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学航行者提供依循方向
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厄普岱克把评论比喻为靠岸航行,把创作比坐大海扬帆。泛海航行,水深浪阔,世界浩瀚,何等自在逍遥。然而,四顾飘渺,除了自己的想像,除了若有似无的一丝信念,什么凭借也没有,则能不叫人茫然不知伊于胡底?
相形之下,靠岸航行的方向和目标就显得明显稳妥多了,有陆地和海岸线(批评讨论的对象及相关的文学知识)做凭据,航行者比较不怕迷失方向......
〈序〉无用之用 ◎李奭学
〈自序〉靠岸航行 ◎吴潜诚
辑一
逃离小我的大诗人──艾略特
文学爱侣 ──伯朗宁夫妇
当邮轮和冰山如一对情侣相见── 哈代以诗句写铁达尼号之沉没
《唐吉诃德》的两种版本
持后现代观点进出〈竹薮中〉 ──借以透视雾煞煞的「罗生门」事件
现代文学 ──叶慈、艾略特、乔哀思、吴尔芙
政治的文学,文学的政治
辑二
本土意识的构与解
诗、修辞、谎言
多重标准
自我期许
对话与讨论
多元取向的雏型
性与爱慾艺术
无言的哀歌
望文生义──英汉对照四题并跋
不肖意识
活跳跳的传统
大红桧与小豆芽
专业与卓越
戳破文字印刷品的物神面纱
泰瑞西亚斯的观点
愤慨的义理
兴趣超离
作家与政客
从言论自由看国旗
文化浑水,激盪不起涟漪?
序
无用之用
今年五月以前,我和潜诚兄素无一面之雅。三月中,我才通过芝加哥大学的学位口试,春迟便赴东华大学作答。廿年不见,颇讶异于花莲的好山好水依然,更高兴的是有机会和潜诚兄一夕长谈。其实早在去年冬天,《自由副刊》的许悔之兄便曾居中引介,我和潜诚兄隔着中央山脉在电话上畅谈了许久。潜诚兄是东华英文系的创系主任,力劝我来日东游,春天我过访东华,其实是践约而去。
东华之议,后来我因另有约定而未克实现,迄今犹引为憾事。不过因此和潜诚兄订交,也算是失中有得。其后数度长谈,我对潜诚兄的生命志业认识更深,开始觉得必须修正以往的某些看法。我这样说是因为我虽迟到今年才和潜诚兄论交,但他的着作除了这本《靠岸航行》外,其实多不陌生。一九八五年从辅大英文研究所毕业后,我曾在今天的真理大学教过一年的翻译,用的教材就包括潜诚兄的相关专着。九三年留学芝加哥时,还曾应是时《诚品阅读》主编王瑞香小姐之邀,撰文讨论过潜诚兄的台湾文学论着,从《诗人不撒谎》到《感性定位》都曾细读一过。就在今年春天往游东华前后,我又应《中国时报》之请,二评潜诚兄的着作,所论系他迄今最重要的文化关怀《航向爱尔兰》。在此之前,潜诚兄虽然从萨依德(Edward W. Said)之议,提出「介入」这个文化命题,我却因长期羁旅异域而眛于他「介入」的程度,以为不过泰端.伊果顿(Terry Fagleton)一类书斋里的空谈家。回国之后,且不谈听闻而来的社会活动,从《航向爱尔兰》的印象开始,我对潜诚兄「介入」而不「涉入」的美学顿然改观、发现他不但是自己信念的提倡者,同时更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航》书借叶慈之酒浇潜诚兄胸中块垒,长篇大论无非为台湾请命,希望建构本岛独立的文化国格。潜诚兄三致其意,一士谔谔,不论立场,我想都应该肃然起敬。
东华作客和日后数度长谈,一个重要焦点是文学研究和社会的关系。我和潜诚兄都出身英文系,都坚持文学研究的纯粹性,不希望有太多实效或功利考量介入其中。如是之见当然因台湾特殊的教育环境使然,盖国内英文系和英美等国确有不同,除了英美文学的研究外,社会中人多数期待兼具语言训练的功能,或者希望根本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机构。学术云云,可免则免。然而俗见未必是真理,更可能是短视。一个国家的外语系所如果不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纵然训练出能力甚强的外语人才,这个国家对外国文化的吸收仍然会问题重重,上焉者「全盘西化」,下焉者人云亦云。所谓主体或自主性是侈谈。英文系和中文系一样,其实更应重视文学文化,借研究的过程建立认识准则,一以强化对论述客体的了解,二则寻找攻错的他山石,回头反哺或丰富自己的文化母体。倘然只在商业性的功利面打转,在学术以外追求速利‘很可能会造成外语训练上的浅碟子效应,若非见树不见林,就是在沙滩上起高楼。
我在这方面的看法更激进。对我来讲,研究本身就是乐趣,实验室如此,书斋亦然,经济学是这般,文学又何尝不是,又何必曰「用」?潜诚兄重视创作其实更甚于研究,卸下东华系主任任职之前还为系里擘划了台湾第一座写作研究所,强调常人眼中的「风花雪月」。不过他于「研究」一事倒有持平之见,以为表面上看来「无用」的文学研究,其实在乐趣外另有「大用」。且不谈文前提到的「了解」与「认识」等学究之「用」,研究本身所要求于研究者的独立精神就是任何速效训练难以企及的「无用之用」。就学术而言,这种「用」要求我们不得人云亦云,用之于社会,则可以鼓舞谔谔之士,使其虽千夫指而横眉冷对,虽千万人而往矣。这种过人的胆识,中文史上前有鲁迅的杂文,后有杨牧偶尔为之的方块文字可以一见。潜诚兄在这方面的表现,《航向爱尔兰》虽是代表,不过该书毕竟是隐喻,我觉得最出色者仍推读者手上这本《靠岸航行》。
