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弱冠求學時即留心堪輿之學,近十五年來,公餘閑暇,流覽颱省山川之美,尋龍點穴,為善德之傢造福,足跡踏遍各縣市鄉鎮,考驗印證,即嘆地理之靈驗不爽,亦嘆世人之濛昧不明。因集往昔苦心蒐羅之鈐記及親自手繪記述,關於颱灣地理者,加以註解、整理,並論颱省各區域龍局,爰成一書。曰「颱灣地理圖記」。
颱灣似一遨遊海洋上之生龍,上古時代曾三度沉入海底,又浮齣海麵,中央山脈為龍脊,其餘之山峰,若龍鱗起伏。島上四季如春,遍生嘉樹祥果,瑤草琪花,地靈鍾鬱,瑞氣氤氳,故古有(蓬萊仙島)之稱。
三百多年來,由於先民的開闢經營,颱灣已從溪毛沼沚,榛莽荊棘之地,變為文明昌盛,經濟富裕之樂土。在短暫之曆史,而有如此之發展,其因何在?蓋有人傑以經營之也,而人傑者,有地靈以生之也。
先師雲:「夫人之居室,得其吉地,則可以挹山川之秀,受陽明之氣,日夕與之交接,以為地靈人傑之應,於理誠然,若人既死,而魂升魄降,神氣離體,遺骸無知,焉能庇蔭子孫?見聞之間,莫不為之懷疑?不信者乃持鄙視擯斥之態,目為左道迷信。
然而古來慎終者,奉葬祖先遺骸,因此庇蔭子孫富貴昌盛者,徵之典籍,質之事實,蓋亦多矣。」堪輿之學,稽之有史,始自郭璞,流傳中國,深植人心,無論鍾鼎廟堂,山林草澤,莫不信之,冀得明師吉壤,以建宅安親。然而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後,真訣湮沒,僞說蜂起,所謂(黃鍾毀棄,瓦釜雷鳴)也。況且人心詭詐,世風日下,小人得位,君子隱道。得真傳有德之明師,非忠厚積善之傢,不予指扡。不學無術喪德敗行者,則為求餬口鼓起如簧之舌,鬍亂指點,有學無德者,挾術以求富貴,阿諛趨奉,不問東傢之心性德操。於是地理之事,有驗、有不驗矣。
迨至今世,受高等教育,崇嚮科學之士,大多不信地理,譏為迷信。然古諺有雲:「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地理固為術,但其流傳中國,曆二韆年而不被時代淘汰,必有其存在之價值,真正有識之士,至少亦應抱持(寜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之態度,不應強不知以為知,一味排斥。
颱灣雖僻處海隅,而其遠古實與大陸相連。南龍之脈,渡海而東,山川秀麗壯美,人文鼎盛,地理之事,傳承中華道統,嘉道年間最盛,乃至今日各派雜陳,百傢競鳴。
地理有巒頭。理氣二事。巒頭為體、理氣為用,體非用不靈驗,用非體不顯應,故擅長者,必兼體與用。理氣無形,非待年月之動,人無從見之,且其傳承甚秘,真假難辨;巒頭則有形、山水之美醜,人皆能目見心會。是以有語雲:「理氣無真書,巒頭無僞書」也。
颱灣地理得天獨厚,吉壤美不勝收,各縣市皆有好地理。古代明師於尋龍點穴之時,或埋有地鈐,或圖繪作記,以待後之福緣,然多散佚。現存有關颱灣地理之最早資料,為鄭芝龍據颱時,普陀山僧釋華佑之遺文。更早則無史料可供考稽矣。
餘不敏,弱冠求學時即留心堪輿之學,近十五年來,公餘閑暇,流覽颱省山川之美,尋龍點穴,為善德之傢造福,足跡踏遍各縣市鄉鎮,考驗印證,即嘆地理之靈驗不爽,亦嘆世心之濛昧不明。因集往昔苦心蒐羅之鈐記及親自手繪記述,關於颱灣地理者,加以註解、整理,並論颱省各區域龍局,爰成一書,曰(颱灣地理圖記)。
有友人曰:「古之地師皆秘其吉地,恐無德者得之也。而子將颱灣地理悉數公開,則無德之人或將因此而得吉地,其餘地理師亦將撿便宜,不費吹灰之力尋得吉地,甚至以此待價而沽。子不懼天譴乎?」
對曰:「誠哉斯言!夫吾豈不懼天譴哉。然硃文公有雲(未葬山頭地,先看屋下人。屋下人無福,山頭地不靈。)山川有靈而無主,屍骨有主而無靈,非是時師眼不開,大地原待福人來。吾今揭露颱省各處之吉地,亦須福人以配之。福人者,積善之人也,吉地原有神明嗬護,若無陰騭,雖能覓得地點,決不能點得正穴。而時師者,豈不聞俗諺(蔔筮不精條於一事,醫藥不精害於一人,地理不精傾傢滅族),而不深為戒哉?善惡不分,輕易指點,豈不畏天譴乎?
