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命理学和医学是历代的智士哲人,为人生规划的幸福方案,除了经验的结晶之外,更蕴藏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善美思想。
本书是作者着作系列中,尝试将易理、中医学理、子平命理、占星、血型、现代医学结合,对人生的疾病灾厄进行探讨的心得报告。
透过对命理与中国医学的了解,在急遽动盪的现代社会中,您会更正视生命的尊严,活得更谛观,惜福、造福,掌握健康而美好的人生。
佛家说:生、老、病、死、五阴盛、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是为「八苦」。生命是痛苦的,尤其是受过折磨的人,更有痛苦的咆哮:
我诅咒你给我的一切
我诅咒自己出生的日子
我诅咒自己将要死亡的日子
我诅咒我的整个生命
愚蠢的命运,我把一切东西掷回你无情的脸上
讨厌,永远讨厌
我用我的诅咒来克服你
你还能对我怎样呢?
…….我要用最后的思想对着你冥顽的耳朵喊叫:
讨厌,讨厌!
安德列夫
但是,我们既然拥有生命,就不能免除人生的种种不如意和无奈:诸如寂寞、抑郁、愤懑、病痛、灾殃 ...等等带来的苦恼。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体制急速变化,科技、资讯高度发展的现代,人们更在生理、心理上备受看得见与看不见伤口的病痛灾厄煎熬。
从古代遗留的碑记、铭志中,可知人类在上古时代就知道有疾病的存在,对病名也有简略的叙述,疾病的本质随着社会变迁与科技发展,由模煳而逐渐清晰,但是,迄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知,还不完全一致,也不完全明白。由于电脑及超电导技术的引进,使得医疗技术有大幅的改变,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医疗体系时时刻刻都在求突破性的进展,为人类造福。但是随着医疗技术进步,以往治不好的疾病被一一克服的同时,新的疾病马上出现;例如以前被称为不治之疾的结核病被克服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增长,继之而来的癌症却对人类的生命造成威胁;当癌症可由干扰素,超电导技术来治癒时,马上又有如AIDS的新病产生。
西洋医学对诸如霍乱、结核病等清楚知道病原体的疾病,在疾病的克服上确实达到具有历史意义的疗效,而且外科手术也为人类带来极大的福祉。都市的24小时化后,因不规则的就业时间,高度紧张的工作,相对提高都市就业者的紧张状态,多样化的慢性疾病患者,其不明病因,连西医都感到棘手的疾病,在未来的21世纪必然益增。对于此类疾病,以「人与天地相应」结合人身与外在环境(自然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这种注重整体性、机体平衡的中国医学疗法将大受瞩目。虽然中国医学在开发医疗用硬体方面,目前较西洋医学显然落后,但是在致力于尖端技术机器的现代化及开发之下,其突破性的进展是可预见的。
笔者在七、八岁时饱受病魔折腾,所以自初中时代即开始涉猎中国医学,进而研习易学、堪舆、命卜、风鑑、克择、佛禅等术数与哲理,少年时代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想法,后来虽然放弃习医的理想,研读我所最爱的美术系,但是二十多年来,对术数学与哲理的研习一直未尝中断,寒暑弗辍,其间接触无数的众生相,对于疾病灾厄之例尤其用心,列为档案,详记每一案例的生辰、家族、居家环境、祖坟风水、血型、病症、医疗过程、死亡时间 ... 等等资料,积存既久,阅历益丰,颇有心得。
清末名医唐宗海(容川)(血证论)叙曰:「大丈夫不能立功名于天下,苟有一材一艺稍足补救于当时,而又吝不忍传陋哉?」因为见到很多受命运束缚、徬徨无助的人,慨然兴起将所学贡献给需要援手的人的心愿。一九七四年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服务于省立竹山高中,担任教师之职,公私两忙,迄一九八九年暮春辞去教职,才有余暇潜心着作,将以前诸位恩师所授、私人笔记及考验心得,整理汇编,分为美术工艺、文学、堪舆、命理、择日等类,陆续出版。
这本书是笔者着作系列中,尝试将易理、中医学理、命理、星座、血型、现代医学结合,对人生的疾病灾厄进行探讨的心得报告。在古今的命理、医学书籍里,是属首创之体例,不揣谫陋,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共同来开拓这条荆棘之路,也希望有福缘的朋友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助益。
生老病死,对人类来说,是无法避免的痛苦业障!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说:「然而,这是幸运的。因为你遭受的痛苦愈多,你的性格就变得愈深沉,而由于性格的深沉,你就更能透入生命的奥秘;所有伟大的艺术家、宗教领袖和社会改革家,都是经过勇敢奋斗,经常伤心落泪的剧烈挣扎而产生出来的;除非你尝过忧愁的滋味,否则便无法体会真正的人生。」(禅与生活)
命学家槙玉淑女士说:「人是不会死?人是不会罹患疾病?人是不会遭遇事故,或意想不到的不幸?也没有挫折? ... 以这样的人生观,也不敬畏神明,而假如有使明日生存下去的可能的话,这个程度已自信满满,而如果合理的,且科学的(?)生存方式或想法,在人类成为可能的话,占术或占卜师就是无用之物了。但是,我却不这么想。我觉得把「因为有死亡,才更要珍惜生命」。这话视至上的珍品及谦虚的思考(将明日如何生活)?这样生存下去,才是身为人类者正当的道路。」
(健康推命入门.楔子 能避免的运命,
不能避免的运命之全部)
透过对命理、中国医学的了解,笔者肯定:有福缘接触它的人,在未来的21世纪中,对生活和一般事物可获得一种新的观点,虽然不能达到像禅的顿悟那种(觉)(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但是至少会使一个人正视生命的尊严,谛观地生存。
宗教家认为疾病是由贪、嗔、痴、爱得来,又由酒、色、财、气所致。七情六慾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生命的大敌。
双鱼座时代(AD221~2376)是人性矛盾的时代,20世纪末更凸显人性堕落的一面 -- 吸毒(美国约有六百万至一千万人)、爱滋病(一九八九年9月30日WHO报告,全球有十八万名患者,美国十万四千人,名列第一)。地球环境的破坏,氟氯碳化物带来的臭氧层破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Green House)气候异常、排放废气引起的酸雨、热带雨林的减少、沙漠化的进行、海洋污染 ...,各类灾害增多,无论其中的哪一种,都可能对栖息在地球的所有生物(当然,包括人类)造成严重的威胁。人口膨胀、都市集中、农村人口外流所发生的交通、教育等社会基本设施超过极限,形成机能麻痺、蜗牛族住宅难寻、毒品犯罪、失业、贫因蔓延,贫民窟的饥荒、战乱、自然理境荒废 ...,种种浩劫,如巨浪排闼而至;这都是如雪窦大师所说的:「人无寿夭,禄尽则死,独尽为灾,众尽为劫」乃人类不知惜福,造成的因果报应。
