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弱冠求学时即留心堪舆之学,近十五年来,公余闲暇,流览台省山川之美,寻龙点穴,为善德之家造福,足迹踏遍各县市乡镇,考验印证,即叹地理之灵验不爽,亦叹世人之蒙昧不明。因集往昔苦心蒐罗之钤记及亲自手绘记述,关于台湾地理者,加以註解、整理,并论台省各区域龙局,爰成一书。曰「台湾地理图记」。
台湾似一遨游海洋上之生龙,上古时代曾三度沉入海底,又浮出海面,中央山脉为龙嵴,其余之山峰,若龙鳞起伏。岛上四季如春,遍生嘉树祥果,瑶草琪花,地灵钟郁,瑞气氤氲,故古有(蓬莱仙岛)之称。
三百多年来,由于先民的开辟经营,台湾已从溪毛沼沚,榛莽荆棘之地,变为文明昌盛,经济富裕之乐土。在短暂之历史,而有如此之发展,其因何在?盖有人杰以经营之也,而人杰者,有地灵以生之也。
先师云:「夫人之居室,得其吉地,则可以挹山川之秀,受阳明之气,日夕与之交接,以为地灵人杰之应,于理诚然,若人既死,而魂升魄降,神气离体,遗骸无知,焉能庇荫子孙?见闻之间,莫不为之怀疑?不信者乃持鄙视摈斥之态,目为左道迷信。
然而古来慎终者,奉葬祖先遗骸,因此庇荫子孙富贵昌盛者,征之典籍,质之事实,盖亦多矣。」堪舆之学,稽之有史,始自郭璞,流传中国,深植人心,无论钟鼎庙堂,山林草泽,莫不信之,冀得明师吉壤,以建宅安亲。然而自唐朝安史之乱以后,真诀湮没,伪说蜂起,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也。况且人心诡诈,世风日下,小人得位,君子隐道。得真传有德之明师,非忠厚积善之家,不予指扦。不学无术丧德败行者,则为求餬口鼓起如簧之舌,胡乱指点,有学无德者,挟术以求富贵,阿谀趋奉,不问东家之心性德操。于是地理之事,有验、有不验矣。
迨至今世,受高等教育,崇向科学之士,大多不信地理,讥为迷信。然古谚有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地理固为术,但其流传中国,历二千年而不被时代淘汰,必有其存在之价值,真正有识之士,至少亦应抱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之态度,不应强不知以为知,一味排斥。
台湾虽僻处海隅,而其远古实与大陆相连。南龙之脉,渡海而东,山川秀丽壮美,人文鼎盛,地理之事,传承中华道统,嘉道年间最盛,乃至今日各派杂陈,百家竞鸣。
地理有峦头。理气二事。峦头为体、理气为用,体非用不灵验,用非体不显应,故擅长者,必兼体与用。理气无形,非待年月之动,人无从见之,且其传承甚秘,真假难辨;峦头则有形、山水之美丑,人皆能目见心会。是以有语云:「理气无真书,峦头无伪书」也。
台湾地理得天独厚,吉壤美不胜收,各县市皆有好地理。古代明师于寻龙点穴之时,或埋有地钤,或图绘作记,以待后之福缘,然多散佚。现存有关台湾地理之最早资料,为郑芝龙据台时,普陀山僧释华佑之遗文。更早则无史料可供考稽矣。
余不敏,弱冠求学时即留心堪舆之学,近十五年来,公余闲暇,流览台省山川之美,寻龙点穴,为善德之家造福,足迹踏遍各县市乡镇,考验印证,即叹地理之灵验不爽,亦叹世心之蒙昧不明。因集往昔苦心蒐罗之钤记及亲自手绘记述,关于台湾地理者,加以註解、整理,并论台省各区域龙局,爰成一书,曰(台湾地理图记)。
有友人曰:「古之地师皆秘其吉地,恐无德者得之也。而子将台湾地理悉数公开,则无德之人或将因此而得吉地,其余地理师亦将捡便宜,不费吹灰之力寻得吉地,甚至以此待价而沽。子不惧天谴乎?」
对曰:「诚哉斯言!夫吾岂不惧天谴哉。然朱文公有云(未葬山头地,先看屋下人。屋下人无福,山头地不灵。)山川有灵而无主,尸骨有主而无灵,非是时师眼不开,大地原待福人来。吾今揭露台省各处之吉地,亦须福人以配之。福人者,积善之人也,吉地原有神明呵护,若无阴骘,虽能觅得地点,决不能点得正穴。而时师者,岂不闻俗谚(卜筮不精条于一事,医药不精害于一人,地理不精倾家灭族),而不深为戒哉?善恶不分,轻易指点,岂不畏天谴乎?
