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命理學和醫學是曆代的智士哲人,為人生規劃的幸福方案,除瞭經驗的結晶之外,更蘊藏東方哲學「天人閤一」的善美思想。
本書是作者著作係列中,嘗試將易理、中醫學理、子平命理、占星、血型、現代醫學結閤,對人生的疾病災厄進行探討的心得報告。
透過對命理與中國醫學的瞭解,在急遽動盪的現代社會中,您會更正視生命的尊嚴,活得更諦觀,惜福、造福,掌握健康而美好的人生。
佛傢說:生、老、病、死、五陰盛、愛彆離、怨憎會、求不得,是為「八苦」。生命是痛苦的,尤其是受過摺磨的人,更有痛苦的咆哮:
我詛咒你給我的一切
我詛咒自己齣生的日子
我詛咒自己將要死亡的日子
我詛咒我的整個生命
愚蠢的命運,我把一切東西擲迴你無情的臉上
討厭,永遠討厭
我用我的詛咒來剋服你
你還能對我怎樣呢?
…….我要用最後的思想對著你冥頑的耳朵喊叫:
討厭,討厭!
安德列夫
但是,我們既然擁有生命,就不能免除人生的種種不如意和無奈:諸如寂寞、抑鬱、憤懣、病痛、災殃 ...等等帶來的苦惱。在政治、經濟、社會結構體製急速變化,科技、資訊高度發展的現代,人們更在生理、心理上備受看得見與看不見傷口的病痛災厄煎熬。
從古代遺留的碑記、銘誌中,可知人類在上古時代就知道有疾病的存在,對病名也有簡略的敘述,疾病的本質隨著社會變遷與科技發展,由模糊而逐漸清晰,但是,迄目前為止,現代醫學對疾病本質的認知,還不完全一緻,也不完全明白。由於電腦及超電導技術的引進,使得醫療技術有大幅的改變,無論在地球的哪個角落,保護人類生命、健康的醫療體係時時刻刻都在求突破性的進展,為人類造福。但是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以往治不好的疾病被一一剋服的同時,新的疾病馬上齣現;例如以前被稱為不治之疾的結核病被剋服後,人類的平均壽命增長,繼之而來的癌癥卻對人類的生命造成威脅;當癌癥可由乾擾素,超電導技術來治癒時,馬上又有如AIDS的新病産生。
西洋醫學對諸如霍亂、結核病等清楚知道病原體的疾病,在疾病的剋服上確實達到具有曆史意義的療效,而且外科手術也為人類帶來極大的福祉。都市的24小時化後,因不規則的就業時間,高度緊張的工作,相對提高都市就業者的緊張狀態,多樣化的慢性疾病患者,其不明病因,連西醫都感到棘手的疾病,在未來的21世紀必然益增。對於此類疾病,以「人與天地相應」結閤人身與外在環境(自然界),「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這種注重整體性、機體平衡的中國醫學療法將大受矚目。雖然中國醫學在開發醫療用硬體方麵,目前較西洋醫學顯然落後,但是在緻力於尖端技術機器的現代化及開發之下,其突破性的進展是可預見的。
筆者在七、八歲時飽受病魔摺騰,所以自初中時代即開始涉獵中國醫學,進而研習易學、堪輿、命蔔、風鑑、剋擇、佛禪等術數與哲理,少年時代有「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想法,後來雖然放棄習醫的理想,研讀我所最愛的美術係,但是二十多年來,對術數學與哲理的研習一直未嘗中斷,寒暑弗輟,其間接觸無數的眾生相,對於疾病災厄之例尤其用心,列為檔案,詳記每一案例的生辰、傢族、居傢環境、祖墳風水、血型、病癥、醫療過程、死亡時間 ... 等等資料,積存既久,閱曆益豐,頗有心得。
清末名醫唐宗海(容川)(血證論)敘曰:「大丈夫不能立功名於天下,苟有一材一藝稍足補救於當時,而又吝不忍傳陋哉?」因為見到很多受命運束縛、徬徨無助的人,慨然興起將所學貢獻給需要援手的人的心願。一九七四年從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畢業後,服務於省立竹山高中,擔任教師之職,公私兩忙,迄一九八九年暮春辭去教職,纔有餘暇潛心著作,將以前諸位恩師所授、私人筆記及考驗心得,整理匯編,分為美術工藝、文學、堪輿、命理、擇日等類,陸續齣版。
這本書是筆者著作係列中,嘗試將易理、中醫學理、命理、星座、血型、現代醫學結閤,對人生的疾病災厄進行探討的心得報告。在古今的命理、醫學書籍裏,是屬首創之體例,不揣謭陋,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共同來開拓這條荊棘之路,也希望有福緣的朋友從書中得到一些啓示和助益。
生老病死,對人類來說,是無法避免的痛苦業障! 日本禪學大師鈴木大拙說:「然而,這是幸運的。因為你遭受的痛苦愈多,你的性格就變得愈深沉,而由於性格的深沉,你就更能透入生命的奧秘;所有偉大的藝術傢、宗教領袖和社會改革傢,都是經過勇敢奮鬥,經常傷心落淚的劇烈掙紮而産生齣來的;除非你嘗過憂愁的滋味,否則便無法體會真正的人生。」(禪與生活)
命學傢槙玉淑女士說:「人是不會死?人是不會罹患疾病?人是不會遭遇事故,或意想不到的不幸?也沒有挫摺? ... 以這樣的人生觀,也不敬畏神明,而假如有使明日生存下去的可能的話,這個程度已自信滿滿,而如果閤理的,且科學的(?)生存方式或想法,在人類成為可能的話,占術或占蔔師就是無用之物瞭。但是,我卻不這麼想。我覺得把「因為有死亡,纔更要珍惜生命」。這話視至上的珍品及謙虛的思考(將明日如何生活)?這樣生存下去,纔是身為人類者正當的道路。」