这篇序文里我不拟多谈《靠岸航行》的内容,白纸黑字,读者细按下自可索得。然而书中的社会批评看来都是潜诚兄负笈归来后的经验教训,而我也刚刚刚结束远游,而且是怀着和潜诚兄一样的游子心情回归母土,所以感触特深,在结束本文之前,似乎有必要特别强调。这些篇什读来其实刺眼,却绝对是潜诚兄吾土吾民的肺腑之言。美国社会的法治与美国人的公德心,他更不讳言仰慕,有师法之意,在我看来尤显书生的憨直可爱,俱因本土情所激发的思齐心理而起。我和潜诚兄都在教过一阵子书后才出国继续学业,年龄比一般留学生稍长,在国外埋首于书本之余,难免观察人家的社会。看到好的,自然希望取为我用,否则浑浑噩噩,和镀金心态何异?然而外人的「好」毕竟是外人的,要「取为我用」非赖长期的文化钻研不可。「无用之用」,于此再得一解。《靠岸航行》里,潜诚兄坦承美国社会于己无关痛痒,另方面又对西方文化敬佩不已。这种「矛盾」正是「立足台湾,放眼美国」再自然不过的结果,我觉得天经地义。
今年春天的东华之游,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花莲偏处台湾一隅,其实已经远离台北中心。对多数人而言,好山好水由是有转为穷山恶水的可能。然而仔细一想,台北之于纽约恐亦边陲,端视世人悬念而定。所以「中心」不是绝对的地标,而是相对的指标。潜诚兄和同僚在东华三年,奋斗有成,校园里弦歌不辍。我们也乐见一代代的作家、学者于斯俯仰,如此则花莲来日或可变成台湾的人文中心。《靠岸航行》的批评关怀则扩及全台,潜诚兄以无用为用的人文精神发挥尤甚,鞭策之下,孰知来日台湾不也变成世界的人文中心?咨尔多士,其共勉之。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奭学
一九九九年十月.台北南港
作者序
靠岸航行
撰写评论文字和从事文学创作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问题,同时兼具上述两种经验的美国当代作家约翰.厄普岱克曾有精辟的解说,他把写评论比喻做靠岸航行,把搞创作比做大海扬帆,他在自己的评论文集《靠岸航行》的〈序〉中说:「置身大海中,四周是一片美丽的渺茫,冷风凛冽,偶尔可见海豚闪烁发亮的背嵴,或成群的银鱼同时跃出水面;靠岸航行,我们随时可以因风转向,再以一个十拿九稳的引文更曳近陆地。」
泛海航行,水深浪阔,世界浩瀚,何等自在逍遥;然而,四顾缥缈,除了自己的想像,除了若有似无的一丝信念和有限的航海知识与装备,什么凭借也没有,什么依靠也没有,怎能不教人心里发毛,手脚发冷,茫然不知将伊于胡底?新进作家──特别是在稿件被退回的时候──动辄惶惶不可终日固不用说,即使经验丰富且早已享誉文坛的老手,诸如晚年的叶慈和佛克纳,对于自己的创作能力有时不免也会产生怀疑的。有些极端敏感的作家如吴尔芙夫人,每写完一部小说,神经不宁的问题便愈形严重,后来终于濒临崩溃边缘,自杀以求解脱。对于自己的创作信心十足的人,少数是难得一见的旷世天才(例如莎士比亚),其余的大多数是内省能力不足的庸才。另外有些写作水准很不赖的文人如萧伯纳、王尔德之流,喜欢标榜自己的创作才华,那是在装腔泉势,自我广告,或者是想借着惊人的狂语掩饰自己的心虚;就像走夜路的人,需要借提高嗓门唱歌或吹口哨来壮胆,因为心里有鬼。
相形之下,靠岸航行的方向和目标就显得明确稳妥多了。有陆地和海岸线──批评讨论的对象及相关的文学知识──做凭据,航行者比较不害怕会迷失方向,而容易有安全感。诗人叶慈甚至说,撰写散文评述会使人产生优越感哩。参详文学史,我们发现,专心致力于创作而从不分神写点评论的作者可说很少;许多一流的诗人本身都是贡献卓越的文学批评家,例如席德尼、朱艾顿、波普、强森博士、柯立芝、雪莱、阿诺德、坡、艾略特等人便是。
虽说靠岸航行有大陆和海岸线可依凭,但在新鲜而刺激的旅程中,大陆和海岸线是陌生的,航行还是多少带有摸索、试探、冒险成分的。是的,探测者便是批评家的适当身分,其任务是去发现新领域,为它命名、定位、绘图、插置旗帜标志;地理当以戒慎恐惧的态度来进行探索勘测,而不可自以为是稳坐钓鱼船的文学法官,摆出一副自信、权威、专断的态势。
X
本书原于一九九一年由桂冠图书印行初版,全书分成四辑:今改由立绪发行修定版,仅只保留原书第四辑的绝大部分文章和前三辑中的六篇作品,其余文章则属新刊,谨此说明。
靠岸航行改订版
吴潜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