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學航行者提供依循方嚮
美國當代作傢約翰.厄普岱剋把評論比喻為靠岸航行,把創作比坐大海揚帆。泛海航行,水深浪闊,世界浩瀚,何等自在逍遙。然而,四顧飄渺,除瞭自己的想像,除瞭若有似無的一絲信念,什麼憑藉也沒有,則能不叫人茫然不知伊於鬍底?
相形之下,靠岸航行的方嚮和目標就顯得明顯穩妥多瞭,有陸地和海岸綫(批評討論的對象及相關的文學知識)做憑據,航行者比較不怕迷失方嚮......
〈序〉無用之用 ◎李奭學
〈自序〉靠岸航行 ◎吳潛誠
輯一
逃離小我的大詩人──艾略特
文學愛侶 ──伯朗寜夫婦
當郵輪和冰山如一對情侶相見── 哈代以詩句寫鐵達尼號之沉沒
《唐吉訶德》的兩種版本
持後現代觀點進齣〈竹藪中〉 ──藉以透視霧煞煞的「羅生門」事件
現代文學 ──葉慈、艾略特、喬哀思、吳爾芙
政治的文學,文學的政治
輯二
本土意識的構與解
詩、修辭、謊言
多重標準
自我期許
對話與討論
多元取嚮的雛型
性與愛慾藝術
無言的哀歌
望文生義──英漢對照四題並跋
不肖意識
活跳跳的傳統
大紅檜與小豆芽
專業與卓越
戳破文字印刷品的物神麵紗
泰瑞西亞斯的觀點
憤慨的義理
興趣超離
作傢與政客
從言論自由看國旗
文化渾水,激盪不起漣漪?
序
無用之用
今年五月以前,我和潛誠兄素無一麵之雅。三月中,我纔通過芝加哥大學的學位口試,春遲便赴東華大學作答。廿年不見,頗訝異於花蓮的好山好水依然,更高興的是有機會和潛誠兄一夕長談。其實早在去年鼕天,《自由副刊》的許悔之兄便曾居中引介,我和潛誠兄隔著中央山脈在電話上暢談瞭許久。潛誠兄是東華英文係的創係主任,力勸我來日東遊,春天我過訪東華,其實是踐約而去。
東華之議,後來我因另有約定而未剋實現,迄今猶引為憾事。不過因此和潛誠兄訂交,也算是失中有得。其後數度長談,我對潛誠兄的生命誌業認識更深,開始覺得必須修正以往的某些看法。我這樣說是因為我雖遲到今年纔和潛誠兄論交,但他的著作除瞭這本《靠岸航行》外,其實多不陌生。一九八五年從輔大英文研究所畢業後,我曾在今天的真理大學教過一年的翻譯,用的教材就包括潛誠兄的相關專著。九三年留學芝加哥時,還曾應是時《誠品閱讀》主編王瑞香小姐之邀,撰文討論過潛誠兄的颱灣文學論著,從《詩人不撒謊》到《感性定位》都曾細讀一過。就在今年春天往遊東華前後,我又應《中國時報》之請,二評潛誠兄的著作,所論係他迄今最重要的文化關懷《航嚮愛爾蘭》。在此之前,潛誠兄雖然從薩依德(Edward W. Said)之議,提齣「介入」這個文化命題,我卻因長期羈旅異域而眛於他「介入」的程度,以為不過泰端.伊果頓(Terry Fagleton)一類書齋裏的空談傢。迴國之後,且不談聽聞而來的社會活動,從《航嚮愛爾蘭》的印象開始,我對潛誠兄「介入」而不「涉入」的美學頓然改觀、發現他不但是自己信念的提倡者,同時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航》書藉葉慈之酒澆潛誠兄胸中塊壘,長篇大論無非為颱灣請命,希望建構本島獨立的文化國格。潛誠兄三緻其意,一士諤諤,不論立場,我想都應該肅然起敬。
東華作客和日後數度長談,一個重要焦點是文學研究和社會的關係。我和潛誠兄都齣身英文係,都堅持文學研究的純粹性,不希望有太多實效或功利考量介入其中。如是之見當然因颱灣特殊的教育環境使然,蓋國內英文係和英美等國確有不同,除瞭英美文學的研究外,社會中人多數期待兼具語言訓練的功能,或者希望根本就是這樣子的一個機構。學術雲雲,可免則免。然而俗見未必是真理,更可能是短視。一個國傢的外語係所如果不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礎上,縱然訓練齣能力甚強的外語人纔,這個國傢對外國文化的吸收仍然會問題重重,上焉者「全盤西化」,下焉者人雲亦雲。所謂主體或自主性是侈談。英文係和中文係一樣,其實更應重視文學文化,藉研究的過程建立認識準則,一以強化對論述客體的瞭解,二則尋找攻錯的他山石,迴頭反哺或豐富自己的文化母體。倘然隻在商業性的功利麵打轉,在學術以外追求速利‘很可能會造成外語訓練上的淺碟子效應,若非見樹不見林,就是在沙灘上起高樓。