(健康推命入門.楔子 能避免的運命,
不能避免的運命之全部)
透過對命理、中國醫學的瞭解,筆者肯定:有福緣接觸它的人,在未來的21世紀中,對生活和一般事物可獲得一種新的觀點,雖然不能達到像禪的頓悟那種(覺)(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但是至少會使一個人正視生命的尊嚴,諦觀地生存。
宗教傢認為疾病是由貪、嗔、癡、愛得來,又由酒、色、財、氣所緻。七情六慾是人類的本性,也是人類生命的大敵。
雙魚座時代(AD221~2376)是人性矛盾的時代,20世紀末更凸顯人性墮落的一麵 -- 吸毒(美國約有六百萬至一韆萬人)、愛滋病(一九八九年9月30日WHO報告,全球有十八萬名患者,美國十萬四韆人,名列第一)。地球環境的破壞,氟氯碳化物帶來的臭氧層破壞、二氧化碳造成的溫室效應(Green House)氣候異常、排放廢氣引起的酸雨、熱帶雨林的減少、沙漠化的進行、海洋汙染 ...,各類災害增多,無論其中的哪一種,都可能對棲息在地球的所有生物(當然,包括人類)造成嚴重的威脅。人口膨脹、都市集中、農村人口外流所發生的交通、教育等社會基本設施超過極限,形成機能麻痺、蝸牛族住宅難尋、毒品犯罪、失業、貧因蔓延,貧民窟的飢荒、戰亂、自然理境荒廢 ...,種種浩劫,如巨浪排闥而至;這都是如雪竇大師所說的:「人無壽夭,祿盡則死,獨盡為災,眾盡為劫」乃人類不知惜福,造成的因果報應。
命理學和醫學是自古以來,睿智的哲人,為人生規畫的幸福方案,中國醫學和子平命學除瞭臨床的經驗之外,更蘊藏東方哲學「天人閤一」的善美思想,在萎靡混濁的時代,不啻是一股冷冽的清泉,可以洗滌人性的罪惡,滋潤人們枯稿的心田,雖然有人排斥它為虛玄空誕,但是筆者堅信中國醫學和子平命學在21世紀,必將綻放奇葩,伸齣她的柔荑,撫慰曆盡滄桑的大地遊子。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雖然書名是《現代閤理與中醫(下冊)》,但讀起來卻絲毫沒有枯燥的說教感,反而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娓娓道來他行醫多年的心得體會。他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將中醫的精髓,比如“天人閤一”、“陰陽五行”等概念,用極其生動形象的比喻解釋清楚,讓我這個中醫小白也能恍然大悟。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脾胃”的章節,他將脾胃比作人體發動機的總開關,一旦這個開關失靈,身體就會齣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從消化不良到免疫力下降,甚至精神情緒的波動,都可能與脾胃息息相關。他給齣的食療方子也非常實用,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材,比如紅棗、小米、山藥等等,按照他的方法搭配,不僅美味,還能起到很好的調理作用。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患者的關懷和醫者的仁心,他強調中醫不僅僅是治病,更是養生,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生活方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健康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單純地依賴藥物,而是開始注重身體的內在調養,從生活習慣、飲食起居等多方麵入手,這纔是真正的“未病先防”。
评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新穎,完全顛覆瞭我之前對醫學類書籍的刻闆印象。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而是更像一本散文集,充滿瞭作者的個人思考和感悟。他會從生活中的一個小故事切入,比如一次偶然的經曆,或者一個病人的特殊病例,然後引申齣中醫的某個理論,再將其與現代醫學的發現進行對比和解讀,這種方式讓理論知識變得鮮活有趣,易於理解。我特彆喜歡他描述“肝氣鬱結”的部分,他用瞭一個生動的比喻,說肝就像一棵樹,如果長期被壓抑,就會枝葉不展,甚至根基不穩。然後他會結閤現代醫學研究,解釋為什麼情緒會影響身體的生理功能,比如壓力大會導緻激素分泌紊亂,從而影響到肝髒的代謝。最讓我驚艷的是,他能將看似復雜的醫學道理,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錶達齣來,例如,他會說,“中醫講究順其自然,就像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我們也要順應自然的規律,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讀到這裏,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寜靜的山林中,與中醫的智慧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對話。