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里,最艰辛的课题就是绩效与激励。传统绩效评估的意义,仅只是被动的去评估与批判员工过去的表现,现在却更需要激励员工未来的努力以及为员工规划正确的发展途径。绩效与激励宛如脣齿关系,脣亡齿寒;所以将激励因子融和进绩效制度里,衍生出「绩效发展」的最新观念—DPM。大胆且创新的DPM除了让员工与主管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更同时涵盖目标管理、职涯规划与总体薪资等新兴的人事管理概念。
你还在用毫无竞争力的绩效评估吗?本书将透过循序渐进的介绍,一探DPM的作法与概念。
作者序
与其说是创新,倒不如说是个创举。
一开始是在煞有真事的「拜师大会」上,经由洪教授的引线,认识了这群聪明、灵活、可爱的学生。在他们早已准备好的精致点心、鸡尾酒,及相谈甚欢的气氛下,不知不觉中,真是喜欢上这群「徒弟」。
但是当我知道,他们的愿望,竟是相把从师父身上所学到的东西,编辑成「武林密笈」......喔,不是「密笈」,他们竟想将它出版?!这可使我有些诚惶诚恐了。虽说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域已待了一定的时日,也累积了一些资源,但要出书......,这可是没想过的头一遭啊!不过回头又想想,这群涉出未深的小毛头,怕也是说着玩玩吧。
事实证明,我错了。他们来真的。
一开始,他们自动自发地从基本的「蹲马步」练起。就我所知,他们蒐集了现有几乎所有有关续效评估的资料,经过一次次的整理、探讨;在对绩效评估的意义、内涵、作法,有了具体的想法及通盘的了解后,才开始来拜访我,要我教他们功夫。真希望读者们也能看到他们那股年轻的冲劲!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热切、又是那样的聪明!这样的态度,让我也不由得卯起劲来,倾囊相授。教功夫的时间,多订在下了班的夜晚。虽然常是早已疲累不堪,但看着他们一双双发亮的眼神,又让我觉得精神为之一振。
在这几个月的相处过程中,我把所任职的德州仪器企业近年来採行颇具成效的绩效评估与员工前程管理制度---DPM,传授给他们。看着他们的兢兢业业,我知道他们学的很好。秉着热情,他们不但把所学化为文字;而目所有的后续工作,包括校稿、排版、绘图、美工......,样样不暇人手。就是这股年轻的热情,深深感动着我。
希望此书的出版,不但龙为大家开拓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新视野;更希望这些年轻学子的朝气,龙为我们的社会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德州仪器人力资源处长 鲍惠明
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只是翻了几页,就被它那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考深深吸引了。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绩效”的书,更像是一次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深层逻辑的探索。我特别注意到其中一些章节,虽然内容还没深入,但标题就非常有启发性,比如“超越目标设定的藩篱”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我们过于纠结于眼前的KPI,却忽略了更宏观的视角。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让我们从更长远的、更根本的角度去理解和规划“发展”?我特别期待它能解答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个人的竞争力和组织的生命力?书中提到的“连接”和“协同”概念,感觉非常契合当下的趋势,但具体如何落地,如何将其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指南,这正是我最想从这本书中寻求答案的地方。而且,它的语言风格也比较特别,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化的案例,这让我觉得即使是相对宏大的话题,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晦涩难懂,反而会有一种亲切感,仿佛作者在与你进行一场平等的思想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活得更好”的指引,当然,这里的“活得更好”更多地体现在职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上。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在随意翻阅时,看到了一些关于“学习型组织”和“创新文化”的章节标题,这让我联想到,所谓的“绩效发展”,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能力提升,更是关于一个组织如何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适应变化、实现自我超越。我非常认同,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技术迭代飞速的时代,固步自封只会意味着被淘汰。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一个鼓励学习、支持创新的组织环境的方法论。而且,我注意到书中似乎也涉及到了“心理契约”和“人才保留”等话题,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关注“硬绩效”的同时,也并没有忽视“软实力”的重要性。如何将员工的个人发展需求与组织的战略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这正是很多组织面临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给出一些深刻的洞见。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实战一线摸爬滚打的管理者,我对“绩效”这个词既熟悉又有些“审美疲劳”。然而,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上“绩效发展”这四个字时,内心还是泛起了一丝好奇。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种跳出传统绩效管理框架的视角。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激发内在动机”和“赋能式领导”这两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纯粹的物质激励效果有限,而如何真正点燃团队成员的内在热情,让他们从工作中找到意义感和成就感,是更具挑战性的课题。这本书是否能为我们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另外,它所倡导的“发展”二字,也让我思考,绩效的最终目的难道仅仅是完成指标吗?还是应该指向更深层次的个人成长和团队能力的提升?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如何将绩效管理从一种“控制”手段,转变为一种“赋能”工具,从而真正驱动组织的持续进步。我非常欣赏书中可能隐含的对人性化管理和长期价值的关注,这在当下这个强调效率和速度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在还未深入阅读之前,我仅凭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初步的目录浏览,就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能量感”。它似乎是一种关于如何“向上生长”的指南,那种积极、主动、不断探索的精神,透过纸张传递出来。我特别被书中“拥抱不确定性”和“逆境中的韧性”等表述所吸引。在我看来,任何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真正的“发展”恰恰体现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应对能力。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培养这种“韧性”和“适应力”的实用技巧?我深信,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拥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是个人和组织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此外,我隐约感觉到,书中可能还会探讨“跨界合作”和“多元化视角”的重要性。毕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单一的视角和封闭的思维模式往往是无济于事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启迪我,如何打破壁垒,整合资源,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那种“宏大叙事”的风格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聚焦于个体或组织层面的绩效提升,而是试图将“发展”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去审视。我注意到书中有一些章节的标题,比如“时代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和“构建面向未来的竞争力”,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是一次对“发展”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是关于“怎么做”,更是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哲学探讨。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如此宏大的主题,与具体的“绩效”概念联系起来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在瞬息万变的全球格局中,如何保持持续的领先优势?我期待它能帮助我跳出日常工作的局限,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个人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且,这种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探讨,往往能够带来更深刻的启示,也更容易激发读者内心的共鸣,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触及灵魂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