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躬行实践的儒者

王阳明:躬行实践的儒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王阳明
  • 心学
  • 儒家
  • 哲学
  • 明朝
  • 知行合一
  • 修身
  • 道德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王阳明,生于明代中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主张知行合一的致良知学说,一方面从哲学思维上指出人性至善的根源,发明孟子「性本善」的学说;另方面教人应从实际的生活和行为上锻鍊,培养个人的良知与才能。他在学术和政治上的成就,证明了致良知学说的切实可行,而非悬空说教。本书将从各方面介绍他一生的经历与学问、良知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历史对他的评价等。

作者简介

郑吉雄

  台大中文系助教,台大中文研究所硕士,着有《论宋代易图之学及其后的发展》、《阳明学说的三点特质及其在学术史上的意义》、《王学本体论与儒释之辨的关系与转变》、《九与五的数字观念及其相关的思想史问题》(未发表)等。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国人丛书传记类编序

一、 时代背景
二、 悟道经过
(一) 少年时期
(二) 悟道三阶段
三、 军政生涯
(一) 用兵三省
(二) 平定宸濠
(三) 远征思田
四、 学术内容
(一) 人性的思想
(二) 理欲与是非
(三) 宗旨与道体
五、 后学评价
(一) 王学的流派
(二) 其后学术史上的争论
结论
附录 王阳明事蹟系年简表

图书序言

  这是一部对王阳明作一综合介绍与分析的小书,有关他的医生是基与学术,本书都会谈到。

  明末和清代学者之贬评阳明,其意见内容虽不相同,综合而言都是由于他们的时代背景所引致的。原来阳明去世后,他的学说分为许多派。然而大部分都倾向佛学禅学方面,尤其糟糕的事王学所主张的独立自主的思考、人的个性的解放等,很容易被名利之徒利用为营党自私的护身符。也有一些人满自以为是率性而行的圣人,而不知自己早已离提倡克制私慾的阳明学说千万里远。泰州学派就是这一派的。此外,王阳明的另一位学生王龙溪执着阳明学说中的「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话,作为自己学说的宗旨,认为学做圣贤不必讲善恶是非,只须去设想自己的心就如一尘不染的明镜。龙溪自以为达到了学问的最高境界,却轻忽了阳明一再强调「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的教诲。这二派既不主张读书求知,又不注重实际的德性休养工夫。他们的学说简易直截,资质较差的人也可以通过自我想像,自认为能一下子达到圣人的境界,故此他们的学说风行天下,信徒众多。明末内外忧患交至,许多有识之士目睹国家四分五裂,痛定思痛,检讨这天崩地解的灾难,原来就是这一批空谈心性义理,以圣人自居的无学之徒引起的。由他们不能任天下之实事、负天下之责任的行径往上推,便一下子归咎到他们的学问源头--阳明学说--上去。

  至于清代的学者,在政治上受到满洲人以汉制汉的政策压制,只能谈些纸上的、不涉及历史文化意识的学问;在学术上则接受了明末经世学者的部份主张,偏重于古典经书的研读。他们认为,只有专注研读古代圣贤的经书,才能把握到圣贤的意思,方有「闻道」的可能。面对以道德休养为第一位、书本知识为第二位的阳明,他们当然不能认同,甚至全面地否定他。当然,在这些理由的背后,还有另一个原因:若讲道德心性的修养,往往不免牵涉到出处进退、民族节义的现实问题,这正是满洲政府最不喜欢的;倒不如借着推崇读书穷理的朱子,埋首于故纸堆中,以求取功名利禄来得稳当。于是在当时学者辩论朱子与阳明的优劣高下时,阳明总成为负面人物。

  无伦如何,王阳明在中国近世史上一直备受不公平的对待。

  阳明的着作很多,最重要的是《传习录》。这是一部既很容易读,又不容易读的书。容易,是因为书的份量少,文字很浅白分明。不容易,一方面因为他是一条一条的由弟子记述阳明言语的语录体着作,不容易归纳出整体的理论来;另方面阳明用了许多理学的方式解释道理,对理学没有相当认识的甚不容易明白的。不过读者不必气馁,只要我们耐心细读,慢慢地在心中思索、涵泳,是一定能渐渐体会到书中包含的许多人生的学问和道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堆砌,读起来就像是一位长者在娓娓道来,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讲述着最深刻的道理。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冰冷,充满了理论模型和抽象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作者在引用王阳明先生的原话时,也做了很好的注解和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王阳明先生晚年的一些描写,他并没有因为成就而停滞不前,而是依旧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这种“学无止境”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它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都应该保持谦逊和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本书不是让你成为什么伟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行动力的人,一个能够真正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水墨晕染的背景,搭配王阳明先生沉静而有力的画像,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邃。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编排似乎非常系统,从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到他的核心哲学思想,再到这些思想如何影响后世,乃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都有涉猎。我特别关注到其中关于“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章节,这是王阳明学说的两大基石,也是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感兴趣的哲学概念。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生活迷茫,或者在追求目标时感到力不从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与“行”的分裂,知道了很多道理,却做不到,或者做了很多事,却不知道为何而做。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开这些困惑的钥匙。此外,书中的插图和引用也似乎经过了精心挑选,能够辅助理解,让枯燥的哲学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懂。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王阳明先生的哲学思想并非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人人都可以实践的。书里对“致良知”的阐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让你去寻找什么外在的圣人标准,也不是去恪守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去挖掘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最本真的善的种子,并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去体悟、去践行,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种“内圣外王”的路径,即从内在的道德修养出发,最终实现外在的功业成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回归内心,找到那份安宁和力量。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圣人”,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个更有原则、更有担当、也更懂得生活意义的人。我开始尝试将“致良知”的理念融入到我的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虽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确实感受到了内心的变化,少了一些焦虑,多了一些笃定。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历史人物和一种哲学思想,更是在提供一种解决当下困境的智慧。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我们很容易感到焦虑、迷失方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该如何坚持。这本书所倡导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理念,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内心的锚点。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力量和智慧,并非来源于外界的评价或物质的拥有,而是来源于我们内在的觉醒和自觉的行动。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王阳明先生在面对逆境时的坚韧和智慧,以及他如何通过内心平静去化解外部的纷扰,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心平静和人生方向。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知行合一”有了全新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知行合一”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是只有圣贤才能达到的,而普通人很难做到。但这本书通过对王阳明先生生平及其学说的细致解读,展现了“知行合一”是如何体现在日常的点滴行动中的。比如,书中提到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时的果断决策,以及他如何将阳明心学的理念应用于军队管理和民生建设。这让我意识到,“知”并非是静态的知识储存,而是动态的、与行动紧密结合的。“行”也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基于“知”的自觉行动。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比如如何通过实践来检验和深化我们的认知,如何将学习到的道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开始反思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习惯,是不是有时候过于追求“知道”而忽略了“做到”,或者在行动中缺乏清晰的认知支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深奥的哲学理论落地,让我们看到了“知行合一”的实际操作路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