這本書真的讓我看到瞭中醫的博大精深,也讓我對自己的身體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其獨特的視角,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中醫的條條框框,而是將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與傳統中醫的理論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作者在書中會引用一些最新的醫學研究,比如基因學、腸道菌群研究等,然後用這些現代科學的證據來佐證中醫的某些觀點,比如“腎主骨生髓”的說法,他會結閤鈣的吸收和骨骼健康的研究來解釋;又比如“脾主運化”的功能,他會聯係到腸道菌群對營養吸收的影響。這種“古今結閤”的方式,讓原本可能顯得有些神秘的中醫理論,變得更加科學、可信,也更加容易被現代人所接受。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書中探討“亞健康”狀態時,他沒有簡單地將其歸結為某種疾病,而是從多個維度進行分析,比如身體的能量代謝、神經係統的調節、免疫係統的功能等等,然後將其與中醫的“氣血不足”、“肝鬱”等概念聯係起來,提齣瞭一係列係統性的調理方案。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等待疾病的發生,而是能夠主動地去瞭解身體的運作機製,並采取科學的措施來維護健康。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穿越時空的一次對話,它連接瞭古老的中醫智慧與現代人的健康需求。作者以一種非常溫和而充滿智慧的筆觸,講述瞭中醫的精髓,比如“情誌緻病”這個概念,他並沒有用生硬的醫學術語來解釋,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講述瞭喜怒哀樂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他會引用一些古代的醫案,比如某個文人因為憂思過度而患上奇難雜癥,又比如某個女子因為情誌不暢而身體日漸消瘦,然後他會將這些故事與現代心理學、神經學的一些發現相結閤,解釋情緒是如何通過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等途徑,對身體産生具體影響的。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提到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並用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說“等到洪水來瞭再修堤壩,就太晚瞭,中醫的‘治未病’,就是要提前發現身體的隱患,並及時加以疏導。”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中醫不僅僅是治療疾病的手段,更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與身心和諧相處的方式。
评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來讀這本書的,畢竟“中醫”這個詞在我腦海裏總是與“玄之又玄”聯係在一起。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給瞭我巨大的驚喜。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一些我從未接觸過的中醫理論,比如“濕邪”、“痰濕”等,解釋得十分透徹。他會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情況來打比方,比如,“濕邪就像衣服淋濕瞭,黏膩不透氣,身體也一樣,如果體內濕氣太重,就會感到沉重乏力,精神不振。”他還會結閤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比如經常熬夜、飲食不規律等,分析這些習慣是如何導緻體內産生“濕邪”的,並給齣非常具體的調理建議。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祛濕”的章節,他推薦瞭一些簡單的茶飲和穴位按摩方法,我親身嘗試後,感覺身體確實有瞭一些變化,比如早晨起床沒那麼浮腫瞭,精力也比以前好瞭很多。這本書讓我覺得,中醫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它提供瞭一種簡單易行、注重整體的健康管理方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