我在這方麵的看法更激進。對我來講,研究本身就是樂趣,實驗室如此,書齋亦然,經濟學是這般,文學又何嘗不是,又何必曰「用」?潛誠兄重視創作其實更甚於研究,卸下東華係主任任職之前還為係裏擘劃瞭颱灣第一座寫作研究所,強調常人眼中的「風花雪月」。不過他於「研究」一事倒有持平之見,以為錶麵上看來「無用」的文學研究,其實在樂趣外另有「大用」。且不談文前提到的「瞭解」與「認識」等學究之「用」,研究本身所要求於研究者的獨立精神就是任何速效訓練難以企及的「無用之用」。就學術而言,這種「用」要求我們不得人雲亦雲,用之於社會,則可以鼓舞諤諤之士,使其雖韆夫指而橫眉冷對,雖韆萬人而往矣。這種過人的膽識,中文史上前有魯迅的雜文,後有楊牧偶爾為之的方塊文字可以一見。潛誠兄在這方麵的錶現,《航嚮愛爾蘭》雖是代錶,不過該書畢竟是隱喻,我覺得最齣色者仍推讀者手上這本《靠岸航行》。
這篇序文裏我不擬多談《靠岸航行》的內容,白紙黑字,讀者細按下自可索得。然而書中的社會批評看來都是潛誠兄負笈歸來後的經驗教訓,而我也剛剛剛結束遠遊,而且是懷著和潛誠兄一樣的遊子心情迴歸母土,所以感觸特深,在結束本文之前,似乎有必要特彆強調。這些篇什讀來其實刺眼,卻絕對是潛誠兄吾土吾民的肺腑之言。美國社會的法治與美國人的公德心,他更不諱言仰慕,有師法之意,在我看來尤顯書生的憨直可愛,俱因本土情所激發的思齊心理而起。我和潛誠兄都在教過一陣子書後纔齣國繼續學業,年齡比一般留學生稍長,在國外埋首於書本之餘,難免觀察人傢的社會。看到好的,自然希望取為我用,否則渾渾噩噩,和鍍金心態何異?然而外人的「好」畢竟是外人的,要「取為我用」非賴長期的文化鑽研不可。「無用之用」,於此再得一解。《靠岸航行》裏,潛誠兄坦承美國社會於己無關痛癢,另方麵又對西方文化敬佩不已。這種「矛盾」正是「立足颱灣,放眼美國」再自然不過的結果,我覺得天經地義。
今年春天的東華之遊,對我來說是一次精神洗禮。花蓮偏處颱灣一隅,其實已經遠離颱北中心。對多數人而言,好山好水由是有轉為窮山惡水的可能。然而仔細一想,颱北之於紐約恐亦邊陲,端視世人懸念而定。所以「中心」不是絕對的地標,而是相對的指標。潛誠兄和同僚在東華三年,奮鬥有成,校園裏弦歌不輟。我們也樂見一代代的作傢、學者於斯俯仰,如此則花蓮來日或可變成颱灣的人文中心。《靠岸航行》的批評關懷則擴及全颱,潛誠兄以無用為用的人文精神發揮尤甚,鞭策之下,孰知來日颱灣不也變成世界的人文中心?谘爾多士,其共勉之。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奭學
一九九九年十月.颱北南港
作者序
靠岸航行
撰寫評論文字和從事文學創作在感覺上有什麼不同?對於這個問題,同時兼具上述兩種經驗的美國當代作傢約翰.厄普岱剋曾有精闢的解說,他把寫評論比喻做靠岸航行,把搞創作比做大海揚帆,他在自己的評論文集《靠岸航行》的〈序〉中說:「置身大海中,四周是一片美麗的渺茫,冷風凜冽,偶爾可見海豚閃爍發亮的背脊,或成群的銀魚同時躍齣水麵;靠岸航行,我們隨時可以因風轉嚮,再以一個十拿九穩的引文更曳近陸地。」
泛海航行,水深浪闊,世界浩瀚,何等自在逍遙;然而,四顧縹緲,除瞭自己的想像,除瞭若有似無的一絲信念和有限的航海知識與裝備,什麼憑藉也沒有,什麼依靠也沒有,怎能不教人心裏發毛,手腳發冷,茫然不知將伊於鬍底?新進作傢──特彆是在稿件被退迴的時候──動輒惶惶不可終日固不用說,即使經驗豐富且早已享譽文壇的老手,諸如晚年的葉慈和佛剋納,對於自己的創作能力有時不免也會産生懷疑的。有些極端敏感的作傢如吳爾芙夫人,每寫完一部小說,神經不寜的問題便愈形嚴重,後來終於瀕臨崩潰邊緣,自殺以求解脫。對於自己的創作信心十足的人,少數是難得一見的曠世天纔(例如莎士比亞),其餘的大多數是內省能力不足的庸纔。另外有些寫作水準很不賴的文人如蕭伯納、王爾德之流,喜歡標榜自己的創作纔華,那是在裝腔泉勢,自我廣告,或者是想藉著驚人的狂語掩飾自己的心虛;就像走夜路的人,需要藉提高嗓門唱歌或吹口哨來壯膽,因為心裏有鬼。
相形之下,靠岸航行的方嚮和目標就顯得明確穩妥多瞭。有陸地和海岸綫──批評討論的對象及相關的文學知識──做憑據,航行者比較不害怕會迷失方嚮,而容易有安全感。詩人葉慈甚至說,撰寫散文評述會使人産生優越感哩。參詳文學史,我們發現,專心緻力於創作而從不分神寫點評論的作者可說很少;許多一流的詩人本身都是貢獻卓越的文學批評傢,例如席德尼、硃艾頓、波普、強森博士、柯立芝、雪萊、阿諾德、坡、艾略特等人便是。
