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亚洲太平洲美术馆中国美术部主任史卓博,就亚洲太平洋美术馆收藏之中国古玉,从学术、欣赏、鑑定多方面角度,以图文中英对照方式,导引观玉赏玉。
这本《观玉赏玉》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技艺和匠人精神的大门。我平时对手工艺品就特别着迷,而玉石的雕刻,在我看来,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书中对玉石的雕琢技法,虽然没有详细到手把手的教学,但那种对细节的描摹,对线条的把握,对神韵的追求,都写得极其生动。我仿佛能看到匠人们如何在一方顽石中,倾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将自然的灵气与人文的意蕴完美结合。特别是那些关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玉雕风格的对比,让我对玉石艺术的多样性和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到那些关于如何辨别玉石品质、如何欣赏玉石纹理的篇章时,虽然我可能还无法立刻成为行家,但内心深处却涌起一股想要去了解、去探索的冲动。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玉石,不仅仅是看它有多值钱,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它背后蕴含的匠心和美学。
评分我一直对传统工艺和文化传承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观玉赏玉》这本书,无疑是一场关于这份传承的盛宴。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那些关于“玉德”的阐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石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是一种道德的象征,是君子品行的最高体现。书中对“仁、义、智、勇、洁”等玉德的解读,让我对如何为人处世有了更深的思考。我看到作者如何将抽象的道德概念,通过玉石的物理属性和历史文化意义巧妙地联系起来,这种方式既深刻又具象,非常容易让人接受。读到那些关于玉石如何承载家族荣耀、传承家族精神的故事时,我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家族情感和文化纽带。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为什么玉石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如此特殊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对一种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文化根脉的坚守。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玉石的了解非常有限,总觉得那是一种离我生活有些遥远的奢侈品。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观玉赏玉》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了玉石的方方面面。我被书中那些关于玉石的科学知识所吸引,比如它在地质形成过程中的神奇,各种玉石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这些都让我对这种古老的物质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玉石保养的小贴士,虽然我不太可能拥有很多名贵的玉器,但这些知识听起来就很有用,感觉随时可以用到。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玉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收藏品,更是一种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审美品位。它教会我,即使是最平凡的日子,也可以因为对美的感知而变得不凡。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的古典文学颇有兴趣,而这本书中的许多篇章,都让我联想到了许多熟悉的诗词歌赋。“冰肌玉骨”、“玉宇琼楼”,这些词语在书中得到了全新的解读,不再是空洞的意象,而是与真实的玉石品质、文化内涵紧密相连。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将文学、历史、美学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他笔下的玉,既有物质的坚韧与光华,更有精神的寄托与象征。我读到关于玉在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描绘时,总会想起那些围炉夜话、吟诗作对的场景,玉石就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陪伴着他们感悟人生,寄情山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古典意象,原来它们背后有着如此深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渊源。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代文人的对话,感受着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温润的玉石质感,还有一抹淡淡的墨色晕染,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喜爱。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不是什么鉴赏大家,但对玉石一直有着莫名的情怀。书中描绘的那些关于玉的意象,比如“温润如玉”的君子品格,“冰清玉洁”的纯粹心境,还有“玉石俱焚”的决绝,这些文字就如同精心雕琢的玉器,带着一种古朴而深邃的美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玉石文化背景的梳理,那些关于玉在古代礼仪、宗教信仰,乃至文人雅士生活中的地位的描述,让我对玉的认知不再停留在表面的光泽和颜色上。它不仅仅是一种石头,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一种独特的象征。每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到一种宁静的力量,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庄严的殿堂,感受着千百年来的智慧与传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