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是第一个对日常生活的特定现象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划时代学者,他独力促使学术界承认社会学是一个严密而科学的领域,《社会学方法论》则是他理论的纲要性结晶,他一方面排比在他之前或同时代社会哲学思想的源流和派别,雄辩地加以批判,同时也呈显了他对社会学研究的理念。涂尔干的视野与方法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当代社会返本溯源不可不读的书。
本书特色
★社会学研究划时代重要着作!
★当代社会返本溯源不可不读的书!
作者简介
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 - 1917)
生于法国东部佛日地区埃板纳勒小镇的犹太家庭,曾经是一位犹太教的拉比,后就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多年。1885年游学德国,结识实验心理学开创人冯特,87年起在波尔多大学讲授社会哲学,92年起转到巴黎大学。他在1896年创办《社会学年刊》,以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及爱斯基摩人的部落为研究对象,并提出了「神圣」、「图腾」等概念,是法国社会学的建构者。他的重要着作有《社会分工论》、《论自杀》、《法兰西教育学的发展》及本书。
蔡序
本书译例
绪论
第一章 什么是一个社会现象
第二章 关于观察社会现象的条例
第三章 关于规则的与不规则的条例之分析
第四章 关于制定社会种类之条例
第五章 关于解释社会现象的条例
第六章 关于考察证据的条例
第七章 结论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方法论的指南,更像是一次与社会学家对话的旅程。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清晰易懂的例子来阐述复杂的概念。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境化”的论述,它强调了理解社会现象不能脱离其发生的具体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这让我联想到我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很多社会现象,比如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或者不同地区消费习惯的差异,过去我常常凭着直觉去揣测原因,但现在我明白,这些都需要用更系统、更深入的方法去探究。书中提到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让我看到了如何从微观层面去捕捉个体的经验和感受,从而理解宏观社会结构的影响。我还惊喜地发现,书中还涉及了叙事分析和话语分析等新兴的研究技术,这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意识到,除了统计数据,故事和语言本身也承载着丰富的社会信息。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解锁了理解社会的新视角,让我不再是那个旁观者,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名更积极、更具洞察力的社会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严谨的逻辑和体系化的知识结构。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从研究问题的确立,到理论的筛选,再到研究设计的选择,每一步都衔接得非常自然且富有条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的部分,这让我能够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资源,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比如,在讨论实证研究时,作者详细阐述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实验来控制变量,这些都是我在过去进行一些科学实验时经常忽视的细节。同时,书中也充分肯定了批判性研究的价值,强调了对权力结构和社会不平等的反思,这让我认识到,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描述“是什么”,更是为了探究“为什么”以及“应该如何”。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对大数据分析方法的一些介绍,这让我意识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利用海量数据来揭示社会规律,已经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去面对和设计未来的研究项目。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理论的书籍,但事实证明,它在方法论的实践层面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指导。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从一个模糊的社会现象出发,逐步聚焦到一个可操作的研究问题,并且提供了多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设定方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献回顾”的指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告诉你如何查找资料,更是教你如何从已有的研究中找到切入点,发现研究的空白,以及如何批判性地评估现有文献。书中还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访谈提纲设计”和“焦点小组组织”的技巧,并且给出了许多范例,这对于我这样希望通过第一手资料来了解社会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数据分析工具”的一些介绍,虽然没有深入讲解具体的操作,但至少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知道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处理和解释收集到的信息。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走出研究的迷雾,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踏上社会研究的征程。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理解其研究方法的根基。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渴求。作者在书中详细解读了社会学研究的几个主要范式,比如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并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的哲学基础和研究取向。这让我对社会学研究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角。书中关于“理论与经验的互动”的论述,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它强调了理论指导经验研究,而经验研究又反过来修正和发展理论的重要性。这种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让我看到了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动态性和不断进步性。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关于“研究伦理”的专门章节,这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对被研究者的尊重和保护。书中提出的“知情同意”、“匿名性”等原则,都是我们在开展任何社会研究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这让整个论述更加丰富和深刻,也为我理解更广泛的学术思想打下了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封面上“社会学方法论”几个字笔力遒劲,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学术深度。我一直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接触了新闻传播、市场调研等领域后,对数据如何被收集、分析以及最终如何转化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洞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不同研究范式下的核心理念,比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异同,它们各自适用于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抽样方法的科学性、问卷设计的技巧,以及访谈提纲的构建逻辑,这些都是我在进行一些非正式的社会观察时经常遇到的困惑。当然,我也期待书中能给出一些关于如何处理研究中的伦理问题,比如如何保护被研究者的隐私,以及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保持客观性,避免个人偏见的影响。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经典的社会学研究案例分析,比如马克斯·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或者埃米尔·涂尔干的“自杀论”是如何通过严谨的方法论得以实现的,那就更完美了,这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更容易让我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和分析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