雖說靠岸航行有大陸和海岸綫可依憑,但在新鮮而刺激的旅程中,大陸和海岸綫是陌生的,航行還是多少帶有摸索、試探、冒險成分的。是的,探測者便是批評傢的適當身分,其任務是去發現新領域,為它命名、定位、繪圖、插置旗幟標誌;地理當以戒慎恐懼的態度來進行探索勘測,而不可自以為是穩坐釣魚船的文學法官,擺齣一副自信、權威、專斷的態勢。
X
本書原於一九九一年由桂冠圖書印行初版,全書分成四輯:今改由立緒發行修定版,僅隻保留原書第四輯的絕大部分文章和前三輯中的六篇作品,其餘文章則屬新刊,謹此說明。
靠岸航行改訂版
吳潛誠
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靠岸航行》這本書的。一開始,我被它充滿詩意的書名所吸引,想象著它會是一部關於海上壯麗冒險的史詩。然而,閱讀的過程卻是一次意想不到的心靈之旅。作者的文筆非常優美,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又帶著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他筆下的世界,雖然不一定充滿戲劇性的衝突,但卻充滿瞭真實的情感和細膩的觀察。我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深深地吸引,他們的人生軌跡就像海上漂泊的船隻,時而平靜,時而遭遇風浪。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探索,那些隱藏在笑容背後的疲憊,那些在深夜裏獨自麵對的孤獨,都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這本書並沒有給我明確的答案,它更多的是提齣問題,引發思考。我讀完後,腦海中仍然充滿瞭各種疑問,關於生命的意義,關於幸福的定義,關於我們與這個世界的聯係。但是,這種不確定感並沒有讓我感到沮喪,反而讓我覺得,人生本身就是一場不斷探索的航行,而“靠岸”或許隻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而非終點。
评分老實說,《靠岸航行》這本書,讓我眼前一亮,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本來以為會是一本比較硬核的航海技術或者海洋探險之類的讀物,結果它完全走的是另一條路。作者的語言功底非常紮實,遣詞造句都很考究,讀起來有一種很舒服的韻律感。我尤其喜歡他對海洋環境的描寫,那種細膩到極緻的描繪,仿佛能聞到海水的味道,感受到陽光的炙熱。書中的人物塑造也很立體,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難處,讓人能夠感同身受。我發現自己很容易就被書中某個角色的經曆所打動,甚至會為他們的遭遇而感到揪心。而“靠岸航行”這個主題,在書中被賦予瞭非常多層次的含義,不僅僅是字麵上的到達目的地,更像是人生中尋找心靈的歸宿,或者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位置。我喜歡作者在處理這些深刻主題時,沒有選擇說教或者生硬地灌輸,而是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內心的掙紮來展現。雖然故事的節奏有時候會顯得比較慢,但我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反而覺得這種慢節奏更能讓讀者沉下心來,細細品味其中的意蘊。
评分這本《靠岸航行》帶給我的,與其說是一場跌宕起伏的故事,不如說是一次沉浸式的體驗。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似乎並不急於推進情節,而是更專注於營造一種氛圍,一種情緒。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旁觀者,靜靜地看著書中人物在各自的人生海洋中漂泊,有時順風順水,有時又飽受風浪的侵襲。書中的許多描寫都帶著一種哲學思辨的色彩,比如關於選擇、關於失去、關於成長,這些主題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被層層剝開,引發讀者深思。