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认同台湾主权独立,热爱乡土而关心台湾前途与公共事务的专业人,在一九九○年十二月九日组成了「台湾教授协会」,大家想要透过团体的群力,能为百病丛生而危机重重的台湾,尽点心力,做些知识份子应该做的事。
除在街头的各形各式的社运与演讲之外,我们亦各就自己的专业,分别对于台湾的学术、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环保等等问题,提出时论,发表于自立晚报、民众日报、自立早报、自由时报,并由本会每月汇集成册,出版�教授论坛�,广为流传。为使这些时论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执委会决议敦请张炎宪教授策划出版「教授论坛丛书」,就�教授论坛�第一期至第十七期中的文章,依其性质分门别类,编辑成五册问世,第一册为�创造台湾新文化�,由张炎宪教授主编;第二册为�知识份子与反对运动�,由林逢庆教授主编;第三册为�台湾的永续发展�,由林意桢教授主编;第四册为�解析经济垄断�,由张清溪教授主编;第五册为�迈向民主独立之路�,由陈仪深教授主编。理论与实践,必须相互配合。
理论不宜停留在空论的阶段,实践不应是轻举妄动,而应有其理论的依据。
「教授论坛丛书」的出版,除告诉台湾人民有关台湾的国家定位与认同、政治、反对运动、恶法、经济、环保、文化、族群关系等等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之外,并且做为实践的理论基础,期盼各界参考与指正。
话说,我一直是个对历史故事特别有感觉的人,所以这本书一开始讲到工业革命时期的几位“钢铁大王”、“石油巨头”的崛起,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叙事方式不像那种死板的教科书,而是像在讲故事一样,把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大胆的商业决策、以及当时充满戏剧性的市场竞争,都描绘得活灵活现。比如,书中详细描述了洛克菲勒如何通过精明的并购和垂直整合,一步步建立起标准石油帝国的过程,还有卡内基如何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钢铁业的巨擘,这些真实的历史案例,比任何理论解释都更能说明“垄断”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垄断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对工人权益的剥削,对小企业家的压制,以及对政治权力的渗透。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这些巨头在推动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带来稳定供给方面所起的作用。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觉得很客观,不像是单方面的批判。我甚至觉得,如果能多加入一些当时社会各阶层,比如普通民众,对这些垄断者的看法和反应,那这个故事会更加丰满。总之,这些历史章节,让我对接下来的理论分析,有了更扎实的背景理解。
评分我一直觉得,经济学有时候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了,好像都是给专业人士看的。但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在我阅读过程中,常常会跳出“啊,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作者在解释一些经济学概念的时候,非常善于使用生活化的例子。比如,在讲到“自然垄断”的时候,他举了水、电、燃气这些公用事业的例子,解释为什么这些行业往往容易形成垄断,以及政府为什么需要对其进行管制。又比如,在分析“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市场失灵时,他用买卖二手车的情况来举例,让我一下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囚徒困境”的讨论,虽然这是一个博弈论的概念,但作者把它引申到企业间的价格战和广告投入上,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所有企业都希望盈利,但最终却可能陷入相互消耗的境地。这种将复杂理论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也能够深刻理解经济学背后的逻辑。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学并非只是关于抽象的数字和图表,它关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决策,从购物的选择到职业的发展,甚至是公共政策的制定。我感觉,通过这本书,我对“经济”这个词,有了更接地气、更实用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有意思,用一种像是被藤蔓缠绕住的古老建筑作为主视觉,颜色以深邃的墨蓝色和点缀的金色为主,很有厚重感。拿到手的时候,感觉纸张的质感也很好,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纸,有点像是有一定纹理的道林纸,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并非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作者倾注心血的作品。我平常不太关注经济学,但“垄断”这个词,在新闻或者日常对话中常常听到,总觉得它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又说不清具体是怎么回事。所以看到这本书名,还是挺好奇的。封面上的“解析”两个字,也暗示着这本书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要深入剖析。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历史的角度,讲讲那些历史上著名的垄断案例,比如工业革命时期的石油巨头,或是早期的铁路大亨,他们是如何崛起的,又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又或者,它会从理论层面,解释垄断形成的几种主要原因,比如自然垄断、技术垄断、行政垄断等等,用比较易懂的方式去阐述复杂的经济学概念。我特别期待的是,作者能不能结合一些台湾的在地经验,讲讲在台湾,是否存在一些我们熟悉的产业,在过去或现在,也曾经或正在受到垄断的影响?比如一些日用品的生产商,或者通讯服务业,有没有一些“大家心照不宣”的情况?如果能触及到我们生活周遭的例子,那这本书的价值感就会大大提升,不至于显得过于枯燥和遥远。
评分老实说,我当初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对“平台经济”和“数字垄断”这些议题特别感兴趣。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APP、社交媒体,但很少去想,这些巨大的平台,它们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是如何积累如此巨大的力量的?作者在这本书里,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这些新形态的垄断。他解释了网络效应、数据垄断、以及算法控制等概念,让我对为什么某些平台能够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有了更深的认识。书中提到了像谷歌、脸书、亚马逊这些巨头,分析了它们在搜索、社交、电商等领域所展现出的垄断特征。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试图剖析这些平台垄断的根源,比如它们对用户数据的掌控、对信息流的过滤、以及对创新企业的“收购或模仿”策略。这本书让我对“数据即权力”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同时,作者也探讨了在新时代,如何对这些数字巨头进行监管,这其中涉及到的数据隐私、平台治理、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问题,都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虽然有些技术性的论述稍微有些深奥,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尽量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来讲解,并且通过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让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垄断”这件事,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多面。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将垄断描绘成一个纯粹的负面符号,而是试图展现其形成的历史脉络、经济逻辑,以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可能扮演的角色。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反垄断法”的论述部分。从美国的谢尔曼法案,到欧盟的反垄断审查,再到OECD国家的相关立法,作者梳理了全球范围内各国在应对垄断问题上的不同策略和演变。这让我意识到,反垄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经济形态、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平台垄断、数据垄断等新兴议题,给传统的反垄断理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者在处理这些新问题时,并没有给出绝对的答案,而是呈现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和争论,这种开放性的探讨方式,反而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市场力量”和“竞争政策”的章节,它解释了如何评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过度的市场力量,以及政府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促进和维护市场竞争。这对于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或者某些服务选择有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对“看不见的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适度的监管和对公平竞争的维护,是多么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