确实感受到了内心的变化,少了一些焦虑,多了一些笃定。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历史人物和一种哲学思想,更是在提供一种解决当下困境的智慧。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很容易感到焦虑、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该如何坚持。这本书所倡导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内心的锚点。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力量和智慧,并非来源于外界的评价或物质的拥有,而是来源于我们内在的觉醒和自觉的行动。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王阳明先生在面对逆境时的坚韧和智慧,以及他如何通过内心平静去化解外部的纷扰,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平静和人生方向。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知行合一”有了全新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知行合一”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是只有圣贤才能达到的,而普通人很难做到。但这本书通过对王阳明先生生平及其学说的细致解读,展现了“知行合一”是如何体现在日常的点滴行动中的。比如,书中提到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时的果断决策,以及他如何将阳明心学的理念应用于军队管理和民生建设。这让我意识到,“知”并非是静态的知识储存,而是动态的、与行动紧密结合的。“行”也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基于“知”的自觉行动。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如何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我们的认知,如何将学习到的道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习惯,是不是有时候过于追求“知道”而忽略了“做到”,或者在行动中缺乏清晰的认知支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深奥的哲学理论落地,让我们看到了“知行合一”的实际操作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