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人性弱點的捕捉,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掙紮、恐懼和希望,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這些人物的動機,以及他們最終會走嚮何方。這種思考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航行”。有時候,我會覺得書中的某些段落過於晦澀,需要反復閱讀纔能領會其中的深意,但這反而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就像在濃霧中辨認方嚮一樣,需要耐心和細緻。雖然我至今仍對書中人物的最終歸宿感到好奇,但不得不說,這本書已經在我腦海中構建瞭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並且在這個世界裏,我感受到瞭前所未有的寜靜和力量。
评分這本書我拿到的時候,其實抱著一種很復雜的心情。封麵設計很有意境,海浪、遠方的燈塔,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旅途中的迷茫和對歸屬的渴望。翻開第一頁,我原本以為會是一部關於遠洋探險或者海上冒險的故事,畢竟“靠岸航行”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行動的指令和方嚮感。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所描繪的“航行”和“靠岸”,更像是對人生的一種隱喻。作者的筆觸細膩,沒有那種波瀾壯闊的大場麵,更多的是細水長流的內心獨白和對日常生活細節的刻畫。我尤其喜歡其中對人物情感變化的描繪,那種微妙的、不易察覺的轉摺,就像海上微風拂過水麵,泛起層層漣漪。讀到某個章節時,我仿佛看到瞭自己曾經的某個階段,那種在不確定中摸索前行的狀態,以及對某個“岸”的強烈期盼。這種共鳴感是很少見的,它讓我在閱讀中體會到一種被理解的溫暖,即使故事本身並沒有直接發生在我的生活裏。書中的一些場景描寫也極具畫麵感,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著海風的鹹濕,聆聽著船槳劃破水麵的聲音。雖然我還沒有讀到結尾,但這本書已經在我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記,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航程,思考我所追尋的“岸”究竟是什麼。
评分拿到《靠岸航行》這本書,我本來期待的是一次充滿驚險刺激的航海冒險。結果,它的內容讓我感到驚喜。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海上風浪如何驚險,而是將重點放在瞭船員們在漫長航行中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各自的故事。我發現書中對細節的刻畫非常到位,無論是甲闆上吹拂的海風,還是船艙裏昏暗的燈光,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能夠將每一個角色的性格特點都刻畫得非常鮮明,他們之間的互動也充滿瞭張力。我能夠感受到他們之間的友情、猜忌,甚至是一絲絲的愛戀。而“靠岸航行”這個主題,在書中被賦予瞭更深層的意義,它不僅僅是指航程的結束,更是指人生中找到一個可以停泊、可以安穩下來的地方。我喜歡書中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沒有刻意的煽情,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卻能夠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經曆瞭一場漫長的旅程,並且對“靠岸”有瞭新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