況我颱省自古迄今,未有專談颱灣地理之書問世,吾今集而成冊。亦圖報生我養我育我教我之傢邦於一端也。以大處而觀,若人人皆能得吉地以建宅安墳,而蔭生優秀之後嗣,惡人且能因吉地之感應,潛移默化,去惡遷善,則颱省必成安和樂利之社會,善莫大焉。吾之立意,但求仰不愧天,俯不作人而已,神明可鑑。
序 二
本書乃筆者於公餘之暇點滴寫成,曆時八年,並非一氣嗬成之作,故行文筆調,或有不暢續之處,祈識者見諒。
書中所附之圖,大多為筆者親手繪製,其中有現埸草圖者,有記憶圖繪者,若路程較近之場所,有時前往十餘次,反復觀察、寫生而後再著手詳繪,力求形似也。因筆者自幼即習繪畫,故收繪之山形,與實物相若,此與我國古代地理書籍不同之點也。
地理之學分巒頭、理氣,其用則分陰宅、陽宅,此類書籍筆者尚在撰寫之中,日後將陸續齣版。
堪輿命理之學,自古即見斥於儒者,不為士林所重,惟流傳於道術之人及民間,曆二韆年而不衰,一種學術能流傳二韆年,而不被時代淘汰,必有其存在之道理及價值。現代人若能持科學、理性、公正之態度予以研究,必能有所收獲。是為序。
雪心賦雲:
「天之生人,地之生穴,夫豈偶然?欲求滕公之佳城,須積叔敖之陰德,積善必獲吉扡,造惡還招凶地。莫損人而利己,勿喪善以欺天。穴本天成,福由心造。發明古訣,以雪吾心。地理精粗,包括殆盡。慎傳後之學者,永世無窮。」
《颱灣地理圖記》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颱灣。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地理介紹模式,而是巧妙地將曆史、文化、甚至社會變遷的綫索,都與地理要素相結閤,構成瞭一幅幅生動而立體的颱灣圖景。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不同地理區域的“性格”的描繪,例如,東部的壯闊與孤寂,西部的繁榮與便利,北部的多元與融閤,南部的熱情與淳樸,這些並非簡單的區域劃分,而是作者通過對地理環境深入觀察後,提煉齣的獨特氣質。書中對颱灣特殊地質構造、氣候條件如何影響其農業、工業、旅遊業的分析,也讓我對颱灣的經濟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而且,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發生地的地理位置的考證,以及這些地理位置如何影響事件進程的闡述,更是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地理並非孤立的存在,它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塑造著我們的曆史,影響著我們的現在,也預示著我們的未來。
评分初讀《颱灣地理圖記》,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地理科普讀物,沒想到它卻以一種極為生動有趣的方式,將颱灣的地理風貌展現在我眼前。作者在敘述上花瞭很多心思,他不是簡單地羅列數據和事實,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口吻,將每一個地理特徵都賦予瞭生命。讀到關於阿裏山的部分,我仿佛聽到瞭雲霧繚繞中火車汽笛的鳴響,看到瞭日齣時那壯麗的金色光輝;讀到關於太魯閣峽榖的描述,我能感受到那鬼斧神工的壯闊,體會到大自然的偉力。書中還穿插瞭許多有趣的典故和曆史軼事,這些內容讓原本可能單調的地理知識變得鮮活起來,也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地區氣候、物産、以及原住民文化的獨特地理關聯的解讀,這讓我明白,地理不僅僅是山川湖海,更是塑造瞭人類生活方式和文化傳承的根源。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颱灣的角角落落,讓我感受到瞭它的多樣性和獨特魅力。
评分這是一本能夠觸動心靈的《颱灣地理圖記》。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颱灣地理的圖冊,更是一次關於這片土地情感的探索。作者以一種細膩而深情的筆觸,描繪瞭颱灣的山海風光,但更重要的是,他將人文的情感融入其中,讓我感受到瞭這片土地的獨特韻味。我被書中關於一些鮮為人知的地名由來、或是某個小山村地理特徵與當地居民生活方式緊密相連的描述所打動。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卻承載著厚重的故事和情感。我仿佛能看到書中描繪的漁民在風浪中搏殺的場景,能感受到登山者在險峻山巒中攀登的艱辛與喜悅,也能體會到在地居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這本書讓我不再把颱灣僅僅看作是一張地圖上的地理概念,而是變成瞭一個充滿生機、充滿故事、充滿情感的生命體。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颱灣人民與這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看到瞭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跡和印記。
评分《颱灣地理圖記》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認識地理的方式。作者摒棄瞭以往教科書式的枯燥講解,轉而用一種更加人文、更加具象的視角來呈現颱灣的地理麵貌。他不僅僅關注山脈、河流這些宏觀的地理要素,更深入到每一個小鎮、每一處角落,挖掘其中蘊含的地理故事。我被書中關於海岸侵蝕、地質構造的通俗易懂的解釋所摺服,這些復雜的科學概念在這裏變得清晰明瞭。同時,書中對不同地區特殊地理環境如何影響當地居民生活、産業發展乃至民俗風情的描繪,也讓我茅塞頓開。例如,書中關於颱灣西部平原的農業發展,以及東部海岸的漁業特色,都與當地的地理條件息息相關,這種聯係的呈現,讓我看到瞭地理環境的巨大影響力。而且,書中還穿插瞭許多攝影作品,這些照片與文字相得益彰,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地理景觀的美麗與震撼。這本書讓我明白,地理知識的學習,也可以充滿樂趣和發現。
评分這本《颱灣地理圖記》簡直是一場視覺與知識的盛宴!當我翻開它的時候,我立刻被那些精美絕倫的地圖所吸引。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區域劃分,更像是藝術傢用細緻的筆觸繪製齣的颱灣故事。從宏偉的山脈到蜿蜒的河流,從古老的海岸綫到新興的城市,每一處都充滿瞭細節和生命力。我尤其喜歡那些標注著古老地名和傳說故事的區域,仿佛能穿越時空,親身感受這片土地的變遷和人文的沉澱。作者在地圖繪製上的功力可見一斑,色彩的運用、綫條的勾勒都恰到好處,讓人賞心悅目。而且,這些地圖並非孤立存在,它們與文字內容緊密結閤,構成瞭一個完整的敘事。當我閱讀關於某一個地區的文字時,抬眼就能在地圖上找到它,這種直觀的聯係大大增強瞭我的理解和代入感。這本書不僅僅是為地理愛好者準備的,對於任何想深入瞭解颱灣的人來說,它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颱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