况我台省自古迄今,未有专谈台湾地理之书问世,吾今集而成册。亦图报生我养我育我教我之家邦于一端也。以大处而观,若人人皆能得吉地以建宅安坟,而荫生优秀之后嗣,恶人且能因吉地之感应,潜移默化,去恶迁善,则台省必成安和乐利之社会,善莫大焉。吾之立意,但求仰不愧天,俯不作人而已,神明可鑑。
序 二
本书乃笔者于公余之暇点滴写成,历时八年,并非一气呵成之作,故行文笔调,或有不畅续之处,祈识者见谅。
书中所附之图,大多为笔者亲手绘制,其中有现埸草图者,有记忆图绘者,若路程较近之场所,有时前往十余次,反复观察、写生而后再着手详绘,力求形似也。因笔者自幼即习绘画,故收绘之山形,与实物相若,此与我国古代地理书籍不同之点也。
地理之学分峦头、理气,其用则分阴宅、阳宅,此类书籍笔者尚在撰写之中,日后将陆续出版。
堪舆命理之学,自古即见斥于儒者,不为士林所重,惟流传于道术之人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一种学术能流传二千年,而不被时代淘汰,必有其存在之道理及价值。现代人若能持科学、理性、公正之态度予以研究,必能有所收获。是为序。
雪心赋云:
「天之生人,地之生穴,夫岂偶然?欲求滕公之佳城,须积叔敖之阴德,积善必获吉扦,造恶还招凶地。莫损人而利己,勿丧善以欺天。穴本天成,福由心造。发明古诀,以雪吾心。地理精粗,包括殆尽。慎传后之学者,永世无穷。」
《台湾地理图记》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地理的方式。作者摒弃了以往教科书式的枯燥讲解,转而用一种更加人文、更加具象的视角来呈现台湾的地理面貌。他不仅仅关注山脉、河流这些宏观的地理要素,更深入到每一个小镇、每一处角落,挖掘其中蕴含的地理故事。我被书中关于海岸侵蚀、地质构造的通俗易懂的解释所折服,这些复杂的科学概念在这里变得清晰明了。同时,书中对不同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当地居民生活、产业发展乃至民俗风情的描绘,也让我茅塞顿开。例如,书中关于台湾西部平原的农业发展,以及东部海岸的渔业特色,都与当地的地理条件息息相关,这种联系的呈现,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力。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摄影作品,这些照片与文字相得益彰,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景观的美丽与震撼。这本书让我明白,地理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充满乐趣和发现。
评分《台湾地理图记》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台湾。作者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地理介绍模式,而是巧妙地将历史、文化、甚至社会变迁的线索,都与地理要素相结合,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立体的台湾图景。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的“性格”的描绘,例如,东部的壮阔与孤寂,西部的繁荣与便利,北部的多元与融合,南部的热情与淳朴,这些并非简单的区域划分,而是作者通过对地理环境深入观察后,提炼出的独特气质。书中对台湾特殊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如何影响其农业、工业、旅游业的分析,也让我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发生地的地理位置的考证,以及这些地理位置如何影响事件进程的阐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地理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我们的历史,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也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评分初读《台湾地理图记》,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地理科普读物,没想到它却以一种极为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台湾的地理风貌展现在我眼前。作者在叙述上花了很多心思,他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和事实,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口吻,将每一个地理特征都赋予了生命。读到关于阿里山的部分,我仿佛听到了云雾缭绕中火车汽笛的鸣响,看到了日出时那壮丽的金色光辉;读到关于太鲁阁峡谷的描述,我能感受到那鬼斧神工的壮阔,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力。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典故和历史轶事,这些内容让原本可能单调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地区气候、物产、以及原住民文化的独特地理关联的解读,这让我明白,地理不仅仅是山川湖海,更是塑造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根源。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台湾的角角落落,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触动心灵的《台湾地理图记》。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湾地理的图册,更是一次关于这片土地情感的探索。作者以一种细腻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台湾的山海风光,但更重要的是,他将人文的情感融入其中,让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味。我被书中关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地名由来、或是某个小山村地理特征与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描述所打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却承载着厚重的故事和情感。我仿佛能看到书中描绘的渔民在风浪中搏杀的场景,能感受到登山者在险峻山峦中攀登的艰辛与喜悦,也能体会到在地居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本书让我不再把台湾仅仅看作是一张地图上的地理概念,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故事、充满情感的生命体。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台湾人民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看到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和印记。
评分这本《台湾地理图记》简直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立刻被那些精美绝伦的地图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区域划分,更像是艺术家用细致的笔触绘制出的台湾故事。从宏伟的山脉到蜿蜒的河流,从古老的海岸线到新兴的城市,每一处都充满了细节和生命力。我尤其喜欢那些标注着古老地名和传说故事的区域,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变迁和人文的沉淀。作者在地图绘制上的功力可见一斑,色彩的运用、线条的勾勒都恰到好处,让人赏心悦目。而且,这些地图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与文字内容紧密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当我阅读关于某一个地区的文字时,抬眼就能在地图上找到它,这种直观的联系大大增强了我的理解和代入感。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地理爱好者准备的,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台湾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台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