命理学和医学是自古以来,睿智的哲人,为人生规画的幸福方案,中国医学和子平命学除了临床的经验之外,更蕴藏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善美思想,在萎靡混浊的时代,不啻是一股冷冽的清泉,可以洗涤人性的罪恶,滋润人们枯稿的心田,虽然有人排斥它为虚玄空诞,但是笔者坚信中国医学和子平命学在21世纪,必将绽放奇葩,伸出她的柔荑,抚慰历尽沧桑的大地游子。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穿越时空的一次对话,它连接了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人的健康需求。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而充满智慧的笔触,讲述了中医的精髓,比如“情志致病”这个概念,他并没有用生硬的医学术语来解释,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喜怒哀乐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他会引用一些古代的医案,比如某个文人因为忧思过度而患上奇难杂症,又比如某个女子因为情志不畅而身体日渐消瘦,然后他会将这些故事与现代心理学、神经学的一些发现相结合,解释情绪是如何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途径,对身体产生具体影响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提到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并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等到洪水来了再修堤坝,就太晚了,中医的‘治未病’,就是要提前发现身体的隐患,并及时加以疏导。”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身心和谐相处的方式。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来读这本书的,毕竟“中医”这个词在我脑海里总是与“玄之又玄”联系在一起。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一些我从未接触过的中医理论,比如“湿邪”、“痰湿”等,解释得十分透彻。他会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来打比方,比如,“湿邪就像衣服淋湿了,黏腻不透气,身体也一样,如果体内湿气太重,就会感到沉重乏力,精神不振。”他还会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比如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等,分析这些习惯是如何导致体内产生“湿邪”的,并给出非常具体的调理建议。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祛湿”的章节,他推荐了一些简单的茶饮和穴位按摩方法,我亲身尝试后,感觉身体确实有了一些变化,比如早晨起床没那么浮肿了,精力也比以前好了很多。这本书让我觉得,中医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注重整体的健康管理方式。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书名是《现代合理与中医(下册)》,但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枯燥的说教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娓娓道来他行医多年的心得体会。他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将中医的精髓,比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概念,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清楚,让我这个中医小白也能恍然大悟。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脾胃”的章节,他将脾胃比作人体发动机的总开关,一旦这个开关失灵,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消化不良到免疫力下降,甚至精神情绪的波动,都可能与脾胃息息相关。他给出的食疗方子也非常实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比如红枣、小米、山药等等,按照他的方法搭配,不仅美味,还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患者的关怀和医者的仁心,他强调中医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养生,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生活方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单纯地依赖药物,而是开始注重身体的内在调养,从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多方面入手,这才是真正的“未病先防”。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新颖,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医学类书籍的刻板印象。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而是更像一本散文集,充满了作者的个人思考和感悟。他会从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切入,比如一次偶然的经历,或者一个病人的特殊病例,然后引申出中医的某个理论,再将其与现代医学的发现进行对比和解读,这种方式让理论知识变得鲜活有趣,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他描述“肝气郁结”的部分,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说肝就像一棵树,如果长期被压抑,就会枝叶不展,甚至根基不稳。然后他会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解释为什么情绪会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比如压力大会导致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影响到肝脏的代谢。最让我惊艳的是,他能将看似复杂的医学道理,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他会说,“中医讲究顺其自然,就像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我们也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山林中,与中医的智慧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中医的条条框框,而是将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与传统中医的理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者在书中会引用一些最新的医学研究,比如基因学、肠道菌群研究等,然后用这些现代科学的证据来佐证中医的某些观点,比如“肾主骨生髓”的说法,他会结合钙的吸收和骨骼健康的研究来解释;又比如“脾主运化”的功能,他会联系到肠道菌群对营养吸收的影响。这种“古今结合”的方式,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神秘的中医理论,变得更加科学、可信,也更加容易被现代人所接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探讨“亚健康”状态时,他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某种疾病,而是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比如身体的能量代谢、神经系统的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等等,然后将其与中医的“气血不足”、“肝郁”等概念联系起来,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的调理方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疾病的发生,而是能够主动地去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并采取科学的措施来维护健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